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怎样坚持“理论过度自信理论”

            
           
广东地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光明日报网络版
浏览字号:
 |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一个执政党,确定什么样的执政目标,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进行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人间正道是沧桑”。90余载风雨兼程,我们党对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行了接力探索,最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谓前后接续、一体贯通。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在本质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两个阶段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这条道路既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也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同;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体现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在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度保障、动力机制上具有创新性,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在发展内容、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上具有全面性,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总体布局的腾飞之路。这条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目标的进步之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了并从根本上发展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凝结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通往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性选择。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由此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一理论体系成功解决了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大基本问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继毛泽东思想后,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围绕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实践的观念、辩证的方法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实践的理论体系,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永不止步、勇往直前;这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自身的发展完善为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独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同样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制度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制度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已经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回望这些年,正是始终坚持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不断抒写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在未来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仍然是必须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秦宣)
  (编辑:林湄)作者:
更多相关内容
南方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从而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定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实质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这就是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正确的指导方针,遗憾的是这一探索未能坚持下去。总结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好走什么样现代化道路的问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僵化观念的束缚和固定模式的羁绊,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中国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作出正确判断,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结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正确判断,得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结论。这两个正确判断、两个科学结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理论基石。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整体架构和发展过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不仅表达了我们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坚定与自信,而且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的不断拓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明确的任务。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这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更好地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基础上创新社会体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发展道路,就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其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定理论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与特点
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改革开放既是形成这一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又是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一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阶段式向前推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两次飞跃、两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并不断丰富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过程。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性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借鉴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一步作出科学揭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坚定制度自信: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
&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管长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具有特殊性。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具体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来体现和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坚定不移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
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这种内在规律。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多语种网站
多语种链接
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接力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产生纪实
张宿堂 陈二厚 周英峰 卫敏丽
&&&&来源:&&&&
&&&&&&字号
从3月11日至3月16日,新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新一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相继产生……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春天,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顺利实现了新世纪以来的又一次新老交替。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
在如潮的掌声中,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2013年3月1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
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任期届满的胡锦涛与习近平亲切握手,相互致意。
辉煌从这里续写,使命在这一刻传承。
从3月11日至3月16日,新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新一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相继产生……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春天,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顺利实现了新世纪以来的又一次新老交替。
这是人民意志的凝聚,这是国家兴旺的象征。
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目标,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航程……
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确定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次预示中国未来走向的节点性大会”、“中国的领导权交接揭示发展道路”……对本次两会特别是高层人事安排,国内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全球目光都聚焦在选出什么样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人民群众对新一届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充满期待、寄予厚望。
千古兴业,关键在人。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美好蓝图化为生动现实,必须有一个能担负起时代使命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凝聚为国家意志,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行。
党中央对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高度重视。在研究十八大人事安排时,就作了通盘考虑。对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国家军委主席、副主席、军委委员,全国政协主席等人选一并进行了研究。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党中央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汇报,进行研究,作出部署。
中央认为,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机构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能,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而奋斗。
中央提出,为推进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新老交替,进一步增强活力,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一些年龄较大的同志将退下来,充实一些相对年轻的同志。人选中应有各方面的领导骨干,也应有特定方面的代表性人物,还应有女同志和少数民族同志。
与此同时,中央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人选的推荐提名,也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要求,强调进一步优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人选推荐提名要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妇女委员的比例要高于十一届,少数民族委员的比例不低于十一届。人口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至少各安排1名全国政协常委。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在上述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换届人事安排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发扬民主,好中选优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推荐提名充分体现唯贤是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战略任务,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新的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推荐提名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一要考虑工作需要和结构要求;二要根据人选的素质和条件,既要看人选的德才素质、能力和一贯表现,也要考虑人选的资历、经历和代表性;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酝酿。
一次次遴选,细之又细;一轮轮酝酿,慎之又慎。
2012年12月14日,北京。270多名正省部长级和正大军区职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济济一堂,民主推荐新提名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中共预备人选。与会同志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慎重推荐了人选。
之后,就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的推荐提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成员和有关领导同志进行了充分酝酿沟通。对拟提名的非中共人选,分别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的意见。对拟新提名的人选,有的结合十八大“两委”考察听取了意见,有的结合省级领导班子和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换届进行了考察,有的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听取了意见,同时就党风廉政情况听取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的意见。
2013年2月21日、23日,在充分酝酿沟通、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召开会议进行讨论,提出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2月28日上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民主协商会,就建议名单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民主协商会上,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认为,中共中央提出的人选建议名单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中共十八大精神,顺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考虑比较周全,一致表示拥护和赞成。
2月28日下午,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并决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将这两个建议名单分别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推荐。
审议中,大家普遍认为,建议方案充分发扬了民主,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人选的素质条件、一贯表现和党内外形象比较好,整体结构比较合理,能够适应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的工作需要,是一个积极而稳妥的方案。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人选的推荐提名工作也已完成。经过充分酝酿、沟通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并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提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人选建议名单。
认真审议,郑重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用好手中选举权
3月13日,一份份建议人选名单、名册、简历,送到了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手中。
名单上列出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
这些人选,由中共中央建议,经3月12日下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作为主席团提名,提请各代表团酝酿协商。
13日上午和下午,各代表团分别召开全体会议或代表小组会议,对名单上的人选进行酝酿协商。
13日下午5时,综合各代表团酝酿协商的结果,根据较多数代表的意见,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确定了拟提交14日大会全体会议选举的正式候选人名单。
主席团会议表决通过人选名单,提交各代表团、各界别酝酿,主席团根据多数代表、委员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大会全体会议选举或决定任命……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产生,都经过了这样的程序。
大会选举办法的通过,也经过了严格的程序:从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到主席团会议,从代表、委员小组会议,再到主席团会议、大会全体会议……
这是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产生的时间表:9日上午,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以及常务委员建议人选名单;9日下午,小组讨论候选人名单草案;11日上午,主席团第三次会议通过候选人名单;11日下午,第四次全体会议进行选举……
投票选举,是代表委员的神圣权利。
选贤任能,是亿万人民的郑重嘱托。
能否顺利产生受到群众拥护、切实履职尽责的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一个重要环节是代表、委员对有关人选进行充分酝酿、反复协商。
翻阅两会日程表可以发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排了5个半天,组织代表集中酝酿新一届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人选;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也安排了充分时间,组织委员集中酝酿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人选。
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的期盼负责。代表、委员们认真酝酿、畅所欲言,普遍认为名单上的人选整体素质优秀,结构科学合理,能够适应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工作的需要,是一个体现民主、积极稳妥的方案。
表达的是信任,凝聚的是共识。
大会期间,依照法定程序,各项选举和决定任命事项顺利进行――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全国政协领导人,俞正声当选全国政协主席。同时,选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
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选举张德江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时,选出了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提名,决定了国家军委副主席、委员;当天的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提名,决定张高丽等4人为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决定了新一届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当天的会议还通过了十二届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一次次投票,一次次掌声,一次次握手……
去年深秋,正是在人民大会堂,来自全国各地的2300多名党的十八大代表和特邀代表用手中的一张张选票,郑重选出了赢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信赖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
早春三月,又是在人民大会堂,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2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一次次走向票箱,选出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
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是人民殷切的呼唤。重托与承诺,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汇……
德才兼备,奋发有为
――选出的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肩负着亿万人民的期待
大会堂外的一级级台阶,承载着民族复兴奋进前行的足迹。
大礼堂内的一盏盏星灯,见证着伟大事业薪火传承的历程。
4个月前,党的十八大顺利实现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成员的新老交替。在酝酿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人选时,胡锦涛同志提出,为了党的事业继往开来、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军队建设事业长远发展,他不仅要从中央委员会退下来,而且不再担任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让年轻一些的同志上来。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周永康和其他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表示要从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上退下来。
两会期间,在酝酿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时,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实现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新老交替做出了新的宝贵贡献,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和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宽阔胸怀。他们的高风亮节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由衷敬佩。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上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殷切寄语,也是亿万中国人民对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的深切期望。
期望就是使命,信任就是力量。
人们看到,这是一个平稳过渡、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与合作的集体――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中,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等,都是新的人选,还有一些继续留任的同志。13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有9名为新提名,4名为继续提名或转任。23名全国政协副主席,有14名为新提名,9名为继续提名或转任。
161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新提名108名,占67.1%;继续提名53名,占32.9%。299名全国政协常委,新提名159名,占53.2%;继续提名140名,占46.8%。国务院秘书长和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共26名,其中10名为新提名,16名为继续提名。
人们看到,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素质优良的集体――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委员长、副委员长平均年龄63岁,比上一届降低1.7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年龄59.4岁。国务院组成人员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平均年龄61.4岁,比上一届降低0.3岁。新一届全国政协主席、副主席平均年龄63.7岁,比上一届降低2.7岁,全国政协常委平均年龄59.4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基本都是上世纪40年代后半期和50年代出生,还有的是60年代出生。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代表委员评价说,新当选的领导人,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一批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年轻同志,形成了合理的年龄梯次,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从简历可以看出,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大多数人既有丰富的领导经验,也有丰富的基层经历。特别是许多人经过多岗位锻炼,不少人曾在基层做过农民、工人、教师等工作。作为领导骨干,不少人经受过艰苦贫困地区的磨炼,经受过抗击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考验。
人们看到,这是一个结构合理、群英荟萃的集体――
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中,女同志5名,少数民族同志7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女同志25名,少数民族26名。全国政协常委中,女同志36名,少数民族38名,人口100万以上的18个少数民族都有代表。
从党派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中,中共党员9名,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等5个民主党派各有1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中共党员11名,非中共人士12名,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都有人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中共党员112名,非中共人士49名。全国政协常委中,中共党员104名,非中共人士195名,其中民主党派人选130名,比上届略有增加。国务院组成部门负责人中,也有1名非中共人士。
总体来看,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有担任过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同志,有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有经济、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宗教、归侨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也有工人、农民、街道社区干部等基层一线的人选。中央和国家机关、31个省区市、解放军、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都有人选。
代表、委员们认为,新当选的领导人,不仅有值得称道的政绩,在党内外也有良好的形象,是众望所归、深得民心的领导集体,是奋发有为、值得信赖的中坚力量。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美好的希望带向未来。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幕:2013年3月17日上午9时20分许,人民大会堂,三天前当选为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发表重要讲话――
“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承诺,铿锵有力;宣示,催人奋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人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一定能勇担使命、开拓前进,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带领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上,走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责任编辑:杨磊、闫嘉琪)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