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手游怎么样慕容皝怎么打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0|回复: 1
《天龙八部》中的育儿观-那些被父母毁掉幸福的人(一)
《天龙八部》始,这部小说影响了几代人。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悲剧小说,所谓“有情皆孽,无人不苦”,不管身份、地位,不论性别、老幼,里面的人物没有谁是真正幸福的,每个人物内心深处都不无煎熬。
0至6岁是人生剧本的关键形成时期,“泛父母”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中不曾遇到像马斯洛所讲的“巅峰经验”,那么他人生剧本就不可能会发生巨大改变。一个人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他/她会找到什么样的伴侣,他/她喜欢与讨厌什么样的事情,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他/她会采取何种行为,基本都已被人生剧本所决定,他/她在人生历程中只是照此演出而已。
慕容复:一个被父亲的颠倒梦想所逼疯的孩子
年幼的时候看《天龙八部》,慕容复是最让人痛恨的人,他冷面无情,心狠手毒,按包不同的话说是“不忠不义不仁不孝”。稍年长再读,我觉得最值得同情的人也是他,这是个从小就失去自我的孩子,这是个活活被父母给逼疯的孩子。
拿“富二代”来形容慕容复,显然还远远不够。他出身皇室,祖上为大燕国皇帝。他家境富足,家里的丫鬟住的都是环岛别墅。他事业有成,精通诸派武艺,年纪轻轻便名震江湖,所谓“北乔峰,南慕容”。他相貌英俊,“俊雅清贵”,“人中龙凤”。然而这样一个拥有财富与技巧的人,却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他整个的人生是个被催眠的人生,他从来没有做过他自己,他只是他父亲为了实现其颠倒梦想的一个工具而已。
自他记事开始,他的父亲慕容博,便反复灌输给他一个“终身之志”——复兴大燕国。他的家族努力了很多代都无法完成,只能一代代往下传。父亲为了复兴大燕,不惜假传音讯、挑拨生祸,隐姓埋名,父子相隔,一身病痛,生不如死。
慕容复重复了他父亲的错误——背叛良知,不择手段。为了拢络兵马,他不惜当众抛弃声誉,背叛道义;为了去西夏应召附马,他将表妹王语嫣推下深井;为了成为段延庆的义子,他亲手杀死了跟随他多年的包不同;为了逼迫段正淳让位,他连舅母王夫人都一并杀掉。
慕容复的复可以解释为“复国”的复,从行为上也可以解释为“报复”的复。复国任务太艰巨了,他的家族必须要以仇恨作为动力之源。慕容氏号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一种深入到家族血脉里的“恨”,这也让我们明白,为何慕容氏身在大宋,却处心积虑地挑动战争,一颗仇恨的种子如何能结出善良之花?
然而,当一切的努力都无法达成目标的时候,慕容复也曾选择自杀,但他的父亲严斥道,“大燕国当年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何等英雄,却不料都变成了断种绝代的无后之人!”他却连自杀的选择权都没有。从心理角度来看,他只能逃避,而主观上的逃避会让他有负罪感,因此他会在潜意识里去选择死亡,或是选择重病。最后他疯掉了,他的疯掉是自我选择的,唯有如此他才能继续其生理生命。
从根本上讲,童年时期就已注定慕容复终生不幸福。他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被父亲当成了实现梦想的工具,在他父亲心目中,凡可能阻碍复国梦想的任何举动,都必须消除掉。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报以极高的期许,只要有不符合其心中的“开国君王”的任何行为,就会予以责罚与批判。在一次次的教育过程中,他失去了自我价值,在内心无法接纳自己,在整个的人生当中,他所有努力,都是要成为他父亲想要的那个样子。
复国梦在很多人看来如同天方夜谭,然而普通人又何尝不在做着别样的“复国梦”?常听有些父母说,当年因为条件不好,我没有考上清华…当年因为什么原因,我没有当成一个舞蹈家…现在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家”,硬把孩子塞进他心中已打造好的模子里去,把孩子当成自我实现的一个工具。
只要在内以深处存在这样的念头,你就是一个慕容博,只要不断重复这样行为,你终会把孩子变成慕容复。
近段日子“高考”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所有经历过中国高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高考的那段日子。
很多考生心中最大的压力是来自于父母,来自父母对他/她的期许。很多父母心中都有念头,希望孩子考上名校,考得好,这些根层次的是源自“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养儿防老”等等念头,为了自己在亲友前的面子,为了将来孩子能超过自己。有多少父母想把孩子朝着自己心中的形象去塑造?有多少父母又真正地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她喜欢干些什么?
萧峰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孩子
有个契丹婴儿,一天父母抱着他远行,不料受到伏击,双双落崖身亡,而他得以幸存,被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有名师教导。
他很快就成为了社会名流、著名领导人。
某天,他突然受到质疑。
他开始产生疑惑。
他开始探寻真相。
随后他逐渐接受了真相。
但他内心始终矛盾。
他最后选择牺牲。
这个人,就是萧峰。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萧峰的人生剧本,在12岁之前已然完成。
萧峰太优秀了。
如果说金庸把女人的“缺点”都给了马夫人,那么他也把男人的“优点”都给了萧峰。
从做人来看,各个角度萧峰都无懈可击。
不仅有魅力,有能力,还有智慧。
父母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孩子;
男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个朋友;
女人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丈夫;
领导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下属;
团队都希望有这样一个领导。
曾不止一个朋友告诉过我,萧峰让他们哭了。
一个场景是他打死阿朱的时候,抱着阿朱的尸体在小桥上痛哭。
一个场景是萧峰自杀时那一段。
当然还有其他场景了,每个人感觉不同,还见过读阿紫会哭的。
从理论上讲,你对这段场景有感觉,说明你内心深处里也有类似的伤心,萧峰的经历是你的投射,才会对你产生共鸣。
就像512地震的时候,看新闻我只觉得难过。但一看到那张“废墟里小书包”的照片时,刹那间泪流满面。平静下来后,我深入内心对话,得知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张照片唤醒了我童年时的“被遗弃”的感觉。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让萧峰具备了优良的品质。
善良的乔三槐夫妇,给了小萧峰丰厚的爱与温暖,从心底里把当他做亲生儿子养。
哪怕白天再累,晚上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妈妈在一边纺纱织布,爸爸则耐心地在刻一只木老虎玩具,儿子就趴在父亲身边等待,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家人。
童年的乔峰,得到了充足的爱和陪伴的。
“带头大哥”为了赎罪,为萧峰精选了老师,还经常刻意安排各路高人指点教导萧峰,给予他充分的关爱。
这些都在萧峰心中种下善良、道义的种子。
所以在萧峰的身上,才会集合中华优秀男儿的诸多优点,有情有义,有勇有谋。
所以从根本上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其实不需要什么技巧,不需要刻意安排,甚至什么都不需要做。
只须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孩子就不会走上歪路。
萧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萧峰的人格基本面很好。
然而,由于其童年的特殊经历,又让他内心有“爱”与“恨”矛盾。
比如,他不愿滥杀无辜,但冲动起来则变成“逢人便杀”;
他宅心仁厚,但冲动起来则满怀仇恨,“想杀得他全家一个不留”;
萧峰在悲愤难抑之时,多次仰天长啸,发出如狼一般绝望和愤怒的吼声。
这些都说明,萧峰的内心压抑了“愤怒”的能量,内心愤怒的情绪让萧峰具备很强的“自我护卫”能力,一旦生死相搏,往往爆发出极强的战斗力。
这种被压抑的愤怒情绪从哪里来?
是受到冤枉吗?萧峰自己说过,“此生最受不得人冤枉”,这还没讲到根子,因为当时受冤枉的感觉,只是他爆发的引子,根子还在萧峰的童年经历里。
我们再新回到当年雁门关那场恶斗中去,用一个婴儿的角度去看他经历了什么。
正在母亲怀里的婴儿突然被惊醒,一下子掉到了地上。这个小Bayby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在潜意识里,他已感到极大的惊惧。他感觉他的父亲、母亲正在被人伤害。
朔风呼号之中,一声声临死之人的叫唤,他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他想反抗却又没有能力。
虽然婴儿的头脑记不住,但这种恐惧、仇恨与愤怒已深深印在他的潜意识里。这种巨大的能量被潜藏起来,在今后的人生中一直在陪伴着萧峰,一旦爆发,就会瞬间失控。
所以我们看到萧峰会突然冲动,在聚贤庄的时候冲动过,打死阿朱的时候冲动过,少林寺以一敌三时冲动过,最后在耶律洪基面前自杀也是一种爆发和冲动。
假使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曾经与父母有过长时间分开的经历,那么在长大后会自我价值感不足。
有的会觉得没有安全感,会觉得人活着没什么意思。根据我的了解,采取自杀行为的人,大多都有过与父母分开的童年经历。
现阶段很多父母为了打工,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家,前段时间统计,中国当前约有5800万的留守儿童,其中有13%的孩子三年都未曾见过父母,约有半数的孩子一年只能相见一次。
留守的经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深的心理伤痕,并且在心中不断发酵,如果不去正视和自我释放,这种痛苦会陪伴其一生,影响其一生。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无从觉察痛苦的根源,只是在外面找原因。
中国留守儿童的现象,快则五年,迟则十年,定会演变成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
和留守儿童不同,萧峰自小在乔三槐家长大,童年是没有与父母分开的,所以萧峰整体的自我价值感是很强的,心理是比较健康阳光的。
这都是养父养母的功劳,但婴儿经历过的那场恶斗,却让他内心受了伤。
这种无法释放出来的愤怒情绪,时不时地让萧峰失去控制,让他在“爱”与“恨”之间摆荡。
幸运的是,养父养母和师父给到萧峰的爱足够多,所以在关键时刻,他心中的爱总能战胜仇恨。
下面接着来谈萧峰。
严格来廛,萧峰不是遗弃儿童,也不是留守儿童。
他是一个领养儿童。
与亲生相比,领养的经历,会让一个人心理有什么不同?
凡有被领养经历的人,相信看下面这一段会有感触。
在《天龙八部》中,有过被抱养或寄养经历的人物不少,比如虚竹,阿朱,阿紫等人。
但萧峰的情况又与他们不同,萧峰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亲生的。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更为普遍。
出于种种考虑,在中国,很多领养了孩子的家庭,养父养母会刻意隐瞒他/她被抱养的事实。
然而一个被抱养的孩子,虽然意识是不知道自己是被抱养来的,但潜意识里却知道自己并非亲生。
只要稍有外因的介入或刺激,他/她内在的潜意识就会被唤醒,在这方面就会不自信。
内心的这个矛盾就开始升入到意识表层,他/她就开始要不断证明“我是亲生的”,证明错误之后他就会开始寻找“我是谁生的”。
举个例子。
如果有人当面对慕容复说,你不是慕容博的儿子,还拿出种种证据。
慕容复会怎么看?他会认为这个人有病,一派胡言乱语。会想这个家伙背后有什么阴谋,而不会把这类话放在心上。
但如萧峰之类的抱养儿童,又是反应的?
有人当面说乔峰不是汉人,不是乔三槐的儿子,乔峰的头脑中先会否认这一点,但内心会马上起疑惑,而且疑点会越来越大,他就会忍不住去想一个问题,“我到底汉人还是契丹人?”
所以我们看到在杏林大会上,仅仅是凭借一张遗书和智光等人的一番话,乔峰就“已然信了七八分”,随后就辞去他“千辛万苦”得来的帮主之位,开始了他的“寻根”之旅。
抱养子女(萧峰)与亲生子女的心态的相异。
大凡抱养子女,都在这方面不自信,一旦有外力界入,他/她的内心马上会起反应。这是源自潜意识的,这是一个身份归属问题。
然而即便是亲生子女,父母也不得乱派“身份证”。
很多孩子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
很多父母喜欢这样回答,“你是路边捡来的”,“你是从外面抱来的”。
要知道,即便是亲生子女,父母如果经常传递如此信息时,也会给孩子造成内心的混乱。要知道,“身份问题”是开不得玩笑的。
萧峰为何而死?
萧峰事实上是死于内心矛盾的压力,而这个矛盾不是他自己造成的,也不由他所能掌控。
我们假使契丹和大宋能够和平共处,萧峰是不会死的,他死于血缘与文化的冲突,他是一个被民族仇恨毁掉的大好男儿。
由于小时候自我价值感的确立,萧峰很快接受了自己是契丹人的事实,他接纳了自己。
但是他发现自己很快又陷入到另一个更大的矛盾中,那就是——我到底该帮哪一方?
他的身体是契丹的,但文化却是中原的,也就是说硬件和软件不兼容。
如果两边没有冲突,倒也挺好,他真的可以在塞外牧羊,想见朋友的时候再回到中原。
但问题是,这两个国家正在打仗。
一个身份认同和自我选择的矛盾,马上就摆到了萧峰的面前。
他必须要做一个选择,到底去帮谁?
他无法去帮助中原打契丹,因为自己明明是契丹人,何况以前就已经杀了不少契丹人,怎能一错再错?
他也无法去帮助契丹打中原,因为自己是乔家养大的,连杀人的功夫是师父教的,怎能忘恩负义?
当必须要做出选择的时候,萧峰只有一条路——自杀!这道题我无解,那么,我的身体、我的功夫,我现在都不要了,还给你们好了,我求个解脱。
我们可以猜测,当年美中两个国家,进行对峙的时候,有很多在美的华裔人士,也会存在同样的心理困惑。
他/她在两边都找不到认同感,美国人始终还认为他是个中国人,但中国人却认为他/她已经是个美国人。
在内心深处会不断地纠结,到底应该为谁服务?
一方是我现在生活的国度,一方是我生我养我的国度。
如果他/她在美国军方工作或是从事武器研发,这种矛盾感就更强。因为无论帮助哪边,他/她都会备受煎熬——当然,对有良知的人来说会这样。
当然,如果和平的时候,这种心理矛盾就会不存在。比如现在,富二代、官二代很多都首选美国,拿张绿卡,时不时飞来飞去,活得挺滋润。
萧峰最后是以自杀的行为,来换回两国的和平,这种“萧峰现象”在现代家庭中也会出现。
很多家庭在父母离异之后,如果双方仍然纠缠不断、争斗不休的话,孩子也会有类似心理困惑,到底该帮谁?到底帮哪一方才是对的?
类似问题会不断纠缠折磨这个孩子。
这种现象一旦不可调和,孩子就很可能以死亡、堕落或者自残的方式,来唤回父母双方的和解,消除双方的战争,走上萧峰的那条路。
所以若想“萧峰”不死,除非“两国”和平。
一个和平、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
关于父母离异,继续谈多一点。
天龙八部里父母离异的孩子很多,比如段正淳和秦红棉,段正淳和刀白凤,逍遥子与李秋水,这些夫妻事实上都是离异,而且反目成仇。这样的案子很多,我一个一个讲,在分析不同的人的时候会切入。
父母离异,也不一定会伤害孩子。关键要看几点:1、父母双方对待离异这件事情的态度;2、双方愿不愿意继续负起孩子的责任。
理想的离异是,父母双方是理性的、平和的,双方真的确定一件事——“继续在一起生活对双方都不合适”。双方能够真正地放下,做出理性的选择,这个非常关键。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和相信,虽然父母是分开了,但我们都还是爱你的,都还是会一直照顾你的。这不是光靠说能解决的,关键是要以行动,来真正负起对孩子的教育、照顾的责任,继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很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婚姻离异,都是夫妻双方缘于“认为对方有过错”,而选择离异,在离异中和离异后,夫妻双方在这个方面纠缠不休。
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对待离异,就意味着当事人双方还处在受害者的角色里,而一个受害者是没办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任呢?
以这样的态度和思惟模式,即便再婚,他/她还会依然把过错加诸对方身上,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婚姻,也不容乐观。
如果带有怨恨离异的,必然会把这种情感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左右为难。这件事让孩子在内心里把家庭解读成“不可靠”,给孩子形成“结婚是痛苦”的认知。
很多的“剩男”或“剩女”,他们没意识到剩下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合适的人,而是自己内心里根本就是不愿意结婚,自己内心里非常抗拒婚姻。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历了父母或亲人的离异之后,他觉得很悲剧,从此在内心深入处对“家庭”怀有恐惧感。
以上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父母离异这个问题很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每一种父母离异的方式,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有朋友问到,婴儿时期受到的惊吓真的会对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吗?
婴儿时期,是一个人内心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他身体的经历会告诉他,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我被照顾的是温柔的还粗暴,是时间多的还是时间少的。
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哭泣是他唯一操控环境的手段。如果他在哭泣的时候,没有人及时理他,那么他的安全感就会下降一点,更何况是被狠狠地惊吓。何况萧峰那是个生死惊吓,如此长的时间,如此恐怖的声音和感觉。
我们可以观察婴儿吃奶的样子,吃着吃着,他就会时不时抬头看下妈妈,如果感觉妈妈的专注力在他身上,他就会继续安心吃他的奶,否则他就会哭,或是不好好吃奶。
再比如婴儿学习爬行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回头看一下,如果感觉到你一直在背后关注他,支持他,他就会去探索更远更大的空间,如果他感觉他是被忽略的,他就会往回跑。
所以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飞得更远更高,就请给他多一些支持和关注。做父母的,能够这样,也就算是很可以了。
萧峰的故事,我们暂且说到这里。
我还想再聊下萧峰的父母,乔三槐夫妇。
让人感叹的是,纵观整个《天龙八部》,这对最最普通的农民夫妇,却养育出了整部书里的最最伟大的英雄。
他们无愧是“最优秀的父母”。
当“带头大哥”把襁褓中的婴儿递到他们手上的时候,曾仔细嘱咐他们,要好生养育这个孩子。
乔氏夫妇是如何做的?他们没有过多追问,也没有拍胸承诺。
在乔氏夫妇的心中,没有险恶的江湖,没有异族的仇恨,没有世俗的功利。在他们眼里,这个世间是值得信任的。
在以后的十数年里,他们就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那样,给予了小萧峰无限的爱和陪伴。白天一家人下农田干活,晚上回到家其乐融融。他们没希望这个孩子成为大英雄,他们没希望这个孩子为他们养老送忠,光宗耀祖,因为他们清楚,这个孩子是别人的。他们自己倒是觉得没钱、没权、没见识,生怕耽误了萧峰这个孩子。
这是真正的不图回报的爱。
从乔氏夫妇身上,我们读到了中国普通百姓最光辉的内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忠厚”,什么叫“仁义”。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乔氏夫妇充份的爱及无限的接纳,我们可以想见,萧峰——这个从小父母被杀的孩子,一旦得知了其真相之后,内心仇恨力量又该有多恐怖,他会把这怒火烧向何方?
像他的亲生父亲那样,他要杀掉多少人?
他又该如何去报复这个社会?
所以,一个即便是遭遇再大不幸的孩子,如果在他的人生里,能遇到一个对特别爱他、允许他的、接纳他的、关爱他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完全不同。这个人,不一定是他的父母,有可能是他的爷爷、或者是一位老师,或是一位朋友。
乔氏夫妇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取决于其知识水平有多高,不取决于其社会地位有多高,不取决于其财富名望有多大,而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品质。乔氏夫妇用自身的行动,给足了萧峰正面的人格能量。
我们看到,在聚贤庄抓起玄寂的那个刹那,萧峰战胜了内在的心魔;
我们看到,在雁门关挺身而出那个刹那,萧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而这一切,追根到底还是乔氏夫妇的功劳。
不论中外,很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出身在普通家庭,为什么?
道理其实很简单,正是这些父母正是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才不会过分地“教育”孩子,从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他们没有给孩子画上框框,他们所做的,只是充分的陪伴、给予、支持和接纳。
是的,优秀父母的秘诀就在于——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一个人的痛苦,往往就在于无法成为自己,无法活出自己。
像少林寺的玄慈方丈,如果能做出选择,他早就与叶二娘走了,但他就是没有能力成为自己。
萧峰与所有主角不同的是,他有能力“活出自己”。
最后再问一下你我:在充满竞争与欲望的社会里,我们还能像那对夫妇对待自己的孩子吗?能真正去接纳孩子的选择?
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你的孩子有机会成为他自己。
而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特——往往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终归会找到自己的路,把他来到这个社会的价值显现出来,把他自信的光芒散射出来。
Powered by问题补充&&
南燕:前燕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几个政权吧、后燕、北燕
boyliu1982&
一、慕容(Mù róng)姓氏源流  姓源出处    1、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慕容紫英3、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4.源于鲜卑王朝的赐姓,宇文泰建立西魏,主张恢复鲜卑化,要求所属的汉人将领大臣改用鲜卑姓,慕容在三十三姓之内,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带头恢复汉姓,并允许所有汉人恢复汉姓,但仍有部分汉人仍用鲜卑姓,另外自称鲜卑后人的西夏王朝也曾赐汉人功臣慕容姓。 得姓始祖  单于。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故慕容氏后人奉单于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蹦,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西晋时,慕容氏建立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而东晋十六国时,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慕容皝  字元真(297-348.10.25),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是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王,事统帅。 咸和八年五月甲寅(333年6月4日),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皝嗣辽东郡公,以平北将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统治辽东。慕容皝继位后,用法严苛,国人多不安。337年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前燕帝国建立。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公元348年慕容皝病逝,时年52岁。 慕容恪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大臣。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皝之子。智勇兼备,善于用兵。 从1......余下全文>>
angell0606&
一、慕容(Mù róng)姓氏源流  姓源出处    1、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汉代,以寺庙名称命姓,称慕容氏。
慕容紫英3、慕容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以部落名称为氏。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莫护跋在荆城以北(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内)建立国家。据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莫护跋的后人便干脆以此作为部落的名称。西晋时,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单于,他的儿子慕容皝后来建立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4.源于鲜卑王朝的赐姓,宇文泰建立西魏,主张恢复鲜卑化,要求所属的汉人将领大臣改用鲜卑姓,慕容在三十三姓之内,后来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带头恢复汉姓,并允许所有汉人恢复汉姓,但仍有部分汉人仍用鲜卑姓,另外自称鲜卑后人的西夏王朝也曾赐汉人功臣慕容姓。 得姓始祖  单于。根据《三国志·鲜卑传》中提到,汉桓帝时,鲜卑分为中、东、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阙,居慕容寺。而从《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建立鲜卑国,单于自称“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历史上的鲜卑族在今内蒙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慕容氏的发源地和老家便在这里,故慕容氏后人奉单于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蹦,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西晋时,慕容氏建立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而东晋十六国时,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慕容皝  字元真(297-348.10.25),小字万年,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是鲜卑族领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十六国时期前燕王,事统帅。 咸和八年五月甲寅(333年6月4日),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皝嗣辽东郡公,以平北将行平州刺史,督摄部内,统治辽东。慕容皝继位后,用法严苛,国人多不安。337年十月,慕容皝称燕王,前燕帝国建立。慕容皝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公元348年慕容皝病逝,时年52岁。 慕容恪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名将,大臣。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皝之子。智勇兼备,善于用兵。......余下全文>>
东晋十六国时,慕容氏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前后历时七十多年。
是燕王的姓,天龙八部的慕容复就是,属鲜卑族,就是现在的锡伯族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回答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龙八部手游礼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