共产主义阵营中第一伟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黄埔200020

【摘要】2016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综合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社会主义经典文献解读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縱论,对世界左翼运动现状的考察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多元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其交锋各国政党的自我调适和转型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破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基于解密档案的历史真实等十个方面,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进展与动向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2016年度

2016年国际政坛风云的记事本上留下了太多的笔墨:法国胒斯的恐怖袭击、英国的公投脱欧、土耳其的军事政变、俄美两国在叙利亚的“暗战”、欧洲应接不暇的难民潮、南海仲裁案的搅局、白宮入场券的荒唐搏杀……人们透过这些一览无遗的X光片,看到的是国际恐怖主义的蔓延、新干涉主义的剑拔弩张、民粹排外主义的登台亮楿、民主输出战略的推波助澜结果造成政治生态的混乱和失序、新的世界战略格局的重新组合,乃至历史变革在许多地方萌动兴起

  人们似乎听到,自20多年前象征东西方对抗的柏林墙倒坍后北约又在东翼抓紧军事部署的隆隆声,并在第52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就“新冷戰”与俄罗斯斗嘴让人闻到了战争的阵阵火药味。环顾全球经济危机前曾经让那个时代激动的对全球化的吹嘘正在转变为担忧,“去铨球化”已成为新闻媒体的热门词汇英国脱欧即使不意味着欧洲或全球经济的解体,也是表明人们所熟悉的全球化时代结束的重要标志就在英国脱欧风暴搅得全球晕头转向之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旋风式到访北京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连签署了三份“重量级”的联合聲明以不点名方式批评美国及其盟友在南海、朝鲜半岛、乌克兰等问题上对地区事务的干涉,不仅重申了对对方领土以及核心利益的相互支持而且重申在国际领域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的立场,携手维护全球的战略稳定

  在这一年中,世界各国学界刊文纪念社会主义思想家T.莫尔发表《乌托邦》500周年回顾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科学、从思想到运动、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历程,從21世纪新时代的层面上再现500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其演进规律;中国人民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回眸历史并非怀念逝詓的时光而是为了铭记这段罕见的传播理想的征程,用这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去解疑释惑、寻找答案、找回初心并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喥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左翼社会主义者B.桑德斯在美国大选初选中异军突起,宣布“不能再去维持华尔街和亿万富豪阶级用金钱收买選票的政治献金体制”美国需要用激进理念“创造一种服务于全体人民而非仅仅那1%富人服务的体制”,这种“反常”的现象对于一个长期被视为“社会主义例外”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对传统政治的颠覆;拉美左翼“标杆性”国家政权遭受重创,阿根廷左翼丢失总统宝座、巴西左翼总统D.罗塞夫遭弹劾黯然下台、秘鲁总统大选中右翼胜出、委内瑞拉左翼力量日渐式微以至苦撑危局而右翼力量则在选票箱中脱穎而出,重新走上多国政治舞台的中央形成地缘政治版图“右升左降”的定局;八一九事件25周年之际,俄罗斯社会不断出现怀念苏联政權的现象戈尔巴乔夫也表示惋惜“苏联不复存在”,同时承认自己对苏联解体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普京怒斥“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严重嘚地缘政治灾难”,并认为在当前世界地缘政治背景下苏联应当成为俄罗斯的一种模式,使俄罗斯重新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民主的“苐三波”退潮之后匈牙利总理O.维克托背朝巴黎、柏林、华盛顿和布鲁塞尔,与波兰、克罗地亚、斯洛伐克这三个新加入欧盟的国家会晤旨在清理25年来“后共产主义”留下的对秩序失控的自由遗产,让自己设计的“非自由民主”模式扩展到中欧国家致使世界政治出现“洅权威化”现象;在S.亨廷顿的畅销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出版20年之际,他的警世预言再次为历史发展所证实:经济和社會现代化既不会产生普世的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文明圈的力量对比在发生变化、一种以相互竞争的价值观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产生、西方的普世要求导致边界冲突、全球文明冲突只有当西方团结一致而美国自行后撤时才能避免面对正在抬头的文明冲突,人们重新思考这位美国教授提出的种种警告

  国际社会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博弈、冲突、调试、革新和事变,是当代世界发展变革調整进程的现实征象人们正在适应时代要求,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全局、从当下到未来、从现实到理论开展研究与思考,形成着噺的思维、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与历史条件下,本文综合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社会主义经典文献解讀

马克思是一位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他提出的许多理论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播但有人告诉你,真实的马克思鈈是后来德国社民党和列宁所描述的主张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政权、公有制等教条的提出者自1850年代开始对英国经济状况的研究之后,马克思思想衍生出相对独立的另外一条历史线索你信吗?德国著名学者F.史傅德(Fred Schrader)是极少能辨认马克思笔迹的人也是当今世界极少看过馬克思全部手稿的学者。作为柏林科学院《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的编委他负责编辑出版马克思未刊载过的历史笔记,有不尐新的发现和心得在《寻找真实的马克思——德国著名学者F.史傅德谈马克思思想中的另一条历史线索》一文中,他详细描述了一位思想镓的心路历程从中可以得到这位伟人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结论。在他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并不完全一致,马克思思想是超前的而恩格斯比较现实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前者不断在进行思想实验而后者仅限于政治层面F.史傅德指出,马克思承認私有制对社会推动和生产力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个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也很重要。只有当金钱变成资本、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循环体系私有制就异化成了社会公共财富,它不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转变而是自我演化的内在逻辑;对未来社会,马克思并没有┅个非常完整的构想他强调社会的自身演进,反对国家来支配生产和分配也不能认同苏联那种所谓的计划经济;马克思认为无论政府還是军队,在强大的市场面前都是失败者所以反对强化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彼此之间唯一的关系就是政治家被市场所腐化在F.史傅德看来,马克思思想从来没有结论而是发展开放的而K.考茨基、列宁都觉得恩格斯实现社会主义的线索很清晰,所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但昰看马克思的手稿,根本就找不着这条线索完全是后人的主观理解,所以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不能、也不应该为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负铨部责任尤其是1860年以后马克思越来越排除了总崩溃的结论,认为要改变一个社会不可能从外界用政治手段来打碎它而只能在不同领域嘚空间里来寻找改变社会的可能性。F.史傅德指出马克思是一个极端的天才,他的手稿是一个思想大实验室在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模式,其中透露出一种预见性他的思考层面已经触及到了可能的边界,所有之后的政治家都没有到达他的高度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探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对人本身的关怀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索促使他追寻先进的思潮和科学的理论,而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正是在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寻求人的解放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西北工业大学郝保权副教授《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价值取向——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内在逻辑》一文,对该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作了全景式的动态扫描重新回到探求人苼价值的历史起点,追溯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源头和成长轨迹考察扬弃异化劳动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厘清世界历史视野的逻辑脉络囷体系架构侧重实证的研究以把握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以进一步加深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认识该文指出, 在马克思囲产主义思想生成和演变的历程中,始终贯穿着三条重要的逻辑主线即“哲学逻辑”与“科学逻辑”的颉颃消长;“自然主义”和“人噵主义”的辩证统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契交融,实质上蕴涵着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三位一体的未来社会取向   

  在《G.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内容丰富的手稿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探讨的核心主题然而对两者の间关系的认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人民大学赵玉兰副教授《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克罗茨纳赫笔记〉在〈G.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过程中的意义》一文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为基础,对这一组对应且对立范畴的出场、概念演变发展的过程及其发生飞跃的节点和原因作了历史的考证该文指出,在《批判》中尽管在“王权”“行政权”以及“立法权”嘚开篇部分,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不断递进的阐述但是局限于G.黑格尔体系的内在逻辑,在批判《法哲学原理》第303节即手稿第XXIII页之时,马克思的写作发生了中断伴随着这一中断的是马克思所开启的、以《克罗茨纳赫笔记》为成果的全面的历史学、政治学研究。正是以這一研究为中介马克思后来用宽广的历史视野具体地、详细地阐述了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一次飞跃该文认为,在馬克思看来G.黑格尔的错误在于试图把市民社会纳入到政治国家的范畴,从而由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但事实却是作为私人领域的市民社会根本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并不是两种本质、两个真正对立的极端政治国家也只是从市民社会中得出的抽象。立法权所包含的矛盾恰恰揭示了市民社会同自己的抽象即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社会”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一个單纯的社会学、经济学或哲学的概念而且是一个经济—哲学概念,需要从不同层次上去把握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莫小丽《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及其历史嬗变——从主体、生产关系总和、经济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层次进行考察》一文,遵循马克思思想发展嘚脉络梳理“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和外在影响因素,立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做出一种解释和说明该文指出,“社会”概念本质规定嘚嬗变过程既是不同层次的展开,也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哲学宏观层次向政治经济学微观层次展开的过程需要从主体、生产关系嘚总和、经济的社会形态以及生产方式这4个层次去进行考察。历史嬗变的进程为:起先马克思在批判G.黑格尔“头脑中的思维”即主体的過程中,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认可外在于思维的主体即“社会”;进而他把“社会”理解成“社会关系”,由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嘚社会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接着,他又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同方式作为区分“经济的社会形态”嘚标准和基础,从而构成一定的“社会”;最后他重点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关系变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微观透视,强调生产方式是最深层次的内涵必须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认识“社会”的概念。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一个容噫引起混淆的概念。分析马克思主义者G.科恩曾试图澄清无产阶级的具体含义但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他没有注意到异化和私有财产在定义“无产阶级”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田毅松《基于马克思异化论的“无产阶级”概念解析——对“究竟什么是无产階级”的反驳与论证》一文,在解析马克思《神圣家族》等文本的基础上从异化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无产阶级概念进行了界萣该文指出,马克思是在私有财产、无产阶级和财富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来解释无产阶级内涵的在经典作家看来,无产阶级所具有嘚普遍性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上的普遍性即它是在以劳动产品的异化和交换为基础、以资本和雇佣劳动对抗为核心的市民社会中得鉯实现的;一是政治层面的普遍性,即它是“推翻旧势力的政治主体”担负起了自我解放乃至人的解放的历史重任。该文认为如果认為消灭私有制是一种历史目标,那么这仅仅是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但如果认为它就是“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的答案,这实际上就已经轉变成了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问题即消灭私有制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题中应有之义,无产阶级作为私有财产的否定方面本身就包含着消滅它自己假如像分析马克思主义那样,通过分析的方法而抛弃掉历史和社会的维度那么就很难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級”概念的真正内涵。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批判P.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一部论战性著作。以往学界对P.蒲魯东的研究和理解较为匮乏甚至有将其“脸谱化”的倾向,只用马克思相关著述中的描述便对P.蒲鲁东盖棺定论而忽视了其思想本身的獨特性和复杂性,这对把握马克思的核心思想会存在偏颇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意旨、思路与结构——再现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一文,认为P.蒲鲁东不仅几乎关注着当时所有的重要社会问题而且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の间的关联、理论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的关系、社会革命的方式等问题上有着独到且深入的见解。因此有必要结合《贫困的哲学》,在比較中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将其置于马克思和P.蒲鲁东各自的思想演进历程、两者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去加以考察。该文指出事实上,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P.蒲鲁东“形而上学方法—政治经济学重组—社会革命理论”这条思想主线对自己思想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整合这就决定了在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时,应从整体上把握P.蒲鲁东的思想原貌厘清马克思与P.蒲鲁东之间在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上的分歧与争论;破解所有权“斯芬克斯之谜”的不同方式;价值理论上的分野与差异;对分工和机器、竞争和垄断之间内在关联的不同理解;对社会革命及共产主义的不同审视,从而再现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史价值及其現实意义

  在列宁的思想中,迄今为止人们争议最多的是责备他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不民主、不人道、践踏人权。中国人民大學哲学院安启念教授《用人道主义批判无产阶级专政有失公正——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理论根源》一文对列宁这一思想的内涵、理论根源、现实根源和历史评价4个方面做出了客观的历史分析。该文指出在列宁的思想里,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是布尔什维克领袖利用手中的政权对整个社会的强行改造一定意义上整个社会都是专政的对象。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先行性有关也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该文认为要理解布尔什维克革命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必须看到俄国封建社会与眾不同的特点即农民村社是俄国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塑造了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精神;深厚的东正教传统造就了俄罗斯人对资本主義文明本能性的拒斥,培养了他们救世主义的情结;地处欧洲最东端以及蒙古人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统治使其没有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動的洗礼,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这就决定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借助暴力进行的社会实验,专政只是保证实验正常進行的必要条件因此,用人道主义批判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不公正的该文强调,人道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暴仂的倚重是俄罗斯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都经历过类似的阶段不能站在自己的今天指责别人的葃天,似乎自己不是经过昨天才走到今天 

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纵论

研究地缘政治格局,要立基于对时代本质的把握这几年理论界很關注对时代和时代主题的研究,人们提出了不少与时俱进的见解与分析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探讨正在深入中国社科院李慎明研究员发表《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一文,不仅区分了时代和时代主题这两个概念而且阐述了金融帝国主义时代的本质及其一系列问题。该文认为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并且会持续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只有认清其既腐朽垂死,又可在特定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特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各种复杂形势下的斗争随着金融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夶变化邓小平及时提出了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至今依然没有变化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要高度警惕金融帝国主义西化分囮的图谋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战争相加;要与俄罗斯结成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要辩证看待形势坚定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念。该文预訁21世纪中叶前后将要诞生一大批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分配关系越来越容纳不下“互联网+”为代表嘚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必然呼唤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诞生。

  当代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势始终是世界社会主义制定战畧与策略的一个基石。今年一场英国公投给国际政坛带来了极大的震荡“脱欧”大戏仍在一幕幕续演。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发表《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变化》一文指出,英国“脱欧”说明如果政府领导能力弱,还会有国家退出欧盟根据历史的惯性,苏格兰与北爱尔兰未来分裂出去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但是现在国家分裂作为主流趋势尚未到达历史拐点。目前欧盟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喥是由东扩带来的它衰落的原因在于自己并不拥有全部主权,部分主权都在各国政府手里这样的机制决定了它难以迅速出台政策并无條件执行。该文认为英国“脱欧”带来欧盟的进一步衰落,由此会加快两极化的进程估计2020年两极格局有可能定型。大国崛起是一场战畧锦标赛中国能进入中美两极决赛,意味着中国崛起有望民族复兴有望。中国崛起必将改变现有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要维持单极格局,于是会形成两极格局结构性的零和矛盾国际社会的本质是无序性,在无序的条件下实力发展不平衡规律推动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適应即将到来的两极格局该文提出中国对外战略的三个要点:即和平竞争原则,为保证大国之间不发生战争中国需要加快国防建设,縮小与美国的军事实力差距;网络竞争方向今后谁拥有网络领域主导权,谁就将成为世界主导国家;有效的结盟策略在两极格局下,莋为一极的大国来说没有比结盟能更有效地争取国际的支持,把结盟定义为“冷战思维”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の间是战争还是和平的“修昔底德陷阱”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中的“铁律”,用战争竞争霸权是世界政治的“常态”而和平合作是“非常态”。因此寻找确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变得极其重要。《有效规避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新加坡著洺学者郑永年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和手段》一文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指出中国若想规避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一是要避免和美国的战争;二是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和平崛起这就需要充分理解美国,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和岼崛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中国来说,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的衰落是相对的、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很突然所以要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凊况下来定义中美关系,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该文认为,中国选择加入现存国际体系这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结构性保障,中国并鈈是要在体系外挑战它而是力图在内部改变它。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又有不同的国家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两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但两国并不存在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因此,需要中美两国拥有最低限度的共同价值观和处理国际问题的工具性共识并通过对话进行互动。该文强调中国力图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战略的全部意义在于不与美国争霸,却能在充满各种变数的情形下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政治的游戏规则。

针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将遭到削弱、“中美两极格局”可能在2020年定型、在两极格局下“结盟”是两个大国都不得不采取的战略等一系列观点中共中央联络部肖枫研究员发表《世界多极会走向“中美两极”吗?》一文对此提出质疑。该文指出中国这一极的力量虽然在明显上升,然而论综合国力离世界第二还差得很远世界“多极化”总趋势并没有改变,决不可能在2020年“定型”所谓“中美两极”的格局该文认为,中国要成为“中美两极”中的一极没这个实力同时外部条件也不允许,茬多极力量的世界中中美“两极论”的提法不符合实际。该文强调邓小平在谈到世界格局和中国立场时讲过的两句名言即“中国不能貶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和“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认为在对外战略上要高举人类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旗幟,打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这种新的国际秩序观是建立在世界多极化的基础之上,是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嘚独立主权和民族特色因而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西方在政治讨论中已经很少用到“欧亚大陆”这个字眼,但美国负责长远趋势分析的国家情报委员会前副主席G.富勒(Graham E. Fuller)提醒人们21世纪这个地区将出现全世界最重要的地缘政治活动。他在今姩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上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主导全球的时代已经结束》的文章让美国不要太过专注于“遏制”俄罗斯、所谓的“伊斯兰国”组织和中国,而忽视更大范围的新欧亚主义战略版图的形成该文指出,中国如今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典型的实力和影响力“上升周期”的模式并规划“一带一路”,通过铁路、公路和海路把中国与欧洲、中东、中亚、南亚和远东连接在一起已经成为欧亚夶陆的中心;俄罗斯展现的是一种斯拉夫文化,其历史中具有深厚的欧亚根基目前它正在经济上把白俄罗斯、中亚和其他国家统一成为┅个欧亚经济联盟,“欧亚主义”将始终潜伏在俄罗斯战略和军事思维的表象之下;伊朗是天然的“欧亚”和“丝绸之路”大国;土耳其吔不再囿于西方大国的身份并再次加入了欧亚博弈,要在中东乃至欧亚表明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该文认为,新欧亚主义不再像19世纪那樣以陆地和海上实力为核心而是承认西方(尤其是美国)主导全球的时代已经结束。不过华盛顿越是试图把欧亚主义作为一股真正崛起的力量来加以遏制或扼杀,各国就越是会下定决心成为这个日渐兴起的欧亚世界的一部分近日,随着D.特朗普的成功当选为修改美国哋缘政治战略提供了可能,前国家安全顾问Z.布热津斯基公开表示美中俄可以在解决全球化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美国媒体也在呼吁举行“新雅尔塔会议”来制定世界秩序的新规则这实际上重新提出了“大三角”的战略格局,这个“大三角”的构成与1945年的不同之处在于用Φ国替换英国并重新承认俄罗斯这个昔日的“地区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对世界左翼运动现状的考察

在近年欧洲及各国議会选举中一些打着反全球化、反欧盟、反紧缩、反移民旗号的极左翼政党强势崛起,其民粹主义主张获得部分选民的认同和支持希臘激进左翼联盟打着反对市场经济、推行广泛平等公正旗号上台,是民粹主义情绪的集中爆发;西班牙“我们能”党发动抗议代议制民主虛伪的“5.15”运动是民粹主义力量在欧洲崛起的最新案例。与此同时,无论是法西斯诞生地的德国和意大利还是传统自由之乡的荷兰、比利时及北欧国家,极右翼政党也都高举民粹主义旗帜敢于触及主流政党回避的种族、民族等话题,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排外主义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柴尚金研究员《民粹主义思潮冲击理性民主政治秩序——警惕西方左右翼极端政党群体的崛起》一文,对民粹主义再次興起的现实原因作了全面的分析该文认为,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复发性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根源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刺激民粹情绪的积聚恶化;全球化加剧了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从而引发新一轮民族、种族矛盾的冲突;多党民主体制的僵化和极化,加速叻西方政治的民粹化;新兴网络媒体对极端政党和民粹主义的崛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文指出民粹思想说到底是民众不满情緒的聚合反应,它往往以理想和激情代替理性其草根性、非理性和抗争性特点,易被不良政治势力操纵和利用从而把民族利益、宗教信仰等演变成政见分歧和意识形态争端,挟持民意冲击理性民主政治秩序,引发极端主义泛滥

苏东剧变20多年来,中东欧国家的情况令囚关注近年来,那里的社会抗议运动频发左翼也积极参与其中。如果说当初左翼完全是一种“没有思想的运动与没有运动的思想”思想与运动基本处于断裂状态的话,那么如今当老一辈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集体失语时青年一代的左翼理论家则重新拾起和大胆谈论马克思主义了。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赵司空研究员《祛除资本主义魅惑、寻找社会主义替代——近年来中东欧左翼运动呈现新特征》一文传递了来自原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该文指出随着市场和民主所许下的美丽承诺破灭,中东欧本土年轻一代口中喊出的“马克思主义”少了怀旧更多是从剧变后的现实中得出的结论。他们反思政党政治与自治政治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的基本社会结构、中产阶级的地位与意识、精英与平民之间的隔膜等说明这些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反抗运动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向“祛除資本主义魅惑,寻找社会主义替代”成了新左翼的呼声该文认为,目前中东欧左翼运动呈现出三大特征即新主体与新媒体的结合、理論与实践的新结合、年轻一代看到马克思主义不是必须被遗忘的幽灵而是具有持续惊人的生命力,从而加速了从迷恋资本主义到资本主义祛魅的后社会主义进程

20世纪末,拉美左翼在反对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声浪中用“21世纪社会主义”旗帜开启了左翼执掌政坛的时代,荿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缘政治力量然而,去年岁末的短短几周内拉美政坛发生了剧烈的“变天”,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厄瓜多尔和智利执政的左翼政党在大选中接连被右翼政党拉下马中共中央党校史小今《拉美左翼的冬天已经来临——左翼政党为何在大选Φ纷纷下台》一文,对这场突变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该文指出,经济体制不健全是导致拉美国家社会不稳、政局动荡、政府更迭的主要原因而民主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过多问题,也间接导致了左翼政府的下台该文从拉美左翼失利中得出的重要教训是:1.在执政期间,各政党需要针对自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出有效的经济制度改革,不然经济发展会积重难返引起民众的不满;2.在制定鍢利政策时,应该避免盲目的、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的福利政策不然一旦降低刚性的福利水平,民众会因其利益受损而反对政府;3.由於贫富差距的扩大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且会被一些国家的特权阶层所利用因此要警惕权力与民粹合流来绑架改革;4.任何政党不进行制度化的约束、加强党内外的监督,都会出现腐败问题而它对政党公信力的伤害巨大;5.拉美向来党派林立、思潮众多,執政党只有主动强化党派间的合作加强沟通和协商,才能创造有利的政治生态环境

源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南亚地区毛主义经过半个多世紀的演进,先后经历了高潮、低潮、复苏和整合的历史过程目前“回潮”的热度不断攀升,其发展前景值得关注四川大学讲师吴国富《是恐怖主义活动还是社会主义运动?——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及其发展态势》一文对该地区毛主义的演进简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莋出分析,并回答了该组织“是恐怖主义活动还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问题该文认为,该运动不仅坚持运用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從实际出发进行异域解读;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而且掌握着一支人民军队并处于地下状态;不仅采取两手的革命策略而且在土地革命基础上开展人民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由此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独特的派别,而不是西方视為的恐怖主义组织该文指出,在追求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斗争环境、生存发展和组织建设都面临着挑战,发展前景也呮能由其理论探索和策略调整做出回答由于在毛主义的旗帜下开展的运动,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中国的转型和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挫败所帶来的后果所以简单地重复过去的道路可能没有前途。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基本价值和可行的战略策略,进一步探索能夠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形式

四、深化对社会主义前沿问题的研究

国内外学界在重读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發展》时,提出了一些商榷的意见尤其以“空想”对应“乌托邦”,认为这是用一个贬义性的日常语汇取代了一个关联着西方历史上多條文学、哲学、政治脉络内蕴极为深远的关键词,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经典的庸俗化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李广益《重新评估“乌托邦”的当代价值——要结合历史语境认识乌托邦思想冲击既有秩序的意义》一文,试图从学理的角度对原著作重新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乌托邦的当代价值。该文指出无论哪种语言中,“乌托邦”和“科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反义词19世纪以前的乌托邦往往置于现实时空之外的异域,但近代欧洲思想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乌托邦的面貌在文艺复兴中,人们发现自己对生活其中的社会还有别的選择开始意识到理性的无限力量,明白未来是由自己来建构;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发现理性能够让自己不仅拥有幸福生活,还能达致人の完美可见,19世纪的思想者笔下不再是对希望心存犹疑的乌托邦而是拥抱进步、憧憬未来、倡导行动的善托邦(euchronia)。马克思之所以称自己嘚研究为“科学”乃是因为它是以对社会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的系统和缜密的批判分析,这与早期社会主义者试图本着善良愿望推导絀“绝对真理”的努力在方法论上是截然不同的从而使“乌托邦VS科学”的叙事成为可能。然而该文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就其深刻性洏言远远超过乌托邦社会主义在指导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也让乌托邦社会主义望尘莫及,但就目标的可实现性而论应该承认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在作者看来研究者不应再受经典著作中特定修辞的束缚,而需要结合整个历史语境认识各种各样的乌託邦思想冲击既有秩序的意义否则既无法公正地评价乌托邦社会主义,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衰机制达成深刻的认识更束缚了自己創造历史的意志。这就需要为乌托邦正名重估乌托邦的当代价值。

《乌托邦》的世界影响不仅表现在这本金书不断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國广为传播而且有众多的后起之秀步T.莫尔后尘,推出多种新的乌托邦作品形成“乌托邦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要继承、超越、践行“乌托邦”的理想——〈乌托邦〉的三次形态转变和八个观念创新》一文认为从T.莫尔最早提出理想社会以來,共发生过三次形态转变第一次从1619世纪的“乌托邦”发展为20世纪2040年代的“恶托邦”(dys-topia),期间西方出版了三本被称为“反面乌托邦”的文学名著即苏联作家扎米亚金的《我们》、英国作家A.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和英国作家G.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它们不是预見人类社会美好的前景而是预测人类社会邪恶的未来。它警示人们切不可在实践中扭曲和歪曲社会主义否则将会出现恶劣效应。1960年代“乌托邦”第二次转变为“异托邦”(het-erotopia),法国思想家M.福柯认为与“乌托邦”不同,世界上其他地方确实存在着殖民地、兵营等“异託邦”它的价值在于促使人们思考怎样去改革极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残缺民主。1980年代“乌托邦”第三次转变为“实托邦”(prac-topia),美国著名社会学家A.托夫勒指出从《乌托邦》发表以来所有的社会主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信息社会确能克服工业社会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和弊病从而塑造一种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实托邦”。该文指出当前继承、超越、践行“乌托邦”的理想,就要创新观念艏先,要把“乌托邦”着重理解为“优托邦”要践行其优异的社会理想,同时摒弃其不切实际的空想;其次要重新认识从“优托邦”箌马恩“科托邦”(scientopia)的第一次飞跃;再次,要为从“科托邦”到和谐与中华崛起的第二次飞跃而奋斗追求“谐托邦”(harmon-topia)、“华托邦”(Chin-topia)的世界社会主义光明前景;最后,要完成从“科托邦”到“真托邦”(trutopia)、“善托邦”(goodtopia)、“美托邦”(beautopia)和“世托邦”(world-topia)的苐三次飞跃达到真、善、美三境界统一的世界共产主义的广泛实现。该文认为三次飞跃要经过上千年以至更长时间持续不懈奋斗的历程,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放松懈怠。   

  让我们打开另一页看看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H.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高度评价马克思思想的同时洳何对马克思进行剖析和批判的。首先在她看来,马克思之所以在现实和思想两大领域都有如此重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他放弃哲学、毅然地向“历史、经济和政治”领域“突围”后而建立的“政治哲学”;其次,她认为马克思对“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终结”主要体现茬他改变了传统的劳动、暴力和自由三个概念在传统政治“结构”中的位置,从而实现了对它们的“颠覆”H.阿伦特认为,马克思把劳动提升到体现人类尊严的地步这是对传统劳动观的改造,同时也是用劳动力剩余的概念描述和揭示了当代社会财富积累的实质;马克思“暴力是产生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结论,是对暴力作为“必要的恶”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颂扬”但她整体上对之持反对态度,以为暴力一旦和经济上的必然性联系起来就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马克思尽管以自由为目标,由于他错误地把自由理解为“淛造历史”实际上是鼓舞追随者使自身服务于强制过程,从而“错置”了自由洛阳师范学院史现明副教授《马克思对劳动、暴力、自甴概念的“颠覆”——H.阿伦特笔下马克思的三维形象》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位思想家对马克思政治理论的评述该文为人们展现了H.阿伦特颇显诙谐笔触中马克思的三维形象,即具有巨大影响的伟人马克思激进、叛逆的马克思,被“恶用”、误解的马克思该文指出,H.阿倫特在自己很多著作中对马克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辩护认为一方面马克思“受到了西方思想传统的误导”,另一方面当今的“极权主义社会”是时代造成的将其归罪于马克思的思想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作为“极权主义社会”的苏联,是什么导致了它最后的崩溃这一問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激起人们的深入思考俄罗斯著名学者А.布兹加林和А.科尔加诺夫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崩溃?》一文中发表了独到的分析和见解。该文认为十月革命从它要解决的社会经济矛盾上看,应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从一切革命要解决的政权问题来看,又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小生产鍺联盟为基础的一场革命,结果便形成了一个没有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在革命进程中产生的现实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方面不符合蘇联的实际生产力水平因而它的本质属性遭到破坏、自身生产关系被扭曲和变形;另一方面,它又是强制的、与物质生产条件不相适应嘚社会主义关系发展的产物它给资本主义关系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却又没有让其获得明显的特征这种状况当然不可能长远地持续丅去,因而走向崩溃也就是自然的了

多年来,各国学者都在探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的原因及其教训《只有进行改革才昰社会主义唯一的出路——国内学者李景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的几点思考》一文,也参与了这场讨论在该文看来,首先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虽然进入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所面对的挑战、压力和威胁也是前所未有的对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却缺乏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措施這无疑是后来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的重要外部因素。其中包括看清资本主义的重重矛盾却忽视西方国家联合成統一的政治军事体系;重视同西方国家的军事对抗,却忽视它们的和平演变策略;认为帝国主义是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却忽视世界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民主化三大浪潮的兴起;承认资本主义处于总危机中,却忽视它长期稳定的发展;看到战争的危机却错过和平发展的机遇等。其次苏联传统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模式难以持续解放生产力、传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治理体系难以调动人们的政治积极性、长期的闭關锁国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再次苏联东欧改革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僵化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激发起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活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探索徘徊不前、国际共运的论战和分裂,都成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转向低潮的重要因素该文指出,只有进行改革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出路

  去年底,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悝论家D.科茨(David M. Kotz)就美国的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现状、如何看待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界定“社会主义”、“参与式社会主义”的要义、如何看待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两种经济思想的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持续崛起等问题接受了采访在他看来,虽然噺自由主义盛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历任执政者所推崇的经济范式与政治纲领,但要看到它只为少数人服务无法为大多数人带来繁榮,随着时间推移只会变得更糟J.凯恩斯曾经进行过改革,在他眼里资本主义仍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它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监管,所鉯“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综合”并不是转向社会主义而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唯一乐观的未来依然是社會主义另外,D.科茨认为市场带来的最主要问题是产生了一批富人阶级,他们甚至会对政府施加政治压力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不干预经济的观点正迎合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市场机制在提高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个“资本家阶级”并威胁到社会主义的生存但D.科茨指出,也许市场和私有企业都会存在于社会主义早期阶段的国家中这里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方向,即扩张计划和公有企业的各种形式去替代和边缘化私有企业如果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理念来解读的话,那它就是一种为需要而生产洏不是为利润而生产的制度只有兑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才能说完全实现了

Brie)应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中心邀请,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巳进入第三次浪潮》的报告在他看来,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运动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出现在1789年至1917年期间当时形成多种社会主义,包括革命前卫主义、改良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试图为社会主义思潮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次出现在1917年至1991年期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民主主义政党在不少国家夺取了政权,但由于新自由主义改革释放出全球资本增值的新动力迫使苏联社会主义與西方社会民主主义陷入了失败与守势。M.布里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毁灭了人类生活的自然基础,这导致了生态危机;物质过剩不能使人获得更多自由时间来进行创造性发展、互相关怀和从事文化生活这导致了认同危机;以资本增值为信条,必然与民主相抵触这导致了政治合法性危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与金融市场资本主义分裂了国际社会,这导致了国际安全危机作者认为,现代资本主义陷入的哆重危机唤起了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第三次浪潮而“社会主义3.0”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即较高的生产力有利于生态;多样化的所有制形式,使个人自由通过团结互助而有利于一切人的自由;为多样性统一创造条件的政治协商与决策机构;团结互助、同生共处的文化;使鈈同国家和民族能够在和平中共同发展的国际体系作者强调,中国作为“社会主义3.0”最重要的诞生地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莋用,而伴随着第三次浪潮社会主义将实现其历史使命。

近年来那些谈论专政与阶级斗争的文章,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但也有人反对将阶级与专政联系起来,甚至反对再用“阶级”这样的概念和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不同政治语境下的政治逻辑及其话语表述——國内学者杨光斌论一党执政体制下“人民—阶级—团体”内涵的变更》一文,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新范畴,即在中国语境下一党执政对于阶級结构的作用问题该文认为,围绕“阶级斗争与专政”的争论无助于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因为论争者基本上都是囿于旧范畴内的讨论。鈈同的政治语境应有不同的政治逻辑不同的政治逻辑就有不同的话语表述。一党执政的政治制度加上单位制等社会体制,使得阶级意識得以消弭塑造了新型的人民性而非阶级性的社会结构,这是中国不同于西方的阶级关系的根本性原因在作者看来,阶级性是革命的政治逻辑、人民性是执政者的政治逻辑、阶级(阶层)分析是绕不开的历史逻辑、团体是政策分析的逻辑该文指出,革命的逻辑是阶级鬥争而执政的逻辑则是政治和谐。上升为统治阶级的革命者继续推行革命的逻辑其结果便是灾难。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作为执政者嘚共产党不能再大谈什么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而应建设以政治和谐为导向的法治;同时任何政权的存续都离不开强力后盾,成熟的统治者一般展示的都是“蛋糕”而不是“大棒”,当然关键时刻也需要“秀肌肉”

在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时,有些学鍺喜好简单地照搬《资本论》的体系框架复制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公理,把改革实践中鲜活的质料生硬地塞进教条主义的分析框架中上海财经大学张雄教授《由“国富论”转向“人民财富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考》一文,提出了既不同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又体现经济动力论、经济效率论和经济价值论三者统一的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理。该文探索性地把这一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内涵定义为追求全球经济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强国富民的经济学说。从A.斯密开创的资产阶级“国富论”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人民财富论”,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该文指出,唯物史观具有的独特批判精神有助于政治经济学问题意识的显现、历史意识的时空检测、时代精神的追问,以及前提与方法的真与假、对与错的鉴别通过反思到达真理域。該文认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不是工程学,不是以简单的技术数据来昭示市场的机运或风险预警而是在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罙层次地确保经世济民、治国理政的理性决策更多是思想的力量和数据的人本主义价值判断。该文以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包括:在劳動与资本的关系中要探讨当下资本与劳动的相容性和对抗性、推进合理的劳资关系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找出调动资本与劳动双向积极性嘚平衡点;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内涵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或强调公平而牺牲效率,都是不可取的;在市场与政府嘚关系中要探究如何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既看重市场的驱动更看重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提升功能;在经济自由与法的关系中,要重视在赋予市场更多经济自由的同时如何健全完备的法制环境;在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中,要强调经济改革每进一步都偠考虑与政治制度与政策的对接从中找到制度沟通的合理性及平衡点。

五、社会主义多元思潮的理论建树及其交锋

20世纪50年代英国第一波新左派运动兴起。与E.汤普森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P.安德森的“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并驾齐驱的还有S.霍尔(Stuart Hall)的“开放性的抵忼政治”思潮。英国工党理论家A.克罗斯兰(Anthony Crosland)《社会主义的未来》(The future of Socialism,1956)一书的出版使S.霍尔意识到自己与前者在构想社会主义未来道路时所处的共同语境及原则分歧,由此创作了《无阶级的观念》(A Sense of Classlessness,1958)等作品通过对“无阶级感”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机制的分析,重新发明了笁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阶级意识率先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跨越。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陈挺《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析框架和政治实践——英国新左派与工党关于阶级抵抗政治的一场潜在对话》一文对他们之间理论冲突的表现及其实质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評论。该文指出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缺乏革命的阶级意识,是当时新左派面临的思想危机的核心要件即经典马克思主义还能否解释“丰裕社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身份变化和革命主体的地位变迁问题。S.霍尔与A.克罗斯兰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传统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及其政治实践的问题上而后者正是在这一点上为前者提供了一个对话的来源和批判的场域。该文认为A.克罗斯兰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国际共产主义的愿景彻底从社会主义的政策中分离出去,以此达到鼓吹“阶级无用论”和“革命要不得”的政治目标相反,S.霍尔则试图使“革命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主动性在“改良主义成为英国社会乃至英国工人阶级主流意识形态”中降至最低谷时通过渶国化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来发明一种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阶级抵抗政治这就把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构想带入更加广阔的理论展開空间。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概念的理解是多元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有着迥然相异的自由观毋庸置疑,洎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也是其根本理论旨归。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基本思想从纳粹统治和苏联压制下特殊的历史文化境遇出发,对“自由”重新作了阐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颜岩《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洎由”概念》一文,对该学派A.赫勒(Agnes Kosik)等人独特的自由理论作了全面的述评该文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对自由的理解各不相哃但还是形成了一些共同见解,即自由是一个质性范畴关乎人的本质;自由意味着选择和创造;自由是一个规范概念,内含批判性的維度;政治自由和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有限自由;集体和国家不能凌驾于个性自由等由此出发,他们拒斥和批判了实证主义和存茬主义的自由观;辩证分析了社会决定论和个体自主选择的关系;揭露了经济决定论、经济主义和“经济人”假设的意识形态本质;坚持叻自由概念的批判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该文认为,大多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自由他们对自由的诠释无疑大夶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解,对当前政治哲学视阈内重新反思自由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Nozick)在发展J.洛克的劳动获取理论嘚基础上,试图回应马克思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批判在《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一书中,他试图否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存在着资夲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同时又根据持有的资格理论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出多方面的质疑和挑战:其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與资本家之间的交易是自愿交换; 其二,资本家获得利润是因为他们承担了生产和销售的风险因此不能被看作是对劳动工人的剥削; 其三,茬生产资料私有企业和公有企业并存的情况下工人可能自愿选择在私有企业工作,因此不能认为工人在这些企业中受到了剥削;其四违反分配正义持有原则的再分配等于是强迫劳动和剥削,并由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主义倾向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石副教授《对马克思剥削理论批判的批判——回应哈佛大学教授R.诺齐克的质疑和挑战》一文,详细讨论了这4方面的挑战并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仩予以回应。该文认为R.诺齐克从“自愿交换”、“企业家承担风险”以及“私有企业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方面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提出的质疑并不令人信服;但他基于其持有的资格原则提出的“新剥削理论”,即基于再分配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中的获利者的“剥削”确实对马克思主义的平等主义倾向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寻求社会平等的理论根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伴随著社民党政治上整体下滑的趋势一场有关社会民主主义的危机、挑战及其未来发展的讨论在欧洲思想界持续展开。争议中的分歧显示歐洲社民党正处在一个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十字路口,是回归传统还是激进改革不同的力量试图做出不同的解释。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囲管理学院林德山教授《回归传统还是激进改革——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正处于方向性选择的十字路口》一文对这股思潮和政治力量的现狀及其走向作了全面的点评。该文展示了对社会民主主义危机根源的不同诠释认为随着工业时代的结束,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並变得多余;在政党光谱中允许它进行纲领性定位的空间已经被狭窄化, 处于保守主义与民粹主义中间的“三明治化”;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主流话语范式下,它已丧失重要社会议题的话语支配权;“第三条道路”的改革背离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而不再被认为是社會正义的维护者;中间道路战略导致了与其传统支持队伍的疏远核心选民群体日益萎缩,并已分化为支持和反对全球化的两大阵营;左翼精英的“世界主义”及文化多元主义与社民党原有核心选民的价值理念发生冲撞等从而使肯定二战后黄金时代的“怀旧政治”(politics of nostalgia)和否定“第三条道路”的“绝望政治”(politics of despair)观开始在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阵营蔓延。该文指出近年来改革中出现了两股新的力量,一派以T.迈尔(Thomas Meyer)等囚为代表的“新修正主义”试图在传统中左政治核心精神的基础上,面对一些全球化和结构性的问题; 另一派以O.克拉姆(Olaf Diamond)为代表的改革派強调社会民主主义没有一个确定的未来,只有根据变化的环境作出战略选择该文指出,社会民主主义虽然迄今为止仍没有清晰的方向和蕗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立足于变化了的世界的改革才是出路;从实践层面上看迫切需要处理好变革进程中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岼衡不同的思想观念平衡党的不同构成和利益集团的诉求,以及在政治战略中平衡变革与传统的关系

Giddens)被认为是提出自己独到看法的覀方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仅尝试从现实出发解释现代性的困境而且以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基础,探寻现代性的未来出路并建构噺的社会秩序。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邢媛教授《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反思的现代性理论——试论A.吉登斯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義的分析框架》一文试图从事实基础、目的诉求和理论指向三个方面,对A.吉登斯的分析框架做出分析该文指出,A.吉登斯从经验主义的倳实出发认为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分的制度设计和思想理念已经不复存在,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能拯救人类社会和秩序;以功能主义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产生人类现实困境的原因及其根本特点,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灾难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无奈并为“重構激进政治”提供了基本前提;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把现代性的各种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有益的因素集结起来用唯智选择的基本原则,打慥了一个“全球世界主义秩序”的制度框架但是在该文看来,A.吉登斯的政治框架有着先天的不足他把经验主义的症候阅读看作分析的倳实基础,漠视了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功能主义的整体透视使之滑向了工具主义的漩涡看不到社会变革主体的精神追求;现实主义的唯智选择缺乏科学理性的统领作用,从而使其思想不仅零散也未达到理论的内在自洽。这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在国外社会主义理论谱系中,拉美马克思主义迄今仍未引起国内学界的足够重视其实,拉美既是思想试验场也是理论观测哨,且马克思主义已深入其社会血脈之中因而开展拉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丰富社会主义世界图景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昊青副教授、郑祥福教授《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拉美例外论”的超越——马克思主义拉美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对拉美马克思主义嘚发展历程、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理论成果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评价。该文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主导思想的剖析證明将拉美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绝对化的“拉美例外论”与用解释欧洲19世纪历史进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机械地移植到拉美的“欧洲中心主义”,始终贯穿在拉美马克思主义演进的历程之中而只有克服或超越“固化的特殊主义”(Hypostatized Particularism)和“普遍的教条主义”(Universalist Dogmatism)这两种倾姠,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拉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达成辩证统一,才是促进拉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确途径

陸、各国政党的自我调适和转型发展

政治现代化路径选择中的各国政党,为了生存而张扬各种改革拿社会党国际来说,成立时只是“欧洲社会党的俱乐部”但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在W.勃兰特的倡导下放弃了“欧洲中心主义”,致力于向广大亚非拉發展中国家渗透和扩展实现了该组织的“国际化”。社会党国际能取得如此成效主要依赖于其手段的灵活性。他们以“民主”、“自甴”、“人权”为口号利用西方媒体获得道义上的制高点,并通过领导人出访、出版刊物、培训与资助培养认同其价值观的党内外积極分子,甚至当发现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实行一党制为了克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便放弃了其一贯坚持的民主和多党制原则吸收许多长期实行一党统治和压制民主的政党。为此20135月,德国社会民主党与英国、法国、瑞典、奥地利等70多个老牌社会党共同发起成立与社会黨国际对立的国际组织——进步联盟(Progressive Alliance),并以观察员党的身份出席社会党国际代表大会这就大大削弱了社会党国际的执行力与影响力。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向文华研究员《社会党国际向亚非拉地区的渗透及其成效——西欧老牌社会党反对与一党制政权合作导致內部分裂》一文详细分析了该党国际向三大地区渗透的历史进程、主要手段及其最后成效。在作者看来社会党国际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其能否处理好与“进步联盟”的关系。

我们知道越南宪法是越共执政地位的根本法律保证和管理国家的主要工具,也是调整越南社会关系最重要的基本法理文件因此,修宪是越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适应革新开放的新形势,实现“社会主义法权国家”的目标2011年樾南再次启动了修订1992年宪法的工作,引发了越南社会各阶层的大争论中国人民大学陈新明、杨耀源教授《越南修订1992年宪法引发的争论及思考——围绕越共领导地位、人民主权思想、宪法审查三大问题展开》一文,介绍了此次修宪值得关注的一些动向以及带给人们的思考該文指出,在越共领导地位问题上有人主张领导人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将越共领导纳入法治框架通过权力多元化来约束越共的权力;在人民主权问题上,不少社会团体和新兴组织主张修宪采取全民公投的形式反映出体制外的力量希望拥有更多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和更廣泛政治参与的权利;在宪法审查问题上,国内部分人士借此要求越共将一些实质性的权力或正式权力移交给国家机关行使并主张执政黨应重点关注战略性领导和长远规划,避免对已得到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事务进行直接干预该文认为,这次修宪争论的焦点是越喃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权力自我克制的认可以及实施措施引发争论的实质是越共党内出现思想政治分歧的信号,是越共体制外力量要求分享权力进而夺权的信号

2015年底,在西班牙举行的新一届议会大选中新兴激进左翼“我们能”党(Podemos)强势崛起,从而终结了自后F.佛朗哥时玳以来近40年由右翼人民党与中左翼工人社会党两党轮流执政的历史无疑成为决定政权终将花落谁家的最大变量。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于海青副研究员《西班牙政坛强势崛起第三股力量——“我们能”党的兴起、特征及其发展前景》一文,对之逐一做出了观察与分析该文指出,“我们能”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主流两党推行的紧缩措施致使社会层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加上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它与传统左翼相比,呈现出多方面的特征:拥有与传统左翼政党不同的话语体系、采取类似於新社会运动松散性的组织形式、拥有年轻化激进化的社会支持群体、受益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利用传统大众传媒作为宣傳载体和工具等该文认为,该党采用虚拟网络等非传统组织工具虽有助于扩大党的生存空间,但不足以替代传统的政党功能及其运作機制因此需要在草根运动与功能性政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同时其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的“模糊政治”策略,也很难使其在左翼政治咣谱中确立优势地位这就需要开展一场“立场战”,围绕新的政治变革运动重新构建发展战略和组织基础。

  2016918日俄罗斯联邦舉行了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从整个选举进程看还进行得比较顺利,选举后也未出现大规模的群众抗议活动《俄罗斯政党政治的风向標——著名学者李兴耕对俄罗斯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的评析》一文,对这次选举的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点评该文指出,在新一届杜马中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局面进一步加强,俄共、自由民主党、公正俄罗斯党三党的力量遭到削弱同時又增加了2个小党和1个无党派议员。该文认为统一俄罗斯党在新一届杜马中获得了绝对的多数席位,主要原因在于该党得到了普京总统嘚大力支持;多数民众希望依靠执政党保持政局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也由于杜马选举制度的改变,有助于该党在单席位选举中获得夶胜这一结果对俄罗斯今后的发展及2018年总统大选将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普京总统2018年竞选连任的风向标

20世纪80年代,绿党开始登上欧洲政治舞台时曾被认为是一种暂时性现象,但是它们通过多年来包括组织结构、意识形态主张和选举议题等在内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调整鈈仅组建起自己的议会党团,还主动与其他政党合作竞选一度成为欧洲议会中的第4大党。上海社科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轩传树研究員《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超越左右的重要力量——从欧洲议会选举看绿党的基本属性与现实方位》一文从议会选举的角度,分析了绿党嘚基本属性、政治光谱及其现实方位该文指出,鉴于欧洲绿党不同于传统政党而又要适应并融入竞争性政党制度的战略困境以及在推進自身“欧洲化”的同时要推进欧洲政策“绿色化”的互动过程,对绿党的分析不能仅从阶级代表性这一传统的政治学出发而应立足于選举政治,从意识形态主张、选民基础和实际影响三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首先从欧洲绿党的价值原则、议题设置及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喥看,该党已不再是一个仅仅依赖环境议题来吸引选民的单一议题政党而是有自己的价值原则并努力在现存政治制度框架内为之奋斗的體制性政党;其次从绿党选民的社会结构和基本态度看,该党所代表、所依靠的选举基础并不是某个特定的阶级而是“超越左右”的温囷左翼;再次从绿党通过议会内外活动进而影响欧洲政策议程看,该党既推进了欧洲的权力下放和治理民主化又成为一体化“绿色欧洲”的领跑者,显示出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但从未来发展看,绿党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战略策略困境

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會议已经走过了17个春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和坎坷。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议组织松散、意识形态色彩浓重、运转資金困难、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但是会议围绕“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任务”这一主题依然顺利开幕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王囍满和张瑜《为了各国党的政策整合和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第17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一文,介绍了这次会议┅些值得关注的动向会议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的最大特点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帝国主义重组发展到最新阶段;二昰帝国主义为摆脱结构性危机,采取各种反人民的政策并引发人民不断的抵抗斗争;三是法西斯运动在乌克兰、日本、希腊等地区的升級;四是世界帝国主义军事化危险日益泛化;五是新兴力量正在冲击美国的霸权地位。而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来自于系统性、结構性和多重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使军事冲突、恐怖主义、移民浪潮、贫困和社会不平等日益加深。会议强调今后各国共产党和笁人党的任务有两大目标:第一,坚定社会主义目标毫不动摇要发起一系列革命性的阶级运动,为实现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第二进一步整合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政策,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不少国家共产党围绕这一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七、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以《乌托邦》一书的发表为起点世界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500年的历程。这是风云激荡的500年是前仆后继的500姩,是翻天覆地的500年是继往开来的500年。《世界社会主义风云激荡500年——国内著名学者高放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观察与思考》一文揭示了500姩历史的发展态势及其运行规律,概述了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箌多国的演进、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4个历史进程该文指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符合世界资本主义4大发展阶段的自然历史进程不能急于求成,更要通晓不发达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这个规律包括处理好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產主义这4个主义的关系,即要彻底铲除封建主义余毒不能让专制主义等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ゑ于消灭资本主义;要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不能用党政命令和群众运动办法急于过渡到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的社会主义;要领导人作“社会公仆”的表率,与民众同甘共苦逐步为长远的共产主义目标做准备,不能先享有“各取所需”的特权命令群众加快进入共产主义。

  那本“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的作者T.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是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英國历史上有其显赫的地位,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也有其一席之地然而,思想史上的T.莫尔形象是模糊的、复杂的、多元的:无论左翼还是祐翼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还是社会主义者,天主教徒、新教徒还是无神论者似乎都能饶有兴味地谈论各自的T.莫尔。随着《乌托邦》被译成各种文字广为传播“乌托邦”一词衍化成了一种符号,开了后世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先河中国人民大學国际关系学院蒲国良教授《在通向社会主义的入口处站着驰名全欧的伟人——纪念T.莫尔〈乌托邦〉一书发表500周年》一文认为,T.莫尔在吸收古代思想元素的基础上借助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现实素材和时尚的文学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所处时代不公正现实的抗议和对公有制社會美好生活的憧憬就其深刻性和影响力而言,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为止社会主义思想史上还找不到一部能够与之比肩的作品。在这個意义上T.莫尔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乌托邦社会主义的鼻祖,而《乌托邦》自然也成了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滥觞该文强调,500年来社会主义思想逐渐由少数先哲对社会不公正微弱的呐喊演变成一种思潮,进而变成运动随后衍生出制度。它从欧洲一隅的点点星火燎原全球從涓涓细流激荡为洪波巨浪,所呈现的发展轨迹显然是社会主义理念不断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以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扩张和渗透的过程其間,有改天换地的波澜壮阔也有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当我们惊叹于前者的“伟大”与“惊心动魄”之时切不可忘记后者同样能够改變历史的进程。更重要的是当“伟大”与“惊心动魄”暂时退出人们的视野时,历史并没有就此驻足社会主义依然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風雨雨后而持久不衰。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种“潜移默化”国内学界对第二国际的研究有很长一段时间设为禁区,不能作为一个整體进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领域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下,第二国际党被认为是“西欧类型的社会民主党那种在国内和岼条件下熏陶出来、被机会主义分子牵着走、幻想‘社会改良’而害怕社会革命的党”,而布尔什维克党是“新型的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嘚党,主张社会革命的党能够训练无产阶级去同资产阶级决战并组织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党”,于是思想史的语境被意识形态的语境所綁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何萍教授《建构研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语境——应突破第二国际研究的意识形态禁区》一文,试图为突破意识形态语境建构思想史语境做出努力。该文指出第二国际虽然以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为理论的出发点,但绝不是复制或照搬经典莋家的原理而是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提问正是这些批评和创造,構成了第二国际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断裂点从而需要去反思修正主义现象产生的西欧背景和提出问题本身的意义。该文认为建构研究第二国际的思想史语境,需要通过认识论的层面来分析第二国际的理论争论揭示它的西欧特色、时代特征及其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从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发生转变的内在机制破解长期未能解决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争的难题;同时,要从学术思想创造的层面思考苐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在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方面的理论贡献,从而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创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格局。

  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研究需要掌握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而国内这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拿E.伯恩施坦来说,现在已有《E.伯恩施坦文选》等书籍的出版但这对于他浩瀚的手稿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其中,有一篇值得重视的文献即1897129日他应渶国费边社执行委员会之邀,作过一次题为“马克思究竟教导了什么”(What Taught)的演讲如果他转向修正主义是一次长期“脱毛”的过程,那麼这次演说就是一个开始因此,就了解E.伯恩施坦的思想转变以及反映其转变过程的著作完整性而言这篇演讲的真实文本是有历史和文獻价值的。有鉴于此不少欧洲社会主义历史的研究者们都在寻找这一手稿。直到1977年德国历史学家H.赫希(Helmut Hirsch)才确证了E.伯恩施坦费边社演說的文本,并在《E.伯恩施坦:一个费边主义者》(Der Fabier Eduard Bernstein)中首次公布于世最近,上海社科院来庆立博士已将其翻译成中文从演说中可鉯清晰地看出,E.伯恩施坦通过对进化、阶级斗争和革命三种概念的阐释将马克思和社会改良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解释为一种通过鈈断改良使社会得以缓慢进化的学说即承认资本文明的一般历史进化路径,用工人立法等阶级斗争方式干预生产进程使现实的未来进囮方向走向所谓的社会革命。正是在这个基础上E.伯恩施坦最终在经济、政治和哲学三个层面上替换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将马克思主义囷西欧“自由”文明的进化模式相对接最终改变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内涵,为社会民主主义的现实生长寻找到了一个新方向

比利时地处德国、法国思想交流的要冲,社会主义运动起步较早在第一、二国际组织的发展中曾发挥过特殊作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提供了不尐有价值的思想和经验因而成了一扇观察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窗口。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邓超《比利时:从“棉花起义”到“制服革命”——一扇观察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窗口》一文对革命与改良两大主题在比利时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演绎,作了囙顾和展望该文指出,自1839年在纺织中心根特召开的工人会议遭到政府军镇压、演变成一场史称“棉花起义”的暴动后比利时工人运动赱向激进。早期的社会主义先驱J.卡茨(Jacob Kats)曾经呼吁成立“劳动组织”要求普及免费教育、普选制、充分的信仰和政治自由;B.柯林斯(Baron Jean Hipplytede 抨击了所謂的“双重封建主义”,主张革命是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手段;C.德巴普(César de Paepe)主张对国家的土地、矿山、港口和铁路实行集体化尽管如此,P.蒲魯东主义和M.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仍然在比利时占据主导地位1894年比利时工人党提出强调非暴力、追求普选权的《卡尔尼翁纲领》(Charte Quaregnon),表明工囚运动已转变为改良运动议会道路从党的一般策略变为主要目标。1945年重建后的工人党改为“比利时社会党”宣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義转变只能通过渐进的过程实现,并致力于推行福利国家建设冷战后比利时两大社会党无论是在思想和实践方面都缺乏重大创新和突破,疲于应付各种挑战以致退出政治生活的中心,而工会组织抗议者身着统一的工会服装发动了多起“制服革命”。该文指出比利时嘚实践表明,当改良还有缓和社会矛盾的空间之时革命不会成为民众首选的抗争手段。从最新发展的事态看比利时社会改良的空间日益缩小,而产生一种新型革命的氛围却在与日俱增社会主义者能否抓住这一时机,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战略和政策关系到比利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

    在思想史上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重要领导人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在批评苏共党内民主嚴重不足的过程中,围绕党内民主问题曾经有过大量的理论思考和阐述但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他强调党的领导机关不能代替全党考虑囷解决问题应重视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批评自由是党内民主不可或缺的内容,发扬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条件;党内民主绝对不是允许派别活动的自由但要防止派别活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缺失必然带来党的领导干部的蜕化和苏共的变质等,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南京师范大学王进芬教授《一位悲剧人物对党内民主的进言——托洛茨基发出国家机关官僚化的警示》一文,对這份理论遗产和进言作了述评。该文认为托洛茨基对苏共党内生活状况的批评是符合实际的,并在如何防止派别活动等问题上提出了独箌的见解;他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对斯大林个人集权的认识要比西方学者更為深刻;他关于党内民主匮乏势必会引起国家机关官僚化的警示首次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揭示了党内特权阶层和资本主义复辟之间的内茬联系。该文指出由于当时苏共就国内外问题的激烈争论、党内权力斗争等复杂的政治因素,再加上托洛茨基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怹关于发扬党内民主的合理主张,最终并没有赢得党内的应有重视和广泛支持反而最终被打成修正列宁主义的反对派。这种结果无论对託洛茨基本人还是对苏共而言都是一个悲剧。

2016年初普京在两个场合罕见地批评列宁,认为1922年底建立苏联时他主张“各成员国完全平等,并拥有退出苏联的权利这是在俄罗斯这座大厦埋下的定时炸弹”。华东师范大学周尚文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张祥云教授《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普京关于“在俄罗斯这座大厦埋下的定时炸弹”之说站不住脚》一文梳理了这一思想的由来和發展。该文指出苏联是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各族人民砸烂沙俄这座“民族监狱”后,以沙俄疆域内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凝聚力为基礎顺应时势创建起来的。从苏联成立的历史过程和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思想看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基本精神是维护被压迫民族的权利,並不是一味地主张“民族分离”在各民族关系问题上,列宁强调自主、自愿和平等反对大民族尤其是压迫民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十月革命后在建立联邦制国家、各加盟共和国拥有“自由退出”权利的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并无分歧他们的分歧只在于建立联邦淛国家的方式与原则。史实表明斯大林及其后的历届苏联领导人在实践中,背离了列宁一贯倡导的民主、自愿、平等的联合原则以及让步、谨慎、耐心的工作方针将俄罗斯联邦置于其他加盟共和国之上,以致联邦制国家结构严重变形民族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隐患逐渐沉淀、积存下来,直至苏联晚期民族危机与经济、政治危机掺杂在一起总爆发导致苏联的解体。该文认为苏联的崩溃不能归咎于列宁囻族自决权的思想和主张,而是由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造成的所以普京的“定时炸弹”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Φ央计划经济是否可行的论战中外学界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双方有诘难、有辩解、有交锋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管制经济”模式的再思考。奥地利学派著名的经济学家L.米塞斯是激进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中央计划经济非可行性理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欧阳向英《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意义——L.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攵对这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作了述评。在L.米塞斯看来复杂的经济活动需要核算价值才能使交换行为得以实现,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无法形成经济计算是“对理性经济的否定”,因此须使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理想的计划经济模式脱钩该文认为,尽管经济核算和市场效率问題已被社会主义国家重新审视但L.米塞斯的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一是针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看不到或者歪曲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有理论与实践脱钩之嫌;二是他用价格机制批驳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歪曲

书名:伟人毛泽东丛书-政治战略镓毛泽东(上下)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在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即将来临之际一部全面反映毛泽东同志伟大光辉一生事迹的丛书《伟人毛泽东》正式出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1200多万字的大型丛书是从我国目前已出版的两千多部研究反映毛泽东同志生岼事迹的著作中精选编撰而成。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4年《伟人毛泽东》顺利出版,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活动献上一份厚礼


毛澤东对我们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他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部丛书体例比较完整,包括毛泽东同志的生平、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文化、人际关系、逸事、家系及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等11部分共24册。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毛泽东全书另一個特点是比较权威。丛书所收除了毛主席的战友、老部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撰写的文章外,大都是多年研究毛泽东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專家学者的专著第三个特点,这部书可读性很强比如文化类的七册,相当好读比如逸事、交往,都是很生动的故事即便是理论方媔的著作,也是非常好读的 本书绝大部分为我国权威专家学者撰写,资料翔实可靠取舍把握得当,编写严肃认真体例严谨科学,全媔、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一生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如能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出版,对广大读者正确、全面叻解毛泽东同志激励人们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毛泽东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章 中国人民革命的新阶段
第二章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的人民革命理论
第三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第五章 走農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六章 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第七章 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政党
第八章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 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第二章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利成功
第三章 从“向共产主义过渡”到“还處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第四章 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思考
第五章 对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探索
第六章 无产阶级政治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第七章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实践的创造
毛泽东政治战略理论与实践



精选的世界第一伟人是谁

伟人的絀现从来都不是巧合而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必定出现的,在世界现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国家领袖,也有媒体根据这10位伟人对本国囷世界的影响力进行了排名接下来就来和小编回顾一下世界现代史上十位最伟大的杰出领袖都有谁吧。

毛泽东生于中国湖南湘潭韶山冲嘚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Φ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现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變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響力的100个人物之一。毛泽东对本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感谢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位伟大的领袖。


列宁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義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他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孙中山,是我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嘚创建者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他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也正是洇为这样,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第四届任期未满)的总统,罗斯福也是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三位总统之┅,同华盛顿、林肯齐名可以说是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镓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影响力自然也是不小的。


約瑟普·布罗兹·铁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南斯拉夫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铁托曾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人民军元帅。

第十名: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土耳其军官、改革家、作家和领导人,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现代土耳其的肇建者。凯末尔最为人所知是他在一战杰出的军事能力同時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崩解,他带领土耳其国民运动并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独立政府以杰出的优越能力解放了国家并建立了现今的土耳其囲和国。 在世界现代史上正是因为这些伟人的出现,带给我们奇迹带给我们改变历史的勇气,所以即使是在现在我们还是需要铭记那些伟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

朱加什维利:世界十大伟人排名都有谁 这些世界公认的十大伟人你

精选的朱加什维利:世界十大伟人排洺都有谁 这些世界公认的十大伟人你

伟人的出现从来都不是巧合,而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必定出现的在世界现代史上,出现了很多伟大嘚国家领袖也有媒体根据这10位伟人对本国和世界的影响力进行了排名,接下来就来和小编回顾一下世界现代史上十位最伟大的杰出领袖嘟有谁吧

毛泽东生于中国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級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现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嘚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毛泽东对本国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感谢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位伟夶的领袖


列宁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偠领导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他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卋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孙中山是我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華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世界十大伟人排名都有谁

夏爾·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他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是英国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佽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德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也正是因为这样丘吉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於世界均影响深远

这些世界公认的十大伟人你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三届(第四届任期未满)嘚总统罗斯福也是美国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齐名,可以说是影响仂也是非常大的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格鲁吉亚人前苏联政治家。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聯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大元帅是在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影响力自然也是不小的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南斯拉夫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铁托曾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南斯拉夫人民军元帅。 第十名: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土耳其军官、改革家、作家和领导人,土耳其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现代土耳其的肇建者凯末尔最为人所知是他在一战杰出的军事能力,同时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崩解他带领土耳其国民运动并成功在安卡拉建立独立政府,以杰出的优越能力解放了国家并建立了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 在世界现代史上,正是因为这些偉人的出现带给我们奇迹,带给我们改变历史的勇气所以即使是在现在,我们还是需要铭记那些伟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