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镕基儿子在任期间,是由政府主导防腐,纪委哪里去了

为什么朱镕基在任时不是“很得人心”?
·本帖位置:
·本帖由网友上传,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转帖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如相关单位或相关个人发现问题,请直接与我们联系(传真电话:010-)。
值班斑竹:
为什么朱镕基在任时不是“很得人心”?
13:23 发表
朱镕基总理离任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很多当年的事现在看来,已经逐渐明朗,人们不禁怀念当年的那位勇锐决绝地进行经济改革、反腐打黑的伟人,觉得时代对其不公。
就实情而言,朱镕基1997年到2002年任职总理期间,不是很得人心。
我们要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就必须看朱镕基在任时最大的两件举措:
一、政府机构改革,经济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
早在1992年到1997年朱镕基担任副总理期间(其实主要决策就已经出自朱镕基之手),就对于中国的企业、政府机构的臃肿而低效深有感触——想必这一感触在上海任职期间就已有之。所以,在朱镕基上台之后,就开始对于国家各部门、国企进行瘦身。
精简政府机构,裁撤了很多有级别但是没实权的部门,裁撤了相应的官员、人员。这些人平时虽然没有什么事干,但是由于有“级别”,所以照样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和那些实权派在心理上可以平起平坐。可是一夜间,国家一纸令下,他们成了灰溜溜的土包子,怎能心平而气和?
企业瘦身、民营化,大量原来的“国家人员”下岗、企业里面大量的铁饭碗被砸破,一时间人心惶惶。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不流通,人们观念不成熟,对于“吃皇粮”的观念根深蒂固,受害者对于如此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自然产生广泛的怨气,由此向尚在愚昧状态的其他人——主要是农民辐射、蔓延和感染。
于是在整个民间,反对朱镕基的情愫比拥护的多得多,老实说,即使有些人看得远并理解了的,但是如果涉及自身利益了,照样心怀怨恨。有这种情绪的还有被裁撤者。
还有一点,强化了这种怨气,就是下岗的时候,大量干实事、有能力、没背景的老实人下去了,而不干事、有背景的人却留下来——这是当时的国情造成的,谁也没有办法。
二、反腐败。
最要命的是反腐败,大量已经成势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打掉,让整个官僚系统心惊胆战——原因自明,几乎所有有实权的官员都想让朱镕基赶快下来。话说回来,对于反腐打黑,老百姓还是一直拥护的。这就很矛盾,内心的矛盾就转化为议论,议论可以让道理更明、但也是不满增加。
民间的怨气和官员的担惊受怕与怨恨,有这两点,2002年,朱镕基就再也干不成了。孤独的他在离任的那次两会上报告时,几乎脱稿演讲·····
英雄独立高岗,盾牌已经筛子,长剑已短、仰天长啸。大仁不仁,谁人堪解?
······
现在回思这些,才发现朱镕基在大家都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前瞻性地开展了工作,在“大仁不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与决心鼓舞下,在几乎招致一直反对的呼声中勇锐决绝地精简机构、下岗分流、反腐打黑,给未来奠定夯实的发展基础,塑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目光如炬、铁骨铮铮啊!
老百姓再次回看当年的朱镕基,觉得心中真是五味杂陈。即使当年有本事而下岗的人,现在也大多理解与原谅了这位默立旁观的白发苍苍的老人。
历史总是这样,就像一辆马车,有责任心并提前预感到危险的人总会不顾众人的阻挠,到处查看并尽量检查和修理马车,坐着正舒服的人和正在沉睡的人自然极不情愿,最终大家异口同声把他赶下车,可是当马车的问题真正显露的时候,又后悔自己当初看错了他,幻想着像他一样的人再生! 可是虽然每个时代都有人才、有有责任心的人、有魄力的人,但是三者结合的实在太少,即使有,大家也不会信任——在中国让大家盲随容易,但是要达成信任的共识,那比登天还难。
时代总会扼杀掉现有的天才,而去怀念过去的天才,这应该是人类莫大的悲哀吧。
A shining city upon a hill
此主题共分:
( 13:23) 1663字 (回复35/点击581)
( 13:37) 2字 (回复0/点击5)
( 13:56) 9字 (回复0/点击2)
( 14:18) 11字 (回复0/点击2)
( 15:46) 15字 (回复0/点击1)
( 16:35) 2字 (回复0/点击1)
( 17:04) 50字 (回复0/点击3)
( 17:11) 119字 (回复0/点击11)
( 17:19) 21字 (回复0/点击3)
( 17:27) 31字 (回复0/点击2)
( 18:55) 36字 (回复0/点击10)
( 19:12) 30字 (回复0/点击3)
( 19:26) 16字 (回复0/点击0)
( 19:28) 30字 (回复0/点击1)
( 19:29) 30字 (回复0/点击1)
( 19:40) 33字 (回复0/点击1)
( 19:44) 40字 (回复0/点击1)
( 19:48) 21字 (回复0/点击1)
( 19:52) 23字 (回复0/点击1)
( 20:05) 144字 (回复0/点击1)
( 20:06) 5字 (回复0/点击1)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581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请选择要上传的图片或音视频文件(小于600K):
您现在是匿名用户,如果您希望发贴,请输入您的用户名和口令;
如果您还没有注册,请点击。为什么朱镕基总理在任时不是很得人心?
为什么朱镕基总理在任时不是很得人心?
浏览 52910
次&|&评论 13
朱镕基总理离任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来,随着时间的沉淀,很多当年的事现在看来,已经逐渐明朗,人们不禁怀念当年的那位勇锐决绝地进行经济改革、反腐打黑的伟人,觉得时代对其不公。
就实情而言,朱镕基1997年到2002年任职总理期间,不是很得人心。
我们要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就必须看朱镕基在任时最大的两件举措:
一、政府机构、经济与企业改革。
早在1992年到1997年朱镕基担任副总理期间(其实主要决策就已经出自朱镕基之手),就对于中国的企业、政府机构的臃肿而低效深有感触——想必这一感触在上海任职期间就已有之。所以,在朱镕基上台之后,就开始对于国家各部门、国企进行瘦身。
精简政府机构,裁撤了很多有级别但是没实权的部门,裁撤了相应的官员、人员。这些人平时虽然没有什么事干,但是由于有“级别”,所以照样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和那些实权派在心理上可以平起平坐。可是一夜间,国家一纸令下,他们成了灰溜溜的土包子,怎能心平而气和?
企业瘦身、民营化,大量原来的“国家人员”下岗、企业里面大量的铁饭碗被砸破,一时间人心惶惶。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不流通,人们观念不成熟,对于“吃皇粮”的观念根深蒂固,受害者对于如此涉及自身利益的改革自然产生广泛的怨气,由此向尚在愚昧状态的其他人——主要是农民辐射、蔓延和感染。
于是在整个民间,反对朱镕基的情愫比拥护的多得多,老实说,即使有些人看得远并理解了的,但是如果涉及自身利益了,照样心怀怨恨。有这种情绪的还有被裁撤者。
还有一点,强化了这种怨气,就是下岗的时候,大量干实事、有能力、没背景的老实人下去了,而不干事、有背景的人却留下来——这是当时的国情造成的,谁也没有办法。&&
二、反腐败。
最要命的是反腐败,大量已经成势的“既得利益集团”被打掉,让整个官僚系统心惊胆战——原因自明,几乎所有有实权的官员都想让朱镕基赶快下来。话说回来,对于反腐打黑,老百姓还是一直拥护的。这就很矛盾,内心的矛盾就转化为议论,议论可以让道理更明、但是不满增加。
民间的怨气和官员的担惊受怕与怨恨,有这两点,2002年,朱镕基就再也干不成了。孤独的他在离任的那次两会上报告时,几乎脱稿演讲·····
英雄独立高岗,盾牌已经筛子,长剑已短、仰天长啸。大仁不仁,谁人堪解?
······
现在回思这些,才发现朱镕基在大家都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前瞻性地开展了工作,在“大仁不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与决心鼓舞下,在几乎招致一直反对的呼声中勇锐决绝地精简机构、下岗分流、反腐打黑,给未来奠定夯实的发展基础,塑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目光如炬、铁骨铮铮啊!
现在中国经济到处充斥着泡沫,政府机构重新膨胀、黑恶更加猖獗,既得利益集团增大数倍——结构更加复杂和深化。中国就像一个庞大的气球、里面全是不稳定因素。卸任的朱镕基曾今“不明白如今为何要吹牛皮发展经济、并扩大党的队伍”。
老百姓再次回看当年的朱镕基,觉得心中真是五味杂陈。即使当年有本事而下岗的人,现在也大多理解与原谅了这位默立旁观的白发苍苍的老人。
历史总是这样,就像一辆马车,有责任心并提前预感到危险的人总会不顾众人的阻挠,到处查看并尽量检查和修理马车,坐着正舒服的人和正在沉睡的人自然极不情愿,最终大家异口同声把他赶下车,可是当马车的问题真正显露的时候,又后悔自己当初看错了他,幻想着像他一样的人再生!
可是虽然每个时代都有人才、有有责任心的人、有魄力的人,但是三者结合的实在太少,即使有,大家也不会信任——在中国让大家盲随容易,但是要达成信任的共识,那比登天还难。
时代总会扼杀掉现有的天才,而去怀念过去的天才,这应该是人类莫大的悲哀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纪委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