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得特点反应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2015年,全市工会工作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总基调,以服务全市“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工作为主题,以推进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为主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融合推进省总“四大活动”和市总“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在全市中心工作的贡献率、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全面提升在全国全省工会系统中的位次和影响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申泰州&&&&201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在市委和省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瞄准“整体工作进入全省前列,单项工作争创全国先进”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提升的总基调,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工会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建功立业增添新动力。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为促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三个名城”作贡献。深化“建功立业十二五,转型升级当先锋”主题劳动竞赛。评选命名60个泰州市“工人先锋号”先进集体。组织引导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和“我为企业转型升级献一计”等活动,命名泰州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十大先进操作法。&&&&二、素质提升激发新能量。深入推进“职工书屋”建设,评选“十佳职工读书明星”;组织职工道德讲堂活动,重点企业普遍建立职工道德讲堂,广泛开展名师带徒、评选“首席员工”、“金牌工人”等活动,评选命名50名泰州市“金牌工人”,为一线技能人才搭建上升平台。连续十年开展全市职工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开展劳模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提升工作,全国劳模许杏桃获全国最美人物之“十大节约之星”荣誉称号,“许杏桃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三、和谐创建迈出新步伐。加大源头参与力度,完善职代会运行程序、拓展厂务公开新形式,积极履行审议、评议、监督等职能。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意见》,培育了一批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新典型。深入开展“工会劳动法制宣传服务月”活动,深化劳动保护合格工会和片区服务站建设,将其与开展“安康杯”竞赛相结合。&&&&四、帮扶服务结出新硕果。深化工会“阳光快车”集中服务周活动,各级工会共开发“阳光快车”163辆次,服务职工3.98万人次,使用资金132.6万元。协调推动特困职工凭证享受十多项优惠政策。深化“金秋助学”活动,全市各级工会共向2119名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子女发放483万元助学金。关爱环卫职工,全市环卫工人歇脚处、休息点、安康驿站合计达220个。全总《工会要情》等媒体刊载我市做法。&&&&五、固本强基得到新夯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结合全总非公企业法人数据库调查摸底,突出抓好25人以上非公企业建会工作。将建会触角向两新组织、城区现代服务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延伸。全市建立独立基层工会10700个,增长6.49%;基层工会涵盖单位28738家,增长5.17%;工会会员总数达到114.91万人,增长4.79%。加强“职工之家”建设,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帮扶服务中心(站点)、职工维权工作室、建设职工之家等有机统一起来。&&&&六、作风转变注入新活力。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修订完善会务公开、评先评优、信访接待、调查研究、会议管理等规章制度。深化“每月当一天工人(工会干事)”活动,把在一线当工人作为体验生活、感受民生、共创和谐、共谋发展的过程。加强市总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排查腐败风险点,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简会议文件简报,市总工会下发的文件和召开的会议分别减少30%和25%;认真自查清理创建达标表彰项目,取消了10多项评选表彰项目。&&&&2015年工会工作任务&&&&今年是市委三大主题工作的奋力推进之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认真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三大主题”工作,大力弘扬工会精神,调优状态、对标找差,大干苦干、紧张快干,进一步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重点要做到“五个更加”。&&&&一、要在“干事创业”上激情燃烧,更加奋发有为做好工会工作&&&&广大工会干部要强化担当意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在“干事创业”上激情燃烧,更加奋发有为、与时俱进。&&&&1、带头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刻领会讲话蕴涵的新思想新观点,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工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关于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关于工会必须始终高举维护职工权益的旗帜、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关于工会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作表率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2、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牢固确立“发展为先、职工为本、基层为重”的理念,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善于从职工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全面审视工会工作现行体制机制、活动方式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委要求、职工期望不相适应的地方,增强工会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深入开展“三学三争”活动,省外学湖北、省内学南通、县市学江阴;争创人民满意机关、争创模范职工之家、争做优秀工会干部。&&&&3、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多到基层调研走访、多到车间听取意见,真正按照“职工之家”的要求建设工会机关,真正按照“娘家人”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沉、资源配置下沉和组织力量下沉,努力做到“心往基层想、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事在基层办”。抓住基层工会的难点,着力培育一批可信可学的典型,达到示范引领、带动全盘的效果。大力弘扬“务实创新、奉献进取,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工会部门精神,在全市工会系统掀起新一轮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潮,打造一批工作狂、事业狂和勇于维护职工权益的“拼命三郎”。&&&&二、要在“服务大局”上奏响强音,更加突显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各级工会组织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激发职工群众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提升工会组织在全市中心工作中的贡献率。&&&&1、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劳动竞赛。策应全市“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创新开展“建功立业十二五、主题工作争贡献”系列劳动竞赛。在市重大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中开展“五比五赛”劳动竞赛,在交通系统开展“微笑服务、安全行车”劳动竞赛,在城管系统组织开展“共建共创、保姆城管”劳动竞赛;在公安系统组织开展交警“文明执法”劳动竞赛;在机关工委组织开展“比能力、比服务、比贡献、比担当”项目大突破劳动竞赛。进一步丰富劳动竞赛的内容和形式。&&&&2、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和技术创新力度。扎实推进《泰州市职工素质()转型升级圆梦计划》,发挥企业基础作用、职工能动作用、工会推动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通过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联合培训,兴起职业大培训的热潮。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助推行动”,帮助在泰工作表现优秀的农民工实现继续教育。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发动职工结合本岗位实际,以节能减排、降耗增效为重点,开展节能减排专项合理化建议活动,力争全市参赛企业和职工达到60%以上,评选表彰一批节能减排优秀合理化建议项目。&&&&3、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七个一”的规范要求建设职工“道德讲堂”,深入推进各行各业特别是窗口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开展“寻找最美职工”活动,通过有关媒体定期宣传“最美职工”,奏响劳动旋律,讲好职工故事。加强职工书屋建设,全年新建100家“职工书屋”示范单位,评选表彰读书明星。发挥职工文体协会作用,创造更多积极向上、职工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4、弘扬劳模精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时按质完成全国劳模的推荐评选工作,做好省和泰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的推荐评选工作。放大“何健忠工作法”和“许杏桃劳模创新工作室”效应,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更好地发挥广大劳模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引领作用。要把创建“工人先锋号”作为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忘我工作、不断进取、争创一流。五一前夕,命名一批泰州市“工人先锋号”。&&&&三、要在“法治工会”上迈开大步,更加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会组织要以转变思维方式为切入点,强化法律在维护职工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更加主动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积极推进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善于运用法律赋予工会的劳动法律监督权利,组织和代表职工积极参与劳动法律监督,对全市千家企业(市直10家、各市区100家、各乡镇街道1000家)进行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开展全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月活动,重点监督检查农民工、劳务派遣用工企业,督促派遣单位及用工单位落实好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2、广泛开展劳动法律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五一劳动法律宣传服务月”活动,通过组织维权志愿者活动、维权顾问团研讨、主席宣讲、网站报刊、广场宣传等形式,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开展各类工会普法宣传活动50次以上。开通工会普法微博、微信,扩大普法覆盖面,增强工会干部、职工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工会法律工作者、公职律师和法律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推进工会工作法治化提供人才保障。&&&&3、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劳资双方坚持将民主协商作为重要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调整劳动关系全过程,促进合作发展、分享共赢。组织100名职工代表参加民主管理业务培训,提高职工民主参与能力和素质。召开全市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命名十佳职代会优秀提案。开展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行动,组织全市各级指导员、谈判员参加业务轮训。&&&&4、扎实做好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推动企业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深化“安康杯”竞赛活动,健全完善政府支持、工会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职工参与的有效机制,实现参赛企业及职工数比上年度分别提高10%的目标。加强工会劳动保护片区服务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片区服务站内容,有效推进重点乡镇、规模以上企业和工业园区劳动保护片区服务站建立。&&&&四、要在“帮扶服务”上精准发力,更加体现工会大家庭的温暖&&&&着眼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最大限度帮助职工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问题,使他们不断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1、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市及各市(区)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要继续延伸服务链条,优化服务功能,整合工会12351职工热线、维权QQ群、微信微博等网上资源建立虚拟服务平台,与现有的实体化服务平台互为补充。开发区(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工会要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建设方式;规模以上企业工会要充分利用现有阵地,发挥服务职工的示范带动作用。&&&&2、突出重点帮扶对象。要在向广大职工提供普惠制服务的基础上,做到“三突出”:突出一线职工、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突出职工子女就学家庭、特困职工、困难劳模;突出生活救助、就业扶助和法律援助。要着力强化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抓住工资支付、工时工价、劳动条件、职业健康等重点,着力促进农民工同工同酬同权、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3、优化工会服务品牌。巩固优化“工会阳光快车行动”优质服务品牌,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实施按需服务、订单式服务。按照打造一流“工会会员温馨驿站”的要求,不断优化完善环卫工人歇脚处、休息点和安康驿站,将服务对象拓展到执勤交警、城管协理员、快递员、上下班途中的农民工等其他户外工作的一线职工,深化公惠“鹊之桥”联谊服务项目,打造“公惠鹊之桥情缘屋”多功能厅,开通“公惠鹊之桥情缘吧”微信平台。&&&&4、做实传统服务项目。深化送温暖、金秋助学、结对帮扶、互助互济等富有工会特色的传统帮扶服务项目,及时调整帮扶标准,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困难职工家庭得到实惠。做大做强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项目,善于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努力将之纳入社会救助体系。深化“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放大“公惠”创业基地和“星级五一创业示范岗”的典型带动效应,加强工会创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五、要在“建会建家”上攻坚克难,更加强化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把2015年作为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落实年”。按照全总《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创新载体,明确标准,强化制度,落实职责,坚持建会、建制、建家、建队伍一体化推进,切实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1、强化建会入会工作,落实四大专项行动。要举全会之力,服务好医药高新区的创新与发展,积极主动与市编办和医药高新区协调,力争年内医药高新区总工会挂牌成立,不断提高开发区(园区)企业工会组建率和职工入会率。大力开展25人以上正常经营企业建会、开发园区工会组建质量提升、重点群体工会会员发展、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会等“四大专项行动”,确保25人以上法人单位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2、推进工会工作社会化,落实管理保障机制。学习借鉴海门“1+2+N”先进经验,推动落实工会工作社会化的选聘、使用、履职、考核、退出、经费补助等配套管理机制。今年各市(区)要有半数以上乡镇(街道)推行工会干部社会化。积极推进基层工会会员代表常任制,加快基层工会主席直选进程,年内选择10家企业开展试点。&&&&3、激发基层工会活力,落实“六有”工会建设。细化“职工之家”建设意见,&80%以上的乡镇建成“六有”工会(有依法选举的工会主席、有独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有服务职工的活动载体、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有自主管理的工会经费、有会员满意的工作绩效)。上半年召开全市乡镇(街道)、企业工会规范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规范“职工之家”建设;评选100个模范职工之家,100名优秀工会工作者,命名十佳示范职工之家和十佳最美工会干部。&&&&4、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从严治会要求。制订出台新一轮工会干部培训计划,努力使工会组织主要专兼职干部都能持证上岗。全面推进从严治会,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和好干部标准培养配备工会干部。通过中层干部岗位交流以及上挂、下挂、外挂,参与中心工作如“项目大突破”、“三解三促”、“进企业、当工人、同劳动”等形式培养锻炼,发现使用好不同层次的工会干部。&&&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 ? ? ? ????
? ????? ??
? ? ? ? ???????
? ? ??省地方志办???? ???
?? ????省招商服务中心????
? ? 无为县高沟镇 ? ? ?马鞍山塘南镇??? ? 天长铜城镇
? ? ? ? ? ? ???
? ? ? ? ?????
?? ????旌德县人民政府?
? ?雨山区人民政府 ?杜集区人民政府 ?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
??合肥市董铺大房郢水库管理处 ? ???
?马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炼铁总厂?安徽亚夏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一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无为高沟镇人民政府?安徽盛世天源有限公司?
??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 ?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省行政中心1号楼8楼 邮编:230601
技术支持:决策支持网络中心学者观察: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
日10:21&&&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18日电 (万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简称“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日,中央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撰文指出,“四个全面”是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蓝图,是治国理政方略的进一步完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严书翰在文章中指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以下是该文内容摘编:
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审时度势,总揽国际国内大局,尤其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新常态既是经济范畴,又是经济社会范畴。说它是经济范畴是因为新常态首先是以经济特征体现出来的。这些特征可以用“中高速”、“调结构”、“新动力”和“促内需”加以概括。此外,还要重视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正如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说新常态也是经济社会范畴,是因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并最终决定社会等其它领域的状况。虽然现在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了调结构、转方式。但是我们已经看到新常态下,我国正朝着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方向发展。因此,仅仅从经济特征上来理解新常态还是不够的。新常态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说到底,新常态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而形象的表达。
我们党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习近平深刻指出的:“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常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
我们党总是善于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据此制定发展目标和执政方略等。十六大指出,在基本实现总体小康后,我国进入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并据此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习近平指出,新常态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背景即根本依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
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联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清晰地看出: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核心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先说这条主线。自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这个基本命题就成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成为贯穿历次党代会报告的一条主线。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八大,这六次党代会报告的总题目中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8个大字。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的核心词、关键词和高频词。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由此可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
再说这个目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还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此后,习近平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从而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阐述治国理政思想的明确目标。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可以从以下这3个方面加以把握。首先,“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拓展和深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
“四个全面”中的第一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的是发展问题,而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这第一个“全面”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一个中心”的根本保证。而“四个全面”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法治支撑和政治保障,这3个“全面” 相当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四个全面”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内涵的拓展和深化。
其次,“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蓝图。讲现代化发展战略、治国理政等,必然要讲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和论述。邓小平认为,在确立了现代化发展目标后,为确保目标的实现还需要有清晰的蓝图。邓小平曾经用“心中有数”来形象表达这个蓝图。比如,1986年9月,邓小平在论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时指出,“改革总要有个期限”,并要求党的十三大要拿出改革的 “一个蓝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论述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时也体现了这样的大思路。他不但阐述了治国理政的目标和主线,而且非常重视制定治国理政蓝图。在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蓝图。当然,这经历了一个过程。
再次,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逻辑结构上来把握这个核心。此书第一章总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的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第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阐述的是习近平治国理政要实现的目标。因此,要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必须同深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结合起来。
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观照的时间节点主要是我们党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2020年。但是更应该看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包含的发展仍然是我们党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源泉,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等重要思想,仍然是2020年之后指引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引领经济新常态 迈上发展新台阶
关注新华网
  ——关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对话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张怡恬
  嘉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一鸣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刘 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高培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理解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如何把握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开展经济工作?今天刊发的理论对话和大家手笔,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编 者
  深入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主持人:习近平同志指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如何理解这个大逻辑?
  王一鸣:新常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征的概括性表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基本前提。习近平同志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作了精辟概括: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可见,新常态最直接的表现是经济增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从国际经验看,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个阶段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回落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坚持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顺势推进经济转型、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体,才能成功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从国内发展看,经历了“井喷式”扩张的传统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继续依靠要素高强度投入、产能大规模扩张和消费排浪式增长来拉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走不下去了,不调整没有出路,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市场逼迫调整。只有改变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顺应经济的内在变化加快调整步伐,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由此可见,经济下行和增速换挡固然是挑战,但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的机遇。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是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的内在逻辑。
  高培勇:追溯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从第一次将经济工作的目标定位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到提出“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的全新命题,从第一次赋予宏观经济政策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双重功能到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到将其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到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再到勾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理念、思想、战略与时俱进,更加科学。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是我们党在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工作水平的智慧结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综合来看,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环境中,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把握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
  主持人: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前景光明,但同时也面临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困难和挑战。如何科学把握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
  刘伟: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我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历史性地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并正在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另一方面,新阶段意味着约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生了深刻而又系统的变化,从需求侧来说,由以往的需求膨胀、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从供给侧来说,以往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为发展提供新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重大机遇表现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最后冲刺期、城镇化的加速期、迈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期和追赶发达国家的关键期,抓住并用好工业化冲刺、城镇化加速、向高收入阶段跨越等重大机遇,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如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会遥远。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二战以后,先后有许多经济体进入工业化历史进程,但只有少数经济体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社会。一些经济体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如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一些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左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有一些西亚北非国家等。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就要科学把握和驾驭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上发展新台阶。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主持人: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现阶段,为什么如此强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刘伟:进入新常态,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数量红利快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这些变化对转方式、调结构形成倒逼机制。因此,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在于从以往发挥低成本优势、主要依靠要素高强度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创新驱动、主要通过生产效率提高来拉动经济增长。在这一客观形势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自然成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王一鸣: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并非不要数量和速度,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或者说是要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速度。从宏观层面讲,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利润、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上。因此,衡量经济工作不能单纯看生产总值增速有多快,更要看产品销售、投资效益、企业利润、职工收入、政府税收、环境改善等质量和效益指标有多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特别注重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因为,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为增加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创造基础性条件。因此,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就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对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作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主持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认识发展规律、洞悉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提出的新思想、新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应该如何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刘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与西方经济学供给学派的主张有着本质区别。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外部周期性因素,但根本上是内生性结构问题,主要是供需结构失衡,供给能力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接作用于生产者和劳动者,影响的是企业成本、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对于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供给方面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可以在保持需求稳定、物价稳定的同时更为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将重点解决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区域结构、技术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无论从微观、宏观还是从结构方面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宏观政策条件,首要的是协调好需求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以强刺激政策过度扩张需求,这会减弱对过剩产能、劣质产能的市场压力,阻碍去产能进程,甚至加剧产能过剩和经济泡沫。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有效的需求管理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需求管理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但能缓解总量失衡问题,进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时间、创造条件。这就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宏观政策组合松紧适度,“松”要能保证必需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稳定的就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但其底线是不能由于“松”而刺激出大量新的低端需求、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脚步;“紧”要能保证给市场主体足够的竞争压力,以市场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其底线是不能由于“紧”而使宏观经济出现衰退。
  实现经济工作重点、方式、重心的转变
  主持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既是经济工作思路的变革,也是干部思维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工作重点、方式、重心等方面将引发一系列新变化。新形势下各级干部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经济工作?
  王一鸣: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行之有效的大规模扩大投资、“铺摊子”扩张制造业、依靠高强度投入驱动发展的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实现经济工作重点、方式、重心的转变。一是工作重点要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矫正供需结构失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经济新平衡。二是工作方式要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适应传统产业大规模扩张阶段结束的发展趋势,努力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市场对产品品质、性能的要求,增强供给对需求结构升级的适应性。三是工作重心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最紧要的是加强创新服务、改善制度供给、营造创新生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发展创投、风投、众筹等适应创新发展的融资工具,培养、引进和用好创新人才。
  高培勇:做好新阶段经济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适应新常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凡是市场能有效解决的都要交给市场,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主动做好政府该做的事。二是进一步明确我们要的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主要是为了保就业。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定力,向社会释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只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宏观经济政策就保持基本稳定。立足于中国经济正在向更高发展层次迈进的现实背景,宏观经济政策选择要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契合,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构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新格局。
  主动引领新常态,迎接中国经济更为光明的前景
  主持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影响世界经济,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各位专家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前景及其世界意义?
  高培勇:在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可以用“做两道加法”来概括其可能发生的变化:其一,需求端+供给侧,由需求延伸至供给,在需求和供给两条线上同时发力,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保持平衡,将成为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常态。其二,政策+改革,由政策设计延伸至制度变革,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改革的联动中,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些变化将为中国经济增添巨大的动力和活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更长远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王一鸣: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并进入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平台。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8000美元,按两个翻一番目标、今后5年年均增长6.5%计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将接近1.1万美元(2015年价格)。这样再努力几年,我国就能迈过人均国民总收入1.26万美元的高收入门槛,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这意味着世界上享受高收入生活的人口翻了一番,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刘伟:从近期看,今年上半年6.7%的经济增速超过6.5%的全年预期目标,经济短期企稳迹象显现,但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国内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征仍然突出,经济工作仍面临很大困难。对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主动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改善。从中长期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等发展目标将得到实现,我国经济总量、人均GDP水平、城乡居民收入都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预计我国在2020年前后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高收入发展阶段起点;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在经济总量上实现新的跨越;在2050年前后有可能在人均GDP水平上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都是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