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之后到经济大萧条,主角在一战是德国人在二战时中国人真的对协约国服气了吗?

1918年的秋天,对于西线的德军来说那是一段寂寥的时日。伴着肃杀的秋风,他们对于协约国最后的反扑——“百日攻势”,同那飘零的落叶一般渐渐变得毫无希望、毫无意义。前线的失利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节,此后无助、失落的气息从前线蔓延至了后方。海员抗命起义、工人罢工,就连兴登堡元帅也认为不应继续挣扎了。

面对这混乱的局面,德国政府不得不与法军签订停战协议。在刺骨的寒风飘雪中,一战结束了。那一个冬天,对于德国人而言是无助的,对于协约国来说却是喧闹的。一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冬天还未结束,协约国的政要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召开和会。在繁华的大巴黎,在顾维钧曾经力挽狂澜的地方,列强头子们展露出了贪婪的嘴脸。而这一次,他们最大的猎物便是德国。

一战,作为一场帝国列强之间的内斗,本质上可看成作为新、旧列强重新洗牌的过程。只不过,这一次获胜的还是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而德国则成为了那个失败者。

不同于以往战后欧洲各国之间的和会,这一次的失败者完全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巴黎和会过后,德国损失了1/8的领土,在这当中有重要的鲁尔工业区、承担了314亿马克的赔款、国防军被限制在了10万人以内。而正是这一纸和约,让主动寻求停战的德国人感到屈辱,也将复仇的种子埋在那一代德国人的心中。这一点,在日后便被希特勒所加以利用,使之得以煽动德国民众情绪,成为德国发动二战的最大动力。

虽然心中有着一股怒火,但是,没有硬实力也不可能支撑德国在短短二十年之内再一次横扫欧罗巴。所以,德国能在战后迅速重新武装起一支军队,凭借的是其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软实力的输出。

实际上,德国主动寻求停战的时候,其本国工业并未遭受到严重的冲击。除了因为工人罢工和资源所限之外,德国的工业生产实际上并没有遭到很严重的破坏。这也是为什么在战后,一些德军老兵认为“百日攻势”的失利,是因为后方的“叛国者”们煽动工人罢工,进而导致前线德军补给不足进而失利。

在战后,借助着原有的工业体系和英、美等国的民间资本,德国快速地恢复了工业产能。在这件事上,英、美政府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在战后,德国经济已经接近崩溃,但是英、法还是需要其背负高昂的战争赔款。而这些赔款,又被拿去偿还它们向美国所借的贷款。最终,为了帮助德国重振经济、恢复生产同时偿还赔款,美国人又把这笔钱借给了德国。

有了外来资金注入之后,德国人不单逐渐有能力偿还赔款,还重振了本国的工业体系。这样,也就使得德国有了开战的物质基础。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前提条件之一。毕竟,要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德国经济完全崩溃,希特勒也没机会登上时代的舞台。

当然了,上述只是一个方面。除了工业实力,还有丰厚的人才储备,使得德国能够快速的重建、并且武装一支战术素养极高的军队。这些人才,可以说是普鲁士留给战后德国最为丰厚的遗产。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大家或许比较陌生的名字:汉斯·冯·塞克特。

塞克特出身军旅之家,其祖父便是一个普鲁士将官。普鲁士军人百年来熔铸的“铁与血”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他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战后最应该保留的是德军指挥体系与指挥人才,以此让德国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出于这点,他极力支持政府拒绝将兴登堡以及鲁登道夫等人列为战犯。

此外,面对着被迫裁军的现实,塞克特果断选择职业化、精英化的方式精简德军。但对于德国来说,在《凡尔赛和约》中还有着十分要命的一条规定:德军除了缩减规模之外,还不得设立总参谋部。

要知道,普鲁士作为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战争机器,总参谋部就如同它的大脑。

身子虚了可以锻炼,但是没了脑子就难以补救了。更何况,是普鲁士时代传承下来的、培养了无数将星的一个优良制度。在塞克特看来,这才是继承普鲁士荣耀与辉煌的所在。为了保留这个制度,塞克特用了一招偷梁换柱:每个师施行多领导制,同时设立部队局象征总参谋部。在这个制度之下,每个师至少有一名参谋长、两名指挥官,而每个士兵都要以士官标准来培养。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将总参下放到了师一级部队中,而且这整整7个步兵师的士兵都拥有一定的基层指挥能力。

此外,他还率领下属的部队局与苏联展开合作,并认识到了机械化部队的重要性。不过受限于当时合约的制裁,德军不可能生产真正的坦克、飞机。但就是如此,塞克特还是强制要求部队所有人使用纸质模型训练,以保证每个人都熟悉现代化战争。可以说,战后德国的“国防军”就是由他一手打造的。

与此同时,这位居功至伟的上将也是兵者典范。虽然出身普鲁士贵族之家,其本人也想恢复德国往日的荣光。不过他也清楚的认识到战争给德国带来的伤害,因而在任内,塞克特极力将军队与政治剥离开来。他希望打造一支恪尽职守的国防军,所以即便手握军队大权他也没有进行政变。当希特勒发起“啤酒馆暴动”的时候,他更是打破了自己“军人不打军人”的信条:亲自下令镇压暴动,同时将有纳粹主义的军官列入不开升迁名单或强迫其退役。

不过,当这位将军将普鲁士军魂重新注入德国国防军之后,他却没能见到德国再次崛起的那一刻。

1936年,塞克特因病逝世。但在他身后,德国依旧将星璀璨: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龙德施泰特……可惜的是,在他过世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一位将领能深谙政治。因而,塞克特一手打造的国防军,以及他让军队远离政治的信条,最终都被希特勒所利用。

除了塞克特这类军事人才之外,还有那些数不尽的科技人才。早在普鲁士还未统一德国之前,普鲁士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正是因为这套教育体系,使得普鲁士这台战争机器不至于穷兵黩武,而是有了软实力作为强有力的保证。这种软实力讲详细一点,可以说是军事工业技术人才储备。

抛开战争后期的V2、Me-P.1101等这些超前的武器设计,就拿开战时的装备来说,德国的实力就已经足以让当时的世界震惊:一战后,德军不得生产、使用水冷式的马克沁机枪。因而作为代替品,便有了“撕布机”MG-42。再举一个熟悉的例子,4号坦克:作为一款中型坦克,它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标配了无线电台。要知道,当时同期各国的坦克都主要用旗帜和信号弹交流,而德军已经能在车内布置战术、交换信息了。

由这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便能窥探得知那个年代德国的技术人才储备是多么雄厚了。

图:MG42通用机枪。这把机枪由于超高的射速和惊人的耐用性、通用性,成为了盟军士兵在二战中的噩梦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德国在一战的时候主动寻求停战,所以才保留住了完备的工业体系与人才储备,使得德国无论是从人员还是装备上,都有了发起二战的物质基础。当然,经历过普鲁士荣光年代的德意志军人也不会不知道发起战争的后果。因而,当时德国的重建,自然不是直接指着发动战争的目的。

但我们不能忘了,一战之后,还有战后英、法两国对于德国的压榨,那一场冲击了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以及那一个利用了德国民众情绪的希特勒。所有的这一切,汇聚在了一起,最终促成了在巴黎和会20年之后,德国再一次发动世界大战。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角在一战是德国人在二战时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