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缺乏钾怎么办以来中国文化缺乏挑战与发现,突破,创新,这句话对吗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3776套总数:5603686套专访:3146部会员:302765位
当前位置:
&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3.10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新人教版必修4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学案:3.10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新人教版必修4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58次
资料类型:复习学案
文档大小:2.1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备考方向要明了]
考纲下载 考情回顾 考向预测
1.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2)创新的社会作用 本课考点在高考中的考查较少,多以选择题为主,主要集中在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等考点上。如2012年大纲全国卷30题、2011年福建卷36题考查了创新意识;2011年安徽卷10题、浙江卷29题则考查了辩证的否定观 (1)结合当有科技、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案例及我国在航天等领域的新成就考查辩证的否定观及创新意识等知识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我国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创新活动,考查辩证的否定观及创新的社会作用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识记层级]
1.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要求。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它坚持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
(2)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理解层级]
全面准确理解辩证否定观
(1)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①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所谓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而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要对旧事物进行否定,否定实现了事物由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②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时,并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拋弃,一笔勾销。新事物是在批判地继承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在新旧事物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包含拋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拋弃,而是既克服、拋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4)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
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①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特别提醒]
掌握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 外力的否定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中断和停止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必然成为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对于辩证的否定观的考查以科技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等为背景设置问题。
(一)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科研人员怎样才能够成功研制开发某种产品。
(2)某某作品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3)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某项科研成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二)常考知识点
辩证否定、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三)必背答题术语
(1)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
(2)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革命精神,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应用层级]
[例1] (2011·安徽高考)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考点 考查辩证的否定观及创新意识
抓关键 漫画中的关键信息“勇敢的放弃”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原因
A 不符合题意 漫画并未体现利用规律
B 不符合题意 漫画信息未体现实践的观点
C 不符合题意 不符合漫画主旨
正确 图注“某些成功,常常是因为一次勇敢的放弃”和图中一条鱼跳出鱼缸进入大海这一景象,启示我们要学会“放弃”,要树立创新意识
1.老鹰活到40年时,为了再生,狠命地啄击岩石,使老化的喙全部脱落;待新的尖喙长出后,用喙将麻木的爪子一根接一根地拔将出来;等到新的利爪生长齐全,又用利爪将全身陈旧的羽毛拔光,整个更新完成,从而赢得后30年的崭新生活。这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
①是外界作用的否定 ②是联系的环节 ③是发展的环节
④实质是“扬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借助外力的否定,①错误,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识记层级]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基本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二者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方法论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理解层级]
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的角度: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从辩证法角度: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3)从认识论的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特别提醒] 创新并不是要否定一切,创新要求否定,但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收和发扬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应用层级]
[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就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这一案例表明(  )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       B.②③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定考点 考查创新意识
抓关键 清洁工建议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解决了现实问题
第二步:析选项
选项 对应度
① 说法错误 社会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 说法错误 说法过于绝对
③ 正确 要实现创新必须先发现和提出问题
④ 正确 创新必须打破既有理论的束缚
2.一个老板一直卖假货,但是他的生意一直很好。这是为什么呢?习惯地我们会想质检局可能有问题?老板可能做了手脚?但新颖、合理的答案是,他卖的是“假发”。这个事例说明(  )
①惯性思维会造成陈旧的思想观念 ②创造性思维有利于人们改造事物 ③换个角度思考有利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寻找新思路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变革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①不准确,题中体现的是惯性思维和陈旧的思想观念不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②与题意不符合,题中体现的是认识事物而不是改造事物。③④均符合题意。
[综合迁移拓展]
全面理解创新
(1)创新的内容(是什么)。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2)创新的哲学依据和现实意义(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从唯物论角度,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认识论角度,整个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②现实意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创新的基本要求(怎么办)。
①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②从实际出发。
③提出新的创意,解决新问题。
[主干数字记忆]
[随堂笔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一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动力
十八大报告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把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据此回答1~2题。
1.党和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
①事物的发展需要辩证的否定 ②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科技创新的哲学依据。创新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推动事物的前进上升,故选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故选①。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④是创新的意义,不是创新的哲学依据,故排除。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创新意识,要求人们(  )
①不要受客观实际的限制 ②敢于否定一切现成的理论 ③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①是唯心主义做法。辩证的否定不是否定或肯定一切,其实质是“扬弃”,故②错误。③④是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
热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理论创新
3.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大反响。这一重要论述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理论创新 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A.①②      B.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创新的有关知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①②正确。③表述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4.党的这一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表明(  )
A.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C.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D正确且符合题意。
热点三 山寨不等于创新
5.如今,山寨产品层出不穷。如在饮食类,就有“康帅博”“脉劲”“王老古”“白事可乐”“豪牛酸酸乳”等;这些山寨产品的外包装几乎与原产品无异,但只是对品牌产品的简单复制,而且质量也往往不能得到保证。从哲学上看,这启示我们(  )
①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
③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④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创新的意义。山寨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实质是复制和盗版。因此,这从反面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①③正确。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②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6.有人批评说,“山寨”精神在中国已是根深蒂固了,要想创新真是步履维艰。从哲学角度看,要突破“山寨”精神需要(  )
①创新思维,批判精神 ②解放思想,摒弃传统 ③怀疑一切,否定权威 ④立足实践,与时俱进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认识错误。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花朵开放时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当结果的时候,人们又认为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了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互相排斥。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构成整体的生命。下列观点对以上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B.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C.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学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D.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辩证否定的理解。A、B、D都是对材料揭示的辩证否定观的正确理解。C中“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说法错误,因而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2.列宁说:“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而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辩证的否定就是(  )
A.事物自身的否定    B.否定一切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蔑视权威,不相信书本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实质是“扬弃”,故选A而排除B、C。辩证否定应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故D错误。
3.中国语言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下列说法中能体现辩证的否定观的是(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等知识。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B体现了这一点。A体现了量变与质变关系,C体现了联系观点,D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4.科学发展观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指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近10年来,我国持续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平稳程度高的重要发展时期,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创新性、指导性得到了充分彰显。这证明(  )
A.科学理论决定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B.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
C.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A说法错误,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B说法错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不选,材料说的是理论创新。
5.鼓励中学生不断扩展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多关注社会和天下大事、学会融入社会等,继续成为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考核的方向。这启示当代中学生应该(  )
①怀疑一切,与时俱进 ②坚持辩证否定观,学会“扬弃”
③做到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④敢于否定一切,善于打破旧观念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人生价值的实现。①④错误,不符合辩证的否定观,②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故选B。
6.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  )
①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 ②对旧事物的一切全盘否定 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④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辩证否定观的实质的理解。②为形而上学的否定观。①③④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即“扬弃”的内容。
7.月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美食。但专家指出,月饼高糖、高热量,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有时还是“健康杀手”。月饼要想成为一种健康食品,关键要从工艺和配料方面进行改良,否则口味再好,也不符合现代人对营养方面的要求。这表明(  )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②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推动复杂事物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④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
解析:选C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说法错误。④的说法在题干中没有体现。①③符合题意,选C。
8.从1992年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提出家用电脑的概念到2012年,仅仅20年时间,联想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目前,联想拥有6 500项全球专利,其中有近5 000项是发明专利,仅在2011年,联想集团就新增专利500余项,专利收入达到2 000万美元。由此可以看出(  )
A.科技创新是企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B.实践的发展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C.理论创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
D.事物在相互联系中向前发展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科技创新的作用。材料着重讲联想的发明专利,意在强调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都不选。
9.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绽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这告诉我们(  )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哲学家在解决问题上突破了一般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创新思维。A与题意不符,C表述错误。D错误,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它并不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0.亚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称为“最博学的人”,也被奉为物理学的绝对权威,他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统治了西方将近两千年。1590年伽利略作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证明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进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长期在物理学中的统治地位,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这告诉我们(  )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敢于怀疑权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 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敢于颠覆前人的一切成果
④坚持辩证的否定观,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析:选D 本题考查树立创新意识。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怀疑权威的表现,也是创新的体现,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体现,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
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史,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表明(  )
①创新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③创新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 ④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和实践的推进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借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考查创新的作用,①②③④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1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因为(  )
①创新能够凭主观愿望创造出崭新的事物 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创新的作用。创新源于实践的需要,并非纯粹的主观创造,故①错误。②③④正确切题,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大省,取得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巨大成就。回顾山东3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更是破解发展障碍和难题的过程。”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分析说明为什么“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更是破解发展障碍和难题的过程”。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其次要围绕解放思想这一主题组织答案。
答案:(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因此,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
(2)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必须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
(3)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批判性思维,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所以,解放思想的过程更是一个“破解发展障碍和发展难题的过程”。
14.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胆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因此要熟练掌握该部分相关知识,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辩证否定的观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1)必须遵循联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联,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必须遵循发展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把握中国和世界前进的总趋势,又要正视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3)必须遵循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原则。统筹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互利共赢。
(4)必须遵循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原则。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大胆吸取、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知识点 知识点阐释
唯物辩证法总论 联系观、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哲学上的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 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方法论:分析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 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社会、认识)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 看到前途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辩证关系) 原理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不断发展
方法论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内涵: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内涵: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分析、揭露、正确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辩证关系 原理: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寓于特,特离不开普)。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注意: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方法论: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结合;群众路线;特色理论
矛盾分析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注意统一性的两个表现(依存、转化),理解俗语“福,祸之所伏;祸,福之所倚”等
一分为二看问题(两点论、两分法) 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与形而上学片面观相对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依据;含义;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重要性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哲学依据;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辩证的否定观 原理 肯定与否定、继承与批判的统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原理 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否定(必然灭亡)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从不断的运动中理解它的暂时性;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作用 ①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⑤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
长效热点(三) 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热点缘由] 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是近几年高考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长效热点。年年高考中辩证法都是命题重点。从理论层面看,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分量最重。尤其是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高考复习一定要重视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常考命题角度 必背答题术语
联系的观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坚持系统优化
发展的观点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矛盾的观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典例] (2012·安徽高考节选) 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
材料 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步:准确审题,明确考查范围
根据设问可知,试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有关知识。
第二步:回忆教材相关知识,初步列出知识提纲
第三步:深度分析试题,逐步形成答题要点
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题可分为三步:第一,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即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否定观;其次,要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即“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最后,逐一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按照方法论+措施(材料)的模式组织答案。
第四步:筛选有效信息,材料设问正确卡位
回答层次 材料(设问)中涉及的考点
首先要明确知识范围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辩证的否定观
要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需要“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
逐一分析这些措施体现的辩证法观点 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联系的观点,坚持系统优化要有序迁移——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正视问题,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创新社会管理——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
第五步:表述规范,清晰条理作答(术语+材料)
[答案]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流动时代”的问题。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材料一 表1  国家财政支出总额及部分支出项目占比情况   单位:亿元、%
年份 财政支出总额 基本建设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占总支出比例 行政管理费 行政管理费占总支出比例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文教科卫占总支出比例
591.93 12.75 535.77 11.54 957.77 20.63
639.72 11.04 729.43 12.59 1 278.18 22.07
789.22 11.57 872.68 12.79 1 467.06 21.50
907.44 11.43 1 040.8 13.11 1 704.25 21.47
1 019.5 11.04 1 137.2 12.32 1 903.59 20.62
1 387.7 12.85 1 326.8 12.29 2 154.38 19.95
2 116.6 16.05 1 525.7 11.57 2 408.06 18.26
2 094.9 13.19 1 787.6 11.25 2 736.88 17.23
2 510.6 13.28 2 197.5 11.63 3 361.02 17.78
3 143 14.25 2 979.4 13.51 3 979.08 18.04
3 429.3 13.91 3 437.7 13.95 4 505.51 18.28
3 437.5 12.07 4 059.9 14.25 5 143.65 18.06
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05》。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经济发展是前提,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保障,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者是统一的。
(4)片面发展经济而忽视社会发展最终要影响到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去谈社会发展,必将导致平均主义。
材料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属,山东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结合材料,分析山东省上述要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答案] (1)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树立全局观念。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体现了这一点。
(2)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体现了这一点。
(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了这一点。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专家预算,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23种入侵微生物。外来物种给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的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人类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外来物种的危害问题给予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必须杜绝外来物种的引进,保护本地生物物种
B.必须承认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C.必须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限制其不利条件
D.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应无条件地吸收外来物种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A、D均不是哲学启示,而且观点错误,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了在引进外来物种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尽量杜绝或减少它的危害,即限制其不利条件,故选C。
2.发菜是一种黑色藻类植物,其食用价值和一般青菜一样,然而就是因为它谐音“发财”而身价百倍,导致大批人为了攫取经济利益而疯狂挖掘草地,大批草原植被和草场被毁。从哲学角度看,有人将“发菜”与“发财”相连,实质是(  )
A.导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对立
B.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C.承认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D.一种错误的认识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将发菜与“发财”相连,是主观臆想的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
3.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  )
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B.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C.把握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D.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题中材料说明要提高记忆力需要视听有机结合,在哲学上体现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故C正确。A观点正确但不符合要求。B、D均与题意无关。
4.我国在确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在21世纪实现三个“零增长”: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这一目标的确立,从哲学上看(  )
A.坚持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的观点
B.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发展
C.坚持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否认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坚持用联系、发展观点看问题等知识。国家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提出三个“零增长”,表明国家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中“改变规律”观点错误。B为政治观点。D与材料不符。
5.“节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能长期以来并不关注,不少地方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这告诉我们(  )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新事物的发展符合客观规律
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D.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等知识。“节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差异,使节能型房屋的推广进展缓慢,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故应选C。
6.在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的居民中,注册志愿者超过1万人,平均每5位居民中就有1名志愿者。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这蕴涵的辩证法道理是(  )
A.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B.促进量变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要热情支持和悉心推动新事物成长
D.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幸福社区
解析:选A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材料中“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体现了A。B错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在材料中未体现。D属于价值观的范畴,不符合题意。
7.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  )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材料揭示了不同年龄在人生的旅途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D入选。A、B材料未体现,C颠倒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选。
8.在高三复习阶段每天都有诸多的学习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这常常让我们手忙脚乱。如果善于按照下图所示将我们的学习任务进行管理,并按一定的顺序完成任务,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做法主要体现了(  )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图示把事情按照重要性进行了分类,说明首先要抓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其他,反映了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
9.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先秦诗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为我们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学风韵。这体现的哲理是(  )
①矛盾普遍性是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的 ②事物都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 ③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④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等知识。中国诗歌一脉相承而又多姿多彩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①正确。诗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④,故选D。
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浙江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事文化,生产农家情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系统优化的方法及对辩证否定观的理解。“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是系统优化思想的具体表现,脚下的土地从生产农产品,到生产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体现了辩证的否定的实质,①②符合题意。
11.下图《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②要树立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③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寓意的理解。材料的中心意思:圆从不知足,追求新起点,故答案为C。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12.北京时间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导航卫星网络构建完成,覆盖中国以及大部分亚太地区。此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交通运输、渔业、勘测、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这反映出(  )
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只要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就能推动技术进步 ④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创新及其作用,①④符合题意。②未在材料中体现。③说法过于绝对化。
二、非选择题
13.日,在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说,3年来,在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从国情出发,确定了“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指导方针。这既考虑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要,也考虑了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践证明,这个指导方针是两项保险制度得以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我们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2009年下半年在全国部分县市启动新农保试点,2010年扩大试点面,2011年开展第3批试点,并部署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通过积极稳妥的试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是如何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矛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应从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的侧重点,即我国是如何推进养老保险工作的。
答案:(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从国情出发,确定了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既考虑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实需要,也考虑了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坚持了全面的观点,进行了统筹考虑。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我国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4. 日,电商巨头京东点燃价格大战,宣布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随后延伸到全部商品。价格战是每一个平台发展所必经的“青春期”,能以最快速度博取知名度和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但是零利润是对社会最大的不负责任。低价意味着企业的收益减少,企业没有多余资金搞研发和售后服务,最终导致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有远见的企业会尽快进入“成熟期”,并回归到合理的价格空间中,以产品研发与差异性功能稳定市场。
(1)作为企业负责人,面对价格竞争,你将如何应对?
(2)请你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解析:第(1)问,首先需要明确学科知识限定,即经济生活角度;其次要明确设问的指向是“企业怎么做”。考生可从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来思考。第(2)问,需要弄清设问的知识限定是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即可。解答时,可从联系、发展、矛盾、创新等方面思考。
答案:(1)①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立足长远发展,开展正当竞争,定价要遵循价值规律。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通过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④承担社会责任,遵循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稳定。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价格战能以最快的速度博取知名度和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②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企业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根据价格、供求、竞争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远见的企业会立足长远发展,尽快进入“成熟期”,回归到合理的价格空间中,并注重产品研发与差异性功能。
④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价格战有利有弊,企业进行价格战,要充分权衡其利弊,尽量避害趋利。
⑤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要求人们树立创新意识。有远见的企业会注重产品研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新产品,引导市场消费。
1.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一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人类诞生之前或在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尚未涉及的领域中,存在着纯粹自在的客观联系,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在人类实践活动范围内由人们按照一定目的、计划或方案而形成或建立的联系,如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村庄或学校之间的联系、两个机械系统之间的联系等,尽管这些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这并没有改变或者取消联系的客观性,这些“人为联系”只是人们依据客观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了联系的具体形式。因此,人们头脑中的联系观念并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联系观念才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作为辩证法的第一原则,就是把辩证法建立在坚实的唯物论基础之上。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会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过程,不能认为只有质变重要,量变不重要,也不能认为质变后就没有量变了。弄清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
(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同时,质变总是由量变规定其性质和方向,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增加的量与减少的量)的较量,它们都在为质变做准备。
(2)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制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进入到另一种质态,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的成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了高一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与深度。质变是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这个关节点,如同事物发展链条中的纽结一样,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端;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它是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因此,把握这个关节点,是把握质量互变的关键。
(3)事物就是经过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指事物自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根据,就在于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内容的中心线索。
既然辩证法的全部内容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说明事物的永恒发展的,那么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矛盾观点,自然贯穿于辩证法其他内容之中。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态,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事物自身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而引起的。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即内因和外因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情况。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趋势,即前进性和曲折性是通过新旧事物这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展开的。
(3)矛盾分析方法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辩证法作为认识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矛盾规律;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方法。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辩证法看来,世界永远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迟早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事物前进发展的杠杆,它最能体现出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而列宁把它看作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因素。
(2)怀疑和批判精神在人们的认识和创新中的作用。
创新作为一种革命性和批判性的活动,它需要怀疑与批判精神为其开道。怀疑与批判,就是以辩证否定的观点来对待一切,要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这是创新的内在要求。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与深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绝对”、“永恒”之类的东西。因此,对待一切事物都应该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要为成见和权威的观点所束缚。创新是对已有认识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5.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1)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联系、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辩证法,而不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它认为辩证法总的观点和规律应当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而不是在人的头脑中臆想出来的。
(4)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个原理之中,离开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离开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把二者有机地相结合。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考查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2012·重庆高考)有人依据玛雅太阳历提出“2012世界末日说”。科学界多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2012年可能大规模爆发太阳耀斑,会影响地球通讯系统,但不会导致地球文明毁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末日说”对当代科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B.“世界末日说”缺乏科学依据,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世界末日说”与太阳耀斑爆发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
D.科学界对太阳耀斑的爆发及其后果的预测,反映了联系的客观性
2.(2012·大纲全国卷)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3.(2011·新课标全国卷)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4.(2011·广东高考)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2011·浙江高考)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
①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 ②没有对整体的理解个体就无法认识 ③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 ④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
6.(2010·新课标全国卷)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利用
7.(2010·江苏高考)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8.(2010·福建高考)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选项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9.(2011·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品牌是国家形象的名片
在现实生活中,提到奔驰轿车,人们会联想到德国制造业的高品质;提到海尔电器,人们会联想到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知名品牌不仅能使企业盈利,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这表明企业知名品牌在提升国家形象中具有独特作用。
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
答案: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企业知名品牌是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企业知名品牌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方式。
10.(2011·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09年)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
中国 10.6∶46.8∶42.6 1.7%(2009年) ≈3.5
世界平均 3∶28∶69 2.21%(2007年)
*以各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 645亿元增长到397 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答案: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④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11.(2010·北京高考)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
如上图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答案:①人为事物的联系。
②这种联系是人们按照实践的需要,在实践中,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起来的。
考查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2.(2011·北京高考)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上述事实表明(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③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 ④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
C.②④ D.③④
13.(2010·广东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考查点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4.(2012·大纲全国卷)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方针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经济社会保持繁荣稳定。201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于特区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程序作出解释。2012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提出的有关报告基础上,作出了关于澳门特别行政区2013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和2014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有关问题的决定。邓小平根据香港、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提出的“一国两制”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
①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④承认矛盾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5.(2012·四川高考)观察下图。图中蕴含的哲学寓意不包括(  )
A.顺应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
B.承认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
C.分清主流支流,辨别事物性质
D.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16.(2011·北京高考)基于右图所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应当(  )
A.把握重点,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
B.遵循规律,促进二者的协调增长
C.立足整体,防止二者的循环往复
D.创造条件,避免二者的相互制约
17.(2011·广东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支点
D.天才:勤奋的结晶
18.(2011·安徽高考)在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言简意赅的成语,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对成语的哲学寓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刻舟求剑——静止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画龙点睛——重视解决主要矛盾
③见仁见智——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④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9.(2011·新课标全国卷)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20.(2011·江苏高考)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21.(2011·江苏高考)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2.(2011·海南高考)发展核电是满足人类能源需求、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据报道,目前全球共有核电站近500座,核能发电量已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但美国三里岛、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等核电站先后发生核泄漏等严重事故并引发灾难,使核电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面对核电生产与安全的矛盾,人们应当(  )
①正视现实,认识到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完善设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稳妥发展核电
③未雨绸缪,防止意外的因素导致矛盾同一性向斗争性转化 ④重树信心,相信能够通过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确保核安全
23.(2010·天津高考)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D.祸兮福倚 福兮祸伏
24.(2012·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当前,弘扬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对义利观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提倡“大义所在”,坚持革命和民族大义,反对“重私心而忘公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自身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材料中义利观的演变过程如何体现了矛盾的观点?
答案:①对义利关系的探索,推动了人们对义利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②对义利关系的认识既看到二者的不同,又看到二者的统一,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全面地看问题。
③不同历史时代的义利观各有其特点,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2012·江苏高考节选)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2.5亿,占网民总数的48.7%,政府部门通过认证的新浪微博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微博在多起公共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充分展现其及时传播信息、快捷发布言论和反馈舆情的功能。对此有网民认为: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
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
答案: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
②该网民的观点指出了微博健康的一面,看到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忽略了其不健康的一面,即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对微博既要看到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还应认识到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26.(2012·海南高考)辨析题
有人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优点,而不是克服缺点。”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优点与缺点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不克服缺点,就不可能真正发挥优点并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27.(2012·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立足现实,采取措施,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运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经济凋敝、南越割据等各种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平衡,其中经济凋敝与王朝稳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次矛盾相互影响。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着力发展经济,而对南越采取安抚政策。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国力强盛后,消除地方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统治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汉武帝平定内乱设置郡县。
28.(2011·江苏高考节选)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他指出,亚洲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存在,如何处理好发展问题依然摆在亚洲人民面前。
会议还探讨了“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和具体策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呼吁亚太地区的国家要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巴西总统罗塞芙主张各国应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增长和包容性发展,南非总统祖马提出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共迎机遇和挑战等。
“包容性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道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世界各国的发展既是不平衡的,有自身特色和历史传统,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世界各国在差异和包容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
29.(2011·广东高考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答案:坚持两点论就是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文化体制改革中,既要看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也要看到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坚持重点论就是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革中,要着重把握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抓住振兴文化产业这个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把握关键、抓住主流。
30.(2010·浙江高考节选)在我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 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因素罚款1 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
答案: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既对立又统一。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易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滋生腐败,损害其威望和公信力。行政机关对权力自我设限,虽然会缩小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能够使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规范,工作效率更高,群众更加认可政府。因此,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不是削弱而是提高了政府的权威。
31.(2010·天津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博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
答案:①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
②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考查点四 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32.(2010·福建高考)近年来,党和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在我国,抗虫棉的推广不仅使农民累计增收了760亿元,而且节约了1亿公斤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抗虫棉的推广还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等体系。这表明农业科技创新(  )
A.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农业劳动对象
B.带来了理论创新和生产实践的深化
C.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D.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33.(2010·浙江高考)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34.(2011·浙江高考节选)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内容,保留其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田螺遗梦》的创作就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它剔除了原有传说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保留了其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国际元素,使之发扬光大,是一次成功的“扬弃”。
35.(2011·海南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意见。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相关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 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结合材料,概括辩证否定原理谈谈“芭比之父”获得成功给我们的启迪。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芭比之父”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建议,说明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芭比之父”注重收集产品意见和市场需求信息,说明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36.(2010·北京高考节选)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
材料一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 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答案:相关主体应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物联网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调整与此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部分和环节;在实践中变革思维方式,不断发现和建立新的联系并拓展物联网的应用范围。
考查点五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7.(2011·上海高考)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  )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D.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根本对立
38.(2011·福建高考节选)材料一 福建是海洋大省,大陆海岸线长达3 051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福建省海洋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31∶16.7∶52.3转变为2010年的9.53∶41.15∶49.32,但与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偏大。
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并说明你是如何运用的。
答案: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既考虑福建海洋经济自身的发展,又立足福建经济建设的全局。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看到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也看到它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曲折。
③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福建省情,制定建设海洋强省的发展规划。
39.(2010·江苏高考节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
[世博之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其特有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该主题。中国江苏馆则以“园林+园区”=家园”的特色,构建了对世博主题的独特诠释。
本届世博会倡导的理念有哪些?
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请你再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
答案:答案要求:列举的理念要吻合所列材料中反映的信息,依据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要贴切,践行举措要联系自身实际、具体可行。
参考答案示例:
①创新理念。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不断优化学习方式,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②合作理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合作学习和社团活动,提高合作能力。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
高考学习网: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期缺乏维生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