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迈犯罪心理之嫌犯行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反渎,又一记反腐重拳_检察日报社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05版:廉政周刊
| 标题导航 |
反渎,又一记反腐重拳
检察机关渎职侵权检察机构更名设局以来反渎职侵权呈现“四大转变”
渎职猛于虎 张浩/漫画
&&&&河南“瘦肉精”事件尘埃未定,“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等还未淡出人们的视线,湖南“瘦肉精”事件又接踵而至。近一段时间以来,食品安全事件的连续曝光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在这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隐藏着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截至目前,26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在河南“瘦肉精”事件中涉嫌渎职犯罪被立案侦查。&&&&&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最高人民检察院以此为契机,掀起了食品安全领域的反渎风暴。5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37件57人,其中渎职犯罪案件20件39人。&&&&&严查食品安全领域渎职案件,是检察机关渎职侵权检察机构更名设局以来取得的丰硕工作成果之一。几年来,在不经意间,反渎职侵权工作实现了“四大转变”:从默默无闻到反腐名片、从检察监督到中央战略、从全面铺开到专项行动、从单兵作战到形成合力。&&&&从默默无闻到反腐名片&&&&与反贪污贿赂相比,长期以来,普通百姓对反渎职侵权工作并不熟悉。一些从事反渎职侵权工作的检察官称,他们是检察干警里面最不为人知、最希望得到社会理解的人。&&&&&“相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中的涉案官员并没有把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因此给人一种假象,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分析说,由此导致一些人不把犯罪当犯罪,或者以没有谋私利、好心办坏事、情有可原来开脱自己的罪责。&&&&&“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事情是约定俗成的,只要考虑到对大局有利,对长远发展有利,让局部作些牺牲,都是允许的。这种现象现在到处都是。”安徽省黄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吴洪明在法庭上为自己滥用职权致使国家遭受6800余万元经济损失的行为振振有词地开脱。&&&&&吴洪明所说的“约定俗成”,无非就是想表明,只要是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为了所谓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的需要,很多时候都可以擅自超越职权,违反规定处理公务。正是由于坚持这样一种荒唐的逻辑,吴洪明在安徽省另一个地级市———蚌埠市任职期间,作为分管土地、规划、城建、企业等工作的副市长,在土地审批工作中,滥用职权,违规审批,给国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其实,渎职侵权和贪污贿赂一样都是严重的腐败行为,都是公共权力被滥用,社会公共利益受损,使政权的社会认同度降低。”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黎宏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渎职侵权犯罪,2005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机构更名设局,成立反渎职侵权局。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也意味着反渎职侵权被放在与反贪污贿赂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检察机关的两张“反腐名片”之一。&&&&&反渎职侵权局的挂牌,让老百姓知道了“检察院不仅查贪官,还查昏官、庸官”。而日修订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让为官者明白了正确行使权力、勤政为民的重要性。&&&&&随着检察机关查办渎职侵权案件的增多,反渎职侵权工作默默无闻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已成为民众接触越来越多的一个词汇。&&&&&2010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法治与责任———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让反渎职侵权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短短十多天时间里,展览吸引了近1000家单位约10万人参观。&&&&&结束了军事博物馆的展出,展览又拉开了全国巡展的帷幕。截至目前,已在河北、广东、上海、甘肃等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巡展,得到了各地参观者的认可和好评。巡展,使反渎职侵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野。&&&&&“加大反渎职侵权宣传教育,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渎职侵权犯罪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举报渎职,控告侵权,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也能警示教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牢记使命,恪守职责,立足本职,勤政为民。”黄苇町道出了展览的意义所在。&&&&&反渎职侵权,成了检察机关反腐败打出的又一记重拳。&&&&&从检察监督到中央战略&&&&&5月12日,浙江省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他除了受贿1.45亿余元、贪污5300万余元,构成受贿罪、贪污罪外,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退还有关公司土地出让金7100万余元,构成滥用职权罪。&&&&&4月10日,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原副区长齐同燕因犯玩忽职守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正是齐同燕一次又一次的“疏忽”,致使日平顶山市新华四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76人死亡、15人受伤。&&&&&黎宏认为,许永迈案、齐同燕案表明,渎职犯罪危害严重———不仅造成国家重大经济损失,还往往造成人员伤亡。&&&&&有资料显示,2006年至2010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8万件4.9万余人,这些案件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5亿余元,导致2.3万余人死亡、3200余人重伤。&&&&&“渎职侵权犯罪往往集各种重大危害后果于一案,既有生命财产损失,又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不是单用钱数就能计算的。”黄苇町不无忧虑地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渎职侵权犯罪危害性比贪污贿赂犯罪更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让黄苇町感到欣慰的是,渎职侵权犯罪的严峻形势已引起高层的高度重视。中央近期多次强调要加大惩治和预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违法犯罪力度。&&&&&惩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行为,已成为中央反腐败斗争战略部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格局。&&&&&早在2010年初,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就将查办领导干部失职渎职案件列入会议部署的五个“严肃查办”。&&&&&2010年9月,吴邦国、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了全国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展览。&&&&&同年10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2009年10月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听取高检院关于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专项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反渎职侵权工作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党中央专门审议了高检院会同中央纪委等9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中央领导同志就这一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其后,中办、国办转发了这个《意见》。&&&&&今年年初,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严肃查办七类案件,第一类即“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针对近年来特别突出的食品安全事故,单独列明了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明确提出了治理渎职侵权问题:“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在随后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认真治理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受访专家认为,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昭示着反渎职侵权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来部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工作重点。&&&&&有了中央的支持,检察机关反渎“亮剑”行动就有了坚强后盾。&&&&从全面铺开到专项行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检察机关掀起了食品安全领域的反渎风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依法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两年的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将查办涉食品安全问题渎职犯罪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了部署。今年以来,共有39名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涉嫌渎职犯罪被立案侦查。&&&&&“哪些渎职侵权犯罪对人民群众构成严重侵害,我们就查处哪些犯罪,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高检院渎职侵权检察厅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针对一些领域渎职侵权犯罪易发多发的情况,检察机关近年来在全面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的同时,突出办案重点,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打击渎职侵权犯罪———&&&&&2005年7月至2006年底,开展了集中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共立案查办案件人。&&&&&2008年4月到2009年11月底,集中开展了深入查办危害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渎职犯罪专项工作,共立案侦查案件人,通过办案共挽回经济损失4.33亿元。&&&&&2009年9月以来,各级检察机关重点抓好在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发现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和危害司法公正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人,其中渎职侵权案件人。&&&&&专项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反渎职侵权工作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从单兵作战到形成合力&&&&&5月8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对湖南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制售“瘦肉精”案件进行报道后,5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负责同志便立即带领工作组赶赴湖南,同当地检察机关共同研究积极介入,深挖严查案件背后有关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4月3日、15日,云南省宣威市连发两起矿难事故。事发后,云南省检察院和曲靖市检察院安排检察官介入事故调查,注意发现和查处事故背后的渎职犯罪。&&&&&3月15日,河南“瘦肉精”事件被曝光。几天后,最高人民检察院便派出工作组,赴河南督促查办“瘦肉精”事件背后的有关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受访专家认为,绝大多数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事件背后,都存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问题。&&&&&于是,在重大责任事故、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内,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检察官们的身影,他们及时参与行政机关对重大责任事故、事件的调查。&&&&&近几年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行政机关在查处渎职犯罪中加强联系和配合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更多渎职犯罪得到了查处。权威数据显示,自2006年2月高检院与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签发《关于加强行政机关与检察机关在重大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的联系和配合的暂行规定》以来,检察机关每年查办的此类案件增加到600多件,而此前每年仅查办100多件。&&&&&目前,检察机关与相关行政管理和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已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协作配合制度,形成了多部门共同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犯罪的合力。&&&&&比如,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与审计署共同签发了《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与审计机关在反腐败工作中协作配合的通报》;与公安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现环境保护部)制定了《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与中央国家机关16个部、委、局形成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就信息通报、案件协调和线索移送,以及惩治和预防犯罪中的若干政策性问题达成共识等。&&&&&“在许多地方,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行为不是没有,而是‘不把违法当违法,不把犯罪当犯罪’。”黄苇町认为,只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形成各部门共同反渎职侵权的合力,才能使更多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行为“露出水面”,依法受到严惩。&&&&&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各部门的配合下,反渎职侵权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创新发展。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所言:“反渎职侵权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项民心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只有促进官员的廉政和勤政,才能协调各方社会矛盾,才能保障社会和谐,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当今官场多腐败?看看杭州原副市长许永迈
&&&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与大批女干部有染(组图)
---资料图:许迈永
据新华社电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12日对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许迈永犯受贿罪、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人送外号“许三多”---钱多
年均敛财1400万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1995年5月至2009年4月间,许迈永利用担任萧山市(即现在杭州萧山区)副市长,杭州市区代区长、区长、区委书记,杭州市副市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土地使用权、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受让项目股权、承建工程、结算工程款、解决亲属就业等事项上谋取利益,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5亿余元。许迈永还利用担任国有公司杭州金港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便利,侵吞国有资产共计人民币5300万余元。此外,许迈永在任杭州市西湖区区长、区委书记期间,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违规退还有关公司土地出让金7100万余元,造成特别恶劣的社会影响。
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许迈永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国有资产,其行为构成贪污罪;为徇私利滥用职权,违规返还巨额土地出让金,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
许迈永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贪污国有资产数额特别巨大,其徇私舞弊滥用职权行为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应依法严惩。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遂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房多 房产有8套
此前有媒介报道,许拥有25套房子。不过,检方的指控材料中,许迈永涉案的住宅房、商铺等共有8套左右。牵涉许迈永案的14个单位或个人,几乎都与房地产项目有关,其中,浙江海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通策房地产集团、浙江开氏集团、坤和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案得到证实,涉案数目都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
---女人多 情妇两位数
虽然有一个力助自己“成功”的“贤妻”,但讽刺的是,有消息称,许迈永被“双规”后,首先交代的即是其生活作风问题。他供认与其有过特殊关系的女干部、女公务员以及女明星共有两位数,其中大部分来自西湖区政府。许落马后,不少女干部被纪委找去谈话,以致一段时期内,西湖区凡是有些姿色的女干部都人人自危。一位与许迈永共事过的官员曾向记者表示:“许迈永可谓害了一大批女干部,害了一大批家庭。”
加班间隙幽会
这位官员介绍,许迈永是个工作狂,跟这些女下属发生关系时还经常晚上加班。通常情况下,许迈永会让办公室的灯亮着,自己悄悄打车到某个酒店,再回到办公室继续加班。许的一位下属至今对此吃惊不已:“工作这么忙的领导,竟然有时间跟这么多女同志发生关系,我们实在无法想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犯罪心理之嫌犯行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