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军工科技”达不到俄罗斯军工企业的高度

要把军工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卖到全世界。看看美国的军工,看看俄罗斯的军工。我国的军_航天长峰(600855)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要把军工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卖到全世界。看看美国的军工,看看俄罗斯的军工。我国的军
要把军工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卖到全世界。看看美国的军工,看看俄罗斯的军工。我国的军工制造要奋起直追呀!前景广阔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为何军事上俄罗斯敢硬怼美国,中国却总是选择“避让”?- 百度派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 prevData.uname }}
:{{ prevData.content }}
{{ mainData.uname }}
:{{ mainData.content }}
0 || contentType !== 1" class="separate-line">
:{{ item.content }}
获取百度派权限,参与更多问答互动
为何军事上俄罗斯敢硬怼美国,中国却总是选择“避让”?
问题说明(可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才能邀请用户
,左真右正 方为人也
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军事对抗中,只有俄罗斯敢硬怼美国,而作为军事大国的中国却屡屡“避其锋芒”选择退让,这让很多人不理解。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军事大国,在世界各处都充当...
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军事对抗中,只有俄罗斯敢硬怼美国,而作为军事大国的中国却屡屡“避其锋芒”选择退让,这让很多人不理解。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军事大国,在世界各处都充当“警察”的角色。如果说目前世界上有个国家既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又有言出必行的勇气,敢于公开军事对抗美国,这个国家无疑就是俄罗斯,这好像也符合战斗民族的精神特点。从二战以后的军事历史看,俄罗斯不仅仅敢于叫板美国,甚至可以用军事强硬对抗来形容,经常对美做出惊人举动。比如用苏-24战斗轰炸机超低空飞掠美军航空母舰,派出图-160或图-95战略轰炸机对美军势力范围地区绕行示威,甚至派遣空降伞兵部队到南联盟地区进行对峙,每次都是针锋相对,没有丝毫退让,却能经常化险为夷,消除战争威胁。很多人会认为俄罗斯这样敢作敢为,有血性,值得学习称赞!其实很多人也看到了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首先俄罗斯受到经济制裁,石油价格遭到严重打压,通胀严重,购买力下降,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次严重影响了军事力量发展。目前俄罗斯的ss-18战略洲际导弹、北风之神核潜艇、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图-160战略轰炸机、核弹头等等战略武器,基本都已经停滞发展和研制,属于苏联时期的老旧军事武器,甚至缺少必要的维护,关键原因就是没钱!再者俄罗斯军工装备制造业严重萎缩。经济不行,就难以养活这么多军工科技人员,制造设备、实验设备长期没有得到投入研发更新,军工技术水平发展缓慢。不过普京也发现了这种问题,比如俄罗斯政府决定将俄空军的图-160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进的目标是由原用于纯核威慑变为也能用于非核冲突。改进图-160计划正分阶段实施。先将对图-160的航电设备进行部分升级以发射新的机载武器。然后将换装大量现代化的机载设备,欲将图-160重新打造成为俄罗斯最强的空中战略威胁武器。俄罗斯这个项目打算2004年完成第一阶段改进计划,随后将进行大改计划。俄政府还曾考虑将3架图-160改装为小型航天器的发射平台。武器试验主要是新型非核常规武器试验。图-160最重要的新武器是12枚Kh-101巡航导弹。它装有—个重400公斤的高爆穿透弹头。Kh-101导弹长7.45米,重约2.3吨,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01平方米。它采用电视末段制导导引头,最大巡航马赫数0.6,飞行高度30~6000米,航程5500公里,命中误差6~9米,可以堪称空中导弹集中营。不仅仅如此,俄罗斯图-160的Kh-55换装Kh-555常规弹头,还计划换装研制中的Kh-SD亚音速中距导弹或重1.5吨的GPS制导炸弹。飞机导航、通信等电子设备也是改进重点,追求更现代化。俄罗斯国防部希望改装的图-160能够服役到2030年以后。如此看来俄罗斯是有决心重新打造战略远程轰炸机,再次拥有远程打击威慑力。但是,仅仅这一个军事装备项目的改造,就已经让俄罗斯军方捉襟见肘,整整用了八年时间才勉强完成,然而这八年世界军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形的分析,英国军事专家相当专业。专家称,俄罗斯虽然对美国强硬,但美国并不把俄罗斯当成未来真正的对手,而中国军事的发展崛起却渐渐引发了美国的注意。因为一个国家实力的高低,虽然受当今军事力量影响,但是真正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国家的经济转化潜力。通俗讲大家都应该知道,打仗就是打钱,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俄罗斯显然是“误入歧途”,陷入了军斗的困境。反观中国这些年“委曲求全”默默发展了几十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尽管中国也发展了辽宁号航空母舰、歼-15舰载机,歼-20隐身战斗机、歼-31隐身战斗机、歼-10战斗机、空警-2000预警机,052导弹驱逐舰、055护卫舰,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东风-31战略洲际导弹、东风-41战略洲际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但是中国并没走穷兵黩武的道路,因为中国人相信,坚持发展走自己的路,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只要方向正确,就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为何军事上俄罗斯敢硬怼美国,中国却总是选择“避让”?
,才能进行回答
一个问题只能回答一次,请&nbsp点击此处&nbsp查看你的答案
12人关注了此问题为什么美国的“军工科技”达不到俄罗斯的高度
美国的经济实力有目共睹,而俄罗斯的战斗精神和军事实力是极其强悍的,两国都是当代的超级大国,但说到,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俄罗斯和美国,在这方面的成果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不过如果一定要仔细比较的话,就会发现,美国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不管是民用方面还是军用方面,都是全面开花。然而不得不说,美国科技的进步跟他的经济有关,换句话说,是发达的经济成就了美国的科技,并不是科技成了经济,就拿美国的金矿来说,矿藏居世界前列,这笔财富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更能证明这一点,也说明了当经济发展好了,方方面面自然就风生水起了。俄罗斯作为一个老牌强国,经济实力虽然比不上美国,但是在科技方面,也是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从俄罗斯的各方面看,他并不像美国那样依靠了经济让自身繁荣起来,也没有明显的依靠科技来带动经济,虽然俄罗斯的各种能源很丰富,但是能源收入也还是没有让他赚到钱,依然让人觉得俄罗斯并不富裕。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中国与美俄的军事差距,俄罗斯军工为何衰落?
我的图书馆
中国与美俄的军事差距,俄罗斯军工为何衰落?
从最近数年来俄罗斯军事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在主要的航空雷达、发动机、核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等尖端军事技术领域,中国与俄罗斯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之中。歼-10B战斗机与无源机载相控阵雷达、歼-20试验机、052C“中华神盾”导弹驱逐舰、KJ—20OO预警机的相继出现,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军事工业在完全处于与世隔绝、孤立的状况下所取得的进步,同时也暴露了与俄岁斯的军事技术差距在迅速扩大之中的事实。没有一个国家在21世纪发展军事工业是以闭门造车、完全克隆的方式进行的。核力量的弱势
首先就核武器技术、洲际弹道导弹、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而言,俄新一代的洲际弹道导弹在实战上具备了搭载10个分导弹头、射程超过1万公里的能力,仅仅就其自走式的发射方式而言,就远远比中国最新推出的“东风”—31A要先进。更何况看不出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具备了搭载10个弹头的能力。俄新一代的“尤里·多尔戈鲁基”系列战略核导弹潜艇的外形也具备了21世纪西方战略核潜艇的风格,导弹舱的设计方式已经完全西方化,相比之下中国的094战略核导弹潜艇仍采用落后的设计,完全是上世纪70年代苏联战略核潜艇的翻版。俄式“布拉瓦”潜射战略导弹的测试2010年以来3次成功,而中国的“巨浪”-2型潜射导弹的实际服役时间目前看来仍遥遥无期。常规力量的弱项歼-20战斗机的出现,的确表明了中国朝独立设计战斗机的方向迈进。然而正是歼-20的出现,使得继续购买AL-31FN发动机的动向说明了中国战斗机工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继续存在,而且短期内难以越过。那就是依然缺乏大推力发动机与先进雷达的技术。歼-20只是一种试验机,发动机显然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只能称其为“具备中国特色自,第四代战斗机(试验机)”而已。至于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使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从两年前开始进行空中测试,而且不止一种。第五代战斗机需要的117系列14500公斤级加力推力发动机促使T-50能够实现超音速巡航。中国的远程防空武器无论在装药还是在发动机技术上,与俄式防空导弹还有相当的技术差距,俄已经开始开发射程400公里的防空导弹系统。在舰对空导弹方面,俄开始部署新一代的9M96E垂直发射系统,S-300PMU2上舰并非困难的技术问题。垂直发射器的通用化,促使俄式9M96E舰载垂直发射导弹的射程覆盖40-120公里,它比早期型的RIF-M舰对空导弹(中国海军使用)更加小型化、模块化、数字化。在舰对舰导弹的技术、种类方面,只有俄印部署了射程300公里、小型化的超音速“宝石”多用途导弹。中国目前没有这样的技术,也没有一种垂直发射的舰对舰导弹。中国的机载武器系统与俄罗斯的差距也在拉大之中。射程超过220公里的KD-88空对地导弹的出现,使中国空军有能力实施视距外对地精确打击。但是俄、美、欧洲的先进空对地导弹,都在向300—500公里射程、采用先进的GPS+INS+地形匹配+末端红外或者雷达成像诱导技术发展。中国从前使用的俄式空对地、空对舰导弹都开始进行改良。海军的情况也基本相同。表面上,中国具备了90%的国产化能力,然而就是这最后1O%属于关键技术。
俄罗斯军工为何衰落?
俄罗斯赖以维持核均势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发射屡次失败后,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与制造质量有关,但当俄罗斯总参谋长马卡洛夫威胁要把“布拉瓦”导弹的生产转到其他工厂时,业内引起一阵大哗,因为俄罗斯已经没有第二个能够生产这样的导弹的工厂了。
十月革命后,斯大林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把苏联强力推上工业化的道路,以军工为核心的重工业得到高速发展,其中航空工业得到特别重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斯大林亲自启动苏联航空工业的整顿,组建了米格、雅克、伊柳辛、苏霍伊、拉沃奇金等设计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航空不仅在产能产量上居世界领先,在技术上也傲居世界第一梯队。但苏联的经济模式在本质上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当这种杀鸡取卵式的自我掠夺再也无法继续下去时,苏联轰然解体,俄罗斯航空陷入了冰河时代,至今没有真正解冻。在更具体的层面上,今日俄罗斯航空的困境与苏联时代数量优先和大战在即的军事思想有直接关系。从沙俄时代到苏联时代,航空技术经常落后一拍一直是一个恼人的问题,只有用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不足;战争的严酷也凸现了“数量就是质量”的道理,能够把最大数量的作战飞机送上天空就是胜利,产量高达36000多架的伊尔-2强击机至今保持作战飞机最高产量的世界记录,对东线的胜利起到重大作用。强调数量有两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时就有很大的数量,二是战争期间可以迅速扩大生产,替补损失并继续扩大数量。战后的苏联航空工业继续了“数量就是质量”的传统,强调简单、轻巧、实用、皮实、容易大量制造。不算中国的歼-7,米格-21的产量就达到一万架以上,成为超音速时代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战斗机。米格-29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联解体前的10年,生产尚在加速的时候就因为苏联解体而嘎然而止,但也达到了1200多架的产量。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都表明,在战场上,数量是很有用的。但任何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数量优势的代价是质量上的平庸。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不追求昂贵的最前沿,二是制造质量上容忍一定的粗劣。确实,苏制战斗机的品相粗糙,技术上也通常没有西方先进。然而,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在苏联时代爆发,几乎没有人会怀疑苏联战斗机将继续以数量优势作为制胜利器。问题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质量劣势的另一个问题是战斗机的技术“保鲜期”短,在技术水平上很快就会过时,相对粗劣的制造质量也使大规模的中期更新丧失价值。要是预期的大战不爆发,数量型空军就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服役不久的战斗机很快就成为鸡肋,但多次重复的大量替换又抵消了简单、廉价的优点,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另外,粗劣质量也使日常维护负担加重,极大地提高了和平时代的装备使用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平使得苏联的这种长期面向临战要求的军备路线把国家搞得破了产。苏联航空的另一个问题是针对性赶超。针对性赶超针对对手的特点,在传统成熟技术渐改的基础上,在几个关键的领域压倒对方,通过整体优化取得技术上的均势甚至优势。针对性发展通常后发制人,看清了对手的底牌,所以比较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探索的成本和风险。技术渐改的成本和风险较低,在起点落后不多的情况下,出成果快,有利于技术上弱势的国家迅速恢复技术均势,及早形成战斗力。在传统技术还有很大潜力、新技术没有特别显著的优越性时,渐改加针对性赶超是一个很有利的技术路线。技术渐改的缺点在于:一旦传统技术路线走进瓶颈,就坐失了时机。早期米格的机头进气锥内很难安装较大的雷达,这个技术瓶颈在目视搜索和空战时代不是太大的问题。但随着对先进火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最终成为米格-21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米格-23只得追随美国,改用两侧进气,空出机头空间安装雷达,还采用变后掠翼,避免大后掠三角翼低空低速机动性和起落性能不好的问题。但米格 -23依然采用耗油率较高的涡喷发动机。涡喷在技术上已经成熟,但耗油率太高,最终是没有前途的。在电子技术上,苏联也是坚持电子管,直到米格-25还在继续使用。渐改式的技术路线有意识地在成熟技术上挖潜,不追求技术上的最高水平,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风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工业和技术基础,较快地形成了战斗力,成本也较低。更重要的是,设计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以有的放矢,避免技术弯路和不必要的高精尖。问题在于技术发展不是到此为止,已经拉开的差距如果不切实填补,将积重难返,最终只有通过倍加艰辛的更大跳跃才能缩小或填平差距。换句话说,技术上的寅吃卯粮是吃不久的,技术上的跨代发展不是想回避就可以回避得了的。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不是兴之所至或者追逐时尚,是有切实的技术原因的。机头进气这条死胡同不久就见底了,但涡喷发动机这条死胡同见底比较晚。涡喷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技术简单、推力大,但是耗油高、红外特征大。到苏联发展苏-27、米格-29那样第四代战斗机的时候,涡扇这道关口也避不开了。因为技术跃进过大,苏-27的研制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在8年艰苦的技术攀登之后全面重新设计,再用4年才终成正果。但苏联战斗机发动机就此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日后的赶超更加艰辛。战争没有打败苏联,和平打败了苏联,苏联解体了。航空技术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拓延技术前沿,因此常常超越基础理论能够指导的范围,需要由大量的实践来推动。这是一个烧钱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进则退的过程,稍有懈怠,就要从前沿滑落到中不溜,甚至更惨的境地。在没钱可烧的时候,窘相就要毕露了。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航空陷入的就是这样的窘境。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经济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恢复。但俄罗斯的经济复兴并不扎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沾了能源价格高企和金融虚火的光,因此受到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也格外沉重。和苏联解体前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依然是形容枯槁。尤其是作为俄罗斯科技之花的航空行业,在苏联解体初期的大出血之后,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充,研发、工艺、生产依然停留在吃老本的水平。不仅新技术的开发停顿了下来,连维持原状都很困难,原有生产设施的工艺设备及技术文件的完好状态和熟练技工的流失或者技艺荒疏也成为严重问题。工厂的设备是需要经常维修的,停转的设备容易锈蚀、失准,重开生产线不是一按电钮的事。技术文件包括图纸、手册、规范、计算书、说明书。俄罗斯对于技术文件的管理从来就很“自由主义”,生产线荒疏多年后,能找到完整的技术文件才见鬼了。在向中国转让苏 -27技术的时候,沈阳飞机公司就曾为这事很是困扰,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把技术文件和和实物之间的对应理顺。俄罗斯为印度改装“戈尔什科夫”号(印度称为 “维克拉马蒂提亚”号)航空母舰遇到的一部分问题也是当年的图纸不全,技术资料都散失了。在冷战时代,苏联为了争霸世界,曾倾尽国力,军费高达GDP的1/4,确保军工技术一枝独秀,长期和美国并驾齐驱。不光在技术装备的投资方面,在人才方面,苏联也是军工优先。在生活资料紧缺的苏联时代,投身军工也确实是有利可图的事情,军工行业不仅是荣耀所在,而且福利也好。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向理工科倾斜,军工科技教育则是苏联理工科教育的金字塔尖,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崩溃,再也没有能力撑起这个胃口巨大的恐龙。年轻一代不再投身军工科技,而是转向来钱更快的行当,甚至彻底脱离科技,投身金融、管理等行业。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苏联解体时正年富力强的40多岁一代人,今天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今天年富力强的一代则是在俄罗斯军工贫血期成长起来的,不说理论功底,至少在实践上就缺乏经验,这20年里根本没有像样的项目可以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这20年恰好又是世界军工科技从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关口,俄罗斯原有的技术体系亟待与时俱进,新技术的缺门亟待填平补齐,但这一切都因为俄罗斯经济崩溃而拖了下来。人才流失、设备老化、体系瓦解、资料散落、科研断层成为严重的问题。作为俄罗斯军工技术之花的航空工业,这个问题非常显著。在70年代末面临F- 15、F-16、F-18为代表的美国第四代战斗机的强力挑战时,苏霍伊设计局面对已经鸡肋的现有设计,毅然推倒重来,凤凰涅磐,推出了一代杰作苏 -27。但是30年过去了,战斗机技术已经从高机动性和单机的战场态势感知发展到隐身、超巡、超机动性和网络中心战的层次,俄罗斯反而从航空世界的最强音变到张口结舌,在30年以后隆重推出的苏-35实际上就是苏-27的改进型,除非专家,要从外观一眼就分辨两者的差别还真不容易,在概念和技术水平上落后于F-22不可以道里计。不光外表,就连作为战斗机心脏的发动机也是重新包装的。留里卡设计局在20多年前就开始设计新一代的AL-41发动机,原本计划用于已经下马的米格I-42,但技术还没有过关就赶上了苏联解体,就此搁下了。苏-35的发动机也号称AL-41,但此AL-41非彼AL-41,这是 AL-31的伟哥版,不是全新设计。饶是如此,在不久前的试飞中,一架苏-35坠毁,事故原因最后追究到发动机的设计问题。在制造方面,俄罗斯也出现了断层,日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米赫耶夫透露,中国在2006年就订货的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 -78加油机的制造已经停顿,原定的乌兹别克的塔什干飞机厂无力完成订单,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飞机厂也无法在2010年前做好生产准备。米赫耶夫没有详细说明原因,但这个不难猜测,伊尔-76是生产了30年的成熟飞机,伊尔-78也不新了,塔什干和乌里扬诺夫斯克原来就是生产伊尔-76、伊尔-78 的,但多年的荒疏之后,熟练技工流失、技术文件散落、生产工装失修、供应链中断,这些问题一个也不会少。俄罗斯赖以维持核均势的“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发射屡次失败后,调查结果表明事故原因与制造质量有关,但当俄罗斯总参谋长马卡洛夫威胁要把“布拉瓦”导弹的生产转到其他工厂时,业内引起一阵大哗,因为俄罗斯已经没有第二个能够生产这样的导弹的工厂了。俄罗斯军工急需大量输血,才能恢复昔日荣光的九牛一毛。从叶利钦时代开始,俄罗斯就隔三差五地宣布要大力投资军备,更新俄军装备。最近的一次是今年1月2日,俄罗斯空军发言人弗拉基米尔德里克宣布,2015年前,俄罗斯空军将采购130架新型作战飞机,其中包括50架苏-35、10余架苏-27SM和5架苏-30M2,还将包括苏-25SM和双座的苏-25UBM。在此前的2010年12月 14日,普京更是高调宣布,未来10年内,还将投资6600亿美元使俄军现代化,在2015年前使30%的作战部队达到现代化,2020年达到70%,战略打击力量则达到100%。2010年12月,俄罗斯空军接收了4架苏-34,加上已经装备的20架,足够组建一个团。与此同时,俄罗斯将减少第四代战斗机的采购,重点转向第五代,T-50将从2016年开始装备。俄罗斯军工的第二个春天似乎就要来到。诺言还没有兑现,但另外的消息使世人的下巴一次又一次地砸到地上。日,俄罗斯和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签订协议,购买“鸟眼400”无人侦察机;日,俄罗斯和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签订协议,引进制造和“悍马”同级的依维柯M65轻型多用途越野车; 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在和俄罗斯议会成员的会议中说,俄罗斯计划引进西方设计来取代传奇式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突击步枪和德拉古诺夫SVD狙击步枪;1月25日,俄罗斯和法国签约,购买和引进制造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西方的解读是俄罗斯希望借引进的机会,重新拉平技术差距,并以西方装备作为契机,改造俄罗斯军队。但另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事实是,俄罗斯军工科研体系已经开始散架了,已经无力在这些看似基本的领域里展开世界先进水平的系统研发、测试、生产和保障。苏联解体时,军工科研正在高速发展,如今的先进装备依然大体来自这个时代的剩余冲势,苏-35战斗机、苏 -34战斗轰炸机、S-400防空导弹、“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和“北风之神”核潜艇都是这样的例子。近年俄罗斯不断推出和列装的新装备在很大程度上是 20年前接近完成的项目的继续,把本来已经快要完成的东西完成了。但真正的新装备研制所需要的体系和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已经不存在了,只有航空工业还是死保的最后一块阵地,但这个阵地也很是不妙。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开始研制了,但米格I-42下马了,苏霍伊S-37无声无息了,不过苏霍伊T-50在日终于飞上了天。说起来,T-50代表了俄罗斯航空的最高成就,从上到下都信誓旦旦,T-50将全面超过F- 22,但T-50实际上定位于“廉价缩水版F-22”,远没有走出苏-27那样的跨越,而是苏-27基本气动理念的隐身版翻新。只不过这一次的技术渐改不见得是有意为之,而是航空科技投资不足、积累不足时的不得已而为之。和苏-27相比,T-50采用了同样的大间距双发动机布局,利用双发之间的升力体和双发外侧的大面积边条产生额外升力,提高机动性,只不过还借用双发之间的空间作为机内武器舱。全动V形双垂尾和可动边条是苏-27技术的自然延伸,加莱特进气口改善了超音速飞行的总压恢复和隐身,但附面层分离隔道形成了不可忽视的雷达反射源。进气道没有S形处理,这不可能是苏霍伊的工程师们不知道S形进气道对隐身的重要。S形进气道要求较长的进气道,需要改变基本气动理念,大大增加研发风险,还增加重量,加剧发动机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T-50不得已采用短直的进气道。现在还不清楚T-50的进气道内是否采用波音X-32那样的雷达屏障栅叶,但那不仅隐身效果不如S形进气道,还要降低发动机推力。事实上,只要观察T-50的座舱盖,就可以对T-50的隐身性能可见一斑。隐身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有明显的短板。F-22和歼-20都采用无框的整体式座舱盖,F-35降格为采用内框的整体式座舱盖,T-50是所有已知第五代战斗机中唯一采用框架式风挡和分立式座舱盖的。显然,座舱盖的框架不是T-50隐身中了不起的短板。在超巡方面,与紧凑的F-22和歼-20的外形不同,T-50的湿面积很大,阻力较大,不利于超巡。这是采用苏-27时代高机动升力体设计的结果,而苏-27是超巡时代之前的产物。就第五代战斗机的标志性性能中的隐身、超巡和超机动性来说,T-50的隐身和超巡的设计水平低于F-22,只有超机动还可以相提并论。和苏-27时代的后来居上相比,T-50晚了20年,但还是不能居上,很可以说明俄罗斯航空科技的现状。更有趣的问题来自中国。歼-20面世之后,俄罗斯航空的世界老二地位到地是否还坐得住成为一个大问号。俄罗斯声称T-50的单价将不超过1亿美元,但外界估计,算入研发费用后,单价很可能不低于1.2亿美元,这还是在产量至少达到500架的情况下。相比之下,美国F-22的产量只有187架。T-50弄到最后单价飙升、装备数量稀少将一点也不奇怪。苏-27的剩余价值已经快榨干了,靠T-50翻本又难上加难,在20年的挣扎之后,俄罗斯航空推出的最高水平就是这个样子,20年之后像英国一样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维持战斗机研发将不奇怪,只不过合作对象是谁?印度?苏联解体后,苏联时代的军工技术路线也走到头了。为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俄罗斯军工产品也开始提高质量和寿命,苏-35的机体寿命从苏-27时代的小时提高到了6000 小时。这不仅是设计思想上的改变,也是军工文化的改变。为了这个转变,俄罗斯需要重新打造航空工业的科技之花的地位,需要吸引优秀人才,更新科研设施和工业装备,尤其需要大步快跑式的接力研发,用不断的重大新项目和大规模采购实质性地拉动整个航空科研和工业体系。换句话说,重新烧钱。但时代不同了。在经济休克之后,俄罗斯经济迅速复苏,但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9年GDP总量依然只略高于1.2万亿美元,即使在经济危机之前的2008年也不到1.7万亿,远远低于中国的5万亿,离美国的14万亿更是遥远。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表明,2009年俄罗斯的国防开支占GDP的 4.3%,略低于美国的4.6%,但高于中国的2.0%。换句话说,除非重走杀鸡取卵的苏联时代老路,俄罗斯军费开支增长的空间不大。考虑到俄罗斯军队和军工有20年的欠债要还,实际能用于研发的投资就更有限,不要说重新和美国平起平坐,能不能摆脱被中国决定性地超越都成问题。根据SIPRI的数据,2009年中国国防开支达988亿美元,而俄罗斯只有610亿,甚至落后于英国的692亿和法国的673亿。诚然,中国也有巨大的军队老式装备更新问题,但中国GDP持续高达8-10%以上的增长率和较低的军费比例使中国实际军费有很大的可持续增长空间,这是俄罗斯无法比拟的。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没有追随苏联式的数量优先和针对性赶超方针,而是质量建军,全面跃进。新近首飞的歼-20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关于歼-20,现在还有太多的技术细节没有公布,但歼-20的气动外形显示出来的中国航空的赶超魄力是T-50无法比拟的。歼-20采用了很多突破性的气动设计技术,将DSI、加莱特和可调进气口这些似乎互相冲突的先进技术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鸭翼和大边条不共存的惯例,并且破除隐身飞机不能采用鸭式布局的谜思。至少在隐身、超巡和超机动的设计水平上,歼-20领先于T-50一代。随着歼-20的逐步完善和解密,还将有更多的惊喜。航空工业是军工之花。中国花了18年的时间,使歼-10从设计师的笔下走到空军部队。但苏-35的前身在90年代初的世界航展上已经挠首弄姿,到现在也只是“即将交付使用”。歼-20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解密,但歼-20已经首飞了,T-50比歼-20早首飞一年,两者开始装备部队的时间、数量和技术水平将清楚地显示两国航空工业的活力和后劲的差别。如果说米格-15吹响了苏联航空超越英法的号角,歼-20或许会成为同样的里程碑。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文明在中近东的最后据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代表了基督教文明在中近东的退出,也结束了双头鹰在这个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生涯。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奥斯曼帝国的疆界远及西亚、北非和中欧,在地中海上则和威尼斯死磕。双头鹰移民俄罗斯后,似乎复仇心很重,俄罗斯的崛起离不开蚕食奥斯曼帝国在黑海的地盘,高加索、克里米亚都是从奥斯曼帝国身上割下来的肥肉。但移民俄罗斯的双头鹰如今越来越彷徨,两个头担忧地望着东方和西方,鹰爪已经抓不动牛了,只有欺负车臣或者格鲁吉亚这样的小鸡的劲头。双头的老鹰还能拖带着脚下苦难的俄罗斯飞离困境吗?
陈虎点兵:中国军工行业面临的三大难题
第一,是需要继续攻克,或者说跨越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些重大核心技术障碍。比如说航空发动机,无论是看到五代机的研发,还是运-20的试飞,很多人首先问:“发动机怎么样?”中国的国产发动机能够承担这样的平台吗?能够为中国的大运平台,为中国的五代机平台提供充沛的动力?这些新的航空平台,能够有一个澎湃的“中国心”吗?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目前中国的军工企业在一些重大的核心技术问题上,依然面临着技术障碍。要想真正研发出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想真正在新装备研发过程当中由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那么就必须突破这些重大的技术障碍。这是摆在中国军工企业、军工人面前需要解决的第一大难题。
凡是设计一款新式飞机,新发动机的先进功能决定新飞机的性能上限。中国同苏俄军工行业的通病是政治压倒一切。认为社会主义无比优越,必然推动更先进的生产力;美帝国主义有第四代战机,中国也要有。于是不管国产发动机能不能达到10比1的推比,先匆匆忙忙造出样机,实在不行就沿用进口发动机充门面。久而久之形成忽视基础工业和科技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虚骄作风,妨碍中国的军工企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实际上是建立在自主生产、自主研发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如果回过头来看一看那些让中国感到喜悦和兴奋的、那些在“井喷”当中喷出的产物的话,中国就会冷静的、清醒的发现,其实这些东西,大多还都处在自主研发状态,甚至个别的还处在自主生产这样的一个阶段。要想真正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还有相当的长路要走。&&&&
被媒体疯狂炒作的“辽宁舰”其实是机械化战争的产物,美军至今倚航母为军中长城,收拾伊拉克、南斯拉夫势如破竹;那是因为敌人太弱、太落后。如果中国用航空母舰打菲律宾,当然如探囊取物;要是同美军打航母远洋决战,人家正中下怀。美军隐形战机早已投入实战,新一代无人战机正在研发,解放军当然想制造超前的武器装备,但是中国的基础工业先天不足,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每年要进口几千万吨特种钢材;军事工业怎能一蹴而就?
不管是五代机的J-20、J-31,还是正在试飞当中的运-20,它们都不能说是自主创新的产物。因为相应技术在国外早已出现,而中国所做的,还依然是填补我们的空白,中国所做的,还依然是追赶。在另一些大型项目当中,比如说“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役”,实际上航母的研发、生产,中国还需要走过自主生产和自主研发这样两个阶段。而对于加强中国自身的国防实力,使国防能力真正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的话,还必须像十八大报告当中所要求的那样,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中国的军工企业,中国的军工人,应该能够自主创新出引流潮流的理念、引领潮流的概念,在这样的理念和概念下,来研发更新一代的技术装备。举例来说,比如“五代机”,实际上“五代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人提出的。美国在这样的一个概念和理念下,研发出F-22和F-35,它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大家纷纷都去沿着这条路去追赶,去发展。未来中国军工人的自主创新,就要求我们能够提出这样一些观念、理念,能够提出这种世界性的行业的标准性的东西。只有达到这个水准,才能算是真正达到自主创新。显然,中国距离自主创新,还有相当长的差距。&&&&
第三,提升和加强自我造血机能。除了突破重大技术障碍和实现自主创新之外,中国的军工行业实际上还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加强自我造血的能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呢,大型的军工企业,它不可能单纯的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本国军队的订货来维系发展。如果没有更广阔的用户,如果没有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那么这些大型的军工企业,就不能可持续发展。&&&&
比如,欧洲的航空工业,从二战结束以来至今,一直处在一个相对衰退、萎缩的状态。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国际市场占有比例的份额。当一个型号的装备能够较好的占有国际市场的足够的份额后,军工企业就会处在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比如说,像法国的达索航空公司。而一旦它的产品无法再占有国际市场上更大的份额,那么这个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就会迅速的萎缩。单纯依靠国家的投入,依靠本国军队的订货来维系整个军工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方面的反例,前苏联的军工行业应该说是世界一流的,无论其规模还是质量,都可以与号称世界最强大的军工行业——美国的军工行业相匹配。但是他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自我造血能力,因此在长时间的冷战当中,在长时间的竞争、竞赛当中,苏联不但败了下去也拖累了整个的国家经济。最烧钱的是不惜代价生产了几万枚核弹头,以及弹道导弹核潜艇等投射平台,几十年来保养维修经费,如今拆卸、销毁的费用;都令苏俄政府不堪重负。这样的一个教训可以说是相当深刻的。今天,把美国及其盟国作为假想敌的北京必须引以为鉴。
中国也能制造一些物美价廉的常规武器,个别导弹和火炮、战车也能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在国际军火市场占一席之地。但是军售是军事外交的一部分,美国推销武器给战友是巩固军事盟国的重要策略。北京从军事外交到整个国际战略都处于被动防守状态,推销军火往往靠“赔本赚吆喝”来维持面子。在冷战时期奉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象征性底价甚至无偿送出国产新式武器。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据说某些国产战机连解放军也不愿接收,但是“后台”够硬,明知亏本也上马投产。说到外销,最近土耳其防空导弹的军售案有欧、美、俄国同中国在竞争,据说北京以分享知识产权作筹码,很有希望击败列强。毕竟是昙花一现的特例。
因此,对于中国的军工行业来说,如何提升和加强自我造血机能,是在未来发展当中,必须攻克的第三大难关。&&&&
只有攻克了这三大难关,解决了重大技术障碍,解决了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了自我造血机能,中国的军工行业才有可能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顶尖的领军行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军工行业未来任重而道远。
要认清差距,中国军工科技仍然落后前苏联
最近几年,中国军工国防科技出现喷泉似发展,J20/31/15,052D/054A/071,传说中的各种潜艇.。。。等等。于是就有媒体尤其是海外媒体(特别是美帝媒体)一看,过去棒杀不行,就来捧杀,说什么中国比当年苏联更难对付,中国比当年苏联更强。外媒这么说就算了,连国内的媒体也跟着瞎起哄,还以为是真的,搞得不少热血过头的愤青整天嚷嚷,核平这个,打那个。其实这个过了头的自信变成极端自大后,危害性比自卑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许更大。
我们先来看看当年的苏联实力有多强,说起苏联,我记得苏联解体后没几年(那个时候我在上中学),中国媒体大量报道苏联为何解体,很多专家信誓旦旦的说“苏联因为经济长期停滞、人民生活非常落后”、“苏联因为过分发展军工业导致民生不够”、“苏联因为腐败”。。。。等等,总之谈到的东西,仔细对比之后都没有提到关键点上去。说苏联经济长期停滞,这根本就是在污蔑,苏联经济是放慢了,但苏联经济还在发展,苏联经济是结构性问题——中国现在也有类似的问题,不同的是中国的结构是低端劳动力的太多,而高端制造业等过少,当年苏联差不多是相反,苏联的重工军工那是刚刚的——安系列飞机、图系列飞机、伊尔系列飞机等等,有人戏说苏联生产不了高级卫生纸,但苏联能生产最先进的大型军机,我想不是苏联生产不了,而是苏联看不上或者不注重,如果苏联愿意,完全没问题,可以引进在西方呆不下去的这些低端企业。
苏联的企业是活力缺乏——毕竟大多是重工军工企业,中国的类似企业80-90年代比苏联更严峻,而且即使现在相对较好了,中国的大多军工业重工业依然缺乏活力,而且世界上大多军工企业重工业都是活力远不及轻工业,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不过是苏联当年比较突出而已,结果到了某些专家嘴里变成了非常严峻到了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其实苏联解体的最大原因,是他的国体问题,他采用的是松散的加盟共和国体制,而且这个加盟共和国体制对于主体俄罗斯来讲非常扯淡,可以说是硬生生的从俄罗斯那里划出一个乌克兰来,乌克兰历史上是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域。也是近代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可以说乌克兰本来是沙俄的发源地之一,沙俄的老基地,本来最多也就是俄罗斯的一个邦,结果那群蛋疼的人,非要搞出个乌克兰,仿佛是划得越细越好,据说后来斯大林曾经一度取消了加盟国,变成联邦中的一个邦。结果后来没执行下去。苏联时期,我们宣传的好像是苏联大俄罗斯主义,其实如果你仔细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大俄罗斯主义最多也就在斯大林时期(不得不说格鲁吉亚人斯大林比俄罗斯人更像俄罗斯人,更为俄罗斯服务),后来赫鲁晓夫甚至把属与现在俄罗斯的一部分关键土地划给了,至今俄罗斯人都有意见;可见当年与其说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不如说苏联更像是通过压抑甚至牺牲人口占了60%的俄罗斯人的利益,来迎合其他族人,但是从形式看,其他族人又感觉好像苏联是俄罗斯至上一样。
其实换句话说如果继续按照斯大林的做法,虽然看上去比较残忍,但对于苏联却是解决长期问题,毕竟斯大林那一套是真搞融合,将苏联各族融入主体的俄罗斯族。
后来苏联又吞并了不少国家,可见领土吞的越多越快不见得是好事,不搞加盟共和国体制,难以进行,总之,苏联自己蛋疼继续搞加盟共和国,再加上苏联看上去是大俄罗斯主义,其实是压制了人口最多的俄罗斯人,此举导致各个加盟共和国都不满,应该说俄罗斯人最不满了(事实上俄罗斯人解体后反而变得大俄罗斯主义了,而苏联解体初期俄罗斯的经济没有那么差,不过是生活必需品缺乏,是叶利钦**似的让个美国人搞**的“休克疗法”,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大衰退,大量财富涌入了寡头手里,沙皇普京到现在还在为叶利钦的**行为擦屁股),最后解体,其他什么腐败、什么经济问题,都不过是加速解体进程而已。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需要值得重视,尤其是很多多民族的大国,应该吸取教训,而不是被那些狗屁的专家忽悠了是神马根本不存在的“苏联搞大俄罗斯主义”。
苏联解体从长期来讲对中国有利,但过早解体,如果晚8-10解体对中国最有利。而俄罗斯身上割出乌克兰后,对中国也是最有利,我的另外一个帖子就说过,乌克兰是以后中国最佳军工合作伙伴,如果不是乌克兰那里有技术,我们更多受制于俄罗斯。
再看当年苏联如何强大。从航天领域看,那个类似美帝GPS和那个航天飞机等等。。。很多,我想如果大家客观点看待,中国即使再追赶10年都难以到当年苏联鼎盛时期的航天水平。再看航空方面,我们更多关注到战斗机,当然战斗机更出风头,如美帝的F15/16,但其实从战略角度来看,大型运输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空军力量,而大型飞机比小飞机更能体现一个国家航空工业水平,大型飞机比小飞机复杂的多。
在看看大飞机方面,现在中国和当年苏联的差距,1967年苏联就列装了最大起飞重量/最大载重为250吨/80吨的安22(虽然是螺旋桨),1982年首飞了400吨级的安124(至今都是世界量产化使用最大型的飞机),70年代列装了图22M3中远程轰炸机,1981年首飞图160战略轰炸机(跟美帝B1同一档次,世界上除了美帝,到现在为止只有苏联生产了喷气式远程战略轰炸机)。
再看中国现在,最大量产化的运输机是Y9(最大起飞重量/最大载重为66/20吨),不仅载量低的可怜,速度也不如40多年前同为螺旋桨的安22,而轰炸机方面,中国现在还不得不用H6,这种东西的前身图16在20年前苏联/毛子已经退役。而中国传说中的Y20据说明年交给部队,我看这是美帝捧杀伎俩,以骑墙党的能力,如果Y20已经首飞了,那么早就图片视频满天飞了,但显然还没有首飞,也许已经在地面试验,从首飞到列装部队,就算一切非常顺利,也得要2年以上吧,怎么可能明年就能列装部队?而且这首批列装的Y20估计还得用毛子的发动机。而Y20不过是运力介于伊尔76和C17之间的200吨级的大飞机,跟30年前苏联就首飞的400吨级安124差距多大呢?
再看海军,也许中国海军是近几年进展发展最快的部队了吧,大量新型驱护舰潜艇,航母下水到舰载机起降更是用了短短2个月时间完成创造了奇迹。也许今天中国可以说自己在两栖登陆舰方面已经超过当年的苏联,在航母方面也可以说自己超过当年苏联(那个8万吨的苏联核动力航母毕竟没造出来,所以只能用辽宁号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做对比),在护卫舰方面也可以说自己超过了当年苏联,但在驱逐舰方面恐怕就不能这么说了把!在潜艇方面也不能这么说吧,在核潜艇方面,093/094也就是当年苏联70年代的水平,比起苏联最先进的落后一截,至于传说中的095/096/097,最多是处于研发状态。至于中国的杀手锏部队二炮,和当年鼎盛时期苏联的战略火箭部队,恐怕没有人会自大到说中国二炮比当年苏联的要强。
这还仅仅是国防科技方面,如果加上其它,如能源,当年苏联完全可以依赖自己,而中国呢?能源大部分依赖外国,而交通线在美国人手里控制!至于那些什么高级卫生纸、什么化妆品、什么家电。。。。之类的低端东西,中国在20年前就远超苏联了,显然那个东西对于一个国家的实力而言没什么意义!至于GDP总量中国也早就超过当年苏联了,可那能说中国实力超过当年苏联吗?相对实力更是不如,虽然当年苏联鼎盛时期GDP最大占到了美国的60%,现在中国也接近现在美国的50%,但关于GDP中的骨骼和质量(装备制造业、飞机等高级尖端行业)一对比,显然中国与现在美国的差距,比当年苏联和美国的差距大的多。
所以说什么中国比当年苏联更难对付,什么中国取代苏联。。。之类的话,纯属扯淡。中国距离当年苏联的实力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馆藏&4775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军工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