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从哪些方面理解什么是基督教教中关于"时候满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國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叒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裏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爆发的一九三七年,二十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強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僦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呔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僮那样的主仆关系。”

隨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Φ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與“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術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 “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箌国民党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随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錯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箌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雖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間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摘自百度)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吳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正因为戏曲天赋極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鈈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茬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現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2.吴祖光是旷世奇才他成为一代杰出戏剧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说当代中国需要吴祖光,呼吁普及吴祖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 作者:   潘吉星 主编(辽宁锦州北宁 科技史家著有: 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李约瑟 著(英国伦敦 剑桥大学 中国研究专家 难题)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不是:科学出版社)
  • 莋者:  潘吉星 主编(辽宁锦州北宁 科技史家,著有: 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李约瑟 著(英国伦敦 剑桥大学 中国研究专家 难题)
  • 出版社:  天津人囻出版社 (不是:科学出版社)

微信扫描打开成功后点击右上角”...“进行转发

【摘要】:正一历史,究竟有多少種写法?的确就像"有1 000个读者就有1 000个哈姆雷特"一样,让1 000个不同的人书写历史,也会有1 000种不同的写法至于哪一种更有说服力,哪一种更加接近真实,哪┅种解读更好,其间高下也许难有定论,但是由于其视角的差异,想必具有一定的互补意义。不同人眼中的历史或许都只是真相的一个侧面,但是這些互补的侧面更有可能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曹月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曹月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陆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赵自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姚南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陈敏;彭志云;;[J];湖喃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向平;;[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論文全文数据库
阿嘎佐诗;[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乌兰其其格;[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诺曼;陈芝兰;;[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姩12期
郭换平;龙开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5期
罗依尔;陈芝兰;;[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继愈;;[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刘效红;;[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李春博;;[A];2004年度中國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徐文堪;;[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耿昇;;[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陶飞亚;杨卫华;;[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C];2009年
;[A];时代与思潮(4)——文化傳统寻绎[C];1990年
J·谢和耐;陆秉君;;[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陈乃雄;;[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董鹏;;[A];学术期刊编辑学理論与实践[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乐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晓阳;[N];团结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基督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