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运动部部落(注意是部部落)卖的是真的吗

  • 以部落数推算辽圣宗时代辽内部族军的总兵员

所谓辽内部族,即正式纳入辽国体制的部落,主要就是契丹(包括战争中归降的部落被另置为契丹部落)和奚部,其数目见辽史营卫志:

「圣宗之世,分置十有六,增置十有八,并旧为五十四部」

总共54部,而其中的大部族有4个:

「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曰北大王院。六院部,有知六院事,在朝曰南大王院。乙室部,在朝曰乙室王府。奚六部,在朝曰奚王府。已上四大王府,为大部族」(辽史职官志)
「北王府、南王府分掌契丹兵,在云州、归化州之北,二王皆坐在枢宻下,带平章事之上,旧例皆赐御服,节度使叅于旗鼙之南。乙室王府亦掌契丹兵,然稍卑矣,其有居雁门之北,似是契丹别族,其坐在上将军之上。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中京之南」(武溪集卷8契丹官仪)

北王府、南王府、乙室王府、奚王府即四大部落。不过除去这4个大部落,剩下的并非50部。其中有2个国舅帐脱离了一般部族编制;而奚王府6部在圣宗统和12年被分置为独立的6个部落,奚王府名义上仍领6部。(详见营卫志)

那么,实际圣宗时代应是51部,其中3个大部落,6个以奚王府分置的部落,以及剩余的42个小部落。

这些部落大约都是什么规模呢?

1,曾任赵延寿幕僚的宋琪提到的辽太宗末年的奚部以及辽外各部族:

「别有奚霫,胜兵亦万余人,少马多步,并髡发左蟊窃为契丹之饰。复有近界鞑靼、尉厥里、室韦、女真、党项亦被胁属,每部不过千余骑」

2,辽圣宗统和26年出使辽国的宋人路振所转述的南、北二王府:

「西南至山后八军八百馀里,南大王、北大王统之,皆耶律氏也,控弦之士各万人。二王陆梁难制,虏每有徵发,多不从命,虏亦姑息。(此二王事,得之于檀州知州马寿)」

3,耶律宗福墓志铭中提到的辽兴宗初年西北路招讨司所统部族:

「西北路之所辖者,节度金吾 二十部,精兵勇士馀二万众。地里遥而声教罕暨,民俗旷而礼让不兴。绥之斯徕,逆之斯仇,犹聚鹿之多骇,群鸡之难驱」

燕人宋琪所言的1万奚兵无疑就是指奚王府,辽太宗时代其它奚人早已被分化置为契丹部落。虽然年代上比圣宗时代略早,不过考虑到与奚王府并列的南、北二王府在统和26年也不过各有1万兵,所以这里将圣宗统和年的奚王府兵员同样定为1万(战乱年代部族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而乙室王府比南、北二王府”稍卑”,显然其掌握的人口兵员当不会超过南、北二王府,估且也以1万计。这样四大部族的兵员都各约1万人。其中奚王府6部,则每部平均约1700人。

而从1、3两条史料来看,辽太宗末年与辽兴宗初年的小部落一般也就1千多兵员。不过要注意的是,42个小部落中有22部是辽圣宗以隶诸宫的战争俘户、诸宫和横帐的奴隶户、或长期戍卫某地的部民在人口增殖后新组建的部落。如:

「特里特勉部。初於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候落马河及速鲁河侧,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
「稍瓦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稍瓦石烈,“稍瓦”,鹰坊也,居辽水东,掌罗捕飞鸟。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
「自此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

这些新置的部落规模都不大,如特里特勉部原来只是160户牧民,稍瓦部更只是些鹰坊的奴户。42个小部落除去此类性质的22部,就剩下20部。而宋人在辽圣宗死那一年也提到过此时的辽国部族数目:

「分领兵马则有统军、侍卫、控鹤司,南王、北王、奚王府五帐分提失哥、东西都省太师兵。又有国舅、钤辖、遥辇、裳衮诸司,南北皮室、二十部族节度」(长编卷110)

至少在宋人来看,辽圣宗时代小部落的数量仍是20个,而非42个。而这20部如以平均每部1700人算(奚王府6部的平均数),即总共34000兵员。再加上4个王府计4万兵员,总和为74000人。

因人口增殖而新置的另外22部,多数应该是在圣宗晚年的长期和平环境下所置的,而非是在战火纷飞人口增长缓慢的统和年。它们的兵员平均数应该不足1000人,总和这里暂且计为2万人(实际可能偏高)。

以下用一些战役中的零星记载来核实:

「弟迭剌哥图为奚王,与安端拥千馀骑而至」(辽史太祖纪)
「以枢密使雅里斯为行军都统,虎军详稳楚思为行军都监,益以突吕不部军三百,合诸部兵讨之」(辽史穆宗纪)

第一条是阿保机的兄弟叛乱,其时为奚王,仅出兵1千多;第二条则是辽穆宗平乌古之乱,作为辽内元老级的突吕不部出兵数为300。

再来看一些宋人记载的相关战役兵力:

「丁卯,上躬擐甲胄,率兵次岐沟关。东西班指挥使衡水傅潜与孔守正先至涿州,击契丹,败之·····庚午迟明,次幽州城南,驻跸於宝光寺,契丹万余众屯城北」(长编)
「丁卯,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撒合击之,战于沙河,失利」、「讨古等不敢复战,退屯清河(幽州城北)」(辽史)

此为宋太宗发动的第一次幽州战役中的片段。通过对比辽史,我们知道「屯城北」的1万辽军包括了北王府、乙室王府、幽州汉军。也就是说北王府、乙室王府这两个大部落的出兵总数不过数千人。而且作为敌人宣称的兵力数字,这总数1万可能都是偏高的。

再接着看第二次幽州战役:

「(曹彬、米信)再往攻涿州·····有敌酋领万骑与米信战,相持不解」(长编)
「宋将曹彬、米信北渡拒马河·····诏于越休哥、奚王筹宁、宣徽使蒲领、南、北二王等严备水道,无使敌兵得潜至涿州」(辽史)

在往攻涿州的路上,宋人声称是与1万辽军相持。而通过辽史我们知道,这支辽军其实已囊括了奚王府、北王府、南王府3个大部族的兵力。因为还有休哥和蒲领的其它军队在其中,所以这3大部落出兵总数也不过数千人。

以上几个战例中的出兵数字当然不是部落的全部兵员,但也大体可以反映出这些部落的规模。

除了上述51个部落,辽国的部族军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辽主自己所居的行宫部落,其包括9宫(圣宗统和时的数目)和各旁系亲族帐(遥辇九族、三父房、二国舅)。另外就是由辽主直辖的皮室等部族军。

关于9个宫的总兵员,最直接的记载就来自兵卫志:

「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藩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敦睦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不过正像我上一篇文章<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中所指出的,这组数字与兵卫志中许多其它数字一样是被夸大的。

除了上一篇文章列举的证据外,其实单从规模来看,这些数据就不可信。这9宫的丁口数量外加随行的各旁系亲族帐、奴隶等,意味着将达100多万甚至200万总人口,而与之匹配的牲畜数量也必将达几千万头匹!

诸宫是同在一处伴随辽主迁移游牧的,故辽史中有辽主一日间走访诸宫的记载,如:「任午,谒太祖及诸帝宫」。在一处聚有如此数量的人口、牲畜无异于痴人说梦。不要说游牧部落,就是古代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也难以达到如此骇人的规模(况且大城市通常都依靠水运大量物资来供养,一旦水运断绝,饥荒立至)。

这里为了对这些数字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再附两条历史上较可靠的游牧部族人口记载以作对比:

后汉书:「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故事中郎将置从事二人。耿谭以新降者多,上增从事十二人」
蒙古秘史:「此时,成吉思汗已征服了所有居住毡帐的百姓,统一了全蒙古·····成吉思大汗降旨:“辅佐我的有功之臣,为建立国家而效力的勇将,以千人为一户,委命你们做千户长,享有千户那颜的封号”·····成吉思汗册封八十九个千户那颜,提名八十九人管理九十五个千户」

第一个是公元90年汉朝方面对内附的南匈奴户口所作的统计。在接连不断的吞并离散的北匈奴部落后,南匈奴总共才有50170男丁,237300总人口。

第二个是1206年铁木真扫平草原后,对草原各部进行编户,理论上总共拥有95000男丁。

外加上文推算的辽内51部落总计94000男丁。

这些均是许多个部落相加后的总数,单个大部落当不过几万人口。对比之下,辽主的行宫部落即拥有一两百万人口无疑十分离谱。

既然辽史兵卫志宫分军数字靠不住,如何推算行宫部落之总兵员?

「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拨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统和2年,知雄州贺令图与其父岳州刺史怀浦及薛继昭、刘文裕、侯莫、陈利用等言:「隆绪所居异帐,相去百许步。卫兵千余人,膳夫三百人,杂以藩汉女奴。国事皆萧氏与韩参决」
统和21年,辽国供奉官李信言:「其伪命将帅: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当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后四镇诸军,约十万八千余骑,内五千六百余常卫戎主」

辽史营卫志中4000的宫卫数字其实已经把兵卫志里的10万宫卫骑军否定了(兵卫志里的兵数和辽史其它章节中的兵数不合已非此一处)。以宋会要所录统和21年李信提供的数字来看,宫卫总数是5600余人。而统和2年贺令图等人所言卫兵1千多人则应当是4批轮换值勤的宫卫之一。

兵卫志宫卫军数虽说严重夸大,但应当是据现已迭失的原始材料加以夸大的(正如”御帐亲军”条目虽把原材料的数字夸大10倍,却并非凭空编出来的)。假定在未遭夸大的原始史料中,宫丁数字和宫卫军数字的比例应和兵卫志中现存数字的比例相同。兵卫志里现存数字是40万宫丁、10万宫卫,那么这里推测已迭失的原始材料中宫丁与宫卫之比也当为4:1。

再以统和21年李信提供的5600名宫卫数字代入,那么整个宫分军(宫丁)总兵员即为22400人。此处顺便提一下辽圣宗以人口增殖而另外新建的22部,其中的大部分就是从行宫部落人口中分离出去建部的。据前文的偏高估计,析出的宫丁总数近2万。如果考虑到统和22年宋辽讲和后人口增速加快,到圣宗晚年完全可能有3~4万宫丁,析出1~2万人另建新部落也完全合理。

按此,不计遥辇九族、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统和时辽圣宗的行宫部落即约有22400兵员,10万多总人口,已算是个超大部落。

接下来再看剩下的皮室,以及遥辇、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

首先是皮室,燕人宋琪的平燕蓟十策中提到:

「晋末,契丹主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南来时量分借得三五千骑,述律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其诸大首领,有太子、伟王、永康、南北王、于越、麻答、五押等,大者千馀骑,次者数百骑,皆私甲也·····蕃汉诸族,其数可见矣」

这条史料中3万皮室军、2万属珊军即是辽史兵卫志”御帐亲军”条目中30万皮室军、20万属珊军这组夸张数字的本源。不过这条原始记载中的”皮室”是否真的就是指辽史中所说的那支军队呢?

其实从上下文看不难发现,宋琪这段话描述的是整个辽国的军力:「蕃汉诸族,其数可见矣」。在他的意识里明显是将契丹兵划分成了3部分:

奇怪的是宋琪压根没有提到本该是主力的契丹各部落,但后面却又说到:「述律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可见在他的语意中”皮室”和”属珊”可能并非仅是指契丹军队其中的两支,而很可能意指所有契丹部落。是否真是如此呢?

先来看这个”属珊”,按宋琪所述是为辽太祖的宿将旧部。然而,按辽史国语解:

「属珊:应天皇后从太祖征讨,所俘人户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属珊」

属珊实为战争中的俘虏,并非是太祖牙将,甚至是否为军事性质都是有疑问的。与皮室军不同,属珊军从未在辽史各传、纪的历次战争中被提及过。因此不排除属珊是类似以俘获工匠组成的聚落,这类性质的聚落在游牧民族中很常见。所以说宋琪所说的”属珊”和辽国实际的”属珊”是两个概念。

那么同样宋琪所说的”皮室”是否与辽人所说的”皮室”有出入呢?这要先从皮室军的职能说起。皮室军最初为辽太祖所创立的宿卫队,是后来崛起的宫卫军的鼻祖。

辽史百官志-南皮室详稳司条:「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馀人,置为腹心部,耶律老古以功为右皮室详稳」
耶律曷鲁传:「太祖宫行营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馀充之」

太祖时皮室军数量为2000余人。一直到辽景宗即位之时,皮室军始终担任宿卫行宫的任务:「右皮室详稳萧乌里只宿卫不严,斩之」。皮室军不再担任宿卫,而改由新的由诸宫选出的宫卫军担当,这个转变是在景宗时代完成的。换言之,辽太宗时代的皮室军即宿卫队无疑。

那么,太祖和圣宗宿卫的规模都是清楚的,太祖2000人,圣宗5600人。外加辽史营卫志中记宿卫为4000人(未注明年代)。无论哪组数据都比宋琪所说的3万人差得太远了,何以唯独中间的太宗时代突然变成3万?这显然不合情理。

很明显,这是因为宋琪并不真正了解辽人的皮室军具体是指什么,他只是知道辽军有”皮室”这个称号,这与他对”属珊”的理解如出一辙。他可能仅仅是把契丹各部按他的理解归在他所知道的”皮室”和”属珊”这两个名目下。所以在他的整段叙述中都没有各部落军的影子,实则这5万人应当即是指辽太宗时代契丹各部落的兵数。另外加上奚王府1万余人,以及各贵族首领的私兵,这就构成了辽太宗时代辽国军队的核心主力(当时辽主的行宫部落只是初建,只有3宫,而且主要由俘户构成的宫丁未必已经成军)。

那么也就是说,皮室军比较可靠的数字实际就是起初那2000余。辽圣宗时代它已被当作独立的部族军四处调遣征战,在北征蒙古、南征宋朝、东征高丽的战役中均有其身影。成为独立部落的皮室部,即便比一般小部落规模略大,至多也就当在数千人,不太可能达到四王府的规模。

其次就是遥辇、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

这些也可以由宋琪的那段话入手。其中的「于越」,宋琪在后面注到「谓其国舅也」,即宋琪所说的于越实际是指国舅(这里也再次反映出宋琪对辽人那些名号的理解和原意是有出入的)。「永康」就是即位之前的辽世宗。「伟王」、「麻答」是辽太祖的兄弟和侄子(详细考证见:邓广铭<辽史兵卫志中“御帐亲军”、“大首领部族军”两事目考源>),其中的伟王安端明确是属三父房之一的季父房。

这些旁系亲属不另立部落,但都各自有私属族帐,同居于辽主的行宫部落中(南、北两院皇族除外)。这些私兵规模按宋琪所言,多则千余、少则数百。那么粗略估计遥辇、三父房、二国舅这些族帐可能拥兵达数千之众。

辽军另外还有”舍利”、”拽剌”、”群牧”等名目。”舍利”是贵族子弟,”拽剌”为侦候,”群牧”即牧监的牧户。这些琐碎的兵员数量不会很多(实际可能已包含在前述的部族军里),基本可忽略。

最后梳理一下本文推算的辽内部族军的各组成部分:

  • 第一部分:一般的部落,圣宗时代共计51部,总兵员94000人。但在统和年肯定没有这么多,其时51部中必然有许多部落尚未建立(明确已知其中1部为开泰4年所建),因此估计总兵员当在7~8万人间。
  • 第二部分:辽圣宗统和时的行宫部落军,9宫总兵员22400人。
  • 第三部分:其它各旁系亲族的私兵、皮室、舍利、拽剌、群牧等,具体数目变数颇大,总和粗略计为1~2万人。

所以本文推算的结果是:辽圣宗统和年辽内部族总计有400总兵员。

从解密青牛白马传说真相说起

 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传说中而来的历史、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传说、这是一段从历史中而来的历史,信不信由你。

契丹,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契丹人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契丹人的族源和祖源在哪里?契丹人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在哪里?这是当代学者研究契丹历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解析契丹祖源神话传说入手,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试解契丹的族源、祖源、发源地和发祥地等谜团。还原一段当年情景,再现当年一段历史,演绎当年一段传奇。一己之见,意在索,重在参与。

“族”,一般是指有血缘关系之亲属的合称。如家族、宗族、氏族等。 

    民族的概念,一般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地域及共同心理素质人的共同体1913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中国古代文献中“民族”一以后,借用汉语文的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民族一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 

    氏族与民族不同。氏族是原始社会基本经济单位。氏族制度先后经历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氏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部落与氏族也不同。部落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组成。在其内部,有自己的地域、名称、方言、习俗和宗教仪式,有管理内部公共事务的机构。一些近亲或相邻的部落走向联合,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结成临时性或永久性的部落联盟。民族氏族部落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氏族和部落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是以地域为纽带的非血缘、多源多流的人们共同体。在由部落发展为民族时,冲破了氏族部落血缘的圈子,而容纳了不同部落甚至不同种族的不同血缘的人们。 

祖。一般是指父亲的上一辈:如祖、祖、祖、祖。与祖父同辈的人:母。先代:如祖、祖、祖、祖祖籍所在的国家自己的国家祖,也指开始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

。一般是指水流的源头。水流所从出的地方,如源、源、发源源头也指事物的根由,如来源资源渊源能源起源

    祖源。狭义的“祖源”一般是指一个家族发源于某一个人。“祖源”也可以说是一个家族最早的“始祖”。广义的“祖源”也指水流的起始处,也泛指事物的本源。 

族源。一般可以分为民族的族源和家族的族源。民族的族源是指一个民族的主体部分来源于某个氏族部落或民族。例如汉民族的主体族源来源于中原的炎黄氏族部落。家族的族源一般或是指这个家族来源于某个氏族部落或某个民族。所以说,族源是一个人数、地域都比较大的范畴。而祖源则不同,祖源一般是指某个家族最早有记载或者有传说的人。祖源的范围要小,理论上只能具体到一个人。

对于一个民族的来说,不能称某个人或某个地域为这个民族的族源,也不能称某个地域为某个家族的祖源。例如,“××县”,是一个地域范畴,则不能把这个县称之为“××民族”或“××家族”的族源,更不能把这个县称之为“××民族”或“××家族”的祖源。

    般认为,契丹民族来源民族,民族来源民族。以上说法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但是契丹在民族内部、更具体来说在鲜卑民族内部是属于哪一个氏族?或是哪一个部落?其族源在那里?许多疑问长期以来一直在困扰着人们。作为一个民族,特别是对于像契丹这样一个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古代民族来说,要想准确定位其民族的族源,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十分困难的事情。

关于契丹的族源。据《辽史·第六十三卷·表第一·世表》载:“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以上记载是对契丹族源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之一,著辽史时应该有多种关于契丹族源的参考资料,辽史仅采取了《周书》的记载,认为契丹是炎帝之后,这一观点应该是较为正确。契丹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但是,炎帝与神农氏是不是一个人?现在学术界有争论。炎帝与神农氏应该不是一个人,是两个人或者是两个氏族部落。综合考量,契丹人的族源应该是来源于神农氏。 

历史悠悠过,往事越千年。契丹的始祖究竟是谁?难下结论。但是,关于契丹的祖源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的大意是: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一条叫西拉木伦河,发源和流经沙漠,水中多黄沙,所以也叫“潢河”;另一条叫”,发源和流经山地丘陵,水中多泥土,所以叫“土河”。在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孕育了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灿烂文明。传说,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有一位驾着青牛(也有说灰牛,灰色与青色接近,可以认为是同一种颜色)车的仙女顺着潢河而一位骑着白马的沿土河而北二人在两河的交汇处不期而遇。神人仙女一见钟情,相亲,结为夫妻(她)们俩人就是契丹的始祖。

以上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一个好的传说,能反映一段真实的历史。好的传说,一般不全是无中生有,其中应该有一些基本事实的原型掺杂在里面,这就是传说(口传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在契丹祖源的这个传说中应该有真实事迹的反映。解析还原契丹祖源传说的真相,肯定会对揭示契丹祖源有所帮助,或者彻底揭开契丹祖源的谜底也是可能的。

解析契丹祖源传说,有几点首先需要明确:

(一)传说发生的时间。北魏386——534时,始见名。《魏书》卷一百 列传第八十八·契丹条中记载:“契丹国,登国(386-396中,国军大破之(约390年左右),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据以上资料分析,契丹民族应该在北魏建国初期的386年就已经存在了。390年左右被北魏打败,分离为契丹和库莫奚两个部落。在此之前,契丹和库莫奚应该是一个部落或者是联系紧密的近亲部落。据此可以确定契丹祖源神话传说发生的时间在386之前,距今已经有1600年以上。

   (二)传说发生的地点。传说中记载,仙女是沿着潢河而来的,是沿着土河来的,两河汇流了,两个人也相见相爱了,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神人与仙女相见相爱的地方是在两河汇流点西边不远处的广平淀。广平淀遗址的位置在今翁牛特旗白音套海苏木的双河嘎查、大冷嘎查和龙门花嘎查境内。广平淀也曾经叫过榆淀、白马淀和靴淀等,另文详述。

   (三)传说中人物的来源。神话中明确记载,神是从西南方向而来的仙女从西方而来的。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明两个人或者两个氏族部落人来源的方向。

   (四)传说中的人物。这是这则神话中最难确定、也是最重要的事项。历代方家多有见解。

一般认为仙女和人所代表的是分别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流处,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孙为八个部落成为契丹族的主体

从以上的初步定论中,虽然可以认定仙女和代表两个氏族部落。但是,这两个氏族部落不一定就居住在“马盂山”和“”的两河流域。当时在“马盂山”和“”也不一定是居住着两个氏族部落。即便当时在这里居住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部落,那么,也不能确定仙女和就来源于这里的两个部落。所以,要厘清传说中两个氏族部落的来源,还应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中去寻找出路。 

寻找契丹的祖源,离不开契丹祖源的传说。因为在这个传说中,应该有一些事实本源的成分掺杂在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缺乏文字史料直接记载,恢复契丹祖源事实的本来面目绝非易事。寻找契丹真实的祖源,既不能拘泥于或者全部依赖于契丹祖源传说中的内容,也不能全部偏离其内容。以契丹祖源传说为主线,结合部分史籍记载,可以对契丹的祖源、族源分析如下:  

    (一)契丹的始祖白马神人确实是从西面来到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居住,繁衍生息,逐渐强盛。

(二)契丹的祖源是鲜卑民族,是鲜卑民族中的一个氏族。但是,契丹始祖白马神人是来源于鲜卑民族中的慕容鲜卑,而不是来源于宇文鲜卑。

(三)从西面而来的仙女是当地宇文鲜卑人。而且,这个宇文鲜卑部落与后来的蒙古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四)仙女和神人的出发地在哪里?他(她)们出发目的是什么?说,仙女来源于西拉沐沦河的草原,大兴安岭和西拉沐沦河流域是她的故乡。神人是从阴山山脉的贺兰山、大青山一带出发,那里也曾经是他的故乡。那么,神人一路东下,是在寻找什么?他是在寻找着故乡的情怀(两河流域也曾经是他的故乡),是在寻找事业的希望,也是在寻找家庭发展的梦想。仙女在寻找什么?她在游玩儿,她在踏青,因为西拉沐沦河两岸的草原就是她的家乡。

(五)仙女和神人真的在两河汇流处相会了,相爱了,而且有了爱情的结晶,他(她)们生育了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后来直接参与和管理了契丹八部。仙女找到了终生的伴侣,神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希望。

    那么,这个神人为什么会从西边来?他为什么而来?他来做什么?等等,要解开这些谜团,还要从当时的慕容鲜卑说起。

    (一)慕容姓氏来源。据有关史籍记载,慕容姓氏得姓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1、来源于鲜卑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得姓;

2慕容氏高辛氏的后裔居东北夷。到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到涉归单于时,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3三国时期,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昌黎)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 

分析以上几种说法,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慕容姓氏来源于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的中大人慕容是对的,但不是来源于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得姓,这一说法属于古语法断句错误,而且又凭空添加了一个“寺”字,导致其结论也是错误的。其实,慕容就是一个人名,就是鲜卑的中部大夫之一。其后代遂以“慕容”为姓。

(2)、慕容氏也不是高辛氏的后裔慕容氏应该与契丹一样是神农氏的后裔。

(3)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是正确的,因为原来就是鲜卑的一部分。 

(4)、涉归单于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的说法,这是一种抬高本民族意识的汉语解释,不确切。

(5)、“莫护跋喜欢戴步摇冠’后人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名称”的说法更加不可信,是荒唐而可笑的

   (二)慕容氏族活动轨迹。慕容氏的族源如上所述,属于远古的神农氏。从神农氏至鲜卑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时期,属于断代史时期。存在断代史应该属于正常,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又有哪个氏族或民族不存在断代史呢?在慕容氏的断代史期间,这个氏族曾经有相当长的时期生活在雁门塞外。至少到了鲜卑的中部大人时期仍然是居住在右北平至上谷及其以北的地区。其氏族部落可能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等地居住的时间相当长。

    依据之一:现代慕容姓氏的郡望主要有雁门郡和敦煌郡。郡望能代表家族的发祥地或者发源地。古代雁门郡秦时治所在善无之北部、及南部、东部北部皆其境);汉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古代敦煌郡汉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即甘肃省敦煌市。

依据之二: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鲜卑檀石槐乃立庭于弹汗山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乃自分鲜卑地为三部各置大人主领之。自檀石槐后,诸大人遂世相传袭。另据《三国志· 魏书三十·乌丸鲜卑》记载:鲜卑三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为大帅。

依据之三:“史书记载,慕容部曾经追随司马懿的部队讨伐在曹魏时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政权,其首领莫护跋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曹魏封为率义王。……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辽西,并不是出于自愿的迁徙,而是从军征伐之后留驻当地的结果(杨军 吕静植《鲜卑帝国传奇》69页)”。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这时候的慕容部应该是从河北右北平郡、山西(鲜卑中部地域范围)一带迁来荆城以北

    右北平郡。战国燕置,治平刚。关于平刚的位置,一说在今河北省。另一说在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分析以上两说,右北平郡治平刚今河北省应该较为准确。右北平下辖平刚、无终(治今天津市蓟县)、俊靡(治今河北承德市兴隆县东南)、徐无(治今河北遵化市东)、夕阳(治今河北唐山市滦县西南)、昌城(治今河北唐山市丰南区西北)、广城(治今河北沧州市献县西南)、土垠(治今河北唐山丰润区东北)等县。

(三)慕容部前期主要人物。

    1慕容。鲜卑中部大人,生卒年不详。曾于东汉约166年鲜卑分为三部时,慕容为中部鲜卑人。 

2莫护跋落首领220245年在位是慕容的重孙。莫护跋随魏国讨伐辽东,因其战功受封率义王居棘城(今辽宁省西)之北。 

3木延(生卒年不详),慕容部落首领,245—271在位,其父为

    4涉归(?~283),也叫弈洛韩,是莫护跋之孙,木延之子。继任部落首领后不久,将居住地从棘城迁至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之北晋朝为“大单于。晋太康四年(283十二月逝世。长子吐谷浑次子慕容廆正嫡。涉归曾分予庶子700户作为部众。慕容部鲜卑(今上游)有仇。涉归死后,其弟耐篡夺政权,世子慕容廆逃亡。太康六年(285)耐部众杀,慕容廆继位。

5耐(?~285),或称删,慕容部酋长之弟。年(283)十二月,趁其兄长涉归逝世之际,成功夺取政权,并企图追杀其兄长遗子未果。晋太康年(285)十二月,其属下诛杀。

    6慕容廆(269333。也叫若洛廆,是首领之子,若洛廆追思先祖,遂以“慕容”为姓,立家族为慕容氏,自己叫做“慕容廆”。其儿子后来建立国。 

7吐谷浑285——663),亦称吐浑,是时期位于上游谷地的一个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又被封为河南王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吐谷浑慕容部的一支。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

七、吐谷浑西迁与契丹人始祖

吐谷浑西迁源于庶长子之间的矛盾。两人同为涉归子,同父异母,吐谷浑年长。两人原本感情良好。慕容廆被挑拨,渐次疏远,有次以马匹互咬为由与吐谷浑争执,吐谷浑表示求去,虽慕容廆致歉合好,但吐谷浑认为嫌隙已生,于是决定离去。西晋4年(),吐谷浑率所部700户西迁到今一带左右,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之地枹罕(今)。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南部、西北等地的民族。 

传说,吐谷浑西迁时不是弟兄一个人走的,与吐谷浑一同出走的还有吐谷浑的两个同父同母年幼的弟弟。这两个弟弟的名字,分别叫做赛保机和赛季玛。这两个弟弟的后代则分别建立了契丹国和库莫奚国。 

记载,慕容廆确实有弟兄多人的证据:“慕容永(?-394年),字叔明,国主之弟之孙。”可见慕容廆与吐谷浑确实还有其他兄弟存在。

据说,赛保机是涉归的第三个儿子,赛季玛是涉归的第四个儿子。按此说法,涉归已知的五个儿子或后代,真是个个能文能武、智慧超群。老大吐谷浑西迁后建立了吐谷浑国;老二慕容廆继承父业任落首领,其儿子慕容皝建立了前燕国;老三赛保机与大哥吐谷浑分开后又与老四赛季玛分开,定居到西拉沐沦河流域,其后人建立了契丹国;老四赛季玛与大哥吐谷浑分开后又与三哥赛保机分开,定居到老哈河上游及河北北部,其后人建立了库莫奚国;之孙慕容永成为的国

关于吐谷浑的西迁路线。“从现有的史料分析,吐谷浑所部最初迁徙到阴山一带,在这里活动了二十年左右,而后沿河套南下,西南越陇山,再向西、向南发展,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杨军 吕净植《鲜卑帝国传奇》118)据此,结合上文赛保机与赛季玛跟随哥哥吐谷浑约在283年时西迁,当时年龄尚小,与吐谷浑在阴山一带居住了十几年后都长大成人,而且各自又学得了一身好武艺,尚未婚娶。当长兄吐谷浑计划再度西迁之前,两位弟弟十分聪明,为防止族内首领继承的复杂化,也为了避免类似于慕容耐篡权事情的再发生,赛保机与赛季玛向兄长提出了独立发展的请求。赛保机与赛季玛的意见是到先祖中部大人慕容的故土(右北平郡以北)方面去发展,吐谷浑最终同意了两位弟弟的意见。两个弟弟便带了几个亲随,与哥哥挥泪洒别,向东方出发了。这就是当时赛保机、赛季玛与吐谷浑分别时的一般情形。约公元300年前后,赛保机与赛季玛兄弟二人告别兄长吐谷浑后,沿着阴山山脉一路向东方出发。由于当时从阴山至燕山一带都是鲜卑人的故地,所以兄弟二人在东行的途中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一路顺利到达了燕山北麓,再向东行就进入老哈河流域的上源了。兄弟二人在燕山北麓停留了一段时间,弟弟赛季玛爱上了当地宇文部落的公主,遂与之成亲。哥哥赛保机与弟弟协商,提出自己想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出发的建议,弟弟虽然十分不愿意与哥哥分别,但是,看到哥哥去意已决,不便挽留,弟弟便自己留在了那里。哥哥赛保机又独自一个人骑着一匹白马,向着东北两河流域的方向一路走来。最后,赛保机沿着老哈河东北行,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流的广平淀附近遇到了一位驾驶青牛车的仙女,并与仙女成婚,定居在了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

这个定居在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的鲜卑首领涉归的儿子赛保机,就是契丹的始祖。所以说契丹的祖源是赛保机。赛保机就是契丹祖源传说中那个骑白马沿着老哈河而来的神人。也是契丹人的第一任首领——奇首可汗。

那个驾青牛车沿着西拉沐沦河而来的仙女,是当地宇文部落首领的女儿。这个首领的女儿,年方二八,身材苗条。面似桃花,肤若凝脂。口若樱桃,眼似秋水。聪明伶俐,善舞能歌。音若银铃,动若仙子。长长的睫毛,闪动着述不尽的柔情。就像是草原上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尚未字人,深闺待嫁。

当时,此仙女沿着西拉沐沦河一路游玩儿。草原上的花儿万紫千红,草原上的鸟儿嬉戏鸣唱。此仙女一路踏青游玩儿,来到了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的广平淀岸边,仙女真的碰见了、看见了一位白马王子来到了她的眼前。这位白马王子就是慕容鲜卑部落首领涉归的三儿子赛保机。仙女微闪凤目,观看这个白马王子。你道这白马王子怎生摸样:八尺身躯,虎背熊腰。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鹰头鹞眼,两耳垂肩。两手过膝,浓眉覆面。身披铠甲,腰悬宝剑。坐下白龙,昂首啸天。空气凝固,河水停留。神人下马,仙女停车。王子近前,互质寒暄。方言有别,母语相通。一见如故,似曾相见。梦中情人,相见恨晚。

仙女邀请赛保机到她家里做客:“前面不远,广平淀岸边的沙阜上,就是父亲的穹庐大帐,请哥哥回家与父亲一叙如何?”赛保机随仙女来到部落首领的大帐里,见到了部落首领。原来这里是宇文鲜卑的一个部落,由于这个部落当时居住于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汇流处,此部落叫做奇首部落,奇首是这个部落的名称。赛保机与奇首部落首领进行了促膝长谈。长谈后,奇首部落首领被赛保机的才学与风度所震撼。十分爱惜赛保机这个人才,便把赛保机留在部落里。赛保机时常与首领的女儿相见,在两个年轻人之间迸放出了爱情的火花。赛保机有时候也与部落的武将们切磋武艺,十八般武艺,赛保机表现的无不超群。特别是在北方“铁人三项”(摔跤、赛马、射箭)的比赛中,全部落的武士无一人能胜过赛保机。由此,奇首部落首领十分喜爱赛保机,对赛保机多有器重。部落里的大事,首领也总愿意找赛保机切磋,总想听一听赛保机的意见。加之心爱的女儿也总在耳边吹风,夸赞赛保机,首领也就同意把自己唯一的宝贝女儿许配给赛保机,只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就给她(他)们完婚。

 九、赛保机指挥的奇首部落保卫战

 赛保机落脚到宇文奇首部落不久,宇文鲜卑部落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因为这件大事情,使得奇首部落首领对赛保机更加佩服,更加另眼相看,不但把自己心爱的女儿托付给了奇首,而且,还把奇首部落首领的位置也交给了赛保机。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的老哈河与西拉沐沦河流域处于宇文鲜卑的控制之下。但是,宇文鲜卑与当时在辽西一带正准备建立燕国的慕容鲜卑有世仇。当慕容廆于285年即位慕容部落首领后,双方又多次发生战争。然而,宇文部败多胜少。此事,成为当时宇文部举国上下的一件大事,失败的屈辱感到处蔓延,复仇的信念上下燃烧。各部落的将领们也纷纷请缨,特别是当时的宇文鲜卑大首领宇文莫圭,对再次向慕容部开战信心十足,积极准备向慕容部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此信息自然传达到了宇文奇首部落,奇首部落首领对此事一筹莫展,多次与赛保机攀谈,想听一听赛保机对此事的意见。赛保机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宇文部落与慕容部落的现实,从军力的优劣,地理位置的利弊,战争胜败的可能,以及作战方案的取舍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了战争的可能前景及变数。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就宇文部落与慕容部落的现状看,慕容部连年获得战争的胜利,正在兴盛的时期,宇文部落的实力弱于慕容部,全民守土当可实现。但是,不易主动对外发动战争,如果宇文部主动发动对外战争,慕容部城坚将勇,以逸待劳,宇文部取胜的可能性不高,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韬光养晦,等待出现彼消此长之时机,再考虑对慕容部发动战争也不迟。

奇首部落首领听后,十分赞许赛保机的观点。但是,发动对慕容部的战争是宇文部大首领宇文莫圭做出的决定,其他部落无权反对或者抵制。全宇文部落1570岁的男子都必须从军上前线,不得有误。奇首部落首领组织起全部落的兵力,出发前把赛保机召入首领大帐,委托赛保机留守部落,防止发生意外。两河部落首领的部队出发后,赛保机及时组织起部落里能行动的老弱男子及年轻力壮的妇女,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分别担负起部落各关隘路口的防卫事宜。

赛保机刚把防卫布置好,就从前线传来了一些进攻失利的消息,接着不好的消息越来越多。后来就看到了从前线上败退下来的人员,残兵败将,惨状难睹。最后,首领也被抬了回来。首领受到了箭伤,伤势十分严重。紧接着,慕容部追击的军队也如潮水般涌来,情势万分危急。这时候,只见赛保机骑着他的高头白马,驰骋穿梭于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的防线上,指挥若定,防卫有差。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汇流的三角洲地区,植被繁茂,到处是参天的大柳树、大榆树,加之黄柳、灰柳、雪里洼、桦树洼、杏林、柏树洼、蒿草等灌木和乔木,生长的参差错落,密不透风,连禽兽都难以穿行,更何况人乎?不沿着人工开拓的路口,任何人也难以进入宇文奇首部落。

   赛保机派人把进出奇首部落的路口密布陷马坑和陷阱,把路口封死,派兵防守,在沿河的丛林中埋伏下弓箭手,绊马索,严阵以待。只见慕容部的追兵已经在河的对岸集结,赛保机不动声色。追兵已经在过河,赛保机仍然不动声色。追兵已经过了河,在河的这边集结,赛保机还是不动声色。追兵已经在小心翼翼地沿着河岸与路口向赛保机的阵地发起了冲锋,这时候,赛保机仍然紧盯着追兵,没有下达战斗的命令。追兵眼看着已经接近了奇首的阵地,也没有见到对岸有什么动静,追兵有点儿骄傲了,他们可能以为宇文奇首部落也像他们追击其他宇文部落一样,这个部落也已经被彻底打败,没有任何防守与抵抗能力了。所以,追兵门不再小心翼翼了,他们大摇大摆地走向了奇首部落的阵地。两军的距离越来越近,仅有一箭之地了,还是没有听到赛保机发布攻击的命令。这时候,忽然听到“噗通”“噗通”的几声,原来是沿着大路冲在前面的几个骑兵掉进了陷马坑里了,追兵们刚要有所骚动,这时候,猛听见树丛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传来三声震撼空气的震耳欲聋的战鼓声,鼓声隆隆、震天撼地,一声比一声急促、一声比一声催人。这一下可不得了了,只见从奇首部落的阵地里,从每一个掩体内,从每一株树丛中,突然间飞出了数不清的利箭,迎面直飞入追兵的队伍中。追兵毫无防备,纷纷中箭。冲在前面的追兵被射倒了许多,其中,有一个带头冲锋的头领也中箭身亡了。追兵纷纷后撤。这一阵,追兵伤亡了一百多人,损失惨重。追兵们被箭射的懵了头,不知道利箭为什么会突然降临。追兵的头领不甘失败,又组织了两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追兵头领和士兵们都忙于抢救伤兵,无心恋战,向后撤退了,无功而返。这次的奇首部落保卫战,赛保机获得了完功。整个战斗奇首部无一人伤亡,成功击退了慕容部的乘胜追击。赛保机在此次战斗中展现出了优秀的指挥才能,为保全宇文奇首部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鲜卑人作战冲锋使用战鼓为进,在《·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轲比能本小种鲜卑,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赛保机指挥奇首部落防御战大胜,回到部落首领的穹庐,奇首部落首领紧紧抓着赛保机的手长时间不放,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奇首部落首领把女儿叫到近前,当面把女儿交给赛保机。并且找人为他(她)们选择良辰吉日,于饶乐水上成婚。这个首领女儿的名字叫做额玛,是奇首部落首领的独生女儿,后来成为契丹人的始祖母——可敦。当时,此地鲜卑人的婚姻习俗,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今西拉沐沦河)上,饮晏毕,然后配合。”

至此,契丹祖源神话的青牛白马传奇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事情的发展还远不止于此。这一天,奇首部落首领召集了部族内的长老会议,奇首部落首领当众宣布,他百年以后的部族首领职务由赛保机接任。

关于赛保机参与的这次战役,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宇文莫圭,晋代北方首领,是之子。《魏书》为了避北魏道武帝讳,把莫圭改称莫廆,而《晋书》则作莫圭。302303年间,宇文莫圭曾出兵进攻失败《魏书》列传第九十一记载:莫廆遣弟屈云攻慕容廆,廆击破之;又遣别部素延伐慕容廆于棘城,复为慕容廆所破。《晋书》第八载记太安初,宇文莫圭遣弟屈云寇边城,云别帅大素延攻掠诸部,廆亲击败之。素延怒,率众十万围棘城,众咸惧,人无距志。廆曰:素延虽犬羊蚁聚,然军无法制,已在吾计中矣。诸君但为力战,无所忧也。乃躬贯甲胄,驰出击之,素延大败,追奔百里,俘斩万余人。

本文叙述的赛保机指挥的这次奇首部落保卫战,就发生在慕容廆破素延十万围棘城战役之后期的追击战斗,时间为公元303年春。(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本称库莫奚,后简称

﹐隋唐简称为奚。库莫奚一词是

“沙”、“沙粒”、“沙漠”之意。

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本称库莫奚,后简称

﹐隋唐简称为奚。库莫奚一词是

“沙”、“沙粒”、“沙漠”之意。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6世纪下半叶(

),省去库莫,单称“奚”。自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起,直至十三世纪的

,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

的一支。早期为宇文部所控制,是个相对弱小的

建元二年(344)﹐鲜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余落﹐宇文部

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分为契丹与奚。宇文部被击溃及东部鲜卑主力相继迁离故地后,奚逐渐壮大。契丹也源于

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

关于奚和契丹的发祥地,目前史学界公认的说法是:早期的奚与契丹居住在

)流域;奚人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

则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人居住地向西、向南接汉境,向东、向北邻契丹。

隋唐之际,奚扩散到今山西、

汗国瓦解,奚族内附于唐朝。唐在奚族五个部落设五个州,上置

担任,赐姓李。唐中叶前,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厍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强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强于

,被唐并称“两蕃”。唐中叶后契丹日强,奚族为其所控制。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长来诸的率领下叛契丹西迁妫州(今河北

)北山,内附于唐,史称西奚。奚遂有东奚、西奚之分。

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或着说是部落的统一。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

,“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

中”。(述律氏,即萧氏。耶律阿保机的

历史上有名的“断腕皇后”)。

耶律和萧是契丹的两大姓氏。早期的

无姓氏,初期常以地名为姓,阿保机建国前后才出现耶律姓和萧姓。其中,耶律姓与今西拉木伦河有关,先为部族之名,后为

之称,其汉姓为刘。萧姓原为阿保机的妻子述律氏的汉姓,此后为阿保机之恩赐,广泛赐予后族和功臣。《

·后妃传》中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姓。”事实上,契丹人除使用本族耶律和萧两姓外,还接受过中原王朝赐姓。与奚曾被赐姓李一样,契丹建国前曾依附于中原唐朝,由此一些上层人物接受过唐朝赐予的

由于奚与契丹患难与共的兄弟般的近邻关系,奚族成为辽的“国族”,“附姓述律氏(萧氏)”,萧姓被赐给奚族各个贵族部落。奚族萧氏因“世与辽人为昏(婚)”,而成为辽代的后族。

(辽圣宗之母)即是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

之养子萧继远任辽圣宗时的北府宰相,其子萧绍宗为辽大将军。历史中记载的奚人萧

等,均为辽之重臣。男为重臣、女为后妃,是辽代中晚期萧氏奚人的显赫标志。契丹和奚的政治结盟、贵族通婚、联合执政促进了

的发展,辽在势力鼎盛时东至

,西达巴尔喀什湖,成为北方草原上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这其中有奚人很大功劳。

在辽文学发展史上,后妃中有不少才华横溢的奚族萧姓女诗人,如辽道宗

还有一个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创建大奚国的奚王萧干,此人是天祚帝的大将,雄才武略,东征西讨,为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每征伐必参决军事”。后来又与耶律大石共同建立北辽。北辽向西迁徙,成为后来的西辽,也曾强盛一时。

叶以后﹐虽然仍有契丹﹑奚﹑汉﹑

等称谓﹐但奚人已渐与契丹人融合。

奚人地处辽国南部,与中原

毗邻的地理优势,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汉文化,例如,普遍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文字等。因此奚人在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奚文化也在同化着契丹文化。在文学领域,奚人在辽代中晚期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

”,即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

即已传入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4)

马头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来。

方面,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

生活,但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到了辽圣宗时,

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苏颂出使契丹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

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

辽代奚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宋

语)。奚人善治马具、车辆,能造出各式各样的车辆,有富贵人家乘坐的轻灵便巧的小车,运送辎重的货车,威风凛凛的战车,更有一种水陆两用车。富裕馆(今平泉县蒙和

乡)内就曾经集中了一批造车的工匠。近期在富裕馆旧址发掘出铁砧子,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

因此,奚族在辽代虽臣服于契丹,但其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且比契丹先进,这也是奚人在辽代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12世纪初,曾经归附于契丹的

在首领阿骨打带领下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即

,时官至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

后,北辽向西迁移,到达今天的新疆、

,后为蒙古所灭;萧干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可)山(都山,今

境内),在奚王府建大奚国,国号“天嗣”,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

金灭辽后,对契丹人和奚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种族清除,被征服的奚人与契丹人被拆散部落、充军、移民;

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

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就此逐步失传,契丹文化(奚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12世纪后期,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奚人去向可能是:一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一部分与汉人融合。

起兵伐金,一部分“誓不食金禄”的奚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慢慢融入了

。推测跟随耶律大石西进的契丹人中也有一部分奚人,这些人随西辽的灭亡而逐步被

此后几百年时间内,北方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到清王朝建立前后,对于除了进入北方的汉人和一度执政

的蒙古人之外不再提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他们被纳入满州

在唐与奚的战争中,唐朝大将

曾战死都山;大奚国定都的箭可山也是都山。萧干建立奚国后

,前锋直逼燕城”。据此推测奚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在都山附近,即现

县境内或周边不远地区。这也与《苏颂与契丹史研究》谈到奚王避暑庄坐落在今平泉县松树台的铅南沟相吻合:奚王从较炎热的都山沿青龙河谷北上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避暑,是在情理之中的。青龙、

一带应是奚人居住的中心地区。青龙县境内的土著人,很可能就是奚人。

奚本称厍莫奚,厍莫是沙子的意思,厍莫奚因其境内多沙而得名。众所周知,从冷口往北至土

,包括白家店、肖营子两个乡(镇)全部、西

大部,全是沙土地,低矮的山全是沙山,流经肖

。这里是青龙县最宽广地区之一,是口(冷口)里口外交通必经之地。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具备农牧

青龙、宽城地处偏僻,不易被外族长期占领,在灭绝种族的杀戮中,当地原住民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这一地区的奚人是土地的拥有者,如宋出使辽国使臣

记载的:“耕种甚广,牛羊遍谷,问之,皆汉人佃奚土”。以出租土地收回田赋和地租为生,过着半

的生活,不像契丹人和北部奚人那样,以游牧为主。因此在被女真人征服后,他们没有被整部落地打散、编入军中,而是很幸运地留了下来,继续从事农耕生活。

人的汉族姓氏中,萧姓不是女真人的汉姓,满族中的萧氏旗人,风俗语言等与汉人不同又不完全具旗人特征。其祖先并非女真人,而是奚人。奚人虽被同化成为满族人,但其汉姓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青龙县肖营子的萧氏族人很可能就是奚人的后人。

时,这个村近百户人家全姓萧,皆为满族,称为旗户。如前所述,这里满人都是奚人。这里的老人说:“西庄的西本来是奚”,所以“西庄”应为“奚庄”。肖营子(原来叫萧家营)镇共十四个村,有不少姓萧的。肖营子是萧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

在公元一一二五年金灭辽之前,长达七百多年时间内,奚人生活在古北口至

以北,今河北省青龙县、

、宽城县、平泉县、内蒙古赤峰市

一带,宋绶《行程录》谓:“由古北口至中京北(宁城县)皆奚境”

可能是奚族自辽以来七百多年的族居中心地。奚人在清朝纳入

的满族人,其先祖应该是奚人和被满族同化的萧姓契丹人;青龙县又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肖营子的萧姓满族人,极有可能是奚人的后裔。

奚,本曰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晃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俗甚不洁净,而善射猎,好为寇抄。登国三年,道武亲自出讨,至弱水南大破之,获其马、牛、羊、豕十余万。帝曰:“此群狄诸种,不识德义,鼠窃狗盗,何足为患?今

大乱,吾先平之,然后张其威怀,则无所不服矣。”

既而车驾南迁,十数年间,诸种与库莫奚亦皆滋盛。及开辽海,置戍和龙,诸夷震惧,各献方物。

、献文之世,库莫奚岁致名马、文皮。孝文初,遣使

四年,辄入塞内,辞以畏地豆干抄掠,诏书切责之。二十二,入寇

,时营、燕、幽三州兵数千人击走之。后复款附,每求入塞交易。

诏曰:“库莫奚去太和二十一年以前,与安、营二州边人参居,交易往来,并无欺贰。至二十二年叛逆以来,遂尔远窜。今虽款附,犹在塞表,每请入塞,与百姓交易。若抑而不许,乖其归向之心;信而不虑,或有万一之惊。交市之日,州遣士监之。”

自此已后,岁常朝献,至

已来不绝。齐受魏禅,岁时来朝。

其后种类渐多,分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俟斤一人为其帅。随逐水草,颇同突厥。有阿会氏,五部中最盛,诸部皆归之。每与契丹相攻击,虏获财畜,因遣使贡方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契丹人是现在的什么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