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讲道孙保罗保罗的出生,保罗受教育

基督日报(中国)
环球华人基督教新闻 每日更新
更新: 09:4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
& 教育 & 神学
保罗只讲“因信称义”的教义吗?卢龙光牧师讲解罗马书
联会培灵会报导之一
/ 基督日报记者
日23時37分 Posted.
改变字体大小
&& 本年度香港基督教联会培灵奋兴会由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一连7晚讲罗马书信息。
曾有著名注释家说,若将圣经比作一颗宝贵的钻戒,那么《罗马书》就是钻戒上光芒四射的钻石。该书卷于教会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力,包括带来奥古斯丁悔改、马丁路德引发宗教改革等。那么对于今天的信徒应该如何去理解罗马书,又怎能从中发掘出信仰的宝藏呢?
本年度香港基督教联会培灵奋兴会上,香港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一连7晚(11月1日至7日晚)详细讲解罗马书。首堂他教导了信徒不应只在马丁路德的层面去理解罗马书,将罗马书笼统浓缩为因信称义,而是应该回归罗马书的背景,去理解保罗要表达的信息,并进一步思想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罗马书于历史影响重大
在第一堂的讲解,卢龙光牧师首先介绍了罗马书的重要性。罗马书排列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之后,是书信第一卷,亦是保罗书信最长的一卷。罗马书在世界基督教历史中发生过重要影响:
首先有386年奥古斯丁从看罗马书13章带来他的悔改。直至今天,奥古斯丁仍被称为除保罗之外最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
到16世纪上帝兴起了马丁路德,他在从看罗马书1章16至17节时候带来整个生命的改变,以致带动了整个宗教改革。那段时间可说是教会历史里最黑暗又最光明的日子——光明的是带来了教会更新,教会有了新的动力和方向;黑暗的则是教会自此分裂为基督教和天主教两个部份。
对马丁路德来说,保罗神学的核心就是因信称义,这是他当时面对教会权柄、教会领袖和神学家的最大武器。他在面对任何质询或辩论,都以“因信称义”作为他神学的立场。他认为这是他在罗马书所发现的最重要的神学真理。当代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家麦格夫(Alister E. McGrath)著书详述因信称义这教义的发展历史,他认为因信称义是今天更正教教义的基础,是不可动摇的。若是动摇了,整个更正教的神学就会倒塌。
马丁路德带动的宗教改革在教会历史上引起很大震动,以致因信称义这教义深入人心。当时德国的教会被更新以后、及至现在整个华人地区的信义宗或信义会,都以“因信称义”作为整个记号,在德国的信义宗的教会因而被称为“福音的教会”(Evangelical Churches)。亦因为马丁路德所带来整个历史上的贡献和影响,我们往往要透过马丁路德才理解保罗讲什么,去了解罗马书讲什么。
除了400年前的马丁路德,受罗马书影响的还有循道卫理会的会祖约翰卫斯理。他改变的故事是:做了牧师多年但生命仍是疲累,当他完成美洲传道回到英国的一天晚上,他参加圣保罗教堂附近一个小型教会的聚会,听到有人读罗马书圣经注释的序言,提及因信称义的道路,他顿感异常温暖,得到圣灵的更新和释放,自此脱胎换骨到处传扬福音。他可以骑马往几万里路远接触未信者,又亲身去矿坑和街市接触最贫穷的一群,四处建立不同的群体。他带来了一场福音更新的运动,一场属灵的圣洁运动。他不只属于循道卫理会,而是属于整个教会历史中更新的力量。
还有近代20世纪最伟大的神学家卡尔巴特,1919年他发表《罗马书注释》带来了整个欧洲神学的转向。当时是大战之前、文艺复兴之后、理性主义抬头的年代,18、19世纪经历多个思潮起伏,不论是达尔文或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运动都带动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今天人是重要的,神学研究亦随之讲人的重要性和人的价值,成为了以人为中心的神学。巴特看出危险性提出神学应该是以上帝为中心,不是以人为中心;神学应是以上帝为中心的讲论,不是以人为开始的讲论。他写了《罗马书注释》一书,带领了整个欧洲神学转向重新清楚认定神学是以上帝为中心。
评论巴特矫枉过正及保罗的神学
神学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神为中心呢?卢牧师指出福音是否适切今天的世代亦需要被重视,所以说巴特带来的影响可说是矫枉过正的。上帝当然是我们整个信仰和神学的中心,但是上帝是创造人、成为人、且要住在人的中间的神,神学若脱离了人群,与人的经历无关,对人不适切,则沦为抽象的神学、“神化”的学问;但另一方面,神学若单从人的经验出发,只是以人为中心,则成了“人学”不是“神学”。所以真正的神学应平衡两者。
卢牧师分析这段历史对今天的意义:保罗之所以在历史当中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和影响力,是因为保罗非常重视神的话语,他是一个法利赛人,法利赛人是那时代最重视圣经、重视律法、重视于生活中实践律法的一群人,但当时他们亦经历了人的弱点,变成假冒伪善的,处于立志行出来由得他、但行出来由不得他的处境。而保罗的热心正正带来他在大马士革路上生命的改变,当他遇到复活的主的时候,生命经历了耶稣基督的大能。由此可见信仰是必须有经历的,不可以不适切的,但这适切是为将人带回到上帝面前。
卢牧师指出,整本罗马书出现最多的词不是“耶稣”、“基督”而是“上帝”,可见罗马书的重心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以致我们知道上帝和人的关系,人能经历上帝的大能。而上帝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遇亦是整本圣经的基础——因为上帝与人立约,所以说巴特有矫枉过正之处,很多人看不懂他写的书,而他讲的教义亦往往不能让人经历得到。但无论如何,他将当时欧洲整个神学重新恢复以上帝为中心,他亦因此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神学家。
因信称义为何重要?罗马书只讲因信称义?
卢牧师指出由于罗马书较为难读懂,加上马丁路德对罗马书的诠释深入民心,以致很多人对罗马书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因信称义”上。但是实际上罗马书对因信称义的讨论只占小部份:从第一章至第四章或第五章1节讲述之后极少再提及,直到第九章尾稍微提及一下。纵观保罗13封书信,除了罗马书和加拉大书之外,另外11卷书信极少有提“因信称义”。
“因信称义”教义之所以重要及被重视,是由于曾于历史发生过重要影响。宗教改革后基督徒群体被称为“Protestant”,直译是“抗议的”,又称更正教或新教。讲到这里卢牧师理清一些信徒对“天主教”和“基督徒”名词的混淆,不要以为天主教不属于基督教,其实基督宗教(英文Christianity)包含天主教(Catholic church)、新教(Protestant church)和东正教(Orthodox Church)三个基督教传统。 “Catholic”直译意思是大公教会。读使徒信经时候“我信圣而公之教会”(“ the holy catholic Church”)的时候不要以为是信“圣公会”或信“天主教”。“圣”是神圣的、属于上帝的,“公”是大家都有份的。卢牧师指出400多年前教会分裂这段历史是黑暗的,因为没有人相信分裂是上帝的心意,而是人的有限造成的后果,所以今天很多合一的运动,很多不同宗派合作和合一,这也是保罗神学内最重要的一部份。
罗马书是教义的书吗?保罗是系统神学家?
保罗的神学只在讨论因信称义吗?还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以及保罗书在讨论因信称义的时候是否在讨论一个神学论述或教义?保罗是否一个系统神学家?
卢牧师介绍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罗马书被公应是一本教义的书,认为保罗在讨论神学而不是在处理具体问题,而保罗其他12卷书信都是在讨论具体问题,比如处理阿波罗引起的问题、吃祭偶像肉的问题、有人娶继母道德沦亡的问题,以及女士能否讲道须否蒙头的问题等等,都是信徒生活中具体遇到的问题。
以加拉太书为例,保罗一开声未称呼人就开始狠狠责备彼得和巴拿巴两人“装假”,他两人在耶路撒冷在外邦信徒面前肯跟他们一同吃饭,但当犹太信徒出现的时候他们就退出,因为他们顾忌外邦信徒没有行受割礼,而犹太信徒认为需要行割礼才能成为上帝的子民。他们退缩的行为暗示:原来十字架能力不够,信耶稣也不够,还要再加上割礼才行,迫使外邦人以为“那么我们都要割礼了”。一个是最先开启外邦宣教的使徒彼得,一个是对保罗最为重要的人物,是带领保罗开始外邦宣教的使徒巴拿巴,但这里保罗不惜与他们割席、狠狠批评他们,是因为保罗最为清楚福音的实践是——外邦人是不需要行割礼、不需要守犹太人吃饭的规律、甚至不需要守安息日,都可以成为上帝的儿女和上帝的子民。他在这一点上不能放手,于是疾呼不可以行割礼,割了将令十字架的大能落空。保罗在加拉太书不顾言语粗鲁,为要站稳这福音的立场,这处境在使徒行传、在加拉太书都有显露无违。
加拉太书很明显是为解决加拉大信徒对福音的掌握,是处理信徒实际问题的书信,腓立比书等等保罗所写的书信亦被学者公应是在处理信徒实际生活的问题,但偏偏罗马书往往被以为是神学性、理论性的,而不是处理实际问题的。卢牧师指出原因与马丁路德产生很大影响有关,还有以下原因:
有学者研究保罗写罗马书的背景认为他当时不在罗马,不知道罗马发生的事,所以只能讲些抽象的理论;此外保罗在哥林多写罗马书时候处于他宣教旅程的最后阶段,他本要去罗马和西班牙但现在掉头走要去耶路撒冷,在这个处境下有人猜想他在预备到达耶路撒冷要讲的辩词,在总结他经历的宣教历程,所以他在整理他的神学,故此认为罗马书是跟罗马的处境无关,是抽象性、教义性、理论性的论述。
卢牧师接着指出以上推论不合理之处:首先,保罗是一个实践的神学家,他的神学是宣教的神学,他同时间在宣教和牧养,当信徒遇到问题,他写信作遥距牧养;对于一些他未有机会去的地方,他也会以信件去牧养帮助信徒解决问题。他写信的对象是基督徒,而不是非基督徒。当然保罗亦是一个神学家,他所讲的往往都有神学的支持和神学的原因。因此保罗不会是想在罗马讲神学理论,而不是处理具体问题。
其次当时的环境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周围可听到罗马的消息,他未必要去到罗马才知道罗马发生的事。而且从罗马书16章可知道曾在哥林多与保罗一起织帐篷的百基拉和阿居拉,他们已经去了罗马,当时书信来往只需要两周,他们必定能向保罗提供当地的消息。所以保罗怎会不熟悉罗马的处境呢?
总结虽然过往很多人认为罗马书是教义性的、神学性的,理论性的书卷,但众多研究后来发现不是。第一,保罗不会是讲教义的人;保罗是一个牧者、宣教者,又是宣教牧养的实践神学家,他不是一个写理论抽象的“神化神学”的神学家。第二;罗马书内充满了反应罗马的处境和因素。所以今天我们若以实践去研读罗马书,定会得到另一个结论。
今天信徒读经态度应该如何研读罗马书?
卢牧师指出今天我们不是否定马丁路德或者他所讲的,更是肯定他厉害之处正正在于他研读圣经。他当时背景是西方活版印刷发明出来,更多人可以读到印刷版圣经——今天我们更是每人至少拥有2至3本不同译本的圣经——马丁路德在读经并配合他当时生命的处境,他发现了因信称义,对他产生最大帮助和最大影响,亦成为对他而然最重要神学甚至是真理。但是这不等于就是历史上的保罗想讲的。
他指出今天很多人以自己经验和想法出发去读经,看到与圣经相符之处就以为找到宝贵之处,然而保罗当时要讲的是什么呢?卢牧师指出这是每一代信徒的责任:我们自己要从圣经中看出作者当时想讲什么,然后再问,对我们今天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马丁路德做了他的功课,我们不能单将16世纪的马丁路德的看法就当作是保罗的看法,我们不能透过马丁路德去认识保罗,而是我们自己应该直接从圣经中去认识保罗。
最热门新闻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基督日报(中国)
环球华人基督教新闻 每日更新
更新: 09:47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太5:9]
& 事工 & 人物
沈保罗牧师的事奉足迹
/ 基督日报记者
日22時54分 Posted.
改变字体大小
作者:颂主堂编写小组(沉保罗牧师是我们敬爱的牧者。2007年7月,一群在香港的弟兄姊妹为他庆祝90岁荣寿,也把这位事主逾六、七十年的神仆的经历写下,成为后辈的激励。)
被视如珍宝的三少爷
1917年夏,在浙江湖州一个富裕的家庭,三少爷诞生了,家中喜气洋洋,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然而不久遭逢骤变,家主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接二连三患病去世,就只剩下这位三少爷!
这男孩从此被视为家中的命根子、财产唯一的继承人,待他如珠如宝。他被送到私立的英语学校接受西式教育; 然而,学校反而成了他恶作剧的天地,终日打架、喧闹,乐此不疲。青少年时更迷上赌博,因赌钱与玩乐让他无度地花费。
父亲仍视他如珍宝,常把这少年人抱在膝上,然而也不免为这孩子担忧。父母无法改变他种种任性骄纵的陋习, 唯有决定把他送到一位叔父那儿。叔父把这少年人带到教会。一天晚上,他紧闭双目,为逃避别人的目光,来回应讲员的呼召,作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决定,成为了基督徒。
放弃家业走事主之路
回家后,信仰和家庭的传统习俗却产生冲突。一晚他和父亲一起吃饭(按家族习惯,只有男性才可在饭桌上用膳),这少年人向主谢饭,父亲见他竟为食物向自己以外的人感谢,怒火中烧,给了他一记耳光!要是以往,这少年必定大发脾气,但这次他却毫无反抗,这改变反令父亲十分惊讶。终于,父亲在离世前两星期也接受了主!
父亲离世后,这位少年──就是往后我们所认识的沉保罗牧师,已经16岁了,他受感召要全时间事奉主。父母本来一心希望他学医,当寡母得知他违背父母的心意要去传道,气得把手上的茶杯摔在地上,跟他断绝母子关系,并除去他继承家业的权利。就这样,他穿着身上仅有的一套衣服,拿着小小的皮箱离开了家园。被家庭离弃使他必须完全紧紧地倚靠神。到了学校便自力更生,为同学理发和抄写手稿来赚取生活费;并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最后终于从伯特利神学院毕业。
生命受来华宣教士激励
在神学院最后一年,沉保罗认识了一些服事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的西教士。他稀奇,为什么只有西国同工愿意负起这向偏远同胞或少数民族传福音的任务;中国基督徒倒没人愿意去?他在祷告中领受到神的呼召,便进入内陆向他们传福音,甚至把头发剪得像他们一样,穿着他们的草鞋,学他们的土话。然而,有一件事他始终无法习惯:土著们吃饭,惯用舌头舔净饭碗。
有一次,他跟土著和李崇德教士(Mr. Francis Julius Fitzwilliam, )一起用膳,谢饭时又想到土著们这种不合卫生的习惯,良久才有勇气说“阿们”,当他睁开眼睛,李教士已经把他那碗饭吃完了,他才羞聭地把食物立即倒进肚里!
日,李崇德教士因感染伤寒突然离世,当时未满38岁。沉保罗便和另一位汉族的青年传道把他安葬在园子里,并在墓前竖立一个木制的十字架,记念他为主摆上了性命。李崇德教士的生命深刻激励了沉保罗,他立志,再一次把自己献上,走第二段宣教路。 (参黄锡培著,《舍命的爱》第341页。)
在祈僳人的土地上,他开始用很多时间研读圣经,建立他一生对释经的热诚。但也像许多前辈一样,因当地不合卫生的生活习惯,令他患上肠胃病,最后必须离开他们前去就医。
他到了中国内地会给单身男宣教士的语言学校疗养。休养期间常有机会跟其他宣教士及一位护士长踢球。这位护士长黄从洁很快便赢得了沉保罗的爱慕,令他经常留连在候诊室。最后,这位清贫的传道人终于得到从洁的芳心,用蚊帐亲手为她缝制婚纱。
在艰难的岁月中坚守使命
婚后不久,神就赐给他们两个孩子,可惜随着战争爆发,他们又没有任何宗派或团体支持,生活十分艰困。更不幸的是沉保罗再次患病,两边肺叶都染上结核病。卧床四个月中,不但面对死亡威胁,又担心留下身无分文的年轻妻儿。但他每晚仍勤背圣经。一晚他正背诵约翰福音三章16节,感到被提到天庭,在那里仿佛看到神和祂儿子谈论对世人的爱。因着重新认识到神的爱是何等宽广,助他突破了沮丧的心境。
康复后,他们生下第三个孩子,家庭再添欢乐。然而好景不常,欢笑很快便变为哀伤。由于缺乏营养,孩子不久便夭折。悲伤的父亲唯有找来一些废木料钉成棺木,安放好那小小的身躯,在黑暗和雨夜中独自把棺木扛到家园后的山丘安葬。
一日转机似乎到来,一份薪酬极好的翻译工作吸引着他。他便与妻子在煤炭炉旁分享前路;然而,妻子却提醒他有委身全时间事奉神的承诺。于是二人同心,再次屈膝主前,把前路交托神手中,重拾事奉的喜乐,一同唱诗赞美!
赴亚洲及北美各地事奉
后神再赐给他们两个女儿。及后又把他带到上海青年归主协会,成为区域总监。神使用这机构兴旺美国及中国两地的青年事工。他又与计志文牧师创办了中国布道会,并在城中建立新的教会。神把得救的人加添给这教会,使这位年青的牧者得着激励。 31岁时,他被派到台湾植堂,带着妻子和四名年幼的子女去到台中。由两个家庭开始建立的教会发展得很快,除了牧养教会外,他还建立了一所圣经学校,并开始在台北及其他城市建立教会;又与妻子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了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他们夫妇二人的护荫下成长。至今这群孩子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所成就,仍十分珍惜在台北颂主儿童之家的日子。
过多的工作令沉牧师再次病倒。这次是严重的心脏衰弱,虽然神最后医治了他,但却给他留下“肉身上的一根刺”,必须时刻倚靠主。 1949年,在美国联合弟兄会赞助下,沉牧师被邀到美国进修。神又给他机会在西方人中间布道,后来英国及欧洲城市之门也为他打开。 1955年福音联合弟兄会进一步赞助他们整个家庭移居美国俄勒岗州。之后他们整个家庭穿州过省地旅行布道。孩子们最爱出席布道会,因为父亲会安排他们在说英语的教会中献唱中文诗歌。
神继续使用他在美国及东南亚建立教会,并在五十年代来到香港,1968年建立了基督教颂主堂,后来又用了三年进修,在58岁时取得教牧学博士,并参与训练年轻一代的传道人。晚年时又出版《讲坛分享》,并写作解经书籍。
爱妻离去承诺事主至终
七十多岁时,沉牧师面对他人生最大的功课,就是他挚爱的妻子、生命的伙伴、最忠实可靠的同工病了,需要他常在身边照顾。妻子临终时,他在病床边恳求父神减轻她的痛苦,并承诺会事奉主直到生命的尽头。 日上午六时半,这位与她共度了56年又三星期的伴侣,被主接返天家。
妻子离世后这十年,他仍继续不断讲道、写作。虽然年迈软弱的身体,和伴随而来的情绪,有时会夺去他的专注,但他仍常常说:“何必为明天担忧?好好过完今天吧!”一个清晨,他在书房中写下了这样的祷告:“主啊,祢把我带来不会没有目的的,我只要谦卑顺服在袮的手下,安静地看祢如何行事。我得承认,有时我仍有软弱,盼望看见工作的果效。但求祢保守我,在没有什么果效时仍然忠心。在工作孤单时,体念袮在世的光景,好让我忍受环境的一切;在身体软弱时不自怜,反而肯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阿们。”
(本文取材自“香港基督教颂主堂”为庆祝沉保罗牧师90岁荣寿,而撰写的见证:“路途上的每一步”,蒙允许使用,谨此致谢。)
原载传双月刊第117期(中国信徒布道会):http://ccmusa.org/read/read.aspx?id=PRO
相关新闻:
最热门新闻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