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冠是这属于哪一种标志古代民族的标志性服饰

2017最新&智慧树敦煌的艺术答案测验答案
【多选题】(2分)
汉代在西北设立的河西四郡是武威、___BC__ 、______ &
&D. 嘉峪关
【单选题】(2分)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各种文物总计约( &B
【多选题】(2分)
敦煌壁画主要可分为七类,分别是尊像画、佛教故事画、__D____、传统神怪画、经变画、___A___
、装饰图案画。
&A. 供养人画像
&B. 山水画
&C. 历史画
&D. 佛教史迹画
【多选题】(2分)
唐代莫高窟营造了一些大佛,包括第__D____ 窟的北大像和第 ___C__ 窟的南大像。
【单选题】(2分)
莫高窟北凉时期交脚菩萨像的双狮座是来自__D___的影响。
&A. 古希腊
&B. 古印度
&C. 古波斯
&D. 古罗马
【判断题】(2分)
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里面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都是佛经写本。B
【判断题】(2分)
敦煌石窟每个洞窟的内部建筑形式,完全是按照印度石窟的样式建造的。B
【判断题】(2分)
敦煌壁画不仅仅表现了佛教的内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诸多场面。A
【判断题】(2分)
出资营建洞窟的人称为供养人。供养人都是世家大族和文武官员。B
需要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需要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多选题】(2分)
飞天就是佛经中所说的 & & 、
&B. 西王母
【单选题】(2分)
飞天相关的故事最早见于印度古代文献《 & &
&A. 维摩诘经
&B. 大庄严论经
&C. 佛本行集经
&D. 罗摩衍那
【单选题】(2分)
中国现存最早表现神仙思想的帛画是 & &
【多选题】(2分)
中国传统的神仙主要有 & &、
&A. 乾达婆
&B. 东王公
&D. 紧那罗
【单选题】(2分)
唐代第 & &
窟的两组双飞天,是敦煌唐代飞天的典型代表。
【多选题】(2分)
& &A 和 &C
&朝,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影响到了敦煌,飞天出现了一些特别的画法。
【判断题】(2分)
印度人喜爱的那种注重肉体感观之美,男女成双的飞天也传到了敦煌。
【判断题】(2分)
把中国传统的神仙形象画在佛教的洞窟中,反映了南北朝时代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
【判断题】(2分)
中原风格与西域风格并存的状态,在隋唐时代壁画中较为常见。
【判断题】(2分)
唐代画家表现的飞天充满动感,甚至还表现出飞天穿梭于楼阁中的轨迹,反映了飞天艺术的成熟。
【单选题】(2分)
从印度和西域传来的人物画技法(即“西域式晕染法”),在新疆的 &
& &石窟、敦煌石窟和 &
& &石窟的早期壁画中都可以看到。
&A. 炳灵寺;龙门
&B. 克孜尔;云岗
&C. 炳灵寺;克孜尔
&D. 克孜尔;炳灵寺
【多选题】(2分)
“中原风格”是源于南方以 & &
&等画家为代表的画风。
&A. 顾恺之
&B. 陆探微
&C. 王羲之
&D. 吴道子
【多选题】(2分)
莫高窟第 & &窟、第
&窟等窟的维摩诘经变中,都画出了帝王图与外国王子图。
【单选题】(2分)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唐代是一个重视 &
【单选题】(2分)
吴道子绘画最受推崇的,也是他的画中最具特色的,就是 &
【多选题】(2分)
《历代名画记》将周昉与 & &、
& & 、吴道子并举,称为佛画的“四大家”。
&A. 张僧繇
&B. 曹仲达
&C. 陆探微
&D. 顾恺之
【判断题】(2分)
中国最初的佛教壁画中,往往出现外来的艺术与本土艺术杂揉的状况。
【判断题】(2分)
敦煌早期洞窟如第268、272、275窟的壁画,由于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具有“稚拙、粗犷”的风格特点。
【判断题】(2分)
吴道子在唐代很受推崇,就是因为把“象似”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
【判断题】(2分)
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北宋以后,把山水放在第一位,人物画逐渐不受重视,特别是到了明清以后,人物画趋向衰落。
【单选题】(2分)
敦煌早期壁画中,山水景物主要用作背景,多出现在 & &
&A. 图案画
&B. 故事画
&C. 佛像画
&D. 经变画
【多选题】(2分)
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并有专门画山水的画家,如 &
&A. 顾恺之
&B. 曹仲达
&D. 王羲之
【多选题】(2分)
唐代以山水画而著名的画家主要有 & B &
&B. 李思训
&D. 展子虔
【单选题】(2分)
莫高窟第 &
&窟中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佛教故事的山水画。
【单选题】(2分)
&窟的壁画中体现出画水的高度成就,特别是水面反射的波光极有特色。
【单选题】(2分)
敦煌壁画中最早出现水墨山水画是在 & &
【判断题】(2分)
佛教绘画最初都是按印度传来的样式制作的,但是,很快就被中国艺术家进行改造,山水画进入佛教壁画,就是中国化的一个方面。
【判断题】(2分)
唐宋时代的山水画色彩丰富,称为“青绿山水”。
【判断题】(2分)
隋代壁画中可以看出,画家不再停留在对山峦的概括性笼统的描绘,而是把山岩作为近景来刻划,强调岩石细部的质感。
【判断题】(2分)
中唐第112窟的山水画是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画的代表。
【多选题】(2分)
敦煌壁画中的叙事性经变主要有 & &、
&A. 法华经变
&B. 观无量寿经变
&C. 维摩诘经变
&D. 涅槃经变
【多选题】(2分)
敦煌石窟中的涅槃经变往往采取塑像与壁画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如第 窟、第 &
【多选题】(2分)
所谓“净土三经”就是指《佛说阿弥陀经》、《 & &
&》三部佛经,是净土宗修习的主要经典。
&A. 佛说药师琉璃光佛经
&B. 佛说弥勒经
&C. 观无量寿经
&D. 无量寿佛经
【单选题】(2分)
榆林窟第25窟的 & &
中的婚嫁图,新娘着吐蕃装。宾客中有着汉装者,也有着吐蕃装者,反映了中唐时期汉族与吐蕃族通婚的状况。
&A. 弥勒经变
&B. 法华经变
&C. 药师经变
&D. 观无量寿经变
【单选题】(2分)
第220窟的 & &
&中画出了帝王听法的形象,与唐朝画家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图》很相似。
&A. 法华经变
&B. 观无量寿经变
&C. 维摩诘经变
&D. 阿弥陀经变
【多选题】(2分)
隋代画家 & & 和
&都以建筑画而著名,而当时宫殿建筑实物也给画家们提供了写生的对象。
&A. 杨契丹
&B. 郑法士
&C. 田僧亮
&D. 展子虔
【判断题】(2分)
画史记载隋唐时代中原地区很多寺院壁画中的经变画,其中有不少是展子虔、吴道子等著名画家所绘。
【判断题】(2分)
阿弥陀经变、无量寿经变都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来描绘佛国世界的。
【判断题】(2分)
根据佛经,要进入西方净土世界,须从莲花中化生而出。所以,化生就是进入净土世界的象征。
【判断题】(2分)
中国的经变画形成了对人物群像、建筑、山水等综合表现的方法。这是印度、中亚的佛教美术中看不到的。
【单选题】(2分)
敦煌莫高窟共有 & &
& 多身彩塑。
【判断题】(2分)
敦煌彩塑历经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时代。
【单选题】(2分)
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像在第 & &
【单选题】(2分)
具有代表性的中心柱是 & &
&时期典型洞窟形制的特点。
【单选题】(2分)
中心柱上是 & & &
& 面开龛。
【单选题】(2分)
敦煌彩塑中第一身弟子迦叶出现在北朝的 & &
【单选题】(2分)
隋代推崇三身佛最具代表性的洞窟是第 & &
【单选题】(2分)
莫高窟敦煌彩塑是用当地的 & &
& &,加入麦草、麻棉花进行塑造的。
&A. 红膠泥
&C. 澄板泥
【单选题】(2分)
敦煌彩绘用的颜料是 & &
【多选题】(2分)
唐代洞窟彩塑的主要内容有 & &
【单选题】(2分)
_______是佛教净土的象征,也是佛教装饰的基本纹样。
&A. 忍冬纹
&B. 云气纹
&C. 火焰纹
&D. 莲花纹
【单选题】(2分)
平棋图案是绘于洞窟______的图案。
&A. 人字披顶
&C. 佛龛顶
【单选题】(2分)
新疆和田附近曾发现4世纪的木雕佛像,头光、身光上均刻放射状直线表示太阳光芒,是受_____影响的风格。
【多选题】(2分)
藻井边饰中的_____ 、帷幔中的_____是隋代图案纹样中的两颗明星。
&A. 忍冬三角纹
&B. 缠枝莲花纹
&C. 联珠纹
&D. 火焰纹
【单选题】(2分)
______在唐社会生活中流行最为广泛。
&A. 菱格纹
&B. 几何纹
&C. 石榴纹
&D. 团花纹
【单选题】(2分)
________时期的藻井四周边饰层次多,还出现了“工”字纹、“天”字纹等等。
【判断题】(2分)
纹样是图案构成的素材。当纹样被组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装饰于它特有的载体时,这些纹样才能称作是一幅图案装饰作品。
【判断题】(2分)
中国汉文化中的龙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在山东与河南考古发现的汉代石刻中,都有拱形同体双首龙,因此,敦煌壁画中佛龛的龙首龛梁与佛教无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反映。
【判断题】(2分)
葡萄纹、石榴纹均源于西亚。初唐葡萄藻井纹样简洁,作四出十字构架,枝藤环绕成网状,沿分枝装饰葡萄纹。
【判断题】(2分)
五代北宋的装饰图案以龙纹为特征,一窟藻井一团龙。隐喻着一种据地称王的观念。
【多选题】(2分)
早期壁画乐舞的内容包括 & &
&A. 天宫伎乐
&C. 供养伎乐
&D. 世俗乐舞
【多选题】(2分)
唐代壁画成为盛期的原因 & &
&A. 经济繁荣
&B. 社会安定
&C. 文化发达
【单选题】(2分)
最早运用敦煌舞姿创作的京剧《天女散花》是哪位艺术家的创作?
&A. 荀慧生
&B. 梅兰芳
&C. 尚小云
&D. 程砚秋
【单选题】(2分)
敦煌莫高窟是一种 & &
& & & 艺术。
&B.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多选题】(2分)
飞天在印度佛教是谁的化身?
&A. 麦纳迦
&B. 优哩婆湿
&C. 犍达婆
&D. 紧那罗
【单选题】(2分)
& & &画是中国人的创造,是
&中国化的主要方式之一。
&A. 经变画、道教
&B. 经变画、佛教
【多选题】(2分)
敦煌舞的审美特征包括 & &
&A. 传神的美
&B. 抒情的美
&C. 和谐、宁静的美
【判断题】(2分)
敦煌舞教学体系的创建,是1981年在甘肃省艺术学校进行教学实践的。
【判断题】(2分)
确立敦煌舞的风格,舞姿之间的启承转合,也就是舞蹈的动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明确它的外部特征。
【判断题】(2分)
《西凉乐》中的主体是民间乐舞,它是在当时西凉(酒泉)、敦煌一带的地方乐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判断题】(2分)
一个舞种或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应具备教材、人才、剧目三个条件。
【单选题】(2分)
现见三组敦煌乐谱的编号者是:
&A. 伯希和
&B. 斯坦因
&C. 林谦三
【单选题】(2分)
敦煌乐谱中的音高符号是:
&A. ○口
&B. ○几
&C. ○、
【单选题】(2分)
敦煌乐谱的谱式是:
&A. 琵琵谱
【单选题】(2分)
P.3808敦煌乐谱的抄写年代是:
&A. 933年之前
&B. 933年之后
【单选题】(2分)
《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的作者是:
&A. 林谦三
&C. 平出久雄
【单选题】(2分)
敦煌遗物中的服饰信息主要蕴藏在什么当中?
【单选题】(2分)
对古代服饰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 & &
【单选题】(2分)
古代汉族服饰采用 & &
【单选题】(2分)
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大多采用 & &
【单选题】(2分)
敦煌壁画中的翻领袍源于 & &
&A. 元代蒙古
&B. 唐代吐蕃
&C. 古代汉族
【单选题】(2分)
姑姑冠是属于哪一古代民族的标志性服饰?
&A. 元代蒙古A
&B. 古代汉族
&C. 晚唐回鹘
【单选题】(2分)
西夏党项服饰哪一种表示穿着者的品级较高?
&B. 膝上加襕
【单选题】(2分)
裤褶是源于哪个古代民族的服饰?
&A. 唐代吐蕃
&B. 古代汉族
&C. 北朝鲜卑
【多选题】(2分)
中国哪些朝代的服饰在敦煌遗物中没有反映?
&D. 汉代以及更早
【多选题】(2分)
敦煌遗物中除了壁画以外,还有什么与服饰研究相关?
&C. 丝绸残片
【多选题】(2分)
敦煌石窟包括以下哪些:
&A. 瓜州榆林窟
&B. 敦煌莫高窟
&C. 西千佛洞
&D. 肃北五个庙石窟
&E. 瓜州的东千佛洞
【多选题】(2分)
下面选项中属于莫高窟艺术的六个特征的是:
&A.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B. 历史时间跨度长
&C. 分布规模大
&D. 制作技法富于变化
&E.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单选题】(2分)
莫高窟开凿于:
&A. 十六国时期
【多选题】(2分)
莫高窟艺术是以___、___、___三位一体的艺术
&A. 石窟营造
【多选题】(2分)
大量游客进入洞窟参观,会打破洞窟小环境的原有平衡的____、____、____甚至会造成微生物的滋生。
&A. 氧气浓度
&B. 二氧化碳浓度
已投稿到:无标题文档
第二节 服饰文化
一、服饰的起源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由此可见,衣服的起源很早的,早到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程度。关于服饰的起源,空其原因,观点较多,但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看出,其根本原因,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即衣服的实用性。
  在我国传说时代,就已创造了衣服。《易? 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说:“伯余制衣裳”、“胡曹作衣”。《白虎通义》载:“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在近代,台湾高山族中还有“男子以布尺余遮前,后体毕露。”在半个世纪以前,高山族“泰雅人和北方山地男子,还习惯在腰部横缠一块条纹麻布作为腰裙以遮蔽下体。”由此可见,首先出现的是保护下体的“衣”。这倒不是说出于羞耻感,而更大的可能则是人的下体经不起意外的伤害或攻击,另一原因则出于原始生殖崇拜,对视为“根”的器官加以保护。
  若把“服饰”的一词分解为“衣服”、“服装”和“装饰”的话,应是先有衣服,后有装饰用的饰物。衣服的最大实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暴晒,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荆棘划破皮肉等,至于出于羞耻感的遮羞需要和功用,则很可能是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才有的,即晚于保护身体之需要。装饰可分为3钟类型: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另一种是化妆型,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上绘以图案等。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纹身纹面,穿扎耳朵眼,裹脚束腰等,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装饰是与审美意识相联系的,亦出现在保护身体的生存需要之后。
  最早的衣服是原始人用石器把兽皮稍加分割,披在身上或掩于下体。到了人类能磨制骨针时,便用骨针来缝制衣服,使衣服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万年前的山顶洞遗址里,出土了一枚骨针。以后在四川资阳黄鳝溪等遗址中,陆续有大量骨锥,骨针出土,说明古人类已能将分割的兽皮加以缝制,使之更适合身体的需要。
  人类最初以皮毛等先围于腹下膝前,后掩蔽其后,再进而将前后两片用骨针相连缀缝合起来,从而成为最早的“裙子”。上身有衣,下身有裳的衣裳制度,是形成于5千年前的我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的筒裙,可以说是保留了古代“裙子”的遗风。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有黄帝的元妃螺祖西陵氏教民养蚕的说法。《禹贡》中也有贡丝的记载。在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中,殷商时期已有丝织物,甲骨文中也有桑蚕、衣、裘、帛等象形文字,可证实服饰的材料及形制更为丰富起来。
  衣裳形制既备,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据《后汉书? 舆服志》载:“上古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帽,冒也。”《尚书大传》载:“成王问周公日:‘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日:‘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领者。’”帽即“头衣”“首服”。先有帽,而后有冠。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时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头饰了。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
  鞋,从保护脚的需要来看,当是首先创造于北方寒冷地区。至今仍是这些地区的鞋种类较多。防止脚冻伤的功用是第一位的,而防止脚受伤则次之。我们当今在南方许多地区仍能看到不少劳动群众,可以亦脚畅行于布满石块的坎坷山路上。《世本》载:“于则作扉履。”
  于则是黄帝之臣。按《释名》云:“齐人谓韦履曰扉。扉,皮也,以皮作之。”估计近世仍见的}B鞋与原始的“皮鞋”相似。南方民族则多以草或麻编织成鞋。桂馥《滇游续笔? 麻竹》说:云南“土人破麻绳作履,谓之麻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商书? 太甲中》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说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记载渐多。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述。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礼》、《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叙更多。由简至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装饰品的起源晚于服装,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汉书? 舆服志》说:相传原始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带的,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在大汶口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装饰品,而且有梳理头发的镂空漩纹梳。在商代的遗址中,已出土的有玉佩、铜饰等。周代遗址中出土的玉佩、玉环、玉璜、圭、璋、壁、耳坠、项饰、笄、梳等用于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在殷代,玉饰和象牙笄、骨笄,其雕琢与造型等工艺已相当精美。
  除服装上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在甘肃陇南地区仰韶文化陶人像上,两耳耳垂皆有孔,以便拴系耳饰,说明耳孔由来已久。现代独龙族在耳孔上系木环;傣族在耳孔中塞细竹管或其它筒状饰物,即古代所说的、珥,不过是玉石类质料;凉山彝族妇女穿双耳,男子穿一耳,系彩线,坠玉石珠。项饰,古代多为玉石、兽骨、兽牙串成的项链,后来才渐渐有金属的项圈。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戴项链项圈的很多。
  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披发,如《后汉书? 西羌传》所说的羌人“被发覆面”。而后出现结发,包括打一结式,梳髻束带式和螺髻式。第三种就是编发,梳成辫子。这些发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当今仍能看到,有的还很流行。从历史资料看,南方民族起初多“断发文身”,即披发;西北地区流行编发;中原地区多束发髻。
  身体毁饰,在现代常见的有绞面(拔除面部汗毛)、拔除胡须和体毛、文身、文面、缺齿(或叫凿齿)、穿耳、束腰腹等。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美或吸引异性,有的则是为了表现勇武,对痛苦有顽强的忍耐力。关于文身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是多方面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避邪防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是主要起因。《后汉书? 南蛮传》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支系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还保留有缺齿(拔掉犬齿)、束腹、拔除体毛、文身、文面、在手腕上烧伤结疤等毁饰习俗。解放前德昂族男女皆文身,傣族、布朗族、基诺族男性文身、独龙族、黎族文面(限于女性)。彝族等少数民族有拔除胡须的习俗。高山族中曹、鲁凯、卑南及一部分阿美等支系的男性,过去自少年时起至五六十岁时止,都要以厚竹片束腰腹,有的以藤皮编成束腹带,昼夜不解,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
二、服饰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对服饰能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别。前文把“服饰”分解为服装和装饰品两大类,可以说是以是否是穿着为标准的,穿着的基本是衣服鞋帽类,不穿着的基本上是独立于前者之外的佩戴(带)装饰品。
  另外,还可以按地区划分,这实际上是以气候等自然条件为标准的。气候环境造成了服饰的差异。
  第三,以民族成分划分。我国有56个已确认的民族,还有一些待识别的民族,有些少数民族中还有不同的族群或支系,他们在服饰上表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甚至使一些专门研究民族文化的人都眼花缭乱。
蒙古族服饰
西藏藏族服饰
高山族女服饰
四川藏族服饰
  第四,以年龄和性别来划分。各民族的婴儿、儿童、青年、老年、男妇以及是否成年与婚嫁,在服装上都有差别。
  第五,按服饰的制作材料来划分,常见的有皮毛、毛织、棉布(有些是经过印染后做衣料)、麻、丝绸、皮革;首饰中有金、银、铜、玉、石、玛瑙、珍珠等。
  第六,按不同历史时期划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各时期各民族的服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以及风谷的演变,都会反映出历史的印痕。
  第七,按季节来划分,可分为冬装、夏装和春秋装。
  第八、按不同的社会职业来划分,最明显的是宗教职业者与世俗群众服饰的不同。其次,工农、军民、官兵、干群等社会群体间的差别也很容易看出来。
  第九,按不同的礼仪场所来划分,喜庆节日、男婚女嫁、宗教活动、丧葬、生日、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不同的场所与活动,都有不同的服饰。此项也可说是按用途划分。
  第十,按身体不同部位的穿着来划分,有帽类、首饰类、上衣类、裙裤类、鞋袜类等。
  一般最常用的是按地区、民族、年龄、场所和性别来划分。能以多种标准来给服饰分类,也是服饰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证明。
三、古化服饰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① 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份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一个高官,一旦被摘去乌纱帽、脱去紫红袍,他立即就成了一个平民;而一个布衣,一旦高榜得中、冠服加身,他马上就成了达官贵人。虽然历代对服饰都有所革新,具体规定也有所不同,但服饰体现的这种等级差别和硬性规定却几千年延续不变,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的最大特点。
② 古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在服饰发展的最初阶段,并没有什么等级差别。作为文化的表征,它只说明人类文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服饰的政治色彩逐渐浓厚。随着宗法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服饰就成为区别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用以“严内外、辨亲疏、明贵贱、别尊卑”,从而形成中国数千年的冠服制度。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知道,商代服饰还没有明确的等级差别。那时服饰的基本形式还是上衣下裳两部分。这种上衣下裳、右衽交领的装束,是古代华夏族服饰的基本特点。周代的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大夫等级有差,服饰的尊卑因而定之。具体来说,有冕服、弁服、元端、深衣等。“冕服”是一种最尊贵的礼服,结构复杂,装饰繁多,种种装饰都有象征意义,是天子,诸侯等在祭天地、先王等大礼时穿用的服饰。到战国后期流行“胡服”,这是赵武灵王习“胡服骑射”的结果。这种服装上身为筒袖短上衣,下身为裤,腰间系皮带,穿起来活动方便、骑射灵敏。可以说,这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革新。
  汉代服饰上承先秦时代,人们喜欢把衣裳相连的深衣当作礼服。但深衣下襟缀在身上,行动不太方便,逐渐出现一种直裙的b,其下襟只到脚边而不缀于身上。至于平时,男子喜着襦裤,女子喜穿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度只到腰间,裙则为长裙,配上高高的发髻,使女性的身段苗条秀丽。此外,汉代盛行冠制,以其为区别尊卑的标志之一。古时是成年及冠,汉代改为尊者及冠,卑者戴帻。帻就是头巾。冠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通天冠”,皇帝接受朝贺时所戴;“远游冠”,诸王所戴;“进贤冠”,文儒者所戴;“法冠”,执法者所戴;“武冠”,诸武将所戴;“却非冠”,宫殿门卫所戴;“却敌冠”,卫士所戴,等等。但因冠的区别比较细微,所以汉代还用腰间的绶带来区别官阶的高低。绶带的颜色和织法不同,则官位的等级也不同.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南北服饰、中外服饰互相影响,形成这一时期服饰变化的两个流向:一是胡服更为广泛,南朝的汉族穿北方民族的“裤褶服”,褶就是比襦略长的短袍圆领紧身,袖裤均窄。汉族穿时把袖裤加肥;一是北朝的帝王公卿醉心于穿戴汉族统治者的冠冕朝服,北魏孝文帝即其代表。
  隋唐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盛期。一方面是服饰演变表现出大胆开放、积极吸收外来影响的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官服制度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那时的长安是个国际大都市,大批外国和少数民族的商人、使臣、留学生云集长安,他们五光十色的服装给唐代社会以巨大影响。最高统治者和一般平民也不担心“胡化”。据史书载,“天宝末,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唐诗中也有盛行“胡妆”的描写。这说明,唐代服饰的“胡化”实是一种社会风尚。盛唐以后,人们多穿团领、窄袖袍。而妇女则多着衫、裙,肩上披帛,前胸外露,实学印度妇女的样子.贵族妇女额上涂&额黄&,眉间贴&花钿&,两颊点“妆靥”,如敦煌壁画、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所见。另一方面唐代常服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重要变化。首先是头上以幞头代冠。“幞头”原本是用来系发髻的头巾,一般采用质地柔软的黑色纱、罗。初时只用一方幅,以后于四角缀四带,后边二小带系发髻,前边二大带裹脑袋,在脑后收结,二带垂下,叫做“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用铁丝把下垂二带略略撑起,叫做“硬脚幞头”。帝王公卿着常服均可戴之。其次是“品色衣”成为定制。所谓“品色衣”,就是以服装的颜色分辨官位的品级,即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唐代规定:皇帝著黄袍衫;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著紫袍衫;五品以上著绯(大红)袍;五品以下著绿、青;士兵著皂(黑色);未进入仕途士子和庶人著白袍衫。除服色之别以外,官员还以腰间所佩带(钅夸)区别等级;带(钅夸)是一种方形饰片,系于腰带之上。唐代规定:三品以上金玉带十三(钅夸);四品金带十一(钅夸);五品金带十(钅夸);六品、七品银带九(钅夸);八品、九品B石带九(钅夸);庶人黄铜铁带七(钅夸)。
  宋代服饰依唐制而很少变化,色泽也不及唐代鲜艳夺目。官服的变化在于幞头和鱼袋。宋代幞头,里边用木骨撑起,外罩漆纱,成了一种“幞头帽子”,可以随时脱戴,后边的两脚向外侧展平,称“硬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向上在脑后相交,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有的还在两脚上变些花样,因此,宋代幞头样式比较丰富。宋代贵族妇女喜戴花钗冠,皇后则戴九龙四凤冠。由五代末年兴起的缠脚之风至宋代而普遍流行,因此妇女以布缠脚,待成三寸金莲后着三角形小鞋。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王朝,其服饰承袭汉族制度而又保留本族特色,皇帝、百官的冠冕服,均参古今制度增损。同时根据蒙古族特点,另定“质孙衣”,汉人称为“一色衣”,形制是上衣连着下裳,上紧下短,便于活动。头上冬天戴帽,夏天戴笠。帽为豹皮暖帽,前额露发,耳后下垂、笠如钹形,顶上缀珠。蒙古贵妇则喜欢戴用绒锦做的“姑姑冠”,其冠高二尺,以木竹为骨饴绒锦,顶上用翠花或羽毛装饰。
  明朝建立以后,根据汉族习俗,重新规定服饰制。冠冕只准皇帝、太子、亲王、郡王穿着,并且只在祭天地、享太庙、册立、登基时穿用。日常官服规定皇帝穿黄龙缎袍,头戴“翼善冠”(形似善字,故名)腰束玉带。百安则依品级不同颜色绣有其他花纹的宽大袍服,头戴乌纱帽,品级还用袍服上的“补子”加以辨别。明朝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传说中的神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白雉),六品鹭鸶,七品??(紫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身上所佩,以牙牌代替鱼袋。牙牌用象牙制成,刻官职于上,以字号分等;公、候、伯用“勋”字,驸马用“亲”字,文官用“文”字,武官用“武”字,教坊用“乐”字等。贵妇服饰,皇后戴龙凤珠翠冠,穿龙凤真红大袖子,加霞帔,着红罗长裙。其他依等变化。民间一般服饰为男子青布衣裤,女子上衣下裙,或着袍衫,颜色淡浅,不得用大红、鸦青、黄色。
  清代以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服饰打扮。首先是强令汉人削发留辫,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可想制度之严。其次是废除时代服装,以满族风尚重订冠服制度,如人们所熟悉的样子。最明显的特点是,官服穿“蟒袍”,蟒的数目因品级而异,但在蟒袍外,又加一外褂,也称“补服”,短袖,对襟,前后正中习明代绣补子,以表示官衔。所绣鸟兽与明代大同小异。其次是礼服中的马蹄袖。第三,是帽子上饰花翎,花翎尾部晶莹似眼,以单眼、双眼、三眼区分官位品级,以三眼为最尊贵。第四是朝珠,挂在脖颈垂于胸前,数为108珠,源于佛教数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悬挂。普通百姓多用长袍、短褂和马褂。满族男子一般系腰带,长袍外面加背心或马褂。满族女子则喜穿旗袍,外面罩马甲。汉族妇女多沿明制,上身穿袄、衫,下身着裙、裤。到清朝后期,京师妇女多在衣服镶嵌滚边。
黄道婆塑像
雍正帝石青缎绣彩云金龙袷朝褂
嘉庆绛色纱云龙海水纹袷袍
清朝官府补子
四、服饰的文化内涵
  郭沫若同志说过两句话:“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把服饰与文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事实证明,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也是这个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意识的体现。因此,服饰问题具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的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作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当作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当代饮誉世界的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
卡丹在观看了我国京剧演出之后说:“这些服饰,表现了一定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民的性格征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特征”。如果地球上的人都不着服饰,通通赤裸着自己的胴体,那么,彼此都是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穿上服装,佩上各种金属首饰,我们就能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人群来。”(霍大寿:“陪皮尔?
卡丹先生看京剧,”载日,《北京晚报》第10版)
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服饰反映了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从业和和生活方式。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同胞,气候变化要求其“早穿皮袄午穿纱”。但是劳动环境和物质条件又不允许其一日三换装,于是绝大多数劳动群众便一年四季身穿皮袍,为干活方便,可以脱下右袖,或袒露上身,把皮袍系在腰间;天热时毛皮朝外穿,天冷时毛皮朝里穿;袍子很长很宽,躺下休息或睡眠时,铺的盖的都有了。
  ②服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郭沫若说:由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绝好的史料。”由于我国在解放前夕,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从各民族现代服饰中就能看出服饰发展历史的大致轨迹。披兽皮、羊皮,是早期人类的普遍装束。我国西南地区珞巴、彝、纳西、普米、羌等民族的服饰中,仍保留在此种款式。珞巴族猎手都要披张黄羊皮,围系于肩部;滇西彝族的黑羊皮褂像长披肩,羊皮的头、尾及四肢全都不裁剪,而且不钉钮扣;四川凉山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彝族,男女皆披披毡和“察尔瓦”(毛织,下沿带穗饰),蹲下来就可以围护全身,过去生活困苦时,就这样围着火塘蹲坐着睡觉。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妇女以一片裙布围腰成筒裙的着装方式,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装束。
  ③服饰是民族工艺的一面镜子。由服饰可以看出纺织、印染、熟皮、缝纫、裁剪、刺绣、首饰加工等工艺水平如何。以苗族的刺绣为例,其技法有平绣、编绣、辫绣、结绣、卷绣、刺字、挑花、贴补等10多种。地不分南北,各民族几乎都有刺绣工艺。纺织工艺方面,我国著名织锦壮锦、土家锦(西兰卡普)、苗锦、侗锦、黎锦、傣锦及藏族的氆氇等。注重服装的装饰、首饰及佩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因而在饰物制作上反映出的工艺水平卓越精湛。
苗族腊染图案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图案
  ④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各民族在节庆里都着盛装,在结婚时都有专门的嫁衣和新装,新人与参加婚礼的人有明显区别。以年龄为例,西北回族妇女的盖头,依年龄的不同而分绿、粉、黑、白等颜色。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牧区的鄂温克族女装,未婚姑娘的长袍肩部不打褶;已婚的肩部打褶,呈耸起状。
  审美观念和民族喜好在服饰上有充分反映。许多民族以富贵为美,因而很重视服装面料的质地、价格及首饰的珍稀和华贵。除前文已论及的苗族银饰外,侗族有纯银制成的花帽,上有十八罗汉像和十八朵梅花,两鬓有银月,正中有双龙戏宝,帽沿有水波云朵等图案,银光闪闪。这与侗族的“银饰越多人越美”的观念相一致。
  ⑤服饰是原始崇拜的载体。凉山彝族尚黑,作为统治阶级(等级)的黑彝,男女老少一身黑衣。尚黑源于彝族的图腾崇拜,传说彝族的先祖是一只黑虎。凉山彝族服饰中有虎头童帽,男子上衣襟边绣有虎、豹、鹰、龙四个老彝文字,这4种动物都是彝族过去崇拜的。彝族还崇拜火,其重要节日火把节的起源原因之一就是崇拜火。云南石屏女装上绣有火焰纹图案。云南楚雄大姚一带的彝族崇敬马缨花,当地妇女的上衣和围腰上多绣满马缨花图案。基诺族崇拜日、月,男女上装的背后多分别绣以日月图案。
  宗教信仰对服饰的影响很大,除宗教职业者拥有与世俗完全不同,且不允许混同于世俗的服饰外、宗教对民间服饰影响很明显,例如西北穆斯林戴的小白帽,最先是只有阿訇才戴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妇女所戴的各色盖头,要将两颊、耳朵、脖颈都掩盖起来,在客观上盖头有遮挡尘土的保洁作用,而且也很美。藏族同胞的胸前几乎都带护身符盒,制作精美;蒙古族牧民身上多带有佛像。这与信仰藏传佛教有关。
  ⑥由服饰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各民族间在服饰文化上的影响与交流,是民族间交往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文化渗透现象。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各民族间,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甘青地区的回、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服饰有很多相同之处。湘西苗族与土家族服饰有相似处。黔桂交界处的苗族与侗族的妇女首饰有许多相同处。云南迪庆地区的纳西族和藏族的毛皮服装基本相同。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服装有一部分与相邻的藏族相同。住在云南通海杞麓湖畔的蒙古族,因南迁已七八百年,因而其妇女的服饰,已与如今内蒙古族妇女不完全相同。她们的一套上衣共三件间衬:贴身内衣袖长及腕;第二件袖长至肘,而衣长及股;第三件是外衣,无领无袖,短至腰际,是件对襟坎肩。这种着装方式,明显地吸收了当地彝族女服的特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标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