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科技理论和手段的发展推动了大航海时代5 地图事业

邓小平理论引领我国航天运载事业、空间事业前进发展_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
邓小平理论引领我国航天运载事业、空间事业前进发展
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就是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必须从战略着眼,要有威慑的力量
  从国家战略出发布局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的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发展规律,决定它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高层决策,从国家战略的大局出发运筹决策。文革期间,国防科技工业遭受严重破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指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必须高度集中统一,要从战略着眼,提出对装备的要求是什么,从而指导我们的科研和生产,提出科研和生产任务。着眼于现代战争的客观需要和世界武器装备发展的趋势,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改革,加强了对尖端与常规、科研与生产的集中统一领导,并对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和军民结合等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
  集中有限财力发展高端武器。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经验表明,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出路在于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邓小平说,武器要更新,方针是少而精。少是数量,精是一代代提高。量不要求大,有吓人的力量。早在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有关工作汇报时就指出,要集中使用资金,保证重点,花钱要适当,钱要花在重点上,要精选几件必须办的事,一步一步地来,要求太大、太高、太多,国家财力办不到。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几件大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坚持贯彻邓小平关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示,发展一批重点武器装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布局中的重点单位之一。1965年,邓小平亲临一院视察,向工人了解导弹装配生产情况,向航天专家询问火箭发动机试验的有关问题,给全院同志很大鼓舞。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一院突破了多级火箭技术,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院研制的洲际导弹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试验成功,由一院研制弹头的潜地导弹水下发射成功,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三抓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日,邓小平在北京指挥中心观看了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试验的实况,并亲自出席了6月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祝捷大会。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院承担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研制任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在集中力量发展高端战略武器方面,一院根据上级指示,重点抓了重点型号的研制,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国防科技工业思想的生动实践。
  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引进和创新结合好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国防科技工业是极其敏感的领域,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严格禁止某些高新技术,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的输出。邓小平指出,“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集中力量加强新产品试制,搞出中国式的更好更新的装备。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甚至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直接进入前沿,研制高端武器。
  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搞盲目排外和自我封闭。邓小平针对国防科研生产的实际情况,强调指出:“我们技术水平不高,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说,国防科研生产部门要根据发展需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努力搞好消化吸收,并尽可能地与创新结合起来,使引进技术更充分地为我所用。在搞好技术引进的同时,要利用国外智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引进一批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和智力引进,攻克技术难关,提高技术起点。
  一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科研活动,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通过4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攻关,一院的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历程,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三、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寓军于民,大力发展民用产品的生产
  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邓小平关于军民结合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和军情,而且反映了当今世界国防科技工业调整改革的共同趋势。198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1984年,邓小平强调: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把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1987年7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国防工业要走这个道路,在国家统一规划下,搞军民结合,以民养军。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全面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在优先保证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品生产,扩大国防科研成果转民用,为国家增加财富,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为科技人员开辟用武之地。邓小平说,“我们抓国防工业的军民结合,抓得比较早,这一条抓对了。"
  这些年来,一院从市场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目标出发,创新企业的经济结构,从单一的军用产品生产转向保证军用产品、发展民用产品的轨道上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着力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发挥技术优势,靠不断创新来打造民品品牌闯市场,把技术优势转移到国民经济主战场。民用产品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开发研制生产并投放国内外市场的民用产品已达600多项,一院已发展成为拥有100多亿资产的高科技研究院。
  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必须深化改革,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
  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必须依靠改革。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必须从照搬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入竞争机制,强调合同管理,改革研究院体制,实现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防科研生产一直实行单一的国家指令性计划,主要采用行政手段管理,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就是改成订货关系,实行合同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竞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院通过体制调整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压力转化成创新的动力,推动了战略武器的更新换代,与此同时,大胆参与战术武器市场的竞争,在多个项目中夺标成功。
  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解决国防科技工业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问题,不宜搞一刀切,要根据国防科技工业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途径和方式。
  一院抓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大胆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10多年来,一院按照“一级经营,两级管理”的模式,构建具有航天特色的公司管理体制,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把一院逐步改造成为以运载火箭科研生产为主导的现代企业。通过一系列改革,一院已经成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企业,研制的长征火箭群体,可用于发射多种轨道的不同卫星,火箭总体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空间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生涯中,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创立、改革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尤其是在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引领我们不断开拓空间事业的新境界,指引我们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
  一、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确定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技术发展道路
  加速中国空间事业发展,一定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对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观点,奠定了指导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20世纪50年代,小平同志针对国内经济、科技形势,实事求是地对我国空间事业发展战略做了精辟的分析。他指出,人造卫星研制要走与国力相称的发展道路。由于国家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短期内发射人造卫星的目标是与国力不相称的,应把重点放在人造卫星单项技术研究和创造必要的研究试验条件上,等条件成熟时,再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1959年起,中国空间科技工作者开始把力量转到探空火箭研究上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探空火箭领域获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高空物理环境探测资料和高空生物试验数据,在轨道运行理论、热控制技术、姿态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研制工作也取得一批成果。在此基础上,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负责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突出重点,急用先行。邓小平同志一直坚持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1978年8月,针对前苏联与美国愈演愈烈的太空争霸赛,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空间技术方面,中国不参加太空竞赛;现在不必上月球,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
  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五院选择了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相继取得了新型返回式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等首发成功,使中国空间技术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卫星实用化水平不断提高。
  空间技术作为高科技,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对此,邓小平同志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1986年4月,邓小平同志及时作出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的指示,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指示,批转了航天工业部《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报告》,决定在“七五”计划期间给航天事业必要的支持,并原则同意研制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资源一号等应用卫星。五院负责研制的这三种卫星以及稍后研制的返回式乙型卫星(简称“新四星”),成为“七五”至“八五”期间标志我国应用卫星上水平的新一代卫星,为确保“新四星”研制按计划完成和应用卫星上水平目标实现,国家和上级部门提出对应用卫星采取适度倾斜政策,对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八五”和“九五”专项技改资金的支持下,五院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科研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紧紧跟踪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前沿,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相比,空间技术起步较晚,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经费投入较少。但是,高新技术又是买不来的。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空间技术发展道路的指示。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邓小平同志历来倡导发展以空间技术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指示,36年来,五院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拼搏奋战,无私奉献,使我国空间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36年来,五院研制并成功发射56个不同类型的卫星和5艘神舟号飞船,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6个卫星系列和神舟飞船系列。尤其是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胡锦涛总书记将其誉为“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个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耸立的又一里程碑”。
  三、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军民结合,系统发展
  确立了走军民结合、统筹发展之路。在和平时期,中国该如何以精干的力量提高国防科技水平,而使尽可能多的力量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对此,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又强调说:“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把这个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此方针指引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五院在确保卫星研制任务的同时,从过去的封闭状态,开始转向市场。通过实行军民分线管理、积极探索军民结合新路子,五院取得了卫星热管、卫星高分辨率成像、自动化测试、无氟发泡技术等1800多项新技术成果,提高了军民兼容程度和平战转换能力,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倡导高科技产业化,推动空间事业可持续发展。1991年4月,邓小平同志为“863计划”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多年来,五院对如何实现空间技术产业化、把民品做大做强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五院认真贯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次财经工作会精神,确定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民品的新思路,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利用天地一体化系统论证和设计开发的先导优势与技术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营,向空间技术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走“产业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之路。
  四、尊重知识,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做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并注重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他曾说:“为了实现科学研究计划,为了把科技工作搞上去,必须做好后勤保证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建必要的工作条件。这也是党委工作的内容。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1987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首开邀请中青年专家到北戴河休假的先河,请全国科技界各领域14位中年科技专家偕爱人到北戴河休息两星期。时任五院院长的闵桂荣同志也在其中。
  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五院不断健全完善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机制,从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管理人才。全院涌现出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杨嘉墀、钱骥五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3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3名有重大贡献的部级专家。五院培养出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名高级技术工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在成长,空间事业充满希望。
  大胆提拔和使用人才。邓小平同志对人才的重要性有一系列精辟的阐述,他说:“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于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招聘也是个办法。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很快成长,不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现,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五院通过“以老带新、大胆将年轻人放在关键岗位上进行锻炼、分配政策向骨干人员倾斜”等诸多举措,较好地解决了青年人才“断档”问题和骨干队伍的不稳定问题,为21世纪中国空间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下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表明,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和空间技术发展的科学论断与重要指示,是推动中国空间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利器。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在今后十年或稍后一个时期,五院不仅将建立各种新型卫星系列或星座,以满足多方面应用需求,而且还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和载人空间站的预先研究,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开展深空探测。为了圆满完成这些繁重的任务,五院将继续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指示精神,为争取早日迈进国际一流宇航公司行列而努力奋斗!
相关报道: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
监事会邮箱: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电话:010-
传真:010-中国航海学会为航海科技事业作出较大贡献
1993年,中国航海学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团结广大航海科技人员,加强学会建设,组织学术交流,加强有关法规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提高航海科技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学会和各专业委员会共举办学术活动19次,提高了生产效益,促进了中外科技情报沟通...&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各有关单位:2014年,中国航海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团结带领全国航海科技工作者投身海洋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共有108个(次)单位、769位个人(次)、43个项目、88篇论文、49幅作品受到中国航海学会表彰,其中:3个单位、67位个人受到中国航海学会荣誉称号表彰;11个单位、17位个人受到中国航海学会年度工作表彰;5个单位、32位个人受到中国航海学会磁罗经技术服务表彰;88篇论文、89位作者受到中国航海学会学术表彰;43个项目、89个(次)单位、416位...&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全体理事同志们了全体代表同志们: 中国航海学会一九八一年年会暨一届二次理事会现在开幕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会,向来自祖国各地、各部门为发展我国航海事业作出贡献的老科学家、老航海家和热心于肮海学会_!二作的领导干部、特邀代表,以及参加学术交流的论文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电台、报社等新闻战线的代表花临会议,组织宣传报导,致以真诚的敬意!向浙江省交通厅,浙江省航海学会和海军招待所,以及大会秘书处的同志们,为这次会议所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筹备,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省科协的领导同志亲临大会指导,对此,我代表中国航海学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中国航海学会从一九七九年四月成立至今的两年半时间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形势和面貌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根本上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内乱和两年徘徊的局面;国民经济实施以调整为中心的 “八字”...&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经中国航海学会二届理事会讨论通过,于1987年正式成立中国航海学会奖励基金委员会。奖励基金委员会旨在为推动航海科学技术发展,增强民间科技活动的实力,更好地为航海事业现代化服务。 中国航海学会为开展各项奖励活动,在中国科协振华基金会设立了专项基金。基金除由学会咨询收入中拨出30万元外,交通部资助了20万元,合计50万元。 经中国航海学会广泛征求有关部门、院校的意见和理事长办公会多次讨论后,制定了中国航海学会奖励基金委员会的奖励章程。根据这一章程,为鼓励各类水上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专业、立志为振兴中华、发展祖国航海事业而刻若学习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以及目前学会基金的情况,决定首先开展奖学金奖励,并研究制定了《中国航海学会奖学金奖励实施办法》。此《办法》规定奖励范围为交通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海军等系统所属大学本、专科院校上船专业的优秀学生。 根据各院校的统计,1990年底,大连、上海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199年12月10日)正当举国上下努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不久,中国航海学会迎来了三届三次暨四届一@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我谨代表交通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全国航海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中国航海学会三届理事会在中国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下,通过全体会员和全国航海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学术研讨、科学普及、期刊出版、决策咨询。培训和再教育等许多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加强航行安全、促进航海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出了许多贡献。我衷心希望四届理事会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进取,继续前进。中国航海学会是挂靠在我部、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全国性航海学术社会团体,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中国航海学会是我国航海科技界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新—”...&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在“关于中国航海学会2013年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中批示:“过去一年,中国航海学会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多彩,机制化建设成效明显,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以举办‘中国航海日论坛’为载体,进一步提升航海学会的社会影响力,为我国航海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徐祖远理事长要求学会秘书处认真组织学习和落实部领导批示,强调要在巩固成绩的基础上努力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成绩。据悉,在中国科协和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航海学会2013年成功主办和参与举办了“2013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2013中日韩航海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国际航运文化节”和“中国太平洋论坛”,圆...&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09年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6年,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
2.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中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和爆发,具有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特点,环境问题无论从结构、规模、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国际上尚无系统有效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解决我国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未来15年,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新一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显著加强环境科技创新,污染负荷将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恶性环境污染问题会随时爆发,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保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科技工作。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000多亿元,增长22%;全国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26.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 25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1.9%,研发强度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全国一半左右的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了50%。三是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我国受世界同行关注的基础研究成果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已经提升到世界第4位,被SCI收录论文引用次数提升到第13位。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纳米科学论文数量已达到世界第2位,生物科技论文达到世界第6位。在发明专利方面,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正在迅速增加。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活动的人员数位居世界第二。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仅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就达到55%以上。
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歼一10飞机、“龙芯”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制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5.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责任的企业。在钢铁、通信、家电、汽车等行业,已成长起一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企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我们必须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狠下工夫。国家科技计划要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把《规划纲要》中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和任务以多种方式落在企业,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经济、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一线人才,充实企业的研究力量。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培育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群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6.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以美国为100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应的分数只在30~40分左右。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的投入量及其占C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所限,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4%以下,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为2%~3%;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中国都远远落后。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其中能耗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据对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我国只有24.6%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装备的部门,生产设备十分陈旧,只有11.8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2.74%的设备只达到国内一般水平,近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我国黑色金属工业设备技术水平最低,只有l.32%的设备达到国际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也仅0.74%,其余98%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人员。从数量上看,我国技术创新人员的总量仅次于美国,但从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数看,我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3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4人,而2002年日本为128人,德国121人,俄罗斯为137人,韩国为75人。四是专利数。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专利拥有量更少,许多新兴技术领域大多数专利被国外占有。据统计,在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2002年我国专利授权数排名12,且中国人专利授权量只占27.3%。我国专利流失,被国外抢注现象也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7.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发布,并进行了部署。
一是设立科技支撑计划,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国家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设立行业科技专项,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行业前瞻性、应急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突出原始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研究。
四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突出了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五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突出资源共享,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六是政策引导类计划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这些工作为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8.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以下三点。第一,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科技界必须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大力提高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方位支撑作用。第二,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最新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三,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新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非常艰巨。节能降耗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提供全面技术支撑。要着力提高信息、生物、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
9.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10.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1.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12.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形势非常严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全面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必须研究和制订一系列对策措施,使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发展水平。
一是研究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策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机制不活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很难在短期内从整体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加深的条件下,我国又要直接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这种技术悬殊的产业竞争,必然要求我们采取赶超式技术发展路子。因此,在策略上就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所经过的模式,而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探索出一条既快速又节约的新路子。二战后日本、韩国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今天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50年代,日本,韩国的技术水平也很落后,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它们采取了引进吸收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技术发展策略,通过向西方大量购买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很快就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其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以资金买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家电、电子、汽车等行业,通过合资、合作,使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这一成功经验应当继续加以推行。但是,从根本上讲,依靠技术引进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不行的,因为这很容易导致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产业永远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从长远来说,必须采取“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的策略,我们应当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只有如此,才有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从国家层面宏观的考察技术创新问题,把同技术创新关联度较强的诸要素经过有效的整合,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运用系统的作用,减少要素之间的摩擦,增强要素活力,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具体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等部门组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实质上是“产、学、研、管、中、金”相互合作的过程,其水平取决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有效协作。因此,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共同效应。
三是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把企业置于突出地位,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根据中国国情,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各个行业均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增强全国产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完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因此,由市场竞争激发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形成。我们必须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企业真正面临全面的市场竞争,才能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强大压力。②进一步探索国有科研院所走向市场以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以现有国有大中型科研院所为基地,加快改革改组改制步伐,使它们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放式、共享性的技术创新基地,为中小企业服务。③转变企业家技术创新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很少参与国际竞争,不少企业管理者技术创新观念比较淡薄,于是有许多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首先要转变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观念,克服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只有企业家观念更新,才能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④壮大企业发展规模。经验证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其发展规模正相关,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的投入,还有较大风险,如果企业规模太小,就难以承受这些风险。⑤支持企业扩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把企业技术投入计入生产成本,以减轻企业税赋负担;鼓励企业提高研发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允许技术人员以成果入股,参与收益分配。⑥加强企业间的联合技术攻关。对于投入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企业应当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四是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协调功能。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和风险性,尤其是基础研究外溢性更强,因此,企业开发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介入。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给予资金补贴。②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对新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实行低税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③为企业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并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④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来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在风险投资的参与下完成的。我们应当积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全国和各省市都要尽快筹措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为企业技术开发,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⑤加强信息与人才服务。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技术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全世界技术开发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免费向社会发布;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鼓励高等院校扩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使用机制。对进入企业从事研发的科技人才和企业从国外聘请的高级人才,政府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调动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作为典型创新型国家,德国不断营造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创意层出不穷。在基础研究领域,德国科学家获得了10%左右的诺贝尔奖,包括伦琴、爱因斯坦在内的65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仅过去几年中,就有8位德国人获诺贝尔奖。在应用研究领域,德国在机械制造、生物医学、医疗技术、环境科学、车辆制造、工程学、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微系统技术、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和过程技术等领域位居全球之首。在创新方面,德国每年在欧洲专利局登记专利数量超过2.3万项,明显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阿司匹林、安全气囊、牙膏、汽车火花塞等德国的创新成果在不断改变着世界。
国民富有科学传统和创新意识,教育发达、普及率高,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德意志民族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德国实行13年制义务教育,高校入学率约为1/3,1/7的就业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教师为国家公务员。城乡基础设施差异极小,知识和信息能够及时传播到城乡各个角落。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教育与科普,为科研与创新储备了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
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研究与创新,研发投入逐年递增,渠道畅通,政府促进创新方式多样。德国研发投入体制具有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为主力、社会投入为补充、国外投入日渐重要的特点。政府采用科研事业费、专业项目计划、促进投融资计划以及政府投资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创新。 2002年,科教投入1 926亿欧元,占GDP的9.1%。2003年,研发投入为530亿欧元,人均600欧元,其中,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66.2%,这一比例位居国际经合组织前列。
法律环境宽松完善,且有良好的科研协调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宏观管理协调。长期以来,《基本法》规定的科研学术自由、管理自治、不受外部干扰等原则,为促进科研机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法律框架。联邦制明确了联邦与各州在科研领域的权限、责任和义务;政府以政策、财政和计划等手段对科研与创新加以宏观引导。科研机构的定位在传统方向基础上,可以随学科、技术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适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同时,为加强方方面面科研资助的协调,德国专门设立了联邦、州教育规划与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
三、申论要求请根据“给定资料1~6”概述我国科技发展事业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300字。答案解析: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①近20年来,我国社会……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简答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答案解析:有,简答题:()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行性。答案解析:有,
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最新试卷
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热门试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航海时代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