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为了和平还是为了战争雷霆

  第七卦 师下坎上坤  师,贞。丈人,吉,无咎。《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六三:师或舆尸,凶。《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舆尸”,使不当也。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师卦以一次完整的战争阐述了战争规律。商周之际,年轻人要想建侯立业,最好的途径就是沙场树军功。作为姬发,需讼是文治,师比是武功,经过这两个方面的锤炼,姬发才在众子弟中脱颖而出,成为王位继承者。  由于上篇是写周武王的经历,下篇是写周文王的经历,而在政治上,两人有大约不到十年的一段时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上篇师—否6卦,在时空上对应着下篇的震—小过12卦。  师,贞。丈人,吉,无咎。——带兵打仗,需思虑周密。老成持重则吉祥,战场上要随时纠正错误。  师,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在此代指军队。  丈,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大戴礼记》:“丈者,长也。”  行军打仗,要多动脑。丈人,在此指德高望重、老成持重的人。即作为将领,要爱护士兵,用行动树立威望,遇到军情要冷静分析,不冲动冒进。  无咎,偶尔一两次败仗不算什么,但要吸取教训,不要一错再错。更何况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定要做到随机应变。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xù众。   水被包纳于大地之中,这水就是军队。大地越是深厚,地下水越是丰沛。  君子仿效此象,通过大力聚养百姓的办法来丰富兵源。“兵农合一”是周代兵役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平时耕田,农闲训练,战时每家出一人应召参战,所以民力之多寡,是军力之根本。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出征:出兵打仗要军纪严明,律令不一则凶险。  律,本义法律,法令。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否pǐ,闭塞,阻隔不通。  臧zāng,成功。《左传》:“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否臧,成败、善恶、优劣。  初六相当于军队出征前在阅兵场誓师的画面。号角齐吹,主帅宣布军规军纪,比如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等。  军令如山,一视同仁,才能提高战斗力。凭着个人好恶,或者人情贿赂有偏有向,执法不一,是谓“否臧”。  《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打仗不是靠卜筮天赐,而是靠军纪实力。金人之所以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是因为岳飞治下的岳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号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军队以军纪严明为先,丧失纪律、军纪混乱的部队如同一盘散沙。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进军:主帅稳坐中军,吉,知错即改。君王接连嘉奖犒军。  锡,通“赐”。给予,赐给。锡命,天子有所赐予的诏命。  初六出征,九二则是进军途中。  商代的军队建制分右、中、左三师。在师中,即在中师。九二作为主帅坐镇中师,部队推进时阵形稳健,无懈可击。  无咎,不再犯错,知错即改。这里所指的错误有多种可能,比如行军宿营、战略战术等。  行军宿营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骚扰百姓,无咎则是指要杜绝此类事件,发生一起就治理一起,以儆效尤。比如曹操治军以“军法甚严”著称,夏侯敦所领青州兵“劫掠民家”,于禁领兵“于路剿杀,安抚百姓”,青州兵诬告于禁谋反。曹操不仅惩责了夏侯敦治兵不严之过,而且对于禁大加褒奖,“赐以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攻冀州时,曹操号令三军不得骚扰百姓,“如有杀人鸡犬者,如杀人之罪”  总之,一路上秋毫不犯,爱护百姓,大军气势如虹,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捷报频传,君王不断地派人接济补养、犒赏三军、鼓舞士气。  《象》曰:“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怀,心里存有,包藏。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这样稳扎稳打的军队一定是上天所宠爱的,一定能打胜仗。  君主多次给予表彰,是因为九二心存爱民之心,一路上军纪严明,不骚扰路过的诸多邦国,也不抢掠被攻占的城邑,将文王的仁德施布天下。
  六三:师或舆尸,凶。——受挫。部队伤亡众多,凶。  或,有人,也许。在此指阵亡者。  舆,车厢,后泛指车辆,尤指马车。此处用作动词,指运载。  作战失利,大车拉着阵亡将士的尸体回来。  《象》曰:“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大无功,打了大败仗也。
  六四:师左次,无咎。——退守。部队后退驻扎,不要冒然再战。  左,左手。与“右”相对。  次,临时驻扎。  夏商周,朝官尊左,凶事、兵事尊右。左次是退守之地,处于被动局面。  六三大败之后,主帅审时度势,退军三舍,重整旗鼓,准备一雪前耻。  无咎,不可再犯错。即不可明知此时实力不如还勉强再战。  总之,受挫后该怎么办呢?退师防守,高悬免战,在想出扭转胜利的办法之前,不要轻易出战。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战场事态变化多端,敌我消长随时变换,所以要因敌制宜,当进则进,当守则守,这都是符合用兵之道的,故曰战事处于下风的此时退师防守未失常道。
  世间狂徒还真是多啊。  楼主,拜托你去看下甲骨不卜辞和周代金文好不好?再不行你也应该看下《老子》《论语》吧?文字都看不懂的人,一天到晚意淫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僵持:就象田地里有些禽鸟在吃庄稼,应当拘拿散布流言者,不要使军心动荡。依然要任用长子统率部队,换上其他子弟反而会导致惨败,临阵换帅是大忌。  执,拘捕,捉拿。  言,说话。  帅,军队中最高级的指挥官。  长子,周文王的正妃太姒为其生十子:依次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等,史载伯邑考在姬昌羑里被囚时前去营救,被纣王杀害。所以这里的长子应该就是指的武王姬发。   弟子,为人弟者与为人子者。在此相对于长子,指主帅的弟弟们。  从进程上说,此时战争进入了僵持阶段,由于主人公这边收缩战线转入全面防御,对方强攻不下,一时也无可奈何,于是开始派间谍到后方实行反间计。  田有禽,农田里有许多禽鸟在吃作物,比喻敌方派来的造谣者,以及不明真相的传谣者、朝廷上吹风说闲话者等。  利执言,对于这些散布谣言,蛊惑人心者,应当抓起来。  无咎,不能任由谣言扩散,动摇军心、民心。  此时,正是考验君主的关键时刻。是临阵换将,还是继续信任当初选中的主帅?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的一次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君主英明果断,一锤定音:继续让长子统帅部队,如果让其他子弟统帅,则还会继续吃败仗,甚至伤亡会更多,那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长子帅师,弟子舆尸”的句式类似于坤卦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指“长子帅师则得,弟子帅师则丧”。  总之,在这个非常时期,为了维持局面就需要掌控舆论,对动摇军心、散放蛊惑之词的人严厉制裁。对于在前方作战的主帅,则要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是作者欲通过本爻传递的关键信息。  《晏子春秋》:“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只要是开始的时候通过考察做好了疑人不用,就要敢于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主观能动性。长平之战在秦国反间计下赵孝成王将主帅廉颇换为赵括,明末崇祯在魏忠贤余党挑拨和皇太极反间计下残杀袁崇焕,都是用人多疑的失败典型。   《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使,用。  依然任用长子作为军队的主帅,是按照中道做出的。而任用次子作为主帅之所以会招致“舆尸”之溃败,是因为用人不当,不该这个时候换将。
  @丰铭5 我是名全职妈妈,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开了个淘宝店,专营毛绒玩具,淘宝搜索宝贝@新潮起源,新开的,品种全,价格低,大家多多支持哦,看到此贴进店有优惠呢,宝贝@新潮起源呢,本桃宝专营各类萌宝毛绒玩具,宝贝搜索@新潮起源      
  六名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决战。伟大的君王传来命令,开辟疆土承继家业,胆小自私的人可以不参加。  国,邦国。殷商之时,天子有天下,诸侯封地为国,大夫食邑为家。  经过修整,元气恢复,一切准备就绪。  这一爻的描述就象一个总攻前的动员大会:长子登高疾呼——伟大的君王传来命令,大家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胆小自私的人可以不参加,勇士们冲啊!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纠偏谓之正。君主传来命令:将士们,不要气馁,重新振作起来杀敌立功。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小人乱邦,即退缩怯懦的人会影响我军气势与战斗力,从而搅乱我封邦建国的雄心壮志。
  先做个修订:《周易》中无咎、无悔的“无”字都用作“毋”,指毋咎、毋悔,而不是没有咎、没有悔。  第八卦 比 下坤上坎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六四:外比之,贞吉。《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无首,凶。《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行师用比,在此讲立师之道,谈如何凝聚军队,以加强战斗力。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团结,就能胜利。追本溯源,战争还是为了和平,不要为了战争而战争。但是当面对敌人挑衅时,怯懦逃避只会招来更多的欺辱。  比,旧读bì,现读bǐ,本义并列,并排。形容接近,亲和,即一种平等、亲近关系。  原,本义水源,源泉,是“源”的古字。指最初的,开始的。动词指推究。《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注:“谓寻其本也。”  筮,龟为卜,策为筮,古代用蓍草占卦称为筮占。  元,开始。  永贞,理想。  宁,安宁,平安。  方,地区、地域。  后(後),本义:迟到,走在后。  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比,吉”:比,就是团结一致,相互支持。将士同心,并肩战斗,则战无不胜,此言带兵之道也。关于古代的比肩作战,《尚书?牧誓》中有段描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大意是:“今天的决战,每前进六、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齐一下队列。将士们,奋勇向前啊!每交战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一下阵容。”这种作战方式,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力量。  “原筮”:占卜的目的是明吉凶,知天意。所以所谓源泉的筮占,就是指推究天意,追溯事物的本质。那么作者探究的结论是什么呢?是“元永贞,无咎”。  “元永贞”是开创理想的未来。在师比卦的时义中,此理想也就是战争的目的。文王以仁德闻名,其战略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即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就像军队的存在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维护和平一样。  “无咎”,不要犯错。既然和平是目的,战争只是迫不得已的最后手段,那么就不能打个没完。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不宁方来”,不安宁的地方来到眼前。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和平,但是总有人想挑衅。怎么办呢?  “后夫凶”,退缩不前的男人凶。不要战争不代表惧怕战争,当有危险来临,当面对敌人无理挑衅时,只有直面战争,给予严惩才能解决问题。还是司马法说的:“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记载商鞅思想言论的《商君书?画策》也有类似观点:“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毛主席则更干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水在地上,二者亲比和谐。先王效仿此象用封邦建国,来密切与诸侯的关系,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先王以建万国”这句话,明显是指周朝建国时武王、周公分封天下的封建制度。
  好,去买本……
  丰铭试作周易序卦歌(上)
  六十四卦,  两两相乘;  奇干偶枝,  经纬纵横。  篇分上下,  文武人生;  子孝父尊,  焉能平分。  上经三十,  赞武王事;  下经三四,  文王历程。  乾坤概论,  总括上篇;  既济未济,  下篇纲领。  乾述武王,  成帝之路;  坤阐谋略,  智慧人生。  屯写寒窗,  莘莘学子;  蒙论传道,  教书育人。  需已冠带,  进入职场;  讼谈矛盾,  游刃纷争。  屯蒙需讼,  成长自立;  以下师比,  沙场建功。  师写战争,  存亡之道;  比论带兵,  将士同心。  小畜凯旋,  重建民生;  履演策略,  避殷正锋。  泰写接班,  骏马奋竞;  否论交班,  选贤任能。  时光至此,  无语凝噎;  文王去世,  武王登场。  同人天下,  兴兵戡商;  大有统战,  牧野鹰扬。  谦谦君子,  以德服人;  豫写抉择,  战略权衡。  同人大有,  广角画面;  谦豫近距,  领袖英风。  随收殷民,  入主朝歌;  蛊靖殷乱,  中原定鼎。  临至大过,  均讲治国;  角度不同,  反复阐说。  临写君主,  为政之道;  观述理念,  勤政爱民。  噬嗑刑狱,  督察吏治;  贲立官风,  廉政清明。  剥提反思,  以史为鉴;  复聚共识,  自省修身。  无妄大畜,  宏伟蓝图;  依循规律,  快马兼程。  颐谈赋税,  薄敛惠民;  大过暴苛,  国富民穷。  坎诉病难,  积劳成疾;  离辞人间,  绩业永恒。
  《周易》计有六十四卦,虽然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卦有定论,但传统注解对其中大多数卦的解释还是有一点根据的,特别是乾坤、革鼎等卦。然而,有那么三卦,却是与本义风马牛不相及,根本没有摸到边儿。这三卦是:豫、离、遯。
  @丰铭5 20楼
09:44:00  乾qián,元亨。利贞。——勇于进取,才能开创未来。应当多思多问。  乾,本义:上出。上进的意思。乾又是卦名。64卦的卦名,相当于64卦的标题,并不是文王推演64卦时就有了,而是几十年后随着《周易》文本一起诞生的。我们知道,中古前的文章标题很不规范,都是后人选取篇章第一句话中的重要词汇,甚至直接取开头的一两个字词。《周易》卦名的命名规则也是如此,卦名本身就是卦辞的一部分。  儒家将元亨利贞解为四......  -----------------------------  窃以为,元-开创(象春木,崭露头角)、亨-渠道建设(象夏火,通达 繁荣)、利-盈利模式的提炼(象秋金,敛而实)、贞-恪守既定模式(象冬 寒水结冰,贞固不移)
  不要把《周易》看成一盘散沙  强调一下前面说过的那三个体例。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具有严谨的结构。  64卦按照1、2,3、4…36、64分成32对卦,这些卦与卦之间是互补关系,比如3、4卦屯蒙,屯卦从学生角度讲学习,蒙卦则从老师角度讲教育。  每卦都在讲述一个主题,卦辞是破题,是这一卦的旨要。  每卦之内的六爻之间有逻辑递进关系,如果用植物的生长过程作比喻,则六爻所对应的状态分别是:播种、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收获。  除了1、2,63、64是概括总结之外,上经的3、5…29,下经的31、32…61这些奇数卦之间都有逻辑关系,就像故事是依次展开一样。  所以,奇数卦之间、对应卦的对应爻之间、卦内的前后爻之间,必须结合着读,否则,您眼前的《周易》就只是一盘散沙。
  收藏并下载。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一视同仁: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人例外。每个士兵都能吃饱喝足,他们就会奋勇杀敌,吉祥。    孚,信用,信誉。  缶,盛酒浆的瓦器。  它,称代人以外的事物。相当于“别的”、“其他的”。  师初六申明了军纪,在此讲如何落实。  “孚”所指之信用,是说在正式场所、军法军令面前,有原则的并列之。这是从刚的一面强调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因个人感情好恶而罔顾、超越军法。  “有孚盈缶”,有信用的给每个人都倒满酒,盛满饭菜。这是从柔的一面,讲如何凝聚军心。真诚地对待每个士兵,不克扣军饷,让每个人都吃饱饭。  对于才出兵的初爻,“终”之箭头所指就是战场。如果这种治军之道贯彻整个军队,作为将领能如此对待兵士,那么兵士们就一定会誓死效命,你的爱护之情终究会在战场上得到回报的。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从开始就公正执法,士兵们就会同心协力。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稳步推进:三师互为犄角,把握好阵形则吉祥。    师九二行军井然有序,在此指出首先要做到我方各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  内部亲近,即左中右三师并肩作战,位置互相照应,不孤军深入以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象》曰:“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打铁还需自身硬,先做到自身内部没漏洞,不出差错。
  “孚”所指之信用,是说在正式场所、军法军令面前,有原则的并列之。这是从刚的一面强调军法面前人人平等,绝不能因个人感情好恶而罔顾、超越军法。  “有孚盈缶”,有信用的给每个人都倒满酒,盛满饭菜。这是从柔的一面,讲如何凝聚军心。真诚地对待每个士兵,不克扣军饷,让每个人都吃饱饭。  不仁不义的说法  能够这样吗?  更重的话我都不想说了。
  六三:比之匪人。——唯才是举:任用错了人。    匪,假借为“非”,表示否定。  师六三交战失利,在此指出了原因。亲近了不该亲近的人,即用人不当。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用人不当,信任的人却不得力,岂不损兵折将、伤感痛惜?如诸葛亮之于马谡失街亭也。  六四:外比之,贞吉。——据守待援:向外寻求支援,多想办法则吉祥。    师六四后退防守,在此指出不能只是消极固守,而应积极的思考对策。  外比,向外亲近,即多方求援。对方兵强将勇,实力强大,我方一时无可奈何,所以需要寻求外部帮助,比如等待援兵等。小说中也常有这样的情节:对方有将领无人能敌,我方只好去寻访可以克制他的高手来对阵。贞,多想办法,多方调度救兵也。  《象》曰:“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向外寻求贤明的人,是为了在高人的指引下扭转局面。刘备屡战失利后三顾草庐敦请诸葛亮,即是“外比于贤”。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敬天爱民:先王狩猎时三面驱赶而网开一面,以示好生之德。于是邑人就能放下心安居乐业,吉祥。    显,明显,露在外面容易看出来。  诫,警告,劝人警惕。  “比”有大小,前面诸爻是与某个别对象亲比,谈用人之道,是小比;九五则是大比民心,谈王霸之道。  师此时处于战事胶着状态,双方都损失惨重,进入消耗战,是对双方人力、财力的考验,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作为后方的君主,作者指出这时应当用“显比”,大张旗鼓的宣传亲比之道,与百姓同甘共苦,只有赢得民心支持,才能渡过此难关。  以下是讲如何表现出“显比”。  王用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史记?卷三?殷本纪》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成汤网开三面,以其仁厚使诸侯归服,文王在此仿效之,是为了彰显仁德,收拢民心。如此仁德之君,老百姓就不会在其处于逆境时加以背弃,甚至远方的人也会前来投奔。有了人,前线兵源、物资的补充就有了保障,就为这场战争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显比”是此时的战略需要。  《象》曰:“显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顺,“失前禽”也。“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彰显亲比之道之所以吉祥,是因为位正行中,把自己摆在了恰当的位置上,做了适当的事情。此时以高压统治榨取本已不堪重负的百姓不可取也。  舍弃往前逃跑的野物不抓,只抓捕惊慌失措中朝向打猎者的野物,就是所谓的“失前禽”。  邑人不会因为感到国家没有希望了而互相劝告离开,是因为君主用自己中道的行为给了大家信心。  上六:比之无首,凶。——高瞻远瞩:主帅没有战略眼光,则凶。  无首,没有头。在此比喻没有主见。如果在此时作为主帅没有一个清晰地战略认识,还是一味地僵持、僵持,民众将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彻底崩溃。  四爻是战略防御阶段,五爻是战略相持阶段,六爻则是战略反攻阶段。师卦此时是主人公看准双方实力地消长,登高疾呼,以大君的名义重新集结起人们的信心,主动展开了战略决战。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终也。  无限期地这样消耗下去,这场战争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胜利遥遥无期也。如此发展下去,民不堪负矣。
  第九卦 小畜 下乾上巽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姬发胜利凯旋,辅助文王恢复经济、积蓄国力。  小畜xù,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一点点积累,就能亨通。你看那浓云不雨,在城邑的西边等待时机。  畜,饲养,养育,此处有“积聚”的含义,此意后作“蓄”。所谓小的积聚,是说渐进地、谨慎地积聚实力。  自,根据词性有两种用法:(代词)自己,自我;(介词)由,从。在此为介词。  周边形势所限,岐周只能不动声色地一点点积蓄实力,怎么做才能顺利的进行战略准备而不打草惊蛇呢?   要象浓云不断汇聚却不下雨那样不断积聚。商纣在周之东,密云于西郊犹如部署重兵于商纣之西。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懿,美好。文,花纹、纹理。  风行于天上是在一点点积蓄能量,当能量足够时才会向下济会万物,大有作为。君子观此象,用美好的德行来文饰传播自己的仁德,从而赢得舆论支持。《史记?周本纪》说:“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班师回朝:复归原来的生活轨道,会有什么错呢?吉祥。  复,返回。  此前的师比卦,主人公在四处征讨,这段历史《竹书纪年》有载:“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师,遂迁于程。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但战争是要消耗国力的,正如比卦上六所言:做为统帅,就要有战略眼光,知道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该退兵。  回到自身的道路上,即回到原来的经济建设轨迹。在自己的家园快乐的生产、生活,哪里会有错呢?  《象》曰:“复自道”,其义“吉”也。  义,意义,意思。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符合民心道义的,人心思安也。
  《周易雅正》上经简要——易学史的里程碑  《周易雅正》上经简要发完了(见新浪博客.cn/s/articlelist__9_1.html),下经还在写作,所以《简要》的发布暂时告一段落。  此三十卦《雅正》简要,揭开历史迷雾,清晰展现了《周易》上经的本义,相信会成为易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的里程碑。
  好!大好!  开立之象已俱
  马  
  韩宣子所见之《易象》,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象传》  《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29年)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笔者写作《雅正》时深切感受到,韩宣子所见之《易象》,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象传》。  如果可以证明这点,那么《象传》在史书上的出现就比孔子早几十年,其写作年代当然更早。那么《象传》的价值就远高于孔子及其子弟所作的那些易传了。
  九二:牵复,吉。——经济建设:复兴经济,吉祥。    牵,拉。  长期的战争使国力大损,人民疲惫,这时要想使国家恢复元气,就需要政策引导,比如鼓励生育、刺激生产等。  《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不上不下不前不后谓之中。当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时候悬崖勒马,开始改变政策全力发展经济建设,虽然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但还是有机会挽救的,所以说,也算是没有失去时机,为时未晚也。
  仁者无敌,半部《论语》治天下  智者有道,半部《周易》定乾坤
  我这个初学者只有一个观点,注重爻辞,爻辞真的就是正确的吗,凡文字所表达的都有局限性,八卦可以代表八种自然现象,但八种自然想象绝不可以代表八卦,否则易经也没有这么高的成就,遥想回到古人的时代,当文字出现后,八卦有了名字,可名字怎么定的呢,古人仰观天地,纵观大好河山,易经源于自然,用自然界最具代表的八种自然现象命名,说道这里,八卦名字可能没那么重要呢,那上下两卦的说法确定对吗,八卦三画,代表,每才都有阴阳,化为六画,不知道这种说法为什么不对,能解释吗。
  九三:舆说tuō辐,夫妻反目。——大国冲突:就像大车断了辐条,夫妻间闹起了矛盾。  说,解脱。后用作“脱”。  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直条。  辐条是用来增大车轮强度的,车子没有了辐条,承载力就会降低,这就像夫妻之间闹矛盾,妻子回娘家不干家务活了。这个“夫妻反目”是在比喻一个历史事件,即商周之间的黎城之战。  黎城之战的前因是西伯戡黎。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白话: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祖伊非常恐慌,急忙跑来告诉殷纣王。祖伊说:“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断绝我们殷商的国运了!那善知天命的人用大龟来占卜,觉察不到一点吉兆。这不是先王不帮助我们这些后人,而是因为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了我们,不让我们安居饮食。大王不测度天性,不遵循常法,现在我们的臣民没有谁不希望殷国灭亡,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降下威罚呢?’天命不再属于我们了,大王现在打算怎么办呢?”纣王说:“唉!我生来不就是有天命的?”祖伊反驳道:“唉!您的过错太多,上天都已经知道,难道还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吗?殷商行将灭亡,从您的所作所为就看得出来,您的国家能不被周国消灭吗!”            《竹书纪年》则说:“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遂伐崇,崇人降。”  《史记?周本纪》亦曰:“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以上史料中的“黎”与“耆”其实是一个国家,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黎是殷王朝的重要属国,据守着太行山南端的壶口关(今黎城东阳关上),距殷都朝歌只有一百多公里。其人口众多,国力强大,是岐周伐纣的障碍,所以文王在灭密须后,凭着帝辛赐给的征伐之权,以“黎侯不从王命”为借口灭掉了黎国。南宋罗泌《路史》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  周师取耆胜崇,使殷商震动,帝辛亲自率师来伐周,于是有了黎城之战。这一战史书语焉不详,只说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打得大败,军师姜子牙策反东夷作乱,才使得帝辛放弃灭周,在击败周军以后回兵东进,去征伐反叛的东夷人。《左传?昭公四年》:“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正室,正妻之子,嫡子。《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其正室皆谓之门子。”  商周之间闹矛盾,是因为随着岐周的强大,却不能获得相应地正统地位和认可。《论语?泰伯》论及当时的岐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崛起大国的挑战与守成霸主的封杀,这种博弈古今一理。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妥协求安:承诺退兵裁军,不要意气用事。  孚,信用,信誉。  惕,戒惧,小心谨慎。  本爻描写冲突失败后岐周采取的暂时顺让策略。  有原则有诚信,即向帝辛做出保证,具体内容是:让血腥离去,即退兵并保证不再挑起战争;让警惕离开,即解除常备武装以消除帝辛地疑虑。具体可参看下篇的巽卦后三爻和涣卦。  无咎是说,不要在这个时候因为一时意气犯战略错误,导致经营多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通过协议和行动化解帝辛对岐周的担心,是合乎君上(帝辛)想法的。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睦邻友好:与四邻都签订友好协议,要想致富就要有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挛,互相维系,牵系。  以其,用他的。  没有了战争,就一心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生活。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安心搞建设的大前提,所以,与四邻有诚信地握手言和,互利互惠,走共同富裕之路吧。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互帮互助,互利互惠,说明其仁德爱民,胸怀天下,不独自求富也。
  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睦邻友好:与四邻都签订友好协议,要想致富就要有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挛,互相维系,牵系。  以其,用他的。  没有了战争,就一心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生活。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是安心搞建设的大前提,所以,与四邻有诚信地握手言和,互利互惠,走共同富裕之路吧。  《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互帮互助,互利互惠,说明其仁德爱民,胸怀天下,不独自求富也。
如果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几千年后的上学的物理就是周易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枕戈待机:雨刚过去,生活刚安定,就开始歌舞升平,这种想法危险。时机还不成熟,做为才德出众的人要知道此时征伐凶险。  既,本义吃罢,吃过。指动作已经完毕。  处,本义中止,停止。引申指居住。  尚,尊崇。  载,装,用交通工具装。  刚刚下完雨,刚刚安顿了下来,就开始歌功颂德,收罗美女花天酒地。指国家刚刚经历了黎城之败的洗礼,刚刚缓过气来走上正轨,有些人就放松懈怠,自纵淫乐,这种风气要不得。  君子,是有见识有能力的人,看问题能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会象“小人”那样头脑简单,冲动用事。月近圆,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接近圆满,但现在月亮还没有圆。此时应有君子那样的理性自知,继续积聚力量,等待最佳时机,而不要轻率征伐,急躁冒进。  《象》曰:“既雨既处”,德积载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风雨过去了,生活稳定下来了,这都是人民共同努力,劳动积累的结果。即,正是由于大家同心协力,礼信传家,不搞内讧纷争,才有了今天的小康局面。  君子感觉征伐凶,是因为对自身实力有所疑虑,没有必胜的把握也。
  第十卦 履 下兑上乾   履虎尾,不咥人,亨。《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贞厉。《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阐述小畜时期的注意事项。  履虎尾,不咥人,亨。——跟在老虎的后面,老虎就不会吃你,如此则亨通。  履,本义践踏,指行走,走过。  面对强敌的时候,怎样发展国力才能亨通呢?要小心翼翼地走在老虎的屁股后面,不让它发现你。指暗自发展,不要过早与老虎、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天在上,湖在下,就象一个大脚印烙在地上。湖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上天风调雨顺,则湖泊静美;上天四时无节,狂风暴雨,则湖泊泛滥肆虐。君子观此象,通过分析当权者的意志以及下民的行为,来决定如何安抚民众的意愿和情绪。此即所谓“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 纣王高高在上荒淫无道,百姓在下面艰难生存,怨声载道。武王看清这个形势,替天行道,来完成民众推翻纣王暴政的心愿。《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所言就是典型的“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初九:素履往,无咎。——果断退兵:坚持主见,不要优柔寡断。    素,没有染色的丝绸,指本色,本来的。此素即是我行我素之素,不管别人怎么说,自行其是也。  小畜初九退兵,必然会有些不同意见,怎么办呢?本来的脚步往,即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  《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独行去实现愿望。围绕是继续往东攻商,还是回兵修整,力排众议,果断选择退兵,是谓独行去实现愿望。
  一本书,有其完整的思想。读易也是这样,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其次才是细节。单纯研究某句爻辞,对于《周易》来说意义不大~~~··~·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野无遗贤:大路宽广,隐居的人都乐意出来做事,吉祥。  幽,隐也,因遮蔽而看不见的意思。  此时百废待举,那些为避战乱躲进深山乃至远走他乡的人们都搬了回来,参加当地的生产,人与人之间氛围宽松、政府也敞开大门,为国效力的大路通畅,幽居的隐者和在野的贤人也都出来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避乱隐居之人重新出来做事之所以得吉,是因为此时国家的政策中正合理,积极向上而不紊乱,给予了大家施展才能的空间。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量力而行:一个瞎了只眼瘸了只脚的人跟在老虎的后面,老虎就会发现并吃了他,用武力挑战大君就是如此危险。  尾,人或动物的尾巴,泛指事物的末端。  咥dié,咬,啮。  武,甲骨文象形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所以武人指军人。  大君,大国的君主,商为大国,在此商纣王即为大国的君主。  瞎了只眼还勉强能看东西,跛了只脚还勉强能走路,这个样子跟在老虎屁股后面当然很容易就会被发觉了,老虎就会吃掉他,就有生命危险。  那些有勇无谋的将领挑战帝辛,就象那个“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的人一样。  这是对岐周取耆伐崇的反思与批判,作者认为这几个鲁莽的扩张行动直接侵犯了商纣的利益,挑战了商纣权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只知打仗,不讲政治。这样就过早的刺激了商纣,给自己找来了麻烦。  《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  一只眼看,当然看不清东西了。瘸着腿走,当然难以走好了。老虎吃人之灾,是因为你所处的位置不当,太显眼了。将士们向帝辛发起挑战,是因为想法太刚直了,没能全面考虑。
  @田崇善 34楼
09:58  楼主:丰铭5 时间: 15:58:00  《周易》的本质不是你想的那样的,希望《雅正》能帮助许多您这样被误导的易友。  ====  您太自信了!呵呵。  ------------------------------  同感。易者,适变也,而唯变无极,故他的易前必须加一个周字。
  现在实用普及。
  我在新浪博客的说明里提到:  易学现在迫切需要解决地仅仅是易的客观真实。本博致力于周易的还原性解释……。
  读易关键在结构  不论看哪本注解,都得几万至几十万字,看起来很累人,能仔细读下来的人很少。  单纯研究卦爻辞的确很累人,因为64卦386爻就象等泰山十八盘,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台阶。  其实这都是没有方向的原因,如果十八盘每一盘都有一道风景值得向往,如果64卦每一组都有一个主题值得探究,读《周易》注解还会累么?  所以,读易最好先了解易的结构,也就是我简要前言里说到的应知体例、周易卦序歌。只要你掌握了易的结构,64卦之间就有了呼应、就有了层次、就有特征,读原文就会一步一景,简单而轻松。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事以密成:紧跟在老虎后面时,小心翼翼才能平安。  愬shuò,恐惧的样子。  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是协议求和,在此则指出,求和的时候,态度要格外的恭谨,要象紧跟在老虎的屁股后面那样恐惧紧张,因为此时一点小动作都会触怒它。总之,不要触动商纣的神经,如此才能获得平安。  《象》曰:“愬愬终吉”,志行也。  貌似害怕而结果吉祥,是因为在这种恭谨地外表掩护之下,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九五:夬履,贞厉。——和平发展:刚决独行,此类想法危险。  夬,分决。  小畜此时“有孚挛如”,与邻邦和睦相处,借此良机积蓄力量,这才是符合时义的做法。而分决的脚步,特立独行,明显与韬光养晦的初衷违背,所以说“贞厉”,这种想法危险,再说了,闭关锁国,也很难得到发展。  《象》曰:“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此时不能与殷商决裂,是因为所处的时位如此,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救偏补弊:看着前进的步伐,随时纠察国家运转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走向成功。  考,本义老、年纪大,作动词时指查核、考试。  祥,凶吉的预兆,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本身不含福祸的判断,后特指吉兆。  旋,转动。  看着脚步,即注意看人们往哪个方向走,不要向小畜上九那样整日去“尚德载妇”了。  考祥,其实就是考究,考察征兆以发现端倪、趋势,防患于未然。“考祥其旋”,即考其旋祥,考察其转动的征兆,谁转动呢?本爻着眼大局,是考察国家的运转也,看看全国上下是在锐意进取,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坠入了风化奢靡之中。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当处于上九之时位,仍能戒骄戒躁,将此兴盛状态保持发展,是值得祝贺的事情。
  您如此的自信是几千年来唯一正确的解读,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我只记得这几句,而且也不会解读: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落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