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社会风俗改革中做到有效、避免火灾要做到哪些问题?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题库>&高中历史>&试题(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回顾历史、重温戊戌》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科目: 高中历史难易度: 教材: 高中历史综合库最佳答案(1)调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雇人服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征收分摊,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役钱。(4分)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2)运动:洋务运动。(2分)理解: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提出改变封建制度的主张(停留在学器物层面)。(4分)(3)视角:现代化史观。(2分)理由:①倡导“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初步尝试);②宣扬了民权平等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③对后来民主革命产生重大影响。(6分)(4)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5)条件: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②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及其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点归纳答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募役法废除轮流充当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其目的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及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作答;第二小问可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3)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及对维新变法积极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维新变法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4)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中国改革……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作答。(5)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五中的信息“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等作答。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o募役法;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o维新思想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o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o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知识点: 高中历史综合库,近代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相关试题大家都在看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_百度作业帮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小题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小题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小题1:措施: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等。评价: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丢掉了拓跋勇武质朴的长处,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小题2: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妨碍变革的消极作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恶俗,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移风易俗往往还具有开风之先,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小题3:春节时,跪拜磕头、烧香的习俗;结婚大要彩礼的习俗;来客人后,女人不能上桌的习俗;厚葬的习俗等。
小题1:该问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对其的评价。小题2:通过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考查辩证的分析和看待一个问题的能力。小题3:结合现实,改革陋习,促进良好习俗的发展。(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3分)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5分) (2)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3分)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5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找出关于社会风俗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涉及的是评价问题,风俗的改革,是通过对落后的东西进行变革,以促进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因此,这样的改革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评价时应突出积极的。(2)第一问主要是再认再现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从中提取出关于社会风俗的内容即可。第二问,评价,注意要评价的是明治维新中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内容,不是整个明治维新,应注意到,日本的改革不是抛弃,而是有选择的改革。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甘谷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湖南浏阳一中高二下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我很高兴,就用“胡适”二字。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C.推翻封建帝制,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D.维新变法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湖南衡南县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列文学作品中,生动体现了这一现象的是:A.《巴黎圣母院》
B.《百年孤独》
C.《欧也妮·葛朗台》
D.《母亲》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下列选项与材料相符的有①婚姻自由被广泛认可
②年轻人思想不断解放
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被摒弃
④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影响国人A.①②
D.①③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位史学家在评论古希腊城邦的成就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从这一观点出发,你对雅典民主的认识应是
①雅典民主重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
②雅典民主创造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制、选举制等民主形式为后世民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③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与同期其他文明的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④雅典民主是公民政治,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精神,但外邦人、奴隶等被排除在外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武威五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武威五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宗教改革进一步发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其表现为A.教会服从世俗君主的权力B.加强对“异端”思想的打击C.肯定人的努力和现世成功D.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5届甘肃武威五中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世纪后期,虽然当时的西方经济理论已经开始流传到了日本,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发展自身的性质……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有些格格不入。而德国历史学派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所谓古典主义,却似乎颇有市场。……在那个时期,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影响,并没有像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说英国等国家那样深远,毕竟明治时期的经济环境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环境不可同日而语。——雷鸣、项松《日本近代经济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之研究》材料二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日本的主要经济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7分)(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3分)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适应了统治需要。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5分) (2)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3分)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5分)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找出关于社会风俗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涉及的是评价问题,风俗的改革,是通过对落后的东西进行变革,以促进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因此,这样的改革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评价时应突出积极的。(2)第一问主要是再认再现日本明治维新内容,从中提取出关于社会风俗的内容即可。第二问,评价,注意要评价的是明治维新中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内容,不是整个明治维新,应注意到,日本的改革不是抛弃,而是有选择的改革。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材料二&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二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又指什么?(2)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涉制度①是文明交流的产物&②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③该制度下露田可以买卖&④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A.基层政权组织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按人口分配土地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4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孝文帝的汉化政策。(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魏书·习学记言序目》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请回答:(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分)(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中,正确的是(  )A.整地碎土工具进一步发展B.因战乱,对外贸易萎缩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D.实物交易越来越频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有效避免劳资纠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