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的意思功利化快餐化什么意思?

社会浮躁助长读书功利化&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白琥&&&&&来源:&&&&&日06:51&&&&字号:|
今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随着时代变迁,国人的阅读方式亦不断发生变化。从延续千年的书本阅读,到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等,阅读手段的多样化演进,也见证着国民精神生活的日趋丰富。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近年来,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快餐化、功利化及实用主义等特点。在阅读逐渐沦为快速消费品的当下,“阅读危机”该当如何旧题新解,引人深思。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 碎片化倾向明显
4月17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消息传来,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们通过互联网集体缅怀这位世界文坛巨匠。在纷杂的评论中,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有多少人在阅读经典?还有多少书可以影响时代?
马尔克斯离世一周之后,如今,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国人讨论焦点也从怀念离世经典作家变为叩问自身“阅读危机”。
中国官方近期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该数据虽然与2012年相比有小幅增长,但与阅读氛围较浓的以色列、北欧等国家有不小差距。此外,52.8%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的评价亦不乐观,有23.5%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一数字比2012年的22.8%有所上升。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淡薄,还表现在阅读时间的变化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上年减少了1.9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长略有下降的同时,手机阅读时长增幅显著,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与此同时,包括网络在线阅读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持续增长,其中超9成读者是49周岁以下群体。
“年轻人并非不阅读,实际上,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大,但是这种阅读和我们所提倡的传统阅读方式不同,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来阅读,阅读表现出来另外一种形态,变得电子化、碎片化和快餐化,变成了快速阅读、浅阅读、时尚阅读。”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如是分析。
对此,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大环境造成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
实用主义出版物受热捧 影像文化挤占阅读时间
相对于阅读时间的压缩和阅读方式的短浅,中国人的阅读质量更是舆论焦虑“阅读危机”的焦点。无论是书店里的“畅销推荐”还是网络商城的“热书排行”,养生学、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名著与经典的销售却显得较为暗淡。
对于“阅读危机”一说,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是人们读的“闲书”太少。
张颐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很多人在读书,但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类,应用型居多,这种阅读导致人们人文修养、自然科学修养程度很低。
“实际上,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但是人们读的‘闲书’、陶冶性情的书太少,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偏见、观念上的僵化,都肇始于这个原因。”张颐武说。
出版物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拓宽着人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虽然不再欠缺内容资源,却与深度思考、内心宁静渐行渐远。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方式正面临剧变,而阅读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养并未同步提高。社会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正是因为人们在上述变化中产生了不适应感。”张颐武说。
对于舆论有关“阅读危机”的焦虑,温儒敏则将原因归结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及信息过量。
“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即使阅读,也多是读一些流行、时尚、实用、消遣的读物,对那些经典的、真正承载人类智慧的作品反倒敬而远之。”温儒敏说。
“网络收集信息空前便捷,人们获得知识往往都是通过网络‘快餐式’的索取而‘一步到位’,以往那种在阅读中不断体验、探求与思考的过程就省略了。”温儒敏进一步分析称,电影、电视和手机等影像文化的盛行也挤占了阅读的时间。”
除上述因素之外,相关专家指出,从时下成功学、厚黑学、养生学等实用主义出版物的畅销,到为国人阅读量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材教辅读物,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危机”之所以出现,与出版企业过分重视“收入、盈利、市场占有率”的评价标准也有直接关系。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专家:应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
“阅读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多年来社会各界也频频发声,建言献策,冀望缓解国民的这一“精神危机”。
其中,全民阅读立法被认为是一个有效手段。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年,“全民阅读”再次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发表言论推广阅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自己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表示“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表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
在国家层面的助推下,“全民阅读”越来越多被媒体聚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逢世界读书日,舆论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情绪仍在蔓延。而相关专家亦向记者表示,“提倡阅读年年都在呼唤,但效果不大。”
对此,张颐武则相对乐观,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整体的人文素养正在提高,虽然提升的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但我认为不必过度为此焦虑。”
“不过我们仍要扎扎实实地倡导建立‘书香社会’,提倡大家多读一点书,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面阅读,要多读有深度的东西,让自己的素养更进一步地提高,这是一个优雅的、有书香的社会慢慢养成的过程。”张颐武说。
出版业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专家指出,经济贡献绝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不该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而应该切实提高出版质量,为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做贡献。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则希望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入手。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温儒敏向记者表示,应当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去缓解阅读危机。
“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可以利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切实改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此作为源头,重新激发和推动全民读书的风气。”温儒敏说。(完)
(责任编辑:赵子亮)
分享文章到:该多读书的人,怎么越读越少?(图)
发布时间:日 11:56 | 来源:天津日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的主题是:地球与我。主旨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而记者日前在高校发放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7.86%的大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不足一小时,10.71%的大学生几乎不看书。每天阅读超过2小时的仅为13.57%,每年读书不超过10本的占了45%。本该是“读书人”主流人群的“天之骄子”却吝于把时间分配给阅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记者就此做了调查。
  “天之骄子”,你还读书吗?
  三大原因挡住阅读路
  没时间
  课业、恋爱、打工、社交活动,大学生的时间都去哪了?
  在“什么因素导致你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受限”的多选题中,选择没时间的学生有108人,占77.14%,排在第一位。进入象牙塔大学生群体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去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每周40节课每节45分钟计算,每周上课时间为1800分钟,而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上课时间的3倍。每周4920分钟的课余时间仍然没有时间阅读,大学生的时间都去哪了?
  “除了基础课以外,像我们专业还有很多的实验,做完实验还要写报告,算数据,一天在实验台前站下来腰都直不起来,加上完成各科的作业,做完功课就只想休息,哪有时间看书啊。”天津大学化学系的刘冰抱怨,原来以为大学学习很轻松,选了专业才知道想拿高分不容易:“像我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们多数都出国继续深造,周末我还要准备考雅思参加外语桥,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用。”记者调查发现,较之文科,理工科专业课程较为繁重,时间安排比较紧张,挤占课余时间较多。
  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陈雯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广告公司打工,她表示,现在年年都在说“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为了将来在就业市场上占得先机,从大一开始她就开始了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除此之外她还是校团委广播室的骨干成员,加上兴趣社团活动,每天忙得团团转:“现在就业压力太大了,没有必要的社会实践和社交能力什么都白说,读书?读好专业的课本就足够了。”
  网上一项关于大学生时间分配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等;部分选择在学习的同时做些兼职工作,增长阅历,丰富知识,锻炼自己。除了自习“上网、玩游戏”、“社团活动”、“谈恋爱”、三项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主要活动形式,相比之下,留给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
  没兴趣
  追韩剧、打游戏、刷微博,谁夺走了大学生的专注?
  在调查中,约占34.29%的大学生表示对阅读“没兴趣”,还有4.39%的大学生表示读书没有必要,只需要掌握课堂知识就足够了。采访中也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等,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相比之下读书就显得颇为枯燥,兴趣不大。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40%的学生每天花2至3小时上网,占其所有课余时间50%左右,其中59%的时间用于聊天、上校内网站及论坛或是看影视剧。网络在大学生课余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也越来越钟情于这种新兴的娱乐学习方式,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碎片式的信息冲浪吸引了大学生过多的关注。
  “现在有网络,要用到什么知识的时候到网上一搜就能搜索到,没有必要把精力浪费在读书上。”英语专业的林菁菁课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看韩国偶像剧,像前一阵爆红网络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她都是第一时间一集不落地“追”过来的,每周韩语原版追一集以后,还要等到半夜追翻译版剧集,为了追剧,她甚至准备去学韩语。“我身边追剧的同学很多,韩剧还好,美剧、英剧都是连着好几集,一部剧追好几年,一般都是几部剧同时追,哪有时间看书啊!”
  男生则多数是游戏控,学电子专业的张浩然是游戏高手,从最早的魔兽到最新的逆战,他都打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学习本来就够累够枯燥了,我就想玩玩游戏放松一下,不用动那么多脑子。”他同屋的李正刚则是微博控,经常是手机电脑同时刷,手机不离手,写段子看笑话搜视频乐此不疲,偏偏不喜欢看书:“从小家长总要求我看书时要塌下心,还要做读书笔记,现在越这样越没有心气儿读了,太累。”
  没目标
  老师的书单太枯燥,排行榜单全炒作,自选书目没头绪,谁让读书成难题?
  “老师倒是每个学期都会给我们列一个专业内必读和课外选读的书目,可说实话,这些书目太老了,实在是提不起兴趣。”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赵昕彤指着贴在行李架上的书单直摆手。记者浏览书单发现,上面列出的多数是外国名著,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唐吉·诃德》在内的三十几本书,和记者上学时的书目如出一辙,变化不大。
  “原来试过按着读书频道的排行榜买书,后来发现不少书的推荐写得天花乱坠,真正读了才知道名不副实,完全是编辑的炒作。网上流传着一个‘三十岁之前必读的三十本书’,我也试着找来读了,结果发现好几本并不像推荐的那么好。”机械电子专业的佟浩表示,现在能找到合口味的书太难了,专家和老师开出的书目总是透着高高在上的古板,推荐的书晦涩难懂不说,还常常有过时之忧,图书网站的排行榜上,好多书的评价都是大段大段的复制粘贴,明显是编辑自己刷的评论,根本没有参考价值。另外,论坛和网站上很多推荐书目个人化很强,别人看了觉得好的书对自己来说也许完全没有兴趣,也谈不上收获。不知道选什么书烦,选错书读到一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经历更让人抓狂。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并不缺乏阅读兴趣,而是苦恼于读什么,没有目标缺乏阅读计划,35.71%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计划和目标。而一家调查网站关于选书的调查结果显示,36.46%的网友表示畅销排行榜上榜书中有半数值得一看,认为少数值得一看和压根不值得看的分别占25.69%和13.19%。担心花费了时间和精力阅读到没有营养的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不少大学生对阅读望而生畏,亟待专业、有效的选书指导。
  “天之骄子”,你在读什么书?
  浅阅读太多,大学生读的书“缺乏营养”
  快餐化
  读书快餐化,大部头没人看,漫画绘本,言情穿越受欢迎,67.86%的学生读书目的是休闲娱乐
  以一部《百年孤独》享誉文坛的哥伦比亚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当地时间4月17日去世,然而像这样需要反复咀嚼唇齿留香的大部头著作,在大学生人群中也已很少有人读得下去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是漫画绘本、言情穿越这样的轻松题材,读起来不用费力思考,甚至最好图片为主文字少的休闲小品更受欢迎。问卷调查显示,38.57%的大学生更钟情娱乐类书籍,虽然有67.86%的学生表示喜欢文学历史类书籍,但细究起来,其中不乏热衷修真、穿越、小言及戏说小说的爱好者。男生一般更偏爱看武侠、玄幻、修真小说、古代文学和名人传记;大部分女生则喜爱阅读言情小说。
  “平时读书的时间不多,大部头的书带来带去不方便,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环境和心境耐心读下去,漫画绘本类的书籍携带方便,读起来就算中断了再拾起来也不影响阅读。”林菁菁告诉记者,除了少女漫画,身边同学最常看的就是畅销小说,像总裁文、穿越文什么的,虽然文字简单,情节离奇,但阅读起来不费劲,一上午的功夫就能看完一本。
  “像《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活着》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现在除了当作业研究,恐怕没多少大学生能有耐心和兴趣读得进去了吧?”赵昕彤对此有不同的见解:“现在大学生并不像世人认为的那样养在象牙塔里无忧无虑,一方面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考研出国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上气,难得的课余时间里,更希望逃离现实,不希望过早领略人世的艰难;另一方面,一直埋头书本经历简单的大学生也很难理解书里那些复杂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功利化
  读书功利化,非专业不读,满腹经纶不如证书在手,励志传记类热销也是这种心态的另类反应
  在这次调查中对于读书目的这一问题,42.86%的大学生选择了读书需要,另有67.86%的人选择了提高素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应该多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具有实用技术技能的图书。“满腹经纶在胸,不如证件在手”,在采访中,很多同学都表示,升学、就业、出国,哪条路都“压力山大”,在校期间想多学习英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多考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自己竞争的优势。
  “我们班一半人选择考研,一半人要报考公务员,就算看大部头的小说也是跟专业有关。”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刘说。在小刘的寝室,笔者看到书架上摆放的大多是英语、计算机类以及一些考研、“考证”等辅导书,其他同学的书架上也基本如此,除此之外就是比较文学研究、古典文论之类的论文集、论著,从书架上基本就能判断该学生是打算考公务员还是考研,甚至考哪个方向的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实用阅读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倾向上,多数同学的阅读与就业有关、与进一步深造有关。
  调查中还发现,励志类、成功学类等书籍也很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我喜欢看时间管理、办公室处世哲学、执行力和人物传记,觉得对自我管理,走向成功有很大帮助。”在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小陈的书单上有很多是励志类、成功学类的书。这类书在大学生中也十分流行,因为这类书籍与就业、升学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也绝对“密切相关”。
  对此,天津科技大学辅导员王晓帅说:“开卷有益。其实功利性读书也不是完全有害无益的,任何事件都有正反两面,功利性读书的动机不纯会影响个人读书的心境,但功利性读书也有它好的一面,目的性增强了,读书的效用也就大了,毕竟学习和思考最后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有用。所以对于功利性读书,我们不能提倡但是可以引导,引导它走向好的一面,趋利避害。”
  新媒体
  新媒体阅读成主流,60%的学生选择网上浏览或下载图书阅读,这种方式拓展了读书的空间,但也一定程度带来阅读快餐化流于浅层的问题
  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电子书等新兴阅读方式、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在此次调查中电子与纸质两种阅读方式不相上下。
  大学生购买纸质书的目的珍藏大于阅读。去年从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毕业的张凯丽是个爱读书的人,她说:“我喜欢看纸质书,觉得能更加投入到文字中,我喜欢到图书馆借阅,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就会买来珍藏,反复翻阅。”天津科技大学的一位同学也表示,他买了很多纸质书,虽然看完的不多,但意义主要是珍藏。
  此次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会经常进行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已经占学生阅读的很大比例。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部的李青同学说:“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现成新闻、电子书就可以读,相比书店里动辄数十元的书价,网上阅读当然更划算。”
  但是大学生在享受电子阅读带来的便捷时,也坦言这种阅读方式难免有些缺点。有的老师感叹以前读书是看完一本再看一本,现在学生们看书是从一个窗口跳到另一个窗口。有的大学生在网上读书一开就开七八个窗口,看会儿书,看会新闻,再刷刷微博,上上论坛,老师们对这种整体浮躁的网上阅读状态很是担心。对此,专家评论说,阅读本身不应该设定边界,电子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带来的优势更是无可替代的,传统阅读是社会历史沉淀的结晶,将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专家建议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副教授、党委副书记 施亮星:
  学会读书
  当今的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从中学走入大学校门的,他们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一些大学生缺少基础的人文素质,文化底蕴不够丰厚,一些大学生读书范围小,知识面狭窄。因为缺少读书氛围,十分喜欢读书的同学也不多。很多大学生还未摆脱中学时代的那种被动的教育模式,不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没有良好的学习计划,没有主动读书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好课外读书时间。
  作为一位老师和过来人我建议我的学生“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乃是极言多读书,这是我国古代先贤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实现自我修养的途径,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的思想诉之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这是无数有成之人的经验之谈。大凡读书人都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教益,但有时却因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微。言及怎样读书,我很认同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胡适先生的“读书两要素”的观点。胡适先生曾在《读书》中直言:“我今天根据个人所经验,同诸位谈谈读书的方法。……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博读”要求我们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著作,而“精读”则要求我们在广泛阅读的同时用心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多读书的同时更要勤于思考。书读的再多,如果不进行思考,亦是毫无收获。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仔细分辨、提出问题、多多思考,才能把别人的精华转化为自己的血液,让书籍中的知识成为催己奋斗的动力、助己成长的营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开卷有益,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方式,读书关乎民族的兴盛与进步。在多媒体时代,人们的时间被网络、电视等不断地碎片化,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读书越来越功利,修身养性的阅读似乎已经成为“奢侈品”。读书其实和泡茶一样,要心静澄明才能泡出好茶、读出味道。作为身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是拥有大把的读书时间的富翁,不妨坐下来,沉下来,享受难得的读书时光。
  相关链接
  津城高校里的
  读书活动
  书单大礼
  为了给学生创造结交更多好书“朋友”的机会,天津外国语大学在“书单”上下足了功夫。新生入学会收到一份“天外新生书单”,作为入校礼物。优秀毕业生毕业,还会收到一份“大学图书馆借阅书单”作为毕业礼物。
  新生书单里共有“通识素质类”和“专业启蒙类”两大类书目,所有书籍都是天津外国语大学面向该校全体教师征集汇总形成。其中,“通识素质类”供全体新生参考借阅,共有10本。学校挑选的标准就是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适于在校学生阅读的综合素质类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学识,启发他们思考人生、思考学业、思考梦想。而“专业启蒙类”则由各学院每个专业老师推荐1-2本专业启蒙类书籍,愿望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增强专业学习兴趣,确立专业认同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读书分享会
  新学期,每逢周四中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一些师生们总会聚到一起读书、聊书。半个学期过去了,管理学部的读书分享会越来越壮大,从一开始的十几个人逐步扩大到现在的几十个人,分享的地点从小咖啡馆挪到了阶梯教室,分享方式从传阅读书笔记变成了投影ppt。
  “举办的读书会活动其实是基于学部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一新生入校后,我们发现很多孩子虽然高考成绩很好,但阅读量不够,知识面不宽。所以我们推动组织了读书分享会,营造一个让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文化环境。在对书籍的交流和分享中对学生加以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思考,锻炼学生将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辨精神、深厚人文积淀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读书会的策划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党委副书记施亮星坦言。
  你读书 我买单
  3月15日开始,天津财经大学逸夫图书馆就举办了“你选书,我买单”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是由同学向逸夫图书馆管理员推荐自己喜欢的并且现在图书馆还未收藏的书籍。接下来,经过筛选,确认符合馆藏原则后,图书管理员们就会将推荐书籍采购并纳入逸夫图书馆中。如此一来,同学们不但能免费看到自己喜欢的书,还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来自书本的喜悦。据统计,目前为止,图书管理员已经收纳了200多本新书。
  看什么听学生意见是天津财大的一贯做法。在上学期,逸夫一楼的自习室就摆满了各色崭新的书籍以供同学们挑选。同学们可以去翻看书籍,同时把自己喜欢的书立起来(原本图书都平摊在桌面),管理员就会挑选符合馆藏原则的书予以收藏。
责任编辑:刘佳华
党务问答排行[转载]社会浮躁助长读书功利化&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随着时代变迁,国人的阅读方式亦不断发生变化。从延续千年的书本阅读,到如今的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等,阅读手段的多样化演进,也见证着国民精神生活的日趋丰富。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近年来,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快餐化、功利化及实用主义等特点。在阅读逐渐沦为快速消费品的当下,“阅读危机”该当如何旧题新解,引人深思。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仍显淡薄 碎片化倾向明显
  4月17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逝世。消息传来,地球另一面的中国,人们通过互联网集体缅怀这位世界文坛巨匠。在纷杂的评论中,有网友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有多少人在阅读经典?还有多少书可以影响时代?
  马尔克斯离世一周之后,如今,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的社交网络上,国人讨论焦点也从怀念离世经典作家变为叩问自身“阅读危机”。
  中国官方近期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77本,该数据虽然与2012年相比有小幅增长,但与阅读氛围较浓的以色列、北欧等国家有不小差距。此外,52.8%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国民对个人总体阅读的评价亦不乐观,有23.5%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这一数字比2012年的22.8%有所上升。
  国人整体阅读氛围淡薄,还表现在阅读时间的变化上。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上年减少了1.95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长略有下降的同时,手机阅读时长增幅显著,中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
  与此同时,包括网络在线阅读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持续增长,其中超9成读者是49周岁以下群体。
  “年轻人并非不阅读,实际上,他们的阅读量非常大,但是这种阅读和我们所提倡的传统阅读方式不同,他们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来阅读,阅读表现出来另外一种形态,变得电子化、碎片化和快餐化,变成了快速阅读、浅阅读、时尚阅读。”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如是分析。
  对此,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大环境造成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
  实用主义出版物受热捧 影像文化挤占阅读时间
  相对于阅读时间的压缩和阅读方式的短浅,中国人的阅读质量更是舆论焦虑“阅读危机”的焦点。无论是书店里的“畅销推荐”还是网络商城的“热书排行”,养生学、成功学书籍多占据大半天地,名著与经典的销售却显得较为暗淡。
  对于“阅读危机”一说,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则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其实是人们读的“闲书”太少。
  张颐武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很多人在读书,但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类,应用型居多,这种阅读导致人们人文修养、自然科学修养程度很低。
  “实际上,人们的阅读量并没有减少,但是人们读的‘闲书’、陶冶性情的书太少,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偏见、观念上的僵化,都肇始于这个原因。”张颐武说。
  出版物和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拓宽着人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虽然不再欠缺内容资源,却与深度思考、内心宁静渐行渐远。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生活方式正面临剧变,而阅读方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人们的能力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养并未同步提高。社会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正是因为人们在上述变化中产生了不适应感。”张颐武说。
  对于舆论有关“阅读危机”的焦虑,温儒敏则将原因归结于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及信息过量。
  “普遍的焦虑感,也让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读书。即使阅读,也多是读一些流行、时尚、实用、消遣的读物,对那些经典的、真正承载人类智慧的作品反倒敬而远之。”温儒敏说。
  “网络收集信息空前便捷,人们获得知识往往都是通过网络‘快餐式’的索取而‘一步到位’,以往那种在阅读中不断体验、探求与思考的过程就省略了。”温儒敏进一步分析称,电影、电视和手机等影像文化的盛行也挤占了阅读的时间。”
  除上述因素之外,相关专家指出,从时下成功学、厚黑学、养生学等实用主义出版物的畅销,到为国人阅读量做出“突出贡献”的教材教辅读物,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危机”之所以出现,与出版企业过分重视“收入、盈利、市场占有率”的评价标准也有直接关系。
  国人“阅读危机”待解 专家:应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
  “阅读危机”话题由来已久,而多年来社会各界也频频发声,建言献策,冀望缓解国民的这一“精神危机”。
  其中,全民阅读立法被认为是一个有效手段。2013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年,“全民阅读”再次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发表言论推广阅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介绍了许多自己读过的俄罗斯文学名著,表示“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表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
  在国家层面的助推下,“全民阅读”越来越多被媒体聚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逢世界读书日,舆论对“阅读危机”的焦虑情绪仍在蔓延。而相关专家亦向记者表示,“提倡阅读年年都在呼唤,但效果不大。”
  对此,张颐武则相对乐观,他告诉记者,“中国人整体的人文素养正在提高,虽然提升的速度比经济发展的速度慢,但我认为不必过度为此焦虑。”
  “不过我们仍要扎扎实实地倡导建立‘书香社会’,提倡大家多读一点书,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面阅读,要多读有深度的东西,让自己的素养更进一步地提高,这是一个优雅的、有书香的社会慢慢养成的过程。”张颐武说。
  出版业的作用亦不容忽视。专家指出,经济贡献绝不是出版社最重要的作用,出版社不该以己之短、搏人之长,而应该切实提高出版质量,为培养国人的阅读习惯做贡献。
  除此之外,不少专家则希望从改善学校的阅读环境入手。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温儒敏向记者表示,应当从改革基础教育入手去缓解阅读危机。
  “要切实采取措施,做到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认为可以利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切实改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此作为源头,重新激发和推动全民读书的风气。”温儒敏说。(白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有三到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