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塔镇解放战争大事记记恋管有开发地可能吗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半塔镇有条奇辉路
半塔镇位于来安县城东北约30公里。这座至少有1800年沧桑传奇的千年古镇,因为是抗战时期中共建立的淮南根据地中心,老区人民对这段红色历史心有千千结,上世界八十年代城镇规划建设中,许多街道命名均有红色印记,如&塔山路&、&陵园路&、&民众路&等。其中一条东西贯通的主干街道被命名为奇辉路,是纪念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两位主要缔造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和抗日先锋、军事家罗炳辉将军。
刘少奇是国人熟知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原国家主席。1940年4月初他率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嘉山县张八岭附近过津浦铁路到达来安境,经复兴集、屯仓盛郢至半塔集。少奇同志在半塔工作生活了7个月。在这200多天的日日夜夜里,少奇同志领导皖东军民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和日、伪军的&扫荡&,镇压了地方反动地主的武装暴动,创建了皖东(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其间,还远到皖东北指导那里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少奇同志平易近人广交朋友与半塔人民结了军民鱼水之情。他在半塔的故事,人民耳熟能详。其中,为半塔屯仓房东中医盛老先生题写的&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新民&的中堂;与半塔集饭店小伙计徐立叶对奕等,至今还在半塔民间广为传颂。新中国成立后,少奇同志十分关心来安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1958年,为来安县委创办的《来安报》题写了刊头。&1963年4月12日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时,飞机飞凌皖东上空时,少
奇同志手指着地图上的半塔集,满怀深情地对王光美及随行人员说,我曾在这里工作过,有时间一定要到这里看看。因国事繁冗,特别是&文革&中他惨遭迫害,未能实现这一心愿。建国以后,半塔人民为了寄托对少奇同志的思念,亲切地称呼少奇同志曾经住过的朱家小楼为&少奇楼&。不幸文革后期小楼被拆除,成为人民心中永远的遗憾。
&&&&少奇楼
1996年10月31日,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同志莅临半塔,参观了《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观看了&少奇同志到我家&等文艺节目,对陪同的领导和在场的群众说:&到半塔是我多年的夙愿,也是少奇同志一个未能实现的心愿。&并为纪念馆题写了&缅怀革命先烈,学习老区人民&的题词。1999年10月,刘少奇女儿刘伊博专程到半塔参观访问,拜谒了&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并深情说:&我是代表兄妹们来了却一段心愿和情结的。&2009年5月,少奇同志的长女刘爱琴夫妇从北京随新四军第二代巡访团访问半塔,但到南京后因身体严重不适而未能到半塔,成为半塔老区人民的遗憾。
&&&&&&&&&&&王光美为半塔烈士陵园题词
罗霄,他八路军,解放军。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他早年在滇军中当兵,参加了护国讨袁、东征、北伐。1929年密秘加入共产党,同年在江西吉安率部起义,参加红军,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红军优秀指挥员,擢升红九军团长。他率领红九军团
将军与半塔情缘源于抗日战争。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
中共后。1939年8月,罗炳辉率第五支队进入来安境内,建立了以半塔为中心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重建新四军军部,原第四、笫五支队編为二师,从1943年1月起二师师部进驻半塔大刘郢,直至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率部进入山东战场。罗炳辉驰骋淮南抗战6年仅在来安,就有"三打来安城"、参与指挥了"半塔保卫战"反磨擦斗争、粉碎日伪"七路围攻"反扫荡斗争等军事斗争和许多治军打仗、爱民亲民如刀劈铜板、神枪手、梅花桩战术、罗炳辉防线、学兵连、三大障碍、五大技术、罗青天等等1946年6月病逝于山东战场。陈毅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来安邻县天长县一度改为炳辉县,以纪念他在淮南根据地抗战功勋。。
&&&&&&&&&&&&&&&&&&&&&&&&&&&&&&&&&&&&罗炳辉将军
罗炳辉夫人、老红军张明秀也是半塔人民家喻户晓的巾国英雄。她随罗炳辉一道来到半塔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曾任工作队长和党支部书记,他们爱子罗新安1943年就出生在二师师部大刘郢。因忙于革命事业,罗新安就寄养在大刘郢一农户家里。建国以后,张明秀曾来半塔凭吊战友,看望乡亲。罗新安多次来半塔,寻访亲和先辈们的足迹,视来安为第二故乡,视自己是来安人。
为了表达老区人民对少奇同志和罗炳辉同志的缅怀,激励后人继承光荣传统,半塔镇人民政府在城镇建设与规划中,将&少奇楼&所处的东西大街命名为&奇辉路&(取刘少奇、罗炳辉名字中各一字)。它西际塔山南路,东与盱眙路交接,以中心街为界,分为奇辉东路、奇輝西路。此路东西贯通,南北临街商铺林立,毎逢逢集,商客云集,车水马龙,热闹而繁华。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朱云谦将军 金门战役失去一个团战友
  陈洪时6月间叛变后,7月间,湘赣苏维埃主席谭余保挺身而出,召开了棋盘山会议,重建了湘赣边区的领导核心,树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棋盘山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和湘赣军政委员会,成立游击司令部,对留下来的革命力量实行统一整编和领导,把各单位的战斗人员编成四个游击大队和一个警卫队,并且指定了各大队的活动地区。
  1935年8月间,朱云谦等七人,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自己人,他们在上下坪附近一个名叫芭蕉坑的小村庄,遇到了湘赣边区游击2大队,并且听到了棋盘山会议的消息。这使他们万分高兴,立刻接受2大队的收编。朱云谦本是3团的青年干事兼书记,是个连级干部。2大队领导叫他当通讯员,他毫不犹豫地服从分配。经过1935年上半年的挫败,湘赣苏区的革命力量从3000人减到不足1000人,留下来的人员干部多、战士少,许多干部改当战士。大家都懂得这是斗争形势的需要,谁也没有怨言。相反的,经过一场重大的挫折和溃败,能够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新的战斗,大家都分外高兴,人人斗志昂扬。这时的朱云谦,朝气蓬勃,工作积极,编入2大队不久,就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
  朱云谦从亲身的经历中体会到,由谭余保同志主持召开的棋盘山会议,使湘赣边区的革命力量在面临完全失败的关键时刻转危为安,重新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战斗队伍。。1936年春夏之交,2大队在攸县官田附近奇袭敌人,一举歼敌20多人,缴枪10多支,战斗很快结束,无一伤亡。联想到从前那些伤亡很大得不偿失的攻坚战和防御战,年轻的朱云谦逐步懂得了路线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革命队伍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
  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湘赣边区的革命力量不仅站稳了脚,而且有所发展。但形势依然很严峻,斗争依然很残酷。敌人按照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动方针,除军事进攻外,还采取了许多阴险毒辣的手段。敌人实行所谓“干塘捕鱼”绝灭政策,把许多山村烧光、抢光,强迫居民并村,使山区人烟断绝,割断红军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敌人还实行经济封锁,利用叛徒和坏人传播谣言,散布失败情绪,妄图从内部瓦解红军。在这种极端复杂和险恶的条件下,革命战士要随时准备进行舍生忘死的战斗。朱云谦在2大队一年,不但要参加大队的集体行动,作为通讯员,还经常单独活动。一个雨夜,2大队要转移,领导派朱云谦到山上通知三名红军战士随大队开拔。朱云谦冒雨上山,发现两名战士不见了,只剩下一名老战士血淋淋的尸体。后来查清,有一名战士下山找粮食,被敌人发现追踪上山,把两名战士抓走,杀死了这位老战士。朱云谦早来一步,也会惨遭毒手。还有一次,2大队在回棋盘山途中,被敌人跟踪追击。大队领导派朱云谦到附近村庄找一名干部,当他从村庄走出来时,看到敌人正在追杀大队后卫的几名战友,有两名战友已中弹牺牲。朱云谦胸中顿时燃起仇恨的怒火,他不顾自己处境危险,立即向敌人开枪,把敌人引到自己这边来,掩护大队转移。果然,有一部分敌人转过身,向朱云谦这边猛扑过来。朱云谦机智灵活地钻进山沟草丛,转眼不见人影,敌人扑了个空。熟悉地形道路的朱云谦,第二天安全找到了大队,受到同志们的称赞。
  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是惊险的,也是非常艰苦的,不少同志牺牲在战斗中,也有人经不起考验开了小差,甚至投降了敌人。留下来的同志,越来越坚定,对敌人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叛徒的一再出现,进一步增强大家对敌人和叛徒的仇恨,因而在肃反工作中既杀了一些反革命,同时也误伤了自己的同志。原3团参谋长胡铭全,就在1935年8月被错误地杀害了。这是一桩冤案。朱云谦一直怀念着这位曾坚持过井冈山斗争,在困难中不泄气不动摇的好同志。
  1936年6月,湘赣临时省委调朱云谦担任少共省委委员。他离开2大队,来到临时省委所在地棋盘山。少共省委书记王用济不幸牺牲,由陈回春代理书记。谭余保告诉朱云谦,调他到棋盘山主要是学习白区地下工作经验,以便到白区开展工作。临时省委秘书长陈永辉交给朱云谦两本书,一是《秘密工作须知》,二是《游击根据地建党工作》,叫他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并向他介绍革命斗争经验。在临时省委,从省委书记谭余保到警卫队的战士,不论职务高低,都住木棚,睡竹床,吃同样的伙食。
  经过棋盘山会议后一年多的奋斗,湘赣边区的地方工作逐渐恢复。除了没有公开恢复政权机构,许多地方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和地下游击小组,成立了茶攸莲、攸醴萍、萍宜安三个中心县委,还有永莲边、攸莲边两个区委。学习几个月后,朱云谦由临时省委派到攸醴萍中心县委担任县委委员和少共县委书记,同时上级交给他一项具体任务,要他设法越过浙赣铁路,同湘鄂赣党组织恢复联系。
  1936年10月,17岁的朱云谦化装来到攸县大坪地区,同攸醴萍中心县委的同志们会合,共同研究寻找湘鄂赣党组织的办法。朱云谦提出,根据以往的教训,不能冒冒失失地闯过铁路去找,应当以大坪地区为依托,把地下工作波浪式向铁路两侧发展,逐步伸向湘鄂赣地区。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时间可能长一些,但肯定要稳妥可靠得多。他们先在大坪地区,物色那些从醴陵来的造纸工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中发展了两名党员。然后派这两名党员回到醴陵泗汾,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后来,县委又吸收两名株洲人为党员,又由这两个党员在株洲建立了一个地下支部。这样,朱云谦在两个城市有了落脚点,为收集敌军情报,及时了解党和红军的动向,创造了条件。
  1937年9月,朱云谦化装成学生潜入株洲,立即听到惊人的消息: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进犯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反抗;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红军从陕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等等。朱云谦开始还不相信,但株洲附近有些红军家属收到亲人自北方寄来的家信,也这么讲。他觉得国共合作抗日不会是谣言。朱云谦后来听说,有关卢沟桥事变和国共合作抗日的消息,早有人报告过谭余保同志,但谭余保认为这是敌人造的谣言,用来动摇红军的军心,坚决不肯相信,也不许别人讲。三年来,谭余保和临时省委同上级党组织断了任何联系,既不知道遵义会议,也不知道西安事变,对党中央的行踪以及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的变化一无所知,对国内形势的重大转折,思想上毫无准备。在没有接到上级任何指示的情况下,国共合作的消息突如其来,他不肯轻易相信。谭余保对敌人的破坏阴谋和内部的动摇变节行为,甚为警惕。以致造成后来陈毅上山受到谭余保的误解并遭捆绑,几乎酿成惨剧。
  1937年11月,项英、曾山等同志来到棋盘山下,同谭余保等同志商定:湘赣边区游击队改称为新四军第1支队2团1营,出师北上抗日,开赴皖南。上级叫朱云谦随1营出发,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教导营学习。朱云谦请假回家探望,半路上遇到了母亲。自从1933年家乡被国民党占据,朱云谦同家人四五年没有联系。这期间,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在逃避国民党时病故,母亲也被国民党抓去坐过牢。母亲看到小儿子在战斗中茁壮成长,十分欣喜。自那以后母子再没有见面。老人家病故于1947年,同许多红军战士的母亲一样,没有活到胜利的日子。
  1938年2月,谭余保等湘赣特委负责人请北上抗日的战友吃了一餐家乡饭为他们送行。朱云谦随1营从莲花经安福到吉安,然后乘船到樟树,换乘火车去皖南,又由皖南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报到。朱云谦在教导营学习了一段时间,即担任3队指导员。
  1938年冬,他被调到特务营任教导员。
  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奉命带领特务营跨过长江到皖中,督促新四军第4支队执行党中央的东进方针。张云逸将庐江、无为等县部分游击队和自卫军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朱云谦被任命为该纵队政治处副主任。1939年7月,以4支队8团为骨干,加上新组建的10团和15团,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由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委,赵启民任参谋长,方毅任政治部主任。朱云谦先任15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一个月后任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
  5支队成立后,在定远县藕塘进行训练。不久即根据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指示,挺进到皖东来安县东北部,以半塔集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这一带原是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势力范围。韩德勤对新四军极为仇视,暗中勾结日军,处处干扰新四军对日军作战。我新四军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极力争取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日。9月间,日军进攻来安县城,国民党县长张北非仓皇逃跑,日军占领县城。罗炳辉指挥5支队,激战24小时,又把县城从日军手中夺回来。罗司令员派朱云谦去找张北非,请张回来仍然当县长。5支队团结抗日的行动,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到津浦路东的来安、天长、盱眙、六合、仪征、高邮和宝应等县。
  1939年底,消极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安徽省主席、桂系军阀李品仙同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配合,对活动在津浦路两侧的新四军第4、5支队进行夹击。罗炳辉按照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决定,率5支队主力到津浦路西支援4支队,消灭顽军2000余人,并攻克定远县城。这时,驻在路东半塔集的5支队后方机关和直属队,遭到韩德勤顽军1万多人的进攻。我半塔集守军仅1000多人,情况十分危急。罗炳辉又率5支队主力兼程东返,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解除了半塔集之围,并向韩德勤部反击,歼灭韩部2000余人,取得半塔集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朱云谦先随罗炳辉去路西,然后又随罗炳辉驰援半塔集。他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好,多次受到罗司令员的称赞。
  半塔集保卫战胜利之后,5支队在路东积极扩大部队,并抽调军队干部,到来安、盱眙等8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许多县长都由5支队派出。当时组织工作任务很繁重,朱云谦遵照上级指示,出色地完成了苏皖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建设任务。
  1940年11月,朱云谦调任15团政委。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我党我军针锋相对,大力发展新四军,5支队编为第5旅。成钧任旅长,赵启民任政委。5月间,15团随旅部开赴淮宝地区,参加洪泽湖剿匪战斗。洪泽湖中有土匪数百人,被韩德勤编为水警大队。他们在木船上装钢板,号称“钢板划子”,到处打家劫舍,破坏抗日根据地的交通,偷袭新四军。他们嘲笑新四军是“旱鸭子”,气焰十分嚣张。我军各部队先把洪泽湖团团围住,由15团造木船进湖内追击。朱云谦和团长饶守坤一起,亲自带部队操练湖上战斗本领,大胆深入湖区,一举把这股顽匪歼灭。这一仗使皖东北、淮宝和淮泗三个根据地联成一片,使洪泽湖成为我军的后方。
  1941年7月,15团又随旅部开赴皖东北,防止国民党顽固派汤恩伯进犯我抗日根据地。15团在泗县、灵璧等地,消灭大量敌人,协助泗、灵、五(河)、凤(阳)等县人民,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2年1月,朱云谦奉命到华中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后期,从1943年8月到1945年3月,朱云谦担任中共盱(眙)嘉(山)县委书记、盱嘉支队政委兼司令。
  日军在盱嘉境内有两大据点,一是津浦线上的明光镇,一是盱眙城。日伪军经常从这两大据点出来“扫荡”,搅得全县一大半地区昼夜不安,鸡犬不宁,人民群众痛苦万分。朱云谦到职后,下决心把武装斗争真正放在首位,集中力量打一次到几次有影响的胜仗,以打击日伪的反动气焰,鼓舞抗日军民的斗志和信心。他同县委的同志一起仔细分析了境内日军、伪军的情况,决定采取“利用矛盾,各个击破”的方针,把公开斗争和隐蔽斗争结合起来,把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结合起来,对极端反动的伪军警狠狠打击,对思想动摇的伪军积极争取,对战斗力较强的日军则使其孤立。在军事斗争方面,先找弱点打,以保证初战胜利,并削弱敌人的强点。按照这个设想,朱云谦决定先打盱嘉交通线上杜营和津望两个点。他亲自指挥,很快拿下了杜营,包围了津里,伪军中队被迫投降,我军无一伤亡。
  接着,朱云谦又部署攻打盱眙城。该城驻有日军第13旅团铃木中队200多人,武器装备好,碉堡林立,易守难攻。该城另有伪保安大队140多人,大队长董树棠同我军有联系。还有伪县府警卫队、伪警察局和区队共140余人,都是些罪行累累的铁杆汉奸。朱云谦同县委商定,对日军据点阻而不攻;对伪保安大队攻而不打;集中力量打伪县府警卫队和警察局。战前,县委在洪泽庙召开了“日寇血洗盱眙城六周年纪念大会”,控诉日伪罪行,宣扬抗日英烈的事迹,进行作战动员。淮南行署主任方毅参加大会,朱云谦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都在会上讲了话。到会广大军民同仇敌忾,摩拳擦掌,纷纷请战,一致表示,要不怕流血牺牲,打进盱眙城,为死难同胞向日伪讨还血债!
  1944年1月,农历腊月二十九日夜,盱嘉支队三个连和一个侦察队,以及区队和民兵,成两路四股,静悄悄地向盱眙城进发。其中一股由朱云谦亲自带队,摸到铃木中队驻地操场对面,用机枪堵住日军的大门。午夜12点,攻打伪警察局的战斗首先打响,80多个伪警察从梦中惊醒,手足无措,乱成一团,纷纷缴械投降。在此同时,负责攻打伪县府的连队也顺利攻进县府大院,缴了伪县府警卫队的械,伪县府官员也大部就擒。日军铃木中队听到城内响了一阵枪,很快又沉静下来,他们不知我军虚实,守住碉堡一动也不敢动。此战仅用两个小时,除伪县长和警察局长侥幸漏网外,伪县府和警察局被一锅端了,我军未伤一兵一卒,歼敌200余人,缴枪100多支。天还没亮,就顺利地撤出县城,回根据地欢度春节了。
  盱眙城外,原有四个区。每个区都有前方和后方,都要既抓作战又抓生产,而两者又不便兼顾。这四个区又难以统一行动对付城内的敌人。朱云谦和县委同志研究决定,把城外四个区靠近县城的几个乡,合并成临城区,并组成临城区大队,专门负责同城内敌人周旋,并对城区敌人实行经济封锁。与此同时,在区政府所在的洪泽庙开办集市,吸引城内商贩出城做买卖,既可引进我军民需要的物资,又能收集城内的情报。临城区设立后,一方面集中了力量,统一了城郊的军事行动,有利于对敌作战;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原有四个区的军事压力,腾出手来加强政权建设和发展生产。
  1944年初,叛匪高立志等一伙人,从根据地逃进盱眙城,当上了汉奸区长。朱云谦带着两名参谋和一名警卫员,化装进城侦察高立志等人的驻地,摸准情况后组织了一次突然袭击,捉回10多名叛逆汉奸,由民主政府依法惩处。1945年春,朱云谦又调动兵力,对盱嘉西部地区的上苗、桑大营、坝头阵和旧县镇等四个日伪据点发动袭击。他亲率一路人马攻击旧县镇,不到一个小时,就攻下了镇外东西南三面五个大碉堡,歼灭伪军警和土匪武装250多人。接着又向镇内区公所和镇公所进攻,消灭敌人140多名,活捉伪区长。其他三路也都打了胜仗。群众把这次作战称为“四战四捷”,盱嘉境内的日伪军,听到年轻的“朱司令”就胆战心惊。
  1945年3月,朱云谦调任路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很快又升任司令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路东各县包括盱眙城,先后回到人民手中。
  日本投降后不久,罗炳辉率领新四军2师的4旅和5旅北上山东。萧望东接任区党委书记兼淮南军区政委,周骏鸣任司令员,朱云谦被任命为军区副参谋长,兼任路东分区司令员。
  在抗战中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顽固派,在日本投降后疯狂地抢夺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由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国民党不得不假装和平姿态,同意同我党谈判。但就在日国共停战协定生效的当天,国民党整编第74师侵占了我六合县城。从1月到4月,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向我淮南解放区周围调兵遣将。5月,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后,国民党军兵分7路进攻我淮南路西分区,我路西部队陆续撤到路东。
  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7月中旬,又向我苏皖解放区疯狂进犯,淮北、苏中战斗都打响了。在此同时,国民党当局在南京叫嚷,只有攻占淮南,才能保障“首都安全”,并指挥淮南国民党军发动“天长、盱眙战斗”,进攻路东分区。敌第5军和整编74师一个旅共四万人,由第5军军长邱清泉统一指挥,兵分两路,一路由六合攻天长,一路由来安攻盱眙,都是美械装备,步炮协同。国民党空军也从南京起飞助战。一时间,内战的枪炮声、炸弹声,响遍路东各地。
  在路东前线,我新四军6旅、独立旅、从山东开回来的5旅和谭震林率领的华中军区特务团,共两万余人迎战国民党军。虽然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但我各部队奋力作战,10天内歼敌4个营。敌人背靠南京,能及时得到兵员和弹药的补充,继续向我军进逼。7月28日中午,华中军区急电命令淮南部队向苏中和淮北转移,指定朱云谦带6旅16团留淮南坚持游击战。谭震林当即部署各部队转移,派朱云谦到6旅传达华中军区电令并接管16团。朱云谦请示谭震林:“留下的部队我管了,但李世农同志不在这里,地方工作怎么办?”谭震林回答:“你就是党政军全权代表吧!”7月29日黄昏,敌军占领盱眙城,路东8个县城全部沦入敌手。当天,撤到苏中的淮南区党委指示成立盱(眙)来(安)嘉(山)三县工委,指定朱云谦任书记,负责指挥路东的游击斗争。
  国民党第5军和整编74师于8月中旬北调徐州,马励武的26军从湖南调来接防,加上桂系的48军和黄百韬的整编25师,在路东大小集镇设立据点,分头多路进行所谓“清剿”,建立反动基层政权,对翻身农民进行反攻倒算,抢牲口,夺粮食,扒房砸锅,杀人放火,白色恐怖笼罩了淮南大地。
  朱云谦虽然早有坚持进行游击的思想准备,但因主力部队仓促撤走,留下来的16团和各县党政军干部对于坚持游击斗争普遍缺乏思想上、组织上和战术上的准备。留下来的部队还有嘉山、来安两个大队,盱眙一个连,后来又联系上六合两个连,共2000多人。活动范围还有山区40多个村镇。8月初,朱云谦在朱刘集同三县党政军领导同志会合,组成三县工委。在朱云谦主持下,就开展敌后游击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反复研究,统一了认识,部署了各单位的战斗任务。经过10天左右的准备,8月中旬,朱云谦指挥16团和各县武装主动出击,主要目标是分散孤立敌正规军和反动地主武装还乡团。10天之内,先后收复了京山集、张山集、宝山集、自来桥、屯仓、复兴集、古城、仇集和涧溪等10多个集镇。18日,16团2营夜袭半塔集,活捉美械蒋军30多人。胜利的喜讯传来,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新四军还在”,“新四军打了胜仗”。华中军区来电表彰。延安《解放日报》也在8月28日第一版发表了“盱来嘉地区恢复要镇多处”的消息。
  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敌人惊呼淮南还有“共军新2师朱云谦部5000余人”,急忙调集26军和48军1个师,加上保安团队,分头向16团所在的仇集山区扑来,使16团的活动地区越来越小,最后只限于三县的结合部,纵横不到100华里。近2000人的队伍在这狭小的山区很难回旋,几乎天天不停顿地转移,同敌人捉迷藏。干部战士多日吃不上米饭,南瓜、地瓜、豆饼、生玉米和西瓜皮成为充饥的主要食源。8月底,敌人以白沙王为目标,从四面回拢,声称要“消灭朱云谦部”。眼看要被包围,朱云谦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三路,暂时分散活动:16团彭团长带2营到来安;胡少卿带嘉山大队到盱眙;他亲带16团1、3营转到津浦路西。
  由于被敌人占领时间较长,路西的情况比路东更差,敌人对农村的控制更为严密。朱云谦到达路西后,遭到敌桂系军队的前堵后截,白天和黑夜都要走路、打仗,连喘息的时间和地点都找不到。就这样在路西走走打打约一个星期,朱云谦决定返回路东。他甩掉路西的敌人,跨过铁路,在老加山以东的黄寨,同彭团长等会合。这时,许多地方干部在家乡站不住脚,都来找朱云谦,要求随16团行动,朱云谦都把他们收下。
  9月5日,华中军区来电,命令朱云谦带16团经六合、天长、仪征向高邮转移;盱、来、嘉三县地方武装留下来就地坚持游击战。接到这个电令,朱云谦感到为难,他熟悉路东的地形和敌情,他觉得从当时所在的嘉山地区,经盱眙的河梢桥渡推河向淮北突围,距离比较近,又是丘陵地带,便于隐蔽前进,万一突不过去,可以就地转战;而军区指定的路线,路途既远,地势又平,途中敌人也多,必将连续作战,付出较大代价。朱云谦给淮南军区发急电,建议带16团向北转移到淮北。9月7日,淮南军区复电朱云谦,要他坚决按华中军区指定路线转移。朱云谦明知这样走困难多,风险大,但他决心服从上级命令,竭尽全力,力争圆满完成突围任务。
  9月9日黄昏,朱云谦带16团向东转移。按上级规定留下来的各县武装,要求到高邮湖边休整一下,也跟朱云谦走,加上一些地方干部,整个队伍2000多人。16团政委王胜凯在突围前的黄寨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用担架抬着转移。“有部队在,就有政委在!”这是大家一致的决心。转移的第二天早上,王政委恳切要求留下来,以减轻部队负担。朱云谦再三安慰,请他安心随部队行动,保证把他带到苏中。可王胜凯政委坚决要求留下。朱云谦同团长彭济伍商量后,决定留卫生员和警卫员各一人陪王政委,并且给他们三人换上便衣,带上一笔钱和一些药品,委托来安县进步人士郑叔勤把他们三人隐蔽下来。
  朱云谦带部队突围的路线,基本上是沿着来安、天长和六合三县之间,即是安徽、江苏两省交界的丘陵地带走。沿途要闯过敌人四条公路封锁线。路上遇到零星敌人他们就坚决消灭,大股敌人来了他们就且战且走,尽力把敌人甩掉。经过40天的游击战斗,干部战士普遍面黄肌瘦,体力极度下降,生病和负伤的同志疼痛难忍,咬紧牙关坚持下来。尽管指战员们疲惫不堪,在这40天中,只要一听到枪声,一发现敌人,所有的同志个个精神抖擞,奋不顾身地向前冲。9月10日中秋节这一天,他们闯过两条公路后,在四合墩附近同敌26军两个团遭遇,受到敌炮兵的轰击和步兵的阻击,战斗持续了三四个小时,因天降大雨,天色昏暗,敌人不知底细,不敢贸然进攻,朱云谦果断指挥部队夺路而走,经过大井赵、冶山,沿着金牛山东进,半夜12点到达横山附近。这时,敌人才觉察到他们遇到的是人数不少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于是下决心调集兵力“围歼”。
  9月11日晨,敌军从几个方向向横山靠拢。16团1营首先同敌人交手。朱云谦正忙于指挥部队对付敌人的包围,突然接到淮南军区转来的华中军区的电报,电报指出,敌26军已集结于天扬公路,原定朱部渡高邮湖去苏中已不可能,要求朱云谦率16团迅速返回盱嘉渡淮河到淮北再转苏中。读了这份电报,朱云谦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渡淮河到淮北,本是他一星期前提出而未被上级采纳的建议。如今他按上级指定的路线走了一大半,部队吃尽千辛万苦,再返回去谈何容易!不执行这个指示,是违背上级命令;执行这个指示,部队很可能被敌人打垮或拖垮。朱云谦左思右想,反复权衡各种利弊,他得出结论:上级的根本目的,是要16团安全突围到苏中,而走哪一条路线,是个具体执行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机械地对待。他马上起草电报回报军区,内容大意是:目前东渡既困难,西返则困难更甚。部队疲劳不堪,再返盱嘉实难掌握,若淮北情况变化,则进退两难。向西绝非良策,决心于13日突围东渡,必要时牺牲一部在所不惜。希陈、艾准备配合。
  电报发出后,1营方向枪声激烈,朱云谦和彭团长紧急商定,由彭团长到1营指挥并伺机脱离敌人,按计划东进。彭团长冒雨上路。当晚,朱云谦找来随行的嘉山、来安两县党政军负责同志,向他们传达了军区的电报指示和他复电的内容。大家都认为返回去实际上绝无可能,继续东进是惟一出路。这时得到报告,彭团长带电台人员在去1营途中失踪。大家吃了一惊,都把目光盯在朱云谦身上。朱云谦估计彭团长一行可能在雨中迷路,赶快派人外出寻找。派出的人找了两小时不见踪影,又估计彭团长一行亦可能按计划东进,亦可能遭到敌人杀害。情况险恶,夜间12点半,朱云谦带领部队按计划离开横山东进。
  9月12日拂晓,部队接近草庙山,敌人也追了上来。朱云谦急忙命令部队上草庙山,抢占有利地形。很快,从樊集和金集赶来的敌人,在山下形成包围的阵势,不断向山上打炮,硝烟笼罩着南北两个山头。敌人妄图把这支新四军部队消灭在山上。从上午10点到12点,敌人连续发动攻击,都被朱云谦指挥部队打退。敌人没有攻上山,但也不后撤,显然是在等待援兵。草庙山上杂草丛生,树木很少,在太阳的暴晒下,战士们无食无水,饥渴难耐。午后,朱云谦从望远镜中看到敌人的援兵已到,包围草庙山的敌人已不少于四个团。朱云谦同各县领导同志商量后,决定下午3点冲下山去。他动员干部战士说: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和连续战斗,我们离高邮湖只有大半天的路程了,胜利已经在望!我们要趁敌人还没有做好攻山准备的时候,杀开一条血路冲下山去!他叫机要员烧掉密码本,叫连队把打坏的机枪丢掉。他自己作了牺牲的准备,脱下旧军衣,换上保存很久的一身草绿色新军衣,把两支驳壳枪都上满了子弹。同志们听了朱云谦斗志昂扬的讲话,看了他的战斗准备,也都抱定誓志,准备决一死战!
  突围的时刻到了,部队分三路下山。前卫排都是各单位挑选出来的精壮小伙子,端着上了雪亮刺刀的枪支,像猛虎一样扑下山。朱云谦手提两支驳壳枪,向山下猛冲。虚弱胆小的敌人大吃一惊,不敢上前阻拦,忙用火力封锁,子弹雨点般泼过来。部队边还击边猛冲,一口气从草庙山顶冲到谕兴集外,把包围草庙山的敌人甩得远远的。
  从草庙山向东,基本上是平原。前面天扬公路是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朱云谦告诉部队,过公路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再打一次恶仗。令人高兴的是,太阳落山前,部队同东南支队派来的便衣队接上了头,晚间由他们带路,在敌人两个团中间静悄悄地越过了天扬公路。在12日夜12点前,到达了高邮湖边的送驾桥和长沟集一带。朱云谦同东南支队负责人艾明山、陈雨田等同志见了面。13日拂晓,朱云谦率领16团,乘坐东南支队筹集的船只渡过高邮湖,中午胜利到达高邮县城。
  从7月30日到9月13日,朱云谦指挥16团,完成了敌后坚持游击战和突围转移的任务。9月13日,华中军区领导人邓子恢、张鼎丞同志发来贺电,对朱云谦表示嘉许。当同志们欢庆突围胜利的时候,朱云谦为失去彭团长和王政委而难过。据解放后调查,彭济伍团长等17个同志,带电台在找1营途中同敌人遭遇以后又迷了路,但他们仍按计划东进,于12日凌晨越天扬公路,到达仪征县千棵柳乡毛竹棵庄。叛徒向驻大仪镇敌整编25师某团告密。敌人派一个连和地主武装200多人前来搜捕。彭团长等17位同志同敌人战斗5个小时,彭团长壮烈牺牲。王胜凯政委由来安县进步人士郑叔勤隐藏在山区一户贫农家中。后来也由于叛徒告密,被敌人捉进来安县城,残酷的敌人把王政委、郑叔勤和卫生员给活埋了。
  1946年9月中旬,朱云谦调任苏中2分区司令员。当时,由粟裕指挥的华中人民解放军主力,在取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之后,已向北转移。9月19日敌占领淮阴。由陈丕显、吉洛(姬鹏飞)、管文蔚等同志领导的苏中军区,留在苏中敌后坚持游击斗争。2分区所辖的江都、高邮、溱潼等县大部分已沦入敌手。敌人还大肆造谣说:“新四军已撤到黄河以北,不可能再回来了。”不少干部战士流露出恐慌、急躁、悲观和埋怨情绪。朱云谦从淮南敌后又来到苏中敌后,任务十分艰巨。他根据陈丕显的指示,要求各县同志“做光荣的战士,不做可耻的逃兵”,坚定地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斗争,做到“生根立足”,坚持“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经过三个月的整顿,2分区的情况逐步好转,干部战士心情稳定,斗志上升,朱云谦指挥各县武装,反复袭击敌人,挤占被敌人占领的地区,收复许多村镇。在何家桥遭遇战中,朱云谦手持三八枪,七枪撂倒五个敌人,在全分区传为佳话。
  1947年4月,朱云谦调任战斗在苏中敌后的华东第11纵队31旅副旅长,当即参加李堡战斗。他亲赴前线指挥作战,31旅一天就攻下李堡。这一仗还收复李堡周围30多个据点,共歼敌近3000人。敌人急忙调集兵力从南通直奔李堡,企图同我11纵队决战。在苏中军区指挥下,31旅南下深入到南通附近,打击敌人后方。敌人发觉后,又慌忙调北上部队南下,企图南北夹击,把31旅“消灭”在大海和长江之间的海门、启东三角地带。情况十分危急。朱云谦协助旅长指挥并带领部队,沿海堤以外的海滩急行军,夜以继日,既要涉渡涨潮时的海水,又要冲破敌人设在海堤上的几道封锁线,终于顺利地到达琼港,使敌人扑了空。
  1947年8月,朱云谦参加盐城攻城战。盐城是华东敌人的重要补给基地。参加攻城作战的有苏中第11纵队、苏北第12纵队和各县地方武装。朱云谦在前线直接指挥31旅作战。这一仗共歼敌8000多人。31旅92团,最先攻入盐城,被命名为“叶挺团”。此后,31旅又在苏北淮阴到沭阳公路线上、苏中李堡等地发动进攻,收复许多据点,歼灭大量敌人。12月,朱云谦接任31旅旅长。
  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从山东南下,同11、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委。兵团在苏北连续发动益林战役和盐南战役,反攻敌人,扩大解放区。8月间,为配合解放济南,11纵队开赴陇海线警戒敌人。所有这些战役,朱云谦都亲自指挥31旅按上级部署奋勇作战,圆满完成任务。
  11月间,11纵队扩编,补充了33旅,共辖3个旅。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1纵队奉命开到徐州和碾庄之间的山区,阻击由徐州东进的国民党援兵,配合兄弟部队消灭敌黄百韬兵团。朱云谦奉命带31旅作为先头部队,于11月12日抢占并展开于邓家楼、尖山、梁家山、牦山到榆山一线。13日拂晓,徐州守敌邱清泉兵团即以邓家楼为主要目标向我猛攻。炮弹密如飞蝗,炮声惊天动地,敌机又轮番低空轰炸扫射,敌步兵在坦克掩护下连续发动进攻,从清晨到黄昏,一次又一次被31旅击退,邓家楼成了一片火海,敌人遗尸遍野,没得到任何便宜。14、15两日,战斗仍然十分激烈,敌人反复冲杀,都被击退,31旅巍然屹立在阵地上,使敌人不能越雷池一步。16日晨,上级命令31旅把阻击任务交给32旅。20日,上级又命令朱云谦带31旅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小李庄阵地,并打退敌人多次反扑。22日晨,黄百韬的第7兵团全部被歼,31旅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第11纵队奉命开赴永城以东,堵截并参加包围由徐州南逃的杜聿明集团。日下午总攻发起后,朱云谦率31旅向李楼守敌猛冲,于当晚8时占领李楼,并攻击鲁楼。鲁楼靠近杜聿明指挥部的陈官庄,由敌人一个师防守,地形平坦开阔,敌火力严密封锁,我军不易开展进攻。朱云谦及时调整部署,指挥部队构筑进攻出发地。时值隆冬,天寒地冻,铁镐抡不动,战士们就用小包炸药炸开冻土,再用铁镐挖“地道”,一直挖到敌人阵地前。9日上午攻击开始,战士们从“地道”里跳出来,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连续炸掉敌碉堡,一举攻克鲁楼。乔庄之敌组织四次反扑,都被31旅击退。10日上午,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前,第11纵队改编为第3野战军第10兵团第29军。31旅改编为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委。日晚,85师作为29军左翼第一梯队,也是我百万渡江大军最东端的部队,在江阴要塞以东突破长江天险,22日中午占领张家港等地,23日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无锡。25日夜,85师奉命沿京沪铁路东进攻击苏州,击败苏州外围守敌,27日下午6时解放苏州。随后担任苏州城防任务。
  1949年5月淞沪战役中,29军担任攻占吴淞、宝山和封锁黄浦江截断敌人逃路的任务。85师两个团留守苏州,253团配合87师作战。激战两天,5月14日攻占了宝山外围敌人重兵把守、工事坚固的月浦镇。22日,因兄弟部队进攻受阻,上级调254团由苏州来沪参战。朱云谦指挥两个团由月浦向东攻击,连克敌人设有永久性工事的重重阵地。26日3时,253团攻入宝山县城时,254团同兄弟部队一起攻下吴淞。当日12时,大上海全部解放。
  淞沪战役胜利结束,85师回苏州休整。7月3日向福建进军,25日抵达福建省尤溪县。8月上旬,福州战役发起后,85师担任迂回作战任务,由尤溪向福清进击,截断福州守敌南逃之路,并阻击由莆田北上之援敌。85师15日攻占宏路,16日攻占福清,截断福厦公路。17日福州解放,福州守敌一部向南逃窜,19日晨被85师堵截于金翅山、黄金岭、姚阳一带。在围歼战斗中,朱云谦接到一名国民党中校军官送来的名片。名片的主人是国民党陆军第5军副军长兼陆军第50师师长、福州戒严副司令陆军中将李以勖。主人在名片背后写道:“本师及福州绥署及第6兵团现有官兵8000余员……极感战争痛苦,志愿局部和平。请即派员来部商洽。兹派中校副团长吴天发等人来贵部请示,请予照办……”对方不愿再战,当然是好事。朱云谦当即命令部队接受对方投降。因这位中校在路上耽搁了,这股敌军被我军击溃和俘虏了一些,19日下午受降者约5000人。建国后李以勖当了全国政协委员。他这张名片,朱云谦一直保存着。
  1949年8月下旬,85师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了莆田地区,随后进军泉州,9月20日到达同安,23日解放集美。集美镇是南洋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故乡。他在这里办有集美学校,驰名中外。当时陈嘉庚已到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集美后,朱云谦当即根据周恩来副主席的电报指示,派兵保护集美学校,并由朱云谦和师部其他领导同志联名贴出布告,要求各部队严密保护该校安全。这张布告由集美学校珍重保存,至今还陈列在陈嘉庚纪念堂中。
  在集美,85师为渡海解放厦门岛进行紧张的海上训练。朱云谦同干部战士一起努力学习操纵木船和抢滩登陆等战术技术。在集美,朱云谦和全师同志欢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出了“解放厦门,向新中国献礼”的战斗口号。85师解放厦门的作战任务是,在厦门岛北部西起神山东到陈厝沿海突破,占领高崎要塞和厦门机场,直奔全岛最高的云顶岩制高点,然后再扑向岛南部的前村、黄厝、曾厝按等地,把厦门全岛从中央劈成两半,封闭厦门港以东海岸。10月15日夜,朱云谦指挥254、255两个团共六个营,战胜敌火力封锁,冲过海峡天险,突破敌海岸防线,一举登陆成功,把新中国的五星红旗插上厦门岛北部的制高点神山。16日天亮前,又攻下殿前、高崎要塞和飞机场。当时兄弟部队三个师登陆不够顺利,完整登陆的只有85师这两个团。15日深夜,第10兵团叶飞司令员打电话给朱云谦,叫他过海统一指挥所有各师登陆部队。朱云谦乘小船登陆受阻,叶飞司令员16日中午又命令在岛上的85师吴森亚参谋长,指挥各师已登陆的部队向厦门市区突击。16日夜间,85师按预定作战方案攻占厦门岛南部各要点。17日上午,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厦门全岛,取得了我军首次大规模渡海作战的胜利。守敌3万余人大部被歼,仅汤恩伯、刘汝明等少数头头乘船逃窜。
  厦门解放后,兵团命令朱云谦带29军85师的253团和87师的259团,由28军首长统一指挥,参加了解放金门之战。当时金门守敌兵力较多,敌胡琏兵团又从广东汕头乘船撤到金门岛的料罗湾,有增援金门之势。而我军渡海船只不足,一次只能运送三个团。朱云谦听到各种反映后,认为打金门不能轻敌冒失,应向上级建议进一步做好准备,要筹集更多的船只。他向28军首长提出这个问题。28军首长说,已向兵团首长再三提出过,兵团首长坚持按原定时间打,我们不好再提意见。朱云谦又跑到厦门找叶飞司令员,想建议推迟攻击金门时间,抓紧筹集更多的船只。但叶飞司令员忙于厦门市的军管工作,求见他的人很多,朱云谦找不到机会同他深谈。日战斗发起前夕,朱云谦又派作战参谋彭允太骑马赶到28军指挥所,询问攻击时间是否有变。28军首长说:“兵团决心已定,明天发起战斗!”
  10月24日21时,28军两个团加一个营和85师的253团作为第一梯队开始渡海,25日凌晨一时许在金门岛北岸约10公里正面分头登陆。253团在古宁头登陆。但各登陆部队立足未稳,即遭敌两个师在坦克和海、空军配合下的连续反击。登陆部队不怕伤亡,顽强冲击,杀伤了大量敌人并奋勇向敌纵深挺进。253团一部控制古宁头登陆点,一部向金门县城方向发展。敌胡琏兵团两个军立即下船上岛增援。我登陆部队三个团同数万敌人浴血奋战,死打硬拼,前仆后继,杀得敌人遗尸遍野。但我登陆部队船只都被敌海、空军摧毁,无一艘返航。我军第二梯队又无法增援。26日,各登陆部队被敌包围,253团也退到古宁头坚守。朱云谦守在海滩上,眼看对面金门岛上炮火连天,报话机里传来登陆战友血战到底的誓言,他心急如焚,痛苦万分。27日,兵团政治部主任刘培善打来电话说:“金门岛上没有师级指挥员统一指挥,你快过海到金门去指挥。从厦门给你派一条机动船。”朱云谦想到登陆部队多数是28军,自己去指挥恐有不便,但军情危急,救人要紧,他二话没说,就接受下这个艰巨任务。他眼看兵团部从厦门调来的民用机动船乘风破浪而来,十分兴奋。谁知船主人贪生怕死,不愿送部队去金门,船快靠岸时,船主加大马力猛冲,一下子把船开到礁岸上搁浅了,必须等到海潮大涨才能开动。朱云谦气得火冒三丈,恨不能掏出手枪向船主开火,他狠狠地骂了几句,赶紧转身再设法找船。这时,上级又来指示,鉴于金门之战已近尾声,取消朱云谦过海指挥的任务。这天下午,激战60小时的金门战斗宣告结束,我登陆部队绝大多数壮烈捐躯。朱云谦失去了253团众多的亲密战友。
  1950年6月,朱云谦调任28军参谋长。他积极参加了再战金门的准备和训练工作。当年9月,美帝国主义扩大侵朝战争,战火逼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派志愿军抗美援朝,推迟解放金门。11月,陈毅司令员提名,调朱云谦到河南开封,任新组建的空军陆战师第一任师长,担负起创建我军第一代伞兵的光荣任务。
  1952年8月,朱云谦奉命到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学习深造。
  1955年,朱云谦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5月,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63年3月,朱云谦调空军学院任第一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并任空军党委委员,主持全院经常性领导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朱云谦受到残酷迫害,被非法关押。1969年10月,朱云谦被送到空军军粮城农场监督劳动。在长达五年的迫害期间,朱云谦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家属子女也被下放劳动。
  1974年1月,朱云谦回到广州军区空军任副政委,1975年任政委。
  1978年10月,朱云谦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分管干部工作。从1980年4月到1982年9月,他还兼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80年军委邓主席提出选些年轻、有文化的优秀干部到院校培养。为加强我军的干部工作,朱云谦做了大量工作。
  1982年朱云谦出席了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他当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并被大会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11月,他离开了总政治部副主任岗位。他和叶飞、陈丕显一道,主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的工作,并带病撰写革命战争回忆录。
  1988年8月,朱云谦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日18时10分,朱云谦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
内容编辑:
【】【】【】
??????????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 邮编:100081&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恋神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