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大富豪豪8-15级建设区不让买地,我都14级了我用小米版,城市缩影也打不开。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淮安市淮安区景点解说词.doc 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淮安市淮安区景点解说词
勺湖园位于古城淮安的西北隅,古运河东侧,因其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共计占地100亩,其中陆地面积40亩,水面60亩,相传王母娘娘外出游玩,途经楚州上空发现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于是停下赏景,不小心将一手帕掉在楚州地上,于是便有了勺湖,其实勺湖是因构筑淮安古城,修补取土而逐渐形成的,自晋建淮安城池以后,古迹多在其地,据史料记载,古时先后在勺湖园修筑的庵观寺院有:法华禅院,文通寺,龙兴寺,文佛寺,老君殿等。由于长期的战乱,淮安城屡遭劫难,勺湖周围的寺院和名胜景观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
现在的勺湖园有东门和南门二个进出口。我们首先来到南门,南门依照寺院山门形式修复,大门上方的矾石上“文通塔苑”四字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江苏省书协主席武中奇所书,当你踏进“文通塔苑”的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亭回廊,双亭北侧有一漂母井,相传韩信年少伤亲,家贫无靠,常得在此处浣纱的一农妇相助,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典故,故起名为漂母井。井北20m处即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通塔,有了这座塔,不仅勺湖园格外壮观,整个文化古城也显得典雅而神采。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有1290余年。它原名尊胜塔,在崇祯二年(1629)年 ,重修尊胜塔,因其旁有文通寺,故改名为文通塔,文通塔的建筑具有佛教传统之特色。全为砖瓦结构,无梁无柱,高十三丈三尺,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古朴典雅,塔底层供秦四尊释迦牟尼。颇有神采,上层观音端坐莲台,颈悬珠琏,仪态慈祥。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曾在塔下放飞风筝。湖光塔影即为勺湖十大景观之一。过文通塔,即踏上勺湖湖堤,我们往这边走,沿着一条清幽小道,过神怡,清趣二道玲珑别致的园门,令人顿生曲径通幽之感,园中随着水势变化而建的一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即显现在眼前。我们首先来到碑园,勺湖碑园于1987年建成对外开放,上方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先生所书,碑园占地一亩,运用了中国园林传统建筑手法,随形就势,回廊曲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颇受好评。碑园中收集存放了淮安自唐宗以来的寺庙,文赋,墓志等体例文60余块,为古城楚州的历史文化见证。园中的一合(二块)唐碑,四块康熙、乾隆、道光的御碑为国内少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御碑—雪作须眉,为康熙第五次南巡时,途经淮安,为淮安府山阳县人氏,老臣刘谦吉亲笔题写,距今已有了300多年,为研究康熙巡游的历史见证。在位于碑园北侧的一座桥为蜈蚣桥,原为木质结构,连接大悲阁,明代诗人姚广孝曾在此游览,并留下“襟吴第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千古绝句,现桥为1982年修建,在原大悲阁旧址上,现建有一厅堂,内设茶室,东侧有贴水曲廊和扇形水榭,湖中建有石舫,舫上有二层楼阁,登楼可鸟瞰全湖景貌。向北过曲桥,即见金天德大铜钟悬于大钟亭上,该钟为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铸造,它高1.98m,底口径1.32m,厚8cm,重1.75吨,上部铸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十六个阳刻楷书大字,原悬挂于北角楼上,勺湖园建成后,移置此处。位于勺湖东北侧的勺湖草堂,是一座幽静典雅的书院,原为清雍正年间湖南提督学政阮学浩的书塾,为士大夫课士会文之所,现屋为1981年修建,占地741.21m2,门楼上方横排砖雕,工艺精美,玲珑剔透。与勺湖草堂隔湖相望的为勺湖园的最高景点——樱州,放眼湖面,水波荡漾,风光怡人,它以种植着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故乡的一批樱花而得名。每与春暖花开时节,她与北面的梅岭遥相呼应,竟相开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人间常说,勺湖园有别于其它园林,它是一种朴素自然的美。
月湖(胯下桥)
月湖又称万柳池,在古淮安城的西南隅,水平如镜,四季生产鳊、鲢、鲤、鲫,风景如画,道院佛寺众多。由于盐运改道以及战火动乱,这此均已片瓦无存。目前,所见的仅是烟波浩渺春生蒲菜,秋有藕莲的水产养殖了。
在目前人们的心目中,早已把月湖叫成天妃宫,闻名遐尔的天妃宫蒲菜也由此而来。天妃宫的由来是这样的:吴山夫云:“古有灵慈宫,在水中央,长桥蜿蜒,横跨水面。天妃宫南连以长堤”。天妃宫,旧奉宋蒲田林园第六女,卒后屡显灵于海上拯救溺海之人。在元朝海运漕运粮,船人航海多敬祷的乞佑。元至元()间封天妃神后,建庙于沿海州县。淮安约于明宣德()年间改灵慈宫为天妃宫,为漕运祝厘福地,康熙年间又加封为天后,天妃宫又改名为天后宫,相传汉钟离、吕洞宾、李铁拐三仙也曾来临此地,故又有三仙楼,附近有掩鹤井。在当时纂修《乾隆山阳县志》吴山夫称赞其地:“朝烟暮蔼,雪柳霜芦,风景清绝”。自古以来,在月湖较有名气的寺院有:淮阴书院、万柳亭、环水亭、开元寺(在1912年7月改建为周(实)阮(式)二烈士祠,清溪馆等。今天的月湖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米真的涉足房地产,比市价便宜一半的房子是怎么来?
小米真的涉足房地产,比市价便宜一半的房子是怎么来?
文/maomaobear当年小米推出手机、推出电视的时候,被房价困扰的米粉们就发表过议论,希望小米进军房地产做1999元/平方米的房子。如今小米房子还真的来了。日前,媒体纷纷曝光,在海淀区永丰产业基地大牛坊村原址上,万科和小米合作的房子正在准备施工。媒体爆料,小米公司员工透露,万科和小米合作建房事宜从春节后就开始商谈,3月上旬正式确定合作意向。目前小米公司已经启动认购登记工作,全体员工均可认购。目前有两种项目类型可供选择,一种为普通住宅,以70-90平方米两居为主,均价大约为5.5万元/平方米;一种为叠拼,面积为178平方米,售价在950万-1000万元。按照北京的房价,这个合作项目如果做成可销售的商品房,价格很可能会超过10万元/平方米。小米内部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了一半。不过,按照双方合作意向,小米员工虽然能够以市场价一半的价格购房,但无法获得产权和房本,也不能在公开市场自由交易,只能在小米公司内部交易,也不能落户北京市户口。而且万科方面负责和金融机构协调按揭,目前初步谈下来的首付比例为50%,入场并不容易。在北京房价直逼1990年东京的时候,小米和万科合作的低价房子是哪来的?这件事情对互联网公司,和IT公司又会有什么启示呢?一、小米的便宜房子的是哪来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土地是两级垄断的,政府土地出让一级垄断,房地产开发商二级垄断,购房者自由竞争,这套从香港学过来的利益格局是中国高房价的根本原因。要有比市场价便宜的房子,首先要有比市场价便宜的土地。那么土地是怎么来的呢?北京在限购后,推出了“限房价 竞地价”的试点。政府设定合理土地上限价格,当竞买报价达到合理土地上线价格时,则不再接受更高报价,转为在此价格基础上通过现场竞报企业自持商品住房面积的方式确定竞得人,企业自持的商品住房将全部作为租赁住房,不得销售。这样拍卖到了一定限价,开发商就要提升自持率,只租不买才能拿到土地。因为是限价,土地就拿的便宜。2、3万就能拿到地,这样才有可能出来5万多房子。在这个政策下,日,万科获得永丰两个自持项目地块,根据土地出让要求,两幅土地的住宅限价53400元/平方米,项目建成需全部自持。这也是北京土地招拍挂史上首宗100%自持土地。就是说,万科拿到的这个地是只能租,不能卖的。当时很多人认为70年慢慢租,以北京现在的租金,万科这个做法有点问题。按照政策规定,企业自持商品住房应全部用于对外租赁,不得销售。持有年限与土地出让年限一致。持有期间,企业出现破产清算的,其自持商品住房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企业进行合并重组或股权转让涉及自持商品住房产权转让的,须经属地政府同意后整体转让。转让后,不得改变自持商品住房规划用途,应继续用于出租。就是说,万科拿到这个地盖了房子,除了自己出租以外,还可以合并重组、股权转让,然后把这个地专卖出去。然后得手的人再往外租。万科就是瞅准了这个政策,70年慢慢租回本慢,可能得不偿失。我直接整体卖出去或者搞个众筹,按照5万多一平方不就赚了?而且前期自己不用出钱,收让方出钱,后期建设物业管理等赚钱的活都是自己来,还能搞点配套商业地产,好买卖啊。转让出去,到手方怎么租,是到手方的事情,和万科没有关系。所以,万科拿到地以后,就联系北京有钱的高科技企业,小米与万科合作,便宜房子就来了。二、政策的擦边球看到此处,读者也许会有疑问。70年租金的房子,和70年产权也差不多,如果可以整体出让流通,那也和产权差不多啊,为什么政府就会卖的便宜呢?政府当然不傻,所以在自持商品房的时候,政府是有附加规定的。按照规定企业自持商品住房租赁活动实行市场化机制,不限定承租主体,租金价格由租赁双方按照市场水平共同商定。为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自持商品住房出租纳入本市房屋租赁平台管理,租赁合同须网上签约,单次租期不超过3年。就是说,万科转给小米的房子,小米不能只租给小米员工,也不能5.5万直接就卖了70年租住权。如果是小米公司买了,得把房子挂到租赁平台,3年一租。而万科和小米搞的众筹可以避开这个政策,虽然众筹单位不能以户分割,但是可以按照单元嘛,几个小米员工合伙众筹一个单元,房子自己住就行了。出租要挂房屋租赁平台,要不限定承租主体,要3年一租,这些限制不能让小米员工自己一直住这个房子。但是,政策还是漏了一条,租金价格由租赁双方按照市场水平共同商定,商定!这就简单了,小米员工众筹了房子,在出租平台挂上10万一个月的租金,我看有没有傻子来租。没有人租,你还不让我自持业主自己住了?而且众筹的资格也可以转让嘛,所以小米可以内部流通这些房子。其实外部流通变相上市也不是不行,看协议怎么签署。因为事实上可以流通,所以才有金融机构和万科合作,给这种法律不允许交易的房子5成信贷,政策完全被绕开了。法理上,小米这个还真不违规,除非政府出补充细则。而以小米对北京市政府的税收贡献和高科技企业的定位,政府恐怕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小米员工买上这种擦边球的便宜房子。在北京房价逼走北大博士,清华硕士的今天,这种房子还真给一些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不用5年社保,不用各种限购,至少高管不用灰头土脸的继续租房子了。这对北京的高科技企业不是坏事,对北京市的发展也不是坏事。三、企业福利的回归新闻要结合起来看,小米想办法给员工搞低价房子,阿里前一段也是盖了云谷小学,解决自己职工孩子入学问题的。其实,倒退到朱镕基改革的90年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是企业给解决福利问题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周恩来的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个无产阶级执政国家的首份劳动保险条例给了企业职工前所未有的福利待遇。企业要负担职工养老(没有无产阶级执政过的香港要到2000年后才有大众的养老金),企业要负担职工医疗,甚至还要负担家属的医疗。这个制度配合后来的三大改造,最终是住房公有分配,义务教育公费。90年代以前的国企,企业承担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大部分城市居民都是住在企业出钱建的职工宿舍;孩子上几乎免费的附属幼儿园、子弟小学,子弟中学;医疗费用基本报销,小病去职工医院,大病才去公立医院,基本终身雇佣,没有34岁解除合同,而年龄大了安排年龄大的岗位,60岁退休后敲锣打鼓欢送回家养老。90年代朱镕基改革后,这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市场化用钱来解决。而只用钱来竞争,就出现了住房贵、教育贵,(医疗还残存了不少旧时代的痕迹)学区房争夺。大企业逐渐发现,给员工开很高的工资,让员工用钱去参与社会竞争,还不如自办福利,这样成本反而更低,还能留住人。如果同在北京、上海高考,山东、江苏随便拉一个重点学校的师资过来,按照山东,江苏的教育大纲和难度。都可以与北京、上海最好的学校抗衡。有这种私立学校,何必去买学区房呢?几套学区房,足够把山东、江苏重点中学的师资全部挖过来了。如果将来以孩子留学为目的,那学区房的性价比就更低了。企业与其开工资给职工买学区房,不如自办教育,把世界一流的教育专家拉到中国,以世界名校为目标,提前给孩子国际化的一流教育。于是就有了云谷小学,而中芯国际的学校已经办了好多年了。房子也是如此,一线城市房价高昂,要给职工给很高的工资才能负担得起狗一样的生活。为什么不弄点便宜的地,或者干脆搬到便宜一点的地方呢?所以,华为要去东莞,小米虽然还在北京,但是通过合作给职工弄到了便宜一点的房子。未来,随着社会资源的商业化争夺越来越激烈,以前国企那套东西会在一些优秀企业回归。我们已经逐渐能够理解为什么谷歌给职工的福利那么好了。这种企业多了不是坏事,如果BAT,小米、华为、OPPO,vivo、网易、新浪、滴滴、陌陌能给自己职工美好的生活的话,全世界的人才也都会给吸引过来,给它们创造更大的价值。
{{news.author}}
{{news.timeFormat}}
正在加载......&>&&>& > 正文
刘日新: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一至十五章)
作者:刘日新
发布时间: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
(一至十五章)
本 书 简 介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为了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马克思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当代史,特别是我们的经济建设史,最能资政育人。在上个世纪3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将来夺取全国政权后,要实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工作”。建国后周总理说过:“经济建设是我们建设的主要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了,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许多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无庸讳言,我们的基础原来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在历史的长河中,50多年不过弹指一挥,中国怎么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个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本书将给以一个梗概的介绍。“创业维艰”,承前启后也不易。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是这样一种承前启后的事业。我们要将我们的事业发扬光大,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力量,以便更好的开拓未来。
本书写作之初,曾得到国家计委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全书的特点,首先是写法不是报流水帐,与一般史书的体例如“纪传体”或“编年体”等也不同,而是采用“倒叙法”,先交待一下经过50多年建设我国经济总体上达到的水平和在世界上的地位(这要同世界几个大国比较,并解决比较的方法),再按时间顺序逐个时期介绍,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心里有个底。有的涉及较长时间的同一问题,采用“纪事本末体”,集中加以叙述。方法上应用我们传统的“古今中外法”,旁征博引,以资比较。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比较详细的占有重要史实。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不但包括党和国家批准的中长期规划、主要是五年计划,以及相关的年度计划的方针任务。主要指标和实际完成的统计数据,还有自己过去在工作中积累保存下来、档案中所没有的重要资料,如在《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起草“计划体制改革”一章使用的绝无仅有的资料,现在更是和盘托出。
二是对不同时期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有关部分还同前苏联和西方几个大国进行对比),作了恰当的阐述。过去出版的特别是近几年发表的大量的毛主席、周总理、陈云、邓小平、李富春等领导人的著作和中央文献,是撰述的依据。
三是概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如几次治理波及时间长、上涨幅度大的严重通货膨胀;按农轻重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走中国自己工业化的道路;经济建设要重视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等等。
四是在方法论方面,对不同时期经济建设使用的经济核算方法制度作了适时的介绍,包括“物质生产体系”(MPS)和“国民核算体系”(SNA)两种核算制度、指标体系包括其口径及其换算方法等,这有利于专门从事理论研究而没有搞过实际工作的人,对了解50多年的经济计划统计指标的变化,以及怎么从宏观上进行纵比(前后比较)和横比(同外国比)。因此,本书对深入研究我国的国史,了解当前经济的实际,进一步探讨未来的发展,会有所裨益。
由于“据实写史”,所以本书有一点自己的特色,企图如司马迁所说“成一家之言”。本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50年代毕业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副博士研究生(当时学苏联的学位制度,副博士大体上相当美国的博士),在国家计委工作近四十年,先是在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局,后转计划经济研究中心--现改为宏观经济研究院,学术上曾任高级经济师、研究员。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参与起草过国家计委关于发展和改革的 若干重要文件,多次向中央提过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建议,写过不少重大理论文章。由于对社会科学做出突出贡献,受国务院表彰,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但毕竟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尽管费时十载,付出了全部精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此书肯定仍存在不少问题,欢迎批评指正。
新中国经济建设简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简史的简称。为什么本书叫做经济建设史,而不叫经济史呢?因为,从理论上说,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毛主席一贯讲我们搞经济建设,而且要有计划有组织的搞经济建设。早在笫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1933年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就指出,红色区域要“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并且指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第二年他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又说,国民党统治区域内“弄到差不多民穷财尽的地步”,而红色区域却在“认真地进行经济建设工作”。当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卷入了世界经济危机,数万万民众陷入饥寒交迫的困难地位的时侯,他指出;“事情是非常明白的,只有我们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只有我们实行了有计划的有组织的经济建设工作,才能挽救全国人民出于空前的浩劫。”(〈毛泽东选集〉笫一卷第119、134页)这里,我们看到毛主席很早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这条总方针对当时各解放区和以后全国的经济建设,都起了重要的指导意义。1949年3月,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建设工作”,并且提出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任务,是要“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问题……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 了先进的工业国”;并且指出:(在各解放区)“我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同上,第四卷,第页)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讲话中,指出民主联合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并且预言:“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同上,第1467页)同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同上,第页)
建国前夕,他在人民政协笫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说:“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345页)
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主席说,我们准备三年五年恢复,八年十年发展。(转引自《周恩来经济文选》第59页)这个思想1951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主席说成:“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周恩来总理后来解释说:“毛主席的方针是稳步前进,三年恢复,十年、二十年发展。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不能把时间说得那么准,马克思主义不是刘伯温的‘推背图’。“(同前,第122页)
1950年6月,毛主席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在老解放区特别是在东北,“已经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新解放区,“一句话,还没有获得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号召:“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毛泽东文集》第六卷第350页)1955年3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他强调:“对于经济建设,我们要真正学懂。”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扎扎实实搞经济建设,才能保证共和国的大厦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1956年1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睥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页)
同年4月,他在听取中央34个部门的汇报后,讲了《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要“以苏为戒”,探寻中国自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9年6月,他说:“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我们首先要学习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72页)现在许多人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似乎完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提法。他们认为,过去一贯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新时期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显然,这是对历史不大明了,把政治和经济两个问题弄混了。其实,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非常明确的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领导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参见《三中全会以来 ---重要文献选编--- 上》第3页)。当然,应当肯定,党在新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改革开放,一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并大力加以贯彻,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邓小平1980年1月提出,“我们真正有系统地学会了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没有呢?……现在的经济工作,问题比五十年代复杂得多,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也不同。……我们共产党总是要学, 我们共产党人总是要学,我们中国人民总是要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9页)
本书所以叫经济建设史,还因为,从实践上说,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搞经济建设,而且一直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按经济管理体制来分,前30年,实行计划经济,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并制定了“六五”计划。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还要不要有计划地组织经济建设,还要不要设立国家计委这样一个领导经济建设的机构?当时争论是很激烈的。一种意见认为,搞市场经济靠市场来指引,让经济自由发展,还要什么国家计划,还要设什么国家计委?美国搞市场经济,不是没有国家计划,没有设国家计委,经济不是发展得很好吗?苏联解体,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不是立即撤消了国家计委,取消了国家计划吗?世界银行在《从计划到市场》一书中更是颇为得意的说:从1917年到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转而搞计划经济,但都失败了。目前这些国家都在转轨,经济改革目标是试图重新建立市场经济,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绝大多数此类国家都取消了所有的或部分地放弃了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并开始向以广泛的私有制为基础的非集中化的市场机制过渡—转轨。”“但至今为止,无论是1978年就开始经济改革的中国还是越南,都没有进行脱离共产党对政府领导的政治转轨。”(《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3页,此书虽然是1996年出版,但这是世界银行的一贯思想,也代表西方一般的看法。)这里,世界银行更进一步提出要取消党对经济的领导。显然,他们提出的这种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另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搞资本主义的完全自由市场经济。即使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们也有学社会主义国家搞计划的,如法国,在二战后40年代就搞计划;日本,在50年代中期就搞计划;韩国,60年代初期也开始搞计划。这些搞计划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要快。特别是韩国,经过实行六个五年计划,从一个农业地区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2年8月,本人作为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的实际工作者和宏观经济研究员,积极参与了这场理论争论,并通过内部资料把自已的意见上报了中央。我以韩国为例,他们搞的是市场经济,但设有经济企划院(Economic planning Board,相当于我国的国家计委)指导经济的有计划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央领导很重视并作了批示。接着又参与国家计委主任布置的整理八个国家和地区搞宏观调控的资料上报中央,使国家计委在宏观调控中定位起了一定的作用。党的十四大经过慎重决策,明确我们的改革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都要用,而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组织实施了四个五年计划,现在正在执行“十五”计划,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领导经济建设,在组织机构上,建国初期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领导恢复时期的经济建设。1952年11月,接替中财委成立迄今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改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仍简称国家计委;2003年又改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是国务院组织领导全国经济建设的机构。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所属经济和文教部门,各大区行政委员会、省市县人民政府以及基层企业,均必须成立计划机构。
我本人在国家计委工作数十年,主要在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局工作,从60年代起 ,既搞综合平衡,又参与文件起草 ,对我国有计划地组织经济建设,有较深的体会和认识。国家计委原来机构的设置,是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建立起来的。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局是国家计委的缩影,它主要设有综合处,负责综合汇总,组织文件起草;国民收入处,负责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近几年来负责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和平衡,研究确定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生产资料处,负责能源、钢铁等生产资料的计算和平衡,研究保证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相适应;消费资料处,负责粮食肉类和布匹等消费资料的计算和平衡,研究保证消费资料的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相适应。国家计委内部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局与各专业局联系,汇总各部门的经济情况和指标,进行综合平衡。各专业局分别与有关部委和省市区对口,相互交流经济信息,编报和下达计划。现在,国家计委的机构经过多次改革,特别是近些年适应新形势作了较大变革,如现在新设有政策研究室,专门负责文件的起草,这是过去没有的。
一些不大了解历史,受西方经济学影响比较深,对计划抱有成见的人,望文生义,认为现在改革比较彻底了,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没有“计划”二字,叫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了。其实,历史的实际是,过去的国家计委既管发展,又管改革。本书作者在国家计委工作数十年,可以作证。本人在前一段主要搞发展(当时也参与改革,1961年就发表过改革农业计划制度的文章,受到当时农业部长的重视,要去作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资料),后一段主要搞改革。所以,本书在阐述各个时期的经济建设时,都按历史的实际设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经济计划体制改革。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业务和人员,大都是从国家计委分出去的,不少人是综合局的干部。现在国家体改委撤销了,国家发改委的职责,在新的条件下,又既管发展,又管改革。至于“计划”业务,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仍然是发改委的重要职责。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改委定期要编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全国人大开会时,发改委的主任受国务院的委托,要去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下面根据自已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分编、分章、分节撰写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简史。这里也要把自已在国民经济综合计划局和经济研究中心(后称宏观经济研究院)多年积累的资料与经验和盘托出,像在为国家体改委的《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书撰写“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章那样,讲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使用了自已保存多年、绝无仅有的资料(那些资料当时并不保密,但很说明问题。即使保密的,按照《保密法》,现在已时过多年,也早已自动解密),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本书不妥之处肯定不少;但若对描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共和国经济大厦的构建基本符合历史的实际,因之本书有一点自已的特色,如司马迁所说“成一家之言”,对读者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有所帮助的话,那就实现了自已的初衷。是为序。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章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第二节 以苏为鉴,应倍加珍惜我国自己的历史。第三节 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法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50多年建设,现在经济在总体上达到了什么水平?
第一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二节 建国54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对比
第二编 恢复时期(1950---1952年)的经济建设
第三章 我国经济建设的起点
第一节 我国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第二节 旧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特点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在经济方面遗留下来的烂摊子
第四章 恢复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纲领和七项政策 第二节 恢复时期经济建设采取的重大步骤 第三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四节 抗美援朝与我国的经济建设。
第五章 三年经济恢复的目标和效果
第一节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的目标 第二节 三个年度控制数字的指导 第三节 经过三年时间经济恢复到抗日战争前水平
第三编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经济建设
第六章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
第一节 计划经济的理论来源第二节 我国具备哪些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较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第七章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第二节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 第三节 “一五”计划的建设规模问题 第四节 “一五”计划的经济发展速度问题 第五节 “一五”计划的主要比例关系问题 第六节 “一五”计划关于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问题。 第七节 “一五”计划关于生产关系的改造问题。
第八章 ”一五“计划时期的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第一节 “一五”时期我国的经济计划管理体制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吗? 第二节 “一五”时期我国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的特点
第九章 保证“一五”计划实现的重大措施---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第一节 “一五”计划开始的头一年出现主要消费品供不应求 第二节 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实施及其重大效果
第十章 “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二节 “一五”计划胜利完成的重大意义
第四编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年)的经济建设
第十一章 “大跃进”时期(年)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大跃进”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大跃进”时期的三面红旗 第三节 “大跃进”中的高指标—“二五”计划(年)及其提前完成
第十二章 调整时期(年)的经济建设
第一节 经济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对调整方针认识的逐步统一 第三节 经济调整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调整时期的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第五节 继续调整的三年和经济调整取得的巨大成效
第五篇 十年文革时期(年)的经济建设
第十三章 十年文革的由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历史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第二节 “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
第十四章 文革中的“三五”计划(年)、“四五”计划(年)及其完成情况
第一节 “三五”计划(年)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及其完成情况第二节 “四五”计划(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指标及其调整和完成情况第三节 三线建设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调整改造。 第四节 十年文革时期经济计划体制改革 第五节 十年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缓慢进展
第十五章 十年文革后“洋跃进”的两年(年)
第一节 生产恢复性增长 第二节 基建肓目地冒进 第六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年迄今)的经济建设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的转折 第二节 党的基本路线指导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第十七章 新时期经济建设的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调整、两个阶段和两次治理整顿 第二节 “五五“计划(年)、”六五“计划(年)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指标及其完成情况与重大意义第三节 “七五”计划(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指标及其完成情况第四节 “八五”计划(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指标及其完成情况第五节 “九五”计划(年)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九五”主要指标及其完成情况第六节 “十五”计划(年)《纲要》的重要指导方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十八章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两种现代化和两种改革开放观。 第二节 经济计划体制改革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经济计划体制改革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企业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第十九章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新时期的基本国策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主要地区
第七编 结论
第二十章 对我国五十多年经济建设的正确评价和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一节 如何正确评价50多年经济建设? 第二节 我国50多年经济建设的主要经验
附表一、 各个时期经济建设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 附表二、 经济建设历次中长期计划起迄时间、主要任务和批准的党和国家领导机关
第一编 绪 论
第一 章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开国大典上,以宏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这一重大事件,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343页)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50多年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毛主席在《贺新郎?读史》一词中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看,50多年时间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灾难深重、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来说,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感受到新旧社会简直是两重天。中国人民再也不被称作“东亚病夫”了,他们英姿风发,以一个巨人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西方有的政治家说,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时代的奇迹。现在我们来回顾、学习这50多年的经济建设史,感到很亲切,因为这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历史,多少世纪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顶天立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也感到特别骄傲,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么灿烂辉煌,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我们研究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的意义: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政治、外交、军事、财政、法律、文化、教育、科学、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正如周恩来总理指出的:“经济建设是我们建设的主要方面。”(《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11页)而要搞好经济建设,不但要了解现实,还要了解过去,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史学是一门治国之学。马克思从为了深入理解现实,必须懂得历史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0页)恩格斯称赞马克思的《雾月十八日》一文,“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实际”,就是因为他“深知法国的历史”。
毛主席非常重视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他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3-534页)
中国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史学典集。毛主席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 上册,第195页,红旗出版社)现对这两部各有突出特色的史书稍作简介。汉朝司马迁著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开创用纪传体的形式,撰写了52。65万字,记载从远古原始社会到汉武帝2600多年的历史(注1),鲁迅称颂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代的作用,正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宋朝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则是用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一部通史(注2),是继《史记》之后包容年代最长的通史之一。宋神宗为之作序,赐名曰《资治通鉴》,意在以史为鉴,帮助统治者从历代治乱兴衰中取得鉴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学能起到“治国安邦,资政育人”的作用。这里特别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西汉,至清朝, 历朝历代以《史记》为范例(一般是后朝写前朝),总共撰写了二十四史,洋洋4000多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从公元前约2600年至公元16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宝库。放眼世界,一个具有如此漫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文明古国,迄今仍然繁荣昌盛,正在走向现代化,这在历史上罕见的。我们作为这个文明古国的后代子孙,是值得引以为骄傲的。-------------------------------------注1: 《史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历代学者所推崇,其所述时间说法不一,多说记述了3000年的史事,少说记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两文中, 对《史记》的起迄时间就有过两三种说法(起始有两说,终止有三说),上下相差十几二十年,总共大体在两千四五百年左右。东汉班固在所著《汉书》里,称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 班固在这里没有说具体时间。 唐朝《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对此注释为“采经传百家之事上下二千余年”,这是否符合班固的本意,有待研究。)班固钦佩《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从此以后,对那些据实写出来的史书,被称之为实录,盖源出于此。其实,这正是《史记》修史的准则, 司马迁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史记》也是本书学习的榜样。 《史记》有三家著名的注释家,他们对《史记》所述时间大体相同:南朝刘宋时的裴因在所著《史记集解》里。对《史记》的评论包括所述时间,完全同意班固的看法:“因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唐朝《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和宋朝《史记索引》的作者司马贞两人,都说《史记》“叙2413年事”。本书在《史记》作者司马迁和几位注释家所说2400多年说法的基础上,再加上《史记》提及的两个原始部落首领神农氏和伏牺氏所跨年代(估计两人像黄帝、尧、舜一样可能享年都在100岁以上),认为《史记》记述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应为2600多年。这样说的理由是成立的:神农氏即炎帝,现在人们常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即炎帝和黄帝的子孙;伏牺氏,史称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易经》载有他的一些事迹,传说八卦始于他制作,到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我们讲历史,包括这两个祖先在内是无可非议的。但司马迁在修史时,实事求是的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由于史料缺乏,他当时掌握最早的史册《尚书》突出儒家观点,只字不提黄帝,只独载尧以来的事(此后儒家形成传统的历史观,历代的顺序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而且年代残缺不全;可是诸子百家则言黄帝,这是与儒家大不相同的。于是司马迁就深入群众,到全国西、北、东、南四处调查研究,各地的长老都首先称颂黄帝,然后才讲尧、舜。这样,司马迁在《史记》中如他自己说的经过“好学深思”,独立思考,实地调查,掌握了许多难得的史料,才写就“五帝本纪第一”, 率先把黄帝轩辕氏作为本纪之首,撰写了其身世和业绩。他直言,如此修史,“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司马迁这样做,突破了当朝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偏见,是冒了很大风险的,是难能可贵的。但对神农氏和伏牺氏,由于掌握的资料稀缺,没有为他们两人写本纪。我们民族民间流传一句关于历史观的谚语:“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哪三皇? 伏牺、神农、黄帝是也。实际上,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从伏牺氏起,原始社会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其他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进入了渔猎畜牧时代。从神农氏起,原始社会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又分离出来,进入了农耕时代。《史记》记述的这些不多的远古传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史前史,对了解和研究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很宝贵的。
注2: 《资治通鉴》的起迄时间,据作者司马光在完成全书时给宋神宗的《进书表》说的:“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资治通鉴》成书的时间比较晚,作者对所述时间写得非常具体明确,史学界没听说有过争议。 -------------------------------------
特别是作为一个革命政党,不懂得历史,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毛主席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3页)过去革命是这样,现在建设也是这样。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没有经济学理论,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对现实的深刻了解,要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毛主席在20世纪40年代初《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历史问题提出两个重要观点:一是不要否定历史,要研究历史;二是不要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批评一些学者“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于是剩下了希腊和外国故事,也是可怜得很,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地检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797—798页)建国以后,毛主席还多次说过,学习历史,要“古为今用”,“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因此,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显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
前几年我国理论界一些同志对我们自己从经济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史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广泛宣演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如“通货膨胀有益论”,“财政赤字无害论”,就是某些学者照搬西方国家首先是美国一时的一些表面现象,把它当作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在我们这里大肆宣扬,似乎按照他们的主张办,对我们的经济建设有益无害。其实,从理论上说,这是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观点;从实践上说,这是完全脱离实际、得不到实践证明的观点。既不切合美国的实际,也不切合中国的实际。可这些人士却说,倘若按照他们的意见办,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就会有百害而无一利。实际情况却是,当美国克林顿总统时代20世纪末起连续多年实现财政盈余,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格林斯潘把货币供应量控紧、防止通货膨胀,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少有的无通货膨胀的经济持续增长。这样,“通货膨胀有益论”、“财政赤字无害论”也就不攻自破了。可见那些貌似科学,尽管喧嚣一时的观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
其实,我国自己也有比较丰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刚解放时,我们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连续12年的通货膨胀给治好了,这在我国经济建设史上可记头一功。建国初期,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多发了十几亿元票子,结果爆发了通货膨胀。“大跃进”时期由于基本建设到处铺摊子,搞项目,多发了几十亿元票子,结果引来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80年代后期,价格改革闯关,放开价格,同时放开货币,结果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举世震惊;闹了四五年,才把它治住。当时我国有的部门的同志到联邦德国取经,请他们传授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对方说,你们中国才是治理通货膨胀最有经验的国家,何必客气向我们取经呢?《资治通鉴》有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就是说,我们要以不远的过去的历史,作为鉴戒,不只是叹息而已。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对历史不重视,不了解,或者完全没有学过经济建设史,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或者经常把自己的历史给忘了,这不利于经济建设。例如关于通货膨胀,通过50多年历史上的几次经历,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要对它加以预防和治理,就需要了解和把握:它的表现形式—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是暂时现象,还是较长时间的现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我们是通过零售物价指数,还是通过消费价格指数来把握它?它形成的原因—与货币供应的关系,不同时期主要由于哪个货币供应量指标:是现金(M 0),狭义货币供应量(M 1),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供应过多?它的治理—为了对它加以根治,主要是抓商品供应的增加,还是主要抓货币供应的控制?这些方面我们都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由实践作出了结论。这些都是花了学费得来的、非常宝贵的经验。因此,学好了经济建设史,将受益无穷。
又如关于财政问题,我们前3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努力增收节支,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否则,连年财政赤字 ,那怕你其他方面政绩再大,在经济方面这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前些年“财政赤字无害论”盛行时,这一条经验被当成保守观点。其实这是一条完全正确的观点,而且看来这条经验有国际意义,不同国家均可实行,而且行之有效。美国 在1999年结束了连续30年赤字的历史,实现了预算平衡,并有结余,成为当时轰动美国国内的一大爆炸性新闻,是克林顿政府一大政绩。由此可见,正确的历史经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不能任意否定的。
我国经济建设史上,还有许多富有教益的经验,诸如发展速度问题,速度高一些好还是低一些好,这是一个经常出现争议的问题。为了急于表现政绩的人,片面强调高速度发展;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避免反复折腾的人,强调速度适中,“欲速则不达”。又如比例关系问题,首要的有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关系,这也是一个经济生活中反复出现问题的比例。为了尽快把建设搞上去,往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积累的比重;但这样,消费受挫,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经济上不去,反过来又不得不降低积累率,提高消费率。在当前国民核算体系下,一般是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偏高,消费率偏低。到了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时,为了真正扩大内需,就需要提高消费率,实行投资、消费双拉动。在经济建设史上,一般提高投资率比较好办,有关部门皆大欢喜;而提高消费率比较受冷遇,呼声难觅。但没有消费的支撑,国民经济会增长泛力。总之,这是经济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比例,只有正确处理这一比例,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此外 ,经济建设史上还有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重大项目的个数等重大问题,均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值得研究和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避免损失,促进我们的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第二节 以苏为鉴,应倍加珍惜我国自己的历史
清人龚自珍有一句名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总结历史的经验之谈。毛主席曾经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毛主席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完全应验了毛主席这一论点。1956年在苏共20大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利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从政治上把苏联党和国家的历史彻底抹黑。中国共产党当年在《人民日报》就发表一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指出斯大林不能全盘否定。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政府近30年(1925---1953年)的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对历史采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就是否定十月革命开创的第一个无为阶级专政国家的历史,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但此后这股逆流一直汹涌不断。这是一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逆流,他们的目的决不会只到否定斯大林就此罢手。在反斯大林反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他们认为,斯大林不是列宁提拔的吗?于是顺藤摸瓜,大反起列宁来了。毛主席在总结修正主义的这些行径后说:“在苏联,列宁斯大林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两把刀子。赫鲁晓夫修正主义上台,大反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丢了,列宁这把刀子也丢得差不多了。于是马列主义的党变成修正主义的党,变成法西斯党,苏联改变颜色了。”( 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他们还从经济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一笔抹杀。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时期取得了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成就,给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修正主义上台后,就任意篡改历史,压低经济方面的历史数据,抬高现实统计数字,以显示他们的成绩。但史实是最有力量的,是铁面无情的。苏联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卫国战争前1940年钢产量达到1832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第一美国,6077万吨;第二德国,2084万吨;第四英国,1230万吨;第五日本,686万吨)。当希特勒进攻苏联时,其他资本主义大国坐山观虎斗,长时间不开辟第二战场(直到1944年6月美英等国的盟军才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人民依靠自己的实力,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同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1945年,苏联同盟国一起攻克柏林,终于打败了一个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德国。修正主义头子无法抹杀苏联的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光辉业绩,就恬不知耻,文过饰非,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终于把一个具有90多年光荣历史的革命政党、具有70多年光荣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给毁了。苏联亡党亡国,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这里我们从一个侧面悟出一个道理,就是必须十分珍惜并坚决维护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以免重蹈覆辙。
但是,在我们中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逆流也大有人在,而且时起时伏。这股逆流与苏联如出一辙,从反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入手。70年代末一度非毛(毛泽东)化的恶浪甚嚣尘上,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毛泽东似乎一无是处,而且罪过不小。一时乌云遮天,党和国家的历史眼看要给全部抹黑了,要给毁了。1981年6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会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起草这个《决议》历时1年零3个月,恐怕是党的历史上起草文件最长的一次。邓小平同志到会上讲了九次话,每次都提到对毛主席的评价。他在一开头讲话就说:“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会议中间,对毛泽东同志功过的评价和毛泽东思想写不写,怎么写,认识不一。他指出:“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又说:“,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这是我们从决议起草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反复强调的。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会议后期,对这个文件,他说:“总之,中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我们三十二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还有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些错误是毛泽东同志一个人的,还是别人也点份?这个决议稿中多处提到我们党中央要承担责任,别的同志要承担责任,恐怕这比较合乎实际。第四, 毛泽东同志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犯错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1-307页)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建国以前二十八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领袖毛泽东同志。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如果没有他为首的党中央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建国后三十二年历史,是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当然各方面也存在不少错误,但成就是主要的。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参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第738-792页》)这就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几十年历史作出了科学的结论,给那些抹黑历史的人迎头一棒。
那些否定历史的人花样翻新,80年代出现一种片面肯定近20年,否定前30年的奇谈怪论。这正是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的“割断历史”的典型。本来,我们“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但是,他们硬是要把今天同昨天和前天割断开来。须知前30年和近2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的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得来的。而且前30年是为近20年打基础的,没有前30年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怎么能把两个时期分开得了呢?他们批判前30年,似乎漆黑一团,简直是一个黑暗的中国,比旧社会还不如。说什么过去共产党、人民政府在政治上实行独裁、暴政,漠视人民疾苦。在经济上弄得民不聊生,疮痍遍地,哀鸿遍野。这种蛊惑人心的渲染,是非常错误的,是直接违反《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如前所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决议》中对前30年作过明确的结论,予以充分肯定。他们打着拥护邓小平的旗号,实际上是在同邓小平唱对台戏。邓小平曾经说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三十年来,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蠢事,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总之,我们还是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5-116页,第二卷第167页,第232页)
更有甚者,一股反人民反历史的反动潮流,不仅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甚至否定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以封建奴才、帝国主义走狗、汉奸的口吻胡说什么,如果没有辛亥革命,由满清政府来领导经济建设,中国很可能已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还说什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送来了西方文明”。又说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强迫满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长期角度看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大有好处。我国之所以还没有现代化,就是因为闹了革命,不愿当殖民地。如果“中国早当三百年殖民地,早就现代化了”。对待近代历史人物,这股潮流当然反对毛泽东,也反对孙中山,他们赞扬的是慈禧太后这样的反动的腐败的封建统治者。由此可见,这是一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潮流,它会把我们引向何方,不是昭然若揭吗?对这样一些资产阶级的封建主义的美化帝国主义的反动思潮,不予以严加驳斥,怎么能振兴中华呢?
第三节 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法
我国有丰富的史书典籍,各种史书的体例(裁)大体可分为:一是纪传体。西汉司马迁所撰《史纪》,是一部典型的纪传体史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共一百三十篇。按朝代记载帝王的事迹,称为本纪,表示可以作为后代的纲纪。表,是用表格形式,简明扼要标注人物和事件。书,是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各种典章制度的专篇。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的变迁。列传,是历代上层的将相人物到下层的卜卦算命先生的传记。 司马迁对商品生产特别关注,专门写了一篇发展商品生产的“货殖列传”,作为列传的最后一篇。作者在此传的序言里,叙述了虞、夏以来(公元前2100多年)从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发展;描绘了到西周(公元前1100多年)以后,由于农、工、商、虞等社会分工的发展,到汉朝时商品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山西、江南各地生产的各种农、林、牧、渔、矿、手工业品等各种商品,成了“中国人民所喜好”的“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有商品生产,就有价值规律。接着作者指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现象。最后作者把商品生产的目的,归结为一个“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不是很深刻的吗? 应当指出, 司马迁在《史纪》里叙述了4000多年前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史,而且如此绘声绘色,全面深刻,恐怕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经济史著作。可惜两百年前没有翻译到西方去,否则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会感到吃惊和敬佩的。
《史纪》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以后从《汉书》到《明史》,历代的正史都沿袭《史纪》的体例,重点突出纪传,像《史纪》一样,帝王将相的纪传占全书篇幅的绝大部分。所以,毛主席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没有劳动人民的地位的。当然,个别开明的历史学家也有例外。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陈涉(胜)世家”,记述了陈胜、吴广两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英雄业绩,并指出了失败的原因。针对过去历史的偏见,毛主席在《贺新郎? 读史》一词中,把过去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将历史人物的地位翻了一个过儿。词曰:“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jue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对待历史采取这样一种史无前例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史学家、诗人,才能做到。另一种体例(裁)是编年体。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的历史。相传是孔子加以整理修订的,寓以褒贬之意。这种手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故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又如,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标准的编年体史书,已简介如前。
第三种体例(裁)是纪事体,或称纪事本末体。 最早的纪事体史书,是南宋袁枢撰写的《通鉴纪事本末》。此书是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史文编纂而成。人们阅读《通鉴》,感到有困难,一是篇幅大,二是了解同一件事需要查阅好几卷书。于是袁枢就开创纪事体的形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因事命篇,有本有末,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本经济建设史的体例,不是纪传体,也不是编年体;而是基本上以时间为序,把纪事体与纪传体相结合,即大体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与重要历史人物(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的活动(他们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指示、提出的重大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叙述,这样也许能更好的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史的本来面目。对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某些重大事件,如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三线建设等,所跨时间较长,基本上是采取纪事本末体的形式,集中起来一并加以叙述,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
本书的叙述方法,采用倒叙法,即首先从现在我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说起,然后再倒过去按历史顺序,分几个阶段,一步一步讲50多年经济建设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样,先给读者一个大体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大概念,使读者不致于学了半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还是“丈八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里还要着重指出的是,本书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它当然要涉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物价、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但它又不是这些行业的部门经济史,而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经济建设史。
要学好经济建设史,首先,要求了解和掌握史实。大量的各种史实和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不从史实出发,或者任意捏造事实,凭空高谈阔论,那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而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其次,要求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理论。只有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深刻分析史实,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否则就会走到邪道上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除了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外,也要学一点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理论上基本上不可取,但在方法上有可资参考之处。再次,要求把握当时的政策。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以指导当时的经济建设。不能用今天的政策去解释昨天的经济建设,彼一时也,此一时也。违反历史唯物主义,不以历史的观点,不从历史事件当时所处的条件出发,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最后,要求掌握科学的方法。这里讲的方法是个大概念,既从方法论讲,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又要掌握各种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主要指标的含义和口径等。例如,我国50多年建设使用过两种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体系):第一种,物质生产体系(MPS)。有人译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不妥,因为原文没有平衡表字样。有人通俗地称为东方体系,因过去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使用。第二种,国民核算体系(SNA)。
有人译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不准确,因为原文没有国民经济字样。有人通俗地称为西方体系,因为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使用。大体我国前30多年使用前者,主要指标有社会总产品(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等;近20多年(1985年国务院作出决定)使用后者,主要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业、工业增加值等。如果对两种核算体系计算的理论根据和具体方法及其优缺点有所了解,并掌握两者相应的换算方法和系数,那就更加主动了。现在国家统计局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数据,发表了一套几十年的国民核算体系指标,对经济建设史的研究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当时的计划指标仍然是物质生产体系的,这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这是深入研究时在方法上要注意的。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五十多年建设现在经济在总体上达到了什么水平?
第一节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地位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我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在党的领导下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使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用什么指标或数据,能比较准确的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总体上达到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都在研究。(注1)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规定,20世纪80年代初起,各国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反映其经济实力,这就为国与国进行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创造了条件(注2)。------------------------------------------注1:世界银行1995年提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新的指标“国家财富”(Country Wealth)。为了了解这个新指标,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财富。西方经济学认为,“凡是能换取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是财富。财富包括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前者包括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具体包括实物财富和金融资产;后者包括能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人力资本)。财富是个存量概念,收入是个流量概念;财富能产生收入,收入是财富的收益。(参见英国戴维?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第640页)为了了解国家财富,还需要弄清与之只有一字之差的另一个概念:国民财富(National Wealth )。它是一国不包括军事在内的有形资产的总值。国民财富包括能再生的有形资产(资本货物)和不能再生的资产(如土地和自然资源)。美国人比较重视前者(参见美国D?格林沃尔德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第300页)。
世界银行最新规定,所谓“国家财富”(Country Wealth ) ,是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计算的经济总量指标,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产出资产,人才资源,社会资本。它突破了传统经济统计片面注重产出资产的局限性,可以作为衡量一国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依据。其计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减折旧和自然资源的萎缩,等于实际资产价值 。据世界银行计算,1995年中国的国家财富总量为7.5万亿美元,人均660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62名。美国国家财富总量为105万亿美元,人均42。1万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2位。澳大利亚国家财富总量14.2万亿美元,人均83.5万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一位。加拿大国家财富总量19万亿美元,人均70.4万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二位。日本国家财富总量70万亿美元,人均56.5万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五位。(世界银行制定的新的财富计算法,见日《经济参考报》;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排名表,见日《参考资料》)
注2: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把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总量指标进行国际对比。这就要解决一个方法问题,把用本币计算的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换算成国际通用货币(一般为美元)。这里,换算可以有几种方法:一、直接汇率法。即直接用当年的汇率,将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换算成美元。此法很简单,如果汇率稳定,计算结果较准确。但如果汇率变化大,就很不准确。如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换算成美元,由于美元汇率上升,人民币贬值,于是多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老是300多美元,反映不出我们的成绩。 二、三年汇率平均法。把三年的汇率加以平均,消除汇率波动的影响,再用以换算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好地反映实际。现在世界银行一般使用此法,各国都能接受。 三、购买力平价法(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缩写为PPP。)其定义是:在美国市场一美元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同在本国市场购买相同数量的商品和劳务所需的本国货币的数量之比。应当指出,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理论上对此法认识并不一致。世界银行1996年有个别专家用此法开始计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以后世界银行在每年的发展报告中正式使用此法。联合国使用的国际比较项目法(ICP),也使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方法更加复杂。我国有关部门目前刚开始摸索此法的具体计算,尚未用来全面换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据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摘要2004》,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898亿元,人均907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合14123万多亿美元,人均突破1096美元。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相当于1949年的73.6倍;(国家统计局没有发表这样现成的数字,是本人自己计算的。经与国家统计局主管此事的单位联系,计算方法和结果基本上一致。)建国54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3 %;其中前29年,平均每年增长7.4 %;近25年,平均每年增长9.3 %。无论就总的来说,还是分阶段来说,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同外国比,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要快一、两倍。在当前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排名有所提前,2000年就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居第六位。2003年继续保持这种态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现将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绘图如下: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34-235页。所列数字为2000年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缩写为GNI),单位为亿美元,是世界银行新使用的一个宏观经济总量指标。中国国家统计局现在也使用这一指标,并且注明原称国民生产总值。
上图表明,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一个经济大国了,已经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注2)但是,我们不能过份沾沾自喜,我国的经济总量同发达国家比,还只有美国(200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631亿美元)的14% ,不到日本(2000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47496亿美元)的30 % 。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虽然同我国1949年的18美元比,增加了几十倍;但同目前那些人均达到两三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如日本人均3.5万美元以上,美国3.4万美元以上)比,还相差甚远。世界银行的最新资料表明,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仍然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注)。 --------------------------------------- ---------------------------------------注: 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规定:人均收入在9266美元及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75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 人均收入在756美元以上至9265美元以下的国家。为中等收入的国家;其中人均收入在756美元至2995美元的国家,为下中等收入国家; 人均收入在2996美元至9265美元的国家,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 ---------------------------------------国内外有人重估我国的经济实力,认为现在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算低了。世界银行用“购买力平价法”重估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结果比现有的统计数值约大四倍多,这样,中国在经济上排名居世界第三位;如果加上一些漏算部分,甚至居世界第二位。如世界银行从1996年起就发表这方面的数据,《年世界发展报告》表示,他们按通常的办法估计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5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220美元(该书第226页),后者为前者的4.3倍。国务院领导曾就此专门批示几个综合经济部门研究这个问题。国家计委及时将本人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究竟如何?》(国家计委内部刊物1993年6月《经济情况与建议》)率先上报,给中央领导参了一谋。这样,迄今我国官方没有承认世界银行这种重估的国内生产总值。本人也曾在报刊著文指出其夸大不实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参见 日《经济参考报》本人文章《为什么购买力平价法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但国内也有个别学者宣称,他用“购买力平价法”重算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认为现在公布的数字偏低。这里必须指出,“购买力平价法”很复杂,需要计算几千种产品的价格,我国有关主管部门拥有大量的资料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还没有这样试算过,个人怎么可能做到这样的事呢 ?很显然,国内外某些单位和个人,他们用的是外国的数据作为参照系,推算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大大地夸大了我国的经济力量。这种方法重估的结果,对我有害无益,如果贸然予以承认,恰好为国外某些人制造“中国威胁论”提供把柄。同时,缴纳联合国的会费也要大大增加,因为联合国会费是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的。 为了比较具体的把握我国总的经济水平,除了了解经济总量指标外,还应当了解经过几十年经济建设,我们在建设上投入的资金,和积累的资产总量。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约374589亿元(注)。我们在80年代初就巳经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此后四个现代化建设以更大的规模进行,并取得新的巨大成就,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也在向全面小康型过渡。对这些建设成果,由于缺乏全社会的资产总量统计,只好用国有资产总量数字来代表,反映是很不全面的。据财政部最新会计决算统计,2001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到亿元,比上年增加10457.2亿元,增长10.6 % 。在全国国有资产总量中,经营性国有资产为73149.3亿元,占66.9%,比上年增长6.8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36167.1亿元,占33.1 % 。2001年在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中,国有工商企业占用59827.2亿元,占81.8 %;国有金融保险企业占用9110.0亿元,占12.4 % ;国有境外企业占用2896.6亿元,占4 % ;各类国有建设基金占用1315.5亿元,占1.8 % 。2001年我国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向基础产业和大型企业集聚步伐加快。2001年底,基础产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37235.7亿元,占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62.2 % 。国有大型企业占用国有资产总量为45990.7亿元,占国有工商企业国有资产总量的76.9 % 。(引自日人民日报)----------------------------------------------------------------------------------(注)这里使用的50多年投资的数字是很不全面的。年只有全民投资统计,没有包括其他经济成份在内的全社会投资,而且全民投资只是基本建设投资,不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当然开始时这笔投资为数不大。据统计,这个时期全民基建投资共计6517亿元。从1980年起,国家统计局开始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包括各种经济成份的基建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从1980---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368072亿元。这样,前后两个阶段的投资合计为374589亿元。
第二节 建国五十四年来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对比
为了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除了了解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外,还需要了解一下国民经济一些主要指标。建国54年来,虽然我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但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几倍、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或更大幅度的增长,因而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下面列表介绍54年来主要经济指标的发展变化情况: 计量单位 1949年 2003年 在世界上的地位 全国总人口 万人
1 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粮食 亿斤
油料 万吨 256 2811 1 棉花 万担 890 9612 1 肉类 万吨( 1952年 339) 6933 1 水产品 万吨 45 4705 化纤 万吨(1957年才生产200吨)1181 纱 万吨 33 984 1 布 亿米 19 375 1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23 4849 糖 万吨 20 1084 原盐 万吨 299 3242 合成洗涤剂 万吨 0 379 自行车 万辆 1.4 4633 家用洗衣机 万台 0 1943 家用电冰箱 万台 0 2243 彩色电视机 万台 0 6541 1房间空调机 万台 0 4993 原煤 万吨
1 原油 万吨 12 16960 5 天然气 亿立方米 0 350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43 19108 2 钢 万吨 16 22234 1 成品钢材 万吨 13 24119 1木材 万立方米 567 4950 水泥 万吨 66 86227 1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96 25243 硫酸 万吨 4 3371 农用化肥(折纯)万吨 0.6 4201 乙烯 万吨 0 612 汽车 万辆 0 444 轿车 万辆 0 202拖拉机(大中型)万台 0 4.9 货运量 万吨 2客运量 万人 7 全国财政收入 亿元(1950年为65.2) 2169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1950年基建投资 11.3) 55118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1950年为11.3) 8510 6 其中:出口 亿美元(1950年为 5.5) 4382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0 561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1 45842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1952年为8.6) 103618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无统计) 8472 全国职工平均工资 元 (1952年为445) 14040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954年为64.1) 2622
总之,经过54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过去不能生产的产品现在能生产了,过去没有的行业现在建立起来了。我们的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在高科技方面我们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近13亿人口总体上已经解决温饱,正在向全面小康型过渡。总之,现有的成就为进一步振兴我们的祖国,争取做到国强民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
第二编 恢复时期(1950---1952年)的经济建设
第三章 我国经济建设的起点
第一节 我国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
我们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的大国。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陆地面积的1/15,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1707.5万平方公里)和加拿大(997万平方公里),比美国(936万平方公里)略大。由于疆域辽阔,南北跨温、热两个气候带,适合人类生息和动植物生长。在这广袤的领土上,有大量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建国前有耕地14.6亿多亩,适合种植粮食(稻谷、小麦等)棉花、油料(花生、油菜子、芝麻等)、糖料(甘蔗、甜菜)、烟叶等各种农作物。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蕴藏了丰富的矿藏。旧中国对自然资源勘探少,情况不明,森林面积估计不到一亿公顷 ;矿产资源储量1948年探明的仅18种。到50年代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加强了,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800亿吨(现又增加十几倍),铁矿石储量达80多亿吨(现又增加几倍),水力资源蕴藏量达5.8亿千瓦(现又增加近1亿千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同外国比相对不足。
我国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长6300公里,流经九省一市,汇集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700多条支流,与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京杭大运河相连,形成一个天然的内河水运网;并与多条铁路纵横交错,可以水陆联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另一条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由于水浅泥沙多,河道疏浚没跟上,通航里程估计只一千多公里。松花江,长2308公里,珠江,长2214公里。河长在1000公里以上的,还有辽河、海河、淮河。我国大陆有很长的海岸线,约18000公里,沿海从南到北有许多优良港口,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
全国人口总数建国前统称4亿5千万人,占全人类的1/4,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汉族居多数,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人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他们刻苦耐劳,孜孜不倦,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国是世界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无数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给后代遗留下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学、医学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典籍。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中国古代的这四大发明,是对全人类文明的贡献。我们的祖先用辛勤的劳动,生产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经久不衰的文化,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值得引以自豪的。
第二节 旧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的特点
中国经历了3000年的封建社会,这种剥削制度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当世界进入17、18世纪,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时中国正处在清朝“康乾盛世”末期,闭关锁国,专制腐败,贪污遍地,贿赂公行。封建统治阶级淫糜奢侈之风愈演愈烈,广大农民受着贫穷困苦生活的煎熬。1840年英帝国主义率先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后腐败衰朽的大清帝国被欧美日本等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打得狼狈不堪,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中国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还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对农民进行无情的盘剥。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富农占农村人口不到10 % ,但却占有土地70—80 % ;而占农村人口90 % 的贫农、雇农、中农等,却只占有20-30 % 的土地。无地少地的农民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富豪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