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已经被公安机关立案如何能让检察机关撤销立案程序酌定不起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读研究生交通肇事检察院酌定不起诉_网易新闻
在读研究生交通肇事检察院酌定不起诉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讯(刘德华夏潇潇记者李寰)金堂县检察院公诉科近日收到一名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卢某寄来的感谢信。卢某犯交通肇事罪,差点葬送前程。检察院在办案中全面了解了卢某的综合表现、学习成绩以及犯罪原因等,确定其主观恶性小,最终采用“检调对接”让卢某与受害人之间达成调解协议,并对卢某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
今年6月8日,金堂县公安局以卢某涉嫌交通肇事罪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检察官在审查中发现卢某系在读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将毕业。检察院经多方了解到,卢某在校成绩优异、综合表现积极。
同时,检方从案件证据中发现,这是发生在今年3月的车祸,是一起系肇事车辆安全性能瑕疵加之卢某驾驶操作不当所致的案件,卢某的主观恶性较小,且案发后卢某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抢救,并主动提出全额赔偿被害人家属损失。
为此,检察官征询被害人家属意见,通过“检调对接”机制将本案移送县司法局调解。6月21日,在人民调解员主持和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的见证监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卢某赔偿被害人家属11万元;被害人家属当场出具谅解书,请求司法机关不予追究卢某的刑事责任。
金堂县检察院在收到县司法局的调解报告后,根据案件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对卢某作出酌定不起诉的决定。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网友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文明上网,请勿谩骂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律网保持中立
热门法律知识
法律专栏热门文章
相关法律咨询
声明:中律网汇聚各类法律知识资料仅供大家学校交流使用,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提供,如认为侵害了您的权益。敬请告知,本站查实后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2005- 中律网 版权所有检察机关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进一步规范
我的图书馆
检察机关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进一步规范
  当前,在推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大背景下,参照轻伤害案件的刑事和解方法,对交通肇事案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的情况已不少见。这种不起诉处理不仅有利于被害人及时获得赔偿,提高司法效率,而且也顺应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趋势,体现了我国刑法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我们知道不起诉共有三种:绝对不起诉、相对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相对不起诉是指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的不起诉决定。
  一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存在的问题
  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法定条件是:(一)犯罪情节轻微。这里的犯罪情节轻微,既包括交通肇事实施过程中的情节轻微,也包括犯罪嫌疑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和犯罪后的认罪态度较好等。(二)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如犯罪嫌疑人年事已高、取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有重大过错等等。
  二、被害人谅解的问题
  被害人谅解是指交通肇事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发生后所进行的一系列针对犯罪行为的弥补及悔过行为的谅解。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对被害人谅解作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谅解主要顾及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犯罪嫌疑人的民事理赔等方面,然而这些方面在认定和判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被害人谅解程度的一项重要因素。事实上,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关系越疏远越难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而在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关系的认定问题上,司法人员对二者之间所存在的亲密的关系很难把握。现实操作中,这种关系的认定往往取决于被害人的主观认同,缺乏应有的客观性。二是民事理赔,民事理赔是被害人谅解以及检察机关考虑是否适用相对不诉的主要内容,交通肇事行为极大的侵害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对其进行民事赔偿是对原始复仇心态的满足。但是,对被害人进行民事赔偿是否可以得到其谅解以及赔偿多少才可以得到其谅解?这些问题是交通肇事案件无法做到类案类处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对被害人进行民事赔偿是否可以得到被害人谅解直接取决于被害人的主观心态,如果被害人经济困难,犯罪人对其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赔偿即可能得到被害人的谅解。如果被害人经济富裕,被害人不屑于犯罪人的经济赔偿,那么不论犯罪人赔偿多少,都不会得到被害人谅解,进而得不到不起诉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被害人的主观判断左右着检察机关的相对不起诉。另一方面,类似的交通肇事案子,同样作相对不起诉处理的犯罪人对被害人进行民事赔偿的数额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依旧取决于被害人的主观判断。很明显,在民事理赔的问题上,赔偿的方式、赔偿的数额缺乏统一、合理、客观的标准。
  三、犯罪客体的问题
  交通肇事罪为过失性犯罪,犯罪心理是双重心理状态的叠加,即对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是出于故意,对肇事后果则是出于过失。此罪与轻伤害犯罪侵犯特定人员身体健康不同,它侵犯的客体是正常交通运输秩序安全和被害人的人身或财产权。交通运输安全是公共安全,事关公众生命财产利益,此罪对在交通线路上活动的主体,即不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都可能构成严重威胁。被害人单方面与行为人达成和解,进而得到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处理,显然只是维护了犯罪侵犯客体的一部分,而对于正常交通运输秩序和安全等其他客体却无从顾及。
  四、法律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的问题
  检察机关一旦决定对交通肇事案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即意味着诉讼程序的中止或终结。对检察机关而言,这种决定程序是检察机关的内部行为,当事人没有程序参与权,承办人在对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处理时具有较大的裁量权,检察机关作出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承办人意志的延伸,这种意志的延伸往往会导致一些人情案的出现。因此,如果对其决定过程不予外部监督和内部制约,当事人的利益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五、对被害人的法律救济问题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70条规定,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不服的,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并承担举证责任。具体到交通肇事案件中,就民事赔偿部分,犯罪嫌疑人会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和被害人形成一个赔偿协议,由于这个赔偿协议不具有刑法上的证据效力,犯罪嫌疑人获得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处理之后,一旦否认该协议的效力,被害人即丧失了理赔的有力证据,只能通过“公诉转自诉”程序进一步寻求法律救济。在自诉过程中,被害人对于公诉环节检察机关所掌握的案件事实的证据无权获取,难以获得有关证据材料,因此,即使其通过“公诉转自诉”直接向法院起诉寻求救济却难以落到实处。
  六、规范交通肇事案件适用不起诉的途径
  (一)加强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标准的可操作性和统一性
  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犯罪情节轻微”和“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犯罪情节轻微可依刑法规定的法定最高刑期而定,即可能判处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者拘役等。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结合实际应重点考量以下因素:1、被害人谅解所需的经济赔偿。这里的经济赔偿可以以整个交通肇事所致的经济损失为基准,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统一确定一个百分比,达到这个百分比便可以客观认定被害人谅解。除非犯罪嫌疑人同意,达到被害人谅解的经济数额不得高于此百分比。2、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如近亲属,同居家属,恋人等),这种特殊关系的存在必须是客观的,能用相关证据予佐证的。3、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或70岁以上老年人。4、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正患有严重的精神或身体疾病、残疾,或妇女处于怀孕、哺乳期,不适宜执行刑罚的。5、被害方也有明显过错的。6、犯罪嫌疑人系初犯,案前遵纪守法,悔罪态度好,家庭环境、工作环境良好的。7、犯罪嫌疑人赡养、抚养义务较重,家庭确有困难,或生产经营、科研活动急需犯罪嫌疑人做贡献的。
  (二)健全被害人不起诉异议起诉权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被害人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不服的,享有不起诉异议起诉权。而《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第1款第2项又规定,对缺乏罪证的自诉案件,如果自诉人提不出补充证据,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驳回。具体到交通肇事案件中,在案件的审查过程中,被害人手中的证据往往已向公安机关提供或已被检察机关收集,检察机关只有在被害人的自诉案件被法院立案之后才能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难以获得有关证据材料。因此,笔者建议,法律和司法解释应明确赋予被害人在不起诉状况下向检察机关的证据获取权,即被害人不服不起诉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到人民检察院查阅、摘抄、复制该案有关的证据材料。
  (三)加强交通肇事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内外部监督
  对于相对不起诉的内部监督,笔者建议应重点改革内部监督模式,建立以检察委员会为内部监督的主要方式。同时改变检察委员会现有的工作方式,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权下放给公诉部门或主诉检察官,由其通过对事实和法律予以认定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相对不起诉决定是否正确,由检察委员会进行监督和检查,认为不起诉决定有问题的,或者公安机关、当事人,对被不起诉决定不服要求复议或者申诉的,检察委员会再进行讨论,决定是否改变原不起诉决定,由此充分发挥检察委员会的内部监督的作用。对于相对不起诉的外部监督,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参与性,增加检察机关作出决定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充分保证当事人的参与权,全方位听取侦查机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人、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及诉讼代理人的意见,切实相对保障不起诉案件的质量。
  (四)构建相对不起诉说理制度,全面注重对犯罪客体的维护
  交通肇事罪侵犯的是一个复杂的客体,全面注重对犯罪客体的维护需要构建相对不起诉说理制度。司法程序本质上是一个对话机制,正当程序原则要求司法程序的利害关系者平等对话。相对不起诉说理制度就是指检察机关在针对一些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交通肇事案件在宣告相对不起诉决定时,邀请双方当事人、近亲属及在肇事现场活动且可能受到威胁的主体等到场,并给予当事人一个说理和参与决定的机会,检察机关全面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意见,并就拟作出的决定向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答疑说理,详细解释拟作相对不起诉决定的具体理由和法律依据,最后在达成和解的情况下宣读不起诉决定书。构建相对不起诉说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与公开宣布制度相融合,并结合说法析理、法制教育,保证决定的无争议性和及时性,通过以案说法的形式,修复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公共安全秩序,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犯罪客体。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被害人因受到欺诈、胁迫而签订虚假的和解协议的情况出现,依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宝鸡市陈仓区检察院)
  (责任编辑:刘蕊 刘仁照)
馆藏&1186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于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法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复查决定,通知被不起诉的人,同时抄送公安机关。
我的问题是: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这应该是对被不起诉人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于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法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复查决定,通知被不起诉的人,同时抄送公安机关。
我的问题是: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这应该是对被不起诉人有好处,为什么被不起诉人“不服”?被不起诉人为什么还要申诉?试举例说明。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
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刑诉法142条第2款的不起诉称为酌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二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之所以给犯罪嫌疑人规定了可以要求申诉,是因为犯罪...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对于人民检察院依照本法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可以自收到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复查决定,通知被不起诉的人,同时抄送公安机关。
我的问题是: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这应该是对被不起诉人有好处,为什么被不起诉人“不服”?被不起诉人为什么还要申诉?试举例说明。
··检察院的不起诉,包括两这情况:
1、绝对不起诉,即不构成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当事人可以以处理违法,侵犯合法权利为由申诉,甚至要求国家赔偿。
2、 相对不起诉,也称存疑不起诉,包括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程序时间不足、相关信息不明确等情况,也可能造成侵权,当事人也可以申诉维权。
对立案侦查的犯罪嫌疑人长期外逃,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抓获的,或通过侦查,获取的证据既不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又不能排除犯罪嫌疑人 构成犯罪可能的,是撤销案件,...
检察机关的不起诉理论上分为绝对不起诉(刑诉法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五种情况)、酌定不起诉(又叫相对不起诉,认定构成犯罪,但不必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和存疑不起诉(...
情节显著轻微,在一些有财产内容的刑事犯罪中,数额是衡量情节是不是显著轻微的一个重要条件。最高院对于侵犯财产类的犯罪都规定的定罪的数额起点,以及数额巨大、数额特别...
存疑不起诉,又称证据不足的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于经过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的不起诉决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
答: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65条、第69条、第74 一7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6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交通肇事案如何把握酌定不起诉标准
统一刊号 CN11-0187 
邮发代号 1-154
>>>>>>本页
交通肇事案如何把握酌定不起诉标准
时间:日&&00时54分&&&作者: 李军&&&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近年来,交通肇事犯罪已经成为多发性、常见性犯罪,对交通肇事案件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酌定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探讨。
■酌定不起诉的积极标准
酌定不起诉的积极标准,是指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酌定不起诉时案件所应具备的条件的总和,是酌定不起诉案件所应具备的犯罪情节和个案情况。《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是检察机关作出酌定不起诉的法律依据和标准。
交通肇事案件中“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应包括以下情形: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交通肇事罪的;2.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我国公民犯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交通肇事罪的,或最高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交通肇事罪,但依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3.犯罪嫌疑人在我国领域外犯交通肇事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4.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5.犯罪嫌疑人防卫过当的;6.犯罪嫌疑人避险过当的;7.犯罪嫌疑人有自首表现的;8.犯罪嫌疑人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在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9.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在不存在前8项法定免除刑罚情节时,对交通肇事案件作酌定不起诉就要满足《刑法》第三十七条“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规定。这就要求:除非有法定减轻刑罚情节,所犯之罪须是轻罪。对交通肇事罪来说,拟不起诉的交通肇事行为应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或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在没有法定减免刑罚情节时,不宜作酌定不起诉。
依照相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下列情节可以作为考量“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因素:1.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并已经进行了经济赔偿或已就经济赔偿达成协议的;2.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的(如近亲属,同居家属,恋人等);3.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或70岁以上老年人;4.犯罪嫌疑人在犯罪时正患有严重的精神或身体疾病、残疾,或妇女处于怀孕、哺乳期,不适宜执行刑罚的;5.被害方也有明显过错的;6.犯罪嫌疑人系初犯,案前遵纪守法,悔罪态度好,家庭环境、工作环境良好的;7.犯罪嫌疑人赡养、抚养义务较重,家庭确有困难,或生产经营、科研活动急需犯罪嫌疑人做贡献的;8.犯罪嫌疑人具有良好信誉、较高声望或值得怜悯情节的,例如犯罪嫌疑人为抢救亲友、受到惊吓、强烈刺激后在情绪异常时交通肇事的;9.犯罪没有造成重大伤亡,仅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起诉时已全额赔偿损失的,等等。
■酌定不起诉的消极标准
酌定不起诉的消极标准,是指对犯罪嫌疑人作出酌定不起诉时案件所应排除的情况,是排除酌定不起诉适用的消极条件的总和。根据《人民检察院办理不起诉案件公开审查规则(试行)》(2001年3月),交通肇事案件存在以下情形的,不宜作酌定不起诉:1.行为人存在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的;2.一人犯数罪的;3.犯罪嫌疑人有脱逃行为;4.同一案件中,其他情节较轻的同案人已被提起公诉或者已被判处刑罚的;5.同案犯一并起诉、审理更为适宜的;6.犯罪后订立攻守同盟,毁灭证据,妨害作证,逃避或者对抗侦查、审查起诉的;7.因犯罪行为给国家或者集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者有严重政治影响的;8.需要人民检察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9.犯罪嫌疑人自身有能力赔偿全部或部分财产损失,而拒不赔偿的;10.犯罪嫌疑人曾因交通肇事被不起诉或定罪,或者系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犯罪的,等等。
■拒不认罪的,不宜酌定不起诉
存在疑问的是,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的,是否可以酌定不起诉?有人认为,既然刑诉法第一百四十六条赋予了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那就说明即使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的,也可酌定不起诉,否则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就毫无意义。笔者认为,酌定不起诉不宜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的案件,理由是:
1.酌定不起诉制度是刑罚个别化的要求,其目的是彰显刑罚的教育、矫治功能。如果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而受不起诉之惠,就无从实现刑罚个别化。
2.如果对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酌定不起诉,就违背了作为酌定不起诉制度基础的起诉便宜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禁止对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酌定不起诉,并不会使刑诉法第一百四十六条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不起诉决定前后当事人的认罪态度可能发生变化。这里的“拒不认罪”,包括拒不供认犯罪事实,也包括对行为性质有异议,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虽然对行为性质有异议不影响自首的成立,却使不起诉制度的目的无法实现,因为如果行为人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往往就要申诉,不起诉也难以起到教育矫正作用,因为不认罪的被不起诉人必然引起申诉和复查,反而不如径直进入审判程序快捷。
3.禁止对拒不认罪的犯罪嫌疑人酌定不起诉,强化了审判权对不起诉案件的制约,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对于酌定不起诉案件,由于被不起诉人无权通过启动审判程序来获得无罪认定,无形中剥夺了行为人通过审判辩明是非的机会,使得一些无罪案件被检察机关以酌定不起诉结案,无法实现酌定不起诉的立法目的,而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决定,往往引起对被不起诉人的名誉贬损以及党纪政纪处分。虽然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决定不是实体意义上的有罪认定,但对被不起诉人的消极影响是必然的、明显的。
在考虑法律规定的同时,在某种场合是否适用不起诉决定,还要放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来考虑,注重社会效果,而不能孤立地从案件本身情况出发。必须在保证社会效果良好的情况下,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例如,社会治安形势比较稳定,则对不起诉决定的掌握可适当放宽,如果某个犯罪行为发生在“严打”期间,适用不起诉决定就要适当从严掌握。对于被害方与犯罪嫌疑人矛盾激化不能排解的,如果强行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往往引起被害人进行私力报复或无休止的申诉、上访,这种情况应该避免。
(作者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 &&&&&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西路5号 邮编:100040
中国检察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检察机关立案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