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还有什么男人人

我没有离开,我永远是铁岭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赵本山
&&&&从6月1日到6月3日,中国·铁岭首届东北二人转邀请赛以及东北二人转艺术生存与发展研讨会是我市一件艺术盛事,赵本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二人转为代表的铁岭独特的文化魅力,一定能够影响世界。&
&&& 谈到二人转艺术如何在今天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赵本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正规的二人转团队适应市场的能力很差,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艺,从民间走来有300年的历史,从我们成立刘老根大舞台、打造绿色二人转开始,二人转跟市场结合渐渐走到了今天。“铁岭和吉林的二人转大概都带有市场化的味道,我认为今后二人转的发展也应该面向市场,为观众提供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和表演,在娱乐的前提之下,二人转也要有释放正能量的作用。”说到这里,赵本山表示,二人转是民间的,就应该是“接地气”的,不能够洋化,那样其实是毁了二人转。
&&& 在这次邀请赛期间,为每个参赛队伴奏、为赵本山本人伴奏的,是由他亲自建立的、由我市民间艺人组成的“本山民族乐团”。赵本山告诉记者:“这个民族乐团的成员,都是和我一起战斗过的兄弟,我们曾经一起在小剧场里演出,每天演五场,每一场收入5块钱。我还记得,那时我们在小剧场里演出时,每演完一场就给演员发一个鸡蛋,等到鸡蛋吃完了,我们的演出也就结束了。这样的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记忆,和他们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培育了我,铁岭的地方文化培育了我,现在,我成立的这个乐团的性质也是公益的,我们将会走向田间、地头、工厂、农村,让乐曲伴我们度过余生,让乐曲给老百姓带去欢乐。”&&
&&&赵本山说,主张举办这次东北二人转邀请赛的目的,是希望老百姓能够理解铁岭,理解铁岭精神有什么内涵,同时也充分展示我们辽北的文化,“我成立‘本山民族乐团’的目的,也是要保留和传承二人转的精髓。”赵本山说。
&& 谈到自己对家乡铁岭的感情,赵本山十分动容,他说:“我走过全国各地,也出过国,可是最喜欢的还是铁岭新城,在这里,我有安全感,有家的感觉。我没有离开,我永远是铁岭人,直到现在,我的人事关系还在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我决定以后拍每一部戏都要在家乡铁岭拍。”
最后,赵本山带着特有的朴素真诚的笑容对记者说:“现在我不希望家乡给予我什么,而是希望家乡能向我要点什么,要啥给啥!”
已是第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
责任编辑:法院题材电影《执行》摄制完成
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应邀出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图为拍摄现场,导演在为田华老师说戏。
&&&&本报讯&&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拍摄,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和云南华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执行》(原名《执行法官》)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怀柔区人民法院等地摄制完成,近日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应邀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电影《执行》根据云南省武定县人民法院的真实案例改编。武定县城郊的一个农民工因为交通肇事需要赔偿巨额赔偿金,农民工自身没有赔偿能力,却为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竭尽所能,从每个月打工收入中赔偿几百元钱,每年春节前和中秋这样的节日也会邮寄几百元钱给法院作为执行款,恪守了一个公民的诚信。与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失信被执行人相比,其诚信可嘉。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新闻中心将该农民工事迹上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准备作为诚信当事人进行宣传。云南高院法官赵丽兴执笔编剧,几易其稿,形成了以弘扬社会诚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该影片由中国新兴导演宋胤熹执导。而观众熟知的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担任本片艺术总顾问,并以85岁的高龄出演剧中重要角色。演员阵容方面,还包括了著名演员关新伟、贺生伟、青年演员杨潇、亚洲小姐中国区冠军获得者马丽兹等。云南籍著名歌手、“梦想中国”冠军熊汝霖将为本片演唱主题歌。目前,该片正在进行紧张的后期制作,制作完成后将在电影频道播出。&&&&(法&&影)&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人民法院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已经属本网书面授权用户,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人民法院报”
制作单位:人民法院报出版部。京ICP备号| 背景音乐 (开) | 帮助
上海著名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纪念馆
& 纪念文章
上海著名说唱表演艺术家黄永生:曾伴随着上海人的成长记忆
  &金陵塔,塔金陵&&勿唱东来勿唱西,唱只唱,金陵宝塔,一层又一层。&对于所有的上海人而言,这个旋律配上竹板,是如此熟悉,就好像成长记忆的一部分,很容易萦绕在耳边。而伴随着这个旋律的名字,就是黄永生。
  黄永生并不是创造《金陵塔》的那个人,但他师承自袁一灵的传统滑稽说唱《金陵塔》,却因为黄永生贴上了&上海说唱&的标签。因为黄永生,&上海说唱&这个名称,也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曲艺形式。
  日20时左右,黄永生倒在了家门口的电梯间,他一直脆弱的心血管,最终没能抵挡连日来的高温。21时10分,黄永生因为抢救无效,在纺一医院停止了心跳。而就在7个小时前,他还在自己一手创办的&黄永生曲艺大家唱&舞台上,和观众一起,又唱了一遍自己的这首代表曲目。
  黄永生的追悼会定于日15时05分在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他生前录的最后一期节目《精彩老朋友》将于本周六播出。
  这位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曲艺名家,一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唱段。他收过二十几位学生,不过现在,传承了他最多曲目的学生是连彬尧,跟着黄永生两年,这个年仅8岁的小朋友,已经会唱将近30首上海说唱曲目。黄永生去哪都带着这个小徒弟,他一度和很多人提起,要把这个关门弟子,培养成下一代的&上海说唱&非遗传承人。
  但现在,&上海说唱&的历史上,也许只能留下黄永生一人的名字。
  8月4日,星期日,黄永生每个星期最雷打不动的一天。早上10时许,他到理发店去吹了个头,一向注意形象的他每次出现在别人面前,永远都是头势清爽的样子。吃完饭12时许,黄永生就到了徐家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很多老观众老朋友早早地等在了那里,有人还带来了午饭,黄永生习惯性地和他们聊聊家常,观众们都喜欢和黄永生聊天,因为他&没有架子,十分亲切&。
  13时30分,每周一次的&黄永生曲艺大家唱&就开始了。观众轮番登台,开始演唱各种形式的曲艺。而到了15时左右,黄永生照例都会压轴登台:先讲一段自己每周结合时事新创作的&脱口秀&,再唱一段自己拿手的上海说唱。而最近这两年,他经常会带上最小的徒弟连彬尧一起唱。
  那一天,老朋友李九松也特地赶来为&曲艺大家唱&捧场,他们两人同岁,关系很好,为此黄永生颇为高兴,兴致颇高的他唱了两首&&《金陵塔》和《新上海一日游》。两曲唱罢,观众自然十分兴奋,剧场里的气氛照例热烈。而李九松又一次叮嘱老友,大热的天,不要跑来跑去,身体要紧。
  18时30分,十几年来一直负责&曲艺大家唱&日常工作的薛国惠接到了黄永生的电话。因为早上拉肚子,薛国惠没有到现场,正在吃晚饭的黄永生没忘记关心薛国惠的健康状况。问候了一番得知薛没事,电话那头的黄永生依然精神气十足。
  吃完晚饭,工作人员一路把黄永生护送到家。以往,工作人员一般送到家门口就开车离开,但因为黄永生最近半年身体一直不好,之前刚刚住过两个月的医院,为此大家特地把他送到电梯口,看着他走进了电梯。
  没有想到,电梯门关上的刹那,黄永生就倒在了上行的电梯间里。
  电梯在黄永生住的13楼停下,打开又合上,最后上了14楼,等电梯的邻居在电梯门打开时,看见了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黄永生,立即打了120,并叫来了黄永生的家人。
  黄永生很快被送到了离家不远的纺一医院,包括薛国惠等所有得知情况的人立刻赶来,而已经到家的李九松也又一次从三林塘赶到市区。一个小时的抢救,最终没能把黄永生从鬼门关抢救回来。
  &我们一直让他不要再唱不要再唱,这么热的天不要出去,但他一直说不唱我要死额,唱一唱倒不会死了。&黄永生的去世猝不及防,他的家人情绪有些激动,在这半年里,他们反复劝了黄永生无数次,但从来没有办法阻止他去&曲艺大家唱&。到最后,往往是以黄永生的&翻脸&结束。
  早在2005年,黄永生就因为心脏病搭了三根桥。今年春节,又搭了一个支架。过年的时候,黄永生说要请所有参与&曲艺大家唱&的工作人员吃饭,大家都劝他身体不好不要折腾,但他很坚持,&你们都是自己贴钱帮我做这个事情,请一顿年夜饭一定要的。&没想到,走到饭店门口,黄永生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去医院缝了5针,在仁济医院住了两个月的医院。
  医生诊断说,黄永生的心血管病非常严重,血管已经没有弹性,随时都可能倒下,不能多动,更不能再去&曲艺大家唱&唱曲。但黄永生在住院的两个月里,从来没有消停,出院活动需要家属签字,家里人自然不肯,于是黄永生每个星期日都从医院溜出去参加活动。
  &曲艺大家唱&是黄永生退休后做的事情。至今已经坚持了十几年,每周一次,把观众聚集在一起的公益曲艺沙龙,已有547期。除了黄永生每周为大家做义务表演,他的很多老朋友都会来捧场。曹可凡、叶惠贤、王汝刚、李九松、顾竹君、赵志刚等曲艺界名家都曾经参与过。几块钱的茶费,大家既能一起唱唱曲子,还能听到很多明星演员唱戏,因此一直办得颇为红火。
  而黄永生也把这件事情视作每周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特殊原因从来不缺席。甚至为了这个活动,他几乎不再接商演的邀约。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包括来捧场的明星们也都和他一样,都是自己贴车费参加。
  &我们黄先生就是视说唱为生命,对观众也特别好。他一直说,观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我们沙龙的观众有人病了,他会让我带点东西去看望人家,还会自己打电话问候。所以很多观众都特别感激他。&薛国惠说。
  今年7月,连续二十几个高温天,黄永生还是雷打不动地去参加&曲艺大家唱&。而前天,在高温和暴雨之后,经历了天气冷热变化的黄永生,如同医生说的那样,毫无征兆地倒下了。
  黄永生,1934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自小家贫,但读书成绩很好,少年时就酷爱说唱,课余和假日常从华山路步行至徐家汇听草根艺人说唱,也常去邻居家听无线电里的说唱节目。10岁那年,黄永生的父亲为了给饥一顿饱一顿的家人多买点新大米,被日本兵残杀,母亲勉强供他读完小学后再无余力。心系说唱的黄永生,从邻居处听闻合作滑稽剧团团长程笑飞要招收学员,天赋极高的他被录取了,&跟班&数月却因交不起拜师礼而黯然离开。
  1951年,黄永生考入工厂当焊工,很快,他成为兵工厂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他自编自演的说唱段子也渐渐传了开来。之后,他考入了市工人文化宫艺术团,成为业余曲艺演员中的佼佼者,并有了&来自工厂的说唱家&的称号。
  1956年全国职工曲艺会演,担任评委的侯宝林先生问黄永生所演节目是何名称,黄永生当时答&说唱&,侯宝林当时说:&说唱的含义很广,曲艺都可叫说唱,既然你是上海来的,你的节目就取名&上海说唱&吧。&
  师承滑稽名家袁一灵的黄永生,最早的说唱其实是滑稽戏&说学逗唱&的一门功夫。但自此之后,&上海说唱&作为曲艺的一个品种,有了自己的名称。而这个名称,也和黄永生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8年,黄永生调入上海警备区文工团担任曲艺队长,并灌录了不少说唱唱片。1977年底,调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担任曲艺队长。之后,又担任了上海曲协上海说唱专业委员会主任。再之后,他创办了黄永生上海说唱艺校和上海黄永生演出团,分别担任校长和团长。
  黄永生有很多代表作,包括《热心人》、《买药》、《香烟头》、《做人要做十三点》等等。而真正让黄永生的说唱艺术蜚声全国的,是他在&文革&后的创作。《身浪毯子盖一盖》,这个讽刺四人帮的作品,脱胎于传统的《古彩戏法》,在戏曲人乐秀琴的创作和袁一灵的指导下,这部作品几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很多听不懂上海话的观众都能记得其中脍炙人口的句子:&毯子身上盖一盖,变出黄金万两&&&
  在黄永生的那个时代,上海从事说唱的艺人很多,但黄永生却能独树一帜,很大程度因为他的曲调与众不同,调门很高却口齿清晰。他的《金陵塔》在袁一灵的版本之上,加快了速度,却依然保持着清晰的口齿,让观众听得酣畅淋漓,也从此成为&一绝&。
  在王汝刚看来,黄永生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对传统滑稽说唱进行了改良。在体裁上,他把原来表现市井小民喜怒哀乐的说唱艺术进行了拓展,解放后的很多作品都开始关注工农兵;他的说唱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性和可听性很强,因此吸引观众;而在表演手段上,也加入了讴歌和讽刺各种方式。
  他丰富了滑稽说唱艺术的曲调,大胆尝试融入各种&南腔北调&,而且向每个剧种最有艺术成就的演员学习。沪剧艺术家王盘声、锡剧名家王彬彬、沪剧名旦石筱英等都是他的老师,王彬彬甚至感慨,黄永生唱得比儿子小王彬彬还要好。除此之外,黄永生还多次向姚慕双、周柏春两位滑稽大师请教。
  此外,黄永生还发明了上海说唱的重要道具之一&三巧板&。这个最早用于&小热昏&演出的击拍伴奏乐器,由黄永生改良成红木材质,并将其中两块以插销相连便于手持,最后还为之栓上红色穗子。就这样,&三巧板&变身&上海说唱&的重要道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永生红极一时。他在说唱中又一次推陈出新,融入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元素,成为朗朗上口的&沪语歌&,也因此为上海说唱吸引了一批新观众。
  然而,上海说唱诞生了半个世纪之后,这个曲艺形式也许就此逝去。
  跟随黄永生十几年的薛国惠十分感慨,黄永生晚年一直致力于曲艺人才的培养,也收了二三十个学生,最大的有五六十岁,最小的只有8岁,但坚持下来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只会两三首曲子,达到他艺术成就的基本没有。&对于上海说唱只此一人,在薛国惠看来并不奇怪,&因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不需要听说唱,都去听歌听Rap,而且能听懂上海话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学生里不少都不是专注于上海说唱,因为毕竟说唱脱胎于滑稽,是其中的一个表演形式。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青年演员陈靓13岁的时候报名参加了黄永生说唱艺校的培训班,黄永生也因此成为他从事曲艺艺术的启蒙老师。&那时候老师一直帮我开小灶,培养起我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后来人民滑稽剧团对外招生,又是他鼓励我去专业院团。之后我一直跟着王汝刚老师学习,但只要有唱腔方面的问题,都会去请教他,黄老师每次都十分热心地帮我解答。&
  黄永生晚年最欣慰的事情是在两年半前收了5岁半的学生连彬尧。连彬尧因为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把《金陵塔》唱得有模有样,这两年,黄永生每周除了周日的&曲艺大家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周六早上给连彬尧上课,课时为两个小时,前半节课学习新的上海说唱内容,后半节课则逐段地帮连彬尧纠正字眼。
  连彬尧的外公回忆,黄先生是个非常耐心、热情且友好的人,在教授连彬尧上海说唱的时候非常严谨。黄老师平时常叮嘱连彬尧&学习要好,以后要多多创作段子,不要让上海说唱这面旗帜倒下去&。
  连彬尧今年8岁,还不太明白老师离世意味着什么,只是不停地问家里的大人:是不是以后见不到黄老师了?文/潘妤 杨雨舟
馆长:yangshuo&|&馆号:12282&
|&创建时间: 14:58:04&|
馆长在线陪护时长:
| 个性化馆说明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纷纷雨纪念网 皖ICP备B2-号
客服电话: 传 真: 客服邮箱:@图片样式8_1
  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先生去世,享年85岁。”在得知李默然去世的消息后,很多网友在微博上表示了悼念和缅怀,对他在《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表演网友们记忆犹新。
  李龙吟的儿子李曾在媒体工作,现也从事戏剧工作。2009年李从英国留学归国,次年与人合作话剧《曹操到》,并参加了当年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李现在为北京木马剧场特洛亚工作室的导演。
  在今年6月11日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研讨会的开幕式上,久未公开出席活动的李默然到场,以激动的语调谈及了人艺的辉煌之路,表达了自己对北京人艺60年的感想。
  李默然之子,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昨晚10点微博确认:“各位至爱亲朋:我父亲李默然因病于日17时53分在北京医院不幸去世,享年85岁。”
图片样式5_1
图片样式4_1
图片样式2_1
图片样式2_2
图片样式3_1
图片样式3_2
图片样式4_2
图片样式5_2
李默然、李龙吟父子做客人民网
?日至14日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在京举行,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和他的长子、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父子同赴盛会,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佳话。11日下午,父子俩一同做客人民网文化论坛,就艺术与人生等话题和网友在线交流。访谈中,李默然透露,他演邓世昌这个角色时只有17岁,前后演了两年。谈到心得体会时,他说:“从这个事情上也对我自己从事的事业得出一个结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个演员,一生中能够塑造一两个、两三个永远活在广大观众心里的艺术形象,就是对我们从事演员工作者的最高奖赏。”
图片样式6_2
图片样式7_1
图片样式7_2
图片样式8_2
图片样式8_3
图片样式8_4
新闻样式1_2
新闻样式1_3
新闻样式1_4
新闻样式1_5
新闻样式1_6
新闻样式1_7
新闻样式1_8
图片样式9_2
图片样式9_3
图片样式9_4
新闻样式3_1
图+说明+列表1
新闻样式3_2
新闻样式3_3
新闻样式3_4
图+说明+列表2
图+说明+列表3
图+说明+列表4
新闻列表汇总
图片样式10_1多列
图片样式10_2滚动
李默然简介
李默然原名李绍诚,1927年生于黑龙江尚志县,话剧和电影演员,代表作有《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走在战争前面》、《检察官》、《花园街五号》、《报春花》等。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很小自己便踏入社会自谋生计,曾做过小工,小贩,邮差,杂役。1947年加入哈尔滨文工团,后转入辽宁省人民艺术剧院。
  ?回忆童年卖烟卷的日子:“我像是一个流窜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赚取可怜的差价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年轻的对演员的认识:“其实我并不知道当演员是个什么样的?身上有什么任务?要经过什么努力?我一概不知。”
  ?当把“效率”读成了“效帅”引起哄堂大笑后,李默然说:“我这个文化程度在文艺团体是呆不下去的,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叫博览群书。”
  ?“邓世昌是我捡来的。”最初进入《甲午风云》剧组,李默然完全是服从组织安排,他连演什么角色都不知道。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羊驰称这是辽宁人艺的巨大损失,并安慰李龙吟,“惊闻噩耗,泪洒胸襟,大哥节哀!”
  ?孙海英就通过微博惊愕的表示:“说好了要请默然叔叔吃饭的!忙!忙!忙!嗨!失言哪!求神保守您的灵魂!”
  ?话剧导演王延松:默然老师确实是一位有魅力的表演艺术家,他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对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演剧风格的发展,可以说是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上海艺联会长、白玉兰评委会副主任何麟:默然老师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个铁打的汉子,很难想象他就这么走了。
影视作品回顾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人生与艺术之路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人生与艺术之路
http://www.        作者:周斌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她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赵玉敏、《家》中的瑞珏、《凤凰之歌》中的金凤、《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王彩凤,更是《李双双》中个性爽朗、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李双双,她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张瑞芳不仅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和广电总局授予的“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称号,而且还先后获得了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华语电影杰出成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的“终身成就奖”,以及“华鼎奖”的“人民最喜爱的老艺术家”荣誉称号等。今年,这位电影艺术家迎来了她的银幕生涯70周年。11月20日,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瑞草芳华――张瑞芳银幕生涯70年暨中国电影文化传承论坛”在上海影城隆重举行。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张瑞芳所塑造的李双双等经典艺术形象,不仅载入了中国电影史册,而且还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并让人在多年后仍细细回味。
&&&&在革命浪潮中启蒙艺术
&&&&对于她来说,这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她不仅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熟悉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这种生活积累既有利于其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有利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
&&&&对于张瑞芳来说,是家庭环境的熏陶、演剧实践的训练、艺专课程的学习、学生运动的参与,使她得到了人生和艺术的启蒙。她由此既明确了人生的方向,也初步领悟了艺术的真谛,她决心做时代的弄潮儿,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张瑞芳于1918年6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父亲张基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教,1924年他又到黄埔军校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在徐州战役中捐躯疆场。母亲杜健如(后改名廉维)是一个性格坚强、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丈夫逝世后,她独立抚养张瑞芳兄妹5人。不论身处何种逆境,她都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学习,培养他们成才。抗战爆发后,她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后来又到过延安,是一位革命母亲。在她的支持下,张瑞芳兄妹均先后参加了革命。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张瑞芳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母亲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给她很大的影响。她在校读书时就爱好戏剧演出,在北平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求学时就成为学校的演剧骨干,曾参加过田汉的《获虎之夜》《梅雨》,莫里哀的《心病者》和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中外剧作的演出。1935年她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一边在西洋画专业学习,一边参与校外一些戏剧团体的演出活动。
&&&&“九?一八”事变以后,北平学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在“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张瑞芳与许多进步学生一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她还跟随姐姐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积极参与各种戏剧演出活动。1937年清明时节,她和崔嵬合作,演出了著名的抗战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她第一次亲身体验了革命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并认识到,戏剧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会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就会迸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从舞台演出到街头演出,既拓展了她的表演领域,也使其演技得到了进一步的磨练和发挥。
&&&&1937年7月,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农村服务宣传团(后改名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立,张瑞芳和姐姐张楠及妹妹张昕均参加了该剧团。在此后1年多的时间里,她们随剧团南下宣传抗日救亡,辗转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在为当地民众及驻军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林中口哨》等话剧中,张瑞芳都饰演主要角色。对于她来说,这一段青春岁月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她不仅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熟悉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而且经历了艰苦生活的磨练。这种生活积累既有利于其思想觉悟的提高,也有利于其演艺事业的发展。
电影《李双双》剧照
&&&&走上银幕新天地
&&&&张瑞芳的表演,真挚、细致,在体现角色时,具有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准确鲜明的形体动作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
&&&&1938年8月,张瑞芳到重庆参加了怒吼剧社,并参与了由重庆话剧界联合演出的戏剧《全民总动员》,由此开始了重庆时期的演剧生涯。同年12月,她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人生之路也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重庆的话剧创作和演出非常兴盛,张瑞芳也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她先后主演了《上海屋檐下》《民族光荣》《民族万岁》《冰天雪地》《国家至上》《女子公寓》《国贼汪精卫》《陌上秋》《北京人》《棠棣之花》《遥望》《大雷雨》《屈原》《安魂曲》《石达开》《家》《牛郎织女》《草木皆兵》《人约黄昏》《芳草天涯》等一系列中外剧作,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各具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为此,她和舒绣文、白杨、秦怡一起被称为重庆剧坛上的“四大名旦”。在此期间,她还相继结识了郭沫若、曹禺、夏衍、巴金、阳翰笙、陈白尘、吴祖光、宋之的、余上沅、应云卫等一批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和导演,以及一大批颇有造诣的演员,使她无论在思想艺术修养上,还是表演技巧上均有了很大提高。
&&&&1940年,张瑞芳接受电影导演孙瑜的邀请,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火的洗礼》中饰演女主角方茵,从此走上银幕,开始了其电影艺术生涯。而从1941年夏开始,她则成为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秘密党员。在周恩来的亲切关怀和帮助下,她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起来,并把周恩来向她提出的“做党的好演员”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1946年10月,金山组建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拍故事片《松花江上》。张瑞芳也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参与了该片剧本的创作,而且担任了影片的主角。《松花江上》于1947年11月起在上海等地公映,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文艺界的高度评价。不少评论认为该片是编导用最深沉的感情写出来的故事,是国产影片的珍贵收获。它不仅真实朴素地再现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表现了人民大众在斗争中的觉醒和成长,而且在导演、摄影、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对于张瑞芳在这部影片里的表演,评论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张瑞芳的表演,真挚、细致,在体现角色时,具有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准确鲜明的形体动作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切动人。她在《松花江上》扮演的孙女一角,就发挥了她这些表演特色,创造了一个善良、朴素的北方农村少女的真实形象。”通过《松花江上》的拍摄,张瑞芳领悟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喜欢并习惯了水银灯下的表演,觉得这是不同于话剧舞台表演的另一种表演方式。由此,她顺利地完成了从舞台转向银幕的过渡,从而又开拓出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组织安排,张瑞芳先进入了北京电影制片厂,1950年初又调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根据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改编的话剧《保尔?柯察金》中饰演女主角冬尼娅,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此后,她又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正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张瑞芳创作了其电影表演代表作《李双双》。
&&&&李双双是张瑞芳在银幕上塑造的一个热爱集体、泼辣爽直、敢爱敢恨、坚持原则的新颖的农村妇女形象,在中国当代电影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一人物形象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并经历了时间的筛选和考验,具有长久的美学生命力。凭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她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此后还被评选为“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张瑞芳,不少观众立刻会把她和那个性格爽朗、泼辣能干的妇女队长李双双等同起来,并认定她就是李双双。
&&&&在上影厂期间,张瑞芳还拍摄了《南征北战》《三年》《母亲》《家》《凤凰之歌》《三八河边》《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善子》《年轻的一代》《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泉水叮咚》《T省的84、85年》等一系列影片。其中《南征北战》里的赵玉敏、《家》里的瑞珏、《凤凰之歌》里的金凤、《万紫千红总是春》里的王彩凤、《大河奔流》里的李麦、《泉水叮咚》里的陶奶奶等,都各具风采和特点,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让张瑞芳成为解放后上海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上影演员剧团最受人尊敬爱戴的老团长,她也曾任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会长、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尽管张瑞芳以主要精力从事电影创作,但在话剧和电视剧的创作领域里,也留下了她辛勤探索的足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她曾演出过话剧《家》《水往高处流》《星火燎原》《红色宣传员》《沧海还珠》等;她还作为导演团负责人,主持拍摄了电视连续剧《长夜行》《结婚进行曲》等。她的一生是献身艺术、探索艺术的一生。
电影《泉水叮咚》剧照
&&&&用心感悟不同角色
&&&&“没有真正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
&&&&张瑞芳非常注重创作经验的总结思考,力求从中探索和把握一些基本规律。为此,她平时养成了记创作笔记的习惯,在演戏或拍片中凡有所得所思,她都会记录下来,力图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
&&&&张瑞芳认为,表演首先建立在对剧本和角色的认真钻研与深刻理解之基础上。她非常重视对剧本的钻研、理解和对角色的认识与把握,并以此作为自己表演的基础。“演员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反复钻研剧本,通过字里行间,能使自己在视像里看到未来影片和角色的影子,这才有了在银幕上塑造鲜明形象的先决条件。”在拍摄《松花江上》时,她不仅直接参与了剧本的创作,而且还是剧本的主要执笔者;在拍摄《母亲》时,由于张瑞芳的母亲也是编剧海默构思剧本时的人物原型,所以她特地去了北京,将自己的母亲作为体验生活的对象。她念剧本给母亲听,并要其细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在许多关键时刻的思想活动。而且为能演好《母亲》里的角色,她特别注意各种老年人的步态,有时在路上她就有意地跟在她们背后和着她们的步调,并把这种步调运用在自己的表演中。由此使她对剧本描写的生活内容和角色的心理活动等,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在拍摄《李双双》时,张瑞芳根据剧本统计了一下李双双有20多处的“笑”。她把这些“笑”排列在一起,仔细琢磨李双双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什么笑?对谁笑?怎么笑才更好?再进一步揣摩笑的声调、分寸和色彩。经过这样的事先琢磨,她表演时便胸有成竹了,事实证明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而她所塑造的其他一些银幕形象,也曾受到关注与好评。由于有时候个人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她非常喜爱和推崇“集体钻研剧本”的办法,认为这种办法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在拍摄《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双双》等影片时,正是通过大家对剧本的钻研讨论、集体对台词等,使她对剧作的主旨、情节和细节烂熟于心,人物形象也已在心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故而一旦当她进入了实际表演状态,就能使表演准确到位,较好地表现出角色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使之丰满传神。
&&&&“没有真正的交流,就很难谈到感染与适应。只有真正的交流,才能唤起内心的真实感,引发出人物心灵深处的秘密,加深动作的意义,使表演变得真实可信、顺畅自如。”张瑞芳在表演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导演和其他演员进行交流探讨,使自己的表演既符合导演的总体艺术构思,也能为其他演员所了解和接受,并激起对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大家的表演能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艺术风格。她在拍摄《聂耳》时,尽管这是她和赵丹唯一的一次合作拍片,但通过大家共同探讨,彼此交流适应,所以很好地完成了郑雷电和聂耳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拍摄《李双双》时,她不仅跟仲星火在相互交流和刺激中,共同完成了李双双和孙喜旺这一对夫妻的形象塑造,而且跟影片的导演鲁韧也有很多交流探讨,有时甚至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吵。她曾说,在整个拍片过程中,“我和他对谈、对吵、对气、对乐”,为了确保影片的艺术质量,大家能坦诚相见,各抒己见,在不断交流探讨中逐步达成共识。&
张瑞芳银幕生涯70年暨中国电影文化传承论坛现场。宋向阳 摄
&&&&深入生活,注重扩大自己的生活积累,使自己的表演充满生活气息,符合生活的真实,是张瑞芳非常重视的一点。她每一次深入生活都不是浮光掠影或蜻蜓点水式的去转一转、看一看,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不仅深入了解和感受剧作所描写的生活状况,而且真切体验和把握其要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如她为了在影片《三年》里演好一个纱厂女工干部赵秀妹的角色,就深入到纱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她还注重从生活中提炼出一些独特的表演细节,以丰富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和技巧。在拍摄《三八河边》时,她和影片中的人物原型――安徽省的全国劳模陈淑贞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拍摄《李双双》时,她也和影片中的人物原型――河南林县城关公社宋家庄大队的刘凤仙成了好姐妹。在深入生活期间,她不仅学会了许多农活,而且还学会了纳鞋底、缝被子、擀面条等家务活,这就为她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农村妇女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张瑞芳和她俩的交往与友谊并不局限于拍片期间,而是一直延续了下来。这种长期的交往与友谊,则成为她了解农村生活和农村妇女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她的艺术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张瑞芳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每一次演出、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力求精益求精,决不懈怠马虎。她说:“对于演戏,我一向比较认真。演舞台戏的时候,不管演出多少场,多么疲劳,我不会偷工减料,否则我的情绪就难以继续。”拍电影她不仅事先认真钻研剧本,做好充分准备;而且拍摄时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真实完美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如在拍摄《火的洗礼》时,有一场戏要她立刻显示激情并流泪,但在嘈杂喧闹的摄影棚里,她对着镜头哭不出来。导演要化妆师为她滴眼药水,她摇头拒绝了,因为她不愿意在镜头前弄虚作假。于是,她一方面经过心中的酝酿,另一方面也因为处于急窘交加的境地,所以一下子哭了出来,完成了这一镜头的拍摄。可以说,追求艺术表演的真实性,力求在表演时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塑造最真实的人物形象,乃是她孜孜以求的艺术目标。
&&&&从一个业余演员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从一个懵懂的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张瑞芳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所展示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无疑,人民大众需要这样的艺术家。
(编辑:李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表演艺术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