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怎样不怕儿童智能机器人人来抢孩子工作

原标题:未来十年,机器人会是什么样

人类对机器人素来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们是拥有极快学习能力的天才,可以读懂莎士比亚、能够开车、会说笑话、能够打架,还可以自我教育。然而对这一时刻的预期从20世纪70年代不断推后直至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生命体始终没有出现。为什么机器人的发展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在经历阿尔法围棋程序的突破之后,机器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8月19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带着在大会上获得的交流与思考,人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

器人为什么还达不到期许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极为火爆,众多普通观众涌入会场,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的每个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对机器人的好奇和喜爱由此可见。然而,也有观众颇感失望:“机器人就是这样?这不还是人操控的机器吗?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跟人一样聪明的嘛。”

机器人没有达到大家的期许,这并不只是一些观众的感受,科学家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科研人员能够更多地探讨一下,尽管有像阿尔法围棋程序这样的突破,但是机器人的发展好像还是相对缓慢,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诺尔说。

在科幻电影里,机器人都是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天才,这样的机器人似乎才能符合大家的预期。但在北京康利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雪楠看来,这其实是“好莱坞犯的错”,科幻电影对机器人的描述调高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期待。“我们看过太多非常棒的机器人电影,人类对机器人的期望都是和变形金刚一个级别,而现实当中的机器人总是让人们觉得很普通。即使很棒的机器人造出来了,人们还是觉得比变形金刚差远了,这使得即使现在的机器人已经有些突破,但在大众心目当中还是觉得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展厅里的那些机器人很简单,它有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至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们不要抱怨太多,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进展。”台湾大学讲座教授罗仁权说,“例如我想捡一个物体的话,现在用工业机器人就可以捡起来,这方面的进展很大,特别是协作机器人也非常成功。”

机器人现在缺的是“自”和“动”一年前,还有专家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乐观,他们预测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可以实现超越人的表现。“但是他们现在反而说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比如只能扫地,人类的归纳总结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机器人还做不到。”阿洛伊斯·诺尔说,“我们可能觉得现在有些东西很智能,但只能应用在几个非常少数的领域,这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事情。”

那么在今后,机器人所要攻克的难题会是什么?“接下来的一个重要发展点就是围绕着两个字——‘自’和‘动’。”刘雪楠说,在他看来,强化机器人的运动性和自主性,这样才能显示出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智能的“物种”。

“在外面的展厅里有很多机器人可以说几句话,可以移动。但有些聊天机器人,聊两句就开始前言不搭后语,这种聊天让人觉得非常初级。”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马克·奥利弗说,在他看来,现在的机器人缺的正是‘自’和‘动’,即自我操控能力和自我行动能力。“我们需要将人工智能和个性化的需求结合起来,让机器人能够对过去的需求有记忆,并且能够推测出应该走到什么地方去拿何种东西,这样才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

与此同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其中既包括机器人领悟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包括人类对机器人行为方式的认知,也就是说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机器人现在缺少感知功能和推理功能,这些都是相互交流配合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使机器人变得更有用。”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教授王志东说,“如果人和机器的交流沟通完全顺畅了,互动配合就更容易了。”

未来10年将会陪伴在人类身边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开心的要数小朋友们:他们拉着机器人的手,围着机器人说话,即便是对外形不那么美观的工业机器人,也充满兴趣地研究它如何精准地将一颗螺丝放入零件中。

如果抛开科幻电影里的幻想不提,做一个更加现实的预测,对于机器人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王志东认为可以拿机器人和智能手机做一个对比,“现在智能手机只有10%不到的时间用来打电话,因为还要用它发短信、看视频、玩微信,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手机最开始时的功能。一旦机器人进入家庭,不仅能够照顾人,还将成为一个强大的连接工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把人们和他周围的人联系起来,机器人未来应该有类似的趋势。”

未来十年,机器人会陪伴在人类身边是很多人的共识。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看来,未来十年“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他解释说,现在的孩子们出生便与机器人同行,他们是机器人时代的“原住民”。“十年后当他们长大,如果机器人能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的话,他们会真心愿意与机器人一起生活,所以年轻人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马克·奥利弗也认为机器人陪伴人类会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现在的玩具机器人市场已经很大了,但是将会有更多的玩具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出现在人类身边。”他说,另外,他认为将来照料机器人也可能会进入市场,例如,按摩机器人可以替代现在的按摩椅,“不过这些都需要机器人的生产和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是因为机器人的价格越便宜就越容易进入大众市场。”马克·奥利弗说。

  原标题:与机器人抢饭碗,你的工作何去何从

  从AlphaGo与世界第一的棋王柯洁对弈开始,AI(人工智能)一直成为科技界热话。英国《金融时报》曾预言,直至本世纪末,我们熟悉的职业中有七成被自动化技术取代,机器人会成为你我的同事。而就在不久前,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种职业的未来“被淘汰概率”。未来10年,你的工作将被取代吗?

  众多行业面临被取代的窘境

  在公元2035年,智能机器人已为人类广泛使用,作为工具和伙伴,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一部于13年前上映的美国新黑色反乌托邦科幻动作电影《我,机器人》中的剧情,也可能是13年后即将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未来。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从前我们一直觉得机器人只不过是虚构出来的角色,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从苹果语音助理“Siri”开始,AI开始“潜伏”在我们身边。人工智能从天而降,每一个人在它的面前,未来似乎已经来了。

  前段时间,《纽约客》杂志的一张最新封面,让网友们忧心忡忡。在这张图片上我们看到,机器人在马路上行走,人类则瘫坐在地上行乞。随着AI时代的来临,这一幅画不禁让我们想到自己的未来——人工智能除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却也让不少行业面临被取代的窘境。

  未来十余年内,有哪些行业的工作人员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个问题,而今已经成为不少研究者的重点课题,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人》、麦肯锡、牛津大学近年不断发表报告,预示大部分人类的工作会被AI取代。这幅关于未来职业蓝图的描绘,或许远比《纽约客》的封面更令人深思。

  电话推销员、客服最早下岗

  记者、营养师、艺术家则无可替代

  两年前,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霍金曾在“未来智能中心”开幕仪式上说,强大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但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这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机器什么时候能够取代你的工作?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答案,但一些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希望找到答案。

  于剑桥大学两位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在研究所统计的三百多个职业里,“电话推销员”被机器人取代的几率最大,几乎接近百分之百。其次是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等等,这些以服务业为主的行业,有些在技术上早已能够实现,这类无需天赋,只要经过训练就可以轻易被掌握的技能,在未来的淘汰率都高达九成以上。

  如果你的工作,属于大量重复性的劳动,每天在狭小的工作空间上班,只需手熟无需用脑,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大。除此之外,工人及瓦匠、园丁、清洁工、司机、木匠、水管工等第一、第二产业工作,也被 BBC 的研究人员列为高危职业,讽刺的是,除了技术领域,人工智能也将给很多公司的 IT 部门带来威胁。

  对于人类而言,AI是“超人”,不但可以适用于任何行业,取代人类50%以上的工作,并为人类创造巨额财富,脱离贫穷。有专家预测,2024年,AI将会在外文翻译上达到一定水平;2026年,能写出高中水平的文章;2027年,能够自行驾驶卡车;2031年,可以从事零售工作;2049年,能写出畅销书;到2053年,可以担当外科医生的工作。

  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现在的第一步,是通过机器来帮助传媒信息传播者,把这些数据的安全性、真实性、公正性把关好,而不是用机器代替记者写文章。

  专家认为,任何机器相关的东西,都还是人教给机器的。是人来设计机器的程序、算法、模型,将成品建立出来,达到所谓的人工智能阶段。相对于记者身在现场的临场感,面对信息增删和编辑的能力,甚至坐在咖啡店、茶馆与受访者自由聊天的感觉,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新闻记者。

  被AI取代概率最高的十大职业

  1。电话推销员:单调、重复、恼人的工种迟早要消亡。

  2。打字员: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甚至威胁到速记领域。

  3。会计: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令操作更简单便利。

  4。保险业务员:保险业逐渐走向人工智能化,主要应用于售后领域。

  5。银行职员:“低效率”也是造成职业被自动化取代的因素。

  6。政府职员:机器人将取代政府底层职能机构的职员。

  7。接线员:人类接线员的绝大部分工作基本可以被自动完成。

  8。前台:“机器人前台”已有医院、银行、电器店等机构使用。

  9。客服:人工智能取代人工客服,在技术上早已能够实现。

  10。人力资源管理者:机器人能完成很多HR所要求的基本技能。

  AI无可代替的十大职业

  1。营养师:AI无法通过经验和学识来诊断不同人的营养需求。

  2。医生:医学仪器需要人工操作,以确保正常工作。

  3。牙医:研究表明牙医和口腔外科医生能给予病人信心。

  4。喜剧演员:机器人的面孔无法实现喜剧演员的表演效果。

  5。考古学家:需要复杂的现场采样、验证和研究。

  6。牧师:机器人无法理解人类的宗教信仰。

  7。健身教练:现场指导、热情鼓励和严格要求无法被AI取代。

  8。兽医:主人们不需要从冷冰冰的机器那里获得关爱。

  9。护士:对病人的情感支持是机械人无法轻易复制的。

  10。摄影师:要拍出吸引人的照片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创造力。

  要让机器人捡起、查看、叠好一件衣服,2010年大约要花19分钟,但到2012年,只需要6分多钟。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教授黄翰告诉记者,无论是机器人抑或计算机程序,目前的AI技术都需要明确的逻辑作为运行的基础,所以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成本大且“智能”逻辑清晰的行业,冲击相对较大。“在未来三五年内,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智能问答系统,将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应用和普及。”他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AI技术具备‘自动化、个性化、大数据’三大发展趋势,所以在未来,一部分人会因为人工智能而陷入就业危机,例如目前运营商的客服接线生的工作,会被自动语音问答系统而取代一样。”

  你是否有想过某一天,当一切重复性、机械性的劳动都被机器所取代的时候,你还能做什么?专家给你四条精准建议——

  1。避开所有重复性,机械式的劳务工作。因为这类工作往往是可以被一个软件、一套程序所轻松完成,很容易被AI所取代。

  2。提升你的数字化协作能力也很重要。简单地说,就是需要知道如何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来与别人一起办公。在未来的网络时代,这样的技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3。培养“批判式思维”,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不要让自己停留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阶段,有创新能力的工作者才不容易被时代淘汰。

  4。培养终身学习计划,提升职业技能。在未来,需要侧重一些更加符合人类本性、更具有发明创意型的工作岗位,打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技能组合包。 

  原标题:未来十年,机器人会是什么样

  人类对机器人素来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们是拥有极快学习能力的天才,可以读懂莎士比亚、能够开车、会说笑话、能够打架,还可以自我教育。然而对这一时刻的预期从20世纪70年代不断推后直至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智能机器生命体始终没有出现。为什么机器人的发展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在经历阿尔法围棋程序的突破之后,机器人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8月19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带着在大会上获得的交流与思考,人们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

  机器人为什么还达不到期许

  为期5天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极为火爆,众多普通观众涌入会场,世界机器人大会博览会的每个展台都被围得水泄不通,人们对机器人的好奇和喜爱由此可见。然而,也有观众颇感失望:“机器人就是这样?这不还是人操控的机器吗?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跟人一样聪明的嘛。”

  机器人没有达到大家的期许,这并不只是一些观众的感受,科学家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科研人员能够更多地探讨一下,尽管有像阿尔法围棋程序这样的突破,但是机器人的发展好像还是相对缓慢,没有达到大家的期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阿洛伊斯·诺尔说。

  在科幻电影里,机器人都是拥有快速学习能力的天才,这样的机器人似乎才能符合大家的预期。但在北京康利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雪楠看来,这其实是“好莱坞犯的错”,科幻电影对机器人的描述调高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期待。“我们看过太多非常棒的机器人电影,人类对机器人的期望都是和变形金刚一个级别,而现实当中的机器人总是让人们觉得很普通。即使很棒的机器人造出来了,人们还是觉得比变形金刚差远了,这使得即使现在的机器人已经有些突破,但在大众心目当中还是觉得远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展厅里的那些机器人很简单,它有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至少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我们不要抱怨太多,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进展。”台湾大学讲座教授罗仁权说,“例如我想捡一个物体的话,现在用工业机器人就可以捡起来,这方面的进展很大,特别是协作机器人也非常成功。”

  机器人现在缺的是“自”和“动”

  一年前,还有专家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乐观,他们预测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可以实现超越人的表现。“但是他们现在反而说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比如只能扫地,人类的归纳总结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机器人还做不到。”阿洛伊斯·诺尔说,“我们可能觉得现在有些东西很智能,但只能应用在几个非常少数的领域,这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事情。”

  那么在今后,机器人所要攻克的难题会是什么?“接下来的一个重要发展点就是围绕着两个字——‘自’和‘动’。”刘雪楠说,在他看来,强化机器人的运动性和自主性,这样才能显示出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智能的“物种”。

  “在外面的展厅里有很多机器人可以说几句话,可以移动。但有些聊天机器人,聊两句就开始前言不搭后语,这种聊天让人觉得非常初级。”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马克·奥利弗说,在他看来,现在的机器人缺的正是‘自’和‘动’,即自我操控能力和自我行动能力。“我们需要将人工智能和个性化的需求结合起来,让机器人能够对过去的需求有记忆,并且能够推测出应该走到什么地方去拿何种东西,这样才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

  与此同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其中既包括机器人领悟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包括人类对机器人行为方式的认知,也就是说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机器人现在缺少感知功能和推理功能,这些都是相互交流配合非常重要的元素,我们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使机器人变得更有用。”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教授王志东说,“如果人和机器的交流沟通完全顺畅了,互动配合就更容易了。”

  未来10年将会陪伴在人类身边

  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最开心的要数小朋友们:他们拉着机器人的手,围着机器人说话,即便是对外形不那么美观的工业机器人,也充满兴趣地研究它如何精准地将一颗螺丝放入零件中。

  如果抛开科幻电影里的幻想不提,做一个更加现实的预测,对于机器人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王志东认为可以拿机器人和智能手机做一个对比,“现在智能手机只有10%不到的时间用来打电话,因为还要用它发短信、看视频、玩微信,其实已经远远超过手机最开始时的功能。一旦机器人进入家庭,不仅能够照顾人,还将成为一个强大的连接工具。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把人们和他周围的人联系起来,机器人未来应该有类似的趋势。”

  未来十年,机器人会陪伴在人类身边是很多人的共识。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看来,未来十年“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他解释说,现在的孩子们出生便与机器人同行,他们是机器人时代的“原住民”。“十年后当他们长大,如果机器人能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的话,他们会真心愿意与机器人一起生活,所以年轻人市场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马克·奥利弗也认为机器人陪伴人类会是未来的主要趋势。“现在的玩具机器人市场已经很大了,但是将会有更多的玩具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出现在人类身边。”他说,另外,他认为将来照料机器人也可能会进入市场,例如,按摩机器人可以替代现在的按摩椅,“不过这些都需要机器人的生产和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这是因为机器人的价格越便宜就越容易进入大众市场。”马克·奥利弗说。(记者 詹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智能机器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