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完整版杜鲁门卡波特 电影《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谢谢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_藏书阁-爱微帮
&& &&&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 微信号 |bookenjoying——————————————————【内容】本书是美国作家杜鲁门o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围绕着一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展开各方面的议论,对孤独、恐惧、爱情、寻根、成长等主题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部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诗意、奇特而复杂,其中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是有声有色的文字游戏:华丽、璀璨,大胆地炫耀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作者将其思想用半隐秘的语言流动式地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显示了其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作者】杜鲁门o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曾两次获得欧o亨利小说奖。他自幼父母离异,高中便辍学,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篇小说《草竖琴》、《蒂凡尼的早餐》、《夏日十字街头》等;出版于1966年的《冷血》以“非虚构小说”的文体形式开创了美国纪实小说的先河,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坛地位;另有《圣诞忆旧集》、《犬吠》、《变色龙的音乐》 等作品集。【书评】卡坡蒂先生,圣诞快乐!作者:malingcat    懂得文学技艺的人都知道,想要煽情感人,比较取巧的是三个视角:动物、儿童、怪人。假如不能站在这样的视角上写,那么作品里出现动物、儿童、怪人,也是好的。动物视角可以凸显人类的可笑,儿童视角可以反观成人的可悲,怪人视角可以展示庸常生活的可怕,都是举重若轻的“有品”方案。至于作品里出现的动物、儿童和怪人形象,按照福斯特的理论,大都属于“扁平形象”,扁平形象个性突出、容易识别,最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单纯、足够单纯、单纯得一以贯之、单纯得可歌可泣。就如唐老鸭永远是那个嘎嘎的唐老鸭,就如堂吉诃德永远是那个有梦想的堂吉诃德,这类形象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易变的污浊世界,它们把单纯进行到底,把童话变成了神话。于是,读者们不得不向单纯投降,含着泪水纷纷回望——何时啊何地,失去了自己的冰肌玉骨、赤子心肠!    在文学世界里,这是一个路人皆知的陷阱,休想骗我啊,我不买账的。可是为什么,每次,遇到这样陷阱,我还是会笔直掉进去,然后一边拿着纸巾擤鼻涕,一边自嘲说:好吧,就当又净化了一次心灵吧。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读者。      杜鲁门o卡坡蒂,Truman Capote,,姓氏的重音在中间,k?’po?ti。他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个传奇:17岁在《纽约客》打工;19岁以短篇小说《关上最后一道门》(Shut a Final Door)获得欧o亨利奖;21岁以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获得最畅销处女作奖;24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他的声音,其他的房间》(Other Voices, Other Rooms),在《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录上屹立9个星期,与作品同时引起轰动的是封底那张由著名摄影师Harold Halma拍摄的“作者照片”,年轻、性感、并且危险。照片无法显示的是,他身高只有5英尺3英寸,也就是1米60,南方口音,嗓音尖细,动作女性化。但是这张照片迷倒了20岁的安迪o沃霍尔,也同样迷倒了广大读者,在刚刚开始的“影像时代”,这样的照片为卡坡蒂打下了“偶像”的标签,他红了。    红了的卡坡蒂得心应手地混迹于纽约文人圈、百老汇和好莱坞,他把自己的小说改写成戏剧、音乐剧,他写原创电影剧本、也改编电影剧本。名利是趟特快列车,下一站是1958年,他发表中篇《第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同代作家诺曼o梅勒称许他的文体,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完美的作家”。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于1961年上演,由奥德莉o赫本甜蜜演绎,“月亮河”冲决无数观众的心灵,泛滥为亿万双眼睛里的泪光莹莹。    1959年,卡坡蒂从《纽约时报》上看到一则犯罪新闻,立即萌生以此写一本书的强烈愿望,他从《纽约客》那里争取到一笔经费,此后6年倾尽全力投入马拉松式的采访和调查,终于在1966年发表非虚构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此书成为当年第一畅销书,给他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稿酬,亦被视为他毕生的代表作。同年,作为公共人物的卡坡蒂也达到了一生的巅峰,11月28日,在纽约广场酒店,他组织了一场“世纪舞会”,名流云集、衣香鬓影,以至于40年后还有人专门为这个大派对写了一本300页的书。    但是,卡坡蒂本人在写作《冷血》时已经有了酗酒迹象,像那种自毁天才的烂俗故事,他的人生曲线陡然向下,《冷血》之后不再有力作问世。人生最后的20年,他是尽人皆知的“问题人物”:公开的同性恋者,糜烂的“54俱乐部”的常客,他与滚石乐队的瓜葛,他与安迪o沃霍尔的关系,他自己制造的无数流言,他在媒体上的大放厥词,他的大脑萎缩,他的重新植发,他的精神崩溃,他的举止失常……声名悄悄变了质,虽然坏名声一样是可以卖钱的。1984年,因酗酒和过量服药导致肝损伤,卡坡蒂死在洛杉矶一个女性友人家中,终年59岁。    大家公认,卡坡蒂自恋、自大、虚荣、追名逐利、矫揉造作。可是,讽刺的是,卡坡蒂的“节日故事”又总是大家的首选礼物。32岁、44岁、59岁,走红期、巅峰期、没落期,卡坡蒂频频回望,写下三个感人的故事。他的真实人生有多复杂,他的笔下世界就有多单纯。正是这种对比的张力,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1956年,“A Christmas Memory”发表于Mademoiselle杂志。  1968年,“The Thanksgiving Visitor”作为“节日故事”以礼品书形式出版。  1983年,“One Christmas”作为“节日故事”以礼品书形式出版。    目前我们看到的《圣诞忆旧集》是三个故事的合集。洋红色硬皮封面,随意点缀着五片雪花,白色的封套上有老妇、小童、小狗和一颗亮着星星的圣诞树,一派温馨气氛。在急景凋年的2008岁尾,这样熨帖的小书的确很有“治愈”效果。    三篇故事的核心是同一组“梦幻组合”,包括了“动物、儿童和怪人”这无坚不摧的三元素,不仅如此,更为催人泪下的是,那一只叫奎妮的小猎鼠狗,它死了,葬在它经常埋骨头的草地上。那个叫巴迪的七八岁的男孩,父母离异、寄人篱下、受同学欺负,是寄予同情的最好对象。最后还有那位苏柯小姐,六十岁的老处女,六十岁的老小孩,有一颗天使般的心,她也过世了。——文学史上还有比这更具杀伤力的催泪炮弹么?没有了。    在现实中真正可怕的是,产生这感人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这三篇故事像卡坡蒂其他的早期作品一样,有着浓郁的自传色彩。卡坡蒂本人出生在新奥尔良,母亲当时只有17岁,父亲是个销售员。在他4岁时,父母离异,他被送到母亲的远亲家抚养,地点是在阿拉巴马州的Monroeville,这一家包括三个老处女和她们的光棍哥哥,组成“有点古怪的阿拉巴马一家人”。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Nanny Rumbley Faulk,也就是苏柯(Sook)小姐的原型,她是家中的厨子和杂役、巴迪的“奶妈”和好伙伴。    看得出,卡坡蒂在“苏柯小姐”这个形象上倾注了全部感情。她是家庭中的弱势者,相貌奇特——“像只矮脚母鸡”,微驼,微瘸,脸有点像林肯。她穿着破烂——脚上一双经常发出吱扭声响的破了边的网球鞋,夏天的花布裙外罩了件没有形状的灰色毛衫,那毛衫原是B叔的。她性格孤僻——她像害羞蕨一样害羞,目光惊怯,喜欢聚会却无法在聚会中坦然自处。家人把她视为孩童、甚至比孩童还不如,但是,在苏柯小姐身上,那孩童般的单纯有着灿烂的光辉,她善良、虔诚、勤劳,她对巴迪、对奎妮、对喜爱的陌生人、甚至对巴迪的“死敌”汉得森,全都一派驯良的善意。她是巴迪的精神支柱,她是巴迪的朋友、父亲与母亲。    真实世界的巴迪在11岁时回到母亲身边,继父是纽约的百万富翁,用“卡坡蒂”这个姓氏取代了“帕森斯”(Persons)。不过好景不长,继父很快破产,一家人搬出在公园大道的公寓,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辞世,卡坡蒂甚至没有上大学就不得不出来谋生。说到底,卡坡蒂的童年与少年历尽坎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苏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亦有负面的成分,而坏小子汉得森对他的欺辱,也难免造成心灵的创伤。在某种意义上,他后来的虚荣心与名利欲,不过是一种代偿心理。名利场上春风得意的是卡坡蒂,而那个叫巴迪的“贫穷但很快乐的阿拉巴马赤脚男孩”,才是作家一生回望的对象。    在《一个圣诞节的记忆》一篇,他写到苏柯的睡床是玫红色——她喜欢的颜色,上面盖了一床百衲被。事实上,现在位于Monroeville小镇的“卡坡蒂展览”,还在展出这条被子。是苏柯亲手缝制的,卡坡蒂从婴儿时代一直用到他辞世,甚至旅行时都不忘携带。他临终的遗言是:“是我,是巴迪,我冷啊。”    看在这遗言份上,我原谅了卡坡蒂。其实我宁愿他一生平凡快乐,不希望他用自身的伤痛化作这催泪瓦斯。还有比这更奇妙的圣诞书么,甜甜的是外表,苦苦的是内核。  
点击展开全文
阳光午后,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份收获.为你精彩推荐各类好书,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第三方登录: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
本书是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23岁时的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围绕着一名少年寻找自我的历程展开各方面的议论,对孤独、恐惧、爱情、寻根、成长等主题进行了探索。这是一部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诗意、奇特而复杂,其中充满了比喻和象征,是有声有色的文字游戏:华丽、璀璨,大胆地炫耀写作技巧,具有鲜明的实验性。作者将其思想用半隐秘的语言流动式地环环相扣地表达出来,显示了其对语言惊人的驾驭能力,被誉为“20世纪中期文学的试金石”。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学作家,曾两次获得欧·亨利小说奖。他自幼父母离异,高中便辍学,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中篇小说《草竖琴》、《蒂凡尼的早餐》、《夏日十字街头》等;出版于1966年的《冷血》以“非虚构小说”的文体形式开创了美国纪实小说的先河,进一步奠定了其文坛地位;另有《圣诞忆旧集》、《犬吠》、《变色龙的音乐》 等作品集。【书评】卡坡蒂先生,圣诞快乐!作者:malingcat  懂得文学技艺的人都知道,想要煽情感人,比较取巧的是三个视角:动物、儿童、怪人。假如不能站在这样的视角上写,那么作品里出现动物、儿童、怪人,也是好的。动物视角可以凸显人类的可笑,儿童视角可以反观成人的可悲,怪人视角可以展示庸常生活的可怕,都是举重若轻的“有品”方案。至于作品里出现的动物、儿童和怪人形象,按照福斯特的理论,大都属于“扁平形象”,扁平形象个性突出、容易识别,最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单纯、足够单纯、单纯得一以贯之、单纯得可歌可泣。就如唐老鸭永远是那个嘎嘎的唐老鸭,就如堂吉诃德永远是那个有梦想的堂吉诃德,这类形象以不变应万变,在这个易变的污浊世界,它们把单纯进行到底,把童话变成了神话。于是,读者们不得不向单纯投降,含着泪水纷纷回望——何时啊何地,失去了自己的冰肌玉骨、赤子心肠!  在文学世界里,这是一个路人皆知的陷阱,休想骗我啊,我不买账的。可是为什么,每次,遇到这样陷阱,我还是会笔直掉进去,然后一边拿着纸巾擤鼻涕,一边自嘲说:好吧,就当又净化了一次心灵吧。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读者。  杜鲁门·卡坡蒂,Truman Capote,,姓氏的重音在中间,k?’po?ti。他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个传奇:17岁在《纽约客》打工;19岁以短篇小说《关上最后一道门》(Shut a Final Door)获得欧·亨利奖;21岁以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获得最畅销处女作奖;24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他的声音,其他的房间》(Other Voices, Other Rooms),在《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录上屹立9个星期,与作品同时引起轰动的是封底那张由著名摄影师Harold Halma拍摄的“作者照片”,年轻、性感、并且危险。照片无法显示的是,他身高只有5英尺3英寸,也就是1米60,南方口音,嗓音尖细,动作女性化。但是这张照片迷倒了20岁的安迪·沃霍尔,也同样迷倒了广大读者,在刚刚开始的“影像时代”,这样的照片为卡坡蒂打下了“偶像”的标签,他红了。  红了的卡坡蒂得心应手地混迹于纽约文人圈、百老汇和好莱坞,他把自己的小说改写成戏剧、音乐剧,他写原创电影剧本、也改编电影剧本。名利是趟特快列车,下一站是1958年,他发表中篇《第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同代作家诺曼·梅勒称许他的文体,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完美的作家”。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于1961年上演,由奥德莉·赫本甜蜜演绎,“月亮河”冲决无数观众的心灵,泛滥为亿万双眼睛里的泪光莹莹。  1959年,卡坡蒂从《纽约时报》上看到一则犯罪新闻,立即萌生以此写一本书的强烈愿望,他从《纽约客》那里争取到一笔经费,此后6年倾尽全力投入马拉松式的采访和调查,终于在1966年发表非虚构小说《冷血》(In Cold Blood),此书成为当年第一畅销书,给他带来数百万美元的稿酬,亦被视为他毕生的代表作。同年,作为公共人物的卡坡蒂也达到了一生的巅峰,11月28日,在纽约广场酒店,他组织了一场“世纪舞会”,名流云集、衣香鬓影,以至于40年后还有人专门为这个大派对写了一本300页的书。  但是,卡坡蒂本人在写作《冷血》时已经有了酗酒迹象,像那种自毁天才的烂俗故事,他的人生曲线陡然向下,《冷血》之后不再有力作问世。人生最后的20年,他是尽人皆知的“问题人物”:公开的同性恋者,糜烂的“54俱乐部”的常客,他与滚石乐队的瓜葛,他与安迪·沃霍尔的关系,他自己制造的无数流言,他在媒体上的大放厥词,他的大脑萎缩,他的重新植发,他的精神崩溃,他的举止失常……声名悄悄变了质,虽然坏名声一样是可以卖钱的。1984年,因酗酒和过量服药导致肝损伤,卡坡蒂死在洛杉矶一个女性友人家中,终年59岁。  大家公认,卡坡蒂自恋、自大、虚荣、追名逐利、矫揉造作。可是,讽刺的是,卡坡蒂的“节日故事”又总是大家的首选礼物。32岁、44岁、59岁,走红期、巅峰期、没落期,卡坡蒂频频回望,写下三个感人的故事。他的真实人生有多复杂,他的笔下世界就有多单纯。正是这种对比的张力,足以令人唏嘘不已。  1956年,“A Christmas Memory”发表于Mademoiselle杂志。  1968年,“The Thanksgiving Visitor”作为“节日故事”以礼品书形式出版。  1983年,“One Christmas”作为“节日故事”以礼品书形式出版。  目前我们看到的《圣诞忆旧集》是三个故事的合集。洋红色硬皮封面,随意点缀着五片雪花,白色的封套上有老妇、小童、小狗和一颗亮着星星的圣诞树,一派温馨气氛。在急景凋年的2008岁尾,这样熨帖的小书的确很有“治愈”效果。  三篇故事的核心是同一组“梦幻组合”,包括了“动物、儿童和怪人”这无坚不摧的三元素,不仅如此,更为催人泪下的是,那一只叫奎妮的小猎鼠狗,它死了,葬在它经常埋骨头的草地上。那个叫巴迪的七八岁的男孩,父母离异、寄人篱下、受同学欺负,是寄予同情的最好对象。最后还有那位苏柯小姐,六十岁的老处女,六十岁的老小孩,有一颗天使般的心,她也过世了。——文学史上还有比这更具杀伤力的催泪炮弹么?没有了。  在现实中真正可怕的是,产生这感人故事的背景是真实的。这三篇故事像卡坡蒂其他的早期作品一样,有着浓郁的自传色彩。卡坡蒂本人出生在新奥尔良,母亲当时只有17岁,父亲是个销售员。在他4岁时,父母离异,他被送到母亲的远亲家抚养,地点是在阿拉巴马州的Monroeville,这一家包括三个老处女和她们的光棍哥哥,组成“有点古怪的阿拉巴马一家人”。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Nanny Rumbley Faulk,也就是苏柯(Sook)小姐的原型,她是家中的厨子和杂役、巴迪的“奶妈”和好伙伴。  看得出,卡坡蒂在“苏柯小姐”这个形象上倾注了全部感情。她是家庭中的弱势者,相貌奇特——“像只矮脚母鸡”,微驼,微瘸,脸有点像林肯。她穿着破烂——脚上一双经常发出吱扭声响的破了边的网球鞋,夏天的花布裙外罩了件没有形状的灰色毛衫,那毛衫原是B叔的。她性格孤僻——她像害羞蕨一样害羞,目光惊怯,喜欢聚会却无法在聚会中坦然自处。家人把她视为孩童、甚至比孩童还不如,但是,在苏柯小姐身上,那孩童般的单纯有着灿烂的光辉,她善良、虔诚、勤劳,她对巴迪、对奎妮、对喜爱的陌生人、甚至对巴迪的“死敌”汉得森,全都一派驯良的善意。她是巴迪的精神支柱,她是巴迪的朋友、父亲与母亲。  真实世界的巴迪在11岁时回到母亲身边,继父是纽约的百万富翁,用“卡坡蒂”这个姓氏取代了“帕森斯”(Persons)。不过好景不长,继父很快破产,一家人搬出在公园大道的公寓,母亲服了过量的安眠药辞世,卡坡蒂甚至没有上大学就不得不出来谋生。说到底,卡坡蒂的童年与少年历尽坎坷。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苏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亦有负面的成分,而坏小子汉得森对他的欺辱,也难免造成心灵的创伤。在某种意义上,他后来的虚荣心与名利欲,不过是一种代偿心理。名利场上春风得意的是卡坡蒂,而那个叫巴迪的“贫穷但很快乐的阿拉巴马赤脚男孩”,才是作家一生回望的对象。  在《一个圣诞节的记忆》一篇,他写到苏柯的睡床是玫红色——她喜欢的颜色,上面盖了一床百衲被。事实上,现在位于Monroeville小镇的“卡坡蒂展览”,还在展出这条被子。是苏柯亲手缝制的,卡坡蒂从婴儿时代一直用到他辞世,甚至旅行时都不忘携带。他临终的遗言是:“是我,是巴迪,我冷啊。”  看在这遗言份上,我原谅了卡坡蒂。其实我宁愿他一生平凡快乐,不希望他用自身的伤痛化作这催泪瓦斯。还有比这更奇妙的圣诞书么,甜甜的是外表,苦苦的是内核。  卡坡蒂先生,圣诞快乐!   
发表评论:
馆藏&19521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血 杜鲁门卡波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