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和尚为什么要东渡日本?

当前位置:
>>>贞观年间,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玄宗时,鉴真和尚东..
贞观年间,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玄宗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送佛法。通过这一“取”一“送”,你能否从对外交往的角度概括出唐文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唐朝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方面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全面的开放和交流使唐朝文化更加辉煌,这也说明了唐朝的中外交流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是多方面同时进行而不是单方面独自进行的。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贞观年间,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玄宗时,鉴真和尚东..”主要考查你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唐僧)
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赴中国的使节团,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2次。遣唐使团组织完备。遣唐使通过友好访问或是留学长安,把唐代大量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被委任为客卿,先后担任光禄大夫、御史丞、秘书监等职。阿倍仲麻吕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深厚,常作诗唱和。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鉴真:鉴真,复姓淳于,扬州人,中国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和弟子创建的。与汉代相比,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特点:1.交流次数更加频繁,交流领域更加广泛。汉代多是与多个日本本土小国之间以经济交流,据可考史料来看交流并不频繁,唐代则是对日本的天皇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泛领域的交流。2.出现了新的交流方式,汉代日本“使译通于汉”,唐代日本则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3.对日本的影响不同,汉代为册封,唐代发生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留学唐朝的回国的人策划的,对日本的封建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时期和日本友好交往的意义:1.首先促进了唐朝和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大大加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代表人物鉴真; 2.日本派遣留学生,使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文化成果,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代表人物为阿倍仲麻吕。3.对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文字体系多个方面影响深远,加速了日本封建化的进程。日本招提寺内鉴真塑像:&唐文化源源不断的输入日本,对日本的社会产生了多方位的深远影响:政治方面:贞观十九年(645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建筑风格方面: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唐朝著名诗人的诗文不断传入日本,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尤为日本人民喜爱。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喜爱,唐人的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版印刷等陆续穿入日本。生活习俗方面:唐人所喜爱的马球、角抵、等体育活动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开始当做药材,到平安时期已经兴起了喝茶之风。玄奘西行: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俗名陈袆。贞观元年,他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前后停留19年。玄奘在印度期间,在当时的佛教中心的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以其在佛学的学识上受人钦佩。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天竺回到长安。贞观二十年,玄奘将自己的游历所见所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玄奘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酱《老子》翻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义净:义净,俗姓张,咸亨二年(671年),他从广州乘船去天竺,现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今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10年。义净先后周游了30余国,历时25年,共带回梵文经书400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12年,译出佛经56部,230卷,还写出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玄奘西行示意图:&玄奘西行: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虽然非全是真事,但是唐僧确实是有历史记载的。唐朝时有一名僧人叫玄奘,佛号三藏法师,俗称为唐僧。他原名是陈袆,公元602年生于河南。由于家中贫穷,13岁时便出家为僧。他聪敏好学,经常研究佛经,到各地向高僧求教。公元626年,他来到长安拜师,听过古印度(天竺)那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精通各派的佛学学说,于是觉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学习和取经。公元627年,玄奘不顾洪荒出玉门关西进,抱着求学的心愿,横穿了400公里的大沙漠。途中他失手撒掉了最后一皮囊的水,但是仍然继续西进,走了五天四夜,滴水为进。他到西域后,收了三名弟子,虽然没有民间传说那么法力神通,但是有着孙悟空的忠心,猪八戒的机智,沙僧的勤恳,经过大雪山时,三个徒弟都被冻死了,但是他毅然向西,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玄奘在那里向戒贤法师学习佛学理论。两年后,他又到各地去游历,前后到了100多个国家,参加过很多的佛学辩论会,没人能驳倒他,因而名震印度。玄奘在印度游学17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此后,玄奘在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费时19年,译出75部,1335卷。如今这些佛经在印度已经失传,玄奘的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介绍给古印度。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西行取经的所见所闻,介绍了沿途各国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山川、物产生活等。这部书近百年来被译成多国文字,很受研究者们的青睐。公元644年,玄奘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对促进中国同印度半岛各国的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发现相似题
与“贞观年间,唐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唐玄宗时,鉴真和尚东..”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94104509362378550773151552533鉴真和尚和海南三亚的缘分_历史频道_新浪网
鉴真和尚和海南三亚的缘分
文/新浪专栏 新史记 陈事美
  话说大唐年间,有两个相隔120年的偷渡和尚很奇葩。他们一个向西、一个向东。向西的和尚远涉万里去天竺取经,向东的和尚远渡重洋到扶桑传教。向西的就是玄奘和尚,向东的则是鉴真和尚。玄奘的事迹被后人演绎为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而鉴真的“东游记”大多不为人熟知,尤其是鉴真的“三亚游”则更是鲜为人知。鉴真很冤枉,都是大唐和尚,怎么待遇如此之大呢?就因为我是“佛二代”吗?但我爹又不是李刚。
  这话还得从头说起。大唐盛世,国富民强,和谐之音弥漫。那是一个激情燃烧不起来的时代,人们更多喜欢参禅拜佛。鉴真的爸爸哪儿也没去,没有考公务员,没有外出打工,而是一心一意要成为佛教居士,经常到扬州大云寺学习佛法。在老爸的耳濡目染下,14岁的少年鉴真剃度出家。他相信能力以外的资本等于零,坚决从基层沙弥做起。4年后,开始受菩萨戒。后随禅师游学京城长安,成为“长漂”,暂住实际寺。在这里,进行一戒、二戒……八戒……直到二百五十戒,业内称为“具足戒”,也就是最高级别。此时的鉴真相当于博士毕业了。回到老家扬州的鉴真专心讲佛布道,逐渐成为佛门领袖,享誉全国。佛教徒都以听到鉴真的讲佛而自豪,鉴真堪称大唐的好声音。
  日本遣唐使荣睿、普照慕名而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本国佛教事业如何落后,佛教徒素质如何低下,真诚邀请鉴真去日本当总设计师。鉴真很感兴趣,决心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无奈过所(唐朝时的护照)办不下来。在日本和尚的怂恿下,鉴真多次偷渡也未能成功。海上风浪急,鉴真恨死大海了!
鉴真东渡画像
  天宝七年(748年)夏日的某个夜晚,鉴真从扬州沿长江悄悄出发,再次踏上征途,这是鉴真第五次东渡。为了躲避风浪,鉴真在浙江舟山停顿了半年。谁知,大海就是成心跟鉴真过不去。鉴真遭遇史上最强飓风,惊涛骇浪一阵猛拍,把鉴真的船差点拍散架。狼狈不堪的鉴真等人听天由命,就当漂流了,半个月,漂流到了振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上了岸,鉴真小伙伴们彻底惊呆了。
  “碧海蓝天、阳光沙滩,真乃世外桃源也!”鉴真弟子甲感叹道,“重要的是,还有椰子吃,我都流口水了。”鉴真白了弟子一眼,轻声说:“出家人要文艺一点,这叫椰风飘香,口舌生浆。”
  日本和尚荣睿则一脸忧郁,道:“没有卫星定位系统的日子很难过啊!此次漂流至此,又不知何年才能圆梦。我国众生对佛法戒律,对鉴真大师传戒布道的渴望正犹如海上波涛翻滚不停。”鉴真远眺大海,表情严肃,啥也没说。
  “还去啥扶桑啊,都快桑心透了!多次出海不成就是天留人。”弟子乙说,“三亚这么美,将来必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圣地啊,我们不仅可以在这里享受生活,还可以在这里讲佛诵经,建个佛寺还能给当地奉献GDP呢。”
  鉴真仍沉默不语。弟子丙又说:“京城雾霾重、扬州没暖气,冬天难挨。三亚就是一个现成的避暑圣地,师父你的老寒腿有救了。”
  弟子们七嘴八舌,争论不断。鉴真轻声道:“我们切不可忘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弟子胆怯,纷纷点头。鉴真又训斥道:“我佛慈悲,最恨你们这些不务正业的。三亚再美,我们也不是搞旅游的。搞旅游自有后来人,什么游艇游轮,甚至购物免税、低空飞行都会有。我们只管发展佛教事业,没决心的可以离开,非诚勿扰。”
  鉴真终于说服了所有人,决心先在三亚传教,东渡一事从长计议。鉴真大师在三亚受到热烈欢迎,很多鉴真的粉丝争相一睹尊容。远离了国际大都市扬州的繁华,没有了故乡的风土人情,鉴真自然很不适应。但鉴真不是一般人,当地鸡屎藤也能吃出扬州炒饭的味道。
  鉴真三亚扎根后,坚持弘法,并在南山大小洞天大兴土木,营建大云寺。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鉴真要求建寺庙“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大弟子祥彦立即问道:“师父,你这不是建寺庙,莫非是隔壁琼海就地城镇化的节奏?”
  “城你个头!草木皆生命,砖瓦有故事,要倍加珍惜。”鉴真呵斥道。
  大云寺建好后,鉴真向三亚积极传播佛教文化、中原文化,甚至包括各种医药常识。他的善举受到当地官府与百姓的一致点赞。
  一心要东渡,但南辕北辙,被迫漂流到三亚,要说鉴真一点犹豫没有那是假的。日本有文献记载,鉴真在三亚时,认为三亚距离天竺更近,曾一度想去天竺。日本和尚普照也看出了鉴真的心思。一日,普照悄声问鉴真:“大师莫非要学唐僧去西游记?”鉴真沉思了片刻,答道:“也许我鉴真真是命贱,多次东渡不成,恐有生之年再也无法成行。也许西行更容易些”
  “西行?西行你也只能做个唐僧第二!再者,谁做你的徒弟孙悟空?”普照又质问道:“莫不是你想去女儿国了吧?三亚这里未来会有世界小姐总决赛呢,况且我们大日本还有艺伎。”
  鉴真大怒,斥责道:“简直一派胡言!我本已具足戒,多年潜心修行,就是为普渡众生,传道授业,怎会行如此龌龊之事,我又怎敢辜负这个时代!”
  普照讨了个无趣,再也不敢说话。但普照一番话,深深刺激了鉴真,鉴真决心放弃西行的想法,准备东渡。次年,鉴真沿万宁、海口北上,继续讲佛。至此,鉴真在三亚的人生经历已经有一年有余。
  公元750年,一直陪伴鉴真的好基友,荣睿突染恶疾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去世。弥留之际,荣睿拉着鉴真的手,再次叮嘱鉴真,一定要东渡。鉴真对好友的离去悲痛万分。很快,他化悲痛为力量,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为了排除一切干扰,鉴真命令弟子,将朋友圈中反对东渡的力量全部拉黑,QQ好友也不例外。
鉴真东渡图
  三年后,几乎成为盲人的鉴真搭上日本遣唐使的回国船只,秘密偷渡出境。经历了34天的海上生死考验,终于东渡成功。从此,鉴真再也没能回到祖国,更没有回到那个热带三亚。或许他在想念三亚时,还会唱起大唐版的《请到天涯海角来》。如今,鉴真的这段“千古情”仍在三亚传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为什么鉴真和尚要东渡日本?拜托各位了 3Q_百度知道
为什么鉴真和尚要东渡日本?拜托各位了 3Q
提问者采纳
当时在唐朝唐朝与当时的日本关系是很不错的 日本把我们当天朝看待 经常拍留学生像我们取经 而我们也很大度 什么都给予传授 而鉴真师傅也是本着促进两国友好关系 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冒着生命危险其次远渡重洋去给日本小子们传播先进文化 以达到我佛慈悲 普渡众生的理念 而且最后死在了日本 这是很伟大的 而日本也为鉴真师父建了著名的奈良寺供其真身 制作了鉴真雕像作为了日本的国宝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公元七四二年,唐玄天宝元年,日僧荣叡与普照等人闻悉鉴真和尚的威名,特地前往扬州大明寺谒见鉴真和尚,并力邀鉴真和尚赴日传法,鉴真大和尚为东渡弘扬佛法,历经五次的失败,其中经历弟子圆寂、官府阻挠、甚至于双眼失明等等……仍然不改其志,将当时鼎盛的中国佛法与中国医药、艺术、建筑、文学等,经由水路传往日本。鉴真和尚不仅传入戒律,以完成日本律宗一派,并且间接影响日本佛教史上两位宗师的崛起—真言的空海上人与天台宗的最澄上人,并因此开展出平安、镒仓时期日本佛教的鼎盛局面。而在文化的影响上,随大师东渡所传入的建筑、雕刻、书法、绘画、医药乃至民生日用,都让大唐文化在日本留下弥足珍贵的的丰富遗产。也就是如此,鉴真和尚更被赞为日本「天平文化的巨人」。本片藉由动画的呈现,希望能...
鉴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黄金纽带 法 音 2003年第11期 (总第231期)第29页
光昭日月 垂范千古
——纪念鉴真大和尚东渡1250周年
  1250年前,即公元763年的年底,唐代著名律僧鉴真大和尚在经历艰难曲折的连续5次东渡失败之后,终于第6次东渡成功,开始了长达10年的传法授戒的生涯,为佛教戒律在日本的传播,为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章。今年既是鉴真大和尚成功东渡1250周年,又是鉴真大和尚圆寂1240周年,并且还是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可谓因缘殊胜,千载一时。在此时刻,重新回顾鉴真大和尚不惜身命毅然东渡传法的感人事迹,从中汲取为了实现理想而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鉴真东渡前的日本佛教:“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日本自古与中国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公元538年中国佛教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此后通过海路与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愈益频繁。在古代,佛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甚至曾被日本当政者看作是大陆先进文化的代表和载体。隋唐时期有很多日本僧人相继到中国留学和求法,也有不少中国僧人到日本传法。他们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将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日本,为促进日本社会体制革新和文化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当中,唐代大和尚鉴真是最卓越的代表。
鉴真东渡之际,佛教已在日本流传了200多年。7世纪末全国有寺545所,僧尼也逐年增加,仅在京城七大寺就有僧尼3363人。公元710年至794年日本定都奈良。圣武天皇(724-749年在位)虔信佛教,以举国的财力在奈良建造供奉卢舍那佛金铜造像的东大寺,在各地建造国分寺,安置僧尼诵读《金光明经》等护国经典,祈祷国泰民安。随着大量汉译佛典和中国佛教著述传入日本,8世纪形成具有学派性质的“奈良六宗”,即三论宗和成实宗、法相宗和俱舍宗、华严宗,最后是由鉴真开创的律宗。
  日本在鉴真到来之前,虽然已传入一些戒律,然而没有条件按照戒律如法举行度僧授戒仪式,僧尼出家受戒是按大乘佛教经典《占察善恶业报经》等经典的说法,或请受过戒的僧人授大乘三聚净戒,或在佛、菩萨像前自己发誓受戒。按照戒律规定,受具足戒后才为正式僧尼。授具足戒必须有十师(三师七证)或至少需有五师(三师二证),才能举行仪式,此外还有种种程序规定。然而,日本长期缺乏系统的律学理论和合格的律师。这就是日本僧荣睿、普照在邀请鉴真东渡时所说的:“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
  当时僧尼具有免除课役的优惠。朝廷为使佛教良性发展和保障财政收入稳定,严格控制僧尼出家的数字。然而在通行上述分散自由的授戒方法的情况下,是难以制止私度僧尼和保障僧尼素质的。圣武天皇为此下诏派人到中国聘请律僧并输入戒律著作,想借助集中授戒加强对出家僧尼的控制和管理。圣武天皇在天平五年(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敕兴福寺僧荣睿和大安寺僧普照搭乘遣唐使的船到中国留学并邀请律僧赴日传授戒律。洛阳大福先寺僧道璇(702-760)最先应请赴日传律,然而因为没有具备戒律规定的十师,仍不能立坛授戒。
二、一代高僧:“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鉴真(688-763),在日本被尊为“唐大和尚”,或“唐大和上”,俗姓淳于,广陵江阳县(在今江苏扬州)人。14岁时,随信奉佛法的父亲到寺,瞻仰佛像后决意出家,经父亲允许后出家为沙弥,编籍于大云寺(后改称龙兴寺)。
  鉴真18岁时从道岸(654-717)律师受菩萨戒,三年后在长安登坛受具足戒,担任戒和尚的是弘景(634-712)律师。道岸、弘景都是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的再传弟子,是当时精通佛教戒律的著名律师。鉴真此后巡游两京,访师求学,深入学习佛教经、律、论“三藏”,尤重律学。
律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分为三派,皆弘传《四分律》。这三派是:一是由隋唐间的在相州(治今河南安阳)的法砺(569-635)创立的相部宗;二是道宣(596-667)创立的南山律宗,他撰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羯磨疏》、《戒本疏》等,同时撰有《续高僧传》等多种佛教史书。因道宣长期在终南山修行和传法,其律学称南山律宗。道宣弟子中以文纲(636-727)最有名,文纲有弟子弘景、道岸等人;三是由长安太原寺怀素(624-697)创立的东塔宗。然而到唐后期,道宣的南山律宗成为中国律学正统,其他二派逐渐衰微。鉴真在长安、洛阳先后从当时著名律学高僧学习南山宗和相部宗的律学。据日本江户时期()凝然《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卷下,鉴真除师事道岸、弘景之外,还从道宣的另一弟子融济学习《四分律行事钞》、《羯磨疏》和《释门亡物轻重仪》等;随相部律宗法砺的再传弟子义威、远智、全修、慧策、大亮等学习法砺的《四分律疏》等。
  鉴真游学结束回到扬州,长期在大明寺传授戒律,成为擅名当代的律僧,如日本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所说:“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三、六次东渡,矢志不移:“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在中国留学已达10年之久的日僧荣睿、普照,在听说鉴真的盛名后,前往扬州礼请鉴真赴日传法。他们先约请在长安、洛阳的道航、澄观,德清和高丽僧如海等僧同到日本,又通过宰相李林甫之兄李林宗写信给扬州仓曹李凑(主管漕运的官员),负责造船、备粮,作东渡的准备。他们到达大明寺时,鉴真正在向弟子讲授戒律。鉴真在听了他们的殷切邀请的致词后,随即向弟子讲述日本国长屋王 曾派人带千领袈娑到中国施给僧众,袈娑边缘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16个字,认为日本必将“佛法兴隆”,便问弟子谁愿意应请到日本传法?然而弟子中没有一人响应。弟子祥彦便对鉴真解释说,众人是担心“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渺渺,百无一至”。确实,在当时东渡日本是充满艰辛和危险的。鉴真听后便断然表示: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东征传》)
  祥彦听后立即表示他也愿意跟随前往,弟子道兴、道航、法载、昙静、思托等21人也随后表示愿随鉴真同去。
  自从鉴真决定赴日传法,到最后到达日本,前后东渡6次,其中5次遭遇失败,第6次才东渡成功。
第一次东渡
  唐天宝二年(743),鉴真56岁。当时有海贼侵扰江浙沿海,官府下令封锁海岸,禁止船只出海。道航嫌高丽僧如海年轻,反对他同行赴日,如海不满,竟跑到淮南道府衙诬告道航私造船只准备入海勾结海贼,并告已有百贼入城。官府便派差役到各寺捉人,虽不久判明真相,然而却没收了鉴真一行东渡准备的船只,并将日僧荣睿、普照等人拘禁。第一次东渡便告失败。
第二次东渡
同年九月准备再次东渡。荣睿、普照被解除拘禁后又访鉴真筹划东渡。鉴真买到原属岭南采访使刘巨鳞的军船一只,雇船员18人,备足干粮,并备好金字《华严经》、《大般若经》、《大集经》、《大涅槃经》及各种章疏、法物用品、袈娑、香料、药材等。同行的弟子有祥彦、道兴、思托及日僧荣睿、普照等17人,还有制作玉器、绘画、刻镂、铸写、刺绣、镌碑的能工巧匠85人。十二月举帆东下,但不幸遭遇巨风船破,众人不得已回到岸上。
第三次东渡
在天宝二年底或天宝三载(744)初。船修复后再次起航,出长江口向东南方航行,风急浪高,在舟山北面不远之处船破,鉴真一行再次上岸。水米皆尽,他们饥渴三日。官府得知消息后,将他们安置在鄮县(今浙江鄞县)阿育王寺。
第四次东渡
天宝三载(744),鉴真57岁。越州僧人得知鉴真还准备东渡,出于对鉴真的爱护到官府告“日本僧荣睿诱大和上欲往日本国”。山阴县官衙将荣睿逮捕枷送京城,走到杭州时荣睿因病治疗,后被人假称病死将他救出。鉴真对荣睿与普照二人“坚固之志,曾无退悔”的表现十分赞赏,为不使他们失望,派弟子法进等人到福州买船备粮。鉴真托故率弟子30余人南下,先巡礼天台山国清寺,然后取道临海县(今浙江临海市)、永嘉郡(治今浙江临温州)往福州方向进发。扬州崇福寺灵祐等弟子担心鉴真东渡“死生莫测”,告请官府制止鉴真东渡。于是,江东道采访使传牒各州县迅速将鉴真一行留住。鉴真一行被官差截住送回扬州,住入崇福寺。官府命寺中三纲(寺主、上座、维那)严加防范,“勿令更向他国”。这样,第4次东渡虽作了准备,然而未能成行。
第五次东渡
天宝七载(748),鉴真61岁。荣睿、普照从同安郡(治今安徽潜山县)到扬州崇福寺会见鉴真,商量第4次东渡。鉴真与第2次东渡一样,让人造船,准备佛教经书、买香药,备粮,购置杂物。同行僧俗信徒14人、水手18人,还有其他随从同往者,总共35人。6月27日从扬州启航,进入东海顺风前进,航至越州界的三塔山(定海中的小洋山)停留一月,到暑风山(约在舟山附近)再停留一月。10月16日再次起航,不久遭遇巨风狂涛。鉴真一行唱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船漂流过蛇海、飞鱼海、飞鸟海。他们每日吞食少量生米充饥,苦于没有一滴水解渴,幸而赶上两天下雨,他们用碗接雨水解渴。
  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17天,在振州(治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沿海下船,受到振州别驾冯崇债的热情接待。北上万安州(治今海南省万宁县北),“大首领”冯若芳给予周到供养。此后,鉴真一行北至崖州(珠崖郡,治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应请在此造寺度僧,并向僧俗授戒,讲律。再经今广东、广西、江西、江苏等地,沿途受到各地军政官员和僧俗信徒的盛情供养,应请向僧俗传法,授菩萨戒等。行至端州(治今广东高要县)时,荣睿不幸去世。鉴真哀痛悲切,为之送葬。
  天宝九载(750)在普照辞别鉴真前往岭北之际,鉴真不觉失声悲泣,说:“为传戒律,发愿过海,遂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东征传》) 此时已63岁。由于炎热的气候,加上内心忧伤,鉴真患上眼疾,不幸经一“胡人”不当诊治,致使双目失明。行至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弟子祥彦去世。大约天宝十载(751),鉴真才回到扬州。
  在鉴真赴日之前,前后讲《四分律》及《四分律疏》(当为法砺著作)40遍,讲道宣《四分律行事钞》70遍,讲《轻重仪》10遍,讲《羯磨疏》10遍,又主持造寺造像,救济贫困和设斋供僧等;组织写《一切经》3部,各11000卷; 度僧尼、授戒约有40000多人。主要弟子有35人,“并为翘楚,各在一方,弘法于世,导化众生。”
第六次东渡
天宝十二载(753),鉴真66岁。日本国使藤原清河、副使大伴宿祢胡麿、秘书监吉备真备在晋见唐玄宗、完成外交使命之后,携同在中国留学长达36年并在唐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的朝衡(阿倍仲麻吕),取道扬州回国。他们10月15日到扬州延光寺拜谒鉴真,郑重礼请鉴真搭乘他们的船只赴日传法,鉴真表示同意。于是便准备第6次东渡。
  鉴真一行冲破种种来自官府的阻拦,乘船驶向苏州港口黄泗浦,改乘日本使节的船只。同行者有弟子法进、昙静、思托、义静、法载、法成等14人,还有尼3人,以及其他随从者,共24人。
  他们带往日本的物品有如下几类:一是佛、菩萨雕像绣像;二是佛经,有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金字《大品般若经》、《大集经》、南本《大涅槃经》等;三是戒律,有《四分律》及单行僧尼戒本、律论《律二十二明了论》;四是律宗三家的律学注疏,最多的是南山律宗道宣的著作,有《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钞》等,还有相部宗法砺的著作《四分律疏》、东塔宗怀素的著作《戒本疏》等等;五是天台宗的著作,有隋智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六是珍贵文物和工艺品,有东晋王羲之的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及水晶、金银等制的佛具等。此外还带有香料、药物等。
11月15日,日本使船4艘同时从苏州黄浦泗启航东渡,12月20日,鉴真搭乘的船冒着风浪到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川边郡坊津町秋目)。鉴真一行被迎送到九州北部的太宰府(在今福冈)。此时是日本孝谦天皇天平胜宝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相当公元754年阳历1月23日。
四、在日本传法:“授戒传律,一任和上”
鉴真到达日本的时候,圣武天皇已在五年前退位为太上天皇,继位的孝谦天皇是他的女儿。天平胜宝六年(754)二月四日,鉴真一行到达京城奈良,受到热情接待,住入东大寺。律师唐僧道璇、僧正印度僧婆罗门菩提等人,以右大臣藤原丰成、大纳言藤原仲麿为首的百余名朝廷官员前来礼拜。官居正四位下的吉备真备奉敕到鉴真住处宣读圣武上皇的诏书:
  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授戒传律,一任大和上。(《东征传》)
  圣武上皇在位之日,主持营造东大寺,并且派人入唐聘请律师。他在这封诏书中将主持授戒传律的职权交给鉴真。不久敕授鉴真日本国内的最高荣誉僧位———“传灯大法师”。
  四月初在东大寺卢舍那佛殿前建立戒坛。鉴真为圣武上皇授菩萨戒 ,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皇太子也登坛受戒。此后,鉴真主持为440位沙弥授具足戒。在佛学上很有造诣的80余位日本僧人认识到以往受具足戒不符合戒律规定,属于“无戒”,并出于对鉴真的敬仰,皆舍弃旧戒,以鉴真为戒和尚重新受戒。
  鉴真此后被敕任僧官少僧都。天平胜宝七年(755),在东大寺建立戒坛院作为全日本国的中心戒坛。鉴真又在此院北边建造唐禅院,作为讲授戒律之所。翌年五月,鉴真与日僧良辨同时被敕任为大僧都,鉴真弟子法进被任为律师。此年,圣武上皇去世。天平宝字元年(757),鉴真在孝谦天皇赐给一处旧宅地上建立唐招提寺,与弟子在此研究和传授戒律。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二年(758)诏赐鉴真“大和上”之号,又说:“政事躁烦,不敢劳老,宜停僧纲之任。集诸寺僧尼,欲学戒律者,皆属令习。”(《续日本纪》卷二十一)鉴真从此不再担任僧官,集中力量在唐招提寺传授律学,培养人才。
  经鉴真奏请,日本朝廷在东日本的下野(今栃木县)药师寺和西日本的筑紫(在今九州福冈县)观世音寺相继建立了戒坛,它们与东大寺戒坛成为在日本朝廷统一控制下为出家僧尼授戒的“天下三戒坛”。以往日本僧尼受戒之后由朝廷发给盖有治部省之印的“公验”,作为合法僧尼身份的证明。在鉴真到日本开创新的授戒制度之后,改以授戒十师连署的“戒牒”作为合法身份证明。
  日本天平宝字七年,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五月六日,鉴真结跏趺坐面西圆寂,春秋76岁。遵照鉴真遗嘱,思托等弟子在东大寺戒坛院设立影堂。日本朝野和佛教界对鉴真的去世表示悲痛。日本光仁天皇宝龟八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日本国使到唐朝通报鉴真去世的消息,扬州各寺僧众得知此悲痛消息后皆穿丧服,举哀3天。
五、鉴真功勋光昭日月,鉴真精神垂范千古
鉴真和尚具有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品质。《东征传》有一段话生动地概括了鉴真不惜身命6次艰辛东渡的经历和表现出来的一往无前的顽强精神:
  大和上从天宝二载始为传戒,五度装束,渡海艰辛。虽被漂回,本愿不退。至第六度过日本,卅六人总无常去(按:死亡),退心(按:改变初衷)道俗二百余人。只有大和上、学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遂果本愿,来传圣戒。方知济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极多。
鉴真为向日本弘传戒律,为传播中国文化,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鉴真一行赴日传律,改变了不能按照戒律如法授戒的局面,为日本在一定时期控制僧尼人数,使佛教保持正常有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鉴真师徒向日本学僧传授戒律,培养很多掌握律学知识,能够如法授戒的人才,鉴真被奉为日本律宗之祖。
  (三)鉴真在日本的弟子很多,其中法进(709-778)是鉴真讲授戒律和授戒的得力助手,被日本律宗奉为仅次于鉴真的“第二和尚”,撰有大量律学注疏,还经常向日本学僧讲述天台三大部4遍,深受欢迎;思托积极协助鉴真营造唐招提寺,在向僧众讲授律学之外,也讲授天台宗教义,撰有日本最早的佛教史传《延历僧录》,并撰写鉴真传记《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日本元开的《东征传》主要是据此书撰写的;如宝在鉴真死后主持唐招提寺,在进入平安时代之后曾为桓武天皇及后妃、皇太子授戒,被日本律宗奉为继承鉴真、法进之后的“第三和尚”。
  (四)鉴真与弟子还校勘佛典,并在建造唐禅院及唐招提寺等寺院过程中将中国建筑技术、雕塑、美术介绍给日本。鉴真善医术并通晓医药学,《日本见在书目录》中载录《鉴上人秘方》,可见他对发展日本医药学也有贡献。
  鉴真大和尚是唐代构成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之一。他为日本佛教发展和推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光昭日月的功勋,将永载青史。他在东渡传法中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将垂范千古,永远鼓舞后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鼓舞中日两国佛教徒和广大人民在新的世纪为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和实现世代睦邻友好而继续作出贡献。
  今天,我们正在从事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可以从鉴真大和尚的光辉事迹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得到激励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鉴真东渡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