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时候乌克兰二战电影大全的游击战什么情况

神出鬼没!游击战不简单
说起“游击战”3个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游击战到底怎么打?其战术应用范围及特点又是什么?本文拟结合二战时期东西方主要反法西斯战场的相关战例,为您揭示游击战的“不简单”。
中国:“土八路”有土办法
抗战时期,中共武装及国民党军队在对日作战时均采用过游击战术,其中尤以前者发动的游击战最为成功,著名的游击战16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也由此名扬天下。中共领导的游击战深植于自身基本国情之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半封建国家,9成以上人口分布在广大农村,这就决定了游击战的开展离不开农民的参与,而大名鼎鼎的地道战、地雷战,就诞生于冀中平原、山东丘陵的乡村地带。图为图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兵在进行军事训练,从他们肩扛的红缨枪也可看出当时中国敌后抗战之艰苦卓绝。
以地道战为例,这一古老战法在宋代即已出现。抗战时期,中共发动民众,将之改造、创新,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平原游击战术。资料显示,年,八路军及其领导下的民兵坚持在冀中平原上开展地道战,挖掘的地下通道密如织网。但与先前强调“隐蔽+防御”功能的传统地道不同,冀中地道更兼具“生活+攻击”作用。史载,当时日军为控制冀中平原,修筑了2万余千米公路,而抗日军民挖掘的地道总长达25万千米,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可见一斑。图为正在地道中运动的抗日民兵。
以保定冉庄地道为例,地道全长16千米,一般距地面2米,洞内高约1至1.5米,宽约0.8至1米,内部设有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洞口隐蔽、可防水、防火、防毒。整个地道网打防结合、进退自如,俨然一座攻防兼备的地下堡垒。依托地道,冉庄民兵以很小代价,毙伤日伪军上千人,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图为冉庄地道剖面模型示意图,可以看出其虽是“土法上马”,却构思巧妙,布局复杂,形成了一整套攻守兼备、平战结合的立体地下工事体系。
地雷战最初诞生于太南地区(今山西东南部一带),1940年之后,这一战术逐渐在胶东半岛等丘陵起伏地带推广开来并发扬光大。埋设地雷的本质在于“守株待兔”,因此其精髓在于合理布置各式“陷阱”,引诱敌人上钩,并让敌人防不胜防。图为抗日民兵在铁路线埋设地雷。
由于生产力落后,抗日民兵所用地雷多靠自行研制,类型多达30余种雷,从简易的踏雷、拌雷、石雷到较复杂点的子母连环雷、拉雷、水雷,再到工艺更复杂的梅花雷、丁字雷等等。据统计,在地雷战开展最活跃的山东海阳,当地民兵共与日伪军作战2000余次,毙伤俘敌1500余名,缴获各种武器600余件。图为民兵抗日民兵在土法造雷,此举原本是因为地方武装缺少钢铁,难以制造正规地雷的权宜之计,没想到用起来后发现这种地雷日军无法探测(没有金属),而且碎石、陶瓷破片在炸药爆炸后杀伤很大,于是在各根据地迅速推广开来。
山地游击战是中共武装对付强大日寇的又一法宝。众所周知,山地交通阻塞、地形隐蔽、拥有较大的回旋缓冲空间,不利于机械化部队机动。而在中国,三分之二国土为崎岖起伏的山地、高原或丘陵,八路军、新四军活动的中心区域也多位于山区,并依托后者创造出花样繁多的山地游击战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有麻雀战、山地破袭战等。图为东江纵队在山地丛林区伏击日寇。
麻雀战,顾名思义,就是指抗日军民像觅食的麻雀一样三三两两地出动,时聚时散、忽东忽西,出没于密林山野、峡谷隘口等隐蔽地形,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抗战时期,麻雀战是太行山根据地反击日寇大扫荡的主要战法之一。图为抗日民兵不断袭扰日伪据点,用射箭(捆绑宣传品)的方式对敌展开攻心战。
在位于太行南麓的河北曲阳,全国战斗英雄、民兵游击组长李殿冰就是运用麻雀战的好手。1941年8月,1200多名日伪军进山扫荡,李殿冰带领游击组隐蔽在沟两侧的山梁上伏击敌人。他们一会在北山头开火,一会在南山梁打枪,趁敌人饥渴时又在水源地设伏,仅半天时间就毙伤日伪军30余人。日晚,李殿冰与战友开枪诱敌,使1000余名日军在夜色中自相残杀,死伤58人,损失战马3匹。图为描绘麻雀战的连环画,图中的抗日儿童团员正利用“铁皮桶里放鞭炮”的方式,模拟机枪射击的声音,以此吸引日军,掩护抗日武装转移。
山地破袭战亦称破击战,即游击队在山地发动的、以破坏和袭击敌后方及纵深内重要目标为主的作战样式。破袭战的战术目标并不在于敌人本身,而是后者赖以生存和机动的交通运输线、通信和工程设施、重要技术兵器、补给基地等。图为八路军和游击队相互配合破袭日军交通线。
以月实施的百团大战为例,活跃在华北敌后战场的八路军主力及当地民兵以正太铁路为主要袭击对象,同时对平汉、津浦、北宁、平绥、同蒲、平古、白晋、沧石、德石等铁路、公路展开破袭,战线长达4000公里。大战期间,八路军共与日伪军战斗1824次,攻克敌人据点294个,毙伤日军2万多人、伪军5000多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约3000里,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发动正太路破袭战,但大破袭带来了大战机,促使更多部队和地方民兵自发参战,书写了40万抗日武装主动对敌出击的恢弘篇章。
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各抗日纵队对日作战超过12万次,毙伤、俘获及受降(包括反正)的敌伪军多达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万余人,缴获枪支69万多支、炮1800多门。
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战绩是在日伪军不断残酷扫荡、自身经济和军工实力弱小、基本得不到外援的情况下取得的,可谓来之不易。而且与二战期间打死一名士兵需耗弹2.5万发的平均数相比,中共抗日武装每毙伤一敌仅消耗子弹30发、手榴弹7枚,游击战术的强大威力令人叹服。图为日本人绘制的有关中国地雷战的战史插画,大意是日寇在山间小路纵队行军,结果先头部队踩上了“土八路”埋的地雷并导致伤亡,只得召唤卫生兵赶紧前来救护,其面对敌后游击战所暴露出的狼狈不堪跃然纸上。
欧洲:国情迥异 各有千秋
上文提到,游击战法与所处战场(国家)的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游击战的主要模式为大规模的平原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群众性、小型化游击战法在该国并不盛行,究其原因:首先,苏联的沦陷区多为视野辽阔的东欧平原,地势平坦,便于游击队纵横捭阖,远程奔袭。其次,二战爆发前,苏联已是欧洲最大工业国,游击队所处战区城镇密布,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发动针对敌后交通线路的破袭战有“先天优势”。另外,苏联发达的军工业为游击队提供了充足装备,后者很少纠结于武器短缺的困扰。图为苏联游击队员的合影,别看只有7个人,却装备了3挺轻重机枪、1支冲锋枪和至少2支步枪,真打起仗来火力可了不得,若放在中国战场,短时期内压制住鬼子兵1个中队(连级单位)问题不大。
苏联游击队开展的破袭战以规模巨大著称,其在战法上与百团大战类似。例如,日至9月15日,苏联游击队发动代号“铁道战”的破袭攻势,参与人员达10余万人,汇聚了5个州的167支游击队,战线从库尔斯克直抵西部边境的广大纵深地带。游击队在长达1000公里的战线上对所有铁路线实施破击,共拆除铁轨21.5万根,折合单线铁路1342公里。此外,游击队还攻克数目众多的敌军据点,仅白俄罗斯的游击队就击溃44支德军守备队。此役造成德军部分铁路线瘫痪3至15个昼夜,希特勒不得不抽调大批部队执行铁路警卫任务,库尔斯克会战的准备工作也受到影响。图为图为1943年8月,正在破坏德军运输铁路的苏联游击队。
苏联游击队规模庞大,其最多时有6200多支队伍,总兵力达100多万人,这还不包括苏联额外动员的400多万民兵。这些人员均归苏军游击运动总司令部统辖,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和州则设有次一级指挥部。6大方面军及各集团军的军事委员会也下设专门机构,直接组织、领导沦陷区游击战。除直接参战外,苏联游击队还担负了大量艰巨的敌后侦察任务。月,前者先后查明德军165个师、177个团和135个独立营的集结地点,其中有66次竟然搞到了敌军编制、兵力、指挥官姓名等“高价值”情报。图为1943年拍摄的正在侦察敌情的苏联游击队员。
除大规模破袭战外,苏联游击队擅长的另一战法为奔袭,即通过实施快速远程机动,以迅雷之势突击敌后方,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1944年,乌克兰骑兵游击兵团连续奔袭45天,足迹遍及乌克兰、波兰的35个地区。在苏方奔袭战的打击下,德军损失惨重,仅1944年下半年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战区,德军就因此损失5.3万人、约600台机车、4900余节车皮、186辆坦克和装甲车,以及1.56万辆汽车。整个卫国期间,苏联游击队共毙伤俘敌军官兵、文职人员150万人,约占苏军总歼敌人数的30%至35%。如此辉煌战绩,即使与装备更精良、兵力更庞大的西方盟军相比也毫不逊色。图为二战期间战斗在克里米亚的苏联女游击队员。
二战时期的南斯拉夫游击战比较“另类”,这主要是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一方面,当时的南斯拉夫仍是个工业落后、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农业国。另一方面,南境内地形复杂,山川纵横,西北部是广阔的喀斯特石灰岩高原,非常适合人员隐蔽、利于开展山地游击战。图为1944年拍摄的南斯拉夫游击队,多数战士还只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南斯拉夫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可见一斑。
在铁托领导下,南共游击队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山区和农村建立敌后根据地,广泛发动以山地破袭和突围(反“围剿”)为主的游击战。图为1944年9月,铁托和其他南共领导人在隐蔽的山洞内开会。
1943年6月,德意出动13个师共12.7万人,对1.6万人的南共游击队主力发动代号“黑森林”的围剿行动。后者经9天奋战,以牺牲5000多人的代价突出重围。之后,南共游击队迅速挺进东波斯尼亚,开辟了新的解放区。年间,顽强的南共游击队以山地为依托,先后粉碎轴心国7次围剿,不仅自身发展成拥有66万人的强大武装,更被誉为二战中依靠自身力量解放祖国的战斗典范。图为英姿飒爽的南斯拉夫女游击队员。
较之苏南两国,法国游击战又呈现出别样景象。不同于尚处在前工业时代的南斯拉夫,当时的法兰西无论工业比重还是城市化率,均已超过50%。仅首都巴黎一地,就汇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与此相对应,法国沦陷后,7成以上的抵抗组织成员生活、战斗在城市里。图为1944年8月的巴黎,法国抵抗组织正在战斗,像这样西装革履、头发梳得齐整的游击队员,大概也只有在法兰西才能看到,而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法国城市游击战的与众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别看照片中抵抗组织战士都端着枪在战斗,但实际上在沦陷的大部分时间里,法国城市游击战的主要样式并非直接的武装斗争,而是宣传动员民众、刺探传递情报、营救落难盟军以及与后者“里应外合”打击敌人。年,法国共产党为争取各阶层群众参与抵抗组织,先后印发了18种、近百万份传单和14万本宣传册,至少争取到20万积极分子和30万实际参与者。
据法国抵抗组织老战士麦克斯·魏因斯坦回忆,1944年8月下旬,为接应从诺曼底登陆的盟军解放里昂,他与战友奉命保卫一座重要桥梁,并骚扰德军的撤离计划。他们几十个人靠着一挺机枪,居然吓退了一支1200人的德军特遣队。图为日,法国抵抗运动的战士在与德军作战,照片中这位女战士名叫西蒙娜(题图也是她),她在2天内打死2名德国军人。
别看军工业发达,但由于侵略者的高压统治与疯狂破坏,法国城市游击队员长期处于武器匮乏、供给不继的艰苦环境中,平时还需要合法身份作掩护。麦克斯白天就在一家工厂的铸造车间工作,晚上则要饿着肚子从事散发传单、张贴宣传品、涂写标语,或转运枪械、炸药、雷管等地下工作。由于德军戒备森严、燃料匮乏,自行车成为抵抗组织通信员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女游击队员甚至每周都要参加二战版“环法自行车大赛”,骑车穿梭于巴黎和里昂之间。图为1944年,法国抵抗组织在巴黎设置路障抵抗德军。
综述:战术不简 “单”则难胜
实际上,游击战绝非“小打小闹”,相反,作为二战时期运用最频繁、最成熟的战术之一,它创造的能量、包含的智慧超乎想象。图为1944年,配合八路军主力屡建奇功的冀中白洋淀民兵游击队,后者正驾着小船准备迎战来犯日寇。
据统计,二战时期,全球游击区总面积达845万平方公里,包括中国、苏联、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斯拉夫、希腊等几十个国家的上千万人参与其中。在战略层面上,游击战直接配合了正面战场,有些地区的敌后游击队伍甚至成为抗击法西斯的中流砥柱。在中国战场,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了半数左右的侵华日军和9成以上的伪军。图为八路军正在对俘虏的日军士兵进行感化教育。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八路军严格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日俘面前都摆有水果,事实也证明只有八路军真优待,日俘才会自发产生反战情绪。
在欧洲沦陷区,敌后抵抗运动牵制的纳粹兵力多达200万人。南欧小国阿尔巴尼亚,当时人口不过百万,却通过游击战拖住了17万轴心国军队,歼敌约7万人。即便在游击战基础最薄弱的西欧,据艾森豪威尔估计,仅法国、荷兰、比利时3国的抵抗组织就顶得上15个正规师。图为1943年4月,一名苏联游击队员一边冲锋一边捡起德军的机枪。
前面提到,各国游击队在战术创新和运用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战法变化莫测,有的甚至令人拍案叫绝,从这点上看,游击战就很不简单。刘伯承元帅对八路军游击战术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敌人在扫荡时,为避免我们伏击起见,通常是走山梁与走平行小路。我们应在其必经之路上削壁削路、埋地雷、投滚雷,并配合以麻雀战,以阻绝其运动,或压迫之于我所愿望的方向,这些是便于我主力给以有力的打击。”图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骑兵部队。
当然,也不能把游击战吹嘘成“神乎其神”的超级战术,其同样有不少局限性,要取得重大战果并不容易。图为抗日武装在炸铁桥破坏日军交通线。
首先,游击战不能脱离正面战场而孤立存在。离开正面战场、正规军的人员、物资、装备及情报支援,游击队很容易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联在全民族抗战开始前孤军奋战,其艰苦卓绝可想而知。图为日本关东军在炮击抗联武装。
而苏联游击队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它在体制、组织、武器支援等各方面都牢牢捆绑于苏联红军息息相关。例如在“铁道战”发起前,苏联空军在半个月内向敌后游击队空投了150吨炸药、约18万米导火索、近60万个雷管以及大量武器装备,有力地保障了这场破袭战役的胜利。图为苏军教官正向游击队员演示如何投掷手榴弹。
其次,游击战的开展不能脱离民众基础,一支游击队之所以区别于散兵游勇,就在于前者往往拥有稳固的敌后根据地,以及与当地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系。二战时期,各国敌后游击队均注重发动、吸收各阶层群众,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或活动区域。如希腊“全国人民解放军”主要以品都司山区和波罗奔尼萨地区为根据地,人员发展至3万人。图为正在山地行军的希腊游击队员。
南共游击队则在1943年初,巩固了位于本国中部的西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的解放区,面积约37.5万平方公里。菲律宾的“华侨游击支队”虽辗转于全吕宋岛,但主要活动区域仍为南吕宋的热带雨林。马来半岛的2000多名“人民抗日军”战士,则在该国西南部、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多处活动据点。图为1944年,菲律宾游击队领导人涅韦斯·费尔南德斯向美军展示自己是如何用长刀杀掉日本鬼子的。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更是建立了以陕甘宁、晋察冀、晋绥、山东、苏北、苏中、淮北、皖江等为主的20多个抗日根据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涵盖近1亿人口,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20余万人。图为百团大战后,根据地群众给胜利归来的八路军战士佩带光荣花。
无论是日本关东军在东北坚壁清野、设立集中营,还是华北日军推行“三光”政策、发动大扫荡,目的都在于妄图通过一系列反制战术,切断抗日武装与群众间的血肉联系。但历史早已雄辩地证明,通过行之有效的敌后游击战,再强大凶残的侵略者也必将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你觉得二战后哪国游击战最精彩?
投票成功,感谢您的参与
二战期间,防御方虽有不少条件可资利用,但仗却越发难打。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巷战,那就是“残酷”。
日刊称,中国舰队在战争情况下无法突破冲绳群岛,因为日美战力非常强大。
解放军已经取得的进展令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羡慕。
美军并未按照原计划向柏林进军,而是突然转道寻找纳粹德军宝藏。
日本应通过在南海炫耀海军实力,从而让中国的海洋活动主力远离东海。
由于位置显要,印度洋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美国《国家利益》网站评选美国五佳战时总统。
解放军的三个必杀技是东风21D反航母弹道导弹、饱和导弹攻击和水雷战。二战时英军不相信中共游击队会抗日_网易军事
日,日本空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次日,日本取道中国大陆进攻香港。当时英军在香港的兵力不足。但他们也不相信中共在香港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会抗日,所以对这只游击队的支持也不是真心实意。
二战时英军不相信中共游击队会抗日[原创]探讨:二战苏德大战,是先攻占莫斯科,还是先攻占高加索和乌克兰?
导读:二战已经过去,而且成为了永恒的历史。
但是历史又如同一个小个小姑娘,是任由后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小姑娘,可惜穿着打扮各异。
笔者潜心研究二战苏德战争历史多年,现在终于将一个大疑问提出来,求教于铁血中的大家,名家,欢迎辩论。
先抛出自己的破砖,期待引来美玉:
一、我们都知道,苏德大战作为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各国历史学家和军事学者研究着,但是,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就是德国战败,苏联获胜。
我的问题是,从巴巴罗萨开始,也就是1941年6月开始,德军是所向披靡的,一路打到了最近距离莫斯
二战已经过去,而且成为了永恒的历史。但是历史又如同一个小个小姑娘,是任由后人打扮的,小姑娘还是小姑娘,可惜穿着打扮各异。笔者潜心研究二战苏德战争历史多年,现在终于将一个大疑问提出来,求教于铁血中的大家,名家,欢迎辩论。先抛出自己的破砖,期待引来美玉:一、我们都知道,苏德大战作为二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各国历史学家和军事学者研究着,但是,结局是无法改变的,就是德国战败,苏联获胜。我的问题是,从巴巴罗萨开始,也就是1941年6月开始,德军是所向披靡的,一路打到了最近距离莫斯科只有14公里之处,都能看见克里姆林宫的塔尖了。可惜功亏一篑,有人说是“冬将军”提前到来,帮助了俄国人大忙,有人说希特勒的后勤太烂,有人说希特勒根本没有想攻占莫斯科,只是吓唬一下苏联,他的真正目的是粮食和石油,就是乌克兰和高加索。但是我们知道,像原苏联这样的国家,政治意味大于军事意味,甚至大于一切,作为首都的莫斯科,一旦被攻占,可以说对苏联人民和苏军的士气打击巨大,是致命的,连首都都丢了,这个仗也别打了,但是也有人说,即使丢了首都也没关系,那时候莫斯科城里的达官显贵都大包小裹的带着家属撤退到古比雪夫了,准备打游击战,此说不成立,因为如果莫斯科真丢了,很多高官会叛变的,甚至中下官员和军官都会投降德国,那样的结局就是德国至少占领了苏联的欧洲部分。二、希特勒有段著名的演说,意思是说他的这些军官,包括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根本不懂经济学,不懂军事经济学,希特勒的战略是对莫斯科虚晃一枪,震慑一下,主要战略目的是攻占乌克兰和高加索,把油和米抢来,这样后备充足,将士们有吃喝,坦克们有汽柴油,接下来不要说苏联,就是美国,估计都能打下来。可惜,在希特勒和德军将领之间没有默契,德军将领根本不去考虑什么军事经济学,他们作为职业军人,考虑的是打仗,攻占首都或重要城市,管你什么石油不石油的,这些是后勤部门的事情。三、中期斯大林格勒会战,希特勒让保卢斯死守孤城,这个基本达成了定论,希特勒是错误的,德军第六集团军这样的做法只是送死,象征意义大,实际作用很小,但是希特勒有自己的想法,估计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类型,不承认自己的战略失误,接过导致了苏德决战的大转折和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转折。四、我个人的意见倾向于先攻占莫斯科,然后扶植亲德的俄国人上台,分裂苏联,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南下攻占乌克兰和高加索,整个态势会大变,当然了,南下的主力一定要是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一路使用装甲兵团杀过去。可惜,历史不会重演,最多只是供专业和业余的历史学家打扮一番。请问大家意见如何?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乌克兰动乱的根本起因
乌克兰动乱的根本起因伯里斯·卡加利茨基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主义者(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水木新风时政研究会研究员洪声&)本访谈,采访者是Feyzi Ismail,现在伦敦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采访日期,2014年9月。Boris Yulyevich Kagarlitsky是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社会主义者,在前苏联以及俄国是“持不同政见者”。他是Transnational Institute的全球危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也是莫斯科的Institute of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IGSO)的主任。本文系节选1,没有最后谈及社会主义者任务的部分。图为示威者在顿涅茨克中部列宁广场上的一个亲俄集会上挥舞革命旗帜,即便说东部民众并不是一致拥护社会主义共和国,但也可以说有相当程度的支持该共和国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原因在最近几个月爆发出来了?乌克兰危机有三重原因。第一,乌克兰现行经济体制是莫斯科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的产物——其领土边界也不是历史形成的,更不是因为文化、族群而自然形成的,——莫斯科希望将东部的工业地区、南部的港口和西部的农场连接起来。这一计划在设计时是很有逻辑的,但是苏联解体后,该计划便行不通了。第二个原因,苏联解体导致的文化解体。比如,语言的不同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离心角色。国家主义者的政策要打造乌克兰语成为唯一用语,这其实比较荒谬——1/3的人是俄罗斯民族的,还有1/3认为自己是说俄语的乌克兰人。有很多人说两种语言,但俄语更为普遍一些,而且在乌克兰独立之后其普及率有上升趋势,因为统一的市场需要统一的语言。市场体系加剧了已有的社会矛盾,并且创造了文化冲突的种种前提。但自由派的媒体把目前乌克兰冲突仅仅归因于文化冲突,其实是掩盖了背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根源。第三个原因是乌克兰的经济。在后苏联阶段,乌克兰的寡头统治模式与俄罗斯一样,但其所掌握的资源显然比俄罗斯少得多,普京可以依托俄罗斯的完整工业体系进行独立自足的寡头统治,并先谋求精英的共识、进而通过推行福利措施巩固社会共识。但是乌克兰政府却没有这种金融、物质力量去进行这种社会共识的妥协。相比于俄罗斯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乌克兰的钢铁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更为脆弱,这会导致各个寡头集团关于争夺公共资源的持久的冲突,表面上看来,这就是乌克兰的民主了。所以乌克兰也可以说是寡头共和国,虽然在寡头之间是民主的,但堵塞了普通民众的参政议政通道,孕育了政治上的多元主义,这种结构使得危机很容易出现,每一次政局变化,都会建立一种新的妥协,每个妥协都是一种暂时性的协议。这种情况持续到2008年经济危机,这非但没有减弱这些寡头政治精英的妥协政治,反而又引入了一些新的政治力量:欧盟、美国、北约。西方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需要扩张自己的地盘,欧盟更是如此。开弓没有回头箭,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增加社会福利削减自己的利润,在这种无法扭转政策的情况下,欧盟只能进一步扩张这个体系,找新的冤大头。欧盟和美国在乌克兰有什么利益呢?在之前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是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但是现在美国的经济已经很脆弱,不再能带动其他国家走出危机,相反,还需要让其他国家深陷危机以便自己从中抽身出来。另一方面,是军事上的扩张,标志就是北约的东扩。乌克兰就是绝好的冤大头,西方看中的是乌克兰廉价的资源,包括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以便降低福利成本。乌克兰上万未雇佣的乌克兰人可以移民到西方,成为西方资本增殖的自由劳动力。乌克兰在欧盟扮演的角色,就像中亚在俄罗斯扮演的角色一样:提供大量没有劳动保障、没有劳工权利、没有公民享有的权利的劳动力。如果你看了欧盟与乌克兰签订的条约就会发现,欧盟与乌克兰的协议中,关键部分是关闭乌克兰绝大多数的工厂,欧盟会提供金融支持解决乌克兰财政问题。相比于之前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可能是欧盟与乌克兰协议中最烂的一个。协议的其他部分是乌克兰必须融入西方政治、军事框架,成为北约一员,等等。乌克兰政府可能很希望成为北约正式加盟国,但成为正式会员就意味着改变乌克兰宪法,同时,北约却对乌克兰成为正式一员比较犹豫,但很积极地怂恿乌克兰卷入每一个单独的军事行动中去。例如克里米亚,即便是在亚努科维奇当政的时候,也开始讨论把俄军“请出”把美军请进来。北约已经宣布将总部设在塞瓦斯托波尔,取代俄罗斯的黑海舰队。但在最后关头,即2013年9月这个关键时刻,部分乌克兰精英认识到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工业,这才推动亚努科维奇拒绝这项协议。究竟是什么引发了2013年11月的迈丹广场(观察者网注:Maidan Square,即基辅独立广场)的抗议呢?在乌克兰西部,大量人口失业、被边缘化,而乌克兰东部的工厂则继续开工。而这次抗议主要就针对东部的资源的分配而进行的。西部并没有太多资源,但可以消耗资源,虽然西部并不打算在社会福利上投入很多资金。中部的基辅则希望利用东部的资源发展出寄生性强的金融资本,利用金融力量维持西部或多或少的安定。所以很明显,基辅是与乌克兰其他地区为敌的,而且基辅十分需要乌克兰的统一,以便继续利用东部的工业基础进行资本积聚。东部贡献着80%的GDP,但是享受到的福利却比其他任何州都少。控制东部工业的寡头在基辅拥有豪华的宫殿,而东部的工人则拿着十分微薄的薪水,老百姓当然很沮丧,再加上文化的、族群的歧视,他们当然也很愤怒。这种情况可能可以在同样来自东部的亚努科维奇任内维持着稳定,毕竟有家长式、雇佣制的关系网络。虽然东部的利益在逐渐恶化,但是好歹有一些利益回流分配给了工会的头子、甚至是工人,虽然很多时候也只是许诺而已。东部的老百姓还盼望着亚努科维奇会让他们的处境好起来。抗议是由亚努科维奇拒签协议而引发的,但抗议活动走得远远超过了导火索的范围。2013年11月,大量的民众聚集在迈丹广场。他们并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性,这是纯政治的:一个垄断寡头集团想取代另外一个。理解2014年2月政变的一个关键是自由市场政策摧毁了乌克兰的工业体系。自苏东解体以来,泛乌克兰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体系瓦解,有一整代人没有工作、也没找到过工作,他们很容易成为极右翼势力的工作对象,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些流民很容易成为纳粹组织的组织力量。大约有1万到1.5万失业青年从西部来到基辅进行迈丹广场抗议,他们有吃有喝——可以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份工作。他们有些甚至都不想走了,而且他们没有地方可以去。当然最后他们拿起了武器制造了冲突,这并不是新自由主义者的计划,可以认为是自发的。西方国家千方百计支持这次政变,虽然并没有想过下一步要怎么做;当亚努科维奇发现他不走西方国家不能罢手时,他索性就溜走了。留下的权力,就被反对派攫取了。亚努科维奇在国内之所以如此脆弱,其一是他寄希望于西方继续支持他,而美国早先确实支持过他,但现在西方突然不支持他改支持别人了,他只能溜到俄罗斯去。和他一起走掉的,是他在东部的政治精英权力体系,这就给乌克兰的工人阶级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不仅是上千的雇佣兵,而且是上百万的工人。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工会、联盟遍布东乌克兰。有趣的是,迈丹广场上有标语是东南乌克兰必须站起来支持对亚努科维奇的抗议。东南乌克兰人当然是这么做了,而基辅则立刻派出坦克、飞机和火炮镇压抗议民众。一开始的起义在任何地方都很和平,游行示威,形成议会,人民代表选举投对基辅政府的不信任票。而问题也恰恰在于新政府处理不当。波罗申科所带领的反对派取得政变胜利后,低估了东部民众的力量,新政府(也同样是乌伪政府——译者注)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取消保障非乌克兰语种权利的法律,虽然还不等同于禁止俄罗斯语等其他语言,但这仍然激起众怒。尤其搞笑的是,乌克兰政府里只有法西斯政党是讲乌克兰语的,甚至很多国家主义者不能讲一句完整的乌克兰句子。人们嘲笑那些右翼组织散发的传单,因为这些传单号召全国只讲乌克兰语,但是传单上竟然充满了语法错误,引来讲俄语的人去修改上面的错误。这个投票激起了大规模的抗议。东部起义的本质是什么?赤卫队(opolchenie,译为赤卫队,因为opolchenie 是苏维埃时期的People's Militia,人民武装,而乌东部的人民武装大多是游击队形式——译者注)是由哪些人组成的?期初,起义是是没有武器的,并被军队镇压。4月份,敖德萨有一个支持乌克兰联邦的营,但被极右翼攻击,人们被迫进入营地旁边工会大楼,但大楼不就就被纵火,人们想逃出大楼,但逃出的人在大街上被射杀。官方估计这次事件有46人死亡,但是非官方统计有超过100人丧生。幸免的人被捕入狱,执行这次屠杀任务的被看做是英雄。这之后,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组建了自己的自卫力量,并且占领大楼和武器库,这些武库自从苏联时代就拥有大量武器,该地区是军工生产的中心。参加战斗的人大多是工人、农民、矿工和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其中大部分来自俄罗斯或乌克兰其他地区。期初他们是为了更多的独立性而战,但后来,在四月底成立了两个人民共和国,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2一开始,他们愿意与乌克兰政府谈判,以便订立一些联邦协议。但当乌克兰军队开始轰炸肆虐两地之后,我们最后得知两地的消息是他们认为政府军如此对待他们,已经是不把他们当做共同国家的公民,政府不把这些地方看做是他们自己的,那么他们也不想再呆在这个国家里了,除非这届政府下台。所以这里又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5月2日,人民被迫拿起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对基辅来说是一种策略上的胜利,因为基辅一直指责这是一场叛乱,虽然事实上一开始这只是和平的、不带武器的东部人民的抗议。第二个转折点是巧克力大王波罗申科操纵的选举,波罗申科也在好几个州任命了其他一些寡头,因此通过这类选举,这些寡头在他们产业最为集中的省份获得了领导权。这种寡头统治,就像封建社会一样,波罗申科在选举中赢得多数,因为反对他的都不被允许参加选举,在选举中,他花掉的钱是其他所有人花费总和的3倍,可以这么认为,选举委员会是他买过来的。最终,他也被认为是能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当中最为谦逊中立的一个。波罗申科6月份取得政权,之后就是对东部的全面军事攻击,数百坦克、空军、轰炸、大规模炮击,规模堪比二战。这不是游击战,是全面战争,乌克兰政府军拥有强大战力。当然东部有很多俄罗斯志愿者,其中一些有很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们组成了赤卫队——opolchenie的翻译没错——他们组成了强大的战斗力量。俄罗斯政府允许弹药、食物、志愿者穿越乌克兰的东部边境。当然有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东部,但他们并不是战斗的主力,换句话说,俄罗斯并没有掌控东部民兵。俄罗斯精英对这种局势的态度是矛盾的,尤其是对乌克兰第一轮制裁之后,有些俄罗斯精英害怕、讨厌乌克兰东部的共和分子,因为共和分子威胁着俄罗斯、挑起对于国家主义、寡头统治的讨论,等等。俄罗斯工业也在给乌克兰军队提供零部件,波罗申科应该明白,没有俄罗斯的零部件、技术人员的供给,乌克兰自己是很难持续战争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本质是什么?俄罗斯是如何与这些共和国联系的?当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共和国宣布独立之后,他们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以争取到他们的未来。他们之所以能存在下去,一方面,是劳动人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与莫斯科、俄罗斯政府的合作。而俄罗斯精英则利用任何机会去影响、操纵、扭转这股人民力量。在共和国内部,除了人民共和的力量,也有其他矛盾的声音。主要的要求是福利,人民共和国——而不是社会主义者共和国——需要系统的福利建设,很多都要求国有化,比如卫生事业,停止以“改革”之名的市场化、私有化。战士们也有这样的需求。同时,共和国还不稳定、运转还不够有效率,共和国的合法性也遭到质疑(包括国内、俄罗斯、西方等垄断寡头的力量)。所以两个共和国内部会有持续的政治冲突。虽然草根一派会有进步要求,但共和国领导层中也存在资产阶级因素,而且还有俄罗斯阻挠进步改革的持续压力——通过控制边界、配给供应等。比如俄罗斯反对共和国的国有化,虽然俄罗斯并未完全使两地就范。但这种斗争会在边境线上持续进行着。俄罗斯控制两地的另一个问题是赤卫队越来越激进化,东部民兵主要由志愿兵构成,他们大多是激进左翼。当然他们也是国家主义者,但即便是国家主义者,也是支持福利的这些需求的。所以从政治角度上来说,莫斯科处理乌克兰事件很棘手,但他们并非没有办法,关闭边界的物资、人员保障就是杀手锏,但这样会使共和国被打败,而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军事上保持不败,但民兵的激进化也是很重要的担心因素。东部民兵的一个广为人知的形象是Igor Strelkov(顿涅茨克武装前领导人伊戈尔Strelkov——译者注),但他并不是左翼分子,他算得上是独裁分子,喜欢俄罗斯的体制和沙皇。但是,作为顿涅茨克民兵的指挥官,他被左翼民兵带动着,并且剔除国家主义者和右翼分子,虽然是因为军事技术原因:比如军事战术不过关、不听从命令,不尊重人民共和政府,等等。在某种意义上,Strelkov在俄罗斯的知名度甚至超过普京,因为普京在对抗西方的立场上似乎并不如Strelkov坚决。矛盾在7月初浮出水面,当时Strelkov从斯拉维扬斯克撤出被乌克兰政府军包围,并被猜测已死。Strelkov离开斯拉维扬斯克之后组织了顿涅茨克的抵抗,并且镇压了一场使顿涅茨克头像乌克兰(伪政府——译者注)军队的阴谋,这场叛乱是由亲克里姆林宫组织的。该叛乱打算率顿涅茨克投降,以此作为保证俄罗斯安全掌握克里米亚的条件。但这场叛乱被击破,亲克里米林宫派被赶出顿涅茨克。顿涅茨克没有逮捕任何人,只是有礼貌地请他们离开城市。但因此,Strelkov成为了克里姆林宫的敌人。他们最终通过切断供给线来逼迫Strelkov就范,Strelkov到了莫斯科,就签署了辞职信,至于是否强迫,没人知道,但之后他就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了。我们该如何分析共和国未来与乌克兰其他地区的关系呢?斗争仍然是自发的么?新俄罗斯(Novorossiya)要比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要大,因为还包括了哈尔科夫、敖德萨和整个乌克兰东南。现在普京号召停火,问题就变成东部民兵是否愿意停止战斗,尤其是他们占据胜势的情况下。虽然政府军有60倍于他们的坦克。但乌克兰政府军的士气很低落,他们不想战斗,他们有些当了逃兵、有些甚至投靠了东部民兵,数量有上百,这些人可能会组成一个团的建制。所以,东部民兵组成团建制的队伍的人手是够的,而且人手可能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乌克兰(伪)政府的将军们的行为太差劲,士兵损失很明显。(伪)政府军把士兵当炮灰,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而东部民兵大部分是志愿者,其中很多人拥有军事技战术经验,很多在车臣或阿富汗打过仗。(伪)政府军派出的义务兵没有受到正规的训练,所以他们的伤亡很大,这也进一步打击乌克兰(伪政府)军队的士气,使得不满情绪进一步增涨。现在乌克兰将军们在前线需要穿防弹衣,以免受到自己士兵的暗袭,以此我认为运动会波及到乌克兰其他地区。这场战斗已经不再是是否自发的问题了,因为他们要求独立。我想如果新俄罗斯获得承认,这将会是一件好事儿,因为他们消灭了基辅政府。如果新俄罗斯政府被击败,那就需要谈判了,是以联邦形式加入乌克兰还是以独立国家身份存在,乌克兰可能因此而分为好几个小国家,没准儿西方、匈牙利会侵吞一部分领土。但是目前主要矛盾是乌克兰东南起义军如何消灭基辅政府,然后在和平的、民主的基础上任何使新俄罗斯获得承认。如果是这样,那么波罗申科的统治基础就十分薄弱了,在国内,只有一些智库、安保系统在支持他,当然他还有欧美的支持。为什么最近几周赤卫队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里有转折点么?我想最近的军事行动是一个转折点,乌克兰政府军已经进行了全面作战,但是东部民兵一直在前进,且是战线的各个地方。很多乌克兰政府军队被包围,东部民兵要做的,只是解除他们的武装,让他们走,因为东部民兵的补给是有限的,而且这也是很好的政治宣传。有的时候他们会扣留一些人几个礼拜,然后让他们的家长把这些人带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经过这个经历,反而更倾向于呆在东部并参加战斗。现在有上百的军队败退、被解除武装。共和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边界是掌控在叛乱者手里的,这意味着物资可以补给到共和国这边。而俄罗斯却很难插手,因为一旦控制边界就意味着介入到乌克兰冲突当中。下一个目标是马里乌波尔3,但是民兵不想占领这座大港口,担心对市民生活的破坏、造成无辜人员的伤亡。让回顾一下,4月份的时候,马里乌波尔中支持顿涅茨克的群众基础很好,但之后人们因为顿涅茨克领导层的混乱渐渐起了疑心。不管怎样,叛乱者在试图使乌克兰政府军离开这座城市。但政府军离开了这座城市,东部民兵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别尔江斯克4,但这已经超出了新俄罗斯范围了,将会引起莫斯科或早或迟地阻止。9月6日,莫斯科就迫使东部民兵签署了停战协定,但是起义军正在努力前进以便削弱波罗申科的军团实力,减小莫斯科和基辅达成秘密协议的可能。在新俄罗斯进行的,是有革命意义的行动,虽然还谈不上是社会变革。但这是战争,你必须要赢;赢了战争,你还需要赢得政治。这种可能是存在的,西班牙革命以来,我们很少看过有这么多工人参加进来的社会运动,现在我们看到了,现在甚至又数以十万计的工人被动员起来了。其中有数千工人武装起来,莫斯科的寡头当然害怕这会传播到莫斯科去。这其中很多人是讲社会主义的,还有很多是比较含混地讲共和的、有福利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社会化财产(财产、矿山、铁路等)。顿涅茨克共和国目前的领导人甚至没有实施他们认为必须的措施,他们目前还只是在进行政治宣传。这些资产阶级领导人千方百计减少社会变革的潜在性,限制运动的扩张,但这只会带来领导人的替换,就像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一样,一开始是比较温和的领导人。对于左翼,重要的事情是创造政治力量、培育政治干部以便推动起义走向新的阶段。但这个阶段又与斯大林理论的不一样,而是要使得起义激进化、继续前进。虽然目前有一股很强大的进步力量,但这并不表明大家都是站在左翼立场上的,这场运动中还有各种保守元素在比如关于人民的权力、社会福利、社会权利等,这种保守也是文化上的保守,赞扬家庭观念、认为基督是价值体系的核心,虽然他们自己也不一定信教。[1]原文见http://www.counterfire.org/interview/17422-ukraine-s-uprising-against-nato-neoliberals-and-oligarchs-an-interview-with-boris-kagarlitsky[2]Lugansk and Donetsk regions vote for self-determination , http://rt.com/news/158160-lugansk-donetsk-referendum-vote/[3]维基百科:马里乌波尔-顿涅茨盆地是顿涅茨克州最大的工业中心,有最多雇员的的铁钢冶炼厂、经营规模最大的机械厂等许多重工业。文化建设上,有一个剧场、三个博物馆、两所大学。[4]维基百科:别尔江斯克是乌克兰的城市,位于该国东南部亚速海别尔江斯克湾东岸,由札波罗结州负责管辖,始建于1827年,面积82.65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117,14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击战十六字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