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官员都很忙,他们天津怎么会爆炸有时间去中央党校读书?如果他去读书了,地方的政务谁来做?

【名人讲堂】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黄勇、许晓丽整理)
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陈晋主讲人简介: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及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主要的著作有:《悲患与风流&&中国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世界》、《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毛泽东传》、《毛泽东之魂》、《世纪小平》等。继大时代脉络的电视电影文献作品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改革开放20年》、《新中国》、《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走进毛泽东》、《大国崛起》等。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主要讲: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我之前讲课,朋友们常问我几个问题:第一、毛泽东那一代人,一代精英,五四运动以后驰骋中国政坛的人很多,有才干、有理想、有激情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我党选择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第二、毛泽东成为领袖以后,他为什么在文化领域有那么大的威望和权威?这也是学术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研究党史的都知道毛泽东的读书人形象。比如说,他在家乡当过农民,16岁以后才离开家乡到外面去上学。当过农民,当过学生,刚一毕业之后又当小学教师,这是成为革命家之前唯一的一个职业,小学教师,教历史。五四运动后,他又领导学生参加五四运动,成了学生领袖,搞学生运动。接着又搞政治活动,反对当地的军阀。然后参加共产党,他搞工人运动。在第一次国共大合作进行革命时,他搞宣传运动。国民党不让他当中央宣传部长以后,他又去搞农民运动。最后搞军事运动,领导部队上井冈山,领导秋收起义,成为军事家。他从年轻的时候,一直到成为军事家,各行各业基本上都干过。这是第一个原因,即经历很丰富。第二个原因,他经历很丰富,但一个人光经历丰富还不行,他还得有见识、有学问、有头脑、有才干。这些从哪儿来呢?从他的学习。打仗他是第一流的,搞政治他是第一流的,写诗他是第一流的,写白话文他也是第一流的。我们今天的话语方式基本上都是从毛泽东那儿来的,他留下的一些经典语言不用说,他的经典句式也是高度凝练的。我们常说要将爱情进行到底,将炒股进行到底,这些语句是从哪儿来的,是从毛主席那里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写书法,创立了毛体书法。研究历史,他独成一家。写新闻报道,他的新闻报道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建国以后他还亲自写。还是个哲学家,有实践论和矛盾论。还是一个文艺学家,文化学家。一个人在这么多方面同时达到高峰,我想那么丰富的经历,这么严格的学问,相结合就创造了一个天才。归根结底,学问是靠自身学习得来的,这就是我今天要讲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的原因。毛泽东成为党的领袖之后,在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如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而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见。读书、做学问,对毛泽东来说,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一种只靠兴趣和某种需要而作的选择。我们一般人读书,比如我是大学老师,就必须要读书、要做学问,那是工作需要;我是高中生,为了考大学,肯定要读书、做学问;我工作以后,为了解决我遇到的难题,我要读书。但是毛泽东,读书对他来说,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因为我研究毛泽东,也研究过周恩来、邓小平等这些党的领袖人物,那他们三人个性上到底有什么区别?要把他们三个领袖人物区别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那就借用一个文化寓言来简要说明一下毛、周、邓这三个领袖人物的区别。假如有一天,上帝说你们都很忙,必须休息一天,这个时候我们看一看三个领袖人物将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在工作状态,人的工作方式都是一样的:开会、讨论问题、找人谈话、批示文件、调查研究等等。但是一个人的休闲方式,往往传达出他的文化本色和个性底色。因为他能够把他平时有兴趣做的事情在休闲的时候做了。毛泽东的休闲方式是什么,就是读书,毫无疑问。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中,有张硕大的床,外边睡人,里边放书。毛泽东经常请示,睡觉前和醒来以后都在床上读书。周恩来选择什么?他会请一些朋友,特别是文艺界和艺术界的朋友到家里来,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地度过一天。我们知道周恩来的业余兴趣就是特爱看电影和话剧,他年轻的时候演过话剧,当演员,而且是演旦角。五四以前的话剧,女子不等台,话剧的女角色都是男的来演。周恩来喜欢演话剧,他喜欢文艺,只要有闲,他就愿意和朋友在一块儿。邓小平选择什么呢?他干什么事情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和家人在一块儿。只要和家属亲人在一起,干什么都行。这是休闲的时候,三个人的区别。那么这三种选择,背后体现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呢?一个沉湎于书本的人,往往是站在此岸构想彼岸的人;一个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寻求真理的人;一个把既脚踏实地又富于浪漫主义想象的人,他不成为大战略家才怪。一个一旦有闲暇就愿意在朋友当中度过一生的人,他是善于、并且懂得、渴望着在集体主义氛围当中去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这是周恩来,集体主义氛围他特别善于营造,所以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总理的不二人选。邓小平,一个一有闲暇就和家人在一起,反映出他渴望着并且懂得像老百姓那样过日子,很平实和务实,懂得生活,所以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思想的一个核心,他逝世后报纸上说他是平民领袖。我今天所讲的三个内容勾勒了毛泽东的读书人形象。首先讲下毛泽东的读书理念,或者说毛泽东的读书理念方法,看看毛泽东是怎样读书的?一、毛泽东的读书理念(一)读书广博而且偏深一个人读书广博、偏深,只要有时间有兴趣,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对于毛泽东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大战略家,一生金戈铁马,哪有时间像我们这样安安静静地读书。毛泽东读书的广博让人惊讶,他的故居哪个地方都是书,他去世后在故居留下九万七千多册,抵得上一个县的图书馆,当今任何一个大的学者在住所要保留这么多书都很困难。毛泽东经常读的书有11大类: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造纸、丛书工具书。一个人读书广博不算学问,关键是他还有兴趣、精力和毅力读一些,在当时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流传不广的书,这体现了毛泽东读书的偏和深。而且注意其中的琐细观点,例如他读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里边有一段考证&胭脂米&的文字。毛泽东非常有兴趣,他想《红楼梦》里有一种用&胭脂米&熬成的粥,这个&胭脂米&是什么米,这个大人物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我们单位在编辑毛泽东著作的时候,看他的谈话记录中有大量的引用和套用,我们需要对此作注。但是其间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不知道他引用的这些话从哪里来?比如毛泽东在一首诗中写道:&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是1936年写给丁玲的诗。后来毛泽东讲,拿破仑说过:一支笔抵得过三千毛瑟精兵。拿破仑是在哪儿讲的这句话呢?毛泽东不懂法文,不可能从法文去读拿破仑,肯定是从中文里读到的。那么在翻译过来的拿破仑的书中,我们没有找到,甚至请教过当时还在世的一个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让他帮我们查,但怎么都找不到出处。这些年才发现,可能是出自《孙中山全集》。《孙中山全集》中有两处与拿破仑这句话相关的句子。一是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今后奋斗之器,不以枪而以笔。常言谓:一支笔胜于三千毛瑟枪&;一是日《至&觉民日报&函》,其中说:&拿氏谓:报纸功力胜于三千毛瑟&。号林彪乘坐332飞机从山海关机场强行起飞外逃,马上要飞出国境线到蒙古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当时有人向毛主席报告问怎么办,是不是用导弹把飞机打下来,这时毛主席说了两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我们要研究出处,这八个字八竿子打不着。天要下雨是自然现象,娘要嫁人是社会现象,天要下雨和娘要嫁人有什么关系,而得出来的结论是由他去吧。我们想,可能有出处,但到现在一直找不到。前段时间有网友指出可能出自《何典》,这是什么书呢,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张南庄的上海人写了一本描写神鬼故事的章回小说,很薄,他是写了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的都是鬼,是借鬼谈人。我们把书找来,但是没有查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过很意外地翻到毛泽东晚年经常引用的两句话叫: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那说明毛泽东读过这本书。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什么意思呢?毛泽东经常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做政治思想工作,对那些花岗岩脑袋的人来说不管用,就像吃药只能医治那些注定不会死去的病;得了要死去的病,吃什么药都不管用。毛泽东拿这句话来谈政治思想工作的特点。我们再一查,毛泽东至少在日以前就读过《何典》,因为这一天他给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写信,同时寄去了一批书,并随信附上一张书单,书单中就有《何典》。《何典》这部书,在打仗的时候很少人有兴趣读,但是毛泽东读,而且读了还受到启发。这说明毛泽东读书之偏深,1972年毛泽东在《指示》中要求将《何典》印成大字本。(二)活到老、读到老第二个就是&活到老、读到老&,这好像是对老同志的一种要求。最早是从周恩来那儿来的,毛泽东也宣传这个思想。在延安时候,他劝一些干部读书。延安时期党内很多高级干部都是工农出身,也就是泥腿子,没什么文化,毛泽东就送他们到抗大(中央党校前身)读书。很多干部就抱怨,哪儿有时间读啊,前线正在打仗,我们愿意到前线,不愿意读书。毛泽东就做思想工作,他说:&你们要读书,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点儿,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毛泽东就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和鼓励那些年龄大的,不愿意读书的打仗出身的泥腿子。他这么说,也真的这么做了。从年轻开始读书,一直到老了身体不行了,读书学习和思考大问题是他最经常的事情。为什么呢?1975年他去世前一年,82岁,眼睛看不清楚,很痛苦,就读大字本。后来越来越看不清楚,就让大学的一个讲师读给他听。我们知道毛泽东是日凌晨10分逝世,换句话说他是日晚上12点10分去世的,那9月8号这一天他在干什么?当时他长期昏迷,9月8号的护理记录(中央规定要记录他醒着的时候都说了什么话、干了什么事儿)上显示:这一天他一共读书读文件11次,总共花了2小时50分钟。换句话说,读书读文件11次,用掉了170分钟,平均每次10多分钟,不到17分钟,而他醒过来能持续一刻钟左右,然后又昏迷。当时他全身插满了管子,导尿管、输液管、进食管、氧气管等,身上到处是管子,动都动不了,让别人把书捧到他眼前。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还读11次,哪怕每次醒来的时间很短,他也要坚持读。病重期间,有一次他醒来之后,工作人员习惯性地将他上次没有读完的捧到他面前,他摇头不读,换一个他也不读,再换一个也不读。工作人员就纳闷了,主席要的是什么书啊,这时主席也急了,他也不能说话。但他的手还能动,主席就在木床帮上很着急地拍了三下,后来有个机灵的工作人员想起来了,前些天主席读过一本书叫《三木武夫及其政见》,他拍三下木头是不是要看三木这本书。三木武夫是日本自民党总裁,正在搞竞选,如果他能胜利,就会成为首相。三木武夫在各地发表演讲,上海一个出版社把他的演讲和谈话汇集起来出了一本书《三木武夫及其政见》。这也就是说,毛泽东在去世前还在关注着日本的大选。我们知道毛主席最后一次看书是号下午4点半,几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一般人都会想着日本的大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毛主席恰恰不是一般人,他在思考和关注着国际战略,考虑着中日关系。只有这种阅读,证明他在思考;只有这种思考,证明着他身体的存在;只要身体存在,就证明着他精神的存在。毛泽东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思想提升和精神存在的证明方式,所以说毛泽东的&活到老、读到老&,还可以补充为&活到老、读到老、甚至是读到死&。(三)真读、真学,不是做样子真读、真学,很不容易。我们现在的一般学习和读书,说到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读书。实用主义读书也需要,有时能让人读进去。但是在外界压力的条件下读书,被迫读书不一定让一个人真心实意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在压力下读书和实用主义读书往往纠缠在一起,往往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弄不清楚是否真读真学。毛泽东读书绝不是装样子,上级让我来读什么书,我就读,但读了完了做做样子应付一下。毛泽东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有这种渴望才可能用心去真读、真学。什么叫真读、真学?第一、在毛泽东看来,就是一些经典和重要的书要反复读。做到这样很不容易,除了学生学习时对课本会反复读,其他书很少有人反复读。而毛泽东对经典的书是反复读,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家与革命》以及一些文学著作《红楼梦》等。因为他觉得这些书中有货、有东西,只读一遍体会不全甚至体会不了。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年龄读一本书体会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年轻时读诗喜欢读李白的,那种豪情万丈、神采飞扬、青春的梦想很能够打动人。而一看到杜甫的诗,哭哭啼啼、愁容满面,就不爱读。年轻再怎么读杜甫的诗体会都不深,但到老年的时候则会有很深的感慨。所以毛泽东一直践行经典和重要的书反复读。就拿《共产党宣言》来说,他第一次读是在1921年,那是他已经27岁,读了之后使他的思想急剧向马克思主义改变,此后就经常把《共产党宣言》带在身边反复读,哪怕在井冈山、长征的时候也读。到延安后,为了写《新民主主义论》他读了《共产党宣言》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你只要读,就会觉得那是一篇美文,很美妙。建国后,他又读,甚至发展到要读英文版的到《共产党宣言》。因为他外语中学的比较多的而且粗通是英文,他晚年跟外宾谈话时会说一些英文。中文版《共产党宣言》最初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之后又从俄文版翻译过来,再后来又从德文版翻译。毛泽东想看看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是什么样的,用英文是怎样表达的。所以说56年他又读《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此时已经63岁,读了还留下很多批注,就是一本书读到老。有人会说《共产党宣言》有用,毛主席他大政治家,当然要注意前人留下的思想。但是作为大人物不愿意反复读的书,他却反复读,比如说《红楼梦》。《红楼梦》是文学名著,毛泽东第一次读是在1913年,那是20岁,在井冈山和延安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也读。建国后有一次他跟身边的保健医生聊天,问他读没读过《红楼梦》,那个保健医生叫徐涛说读过。毛泽东就问读了有什么体会,医生回答最大的体会是贾府里边的人特别讲究卫生。毛主席就笑着说你还没有读到精髓,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我读《红楼梦》已经读到五遍了。后来他又读,还抄写其中的有些话,而且他还到处跟党内的高级干部讲要读《红楼梦》。我们党内有些高级干部是打仗出身,有很多牢骚。比如说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就说:&毛主席老让我们读《红楼梦》,有什么好读的,那是一部&吊膀子&的书,意思就是谈情说爱的书。&这话传到毛主席那里,后来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时候,毛主席看到许世友就说:&你坐前面来,听说你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那你读没读过?&许世友说没读过。毛主席就说:&你没读过怎么会知道是&吊膀子&的书呢?你要读《红楼梦》,读五遍你才有发言权。你这个人好打仗,&厚重少文&,你以后要多学点文学,要读《红楼梦》。&毛主席当面交代了,许世友很听话,回去就找了本《红楼梦》看。但是字小看着费劲,就让秘书给他抄。抄也没有办法,120回,后来中央印了大字本的《红楼梦》。他到底是读了,当然了后来他的秘书回忆,直到逝世也没有读完。许世友是个传奇将军,从小很苦,到少林寺当了一段时间的和尚,练就了一身武功。后来参加了革命,7次当红军敢死队队长,一个人一生当一次敢死队队长能活下来就不得了。什么叫敢死队?仗打不下来了,把衣服脱光,挥着大刀在前面冲,就靠运气啦,只要子弹打不到。7次,可见许世友是个很可敬的一个将领。虽然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毛主席为什么让党的高级将领读《红楼梦》?因为在毛泽东看来《红楼梦》不是&吊膀子&的书,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你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就读《红楼梦》,要了解封建社会是什么样子就读《红楼梦》,要了解封建社会的家长制是什么东西就读《红楼梦》,要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就读《红楼梦》,要了解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就读《红楼梦》。所以毛泽东把《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和历史,反复读。这是毛泽东真读真学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习惯把不同的、甚至是观点相反的内容对照起来读。比如,同样是写《拿破仑》的,同样是研究《楚辞》的,毛泽东会经常找来不同人写的或者不同人注释的版本来读。为了读《楚辞》,他曾经要了十几种注释版本对照着读。对于《拿破仑》,他要了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写的《拿破仑传》,甚至要了美国人写的《拿破仑传》,几个版本同时读。这种方法和理念某种程度上不是在读书了,是在研究了。这样读的好处在哪里?我可以就同一个人物、同一个历史事件、同一个观点,了解不同是怎样评说的,然后进行比较并得出自己的看法。这就是真读真学。所以1957年毛主席在成立队伍领导干部讲话时说,要读书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共产党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反面的东西知道的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主义的书,就照着讲,这叫单调,讲话、写文章都缺乏说服力。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号召人们要读一些反面的东西,甚至要读蒋介石的书。由此可见他在读书时心胸之开阔,思维之辩证。他经常说,你只了解唯物主义,不了解唯心主义,那么你这个唯物主义是不牢靠的;你不了解反面的东西,你自认为获得的是正面的东西,也是不稳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正面的东西往往是在同反面东西的比较和斗争中成为真理而被人接受。真读真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讨论式读书。古代人读书都讲究动眼、动口、动手,眼到、手到、口到。眼睛要看着,嘴上要念出声,手上要写笔记。毛泽东多了一动:动耳,就是讨论式阅读。这种方法很好,而且毛泽东的许多创见恰恰是在讨论式阅读中提出来的。他年轻时就形成了这种学习方式,在湖南一师上学时,他就组织几个好朋友每天晚上到他老师李经羲家里去集体阅读一本叫《说文解字》。在延安,他还专门组织一个读书小组,阅读德国一个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新中国成立后,他也经常组织读书小组,特别从1959年12月到60年2月,他专门组织一个读书小组,躲到杭州西湖边上的丁家山去读书。一去两个月,这可不得了。全党全国的人民领袖,为了了解真理和思考大问题,为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下决心离开北京,带着秀才班子到外地专门去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下决心从战略上和规律上去思考中国的方向,在这次读书中,有事儿了就去上海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完了之后回来接着读。一天三个单元,上午、下午和晚上各一个,而且专门请人念,念一段大伙议论,毛主席做总结发言,再念一段再议论,毛主席再做总结发言。当时指定邓力群记录,后来他从60年代整理到80年代,把毛主席讨论式阅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东西整理出来,这里边有好多好思想。我们都知道的&四个现代化&就是阅读的时候毛主席提出来的。还有我们中国前100年搞革命,后100年搞建设,建设要用100年;社会主义要分两个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发达的社会主义起码要100年。后来我们党中央提出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理论是从哪里来的啊?提出的时候胆战心惊,就要找依据啊,找找找发现,毛主席早就说过社会主义可以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不发达的时候主义就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依据。这就是讨论式学习,毛主席真读真学的明证。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学习,不是谁读的书多,你学习就好。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从读书到使用,也就是从知识到实践这个转化过程。其间有个逻辑链条:一个人读的书很多,不代表他的知识多;一个人知识多,不代表他的智慧多;一个人智慧多,不代表他的办法多;一个人办法多,不代表他能按照办法做,最终是个做。真正的大读书人、真正有学问的人、真正能够出神入化去真读真学的人,他的这个逻辑链条是没有断的,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这样的人,有个前提就是: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结合实践和现实读书,不是为读书而读,更不是读死书和死读书。毛泽东的读书理念,今天尤其要称道。在座的高中生,包括教育界的好多同志,一提到现在的教学理念,都称之为万恶不赦。毛主席可不是要求这样,他女儿当时上高中,回到家不高兴。毛主席问她怎么了,李讷说考试没考好。当时是5分制,一般学生考4分,好学生考5分,李讷只考了3分,心里不高兴。毛主席说,3分不是及格了吗,考试及格就行。毛主席不在意考的好坏,他年轻时读书也不这样,特反对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他刚到师范读书的时候, 他一看老师老在那儿讲,讲完了就做笔记,做完了就背,然后考试。他特反对,所以在1915年的时候他要退学,跟同学写信要退学。同学问你为什么要退学,他说这种教育方式不如退学,他很推崇古代的教育方式即书院制。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到一个山上造一所房子招收弟子,整天跟弟子生活在一起、学习、劳动和探讨。他喜欢这种教育方式,所以他要到岳麓书院去读书,不愿读湖南一师。很多人都劝他,不行啊,过段时间就要找工作,好多人劝他他才打消了退学念头。可以理解在60年代毛主席如此反对刻板的教育方式,如此充满激情地改变教育体制如半工半读、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要进行社会实践,这跟他的读书理念有很大关系。这种读书理念未必不好,很多孩子高考一完,把所有的书该撕的撕,该烧的烧,解放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孩子们在这种条件下读书,怎么可能真读真学,所以毛主席提倡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就是,读书的时候要当联络员和评论员,关键是要把书读活。怎样才能读活呢?读一本书,你要把这本书不要只注意某句话某一段,要把这本书所有的观点联系起来,就是当联络员。同时要当评论员,读一本书要把别人相似的观点联系起来进行评论,超越自己。联络员就是学会用联系的方法将书中人物、事件按照辩证法进行思辨,联系就是将对立的两个面进行联系,评论员就是要跳出书进行评论。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不读书死,读活才能保证从读书到使用的链条不会断。读书读不活,掌握了知识不会用于实践也不行。比如说一九三几年,红军攻打长沙,前线指挥员是林彪。打不下来,林彪就琢磨,为什么打不下来,敌人的电网火力太强,我军冲到跟前就被电死或者打死。怎么办?他突然想到读的一本书上有火牛阵,就用火牛阵打长沙。从附近农村找几十条水牛,在尾巴上绑上石棉,用油着火,尾巴就着火了。尾巴疼,水牛就往前冲,这样借助牛来遮挡敌人的火力。牛到跟前,敌人一打枪,触到电网,就电的老高,但没死,牛一爬起来就往回冲,结果把自己的阵地冲垮啦。林彪就想,书上明明写了,为什么不行啊。主席知道后就说,读书不能不求甚解,牛也怕死,怕疼也就怕死,跑到敌人跟前被电后自然掉头跑。为了不让牛跑,古代打仗时把四条牛用大木杠子把它们嚼子的绑在一起。这样冲到敌人跟前,敌人再打枪,都不会往回跑。为什么呢?因为转不了弯儿。这就是毛泽东的读书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二、毛泽东的读书历程毛泽东一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读不同的书,用不同的读书方法,而且这些书对毛泽东的影响也不一样。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以&好读书&出名,这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外号叫&毛奇&。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泽东年轻的时候特别崇拜德国的一个军事元帅,这个元帅翻译成中文就叫&毛奇&,所以同学们叫毛泽东就叫&毛奇&;还有一个说法是,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有四句话经常挂在嘴上。哪四句话呢?他说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要为天下奇&,即&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读奇书&,什么是奇书啊,马列主义指导着他们这一代人走上了革命道路,确定了他们的信念。马列主义相关书籍就是当时的奇书;&交奇友&,毛、周、刘、朱、邓、陈,十大元帅,老一辈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这些人粘合在一起,一起进行革命,这些就叫做齐友;&创奇事&他缔造了一个共和国;最后作为一个奇男子,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奇男子,他们那一群人都是奇男子。&& 说实话做男人,做到毛泽东这个份上实属罕见。为什么这么说?打仗他是一流的军事家;搞理论他是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写诗他是一流的大诗人;散文也了不得。五十年代初,我们大陆在批判胡适的时候,那个时候胡适住在美国,有人就去采访胡适说,大陆正在批判你的思想,你有什么感想?胡适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胡适说,这证明我的思想还有批判的价值。第二句,客观地说,要论文章在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润之!连胡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白话文的大家,都说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搞书法,毛泽东的书法是很难学的,自成一体。现在有关部门还专门成立了团体,有的毛泽东书法爱好者,拿着学写毛泽东的书法到我们这儿来,希望加入毛泽东书法研究会;读历史,毛泽东也是当然的历史学大家;搞政治就不用说了,政治领袖;搞国际战略,也是国际的战略大家,包括处理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从乒乓球这个外交开始慢慢实现。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理论家、散文家,又是史学家,一个人做到这份上该知足了。所以说,毛泽东年轻时候做奇男子的目标达到了!在学生时期,毛泽东读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修学储能,然后寻找大本大源,最后找主义&。毛泽东在这段读书历程,是逐渐摆脱实用主义过程。首先,&修学储能&是实用主义,学点本领就行了。然后,&大本大源&就是要掌握最大的本领,即掌握事物的根源。最后,读书是为了&找主义&,找信仰了。这就是逐步摆脱实用主义的过程。学生时期,对毛泽东影响比较大的有四类书:第一类是传统的文史典籍。比如说,他喜欢读的是王夫之的书、顾炎武的书,还有曾国藩的书等。第二类就是近代以来的西方著作和有关鉴赏西方的著作,在此,也要纠正...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会爱上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