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红二十红五军副军长军长

帖子主题:血与火的红色摇篮:从红二十五军走出的近百名开国将军!
共&1024&个阅读者&
军号:8404828 工分:2337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血与火的红色摇篮:从红二十五军走出的近百名开国将军!
文章提交者:申正义文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雄踞于鄂豫皖三省边界的大别山是红二十五军的诞生之地,从红二十五军这个血与火的红色摇篮里,走出了近百名的刚强铁汉、军旅战将。
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度的10年间(1955年-1965年),总共授予的1631名开国将帅名录中,出自1932年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的将军,共计97名。其中大将1名、上将2名、6名、88名。将军姓名如下: 大 将:徐海东 上 将:刘 震 韩先楚 中 将:李 耀 张天云 张池明 陈先瑞 林维先 梁从学 少 将: 王诚汉 王奎先 王德贵 方升普 方明胜 方毅华 毛和发 邓少东
叶建民 叶道友 成少甫 吕 清 伍瑞卿 邬兰亭 刘华清 刘振国 刘健挺 刘德海 关胜志 孙 光 严 光 扶廷修 苏焕清 李 发 李士怀 李少云 李长如 李书全 李庆柳 李国厚 李世安 李世炎 杨 森 杨克武 杨焕民 肖志贤 肖选进 吴华夺 吴林焕 吴宗先 吴振挺 何光宇 余 明 余克勤 闵鸿友 汪少川 汪家道 宋维栻 宋治民 张希才 张竭诚 张震东 张宜爱 陈 祥 陈炎清 陈鹤桥 罗厚福 金绍山 周世忠 郑本炎 胡立声 胡继成 查国桢 赵遵康
钱信忠 徐体山 徐光友 席舒民 高 林 曹思明 黄仁廷 戚先初 常玉清 董志常 程 明 程启文 程世清 傅春早 傅家选 鲍启祥 谢正荣 詹大南 詹少联 詹化雨 蔡炳臣 熊 挺 颜东山 1988年,人民解放军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总共授予17名上将军衔的高级将领中,其中有出自红二十五军的两名,他们是:刘华清上将(1955年少将),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王诚汉上将(1955年少将),时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
97名将军的籍贯分布:钱信忠少将系上海宝山县人;其他全都出自鄂豫皖三省。其中湖北大悟、红安、麻城、孝感等县41名;河南商城、新县、故始、光山等县21名;安徽金寨、六安、霍邱、霍山等县34名。
97名将军的年龄层次:生于年者,共18名;生于年者,共79名。其中,年龄最小者为毛和发少将(1919年)、肖选进少将(1920年)。
97名将军的身世学历:他们大都出身于工农,以农为主,在其自传和履历表中,不是填写着“农民”就是“牧童”,也有少数“学徒”或“工匠”。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有的仅读过几年私塾,或上过几天“列宁小学”,根本就没有入过正规军校,未经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窑工出身的徐海东,自称毕业于“青山大学”,其他人即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才有可能进入军事院校,加以深造。钱信忠1951年就曾赴苏联第一医学科学院学习五年。刘华清1954年也曾在苏联海军指挥学院学习四年。
97名将军中,有79名参加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有18名虽没有参加长征,但都被编入红二十八军,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三年游击战争。
97名将军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军委、解放军三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副职以上的领导者,总共有35名。
97名将军之中,如今仍然健在的,尚有11名(名单中的名字为蓝色者)。
(还有数十名出自红二十五军、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他们其实也能够跻身于将军之列,但却失去了获得将军军衔殊荣的机遇。)
至于那些在各个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团以上领导干部,少说也有百名之多。他们的卓著功勋,将彪炳千秋,永垂青史。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血与火的红色摇篮:从红二十五军走出的近百名开国将军!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467212 工分:142930
左箭头-小图标
红25军有功有过,有功是坚持革命,有过是到陕北之后,搞派性,打压陕北红军,抓人杀人,太残酷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04828 工分:2337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历程:1932年秋,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日,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政治委员高敬亭。1933年9月间,红二十五军在演麻公路遭敌包围,二十五军被分割。七十五师由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突围会鄂东仍保留二十五军番号,七十四师由徐海东率领,退回皖西重新组建二十八军。1933年1月,红二十八军并入到红二十五军。1934年,第二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梁从学、 政委姚志修;第七十五师,师长王少卿、政委高敬亭,全军共3000余人。不久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副主任郭述申、 供给部部长吴维儒、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全军3000人。辖第223、224、225团 手枪团。1934年11月,奉命开始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苏区,9月18日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1] 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师344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红二十五军是我党唯一的一支在长征途中得到壮大的红军队伍, 长征中人数最少的一支队伍,走出了97名共和国的将军。——这就是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却能独立作出北上抗日决策,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了重要基础……这就是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独特的作用的红25军!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3条记录]&分页:
&对血与火的红色摇篮:从红二十五军走出的近百名开国将军!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回忆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同志
(文摘精选)
回忆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同志
程子华&郭述申&韩先楚&刘震&陈先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红二十五军政治委员吴焕先同志,在长征路上英勇牺牲,距今四十五年了。我们这些跟着他的脚印走过来的人,每每想起这位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贡献一切的先行者,敬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吴焕先同志是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人。生于1907年旧历6月22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黄安县县委书记、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和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治委员。  组建红二十五军  1924年,焕先在麻城蚕业学校读书,放寒假的时分,他带回家一张马克思的画像贴在香案上。父亲很生气,呵斥他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焕先说:“他是革命导师,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父子俩为这事还吵了一架。焕先的三叔期望他念完了洋学堂,将来混上一官半职,本人也能沾点光,自动上门送学费。可他没料到,焕先毕业后,1926年,在党的领导下,就搞起农民运动。一些被清算的土豪劣绅,对焕先恨之入骨。有一天,恶霸方晓亭带着地方民团,把他父亲、哥哥、嫂子、弟弟,在家的六口人,全给杀害了。焕先回来,看见母亲和弟弟伏在六位亲人的遗体旁边哭得死去活来,本人也悲痛万分。他擦去了眼泪,对母亲说:“妈妈,你们快走吧&,只要打倒军阀、地主阶级,劳苦大众才会有家,才会有活路!”为了避免母亲再遭杀害,劝说她丢开了家业,到本土投亲靠友。  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吴焕先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必须得有本人的武装。第二天,他就组织农会的骨干分子,在他家门口架起20盘铁匠炉,连夜赶制鱼叉、大刀、梭标。他们奇袭民团,打监卡、乡公所。农民武装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190人发展到三千多人。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了。为配合北伐和平,他们向封建地主和一切反动权力进行了猛烈冲击。1927年的“四·一二”,蒋介石叛变了革命,陈独秀搞投诚路线。但黄麻地区的党组织抓住枪杆子不放手,一支枪也没让缴去。5月间,光山县柴山堡大土豪陈日辉带着一万多人的反动红枪会,向吴焕先领导的农民武装扑来。在木城寨血战了七昼夜,革命的武装打败了反革命武装。8月,吴焕先和其他领导同志一同,又自动配合麻城农民自卫军打败了恶霸头子王芝庭的反动武装,活捉了王芝庭。这一连串的成功,震撼了鄂东北的封建统治。中国共产党的声威愈加进步,吴焕先和其他领导同志的名字在广大人民两头愈加嘹亮地传开了。  1927年11月,举行了著名的黄(安)麻(城)武装起义,吴焕先同志是领导人之一。此后,革命情势时起时落。到1932年初,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政权和红军大大发展起来了。可惜的是,张国焘极力推行错误路线,先“左”后右,于1932年10月惊惶失措地带着红军主力越过平汉路向西去了。此后,敌人并没有减轻对根据地的压力,仍然集中十五个师的兵力反复清剿鄂豫皖根据地。这时,几乎村村都遭到血洗,房屋在火光中变成废墟;成百成千的老弱妇幼被集体枪杀。几千名青年妇女被装上汽车送往河南、武汉贩卖了。在这严重的情势下,鄂豫皖地区多么需求有个一致领导啊!多么需求有一支强有力的红军坚持斗争哪!这时,担任鄂东北游击司令的吴焕先同志英勇地站出来了。他找到省委书记沈泽民、郑位三等同志,建议迅速把分散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集中起来,组建红二十五军。省委做出了组建红二十五军的决定,任命吴焕先同志为军长,王平章为政委,徐海东为副军长兼七十四师师长。在很短工夫之内,吴焕先同志就把军部、两个师、五个团、两个间谍营,全部组建起来了。他亲身到各师、团,到各个连队给干部、战士讲话。他说:鄂豫皖根据地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丢,大别山的红旗不能倒!战则存,不战则亡,我们一定坚持到最后成功!  全军刚组建不久,吴焕先等同志就指挥部队连续打了三个败仗:在郭家河子将敌人一○四旅全部歼灭,俘敌两千余名,缴获长短枪两千多支,而我们本人才伤亡几十人;在潘家河子歼灭敌人一个整团;接着,又在杨泗寨歼敌三百多。三战三捷,军威大振,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全军指战员为本人有这样一位指挥才能出众的军长,而无比兴奋。  官兵爱戴的杰出领导者  1933年4月,除地方武装外,红二十五军主力发展到一万三千多人,被敌人摧毁的鄂东北苏区,又逐渐恢复了一大片。但是,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省委担任人冒然决定攻打敌人据点七里坪。结果,红二十五军损失过半,敌人也愈加疯狂起来。  1933年夏到1934年秋的一年多工夫里,是我们最艰难的时辰。皖西和鄂东北被分割开,而鄂东北敌军更多,处境更险峻。吴焕先同志一直神态镇静,临危不惧。同志们见到他就觉得有力量!吴焕先同志经常到部队、战士两头讲全国革命情势,讲列宁领导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讲得战士喜笑颜开。焕先同志非常关怀伤员,由于没有药,他和医务人员研讨,用山涧水洗伤,用南瓜瓤子敷伤口。有一次,警卫员见他脸浮肿了,用小锅给他熬了一点稀粥,他端着小锅,送给伤员吃。  焕先同志公而忘私的精神,还表如今家庭成绩上。有一天,焕先同志的母亲讨饭到军部驻地,被警卫员发现。在这艰难的日子里,母子相逢,是多么不易的事啊!有的同志提议,让他母亲暂时留在军部。焕先同志又怎忍心让本人的母亲四处乞讨?但在当时的险峻情况下,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的母亲又何止万千呢?母亲知道部队处境非常艰难,她见了儿子一面,说了几句话,就咬着牙悄然地走了。从此,他们母子再也没有见面。过了些天,焕先的妻子听说部队断粮了,背着本人从外县讨来的几十斤米和十几个鸡蛋,给部队送来了。焕先让警卫员把粮食和鸡蛋都送给伤病员。妻子走后没几天,就饿死了,听到这个信息,同志们都流了泪。  当时,一个连队只要十几发子弹,这怎能消灭敌人呢?战士们经常为这事焦虑。有一天,焕先带领部队打了个埋伏,发挥近战专长,只用二十几分钟,就全歼敌人两个连,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和粮食。人有吃的,枪也有打的了,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大成功。  在战役中,焕先同志总是亲临火线,退避时,又常常走在后头。那年冬天,焕先同志带全军主力在鄂东北被四个团的敌人包围在仰天窝一座山上。我们弹药曾经打光了,只能用大刀、刺刀和敌人搏斗。恶毒的敌人放火烧山,我军堕入浓烟烈火之中。焕先同志镇静地把指挥员找来,将包围方向、工夫、集合地点作了安排,随后,亲身带一个排占领了一个高地,掩护部队包围。成群的敌人向高地扑来,战士们同敌人滚打在一同。两个敌兵抓住吴焕先同志的大衣领子,喊叫着:“缴枪,缴枪!”焕先同志用力一甩,一个敌兵把焕先身上的钱袋子(那时每个干部都保存一些公款)撕碎了,白花花的银元撒落一地,两个敌兵便拚命地抢。警卫员廖辉和几个战士都机智地扯开本人身上的钱袋子。见钱眼红的敌兵为抢银元,互相撕打起来了,吴焕先同志乘机带领全排战士向山下冲去。次日早晨,全军干部战士见到穿着单薄的吴军长时,一个个满脸热泪,有的伤员也拄着棍子拥到他的身边,听他讲话。大家亲身感遭到:哪里风险吴军长就出如今哪里。他一出现,常常是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焕先同志听到部队的战役报告,也很激动。敌情如此严重,斗争这样艰苦,却没有流亡,没有掉队。他非常高兴地说:这次包围的成功,证明我们每个同志都是革命的坚定分子,都是革命的火种!有这样的火种,红军就会发展、壮大!听了焕先同志的讲话,全军上下勇气倍增,斗志更旺。  压在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身上的不光是敌人的疯狂进攻,同时还有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从内部来的摧残。特别是在七里坪战役过程中,肃反的扩大化,弄得人心惶惶。吴焕先同志从理论中逐渐看清了它的危害,扭转了肃反扩大化的倾向。有一次包围时,焕先同志发现一个被绳子捆绑的人,不断跟着部队从敌人包围圈冲出来了。他一了解:原来这人是前几天肃反“肃”出来的“反革命”。焕先同志气愤地说:“哪有这样的反革命?”亲身给那个同志解开了绳子。又一次,焕先同志到七十三师布置战役任务,忽然听见隔壁房间有哭声,他过去一看:是一个14岁的红小鬼在冤枉地哭着,原来他被打成“改组派”了。焕先同志批评了逼供信的倾向,立时把那个小鬼领出来,还留在本人身边工作。郭述申同志当时是皖东南道委书记,曾由于反对轻信口供,反对杀害两个师的干部,被定为“右倾”,撤了职;后来,担任肃反的人又说他是反革命,要处决,想让焕先同志表态赞同,焕先当时就给顶了回去。那人不甘心,又找徐海东,海东同志拍了桌子,说:“郭述申是反革命,我们都是!”这样,郭述申同志才未被“肃”掉。吴焕先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保护了不少同志。这使红二十五军全体同志能够在艰苦的斗争中风雨同舟,英勇奋斗。  七里坪战役之后,吴焕先和徐海东各带一支部队,在皖西和鄂东北战役达半年之久。1934年4月,两支部队在商城县东南豹子岩又会合了。在出生入死的和平年月里,战友相逢,分外亲热,这天夜里,两人整整谈了一宿,谈成功,也谈失败,谈到七里坪战役中损失那么多同志时,都感到教训太沉痛了。最后,焕先同志说:要从血里找出新的路子、新的斗争策略来!  不久,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会上确定:吴焕先改任政治委员,徐海东同志改任军长。焕先和海东在会上提出:今后红军和游击队的举动要“灵活,慎重,不要机械”;作战方针要从实践出发,“打不了不打,打不胜不打,要打就打歼灭战!”  蒋介石第五次“围歼”中,又把东北军从华北调到鄂豫皖地区,敌人总兵力共八十多个团。焕先同志坚信红二十五军是在残酷的和平中锤打出来的,不会被优势敌人打垮,成绩是如何以小的代价战胜东北军。他亲身找从敌占区来的商贩说话,亲身审问俘虏,对东北军作了细致地调查研讨:东北军配备强,但他们来鄂豫皖是人生地不熟,又不擅长山地作战;不少官兵思乡怀土,不愿打内战,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非常不满。焕先同志给干部们做了报告,要求除军事上坚决打击之外,必须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政治瓦解。他召开瓦解敌军工作会议,制定《哗变兵士优待条例》,组织“哗变兵士款待委员会”。要求部队一定要恪守俘虏政策,彻底纠正张国焘时期虐待俘虏的错误倾向,根据东北军的情况,战场喊什么话,他都具体地做了交代。  7月17日,在罗山县长岭岗,东北军逐一五师三个团向我进逼。我军已预备转移,但掩护部队一打,敌军就仓皇后退。于是,军的领导立即改变决心,组织部队对敌发起猛攻。战士们边冲锋边高声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的弟兄不要上老蒋的当!”“枪口对外!”在军事压力与政治瓦解之下,敌人纷纷缴械投诚。敌师长见势不妙,带一部人逃了命。我军俘虏敌团长以下近三千人,光机枪就缴获六十多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长岭岗战役之后,为扩大我军政治影响,和处理部队的物资困难,打开了罗田县城,缴获甚丰。但在进攻英山城时,发现敌人添加了兵力,而且碉堡坚固,设防紧密,如果冒险硬攻,必然形成严轻伤亡。焕先同海东磋商:要接受七里坪战役的教训,要机动灵活,敌变我变。于是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英山,改为奔袭太湖县城。太湖是敌人的后方,防守薄弱,远距奔袭,出其不意,成功把握大;太湖城,距安徽省安庆较近,物资丰富,攻克后,政治影响会更大。为了达到奔袭的目的,留下一支小部队佯攻英山,主力昼夜兼程,连续行军二百多华里。战士们不了解情况,有些埋怨情绪,焕先同志内行军行列里跑前跑后,边走边做战役动员。他风趣地说:“同志们,东北军给我们换了配备,可是目前还是缺吃少穿,英山的敌人又不肯给我们,可太湖的县太爷曾经给我们预备好了,大家愿不情愿去领啊?情愿领,就不能怕脚板疼!”焕先同志的讲话富有鼓动性。掉队的同志听说吴政委在前面讲话,拄着棍也要赶上去。这天夜里,各部队都提早到达了。当敌人的眼睛还在紧张地盯着英山的时分,我军已攻占了太湖,全歼守敌,缴获了大批布匹、药品、粮食和武器弹药。记得当时,全军每人都发到一把雨伞,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说:“一把雨伞就是一间房啊!”还把许多粮食、衣物、食盐分给城内外的人民群众了。敌人慌了手脚,赶忙调回一部分“围歼”部队来防守后方。  吴焕先同志没有进过军事学校,但他擅长从和平中学习和平,从败仗和败仗中找出经验教训,找出新的斗争策略,所以,他很快成为大家爱戴的军政双全的杰出领导人。他的名字和笼统已构成一种力量,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群情激奋。  进军鄂豫陕边界  1934年9月,程子华同志来到鄂豫皖根据地,传达了党地方和周恩来同志的指示。鄂豫皖省委根据地方的指示精神,决定红二十五军向鄂豫陕边界进军,去创建新的根据地。确定留下皖东南道委书记高敬亭同志带部分游击队坚持根据地。于是,当年11月,在省委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理论证明,周恩来同志的指示是正确的:鄂豫皖根据地坚持了,在陕南也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陕北时红二十五军由三千人扩大到四千余人。  焕先同志很讲斗争策略,在我军跨过平汉铁路,进入河南地界时,四处是寨子,都由民团和地主武装把守,阻拦我们。这时,我军为了避免冲突,用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派人和那些地方武装会谈,要求借路经过,互不侵犯。结果那些地方武装让开大路,甚至让我们从寨子两头经过。延长了行军工夫,避免了损失。  吴焕先同志治军是很严正的,他对损害革命的行为感恩戴德。1934年11月,我军长征到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忽然遭到敌人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的追堵。由于寒流降临,气候渐变,雨雪交加,在跟敌人遭遇时,战士们的手指都冻僵了。敌人发起猛攻,并从两翼包抄而来,情况非常危殆。有个贪生怕死的参谋主任,骑着一头大黑骡子,仓惶奔逃,大喊大叫:“我们被敌人包围了,过不去了,各自逃命吧!”一霎之间,少部分部队出现不稳情况。在这紧急关头,吴焕先同志赶到现场,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站在高处,厉声喊道:“站住,冲上去顶住敌人!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战士们冲入敌群,展开激烈的白刃格斗,终于顶住了敌人。第二天我军转移新地区时,吴焕先同志把部队集合起来,表彰了作战英勇的同志,痛斥了参谋主任临阵脱逃的可耻行径,并代表军的领导做了立即枪决的宣判。这一宣判博得同志们热烈反对,也使全军指战员遭到一次深入的战场纪律教育。  我军且战且走,敌军紧追不放,在过拐河时,焕先同志指定韩先楚同志率领队伍抢占河边的一个寨子。当这个部队接近寨子的东南角时,敌军也从另一条路上奔来。冤家路窄勇者胜,我军的手榴弹、长短枪一齐开火,打得敌人狼狈逃窜。这是长征路下风险的一步,若不是焕先同志深谋远虑派部队控制河边的寨子,我们这支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是难以在敌步、骑兵的追击下安全过河的。  12月初,我们粉碎敌人四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长驱千余里,成功地进入了陕南。行军途中,焕先同志骑在马上不是读书就是看报。到达宿营地就察看地形,布置警戒。他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尽忠尽职,对玩忽职守的人丝毫不讲情面。12月10日,我军在洛南县庾家河同敌六十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战役。在战役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同志都负了轻伤。政治委员吴焕先同志指挥部队把敌人打垮了,当他前往驻地时,发现有些伤员还没有得到安置,而另一位领导干部却在农民家里睡大觉。焕先同志非常恼火,亲身把那位领导同志喊了出来,当场给了严峻的批评。正是由于焕先同志能够勾结内部,从严治军,又身膂力行,使红二十五军保持着良好的战役作风和亲密的勾结。否则,很难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时代杀出一条活路。  红二十五军西进到鄂豫陕边界当前,打了许多败仗。首先在三要司歼敌一个营,接着在庾家河歼敌八百多;在蔡玉窑击溃敌一二六旅,在洋县石塔寺,打垮敌警二旅,打伤其旅长张飞生,在葛牌镇全歼敌警三旅;在袁家沟口全歼敌警一旅,俘敌旅长唐嗣桐,等等。同时,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群众,很快就在鄂陕、豫陕边界和华阳地区建立了两个县、数十个乡的革命政权,以及许多地方武装。主力部队也有发展。1935年春天,蒋介石从各处凑合了三十多个团的兵力,对我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并限令在五、六、七三个月之内,全歼红二十五军。恰在这时,鄂豫陕边区省委书记徐宝珊同志因病去世,省委决定让吴焕先同志代理书记职务。在此紧急时辰,他掌管召开了省委军事会议,研讨和制定了有关反“围歼”的作战方针,决定采取“先疲后打”的灵活战法,粉碎了敌人的围攻。7月中旬,我军又乘胜打出终南山,前锋部队直抵西安以南二十余里,威胁敌军老巢。蒋介石妄图在三个月之内消灭我军的“围歼”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会师陕北迎接党地方  艰苦的历程,枪林弹雨的生活,使焕先同志愈加热爱本人的部属,他常说,要好好保存我们的骨干,有一天,这些骨干都要成为担负重担的领导干部。他非常关怀地方红军和二、四方面军的行迹。焕先同志曾说,消灭敌人一个团也不如缴获一部电台,有了电台就可以听到地方的指示了。打出终南山当前,我们从缴获的报纸上和交通员带来的信息中,获悉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合,并有北上的动向。焕先同志和省委其他同志认真研讨了斗争情势的严重变化,召开了鄂豫陕边区省委会议,决定带领红二十五军急速向甘肃方向挺进,策应党地方与主力红军北上。同时,决定红二十五军北上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留下郑位三、陈先瑞等领导同志,继续坚持陕南地区的斗争,巩固和发展这块新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的历史理想证明,吴焕先同志和省委其他同志这一果断的举动,具有严重的历史意义!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沿着秦岭北麓走了几天,随后又转入秦岭山中,继续向西挺进。8月初,我军很快就进入甘肃境内,攻占两当县城,渡过渭河,攻下秦安,好像闪电普通地出如今陇东高原。  焕先同志每到一地,都要教育部队严厉恪守群众纪律,切实做到秋毫无犯。他说:我们每天行军打仗,切莫忘了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他针对敌人所分布的种种反动谣言,要求部队不管走到哪儿,都要把红军的优秀作风带到哪儿,让新区人民群众知道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工农队伍。记得在路过留坝县时,部队住宿在一座大庙里面,当时由于庙内卫生搞得很脏,纪律也不太好,焕先就把有关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召集起来,进行教育。他说:这座庙宇是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我们红军队伍一定要爱护文物古迹,搞好卫生,对庙内的一切陈列物品,都不得随意拿动。当同志们知道这就是西汉名士张良庙时,都敬佩焕先同志的做法,留意保护庙内的一切财物。临走时,把庙内收拾得干干净净。焕先同志以身作则,模范地恪守群众纪律。他深化调查研讨,根据不同地区的民情风俗,适时地提出一些新的规定。在到达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之前,他了解到军阀部队在这一带所形成的民族隔阂;同时,又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气,对部队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他制定了几项必须遵照的规定:禁止部队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荤,禁止打回族的土豪,不准在回民面前说“猪”骂“猪”,等等。  到了兴隆镇当前,焕先同志首先去拜访了清真寺,并赠送了匾额和礼品。部队还在街道两旁,张贴了许多标语布告,进行政策宣传。我军的模范举动,使当地回民群众深受感动,拍案叫绝。有许多事前逃跑出去的青年妇女,听说红军纪律好,很快都从野地里跑了回来。陇东高原上的兴隆镇,四处都是一派从未有过的欢腾景象!  部队在这里住了三天,临走时,回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端上点心油果,欢送红军。清真寺的阿訇们,还专门宰了几只肥羊,吹吹打打地蜂拥着,送到军部。几个回族青年,还跟着我们一块儿到了陕北。  后来,我们在跟地方红军会师当前,党地方曾夸奖过红二十五军路过回民区时留下的良好影响,毛主席说我们的民族政策程度很高,执行得很好。  1935年8月,我军攻克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绕过平凉直抵泾河边上的白水镇。这时,敌三十五师之骑兵团及二○八团数千人,忽然从西峰镇方向猛扑过来,企图在泾河北岸堵击我军。我军则决定南渡泾河,佯作夺路入陕之状,把敌人从泾河沿岸调离开来,然后再乘机渡过泾河,挥戈北上。8月21日,我军冒雨来到泾川县城东北渡河。谁知,部队刚过一半,忽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有几个同志不幸被急流卷走。军部直属队和担任后卫任务的二二三团,大部被阻在泾河北岸,吴焕先同志由于指挥部队渡河,也被隔在北岸。这时,敌二○八团一千余人,乘机由泾川方向猛扑而来,企图把我后卫部队压在河边,背水作战。焕先同志一看情况危殆,立刻带着军部交通队一百五六十人,直插敌人腰部。他向战士们高声呼喊:“同志们,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压住敌人就是成功!”战士们不顾泥泞路滑,一鼓作气地冲上前去,抢占了一座制高点,把敌人侧后截成两段。这时,战士听说吴政委中弹负轻伤,一个个怒火万丈,与敌拚刺肉搏,把敌人从塬上压到沟里,敌团长马开基被击毙。这一仗,打得勇猛顽强,敌二○八团一千余人全部就歼。  可是,就在战役的最后时辰,吴焕先同志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军指战员无不热泪滚滚,悲恸不已。此时此刻,河水好象也在呜咽,秋风似乎也在悲歌!  我们抬着焕先同志的遗体渡过泾河,当晚就买来一口油漆棺材,把他埋葬在陇东高原。随后,省委决定程子华同志任政治委员,徐海东同志任军长,带领全军踏着焕先同志尚未走完的征途,奔赴陕北。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成功地到达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编为红十五军团。同年10月,我们终于迎来了党地方、毛主席、周副主席率领的地方红军!毛主席在接见徐海东和程子华同志时,表彰了红二十五军的远征功绩,说是为革命立下了大功。这个大功,要归于千百个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要归于红二十五军广大指战员,要归于鄂豫陕三省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归于省委和吴焕先同志。焕先同志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是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是红二十五军公认的领导人。他的擅长作政治工作和身先士卒,英勇战役,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实事求是,执行政策,联系群众,勾结同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等优秀质量,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收藏&128246
TA的引荐TA的最新收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1军团第4军军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