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翻译成锡伯族歌曲话

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第08版:理论周刊·聚焦
&&&&&&&&&&
新疆锡伯语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锡伯族是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新疆有锡伯族34399人,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县”)、伊宁市、霍城县、塔城地区、巩留县、乌鲁木齐市等地。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语文是新疆七种教学语言之一。为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年)》,进一步了解掌握新疆锡伯族聚居区中小学锡伯语文教育教学和改革的现状及锡伯语文教材建设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锡伯语文教育教学情况调研组一行3人,先后赴察县、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伊犁师范学院、伊宁市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聚居区,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  【观察】  在新疆的锡伯族聚居区,促进锡伯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有八种主要做法。  1.扩大汉语授课学校开设锡伯语文课程范围。学年,察县在锡伯族学生较集中的6所小学的1至6年级开设锡伯语文课程,学锡伯语文的各民族学生有1660人。从学年开始,该县扩大了汉语授课学校开设锡伯语文课程试点工作范围,在大河管区锡伯族汉语言授课学校1至9年级开设锡伯语文课程,全县有5201名小学、初中学生学习锡伯语文,高中也开设了锡伯语文选修课程。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锡伯村小学从2012年秋季开始恢复锡伯语文课,陆续在1至5年级开设锡伯语文课,接受锡伯语文教学的学生有129名。塔城市、巩留县锡伯族聚居区的小学从学年恢复锡伯语文课,接受锡伯语文授课的学生分别为212人、284人。  2.举办大规模成人锡伯文培训班。2011年以来,察县把锡伯文培训工作纳入到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举办在职干部职工初、中、高级递进式锡伯文培训班,普及锡伯语言文字,规模空前,成效显著。2011年至2013年共举办锡伯文培训班28期,共培训在职各族干部职工近两千人。在乌鲁木齐市,新疆锡伯语言学会自2009年来,先后举办7期锡伯语文培训班,共培训300多人。同时,察县语委会还组织锡伯文专家,先后编印了《锡伯文双语速成课本》、《锡汉双语对照读本》等教材和课外读物,并在察县公众信息网视听在线设锡汉双语教学栏目,提供了便捷、开放的锡伯语言学习和培训平台。  3.&重视锡伯语文师资培养、培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先后在霍城师范学校、伊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举办四期锡伯文培训班,共培养了168名锡伯文教师。伊犁师范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设锡伯语言文学专业以来,于年招收了四届以锡伯族学生为主的民考汉锡伯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培养了120名锡伯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2014年又招收了锡伯语言文学专业免费师范生23人。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把锡伯文教师培训列入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在伊犁师范学院举办了锡伯语文教师培训班,35名锡伯语文教师参加了培训。  4.实施锡伯语文教学改革。2012年,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启动“基于因素法的锡伯文拼写方法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按照现代语言学的规律,以锡伯语发音因素为基础,划分出锡伯文字母以及对应于字母的锡伯文字母书写形式、拼写规则,并结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原理和特性,构建了以因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简便、易学等特点。2013年,该项目通过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鉴定并在两所小学进行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编写出版锡伯文新教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为新教材的编写、审定和出版发行划拨了100万元专项经费,察县人民政府为新教材编写组提供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新编的锡伯文小学第一册试用教材出版后,作为地方免费教材发放到锡伯族小学,在学年试用该教材。2013年秋,新疆教育出版社在原试用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基于因素法”新教材,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6.开展锡伯族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近年来,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先后成立“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这两个研究中心依托察县邻近学院的地缘优势、专业优势和锡伯语言文化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开展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人才培养,保护和传承锡伯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察县教育局教研室还专门配备了一名锡伯语文教研员,从事中小学锡伯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和指导工作。此外,伊犁师范学院还承接了“锡伯语言文化有声数据库建设”等项目,并多次召开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锡伯族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7.开展锡伯(满)文信息化建设。“索贝特-锡伯(满)文输入法”2014年已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在word文档上输入锡伯(满)文和用锡伯(满)文制作教学课件等。该输入法除了具有自动选形输入方式外,还附加了独立、词首、词中、词尾输入方式,除了能满足一般锡伯(满)文输入的需要外,还能够满足学术论文、文化教育等需要。锡伯文信息化建设,不仅为锡伯语文信息化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而且为保留、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8.创造学习使用锡伯语文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环境。以察县为例,该县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使用锡伯语言文字的专项执法检查,近三年共翻译审定公章、门牌、文件头等1900余条,规范新词术语905条、锡伯特色餐饮名称63种,并积极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近年来共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15所。此外,察县还通过举办全国首届锡伯语大赛等活动,激励更多的人学习、使用锡伯文,营造了学习使用锡伯文的社会环境。  【分析】  经过观察和深入了解,目前在新疆锡伯族聚居区中小学,锡伯语文教育教学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七大突出问题。  1.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出现了萎缩。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锡伯语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使用人数日趋递减,锡伯族语言文字在公务活动、教学实践、图书出版等领域中都陆续出现了萎缩现象,以锡伯族语言文字为母语的地方也一度面临传承的危机,绝大多数锡伯族青少年远离了自己的母语。据调查,目前察县18岁以上的锡伯族成年人口中,能熟练使用锡伯语文的仅占23%。在锡伯族中小学的锡伯族学生之间,以及锡伯族家庭成员之间,也大都使用汉语交流。在学校的教学课堂上,锡伯文也成了锡伯族学生的第二语言。  2.锡伯文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不能满足锡伯语文教学的需要。锡伯语中小学现任锡伯文教师基本是察县师范学校中师班培养的,还有的教师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学习过锡伯语文,只是上中师阶段接触了一些锡伯文知识,没有系统受过专业的锡伯文培训,对锡伯文语言文字、语法等掌握不够,了解甚少,胜任锡伯语文教学还有一定困难。目前进行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教师的锡伯语文教学素质和能力达不到课程实施的要求。加之老一代的锡伯语文教师基本上已退休,使锡伯语文师资出现断层现象。  3.锡伯语文课时设置偏少。在小学阶段,察县锡伯语文课时数仅相当于汉语文课时数的38.1%、维吾尔和哈萨克语文课时数的53.3%。在初中阶段,锡伯语文的课时数仅相当于维吾尔和哈萨克语文课时数的20%,远远低于其他民族母语文的课时数。由于锡伯语文课时数设置不足,造成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矛盾,不仅无法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锡伯语言文字,也难以达到抢救和传承锡伯语言文字的目的。  4.课程标准要求偏低。受课时设置的影响,锡伯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较低的认知目标。以小学词汇量为例,汉族汉语文课标词汇量为认识6000个、掌握5000个,少数民族汉语课标词汇量为认识4000个、掌握3000个,而锡伯语文课标词汇量为认识2000个、掌握1500个。锡伯语文确定的标准不足汉语文标准的30%。如此低的词汇量标准,根本无法保证学生学业水平达到基本掌握锡伯语言文字的要求。  5.锡伯文教材编辑出版受到严重影响。1980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落实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恢复了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核拨了编制,充实了编辑力量,编辑出版了锡伯族全日制小学各年级课本和课外读物。但到2006年,由于种种原因又撤消了锡伯文编辑室,锡伯文教材编辑出版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6.小学锡伯语文教材编写不科学,难度偏大,教材脱离实际。一是教材量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学习任务重,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二是教材基本以翻译全国统编教材为主,其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学难懂,加之锡伯语口语和书面语差距较大,师生都难以适应。  7.锡伯语文教学管理较薄弱。察县教育局虽然制定下发了有关锡伯文教学的规定、通知等文件,对学校锡伯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制定了措施,但是在管理上缺乏力度。下发文件多,检查指导少,致使学校各行其是,课程设置有早有晚,课时安排有多有少。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给教育部门教学管理造成很大困难。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对锡伯文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缺乏正确、足够的认识;二是锡伯族人口较少,客观上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锡伯语文使用范围很小,又非升学考试科目,锡伯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动力严重不足,“锡伯语过不了伊犁河,学不学都一样,不如不学,学了还要加重负担”的思想导致他们忽视甚至放弃母语学习。  【结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党和国家民族语文政策为指导,从锡伯族聚居地区和锡伯族中小学的实际出发,保护和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字,改进和加强锡伯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重大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第一,对保护、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字的几点思考。  1.唤起民族自觉,提升语言觉悟,转变观念。在实施语言保护工程的过程中,最能起作用的、最基本的措施是提高使用者个体的语言觉悟。锡伯族语言为弱势语言,而民族自觉是弱势语言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注重培养锡伯族群众对自己母语的自豪感、荣誉感,坚定保存、复兴母语文化的信念,建立深厚的本民族语言感情,积极主动争取保存、传承母语的权利,取得政府的支持,并通过家庭教育及社区文化活动,自主创设本民族的母语环境和基础,自动、自发、自觉地参与或担负起保存本民族语言的责任和义务,把锡伯族语言文化从濒临的边缘挽救过来。  2.健全法制,充分保障学习和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现在我国已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法》,而没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法》。在当前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要保护和弘扬处于弱势的锡伯族语言与文化,不仅要尊重和维护民族语言权利,还应当通过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保证锡伯族语言权利在锡伯族聚居区域的教育及传播领域得以真正的体现,确保锡伯语言文字使用和锡伯文教学的法定地位。  3.重视锡伯族语言在家庭、邻里、社区的使用,增强母语的活力。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语言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救,才具有真正的活力。加拿大、新西兰的原住民都意识到家庭、邻里、社区在保护和传承本民族语言中的重要性,因而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新西兰毛利人的“语言巢”,真正保护了母语不流失,确保了母语的家庭、社区功能,这一点应值得锡伯族借鉴、学习。锡伯族较集中的家庭、社区是传承母语的基地,应在日常生活中,在锡伯族集中的社区、乡村及在世代相传的家庭里使用,从幼儿开始培养母语觉悟和深厚的母语感情。&&  第二,对改进和加强锡伯语文教育教学的政策建议。  1.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和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依法治疆”的方针,依照法律推进锡伯族双语教育改革,把《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中有关民族语文规定、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同时,&察县尽快制订实施《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汉双语教学条例》,通过法律程序确立双语教学的地位,依法规范、指导锡伯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  2.把锡伯族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锡汉双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一是实施锡伯语文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建议教育部、国家民委把锡伯语文高层次人才培养列入“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利用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师资,在中央民族大学举办锡伯(满)文硕士、博士班,培养一批高层次锡伯(满)文人才;二是继续在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举办锡伯文本科班,为锡伯族聚居区中小学培养锡伯文师资;三是加强教师培训,建议在伊犁师范学院举办为期一年的锡伯语文教师脱产培训班,提高他们的锡伯语文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锡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四是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锡伯语文人才资源,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培训锡伯语文师资。  3.发挥各类考试对提高锡伯族语文教学质量的导向作用。建议锡伯族聚居地区把锡伯语文作为锡伯族双语班学生中考、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其分数计入中考、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和高考总分中。  4.把察县列为国家级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建议国家、自治区把察县列为民族文化保护区,除在锡伯族学校除开设锡伯语文课外,在体育、音乐课中增加锡伯族射箭、音乐、舞蹈等内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为锡伯语文教育教学营造和谐浓郁的社会环境。  5.加强双语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锡伯族聚居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研究的管理和指导,充实教学研究人员。察县教育局要健全锡伯语文教研室,将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中年骨干教师充实到教研部门,也可聘用一些科研能力较强,双语水平较高的离退休锡伯族教师为兼职教研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双语教学研究。建议当下进一步对锡伯语文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做深入研究,并适当扩大研究队伍。同时,吸收一部分课程专家和双语教育专家参与研究,使锡伯语文教学改革有更清晰、明确的路径和方法。同时,充分发挥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的学术团体的研究优势和引领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双语教育教学研讨会,组织开展双语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推出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锡伯族双语教育教学实践,促进锡伯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加强锡伯文教学教材编辑出版工作。建议恢复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配备编译教材的专业人员,把锡伯文教学教材建设列入自治区教材编写、出版规划,予以保障。所需经费应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资助锡伯文字教材的编译、审定和出版,确保教材足额及时供应。并建立一支专兼职锡伯语文编辑队伍,提高锡伯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以适应锡伯族中小学锡、汉双语教学的需要。  7.明确新编教材性质,突出工具性。鉴于目前锡伯文交际功能已大大弱化,因此,新编教材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更应突出工具性,教材设计应当以让学生会说、会认、会写为主要目标,因此在选文、口语、练习设计等应方面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基础进行。  8.国家、自治区应重点扶持锡伯语文教学。察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建议国家、自治区在划拨教育经费时对锡伯族聚居区给予适度倾斜,重点扶持锡伯语言文字的教学及锡伯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落到实处。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信息统计
中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委员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地址:察布查尔县城查鲁盖东街
电话: 邮编:835300
电子邮箱: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少数民族
简介锡伯族,现有人口十七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历史锡伯族史称“席伯、西伯、席北”,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辽宁省沈阳、义县、风城、吉林省扶余等地。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相传鲜卑拓跋部于四世纪末叶进入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鲜卑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已的第二故乡。但有少数鲜卑人没有远离故土,仍然居住在绰尔河、嫩江、松花江流域,这部分鲜卑人可能就是锡伯族的先民。
礼仪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
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节庆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某些节日时间虽然与汉族相同,但过法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在过节形式上均与汉族有差别。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
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又有怀念亲人之意。西迁官兵出征的前一天,西迁官兵及家属与送行父老兄弟姐妹亲戚故友齐集在太平寺“锡伯家庙”,共进了离别饭,共饮了离别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都要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都去当家人,进行聚餐,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畅叙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业绩,缅怀离别的骨肉同胞。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灯节,也是锡伯族的“抹黑节”。这天家家挂灯笼,锣鼓喧天,花炮齐鸣,高跷、龙灯、秧歌队扭上街头。家家吃元宵(即“汤园”)。夜间点上元旦供神用残烛,绕屋一周后还到仓库房中照一照,以免盗窃之灾。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人们这天互相往脸上抹黑,认为人们替五谷承受了黑祸,祈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这一天,人们清早起来,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灰)或毡片带上,上街相互往脸上抹黑,也有成群结伙挨家串户去抹黑。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腿,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后来逐渐成为青年叔嫂、姐夫、小姨间的一种娱乐性的活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一节日的“抹黑”已慢慢被废除了。
正月二十五日,俗称“填仓节”。农户家家向粮仓焚香礼拜,插香于粮囤上,还用柴草灰在囤的周围洒上灰圈,洒灰圈时还口念着:“大囤满,小囤流,今年丰收好年头”。并在大门前洒上灰圈,借以避邪。
祭地节,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耕开始前选日进行。节日这一天,每家选择一头肥猪,在自家后院设置的祭坛上,先用清水浇猪身,家长烧香在猪身上晃三下,口念着祝词,面向西天行跪拜礼,祈求地神和天神保佑人畜两旺,喜获丰收。然后宰猪,将猪血洒在底墒鬃毛埋进土里。在把猪头煮成半熟品供在祭桌上。如果节日的这天或隔日下于,那么这年就是丰收年吉兆。如果节日这天或隔日刮大风,那么这年可能是灾年的凶兆,就要到祈年树下祭拜地神和天神,祈求消灾灭难。
抢千烛,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举行。接前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做烛。烛是一种特殊的用面和清油做成,做好后送到指定的庙里。烛的数量不限,然后有喇嘛将烛排好,庙里做一只特大的烛放在中间向着月亮,周围是各家送的小烛象征群星。有时小烛多达千余多支。节日的早晨,喇嘛事先点烛祭祀,这时,人们已赶到庙里。等到一声令下宣布抢烛开始,大家也不怕烛火烫手,经过激烈的争抢,人们把抢得的面烛带回家去,再做成烤面饼,当天早晨食用,他们认为节日抢得面烛,家中无子会有子,有子的今后人丁回更加兴旺。
锡伯族祭星,是锡伯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举行。节日这天,各家选一只肥公羊,用水洗干净,宰后,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把宰杀的羊放在桌前,在再在院靠西屋的墙角放一小炕桌,在上面摆七根蜡烛,摆成北斗七星的样子,然后点燃。又在院的西北墙上按北斗七星的位置锭好事先削好的七根木桩,在每根木桩上点燃一根蜡烛。将当晚煮好的羊腿供一夜,祈祷七星保佑。
婚俗锡伯族的婚姻,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择配讲究“门当户对”。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清代还有“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在习惯上,“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即舅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而姑母家的女儿不能嫁回舅父家与舅父的儿子结婚,五服之外不限。过去男女十七八岁结婚。还有一种招养老女婿的习惯,没有独生子的人家,为了养老送终,招女婿作为继承人。
婚礼前,女方家长要请位“送亲婆”,他必须是儿女双全,干净利落,善于辞令,同时又是属相与新娘属相不相克的人,陪伴新娘去婆家,在礼仪上随时地给新娘以指点,直到拜完“天地”为止。同样,男方家也要请位“娶亲婆”,她也得是和送亲婆条件相同的长辈妇女,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双亲之后,接替“送亲婆”的义务,照顾好新娘。
锡伯族妇女认为离婚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如果姑娘出嫁后被丈夫“休掉”送回娘家,这对父母、本人都是极大的耻辱,在社会上也要受到谴责。一旦夫妻不和睦,亲友们极力从中说和调解,以免家庭破裂,经反复调解,夫妻没有和解的余地时,才离婚。
由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当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破裂时,妇女无权得出离婚要求,而丈夫可随意提出“休妻”。离婚后,丈夫将负担女方一定时期的生活费用。以后各自另行择偶,互不相干。
再婚时的婚礼,如果有一方未婚,其结婚程序与一般成婚无差异;如果双方都是二婚者,婚礼仪式从简,只宴请一些近亲好友祝贺成亲之事。
抢婚。这是锡伯族缔结婚姻的一种古老方式。根据年代不同等原因,又有象征抢婚、半硬性抢婚和硬性抢婚等不同方式。硬性抢婚常常是发生在下列某种情况:
女方曾与男方相爱,之后女方又有新的恋人,或者是一位姑娘被几个男青年同时求爱,都想娶这个姑娘为妻子。其中某个男青年为了捷足先登,便邀请至亲好友帮助,采取得前抢亲;有的在姑娘被抢走途中,又被另一伙抢亲的帮伙拦劫,趁机抢走。
有的男青年一直没有姑娘与他相爱,由于年龄较大,便请族中亲属帮自己抢婚。但事先必须调查清楚女方必须是没有相爱的人,年龄也要相仿。抢亲的方式是先礼后兵,抢亲前必须通知女方去抢亲,在抢亲队伍出发时(黄昏时分),先派出先锋三人去通知女方,之后就在女方门外监察女家动静,采取应急措施。女方得信后,在夜深人静,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好仓惶应急。抢亲的男青年如能抱着姑娘放置在马背上,姑娘身体任何部位都没有沾地,二人共乘一匹马回来,这便是抢亲的胜利。因为姑娘感到,这小伙子在重重包围之中,在自己奋力抗拒下,竟能将自己抢回来,因而产生了敬佩爱慕之情。认为此人强悍有力,智勇双全,是锡伯族青年中的能手、英雄,所以也就不再挣扎喊叫了。此时女方家长听不到女儿的叫声,知道女儿已经默许,也就不再追赶了。女子被抢到男家,征得女方同意便立即举行婚礼,招待亲友。接着男方请人到女方家提亲,经过讨价还价之后,男方将聘金财礼送给女方家中,婚事便告结束。
服饰锡伯人的长袍,系大半截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
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发型也不同,媳妇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涂粉,口可以涂口红,可以染指甲等。头部髻上插着金簪,腕上佩带金(银、玉)手镯。
上年纪的妇女出门时,手里还要拿个烟袋,串门时互相装烟进礼。
饮食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粱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
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
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
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建筑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
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禁忌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宗教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主要供奉保佑家宅吉祥和子孙繁衍的神灵—“喜利妈妈”,将小弓箭、小靴子、小摇篮、铜钱,有条、背式骨(猪年的膝背骨)等物系在一条丝绳上,装在低袋内,挂在室内西北墙角上,生男孩添放一张小弓箭,生女孩添放一条布条,增加一辈人,则添放一个背式骨。供奉“喜利妈妈”的古老传统,直到现在黑龙江省一部分锡伯族农民家庭中遗传下来。过去还有信仰萨满族和喇嘛教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纪念先民西迁的节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锡伯族舞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