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应用数学 钱伟长长由一个偏科生而成为一个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科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钱伟长的科学人生:从偏科生到物理专家
钱伟长的科学人生:从偏科生到物理专家
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后来由于家乡失火,他又陆续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但学习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为呼吁抗日救国,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北平沦陷,他到天津耀华中学任教近一年。1939年初经香港、河内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那一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他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与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里,那时,钱伟长到加拿大学习才刚刚一年。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后的4年里,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当时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3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当时被打成“右派”的共有6个人,只有他没有去北大荒劳动改造,原因是毛主席保了他。毛主席说,钱伟长是个好教师,要保留教授职位。所以钱伟长就成了一名保留教授资格的右派,继续待在清华园里。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9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科学家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
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在那里,他同样做出了贡献。
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科教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钱伟长和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一样,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他精神抖擞,准备为祖国科教事业的发展繁荣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1982年底,正在一家研究所讲学的钱伟长突然接到清华大学党委组织部的通知:中央任命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十分珍视中央对他的信任,以独特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工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提出了破“四道墙”的口号,这就是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减轻学习负担,他提出推行短学期制,精简教学大纲。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设了许多新的科系。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被任命为校长。
“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
前不久,笔者得到了一张钱老的作息时间表。
钱老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开始工作。他首先要浏览当天的各种报纸,读完报,秘书要向他汇报一些工作。接待来访者、开会一般都安排在9点以后。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可钱老对教育的现状、学校的发展、院系的设置还经常惦念着,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们也信任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人,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向他请教,请他出个主意。
下午3点到5点又是钱老的工作时间了。除了外出开会和听取汇报,老人一般在这段时间里要处理各种来信。由于钱老是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因此来信多是向他表示问候,也有人向他请教问题,处理每一封信老人都不厌其烦,而且非常认真。
晚上6点半至7点半是钱老的散步时间。过去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要走3000步,但近些年身体状况有所下降,虽然走不到3000步,但这个习惯却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9点半休息之前,钱老通常会在家人的陪伴下看一会儿电视。除了新闻外,老人最喜欢的当属体育频道。年轻的时候钱伟长就是个体育健将,现在仍是个体育迷,他说:“现在动不起来了,就看看人家比赛。”碰到喜欢的赛事,老人也会提前把闹钟上好,半夜三更的爬起来看直播,那种痴迷的劲头丝毫不亚于小伙子。
钱老现在最关心的是三件事:一是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人才的培养;三是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自主创新。钱老说:“自主创新,就是自己国家的问题自己解决,国家需要我工作到什么时候,我就工作到什么时候。”(来源:《中国人事报》)
相关专题:
背景资料:
相关新闻:
延伸阅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偏科生”到“万能科学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从“偏科生”到“万能科学家”
  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清华大学。
  “九?一八”事变让他愤然弃文从理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钱伟长闻之后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将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进黄浦江
  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那一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改派至加拿大。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1940年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与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里。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后的4年里,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戴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被划成“右派”。
  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9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科学家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
  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
  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提出高校破“四道墙”口号
  “文革”结束后,钱伟长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以独特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工大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提出了破“四道墙”的口号,这就是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负担,他提出推行短学期制,精减教学大纲。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成了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被任命为校长。
  ■伉俪情深
  夫妻61载相濡以沫 荣辱与共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清华大学物理系的高材生钱伟长看上了中文系的才女孔祥瑛。1935年,北京爆发“一二?九”学生运动,他们两位都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可是钱伟长还没来得及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就发生了“七七事变”,清华被迫南迁昆明。钱伟长一年后凑足路费,于1939年辗转到达昆明西南联大,从而与小别一年半的孔祥瑛会合。两个年轻人心心相印,同年8月1日终成眷属。
  婚后一年他只身出国留学
  婚后一年,钱伟长只身赴加、美留学,孔祥瑛一人抚养儿子元凯,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期。1946年9月,他们才得以重逢。
  接着,他们一起熬过了民不聊生的内战时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一起参与了清华大学的复兴,投入了如火如荼的实践;一起遭受了钱先生被错划成“右派”后的不公平待遇;一起在“文革”动乱中受苦受难;一起满怀喜悦迎接 “科学的春天”和改革开放时代。
  妻子让他潜心工作不买电视
  在钱伟长最落魄的日子里,孔祥瑛不离不弃,劝慰有加;孔老师落难之时,钱先生也伸出了有力的胳膊,给予抚慰。
  “四人帮”垮台后,孔老师已经退休,全力以赴地为钱先生做后勤保障工作,为了让钱先生潜心工作,坚持不买电视机,孩子们毫无怨言,经常到邻家去看电视。
  年近九旬时每日看望病妻
  在孔祥瑛病重住院期间,每天下午三点半,成了老先生去医院探望孔老师的“雷打不动”的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风尘仆仆去看望病榻上的白发老妻,这是何等感人的场面!然而,上苍太无情。老先生的深情没有挽留住孔老师,2000年,她还是先他而去了。之后整整3年,钱先生没有从丧妻之痛中恢复过来。
  ■功勋
  开创中国大学
  首个力学专业
  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被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制定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
  提出汉字输入“钱码”深厚的国学功底,也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钱伟长提出的汉字宏观字形编码(即“钱码”)在1986年国家标准局组织的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从34种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评为A类方案,单人输入速度第一。
  ■语录
  反对中学文理分家
  钱伟长院士生前的许多谈话,今天看来依然是极具针对性的真知灼见。
  ――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
不支持Flash钱伟长逝世视频播报
  导读: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8月7日,钱伟长遗体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来自全国的各界人士前往殡仪馆为钱伟长送别…[]
  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而他拆墙的核心目标就是:办出能兴国的教育…[]
钱伟长去世最新消息
钱伟长去世各界追忆
钱伟长主要生平事迹
SPECIAL SUBJECT
SOHU NEWS钱伟长生平
&&&日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荣誉: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主要著作:《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弹性力学》…[]
SOHU NEWS钱伟长成就
·1941年,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
·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5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钱伟长资料图片
钱伟长逝世视频
  钱伟长生平轶事
☉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
  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文史功底深厚的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
☉毕业典礼每年亲躬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听说您每年夏天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累吗?”“这是校长的职责,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周哲玮感叹说:“这就是教育家,心里总装着学生。[]
☉教育学生以国家为重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
☉作报告 身影遍及全国
  1978年到1983年,钱伟长在全国180个城市做了300多场报告,宣讲“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听讲人数达30余万。钱伟长经常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参观视察。一直为教育改革、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星火计划推广等建言献策,他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7点起床洗漱,早饭包括一个包子、稀饭、水果、牛奶、鸡蛋,有时候还会要求吃点小馄饨。8点接待来访客人,处理一下事情,听秘书念当天的报纸,他很关心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的新政策。然后钱老会在楼道或者是校园里散步,午睡一般到下午三四点,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他长寿的秘诀…[]
  钱伟长的学术成就
☉中国近代力学与应用数学主要奠基人
  1951年,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1956年他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在教育事业方面,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
☉推动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广泛应用
  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一时间,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1983年,钱伟长作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系列讲座并出版专著。通过学术性的争论,启发了中国学者在变分原理方面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拉格朗日乘子法在变分原理中的应用,推动了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方面蓬勃的研究活动和广泛的工程应用。[]
☉成名之作: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
  钱伟长在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器动力学方面作出多项成就,最有名的是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从一般弹性理论出发,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他因此作为冯-卡门60寿辰祝寿文集中最年轻的中国作者赔身于一批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中。他回国后从事的有影响工作是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
☉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
  钱伟长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1981年,他担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汉字是由能够表达形、声、义等多种信息的字形部件组成的。平时,人们经常是近似地、模糊地捕捉字形部件特征来读音辨义。“钱码”以汉字的宏观字形部件编码,把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
  钱伟长与教育
☉建议不同院系专业要推倒壁垒
  1931年,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成为国文、历史两科的“双料状元”。钱伟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建议高校教育要推倒不同院系之间专业的壁垒,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理工科院校要有中文系,中文系的学生则要学习现代科学基础概论。[]
☉一再强调大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性
  钱老一再强调大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许多高校片面地将外语等同于英语、日语,这不对。英语、日语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重视其他语种。西班牙语在中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广泛的使用范围,高校应该相应地增设西班牙语课程。盛行于南非等国家的阿拉伯语,也应日益受到重视。[]
☉钱伟长:学生“不懂”正常 “懂了”不正常
  钱伟长进一步指出,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些教师对照书本讲课,连书上的标点符号都照读不误,好象把学生教懂了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大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短学期制是他的首创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短学期制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创始人都是钱伟长上大是上海最早开展学分制的高校,也是公认的开展学分制最成功的高校。[]
  2005年,身体有些不适的钱伟长依旧出现在毕业典礼上:“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我希望你们真正能乐,忧最终能成为乐!”…[]
“三钱”:一个时代的记忆
&&&&如果说洋务、革命是前两代留学时代的关键词,那么到了第三代,他们的梦想则是&科技强国&。这批留学生是在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在新中国初期回国的。他们多是在幼年时期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留学欧美,思想中兼具东方的家国情怀和西方的独立自主。这批留学生中,有许多日后对中国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同志对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喊出的&别号&。[]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两弹之父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92年逝世。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杭州。因病于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江苏无锡人。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
█ 勇于探索:“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钱伟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随后有5年时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T-冯-卡门教授门下,和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那里,他遇到钱学森。冯-卡门教授给他们的勉励是:勇于探索和创新。
█ 坚持真理:&孰是孰非,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真理”
  钱三强很谦虚,从来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对下级、对小青年,也喜欢以平等的态度来讨论问题。对许多重大问题,他有坚定的看法,但是,从来不绝对化。即使确认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仍然要打上一两个问号,以待继续检验、考查。
█ 心系国家:&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三钱”都历经了风雨洗礼,骨子里却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胸怀,有着近代知识分子&强国梦&的深切情怀。当他们历经艰辛从国外回国时,带着的就是满身心的&强国梦&。不仅仅是“三钱”,两弹一星功臣23人有21位是第三代海归。
█ “三钱”离世,中国科学后继何人?
  至此,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巨星都黯然殒落。为什么是黯然呢?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青黄不接,功勋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相继离去,而人们还没看到新生的科学家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前进。正是,奇葩还未诞生,巨星相继殒落。这样的现状,会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沉痛。
█ 杰出的科学家首先需要有科学精神
  美国一位学者是这么看待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是&对逻辑的尊重,对查找数据的渴望,对知识和理解的愿望,对结果和前提条件的考量,对验证的要求以及质疑所有事情。&
谈科学精神往往又不能脱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如果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喻为一种哲学信仰的话,那么它也是目前中国很多学者可望不可及的一种奢望,同时又是很多人所不屑的&老古董&。
█ 杰出的科学家更需要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网上曾经流行这么一个段子打趣学子的生存状态:用考试消耗他们的精力,用分数限制他们的追求,用升学压迫他们的心智,用各种被阉割的知识迷惑他们的认知,用前途莫测的就业转移他们的求索,最后再在他们头顶压上一套房子,然后,这个世界一下就安静了。  虽然段子有些夸张,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纵然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能让他们能有多少的精力留在科学探索的路上?[]
铭记:那些共和国的科学家们
钱伟长去世最新消息钱伟长(资料图片)
钱伟长(资料图片)
  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起先,他就学于家乡的七房桥小学,后来由于家乡失火,他又陆续进过荡口镇的三所小学,但学习时断时续,时间都不长。13岁时,他来到了无锡,先后在荣巷公益学校、县立初中、国学专修学校读书。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随在苏州中学任教的叔父钱穆读书,学习到了数理化和西洋史,之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生活。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1935年,钱伟长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为呼吁抗日救国,他参加了“一二 九”学生运动和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北平沦陷,他到天津耀华中学任教近一年。1939年初经香港、河内到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讲授热力学。那一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他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8月,钱伟长终于赶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主攻弹性力学,不久他就和老师联合发表了一篇论文,与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刊登在一本文集里,那时,钱伟长到加拿大学习才刚刚一年。
  1942年,钱伟长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此后的4年里,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领域成果卓著。然而,正当钱伟长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