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六字训词训词

陈根甫 - 个人简介
陈根甫陈根甫,,中共党员,。1952年9月生于,籍贯鄞县,1969年参加工作,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工学学位,职称,清华大学。毕业于工业管理专业,曾经担任过国家干部,历任综合计划司司长,党委书记。
陈根甫 - 个人经历
参加座谈会1969年至1973年在生产建设兵团从事、文书、代司务长工作。1977毕业于核反应堆工程专业。1977年至1984年在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从事核工程设计,历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4年至1986年任核工业部部领导秘书。1986年至1987年担任国家计委国防司干部。198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专业,1989年研究生毕业。1989年至1998年曾先后担任国家计委国防司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8年调入国防科工委,历任综合计划司副司长、司长,副秘书长职务。2006年12月出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工业的规划和重大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人民满意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干部”称号。
陈根甫 - 办学经历
讲话陈根甫所带领的学校南理工的办学传统源自学校创建之初被赋予的国防使命。南京理工大学是1960年从“哈军工”分建的炮兵工程学院发展而成。1953年主席在给“哈军工”的训词中说,“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中国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由此,学校被赋予了“强大国防”的光荣使命。1966年,学校转为地方建制,但强大国防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国防特色,面向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两个战场,致力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创造了丰硕成果:发明了国内第一台、第一套自主式、第一个;创造了新型、、底排复合增程技术;提出了内弹道势平衡理论、中间弹道理论;含能材料量子化学研究、军用光学研究等方面也都在国内领先。如今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兵器装备、高新技术武器和新概念武器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国防科技进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南京理工大学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有2个一级、4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专业;拥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40个博士点,110个硕士点,以及分布于理、工、文、经、管、法6个学科门类的55个本科专业。在五十多年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已获得包括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数百项科技成果,培养出了包括7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科技英才。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也是多年保持在99%,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强大国防为己任,形成了富有国防特色的办学传统和以献身为核心的南理工精神,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陈根甫 - 教育贡献
在陈根甫心中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关乎国家安全与尊严。投身其中要舍得把自己的一切默默无闻地奉献给祖国;是创新的事业,需要不畏艰辛的攀登;是神圣的事业,燃耗自己,点亮他人。陈根甫的领导方法指导是,在为国防、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事业奋斗中,南京理工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做事风格与精神特质。1983年,学校经过充分讨论,凝练出“团结、献身、求是、创新”八字校风,很快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他在诠释校风时说,“团结”,需要放弃或者牺牲一些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求是”,源于对真理忘我的追求;“创新”,需要无私的奉献与无畏的探索。所以,献身是八字校风的核心,也是南理工人的精神特质。陈根甫的理念是,“人能弘道”。一代又一代南理工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献身精神,又在与时俱进地丰富着献身精神的内涵,在他们身上,献身精神是一种境界,一种为国防、为科技、为教育而执着奋斗的人生境界。
陈根甫 - 精神作用
调研活动陈根甫坚持一所大学,既是“摇篮”,更是“熔炉”,知识教育体系可“成器”,精神与文化教育体系才能让大学生“成人”的理念。所以学校特别重视学校传统与精神的教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国防情结”,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以献身精神为核心的八字校风成为大学生的信念与目标,并内化为他们成就事业所必须的优秀品格。五十多年来,就是从这个大“熔炉”里,走出10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国防情结与献身精神已成为他们特有的品质与人格标识。1982届毕业生胡卫毕业时,主动选择到甘肃的某军工厂工作,后来被调到了偏僻艰苦的装甲兵某研究所。2000年胡卫被确诊为“扩张性心肌病”,医生认定他最多能活5年。胡卫说“与其躺在家里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等死,不如活一天就干好一天”。在这5年中,胡卫几乎跑遍了全军装甲部队,拼出了9项科研成果,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日,胡卫倒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把自己的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他一生所挚爱的国防科技事业。
陈根甫 - 教育理念
陈根甫陈根甫认为,强大国防是学校秉持的历史使命,在当前,正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理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所以,学校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到2020年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这是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弘扬自身办学传统与精神的必然选择,陈根福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把学校建设的越来越好。多年来陈根福一心扑在自己的上,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上,很少有时间来关心家庭的情况,家人虽然有意见,但也一直支持陈根福的工作,是陈根福有更多的时间来对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和发展。
陈根甫 - 参考资料
[1]搜狐教育/7440370.shtml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1:48:06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甲子征程
校庆50周年专题片------《使命》解说词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宫载春&& 编辑:曾宁&&&&当前位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本科招生简章
  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美丽的湘江之滨,坐落着一所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院校、闻名国内外的军事高等学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这里是人民解放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是军队高级指挥军官培训的基地,是国防关键技术和先进武器装备研究的重要基地,更是有志于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青年学子实现人生理想的知识殿堂。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军队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时,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颁发《训词》,为院刊题写刊名&工学&。1978年,南迁至长沙的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江泽民主席先后两次亲临学校视察,为学校题写了&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并发出了&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胡锦涛主席勉励学校要进一步增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对学校建设发展非常重视,寄予殷切期望。2013年6月,对学校研制成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学校要坚持以我为主、勇于自主创新,不断强化前沿技术研究,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亲临学校视察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大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从50年代初建校到现在,学校一直是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的院校。学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是&七五&、&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重点院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院校,也是军队唯一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行列的院校。学校具有国防科技优势突出、军事高科技特色鲜明、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学科专业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0个门类。有27个工程技术类本科专业、25个军事指挥类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多个学科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内外知名专家为代表的高水平教员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军优秀教师52人。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3人次入选&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求是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军队高层次人才计划。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系统工程与管理系列课程、数学公共课程、物理公共基础课程、指挥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等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高性能计算、目标识别技术、高性能微处理器技术、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基础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空间攻防信息处理技术、指挥控制组织设计与优化技术等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学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是全国三个获奖团队之一。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确立为全国重大典型,在全国全军产生强烈反响。
  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特色,逐步丰富形成&两个驾驭&的特色定位,即&培养驾驭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60年来先后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15万名各类人才,其中有45人当选为两院院士,380余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领导职务。学校承担着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任务,取得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2000余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51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269项,取得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高性能路由器、无人驾驶车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学校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首次雄踞世界超级计算机五百强榜首,创造了光耀祖国、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2013年,&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两次登顶世界超算之巅。
  学校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术科技竞赛和科技文化节活动。2000年以来,学员在国际国内多项高水平学科竞赛中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共获得国际级奖励266项,国家级奖励714项。其中,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3次;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4次;四次进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唯一最高奖&索尼杯&;连续参加全部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均获得一等奖;2010年包揽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组前三名,获东北亚国际英语辩论公开赛外语组冠军;2011年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唯一特等奖,获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代表团;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次获央视机器人大赛亚军;2013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atlab杯。学校每年由本科学员组织各类大型科技文化节,如航天科技文化节、数理月、机器人文化节、电子科技苑、信息系统与管理科技文化节、&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英语文化月、&兵之道&军事文化节等。
  学校是全军对外开放单位,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长期聘用20余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每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请进400多人次境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公派100余名优秀学员赴国境外一流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派遣近900人次赴国境外参加相关学科领域顶尖国际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每年通过教育部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公派本科生赴国外进行联合培养,选派部分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参加国际组织科研实习活动和自然科学暑期学校。每年资助数理基础好的优秀硕士研究生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对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和参加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等活动,开阔学员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每年派遣学员赴国外进行军事交流,每2年举办一届国际学员科技活动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邀请外军学员和军官来校交流,分享卓越军事人才培养经验。每2年举办一届国家安全与科技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从科技发展视角研究国际安全战略问题,为学校师生提供与世界一流战略研究专家的交流契机。
  学校占地总面积6270亩,拥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和一批整体水平跨入国内高校先进行列的公共教学实验室,培育组建了高性能计算、强激光技术及应用、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临近空间飞行器与微小卫星技术等4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申列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种类多、价值高,生均拥有仪器设备价值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总量320万册(件),其中印刷型图书总量220万册、缩微平片90万件、印刷型科技报告及内部资料10万册,中外文印刷型期刊3100余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达3万多种,在全军院校中率先实现了SCI、EI、ISTP三大系统的国际同步检索。建成了具有学校学科特色、与国际同步和接轨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共有98个大型数据库,含148个专题数据库(子库)。校园网和园区网两套网络系统与国际互联网、国家教育科研网和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高速互连,为全校师生的学习、研究、交流提供了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
  同学们,有志从军报国的热血青年们,橘子洲头湘江奔腾,激荡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蓬勃激情,你们强军兴国的远大抱负将在这片热土上展开,国防科技大学将是你们放飞理想的起点!
  中国教育在线为高考生总结归纳了高考理工类热门专业前二十名,下面对二十个理工类专业做了详细介绍...
  女生们注意了,以下介绍的这些专业不一定是你最喜欢的专业,但有可能是最适合你的专业...
重要信息提醒
在北京地区招生的学校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ABCFGHJLNQSTXYZ
本地区高校排行榜中国人民解放军训词_百度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誓词:“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忠诚卫士誓词:我决心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我宣誓: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服从命令,严守法纪,勇上一线,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甘愿奉献一切!忠诚卫士守则:爱党卫国 爱警精武 护法遵纪 忠于职守 坚贞气节 维护团结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哈尔滨工程大学青檐碧瓦的教学楼,楼前为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将军铜像。  日前,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任务中,叶聪、唐嘉陵分别担任主驾驶,蛟龙首潜,大有收获,消息传来,国人振奋。前不久,两位潜航员刚荣膺“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唐嘉陵荣获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在这些科研精英的成长历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一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编队里,有唯一一所参与技术护航高校的教师身影;在巍峨如山的辽宁舰上使用的100余台套设备背后,是我国深入参与航母研发高校的百余名师生,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烙印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是一座有着独特精神气质、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校园,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凝练出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主体服务领域的“三海一核” 办学特色。“蓝色”是这所大学科研工作发展理念中“谋海”的精准定位和特色凝练,“红色”是这所大学科研工作“济国”的使命担当和报国赤诚。蓝色和红色,就像人体的静脉和动脉,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发展自动力。60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谋海济国”刻画进自己与时俱进的成长轨迹,并在实现一步步跨越的征程中,孕育出了满树的科研硕果。  谋海:将科研做出“特色”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她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荣耀,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关于国家军事现代化的全部光荣和梦想,是一代人心底最虔诚的关于青春与理想的记忆,也是让后来人高山仰止的辉煌注脚。  哈军工的科研工作史,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这里先后诞生了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艘水翼艇等十几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共和国第一”。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以海军工程系为基础,“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原址组建,她以为造船工业与海军装备双重服务的定位,开始了追求跨越的创业新程。1978年,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第一台深潜救生艇、第一套设计定型的某型减摇鳍、填补国内空白的声靶系统……一系列科研成果紧紧围绕造船工业与海军建设需求,充分彰显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应有的实力与水平。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自身的定位,四者在学校发展的坐标轴上重合,“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目前,哈工程归属工信部,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哈工程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以“三海一核”领域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在“三海一核”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重大工程装备研发能力,取得了诸多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有潜艇结构设计规范、某型减摇鳍、某型深潜救生艇、核潜艇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我国第一套艇用综合导航系统、智能水下机器人、核动力装置培训模拟器等几十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科研成果,并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徐玉如等一批“三海一核”领域的高端领军人物。  在船舶工业领域,哈工程承担新船型设计、数字化造船等一批前沿科研任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海军装备领域,承担了一批国防重大装备研制任务,是我国海军装备研制不可或缺的依托力量;在海洋工程领域,承担深海空间站、动力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是我国相关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在核能应用领域,参与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国家核能开发专项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核能应用领域主要依托力量之一。目前,哈工程在研项目总数的80%、科研经费的90%都直接或间接与“三海一核”领域有关。“九五”以来哈工程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5%来自“三海一核”及相关领域。哈工程参与了我国绝大多数水面舰船、潜艇、水下潜器的研制工作,在水下机器人、动力定位、船舶减摇等领域代表我国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高水平。哈工程逐步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究的重要单位,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力量,核动力安全及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济国:为科研作出“风骨”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是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关心国运是大学的风骨,“急国家之所需的科研”无疑是一所大学关心国运的使命担当。  哈军工高起点的创建源自新生共和国对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的迫切渴望。1953年,毛泽东为“哈军工”颁发的训词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冰城热血,黑土红心。哈军工的创建凝聚了新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希望。历史证明,哈军工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再到弹道导弹,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国防重大项目,都融入了哈军工学子的智慧和汗水。  重视科研是哈工程一脉相承的传统。哈船院初建时虽举步维艰,但从未停止科研工作,200多名教师承担了13项国防战略急需的科研课题。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海军装备需求不足、船舶行业不景气、核工业发展缓慢的时期,学校依然坚持在困境中寻求机遇,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为祖国国防、船海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也为自身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哈船院科研工作迎难而上的选择是对哈军工“祖国利益至上”的精神传承,她向世人昭告:忠诚,就是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难都首先为祖国服务。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这所大学将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在办学实践中升腾为一种精神力量,并在不断丰富发展中凝结成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从“九五”建设到“十二五”规划,学校始终肩负为国防事业服务的使命与责任,将科技工作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始终与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聚焦点”和“成长点”。  “十一五”期间,哈工程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申请专利1264件,2012年科技经费到款7.6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承担的18项研究工作中,8项为技术首席,是海军装备领域担任技术首席最多的单位。  哈工程通过协同创新进入国家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主动与代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水平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企业、研究所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努力践行协同创新。国家“2011计划”启动后,哈工程组建了“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等协同创新中心,占得引领行业的先机,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全力支撑国家在船海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为我国早日成为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奔腾的浪花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从一个个敢立时代潮头、具有抢占先机的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先锋教科团队,到一批有道并能“传道”,业精且能“授业”,不惑又能“解惑”的优秀教师群体;从邓三瑞、戴遗山、何祚镛、刘希宋、王芝秋5位终身荣誉教授的皓首苍颜,到我国潜器与水下机器人研究领跑者徐玉如院士、传热界名师姜任秋教授、管理咨询专家张铁男谱写的生命绝唱;从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张阿漫、论文“高被引”状元范壮军等到一批正在成长为研究型大学建设事业主力军的青年才俊……这是一群与祖国发展同梦,与祖国需求同行,有梦想、有希望、有信心、有力量的人们,这是一群矢志报国、苦干实干的人们,他们在“军工大院”这个有形的载体中,用实干兴邦的使命自觉实践着国家的深蓝梦想,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各就其位,将自身价值与事业发展完美结合。  光环与荣誉总把艰苦与辛劳掩在背后。科研项目难度大、周期长、实验条件艰苦,晕船呕吐是家常便饭;海试时,淡水告罄,他们把压载水仓漂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对他们而言,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个项目经过团队的努力,测试达标时的成就感和快乐,就像生养了一个孩子,看着他学会爬,会说话,会走路,会奔跑,并有一天离开父母闯荡一片天地,那种成就感,不经历孩子成长的喜悦,别人可会明白?  在常人看来艰苦枯燥的工作,哈工程人一干几十年,一钻大半生,面对喧嚣,这里沉静;面对浮躁,这里坚定。在他们看来,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强国之梦,才能获得方向的指引,爱国之志,只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他们像一朵朵浪花,因为敢立潮头、抢占先机的精神而散发着持久而永恒的魅力。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哈工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思潮如何多元,哈军工人身上闪烁的终生不渝的报国精神,志存高远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支撑着哈工程人追求卓越、自强不息。那份流淌在哈工程人血脉中的精神品格,根植于哈工程学子心中的报国情怀,始终是哈工程人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可堪国家大用,能负民族重任”,使他们能磨砺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就,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谋海济国,为祖国的深蓝梦想增添奔腾的力量!
13-06-27·
13-05-31·
13-05-31·
13-05-05·
13-04-26·
13-04-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十六字训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