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是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什么是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1. 问:我念了这么多咒,诵了这么多经,命运怎么还没改变?我怎么觉得和过去还一样?
如孝法师:我们这样想是不对的,一定要认同自己的成就,因为现在还没有到算总账的时候,要相信功不唐捐。
生命里的很多境界,在你没有体验过死亡的时候,它们是不显现的,一显现就代表死亡会马上来临。现在不把心静下来,好好地念诵《普贤行愿品》,用心地体会其中的境界,等到临终的时候我们是很难保持正念的。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稍有风吹草动,心就感到惶恐不安、痛苦、烦恼,有时候甚至还会怀疑,这都是没有深入佛法的本质、对佛法没有信心的表现。
对于信心,在没有真正地获得菩萨果位之前,要依靠不断地串习来获得。人之所以比畜生殊胜就是因为人能够生起信心,这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 长养一切诸善根。”大家要相信这一点,要绝对相信,不需要理由。我们只有相信三宝,才能获得三宝的加被,内心才会慢慢地达到安住,从安住当中发现诸法的轨则并获得清净,获得无我。
2. 问:一个老人持六字大明咒,她持成了“嗡嘛呢呗咪牛”,但是她持得非常好,满屋放光。后来有人指出她念错了,她改念“嗡嘛呢呗咪吽”后,光就慢慢下去了。从这个故事来看,信心和我们修行的关系是什么?
如孝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曾解释过,这属于一种心所。我们当下的无明烦恼,也是通过心所展现的。心只能同时入一个心所,入了这个心所就不能入那个心所了。但是所有的善法和菩提心是相应的,和空性是相应的。我们入这个善法的心所不一定是解脱道,但是我们入这个信根,它会达到一种五蕴的平衡——戒、定、慧、信、愿五蕴平衡了以后,身心会契入法界,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
思维属于慧,一个人的信不强,有慧而没有信,就达不到平衡,无法契入法界之中。从理论上讲,我们这都是强词夺理,都是强立名言。刚才这个故事中的老人解脱了吗?她到了一个什么境界?谁知道?她是没有明眼人指导的,所以一群人都在境界上瞎起执着。她要是心真的达到了专,就会有这种满屋放光的物理现象产生,但这种物理现象不究竟;如果究竟的话,她就会见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会给她说是“牛” 还是“吽”,她会到十方诸佛刹土去参学,十方诸佛会教她解脱的法门。她这时还没有解脱,只是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也没有人给她说这些,所以说她的福报也是有限的。她只不过是有信根有专注,还是在一个依处上,还没有解脱。解脱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齐头并进,三力平衡修行。修行不是靠一种资粮能够成就的,也不是靠一种资粮就能够契入的。
所谓“断烦恼”,烦恼本来不可断,但是你达不到。烦恼在哪里?根本没有烦恼这么一回事,你断什么烦恼?什么叫烦恼?真实的法界是诸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言语所能说的。十地以上的菩萨也看不到,那我们上哪里去找解脱?你说信愿重要不重要?
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我们能信得过自己。信愿是前导,一切诸佛、普贤愿在前面引导他。信愿是佛法功德的综合表现,不是戒也不是定,也不是慧。
慧都是狂慧,戒都有概念,定都是一种觉受,那么你到哪里去找依靠?只有信愿。“信” 非常的猛烈,佛法无信不立,所以《华严经》只说了一句法——信为道源功德母。
3. 问:感到难以安住在法上,迷惑比较多,怎么办?
如孝法师:就是信得不坚固。为什么有些老太太能行?她那种信不是我们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她是不问理由的,这种信根是生生世世都有的。我们要培养它,因为我们通过思维已经得到决定信了。
佛法的一个展现就是准提菩萨,他代表了佛法的基、道、果,我们可以祈祷:请您赐予我加持,驱除我内心的黑暗;请您予以矫正我不净的污秽。由此,我们在定中、梦中,都会得到法界的礼物。因为我们的心是通向法界的,我们的方向就是朝向它的。愿就是我们的方向。
“只要我有一个目标,虽然很苦,但是我也会去做,我也能安住在修行中,因为我有强大的动力、信念。”这实际上是有一个对比的。同样的要求,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从这当中,我们就会了解到什么是实践的殊胜;从这当中,我们会说服自己。


——闲谈信仰佛教与解脱之道(之二)

想起看过的一个寓言笑话。有两个人在旅途中遇到强盗,其中一人平常信仰很多神明,当强盗挥刀而来时,膀子被砍断了;另外一人信仰观世音菩萨,也挨了一刀,但这一刀正好砍在脖子上所挂的佛像项链上,佛像砍得弯了过来,人却丝毫未受伤,他非常高兴地说:“观世音菩萨保佑了我。”信神的那个人忿怒地说:“我身上带了那么多神像、符咒,为什么都不保佑我呢?”这时,袋子里的那许多神明说话了,“对不起!当你遇难的时候,我们原想来救你,可是在列为神仙的面前出来救你,是没有礼貌的事啊!因此,当你要受难时,我们互相让着:‘玉皇大帝!请您去救他吧!’玉皇大帝客气地说:‘妈祖娘娘!您去吧!’妈祖也说:‘耶苏!您去吧!’耶苏却说:‘城隍老爷!还是您去救吧!’正当大家推来推去不知请谁出来救你时,强盗的一刀已经砍了下来,喀嚓一声,你的膀子也就断了。”

可见,杂乱的信仰不能获得信仰的利益。我们信仰佛教,就要把整个身心归向三宝,让三宝统一我们的信仰,不必见神就叩拜,逢庙就烧香,应该净化我们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的善良伴侣,是来到这个世间旅程中的粮食,也是无上的财富。信仰是接受佛的教法,也是接受一切功德的清净之手。

信仰佛教的人,则应信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教我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也是教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不少佛弟子虽然不了解多少佛法的教理,却非常虔诚;而一些学佛人虽然懂得不少教理知识,反而没有那么虔诚。因为信仰不是孤立的,它与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了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了。

佛教信仰应以理性为基础,如果缺乏这一基础,又缺乏宗教实证,即使初发心非常猛利,也很难一如既往地保持当初的虔诚。至于我们平时常说的所谓“佛学家”,一些佛教学者仅仅将佛学当作学术来研究,不与自己的现实人生发生关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日常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益的,即使教理研究得再好,也难以生起虔诚的信心,也与自己的解脱生死烦恼无关。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很多的众生望而却步。佛法修学包括“信、解、行、证”四个次第,也是以“信”作为进入佛门、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再辅以“解”和“行”,最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正如《涅槃经》云:“有信而无解者,增长无明;有解而无信者,增长邪见;信与解圆通,方为行之本。”只有对佛法生起信仰,然后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反之,对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进一步深化。

《华严经·离世间品》说:信是一把火,把人人心中的污秽烧个干净,令入同一觉道,而且点燃在人们正向前进的佛之路上。信可以丰润人心,使贪念化为乌有,丢弃骄傲心,教以谦逊和恭敬。如此,智慧才会晃耀,行为才能光明,困难才会突破,才不会受制于外界,不被诱惑,而与人以强大的力量。信可以在漫长的路途上,当你倦怠时,给以嘉勉,导向觉悟。信可以予人常在佛前的感觉,予人为佛护念的感觉,身心柔顺异常,给人类以亲近而 

常有人这样感慨: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

当今社会对人的诱惑很大,如果一个学佛者没有法喜,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信仰必然受到冲击,随着对“人生是苦”的认识远远不够,信仰也随之渐渐淡化。仅仅在书本上认识到的“苦”往往非常肤浅,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和现实人生中亲身感受和真切体验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苦难能呼唤人的信仰,增强人的道心。

《中阿含经》云:“如国王,于边城造楼橹,筑地坚固,使不能毁坏,内则国家安稳,外则制怨敌。佛子,坚固信仰如来,信根已立,终不随他之沙门、梵士、恶魔及恶世间,是谓得信之城楼,为佛子除恶不善,修诸善法。”

佛教信仰应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这也是我们坚守信仰的重要保证。信仰还要建立在对佛法义理的认识之上。很多人之所以会信仰淡化,关键在于他们的信仰本身比较盲目,对佛法缺乏足够的认识。换句话说,信仰并未在他们的思维中扎下根来,缺乏真实的信心。

楞严经云:“信常住之理,名曰信心。”《大乘起信论》曰:“信心有四种: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也。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波罗蜜。四者信僧能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如何加深我们对三宝的信心、使我们的信仰得到巩固呢?

要么是通过理性认识,要么是通过实践证得,要么是通过感应道交。如果既没有胜解,也没有实证,又没有感应,信仰自然就没有基础,就会逐渐空洞,最后淡化或退失。有的人虽然表面上即使没有放弃信仰,却会落入“习惯性的麻木”,甚至逐渐转向世俗名利的追求。如果这样,我们看到佛教界的某些现况大都不尽如人意,也常慨叹当今学佛者的素质在“整体下降”,就不足为怪了。

倘有人问:在我们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最终依归,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佛教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灯,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是为了获得现世利益的衣食丰饶、消灾免难,还是为了得到人生的吉祥自在、圆满的究竟解脱呢?

在此,笔者谨恭录《华严经》一段:“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心清净无垢浊,灭除骄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信能惠施心无  。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使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于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信能超出众魔道,示现无上解脱道,信不破坏功德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上智,信能示现一切佛。”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