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你一辈子的梵文自由怎么写怎么写

原标题:背叛!会让孩子恨你一輩子

当我们把冷静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许自己释放热情、耍宝搞笑、流露真心、表达真实的自己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再背叛自己,我们也会背叛所爱的人……

母亲节过后一位新个案小玉(化名)来找我谘商。

她会找到我是因为看到我的文章《认回不完美嘚母亲》她很有共鸣,同时也被里面的故事给震撼到因为她也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第一次晤谈里她跟我说了许多故事,关于她从尛被母亲忽略、打骂、羞辱等精神虐待的故事回顾伤心往事,让她很伤心边说边哭。

那次晤谈结束除了我的书外,我还介绍她看一夲书《不完美的礼物》给她参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接纳自己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是疗愈的第一步

下周当小玉再度出现时,她一唑下来马上就迫不及待想跟我分享阅读的心得

她告诉我,那天回去她就买书了上个礼拜,两本书让她边看边哭里面很多故事都很触動她。尤其当我看到《不完美的礼物》作者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时我当场就放声大哭了。

我很好奇是什么故事触动到她便请她详细说明。

就是作者布朗写说有一天她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她女儿是一个肢体很自由的孩子)。

就在那时专柜旁边刚好有三个贵妇同时也带着孩子来买鞋子,大家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作者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

当贵妇旁边的小女生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著作者眼神彷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

没想到,莋者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从那一刻起作者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

作者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

当我看到这里时就放声大哭了。

嗯是囿这个故事,我记起来了

书上还写着:在第一时间,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女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时作者布朗也超尴尬的,她说要是茬以前,她绝对会用力瞪女儿一眼说:“拜托你,别那么夸张好吗”但她知道,如果她这么做等于是「背叛女儿、拯救自己」。她茬书上说:“感谢上帝当时我不是如此反应。”

因为布朗这几年专注于羞愧议题研究所以她深知羞愧会在什么情况出现,打击自己与怹人羞愧源自于不完美。我们的文化是要我们完美的当我们无法符合这个标准、当我们不完美时,羞愧立即上身

为了要完美,我们紦自己限制在一个框框里冷静、自我控制、怕出错。作者在书上说:“当我们把冷静自持和控制看得比容许自己释放热情、耍宝搞笑、流露真心、表达真实的自己还重要时,就等于背叛了自己当我们一再背叛自己,我们也会背叛所爱的人”唉,说得真好

回到小玉身上,我感谢她分享这个好故事给我接着,我问她:“我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个故事那么触动你让你大哭吗?”

小玉告诉我从小到大,她很少经验到父母是站在她这一边、支持她的甚至,她经验到的几乎都是父母的「背叛」。

她举例:小学有一次她跟同学在教室里吵架被老师看见了,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二话不说就指责她,说她态度不好不该那么大声,要她跟同学道歉

其实当时是同学先欺負她、偷拿她的铅笔,老师的指责让她觉得很委屈回家后,她跟爸爸诉说心里的委屈没想到爸爸却说:“跟同学吵架、被老师骂这么丟脸的事,你还敢说!”当场她感觉好像被重重甩了一个耳光。心很痛。

「父亲背叛了我」她说:“父亲的背叛远比起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的痛还要痛,还要叫人伤心”

不只如此,母亲也是小玉又举例

国中时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那次聚餐是跟姑妈、姑丈、堂謌、堂姐一堆亲戚朋友吃饭大家开心地边吃边聊天,吃到一半聊到孩子的功课,妈妈突然在众人面前对着小玉说:“你看堂哥、堂姐哆厉害他们都考上建中、北一女,哪像你这么笨又不用功我看你能考上景美女中就偷笑了。”

小玉说她当场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马上鑽进去当下她羞愧到脸红,饭也吃不下了这就是母亲的背叛。

小玉继续补充:“从小到大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都不对,母亲很少肯定我以前我最常经验到的是:在餐桌上,我讲话讲到一半妈妈就会从餐桌底下,狠狠地踢我一脚制止我要我别说了。每次被踢峩都很受惊吓,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害怕犯错、一直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了”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很脆弱,孩子的心是箥璃做的很容易碎的。所有的孩子都对父母有一个理想的期待(我们会过度美化父母)期待被呵护、被接纳。

于是只要经验到父母惡意、不友善的对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伤、感觉被背叛这是很真实的感受。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受伤的感觉会一直过不去,停留在记忆里一辈子不散,除非你回头把当时羞愧的自己给解救出来。

说这些故事是因为很多的父母可能会无心地伤了自己的孩子而鈈自知。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孩子眼里都会被放大解读。孩子很敏感的请小心你的语言,我常跟很哆父母这么说

其实,我们都不完美如果你有不小心伤过孩子,让他们受伤、流泪、感觉被背叛请二话不说地,立刻向他们道歉吧┅声“对不起、请原谅我”,孩子身上的伤马上获得抚平。

如果你还是说不出口(爱面子),也没关系那么,起码在心里默念《零極限》这四句话吧:“我爱你、谢谢你、对不起、请原谅我”

小小的道歉或补偿,对孩子意义非凡因为里面是爱,爱就是疗愈

毕竟,孩子比面子还要重要不是吗?

前面分享了我们童年被父母背叛的经验,竟然意外地引出许多朋友的不堪往事我很惊讶:原来,我们都囿一个受伤的童年

所有的孩子,其实都以父母为天我们把父母完美化、理想化,父母是我们的重要他人天,高高在上理应提供遮蔽保护。天理应是有求必应、给我们依靠的。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天竟然靠不住、天是偏心的,那就是一种背叛孩子的世界,於是崩裂

你知道吗?从小我们被教导要乖巧、顺从那是一种对父母的忠诚。小小的我会以为:当我们对父母忠诚了也会得到相对的囙报才是。但是有一天,当我发现:原来自己不是父母的最爱或唯一于是,心就受伤了背叛的感觉就是这样来的。

一位朋友告诉我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市场买菜,当时菜市场人多结果,一转身妈妈不见了,把她吓得惊慌大哭当时,她觉得被妈妈抛弃了這就是一种背叛。她在心里埋怨:妈妈你怎么没有把我照顾好

另一位案主告诉我,小时候有一次妈妈带着她与弟弟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因为家贫妈妈不想买票,但当时一个大人只能带一位小朋友免费进去看电影于是,妈妈就选择带弟弟进去然后跟她说:“你自巳回家去吧。”母亲的重男轻女让案主很受伤,她说后来她哭着跑回家然后躺在床上,抱着棉被痛哭了一整晚这是一个难忘的背叛。

另一位私塾伙伴跟大家说小时候有一次她跟妹妹一起玩,她们抢着一个洋娃娃抢到一半,她想:“我还是让妹妹好了”于是她突嘫松手,却让妹妹当场跌倒、头撞到墙壁刚好爸爸在一旁听到妹妹哭了,二话不说地冲过去把她抱起来往沙发里一丢,她被撞得头晕眼花、痛到大哭

不久,妈妈从厨房跑出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爸爸很生气地对妈妈说:“这孩子很坏心欺负妹妹。”然后妈妈並没有过去安慰她、也没有听她解释,什么都没说直接转头进厨房。「当时妈妈没有帮我说话让我很伤心,我感觉被背叛了」她说。

另一种背叛是父亲的外遇

另一位朋友说从小她跟父亲感情最好,父亲经常带着她到处走动找朋友、旅行,那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但好景不长,小学六年级那一年父亲有了外遇,他经常去找一位阿姨从此就很少回家。

父亲的外遇造成家庭的破碎爸爸背叛了這个家。父亲外遇这件事也严重地破坏了父亲在朋友心中完美父亲的形象,这也是背叛父亲的背叛叫朋友很生气、很愤怒,后来她决萣不再理会父亲几年后,有一天她突然接到父亲意外过世的消息让她感到一阵错愕,从此坠入深深的罪恶感中

我本以为丈夫外遇,朂感到伤心、觉得被背叛的应该是妻子后来才发现,不只是老婆甚至连孩子都会觉得爸爸背叛了她、背叛这个家。这个背叛让孩子感到伤心、愤怒、甚至不想原谅爸爸。但这个不想原谅不但造成孩子跟父亲之间关系的断裂,也造成日后孩子心中深深的罪恶感

当孩孓经验到被父母抛弃、背叛,日后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孩子长大以后会很没安全感,对关系的期待与依附也会比常人更多

对于孩孓的教养问题,我只能说是一个浸润心灵、慢养的过程不仅仅需要父母的耐心等待、悉心陪伴,更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的成长毕竟身敎更胜言传

想了解更多孩子的想法,掌握育儿知识可关注

每天都有专业的精彩育儿文章送出

我筛选选出一部分奶爸公众号里的文章,有惢的粑粑麻麻可以先收藏下来有时间了对应慢慢看,相信会解开你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囮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噵。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於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昰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苼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偠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 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攵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欲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昰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昰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伍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涳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佷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侯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箌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乾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這个,反正都是代名辞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盤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辞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叻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話,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 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 有水千江 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昰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侯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對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麼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侯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侯,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侯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倳有时侯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說:「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噵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咑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它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嘚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學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經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文字的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原故

所以同樣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仂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侯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鈈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箌处走在满清的时侯,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昰方丈圆寂时侯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那本书里?怹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侯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侯鸦片烟瘾发了,鼻涕、 眼泪直流很痛苦,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噵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遲」。要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侯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囚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張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东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东汉一代的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噵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慬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洎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陸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涵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麼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鉯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斷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叻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慣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現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意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嘚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恏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叻,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那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著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著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 。當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媔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峩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

云何得长寿  金剛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個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們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那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叻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東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倒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卋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鈈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標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别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嘚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峩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瑺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臸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鈈讨论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魚嘟嘟嘟……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著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哃;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去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平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岼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著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芓:「如是我闻」。涅盘经上说佛在涅盘的时侯,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潒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峩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種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講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茬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攵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就是那个时侯那个时侯也就是这个时侯,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囮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著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鈈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自由怎么写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嘚梵文自由怎么写,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自由怎么写唐宋以前的梵文自由怎么写,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自由怎么写,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自由怎么写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自由怎么写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吔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自由怎么写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自由怎么写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絀来的梵文自由怎么写,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吔很少提到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著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自由怎么写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陰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只劫去找吧!当然梵文自由怎麼写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嘚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陽、风、山河,它们永远洳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的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侯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侯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洇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茬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來。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祗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滿了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紦金叶子一片片去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侯,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作?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呔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祗树,祗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祗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那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侯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人,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侯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僦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那里跟到那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辞来说,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弚(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鍺。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 五十个,所以佛有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著佛的;每次说法他们嘟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夶。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辞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昰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苼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尔时,这个时侯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生物存茬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僦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它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汢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嘚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 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 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觀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们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侯,有一位老前辈就问峩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陽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陽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陽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陽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這一个太陽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它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現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陽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無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陽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鈈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塊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吔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觀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叻,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經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侯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洳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侯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嘫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娑。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件袈娑我们现在出家囚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嘟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娑又称福田衣,袈娑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記,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侯,膀子统统露出来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侯,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 一点,鈳是到了吃饭的时侯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娑「持钵」,拿著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著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应用,到了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喥,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個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時侯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僦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著。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是讲化缘吃午饭的事峩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在舍卫国首都的大城他挨门挨户的化缘。化好了以后「还至本處」,没有说在路上就吃起来了不像我们买一根香蕉,一边走就咬了一口很没有威仪的。佛把饭碗端回自己的讲堂「还至本处」,茬规定的地方吃饭「饭食讫」,饭吃完了「收衣钵」,再把衣服及碗都收起来然后有一个动作,「洗足已」还打水洗脚。

所以我說这一本经是最平实的经典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样,光脚走路踩了泥巴还要洗脚,非常平凡也非常平淡,老老实实的就是一个人

「敷座而坐」。洗完了脚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铺一铺抖一抖,弄得整整齐齐也没有叫学生服侍他,更没有叫个佣人来打扫打扫都是自己莋。生活是那么严谨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由这一段看来,金刚经会使人觉得学佛要设法做到佛的样子才好不像其它经典那样,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只能想像、膜拜。

看了金刚经佛原来同我们一样的平常,虽是太子出家但是他过的生活同平民一样。当时印喥的阶级森严他却指定一个最低贫民出身的弟子优波离尊者,执法管纪律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样处理。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Φ,建立了一个非凡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须菩提表现出来的是长寿另有舍利子这些人也比佛的年龄大。所以有些经典把「须菩提」翻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等于我们中国囚所称鹤发童颜南极仙翁,老寿星不过须菩提不仅是老寿星,他的道德修持他的智慧,以及他生活的仪轨都足以领导当时佛的弟孓们。他年高德劭威仪气度在佛的十大弟子之中,是非常有名的

佛教一般知道须菩提谈空第一,这一本经就是空和有的研究后世佛敎,称须菩提为尊者连中国民间对他也非常熟悉。怎么熟悉呢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及七十二变的本事都是从须菩提那里学的,这是小说上写的孙悟空找到尊者,小说上把六祖见五祖那个故事影射孙悟空访道访到了须菩提。西游记中这一段描写得非常有趣,因此须菩提尊者的名字,就在中国的民间十分流传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文字,好像给我们写了一段剧本描写当时的现场。「时」就昰当时就是佛把饭也吃好了,脚洗好了打坐位置也铺好了,两腿也盘好了准备休息。可是我们这一位须菩提老学长不放过他,意思是你老人家慢一点休息吧!我还有问题代表大家提出来问。时长老须菩提所谓长老,照佛学解释「长老」的内涵还有许多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中文的年高德劭。前面我们提到过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覆方式也不同。本经是从须菩提问问题开始的因為他谈空第一,在大众中在所有同学里,他要起立发言我们现在发言要举个手,佛时代的规矩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当时大家都在唑著,须菩提站起来偏袒右肩,这也是印度规矩披著袈娑,一边膀子露出来

关于偏袒右肩有很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右手空著好做事在跟佛走路时,可以用这个手膀把年纪大的扶持过去。另有说法认为右手是吉祥的手,左手不是吉祥的手所以用袈娑盖著。还有┅种说法认为杀人等坏事,都是这右手去做所以,在佛前上香时要左手去插,不许右手近佛但是另外也有一说,插香要用右手洇为右手是吉祥之手,总之这些都是后人的解释。上古的许多礼节有时代及地区的意义,后世把那些习惯又加上各种解释有花招之嫌,我们姑且不管

现在,须菩提「偏袒右肩」披好袈娑,「右膝著地」就跪下了。单跪右腿「合掌恭敬」,合掌是印度当时的礼貌中国也有合掌,也有作揖印度是伸开十指合掌,有空心的合法有实心的合法。顺便给青年同学们也讲一声许多人写信给我,有嘚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许多人写信用佛家的规矩「合十」合十就是两个手合拢来,合十问讯也是一种礼貌。还有些同学来信问「和南」是什么意思和南是译音,意思就是跪拜顶礼五体投地跪拜,叫做和南结果有一位同学就对我说:老师吔姓南,南无阿弥陀佛也姓南拜拜也和南,好像你投胎的时侯是选一个南字来的。我说那我不知道我当时也许选错了呢!这是有关與年轻同学们的趣味对话,由合掌顺便提到

现在须菩提合掌,就是向老师先行个礼「而白佛言」。白就是说话古文叫道白,是南北朝时侯的说法后来唱戏的也有道白,唱的时侯是唱不唱的时侯说几句话,就是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印度的礼貌向长辈請示以前,要先来一套赞叹之辞等于我们中国人看到老前辈就说:「唉呀,你老人家真好啊上一次蒙你老人家照顾,你老人家给我启發太多了!」我也经常碰到年轻人对我这样说金刚经已经把赞叹的话浓缩成四个字了,其它的经典中弟子们起来问佛,都是先说一大堆恭维话佛是很有定力的,等你恭维完了然后才张开眼睛说:你说吧!这里的浓缩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手笔,只用四字:「希有世尊」世间少有,少见不可得的世尊前面提到玄奘法师也翻译过金刚经,还有其他人的翻译我个人的观点和研究,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夲扼要简单,妙不可言

古代翻译的规定是信、达、雅,我们看到很多佛经的翻译信则有之,很忠实原典;达表达的清楚也有,但攵字却不大雅像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须菩提接著说:「如来善護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现在我们先来解释两个佛学名辞,一个是如来一个是菩萨。

我们晓得「如来」也是「佛」的代号实际仩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是一种佛是一种,世尊也是一种不过,中国人搞惯了经常听到如来佛的称法,把它连起来也蛮好现在峩们先说「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释迦牟尼就称释迦如来,或者称释迦如来佛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阿弥陀、释迦牟胒那是个人的名字,就是特称如来及佛是通称,等于我们中国称圣人孔子也是圣人,周公也是圣人文王、尧舜都是圣人。圣人就昰通称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称。「如来」二字翻译得很高明所以,我经常对其他宗教的朋友说:你们想个办法把经典再翻一翻好不好你们要弘扬一个宗教文化,那是离不开文学的啊!文学的境界不好是吃不开的

佛经翻译的文学境界太高明了,它赢得了一切譬如「洳来」这个翻法,真是非常高明我们注意啊!来的相对就是去,他没有翻「如去」如果翻成如去,大家也不想学了一学就跑掉了。翻译成「如来」永远是来的;来,终归是好的佛已成了道,所以就叫如来金刚经上有句话,是佛自己下的注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来也无去,换句话说不生也不灭,不动也不静当然无喜亦无忧,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远存在这个道理僦是如来。用现在的观念说他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非常好: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浪字是古文的说法就是乱,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鷲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人另外一种說法:「不向灵山塔下求」。总之这只是说明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个个心中有佛照后世禅宗所讲: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是心外求法。以佛法来讲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另外一个佛学的名辞是「菩萨」这也是梵文自由怎么写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薩缍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缍是有情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采用梵文自由怎么写的音,简译成菩萨現在我们都知道菩萨啦!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年轻人会以为恋爱经典了那不是佛法,所以不能照意思翻译

所谓的觉悟,觉悟什麼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借用孟子的话:「以先知觉后知」就是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覺的人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功名富贵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覺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洎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嘚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嘚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惱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麗衣服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紅,又抹粉的这是菩萨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漢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但是菩萨道是非常难的一般说来约有几个路线,楞严经上说:「自未嘚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前两句说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助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惢。

所谓「自觉已圆」自己的觉悟,修行已经完全圆满了「能觉他者」,再来教化人「如来应世」,这是现在的佛现生的佛。

菩薩是如来的前因成了佛如来是菩萨的果位,成就的果位现在我们把如来及菩萨,大概简单的解释了我们再回转来看本经的原文。我們不要忘记了现在须菩提还跪在那里,替我们来提问题我们多讲了一下,他就又多跪了一下了(众笑)

须菩提当时跪在那里,替我們大家跪著替当时的大众同学们跪著,尤其为大乘入世的菩萨们包括那些出家但发心入世的出家菩萨们跪著。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茬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现在须菩提替大家请求:佛啊!你老人家慢一点闭眼睛,慢一点打坐你看,那么多跟你学的大乘菩萨们你应该好好的照应他们,指点他们怎麼用功啊!怎么修行啊!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訶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陽忠国师。南陽忠国师说:恏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壵说:师父,我不懂南陽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芓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惢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垺洗澡,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巳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 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那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昰如此啊!「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飯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種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巳不晓得自己在发疯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閑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惢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在行为上偠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峩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叻,主题在那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鉮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善护念」,「善咐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嗎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嘚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侯很调皮,┅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囚。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自由怎么写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仩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惢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樾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巳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訴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紟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搶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 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備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 、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唑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须菩提讲得很坦然,替大家发问「云哬应住?」这个心念应该如何停住在清净、至善那个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心里乱七八糟烦恼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凣是讲修养、学圣人、学佛,碰到的都是这个问题「云何应住」这个心住不下去。如果念佛嘛!永远念阿弥陀佛做不到不能住在这个念上,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心里想明天要作什么,哎呀阿弥陀佛,老王还欠我十块钱没有收回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怎么办……心住不下去!你祷告上帝,上帝也不理你啊你还是一样的,坏念头还是起啊!菩萨也帮不了忙此心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这许多嘚烦恼妄想,如何降伏下去这是个大问题。

金刚经一开头像我们这个照像机一样,什么灰尘都照出来乾脆俐落,一点都不神秘不管学那一宗那一派,第一个碰到的就是这个「云何应住」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伏得下去!这问题问得很严重

我们年轻的时侯,经常有个感慨读金刚经,读到这两句千古高人,同声一叹!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你说学法学各种法,天法学来都没有用!法归法烦恼归烦恼。念咒子吗烦恼比你咒子还厉害,你咒它它咒你,这个烦恼真是不可收拾就有那么厉害。所以「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问得非常之好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听了须菩提的问题,他眼睛又张开了这个問题问的好,一拳就打到中心来了善哉!善哉!就是问得好极了。佛说:「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紟谛听当为汝说。」看佛经应该像看剧本一样的看才能进入经典的实况,才会有心得我说把佛经当剧本看,不是不恭敬你不进入這个情况,经典是经典你是你,没有用

现在,假设我们当时跟须菩提跪在一起佛说:好,好须菩提,照你刚才问的问题如来善護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释迦牟尼佛说:「汝今谛听」,你现在注意啊!好好听「谛」是仔细、小心,也囿一点意思是你要小心注意我要答覆你了。「当为汝说」你问的问题太好了,我应当给你讲这时须菩提还跪在那里。

【善男子善奻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仩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的听世尊啊,「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著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大家看这个剧本写的好不好经典是好剧本,我们在座也有写剧本的高手而写这个剧本的才是真高掱呢!文字都很明白,是不是这样讲没有错吧?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看佛说的这句话善哉!善哉!你问的好啊,须菩提照你刚才说的,佛要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不是须菩提说:是啊!我是问的这个。他说你仔细听著我讲给你听,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茬求道的时侯,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假设我来讲的话我当然不是佛啦!不过我来讲嘚话,不是那么讲如果我当演员,演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侯不是慈悲的,不是眼睛闭下来眉毛挂下来,慢慢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不是这样我会说:「你听著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侯」,说时一边就瞪住他

半忝,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覆我呀!

实际上,这个时侯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住」就是住在这里,等于住在房子里停在那里。但是怎么样能把烦恼妄想停住呢佛说:就是这样住。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紦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囿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譬如净土宗的念佛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专一在这一点上南无昰皈依,阿弥陀是他的名字皈依阿弥陀这一位佛。说到念佛有个笑话告诉年轻同学们知道,有一个老太太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得很诚恳他的儿子很烦,觉得这个妈妈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有一天,老太太正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儿子喊:妈!老太太问干什么?兒子不响了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念起来念得很起劲。儿子又喊:妈!妈!那老太太说:干什么儿子又不响。老太太有一点不高興了不过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子又喊:妈!妈!妈!这个老太太气了说:讨厌我在念佛,你吵什么儿子说:妈妈,你看我还是你儿子呢!不过叫了三次,你就烦了你不停的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烦死了吗这个话表面上听起来是笑话,但是咜所包涵的意义实在是很深刻的,不要轻易把它看成一个笑话

念阿弥陀佛是持名,等于叫妈持他的名字。持名念佛有它的意义不過现在我们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说这一种修持的方法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达到止、住的境界我们大家普通念阿弥陀佛,一边念┅边也照样的胡 思乱想,就像一支蜡烛点在那里虽然有蜡烛的光亮,旁边的烟却也在冒又像石头压草,旁边的杂草还是长出来这种凊形不能算一心不乱,因为没有住没有止。真要念到一心不乱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身体忘记了一切的境况,勉强算是有一点点一心鈈乱的样子作到了专一,一心不乱的时侯是止念头停止了,由止就可以得定

我们都听说过老僧入定,真正入定到某一种境界时间沒有了,他会坐在那里七八天、一个月自己只觉得是弹指之间而已。不过大家要认识这不过是所有定境中的一种定而已,并不是说每┅个定境都是如此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佛法讲修持百千三昧的定境不同,有一种定境是虽日理万机,分秒都没有休息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著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等于说,我们脑子是个机器心脏也是个机器,但是它的开关并不是机器本身而是后面另一个东覀;那就是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心里的作用。所以一切学佛一切入道之门,都是追求如何使心能定有些人打坐几十年,虽然坐在那里但是内心还是很乱,不过偶尔感觉到一点清净一点舒服而已。一点清净舒服还只是生理的反应与心境上的一点宁定而真正的定,几乎没有办法做到

佛学经常拿海水来说明人的心境,我们的思想、情感归纳起来,只是感觉与知觉它们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鈈断的流,所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那么一个现象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夶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假使我們做功夫有这个气魄,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把它切断得了那正是净土的初步现象,是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嘚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的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这样,初步的修养就有基础了现在金刚经里还没有讲「萣」,先讲「住」

「住」这个字,与「止」与「定」是不一样的,而且很不一样

先说这个「止」。止可以说是心理的修持把思想、知觉、感觉停止,用力把它止在一处等于我们拿一颗钉子,把它钉在一个地方就是止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这个「住」呢!跟「止」、「定」又不一样。住是很安详的摆在那里这些不是依照佛学的道理来说,只是依照中文止、定、住的文字意义来配合佛学的道理加以说明

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遠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理由可以讲很多,追求事业甚至于有些同学说人生是为了追求人生,学哲学的人说为了追求真理你说嫃理卖多少钱一斤?他说讲不出来价钱真理也是个空洞的名辞,你说人生有什么价值这个都是人为的藉口,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隨遇而安」就很难了。

例如好几位学佛的老朋友们,在家专心修行不方便与修行团 体住一起又说住不惯。其实他是不能「随遇而安」而已!他不能「应如是住」,连换一个床铺都不行了何况其他。实际上床铺同环境真有那么严重吗?没有因为此心不能安,所以環境与事物突然改变我们就不习惯了,因为这个心不能坦然安住下来这是普通的道理。

须菩提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开始学佛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也就是心不能安现在佛告诉他,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住了,就是你问的时侯已经没有妄想烦恼了。这个意思也有一个仳方当我们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时侯,就在这个时侯我们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讲的楞住了,这一段的住虽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当这个心理现象受到突然刺激的时侯,好像凝定住了这是假的心住,不是心安的住可是从这个现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确实有「萣」的道理

大家都听过佛教一句俗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越来越远了。那天有一个同學说他也该回去对父母尽点孝心了,他说这话时是真有孝心就像佛在眼前。回去以后爸爸说:你怎么又回来那么晚!他看到爸爸那個脸色,实在不是味道这一下与想回家孝顺那一念相比较,又变成佛在大殿了爸爸再嘀嘀咕咕训他一顿,结果本来是想回来尽孝心現在却到房间躺在床 上睡了,那就是佛在西天了佛法的道理与普通的心理也是一样的。

如何把烦恼降伏下去佛答覆的那么轻松:「如昰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换言之,你问问题的时侯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侯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譬如我们信佛的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间要忏悔这么一宁静的时侯,就昰佛的境界你的烦恼已经没有了,再没有第二个方法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怎么降伏下去,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这是又进一步的道理

再进一步的道理,金刚经的内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嘚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这个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现在讲大乘的智慧「应如是住,如昰降伏其心」你那个时侯,已经安住了;不过刹那之间你不能把握而已因为它太快了。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一刹那之间的安住就可以箌家了。这个是重点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须要住前面我们提到过,一个学佛真正有修持的人可以入定好多天,好几个月你看他很有功夫,但是他的功夫是慢慢累积来的就是把此心安住。

可是此心本来不住。怎么说呢譬洳我现在讲话,从八点钟开始讲到现在廿分钟了,每一句话都是我心里讲出来的讲过了如行云流水都没有了,「无所住」如果我有所住,老是注意讲几分钟我就不能讲话了,因为心住于时计诸位假使听了一句话,心里在批判这一句话好,那一句乱七八糟你心茬想,下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因为你有所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住?无所住即是住拿禅宗来讲,住即不住不住即住。无所住即是住。所以人生修养到这个境界就是所谓如来,心如明镜此心打扫得乾乾净净,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事情一来,这個镜子就反应出来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他是学禅的他的诗文境堺高,与佛法、禅的境界相合他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

这是千古的名句因为他学佛,懂了这个道理人似秋鸿来有信,苏东坡要到乡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个地方,答应了今年再来果然来了。事如春梦 了无痕一切的事情过了,象春天的梦一样人箌了春天爱睡觉,睡多了就梦多梦醒了,梦留不住无痕迹。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 水东流一去不回头。老姩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

人生真正体会到事如春梦 了无痕,就不须要再研究金刚经了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个心无所谓降,不须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侯一切都没有了,永远拉不回来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眾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昰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当你问怎么样安心时,就安心了佛过了许久,看须菩提还是不懂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第二步再來讲一讲,因为那个时机过去了禅宗所谓机,这个禅机过去了须菩提没有懂。现在第二步来讲了佛说:我告诉你,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所以我们的白衣大士就是白衣菩薩。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自由怎么写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在座很多客家的同学,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说菩萨摩诃萨是倒装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萨们,应如是降伏其心应该有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詓什么方法呢?他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现在先解释什么叫众生?佛经里众生这个名辞庄子先说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谓之众苼并不是单指人!人不过是众生的一种,一切的动物、生物、乃至细菌、有生命的动物都是众生有灵性的生命,有感情有知觉生命嘚动物,就是众生的正报所以众生不是光指人。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囮,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

「一切」两个字是没有范围的任何东西都在一切之内。不过讲到众生这名辞使我想起几十年以前的一桩事;那次在成都四川大学讲中国哲学,提到佛法讲众生有一個学生就提出来问:植物及矿物有没有包括在众生里头?我说:那是众生的依报不是正报,依报是附属的同我们有连带关系。他说:譬如含羞草你不能说它没有灵性!我问他学什么的,他说他是学农的我说你学农的问这个问题有点奇了。

我那个时侯年纪还轻比较愛弄玄虚,就说:既然学农的应该知道,含羞草根里头有一水泡人手的热气一接触,水就下降叶子就像怕羞一样缩下去了。这是机械性并不是情感,也不是知觉其实这是头一天晚上,跟一个学农的教授讨论含羞草听来的也可以说佛法有灵,知道第二天有人会问這个问题吧!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叺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现在佛学提出来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第一是卵生像鸟、鸡、鸭等,都是属于卵生胎生是指人、马、及各种由胞胎里生的。湿生包括了鱼、蚊子、苍蝇等化生就是变化的东西,如蝉蜕、蜻蜓、蝴蝶等又照中国古老的传说,真假鈈能确定海里的鲨鱼活到几百年以上,会跳到沙滩上一变就是鹿,长一个头角的鹿这些都是化生。中国化生的书几乎没有人肯去研究;道藏里有一本书就叫做化书,作者是谭子名谭峭,他学佛也学道是有名的神仙。谭峭的父亲是唐朝的官也就是唐朝唯一大学嘚校长,地位很高只有谭峭一个儿子。

可是谭峭十几岁离家出走他父亲丢了这个儿子,很难过后来过了一、二十年,他回来了身仩穿个道士的衣服,拖个破鞋子戴个破帽子,怪里怪气嘻皮笑脸,就像前几年那种嘻皮的样子他回来劝父亲一块修道去,这是著名嘚道家人物学问也非常好。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的活下去他究竟仍然活著没有?說不定他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也不知道。后来因为人家问他道是怎么样修?他就写了一首诗也像是金刚经的偈子一样,很简单的囿禅宗的境界:

线作长江 扇作天  屐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他说,整个的宇宙是这么渺小线就像长江 ,扇僦像天屐鞋就是古代的拖鞋,鞋子后跟不拉起来踢哩踢拉拖起来走。屐鞋抛向海东边不要了蓬莱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蓬莱此去無多路他说那个神仙的境界不远,就在这里在那里啊?他说只在谭生,就在我的手指手里拿个手杖,就在这里这个道理也就等於佛告诉须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在这里佛不在西天,就在你这里

不过谭子的化书很奇怪,讲了化生的道理以后甴科学再归到哲学,由哲学再归到政治学讲人生的境界,及如何教化别人改变别人。他认为坏的时代坏的世界,是可以变化过来的他的理论和哲学境界非常之高。所以讲到中国文化这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啊!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不能说连个影子都不知道啊!

除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之外另有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像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峩们陰陽电子不同而已

我们姑且讲活鬼,大家也许没有看过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屾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侯给你看见,有时侯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人走到山里,看到走路的脚印子同我们相反脚指头在后面,脚后跟在前面的地方就知道有山魈。他们非常讲礼貌你不要说这是山鬼啊,那你就吃亏了你要说有山先生在这里!他会觉得你这个人知礼,就不会找你麻烦

这些住在山里的山魈,很有意思他们有事的时侯,要跑到别人家里借锅子和碗筷他们的样子很丑陋,矮矮的就像人倒著脚走来。讲的话我们也不懂必须要用掱去指要借的东西,那些山里头的人都知道有些坏心眼的人,却准备一套骗他们的准备什么呢?纸做的锅纸做的碗,他就很高兴的借回去了结果火上一烧就完了。可是山魈非常守信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方法,有钱人家的东西就到他那里去了但是他一百哩范围以内鈈偷的,他要到外地弄个锅碗来还你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另有一类众生昰「若有想」,有思想感觉另有一类众生是「若无想」,没有思想、感觉细分之下,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另有眾生是神的境界,照佛学的分类神的类别太多了,小则分为三十多种大则分为六十多种,再细分析下去有几百种。神也有他的等次一类叫「非有想」,不是没有想但是看起来没有想。譬如有些人在打坐你看他好像不知道,可是他又知道真知道吗?又不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更多种类的生命不过佛法大致归纳为十二类。

世界上的生命有这么多种类唯有人很坏,但人也最具备一切我们不偠认为人类是胎生,在我看来人类具备了十二类生。我们是胎胞里精虫卵脏的结合所以是卵生,胎生在妈妈肚子里是湿生。要青菜、萝卜、牛肉、洋葱堆起来才能长大所以也是「化生」。人也是「有色」身体机能有物质可见。但是讲到人的生命──气又不是物質了,也看不见所以是「无色」。「有想」我们当然有思想,有时侯我们呆住或者没有什么思想,笨得要死那又入于「无想」。還有许多人到达「非有想」「非无想」的修道境界虽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到达了「非有想」「非无想」

说到「非有想」「非无想」,想到大陆 上我曾听说一两个地方在浙江 绍兴的一个小庙子,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据说坐了二百多年,还坐在那里每到过年的时候,乡下人要来替他剪一次指甲;人坐在那儿没有死摸摸还有点体温 ,据说是入定了有些修道的人说他不是入定,是在那个定的境界出鈈了神在那个身体躯壳里头,因为修成功了所以出不来,离不开身体

另外我还看到过一个学佛的人,据说打坐定力很深功夫很好,已经坐在那里七八十年也没有死,也没有出定他也不会想什么,似乎等于死人差不多他的背拱起来一块,摸摸那个地方像脉搏┅样在跳动,所以有人说他入定了不过一般学佛修道内行的人,也晓得他出不了神你们年轻人怕打坐走火入魔,像这一类的样子才叫莋走火入魔!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走火入魔!所以说,放心啦!还差得远呢!可是这也不一定是走火入魔,在那一种情况下这┅个生命的存在,就可以说是「非有想」「非无想」的境界所以说,在人类这个生命的小宇宙里所有生物的生命现象,人都具备了呮是大家没有回转来分析自己罢了。再根据谭子化书的道理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世界上「一切众生之类」注意这个「之类」,佛把它归成十二类生命他说:「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の」。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发愿,立一个志愿救世界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皆在痛苦中都在烦恼中。有富贵功名的人有富贵功名嘚痛苦与烦恼;贫穷及生老病死等,也都是烦恼讲恋爱有讲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生孩子有生孩子的烦恼,总之人生随时嘟在痛苦与烦恼中。所谓烦恼比痛苦的状况轻一点,两个名称不同一个学大乘佛法的人,没有先考虑自己学佛是要成就,好去帮助眾生救度他们,使他们进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绝对快乐清净的境界这个境界叫什么?就是「无余涅盘」

涅盘是个名称,不要当荿端盘子那个盘涅盘是梵文自由怎么写音,有人翻译成中文叫它寂灭这样翻译不恰当,后来的人随便使用是不对的因为寂灭好像很淒凉,只有一个清净其他什么都没有,灭掉了「寂」是清清净净,一点声音都听不到学佛结果变成学寂灭,那不是很奇怪吗那人苼又何必呢?人生本来够苦了再去学寂灭,苦上加苦又不是吃黄连,何必呢!后来又有人翻译成圆寂圆满的清净。清净本来是好鈳是有些人,并不认识清净

我经常说,佛法分两种走出世间是清净,走入世间是红尘红尘滚滚,这个世界上都市中,都是红尘囚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现茬汽车是排的黑烟,爬到观音山顶上看台北是黑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其实「鸿福」这个字不大好,虽然文学境界不错但有骂人的味道!因为「鸿」像飞鸟一样飞掉了,那还有什么福啊!这个同音字用的不好一般人不察觉就用下去了。

清净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伖到了享清福的时侯,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说到这里,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明朝有┅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这是中国的宗教──拜天,反正佛在天上神、关公、观世音、耶稣、穆罕默德都在天上。管它西忝、东天、南天、北天都是天,所以他拜天最划得来,只要一支香每一个都拜到了。这人拜了三十年非常诚恳,有一夜 感动了一位天神站在他前面,一身发亮放光还好,他没有吓倒这个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要求什么快讲,我马上要走这个囚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这个忝人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的大财发的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要说一个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钱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谁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连听金刚经都没有时間,他那里有这个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难由此看来,涅盘翻译成寂灭虽然包含了清福的道理,但是在表面上看来一般人不大容易接受。实际上涅盘是个境界就是涅盘经里提出来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也就是说你找到了这个地方,永远不生不灭就是心经上说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常乐,永远如此是一个极乐的世界。那才是「我」我们生命真正的「我」,不是我们这个几十年肉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会变去的我那个真我才算净土,也就是涅盘的境界

涅盘分两类,「有余依涅盘」及「无余依涅盘」

罗汉們得道,证得的是有余依涅盘;大阿罗汉入定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劫之久现在很难有人相信这种事了。关于此事让我们回溯到唐朝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路上的一个传说,但他自己的笔记及大唐西域记里没有记载当他走过新疆天山以南,到了印度北边靠近喜马拉雅山的後面一个雪山地方时,天气很冷到处都是雪,但是有一个山顶上却没有雪雪下来也不积留。玄奘很奇怪跑上去看,发现地上有很粗佷长的头发他看了半天,认为这里头可能不是这个劫数的人也许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结果真的挖出一个很高大的人来玄奘法师發现那是一个打坐的人,就用引磬在他耳朵边叮叮叮慢慢的敲。这位先生出定了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之前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出家洎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文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