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广东省1990年2000年2010年总城镇常住人口口和城镇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5~6题。5.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B.乡村人口比重1978年最低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完成5~6 题。5.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1990 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乡村人口比重1978 年最低C.2000 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6.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5.D 6.A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攀枝花人口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 公告通知 - 攀枝花市统计局
&游客你好,欢迎来到攀枝花市统计局网站!微信号:pzhstjj
最新头条:
当前位置: >
攀枝花人口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日&&& 发布人:&&& 签发人:何建跃&&& 浏览 330 次
攀枝花人口发展主要特征分析
2000年以来,攀枝花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稳定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性别比下降,老龄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和问题,需要加以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更好地促进人口健康、协调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人口总量增加
近年来,攀枝花市通过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等,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好转,人口居住生活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根据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以日零点为标准时间,全市常住人口121.4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10年全市常住人口共增加12.25万人,增长11.22 %,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从四川各地市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看,201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8041.82万人,攀枝花市人口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51%,比2000年提高0.2个百分点。常住人口总量居全省第19位,与2000年持平。
(二)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在历次普查中,攀枝花市环比增长率不断下降(见表一)。“六普”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一增长速度,是建市以来所进行的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的四个时期中,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一个时期
表一:历次普查攀枝花市总人口情况
1964年“二普”
1982年“三普”
1990年“四普”
2000年“五普”
2010年“六普”
资料来源:历次攀枝花人口普查资料。
增速减缓主要由于出生率大幅度下降。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10‰,死亡率为4.38‰,自然增长率为3.72‰。与2000年出生率相比下降5.74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0.6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5.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一直比较稳定,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总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三)全市人口密度继续提高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和衡量人口分布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口的密度会越大,聚集的人口会越多。我市人口密度由2000年的每平方公里147人增加到2010年的163人。
(四)城镇人口平稳增加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的标志。近十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科学引导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全市城镇化水平跨上了新的台阶。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2.97万人,城镇化率为60.1%,比全省(40.18%)高19.92个百分点。表明全市城镇化进程得以深入推进,城市对人口的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少数民族人口略有增长
与2000年普查结果相比,攀枝花市现有少数民族41个,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市人口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少数民族人数增加的速度超过汉族。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3.88万人,占85.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53万人,占14.4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8.65万人,减少1.68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0万人,增长1.68个百分点。
(六)性别比略有下降
人口性别比是指人口中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主要反映的是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2.89万人,占51.80%;女性人口为58.52万人,占48.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7.47。“五普”总人口性别比为109.74,10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下降。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常住人口区域分布不均
常住人口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东区人口总量最大,达到36.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0.01%。仁和区人口增加最快,仁和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由“五普”的18.7 %上升为 21.44%,上升2.74个百分点,东区上升1.09个百分点,西区、米易县、盐边县占全市比重分别下降2.23、0.93、0.64个百分点。
(二)各县(区)之间人口密度差异十分悬殊
多年来,东区人口密度一直遥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每平方公里达到 2182人,比2000年增加292人,比人口密度最小的盐边县高33倍。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每平方公里达到 151人、102人、64人,比2000年增加33人、6人、5人。四个县(区)的人口密度都有所增加,也有县(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人口密度的两极化趋势较明显。西区每平方公里达到 1311人,比2000年减少67人。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偏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在103至107之间,即在出生100个女婴的同时,平均出生103至107个男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普查登记的从日至日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25,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略有下降,但仍高出正常区间值。在0至9岁10个年龄组中,男性比女性多8.96%。
(四)老年人口抚养加重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市0-14岁年龄组的人口为20.3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78%;15-64岁的人口为89.95万人,占74.09%;65岁以上的人口为11.09万人,占9.1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高于国际老龄化社会通用标准近2个百分点,人口数量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加重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对生产结构与产品结构,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产生活都将带来巨大影响和严峻挑战。
三、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稳定和完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完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 二)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鼓励婚前和孕前医学检查,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开展出生缺陷筛查,加强出生人口素质的监测。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严格禁止利用B超等医学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
(三)建立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基本实现人口数量、结构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逐步将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应当加大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建立完善的对贫困居民的救助制度,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使社会贫困人口都因此而受益。应改革现行的福利体制,重整福利资源,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让全体市民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版权所有:攀枝花市统计局
技术支持:攀枝花市新时空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当前位置: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
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小题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D&&小题2:D试题分析:小题1:人口密度越大,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就越多。读图,根据不同距离处两条曲线的差值判断,2010年比1990年人口密度大,且单位面积人口数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在10千米附近,D对。2千米附近和4千米附近人口密度是减小的,A、B错。8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增加,但不是增加最多的区域,C错。小题2:图中人口密度在市中心附近明显呈下降趋势,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后,城市功能区出现明确划分,中心区由于地价上涨,由原来的住宅区转变成为商业区,住宅区向外迁移。B错。10千米附近人口密度呈明显上升的状况,说明城市规模扩大,10千米附近发展成城市住宅区。体现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D对。但不能表示城市等级提高,C错。城市面积扩大,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标志,A错。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主要考查你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乡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变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城乡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变化
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如图:(2)成因: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通达性和地价也各不相同,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 (3)划分:无明确界线,区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二)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以兼有其他功能。大城市功能复杂,还会形成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
1、概念: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分布和组合的模式。2、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四方面。3、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4、城市的合理规划 (1)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以达到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2)合理城市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4)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方便的联系;需劳动力多的工业区接近居民区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展余地。 (5)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要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得到最优方案。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影响的结果
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例如,美国的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带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平原;圣弗朗西斯科—圣迭戈城市带分布在西部沿海平原;芝加哥—匹兹堡城市带分布在中部平原
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高原地区,气候较凉爽,如巴西的城市多数分布在巴西高原
城市多分布在沿河谷底和开阔地
例如:我国的西安就在渭河平原,太原在汾河谷地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地带,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地区
货物在此转运,如我国江西的赣州
河流汇合处
大量人流和物流在这里集中和转运,如我国宜宾(岷江和长江);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武汉(汉水和长江)
河海交汇处,人流和物流在这里转运和中转,如我国上海和广州
河流曲线处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瑞士的伯尔尼(在阿勒河上)
利用天然河流防卫,如法国的巴黎(在赛纳河上)
&以煤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有: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我国的大同、鹤岗、抚顺、开滦;以石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国的阿伯丁与北海油田有关,我国的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与金矿有关;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靠帆船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北方靠马车,大多数城市在大道的会合处,如古代的邯郸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发展起来的,南方城市多数在河流的汇合处(沿河设城),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的发展,在公路和铁路的枢纽和沿线出现了一批城市,如我国在京广线的石家庄,郑州,陇海线上的宝鸡,京广线的株洲等;交通线的变化也会给城市分布和发展带来变化,如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的发展,扬州和济宁等运河城市发展比较快,但是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线的建成,这些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线沿线和沿海的城市发展比较快
政治、军事、宗教
古代的首都,现代的政治中心和省级行政中心,例如我国的合肥就是被定为省级行政中心而发展起来的,有一些国家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例如巴西的巴西利亚、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等;宗教因素建立起来的城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我国的拉萨、梵蒂冈
因科技而兴起的日本筑波,因旅游兴起的张家界,黄山等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一、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基本概念:A乡村是包括农村居民点、农业用地和相关设施在内的广大农村地域,其中农村居民点称为乡村聚落。B集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2、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二、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1、总体分布特征:A自然条件:好:乡村聚落多;差:乡村聚落少B地貌形态: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C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多;酷寒炎热或干旱缺水:少2、乡村聚落分布特点:临近水源所在地;多分布在地形较为平坦,气候、土壤、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临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靠近集市、宗教活动地等。3、乡村聚落的各种影响因素A地形:地形崎岖的地方,农户多在自家农田附近建设住宅,使山区的乡村呈现半积聚型或分散型的特征,村落的规模也比较小B气候: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乡村聚落的分布具有稀疏的特征C水文:水源不多,人们会向水源地集聚,村落较大,农舍密集;多水或易发水灾地区,村落采取避水方式,高处建村或形成水上村落D生产方式:牧民逐水草而居,房屋如蒙古包、毡房等可拆除,形成活动性乡村聚落E交通运输:比较大的乡村聚落,有许多是靠近交通干线的F商业贸易:不少乡村聚落因地方性商贸活动而形成和发展G另外在宗教活动地、旅游地或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助于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4、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A多分布在人口比较多的地方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D靠近是默哀、道观等宗教场所F与风俗民情有关三、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
按照城市用地的形态和道路骨架的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形态,城市常呈团块状,如成都、合肥、华盛顿;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分散,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形态,如重庆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又是丘陵、山区,地形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连续完整性。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举例)
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因素:
发现相似题
与“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434021544921580579100241198919572014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例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4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例2|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30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常住人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