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于哪一年第一批列兵授衔是哪一年

我想问一下~新兵等到授衔(列兵)的时候就已经下连队了么?, 我想问一下~新兵等到授衔(列兵
我想问一下~新兵等到授衔(列兵)的时候就已经下连队了么? 问题补充:
那~新训一定会是三个月么?我看天津武警之前大多都2月份就授衔了。。授衔以后是不是很快就要下连队了? theone-12 我想问一下~新兵等到授衔(列兵)的时候就已经下连队了么?
你想问细点的话,4月初下连队我刚从天津武警退役,不知道你对象新训在哪个大队,过年前授衔完毕
一般就要进行授衔了。新兵的一道杠还是挺帅的,新兵在进入新兵连45天之内要完成身体复检和政治复审,不要急新训时间二至三个月,好多老兵都想带一道杠装嫩,哈哈,没有问题的话。授了衔还有一段时间才能下连的,一般下连之后业务性强的兵种还要进行四个月至半年左右的业务培训
把人员分配好了之后不一定,才会下连队,还要那些官挑选
正常来讲都会在新训即将结束,还未分配连队时授衔。新中国哪年开始授军衔
新中国哪年开始授军衔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北京中南海国务院礼堂
隆重举行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典礼,正式揭开了授衔的序幕。
日,中南海举行元帅授衔典礼,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军衔制从日正式实施,全军官兵从1955年9月至1956年初陆续授衔
我国共实行过两次军衔制度,第一次是1955年,军衔共分为四等十三级,四等为元帅、将官、校官、尉官
尉官为三级即少尉、中尉、上尉、大尉,校官四级,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将官四级,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共十名,该军衔制度于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除,1988年我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共分为三等十级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上将
是1955年 军衔制从日正式实施,全军官兵从1955年9月至1956年初陆续授衔 一、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为黑色,空军为天蓝色。兵的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折 杠,无象征符号。两道折杠为上等兵军衔;一道折杠为列兵军衔。兵的军衔肩章为套式软肩章。士兵有两级,列兵(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和上等兵(现役第二年的义务兵)。&&&&&& 二、士官分为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七级士官。其中一级、二级士官为初级士官,三级、四级士官为中级士官,五级、六级士官为高级士官。初级士官军衔称谓为下士、中士,中级为上士、四级军士长,高级士官为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士官军衔在肩章版面上缀以象征符号和折杠。象征符号、折杠的繁简分别表示士官军衔高、中、初三等和级别。三道粗折杠为六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五级士官军衔;两道粗折杠为四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加一道细折杠为三级士官军衔;一道粗折杠为二级士官军衔;一道细折杠为一级士官军衔。士官军衔肩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软肩章。&&&&&& 三、尉官(一杠)一杠一星:少尉,一杠二星:中尉,一杠三星:上尉。&&&&&& 四、校官(两杠)两杠一星是:少校,二杠二星是:中校,两杠三星是:上校,两杠四星是:大校。&&&&&& 五、将军没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叶,直接加上金星。一颗金星:少将,二颗金星:中将,三颗金星:上将,四颗金星:一级上将(第一排一颗、第二排一颗、第三排两颗、最底下为金色的松叶)。现行军官军衔设下列三等十级:& 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官军衔依照下列规定区分:& 1、军事、政治、后勤军官:& &&&& 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2、专业技术军官:& &&&& 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 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不授予军衔&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等级编制军衔为上将。& 政治、后勤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 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上将;& &&&&& 正大军区职:上将、中将;&(正大军区职包括总参副总长、总政副主任、总后总装主任政委、大军区海军空军二炮司令政委、国防大学校长政委、军事科学院院长政委)& &&&&& 副大军区职:中将、少将;& &&&&& 正军职:少将、中将;& &&&&& 副军职:少将、大校;& &&&&& 正师职:大校、少将;& &&&&& 副师职(正旅职):上校、大校;& &&&&& 正团职(副旅职):上校、中校;& &&&&& 副团职:中校、少校;& &&&&& 正营职:少校、中校;& &&&&& 副营职:上尉、少校;& &&&&& 正连职:上尉、中尉;& &&&&& 副连职:中尉、上尉;& &&&&& 排职:少尉、中尉。& 专业技术军官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军衔:& &&&&&&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将至少校;& &&&&&&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大校至上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中校至少尉。&&上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委员、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的编制军衔;正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的辅助军衔; 中将:副大军区职的主要军衔;正大军区职、正军职的辅助军衔;& 少将:正军职、副军职的主要军衔;副大军区职、正师职的辅助军衔;大校:正师职的主要军衔;副军职、副师职的辅助军衔; 上校:副师职、正团职的主要军衔;& 中校:副团职的主要军衔;正团职、正营职的辅助军衔;& 少校:正营职的主要军衔;副团职、副营职的辅助军衔;& 上尉:副营职、正连职的主要军衔;副连职的辅助军衔;& 中尉:副连职的主要军衔;正连职、排职的辅助军衔;& 少尉:排职的主要军衔。& 现行士兵军衔按兵役性质分为:& 1、志愿兵役制士兵:六级士官、五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2、义务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 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 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4、兵:上等兵、列兵。& 海军、空军士兵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二字。& 兵:服现役第一年的义务兵,授予列兵军衔;服现役第二年的列兵,晋升为上等兵军衔;& 初级士官:义务兵服现役期满,被批准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级士官军衔;第一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二期服现役的一级士官,晋升为二级士官军衔;& 中级士官:第二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三期服现役的二级士官,晋升为三级士官军衔;第三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四期服现役的三级士官,晋升为四级士官军衔;& 高级士官:第四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五期服现役的四级士官,晋升为五级士官军衔;第五期服现役期满,被批准进入第六期服现役的五级士官,晋升为六级士官军衔。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英雄岛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授衔的一千多名将军中有多少名女将军,及他们的事迹_百度知道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授衔的一千多名将军中有多少名女将军,及他们的事迹
中顾委委员,大革命的洪流涌入浏阳河,参加革命队伍、第四届全国妇联常委李贞--1955年授衔的将军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从此,纵身跳下悬崖,红二方面军组织部副部长等职,被逼到狮子崖上,李贞经过了生与死的考验!”话音刚落。由于家境贫寒,鲜血顺腿流到脚面,年仅6岁的李贞就被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李贞再也不能生育了,还是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在地方,只觉得疼痛难忍,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先后抚养过二十多名烈士的遗孤和战友的孩子:“不能让敌人抓活的,子弹打光了,这支游击队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山头上,其他游击队员也跟着跳了下去,到处都留下了李贞这位巾帼女将的足迹,她两眼一闭、军委防空军干部部部长,可是她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李贞毅然剪掉辫子。在以后漫长的革命征途上,第三。原来是流产了、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1926年春夏。 浏阳游击队同敌人进行过多次战斗,李贞曾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第二届全国妇联执委。 全国解放以后李贞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眼看就被敌人抓住了,李贞果断地发出命令。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次,她又是第一,李贞苏醒后发现自己被卡在树杈上,猖狂的敌人喊着要“抓活的,无论是解放大西北。 红军长征时期。并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往下跳。最后只剩下六七个人。在这危急关头!”李贞带领大家同敌人拼刺刀,1908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小板桥乡的一个农民家里,少将军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五十年代授衔的女军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时,由于受苏军模式的影响,对于女军人的授衔控制很严,严格控制女军人的授衔条件和人数。为此,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等专门发文,做出一系列的规定。在授衔前,大批长期以来一直在军队工作的女同志,被转业到地方工作,或到地方院校学习,有的则直接复员处理。中央军委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极大地伤害了大批女军人的感情。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这些女军人们同男军人一起趴冰卧雪,并肩战斗,丝毫不比男同志差,但在革命胜利后,应当享受一个军人所应享受的荣誉时,却被赶出军队,这让许多女军人想不通。
据资料介绍,1955年授衔时全军女军人仅有近一万人,而被授予军衔的女军人则不足五千人,其中授予少将、大校、上校各一名,校官总数...
女将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中国第一批列兵授衔是哪一年_百度知道
新中国第一批列兵授衔是哪一年
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达了《关于军士和兵评定军衔的指示》,国防部部长彭德怀,10月1日国庆阅兵上,士兵就有了军衔日,随后在9月份列兵授衔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列兵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军衔制_百度百科
中国军衔制
20世纪初,清朝最先引入军衔制。此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两次实行军衔制,并进行了多次修改。
在灭亡前,用了六年的时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式军衔体系。
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必须改革兵制。于是采纳众议,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1901年(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还是采用过去绿营制的一套老办法。在编练新军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对推行新制障碍重重。因此,清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继续在所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
上等第一级,;
上等第二级,;
上等第三级,;
中等第一级,;
中等第二级,;
中等第三级,;
次等第一级,;
次等第二级,;
次等第三级,;
1909年11月,军咨处又奏请朝廷在军阶第一等第一级内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
1910年12月,陆军部对军衔授予及晋升年限、军官职务任免、最高服役年龄、军官考绩办法等,都作了详尽规定。如规定各级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龄为:正都统,65岁;副都统,62岁;协都统,58岁;正参领,55岁;副参领,52岁;协参领,50岁;正军校,48岁;副军校45岁;协军校45岁。又规定,凡正都统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者,不受上述年龄限制。这一章程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官服役条例。
晚清的“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从“正都统”至“协军校”这九级,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将军”、“将军”和“正都统”同为一级,是荣誉军衔,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元帅。“额外军官”就是准尉。
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但做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
上等官佐:、、;
中等官佐:、、;
初等官佐:、、;
额外军官;
军士:、;
兵:一等兵、。
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又对军衔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级增至六等十六级:
上等官佐:、、;
中等官佐:、、;
初等官佐:、、;
额外军官;
军士:上士、、;
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军校升左军校2年;左军校升大军校3年;大军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将军各3年;右将军升左将军4年;左将军升大将军无定年。
北洋政府时期军衔
1912年8月,在南京临时政府军衔制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军衔制,并颁布《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
将官:、、少将;
校官:、、;
尉官:上尉、、;
军士:上士、、;
兵:、一等兵、。
北洋政府还有两个特殊的规定,其中:
虚衔规定: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陆军中将可加上将衔。如护国名将,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追赠军衔的规定:军官作战阵亡或病逝后,依其生前业绩,可以追赠高一级的军衔,如中将可以追赠上将。
国民政府军衔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少将;
校军:、、;
尉官:上尉、、;
军士:上士、、;
兵:、一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一等二级称、一等三级称,二等一级称、二等二级称、二等三级称,三等一级称、三等二级称、三等三级称,此外还设有一级。[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两次拟议实行军衔制度,一次是抗战初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一次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后。两次拟订的军衔等级都与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制度相同,但由于受当时环境的制约,两次拟订的军衔制度都未能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
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50年9月管理部成立时,就设置了“军衔奖励处”。1952年冬便着手研究军衔制的问题。日,总干部部在向主席并军委的报告中,对实行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等问题拟制了初步计划。
当时总干部部和苏联专家初步制定的方案是将军衔设为6等20级。
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
将官4级:、、、少将;
校官3级:、、;
尉官4级:上尉、、、;
军士4级:、上士、、;
士兵2级:、。
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
增加大校一级;将上将、准上将改称大将、上将;
将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改称大尉、上尉、中尉;
其它不变。
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大元帅实际未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礼服肩章
将官4级、、、少将;
校官4级、、、;
尉官4级、上尉、、;
军士3级:上士、、;
士兵2级:、。[2]
但实际授衔时,应本人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衔空缺未授;增加授予军衔,这是考虑到当时我军有十几万副排级干部,军委决定暂时增加准尉衔,以解决副排级干部的衔称问题。
日,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的决定》,日开始实施。
1980年以后
日,中央军委主席提出,要搞军衔制。1984年5月
31日第二次会议通过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1985年6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果断地提出割断1965年以前的军衔体制,“实行新的军衔制”。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草案)》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予以公布施行。士兵军衔制度同时立法。
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为最高军衔。军官军衔设3等11级
将官:一级上将、、、少将;校官:、、、;
尉官:上尉、、。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士兵军衔按等级分为:
士官:、;
军士:上士、、;
兵: 、。[3]
199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修改《》的决定起,军士长、专业军士划分为四个级别,称谓由高到低为:
、、、。[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3等10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规定,军官军衔设三等八级:
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6]
1998年12月公布的《》规定,义务兵服役时间为2年,并且不再超期服役。根据兵役法,自1999年后,军士军衔等级和专业军士、军士长的称谓自行取消。士官军衔重新设定为6级,称谓由低到高为,
初级士官:、;
中级士官:、;
高级士官:、。[7]
日,中央军委颁发《》,全军和武警部队全面施行新的士官制度。士官军衔从原先一级至六级士官的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分为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称谓由低至高为,
初级士官:、;
中级士官:上士、;
高级士官:、、。[8]
徐平.旧中国的军衔制度[J].炎黄春秋,2002,(09).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1993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修改)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1998年12月公布)
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军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工作会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