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生全中国有几个这样的名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李特持枪阻拦毛泽东北上
摘 要:李特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然而在红军时期,他却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长、西路军参谋长。在长征途中,李特奉陈昌浩的命令,带人持枪追赶毛泽东,并对毛泽东出言不逊,阻拦中央红军北上,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1938年初,李特在新疆迪化以“托派”罪名被杀害,从此沉冤半个多世纪。直到1996年,李特才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口宋凤英  李特对于今天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了。然而在红军时期,他却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长、西路军参谋长。在长征途中,李特奉陈昌浩的命令,带人持枪追赶毛泽东,并对毛泽东出言不逊,阻拦中央红军北上,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1938年初,李特在新疆迪化以“托派”罪名被杀害,从此沉冤半个多世纪。直到1996年,李特才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持枪追赶中央红军和毛泽东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李特历任红三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在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后,红军部队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李特随右路军行动。让李特在党史上备受指责的,是 1日他奉命去追赶率领红三军团、红军大学单独北上的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由于张国焘坚持分裂主义,使长征中的红军面临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张国焘到阿坝后就按兵不动,坚持要南下。9月9日,张国焘对红军左路军下达了南下的命令,并致电中央,要右路军也重新过草地南下。党中央的北进和张国焘的南下之争,成为牵动全局、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中央认为,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不堪设想的后果。为了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也为了给整个红军开辟道路,党中央毅然决定,迅速脱离险境,由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支队,迅速向在前开路的红一军团靠拢,之后与红一军团一起向甘南前进。  9月10日凌晨,毛泽东等率红三军团、红军大学出发。红军大学是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由红四方面军军事学校和红一方面军干部团联合组成的,倪志亮任校长,何畏任政委,李特任教育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凌晨3时,红军大学接到由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签发的出发命令。  在阿坝的张国焘得知毛泽东等率红三军团北上后,于凌晨4时致电中央,称已得悉中央率红三军团单独北上,表示“不以为然”,仍坚持南下,拒绝北上。接着,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派人给彭德怀送来亲笔信,要求红三军团停止北进。彭德怀看了陈昌浩的信后交给毛泽东,毛泽东拿着信幽默地说:“打个收条给他,后会有期。”  陈昌浩从何畏那里知道红军大学也跟着北上了,立即派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红军大学秘书长黄超前去传达命令,让红军大学停止前进。李特带人快马赶来,追到红三军团后尾。对李特等人的行为,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的广大指战员不予理睬。彭德怀很生气,站了出来,出面与李特讲理。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个人经历/李特特
李特特1923年秋李特特归国后,有时跟外婆住长沙,有时跟父母在、等地住中央机关。大革命失败后,随外婆回到永丰隐居乡下,同表姐刘昂、表弟蔡博等住在乡下,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初中。至1938年4月底,才离开双峰前往苏联。抵达莫斯科时,已是1938年底了。
1939年秋,李特特入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开始了她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在这里她的俄文名字叫罗莎,她的妈妈也叫罗莎。人们只好在妈妈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在她的名字前面加个“小”字以示区别。罗莎在俄语里是“玫瑰花”的意思。正是这朵小“玫瑰花”先后加入了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与苏联人民一道经历了激烈的卫国战争。1940年夏,李特特进入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和蔡妮、蔡博、蔡转一起学习。卫国战争的爆发,结束了她在儿童院平静的生活,每天或上山伐木备燃料,或进工厂劳动。时年17岁的李特特,就和国际儿童院的其他大孩子开始军训,还要进行全部武装的行军锻炼。由于她能吃苦,军训任务完成出色,曾获得“轻机关枪手”证书的奖励。
1941年底,德国占领了苏联许多城市,伤病员不断送往后方。于是,李特特前往战地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每天与伤病员吃住在一起。尽管生活艰苦,医疗条件很差,但她觉得那些伤员“可敬可爱,就是自己的亲人”,因而干得很出色。1944年,李特特考入了莫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被调到苏联广播电视台做校对、播音等工作。1947年转入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学农业,至1952年毕业归国。李特特回国后,李特特长期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她最先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1953年,苏联准备帮助我国在北大荒建立一座现代化农场,急需学农业的人才。她觉得自己应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便主动报名去了北大荒。1954年,她带着出生不久的二儿李坚来到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的友谊农场。
李特特在苏联学习的专业是植物生理。50年代后期,原子能的应用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工业、采矿、医学、农业诸方面。中国农科院成立了原子能应用研究所,研究核辐射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中的应用,这样就把李特特从北大荒调回了北京。
李特特运用她丰富的俄语知识,广泛收集苏联原子能应用的研究成果和世界各地在这方面的资料,为农科院建立了资料库。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她为核效应研究,到新疆戈壁滩上工作了好几年。在1958年至1960年间,她还参与主持了6期同位素培训班,为国家培养的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各省、市同位素研究实验室的骨干。
遗憾的是,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所从事的核效应研究被中断了。1974年她虽从“五七”干校回到了北京,但没有被安排在原子能核效应研究所,而在中国农科院情报研究所做情报翻译工作。
1978年李特特又被调到中国农科院农业科学研究委员会做科研管理工作。1980年由她组织的“核辐射对农作物的生物效应”课题,获得了国家农业部颁发的“科研进步二等奖”。另外,她还选编了《国外农业》、《国外农业科技》等参考书。
1988年,李特特离职休养了。但她只是办了离休手续,并未就此休息养老。曾有人动员她去特区办公司,也有人请她做公司的名誉董事长,她都婉言谢绝了。相反,她心系贫困山区人民,全身心地投入了义务扶贫工作。1989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她毛遂自荐,参加扶贫基金会工作。基金会的牌子还没有挂起来,她就第一个带头捐款,并走门串户,筹集扶贫资金,仅在1998年就争取到了三四百万元扶贫捐款。多年来,李特特不顾年事已高,先后到陕西、甘肃、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区的老、少、边、穷地区作调查。她提出的“以工代赈扶贫”方式、“异地开发扶贫”等都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0年,李特特作为第一批被国家民委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而受到表彰。1998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她是蔡畅的女儿》一书。2005年在外婆蔡母葛健豪诞辰140周年之际,大型纪实文学《葛健豪传》在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发行,李特特亲自作序。
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为拍摄《女杰之乡——双峰》,特请来了葛健豪的外孙女、蔡畅的女儿李特特老人。节目以李特特重返乡里寻找外婆葛健豪的足迹为主线,展开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昭示一座尘风淳朴,书香浓厚的湘中小城的特殊韵味。李特特和外婆葛健豪有着很深的感情,常把外婆的故事挂在嘴边,家里桌上也摆着时常翻阅的《葛健豪传》。在她眼中外婆葛健豪比妈妈蔡畅更伟大,还亲切地称呼外婆为“外婆妈妈”。
李特特住在北京复兴门外大街木犀地,家中仍电话不断,访客不绝,因为她还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荣誉理事、项目顾问和欧美同学会理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50周年之际,俄罗斯政府向当年的老战士颁发了由总统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李特特是18名中国获奖者之一。
家庭情况/李特特
李特特有二儿一女。长子李勇,1948年,高级经济师。曾在国务院办公厅任秘书,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二子李坚,1954年出生,干部。女儿李琪,1963年出生,在上海从事电脑工作。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上传TA的照片,让词条焕然一新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05:21
贡献光荣榜寻访交大之星 李特:西风烈烈绕战旗_社会新闻_唐山环渤海新闻网
您当前的位置:
寻访交大之星 李特:西风烈烈绕战旗
&& 14-05-09
&& 14-05-01
&& 14-05-01
寻访交大之星 李特:西风烈烈绕战旗
唐山学院:根在交大寸草春晖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刘笛梁竞艳)无论在唐山交大校史上,还是在中共党史的著述中,李特和他的名字一样,无可置疑地堪称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
  而关于他的文字记述,可谓寥若星辰。在1996年12月出版的颇具权威性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分册》和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刊登的李特辞条中,客观而简单地介绍了李特的一生,最后一段文字是: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西路军参谋长。参与部队转战河西走廊。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转入祁连山打游击。后到新疆。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被错杀。
  在本文的采写过程中,我们始终怀着一种抱愧先贤的复杂之情,多方找寻,多方联系,试图找到一张关于他本人的照片。然而,寻遍各种资料,遍访多位人士,他留给人们最清晰的影像也只是一张手绘的半身肖像。
  据知情人讲,那是在李特昭雪之后,人们找到当年为他牵马的红军战士,按照战士的描述还原而成的。
  只言片语的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日渐模糊的形象背后,凸显着一位横刀立马、义无反顾的热血男儿的铮铮铁骨。
  在几十天的采写过程中,一位尘封几十年的红军将领的形象,一位在唐山交大校园曾经求学苦读3年的校友,在我们的笔下、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高大起来:
  我们渐渐知道,求学期间,他曾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积极投入到声援唐山路矿大罢工的运动之中;
  我们渐渐知道,红军时期,他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渐渐知道,西征途中,他曾是西路军的参谋长,率部以血肉之躯与数倍于己之敌进行殊死较量,血溅茫茫沙场。
  这,就是李特,对大多数唐山人来说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无论对于历史,对于唐山,还是对于唐山交通大学来说,他是一位最不能被遗忘,也不应该被遗忘的校友。
  声援罢工的英勇斗士
  整夜大风吹散了连日的雾霾,天空露出湛蓝的颜色,阳光温柔地散落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门口的巨大石碑上,沉稳肃穆中,黑色碑身上金色的文字熠熠生辉,依旧在静静诉说着开滦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风雨沧桑。&一九二二,开滦党组织诞生。大义终得归大道,微火渐成烈焰雄。五矿同盟大罢工,撼天裂石&&&这段文字讲述的正是爆发在92年前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
  上世纪20年代,开滦的矿工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天工作16个小时,工伤事故频繁发生,而资本家却只关心危险发生时损失了多少骡马。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开滦煤矿工人四万六千人,因生活困苦要求增加工资未成,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这次罢工是开滦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以崭新的战斗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树立了自觉革命的第一个里程碑。
  &五四&运动以后,唐山交通大学的风气由沉静而变为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学生,撼天裂石的运动风暴,也同时点燃了爱国学生们心中的熊熊火焰,李特就是其中一员。
  与开滦矿场近在咫尺的唐山交通大学,当年11月12日晚上,由各班班长召开全体同学大会,大会决定,&次日全体同学结队上街游行,进行演讲募捐,并成立赈工会&。
  当时为唐山交大学生赈工会总干事的李鸿斌清楚地记得,那是1922年的11月13日,&全体同学请假停课一天,整队上街游行,按预先安排分组讲演,分组募捐。同学们讲演时大声疾呼,陈词激昂,听众甚多,许多人深受感动。募捐向商号店铺劝助,认捐虽然数目不大,但无一人表示拒绝。事毕整队而归,秩序井然,捐款悉数交与矿工。为了进一步支援开滦罢工,我们成立唐山大学学生赈工会之后,发表了支援开滦工人罢工的公告,印发了传单。&
  &我不为矿工申冤,谁为矿工申冤?我不为矿工后援,谁为矿工后援?&传单上的一字一句都喊出了进步学生的心声,这一切,也在无声地证明着中国的知识分子,走上了真正觉悟之路。
  李特原名徐克勋,号希侠,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霍邱县。1921年,李特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班。在同学的眼中,他个子不高,圆脸,平时沉默寡言,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原外交部副部长曾涌泉回忆,一次学校组织去泰山春游,他看见一个矮个子同学只是在车厢里看书睡觉,对春游不感兴趣,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预科班一年级的学生李特。
  当开滦五矿罢工爆发之时,李特一反常态,积极投入到声援活动之中,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因为斗争中出色的表现,李特依依惜别培育了他三年的母校&&唐山交大,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从此踏上新的征程。&李特&这个名字是因为身材瘦小的他在苏联留学期间,被大家用英语戏称为&LITTLE&,此后,他就以英语译音改名。
  1924年秋,李特到达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是一所苏联为其东部地区和东方国家培养民族干部和革命干部而设立的大学。除了李特之外,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人也先后到此学习。第二年的秋天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以当翻译的名义到乌克兰去做冯玉祥的学兵工作,11月11日,不负重托,李特在学兵中成立了党支部并当选为支部书记,为党的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现时中国革命运动一日千里的向前发展,吾党在军队中的工作日趋紧要&&惟望莫地诸同志能站在党的利益上,革命的观点,匡我们以不逮,指导我们以方针,俾工作顺利进行,以收良好的效果,是吾党之本,亦中国革命之福也,是所切盼!&这是李特等人以旅冀支部的名义,向莫斯科支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的书信中的最后一段,充满深情的话语,道出殷切的期盼。
  1927年,李特被调到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军事。在这所培养高级军政指挥人员的学校里,他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1930年,李特辗转回到祖国,在旅行箱的箱底,有一本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回来的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条例。在上海,按照组织的安排,他去白克路一家德国人开的医院接上党的关系。在浙江路,见到了和他们接洽的周恩来。周恩来在这里传达了中央的计划&&希望李特、刘伯承和傅钟合作编写《红军步兵操典》。
  风云变幻,局势恶化,编写操典的计划未能实现,来不及与家人见面,李特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天山脚下埋忠骨
  如今的大别山,因其旖旎动人的自然风光而成为旅游胜地,无数游人在这里流连忘返;过去的大别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革命老区,无数热血男儿从这里走上与敌人抗争到底的革命之路。
  1931年,顾顺章的叛变使得上海的革命局势发生了剧变,上海的中共人员需要转移到苏区,李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大别山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所创建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发源地。
  在鄂豫皖苏区时,李特历任英(山)六(安)霍(山)罗(田)商(城)中共特委委员、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彭(湃)杨(殷)学校教育主任、教育长,红二十五军副军长,随营学校、红军学校教育长等职。
  为打破敌人的&围剿&,李特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参与了一系列的战役,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尤其是写入中国军事教科书中的&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活捉敌人的总指挥,歼敌三万多人,组建红七十四师、七十五师,成功粉碎第三次&围剿&。1932年5月,蒋介石亲自出马,发动对鄂豫皖苏区第四次重兵&围剿&,10月,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走新野,过邓县,越秦岭,下汉中,西行转战三千多里,12月,进入开创川陕根据地的新时期。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地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毛主席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这样评价道,&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
  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穿越无人区,1934年至1936年,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首人类历史上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李特历任红三十一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在1935年7月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后,红军部队编为左路军和右路军,李特随右路军行动。让李特在党史上备受指责的是1935年9月他奉命去追赶率领红三军团、红军大学单独北上的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中央领导。也许就是这一次的阻拦行动,为李特后来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1936年10月,李特随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共两万多人渡过黄河,北进一条山地带,开始了孤军奋战的艰难征程。同年11月,中央和军委正式命令河西部队组成西路军,并批准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政委陈昌浩、总指挥徐向前,李特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西路军参谋长。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红军的血肉曾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融合在一起,如今,眼前的黄沙、绿洲、白云、蓝天,雄浑壮阔,是谁赋予它这不同一般的非凡气概?它是否还记得,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军的悲壮西征?在那个北风呼啸、呵气成冰的冬日里,西路军与数倍于己、凶狠残暴的军阀马步芳的马家军相遇,惨烈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一片土地一片血,一个战士一团火。&敌人每日每夜潮水般地向西路军的阵地不停地冲击,红军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木棍、石头同敌人搏斗。武器没有了,就用牙齿咬,用手撕。一次次地肉搏血战,一次次地突出重围&&
  日,西路军转移到康龙寺以南的石窝山一带时,已不满3000人。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军,与追敌血战竟日,第二六五团损失殆尽,第二六七团也遭受很大伤亡。李先念的指挥所,一度被敌骑兵从三面包围,险些被敌人冲掉。当晚,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石窝山上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认为部队&已战到最后&,&只有设法保存基干&。军政委员会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由李卓然、李特、李先念、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八人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卓然任书记,李先念统一指挥军事,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将现有兵力和人员分为三个支队,李先念、王树声、张荣(占云)各率领一个支队进行游击活动。
  在冯亚光所著《西路军》一书中,原红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回忆那段往事时,感慨万分,&当时的情景真是凄惨极了,山坡上一片片地躺着我们的烈士,山头上伤员在呻吟,经过九死一生而剩下的1000多名指战员,穿着破破烂烂凝结着血污的衣衫,在呼啸的寒风中,抱着枪,背靠着背,争取几分钟的时间睡上一觉,而山下就是云集的几万敌人。&得不到支援的部队,毁掉带不走的物品,忍住泪水,星夜兼程。
  石窝会议,也成为李特和许多战友们见的最后一面,他们就此天各一方,生死不明。半个多世纪后,86岁高龄的魏传统将军挥毫写下怀念李特的诗句:&西征费苦研,转战甘北间。石窝一分手,长忆祁连山。&
  随后,安西之战的失败,使九死一生的西路军余部,再次受到重创。
  &西路军弹药将尽,卫生材料早早用完,彩病号无处安插及粮水之困难,马敌已派重兵封锁要道,转移困难&&我们相信胜利前途,准备战到最后一滴血。&精疲力竭,仍英勇奋战,食不果腹,仍毫不畏惧。黄沙漫天,荒凉的戈壁滩粮水皆无,红军指战员不得不饮人尿、喝马血,艰难行军47天,仅剩几百名将士的西路军于1937年4月底到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由党代表陈云、滕代远把他们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到达迪化后,随即整编为西路军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
  1937年11月,李先念奉命调回延安。
  1938年初,留在新疆迪化的李特被错杀。
  迟到半个世纪的烈士通知书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途经安徽省霍邱县之时,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不顾身体的疲惫,跋山涉水,只为见儿子李特一面。她双手举着寻子归来的布条,在部队经过的地方苦苦等候。三天三夜,部队走完了,她也没能见到日思夜想的儿子。她做梦也不会想到,理应正值壮年有一番作为的儿子早已魂断天山了。思儿成疾的她,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人世。
  平易近人,理论水平高,性情温和,吃苦耐劳,是李特昔日的战友们给予他的评价。原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说:&李特资格很老,在苏联留学。李特人很好,和人相处不错。他心很细,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作战命令、训练指示,大都由他起草。这个人很能吃苦耐劳。&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深吉中将感慨不已:&当年在彭杨学校,我文化不高,经常向李特问生字,他从不嫌麻烦,很耐心地教我,还教会我查字典,他是我半个老师。&
  李特离开人世已半个多世纪。一直以来,与他一起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战友,对李特怀着发自内心的呼唤和深深的怀念:
  &&李先念说:&李特、黄超是反革命吗?不是!当时和彭老总吵架只是在气头上。&
  &&师哲说:&根据我过去对李特的了解,他是政治上有一定的修养,遵守党的组织原则的。据说把他处死了,一些人说了李特许多坏话,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没有说李特不好。&
  &&程世才中将说:&李特政治上没有问题,人很好,理论水平很高,革命很坚决,能吃苦耐劳。至于1935年9月,李特奉命去追赶党中央、带领一部分四方面军回头南下,说中央北上时机会主义,一些人说李特是反中央,这不能和张国焘一概而论。所以,徐帅、先念主席对李特的问题很关心,指示要把李特的情况查清楚。&
  &&杜义德中将说:&李特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是非常忠诚于党的人。在西路军那样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带领几百人到新疆,就说明了这一点。李特早就应该平反了。&
  &&徐深吉中将说:&李先念(从新疆)回到延安时对我们说,我离开新疆的时候,李特和黄超还到机场送行呐,以后就不见了,一打听,听说被杀害了。把他们说成是托派,那只是借口。不管怎么说,李特和黄超不是托派,不是反革命。李特这个同志品质很好,理论水平比较高,平易近人,有学问。&
  &&原中顾委委员宋侃夫说:&在西路军,李特在总部主管军事方面的工作,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工作很努力的,也是有贡献的。西路军打了败仗,同李特没有关系。我们离开新疆以后,把李特、黄超留下来了,后来听说把他们当反革命处理了。我和四方面军的同志都谈过,当时把李特当成反革命是冤枉的,应该平反,因为他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好同志。&
  关于李特的情况,记者能找到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李特的同乡,安徽省霍邱县的刘士洪。
  二十多年前,刘士洪受县政协的委托开始调访李特的历史资料。至今老人仍旧清晰地记得那是日,从那时起,他就和这位故去同乡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调访期间,经费不够,他拿出自己不多的离休金,面包加白水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不顾身体的病痛与劳累,他先后北上北京、西安,南下武汉,远赴新疆,走访了27个军政机关,21位解放军高级将领,查阅档案无数,获得资料36份,口述实录43份。老人的辛苦与汗水没有白费,正是这些难得的一手资料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特,也为李特日后的平反昭雪起到了关键作用。
  岁月匆匆流过,记忆渐渐沉淀,亲历者的讲述让这些记忆重新鲜活起来。正因为有着像刘士洪老人一样执着的寻访者,才使得那些珍贵的瞬间、感人的细节不至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拨开云雾后的真相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
  19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为李特平反,这是一张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烈士通知书。
  通知在&烈士事迹&栏中写道:&李特同志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红军的建设与壮大,作过贡献;参加长征、西路军,英勇作战,历经磨难,经受了严峻考验。&
  简单不加修饰的文字,成为这位红军将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最好写照,沉睡半个多世纪的李特的英勇事迹,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荒烟蔓草,遮住了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迹,却遮不住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曾经断壁残垣、破败不堪的徐家老楼东院,李特出生的地方,如今已修葺一新。2000年,洪学智上将亲自为其题名&李特故居&。(本文图片、资料由安徽省霍邱县党史研究室及刘士洪提供)
刘士洪采访原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陈宜贵少将(右)
《霍邱文史资料李特资料专辑》
李特烈士通知书
 李特画像
唐山劳动日报
&& 14-04-24
&& 14-04-17
&& 14-04-11
&& 14-04-08
&& 14-04-05
唐山通:唐山生活资讯门户
唐山市政府新闻办主管 唐山劳动日报社主办 技术支持:北方网
环渤海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特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