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一位科学家重点放在她的科研成果成就可以了为什么杨澜要问道袁隆平晚节不保的个人爱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袁隆平访谈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袁隆平院士故事集之——品德修养篇.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袁隆平与农业科学技术
袁隆平的“平常心”
拥有世界百分之七土地的中国人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功不可没。今天上午,带着对这位“农民科学家”的神秘与好奇感,参与“外国媒体走进湖南”采访活动的境外驻华记者走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6月21
日中国新闻网)读罢这则报道,不仅为袁隆平与记者的幽默对话所折服,更为他拥有一颗纯洁的“三不”平常心所感奋。
  首先是不服老。一九六四年,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并不断创新于一九九七年开展超级杂交水稻选育计划。已经实现第二期亩产八百公斤的袁隆平,对记者说:“我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到二0一0年能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一千五百万公顷。”将要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想的不是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考虑的不是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而是他所钟情的科学事业,这何等高尚的情操!
  其次是不自傲。从国家发明特等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到美国世界粮食奖,闻名海内外的袁隆平可谓集荣耀于一身。“这么多荣誉,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哪呢?”美国之音记者张洸华问道。袁隆平诚恳地说:“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给我个人的。”在他看来,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这种荣誉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断进取。这种不居功自傲的谦和心态,难道不令那些缺乏自知之明,只知追名逐利、碌碌钻营之辈无地自容吗?
  第三是不浮躁。袁隆平认为,中国的杂交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现在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研梯队。他说,目前三十到四十岁这一层次的科研力量较强。一方面采取的是直接培养,自己带领水稻科研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送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就是与其他机构合作研究,多渠道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学术带头人。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在培养人才上也是如此。“多渠道慢慢培养”,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还值得一提的是,他面对外国记者,并不夸夸其谈,将要培养多少多少拔尖人才,而是说,现在培养了很多,真正能有一个拔尖就行了。“就像皇帝的儿子很多,只要能有一个真正的接班人就行了。”事实上,一个团队的人才个个都达到拔尖是不可能的。袁隆平规划未来,既有远见卓识,又不好高骛远,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实在令人敬佩!
  袁隆平的“平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操守、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这是他立德修身的必然结果。有了这种“平常心”,就能处惊不变,临难不惧,就能遇利不争,乐于奉献。人总是要老的,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老——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学习袁隆平,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做人之道——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美好的未来。如果人人都具备这样一颗“平常心”,何愁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何愁我们的事业不如日中天?
袁隆平& 知识就是财富的风向标
  小时候,老师说:种子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人,正是以一颗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不知使多少人摆脱饥饿的威胁,告别了贫困的折磨。他刮起的杂交稻狂飓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就是袁隆平,就是5天前在人民大会堂从江泽民主席手里接受首次中国科学大奖的袁隆平。
他,一个与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
他,一个爱拉小提琴爱骑摩托车的科学家;
他,一个名字极具含金量的科学家;
他,一个为“育出养活整个世界的水稻”而奋斗一生的科学家;
他,一个赢得无数荣誉仍保持农民特色的科学家……
丰收的农民说,他们要感谢两个“平”,一个是给他们政策致富的邓小平,一个是给他们种子丰收的袁隆平。
在湖南,有农民自发为袁隆平塑像。袁隆平,堪称当代神农……
而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带给社会的财富你怎么能计算得完?他不正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财星”!
  □何其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70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败”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并发表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70年代中期,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培育成功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现我国杂交水稻的各个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此后,他又提出“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概念,国家“863&
计划据此将两系法列为重要项目,经项目组科技人员6年的刻苦研究,已掌握两系法技术,并推广种植,现占水稻面积的10%,效果良好。
1997年,他在国际“超级稻”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实验田取得良好效果,亩产近800公斤,且米质类粳稻,引起国际上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解决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难题奠定了基础。
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近年来,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2.3亿亩左右,约占水稻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近60%,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口,社会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袁隆平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袁隆平虽已年届70岁,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一个人一面旗帜
如何更快更好地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更多的民众受益?如何使科研向高精尖方向迈出更大的步伐,使土地产出更优质丰硕?如何使科研单位闯出一条市场化的路子?“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对这些问题最好的回答。
袁隆平作为一个世界级科学家,他的成就和智慧,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而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因此,以他为发起人之一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一开始就有了世界级品牌的效应。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稻对数亿耕耘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产生了无限的吸引力。据统计,自1976年以来,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在30亿亩以上,比常规稻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杂交稻如此巨大的效益,不仅对12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粮食问题有巨大作用,对全世界稻谷生产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杂交稻走出国门,迈进了美国、巴西等国农场主的庄园,也走进了亚洲、非洲农民的田园。人们不会忘记袁隆平这位大科学家的功劳。
继三系杂交稻之后,1995年,他担纲攻关的两系杂交水稻宣告成功,并大面积试种获得成功。现在,他又扛起研究超级杂交稻的这面大旗,希望在现有亩产500公斤的基础上再增产50%,这一研究已在小范围内获得成功,不久的将来,当它大面积推广的时候,这巨大的增产潜力对人类将是多大的贡献啊。
世界级的科学家袁隆平,作为一个股份公司的发起人,使公司具有了当之无愧的高科技含金量。因为袁隆平在世界的声望,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然就拥有了世界级品牌的魅力。
& & 1元与50元上市就是高价股
有关媒体日消息:今天,中国第一家以科学家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隆平高科”(0998)发行价为12.98元,今日开市高开高走,开市价高达27.98元,截至上午9点52分,股价已突破42元,涨幅达225%。
按惯例,发行与上市前后仅相隔1月左右,但“隆平高科”距其5月31日的发行日已过半年之久。当时据说某种子公司因为没有申购到股票而告了“隆平高科”一状,所以拖延了时间。
据报道说,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拥有250万股,占总股本的5%。此前,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曾对袁的品牌进行过评估,价值为1008.9亿元。
12月12日,发行后搁浅达半年之久的隆平高科按此计算,至12月15日的收市价计算每股已经达到51.50元,持有250万股隆平高科的袁隆平的财富已达1.2875亿元。一时间,袁隆平成为亿万富豪的说法传遍大江南北。
& & 一切为了杂交水稻
在袁隆平之前,中国也曾出现过一位知识富豪。1996年,武汉大学生物系退休教授张廷璧以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得红桃K集团10%的股份,短短4年时间,随着红桃K的急剧膨胀,张廷璧的个人资产也以几何裂变似的速度增长,达到今天令世人瞩目的1.3118亿元。
但真正以科学家品牌上市,还是袁隆平首开先河。科学家品牌上市方式可以推动中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规建设,承认个人的价值;与常规分配奖励方式比,股权形式作用更显著;它还有利于全社会农业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活动,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生存与发展的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还可通过股票市场的宣传效应提高全球农业生产力。
正是认识到后一种作用,袁隆平才愿意出卖姓名使用权。据说,最初袁隆平对于用自己的名字做一个股份公司,思想是不通的,他说:“老实话,我自身有一个清高的思想在里面。我认为自己是个搞研究的,我的主要精力不应该去搞(经济)。我又不缺钱用,我又不懂这个什么经济,这个什么商业,另外呢还有人讲,你袁隆平一下跌三分,一下涨三分,这多难听。”
但是,再清高,袁隆平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最近几年袁隆平一直在周边几个国家发展这个杂交稻,杂交稻在那里增长50%以上。菲律宾总统高兴得亲自到他们田里面去考察,还将他的两个助手召到总统府合影留念。但是,由于没有钱,杂交稻的推广总是小敲小打。“很多国外公司愿意出钱,但技术是我们的,品种是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结果他要得大头,我看就算了,太划不来了。如果我资金了,我就可以改变这个局面。”你看,袁隆平也是一脑子的经济。另一个问题更迫在眉睫。袁隆平今年到70岁了,他现在是国家一些重大项目的责任专家,也叫首席专家,这是配了经费的。但是年纪一到就得退下来,他的研究将面临断炊的危险。“如果有了钱,我就可以有优惠政策。可以给你什么几套房,什么几室几厅,给你十万年薪,他就可以来。我可以把科研条件准备好,我们现在进入分子水平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能靠那些老仪器在那里搞,我们把实验室武装一下,现代化一下,就可以吸引人才。现在我每年只能培养一个博士生,因为没有经费,省里面也只给我一个指标。现在这个问题都解决了,博士生我可以多收几个,我有钱哪。其实培养博士生也不要很多钱,每年一万块钱的科研经费。”为了他的事业,袁隆平也乐得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
& & 1000亿与1000万
按资产评估所的评估,袁隆平值钱就值在“名”上。1000亿元,他的名气用货币来“称”,值这么一个大数字。袁隆平说他担当不起。他说,毛主席讲过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虽然我有一点小小的名声,也不得了啦,我就生怕再出名,一出名之后,我这个自由度就越来越小,你走出去,你看看你看看这就是袁隆平。他看来不是怕他的名字价值连城,而是怕他会失去自由,失去科研的自由,他的科研,才是值钱的。
前一段时间,在电视上看杨澜采访他时,袁隆平这样评价这1000亿。
袁隆平: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他评估,有他一定的根据,对我来讲……我认为毫无意义,我不要,我要这个钱做什么,这个钱……我觉得我生活很好,够用够花就够了,钱多了还是个包袱。所以说……人家都问我,1000亿怎么看法,我就一笑置之。我现在的思想就集中在我的研究上面。
而当对于朱镕基总理批给他的1000万元的超级水稻研究经费,他却认为这很有用,这给他很大鼓舞。
袁隆平:这可是摸得着的。我头一天把报告递给总理,第二天就批下来了,所以说这是对我们搞科技的人员极大的鼓舞,但是也很大的压力,我们计划在五年之内育成这个超级杂交水稻,争取三年完成。
前段时间,袁隆平刚从埃及参加世界粮农组织年会回来,他带回一个信息,世界水稻委员会决定发展杂交稻,作为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有一个统计数字,当时杂交水稻在全世界种植的面积占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10%,总产量占20%,因此我们简单地算一下,如果把杂交稻都用在生产上,全世界总产量就要翻一番。所以,这一决定,对他来说,又是个莫大的鼓舞。
在袁隆平的心里,他有两大心愿。他将这个心愿发表在今年年初的人民日报上。
袁隆平: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上述一段话,足以看出他为什么那么执着于他的科研了。
去年,袁隆平拿出他的部分奖金加上政府的拨款和民间的筹资,成立了“袁隆平农业科技基金。
& & 付出了多少成本
在当今的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源自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新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然而在这一系列的辉煌背后,却是他三十多年含辛茹苦的奋斗过程。
早在这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特别紧张,粮食没有了,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学农的从事水稻科研的袁隆平,有一次见到农民从很远的地方去换“谷种”。他就问“你们为什么跑这么远去调种子”。农民告诉他,种子好,就可以提高产量,它的成本低,其他的投入都是一样的,肥料、劳力等等,就是把种子调一下,它就能够生产,所以给他很大的印象。他想;我是学农的,我也是搞遗传的,我就应该在改良品种上面做点贡献。
袁隆平从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以后,就到湖南安江的一个农业专科学校去做老师,从那时候到现在他几十年一直都是在田间地头,从他的肤色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都说自己长着一张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脸。
“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的研究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被说成是异想天开的。因为搞创新,人家都说是脱离了常规的,警告他说“你这个搞不成的”,还有人搞破坏,把那些试验秧苗扯掉丢在井里面。袁隆平回忆:“运动来了,那可是风声鹤唳,那是整人的,我也是被打倒的对象。”
袁隆平被当作“牛鬼蛇神”,关进了牛棚受到了批斗,对他“新账老账一起算”,为了要翻他的档案,有人最后就查到国家科委,工作组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的一个函,上面讲,因为他发表了一片文章,在《科学通报》上,这个文章就是关于杂交水稻的一个文章,当时引起国家科委赵世毅局长的重视,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应该要支持。但是他也作不了主,就请示聂帅。当时科委主任是聂荣臻元帅,聂帅就支持,“你认为要支持就支持嘛!”他就发了一个文,结果那个工作组批斗他时,就把“新账老账一起算”,把这张东西给弄出来了,“这个家伙恐怕不能够动,是保护对象还是批斗对象?”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工作组请示到地委,地委回复说当然是保护对象。他们怀化,当时是黔阳地区,就是缺少人才,是人才,你们怎能打成“反革命”。于是那个工作组态度才转变过来。
“我那时候,他每天到田里面去,开花的时候,叫做头顶烈日,下面是稀泥巴,我现在有点肠胃病,就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搞研究不像农民,农民是体力劳动,他们犁田、插秧,我们就是站在那里观察,上面晒,温度高,下面水烫脚……对胃肠是一种影响”袁隆平为了寻找雄性不育株,他找了很长的时间,天天在田里泡着。真叫做“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真是找到了。他那个时候提出,要做杂交水稻,如果按照一些遗传学的经典理论,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一切要以试验为依据。60年代初,在选种的时候,他发现一种天然的杂交水稻,它优势非常强。当时他不知道是杂交水稻,他如获至宝,认为选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品种,第二年他就把它种下去开始观察,每天就希望“望品种成龙”,结果一抽穗之后,完全大失所望,跟上年选的植株完全不同,高的高,矮的矮,生长期长的长,短的短,完全面貌全非,他就非常失望。就在这个失望之余,突然他产生了震撼,为什么会有分离呢?这是杂种才会有分离,纯种不会有分离的。我选的那一株优良水稻,是一个天然杂交稻。
就这样,这个结论让中国杂交稻的第一代诞生了。
袁隆平:这个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这是我自己观察的。所以说再对照传统理论,它也没有试验作根据的,所以说我就立志搞杂交水稻。我认为这是有前途的,方向对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学院派的人士并不是很认同的。后来湖南省申报您做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也是申报了四次,最后才批准的,正是这些不认同在起反应。
& & 爱骑摩托的科学家
袁隆平是位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然而,在前不久由湖南卫视举办的一台晚会中,他却成了一名小提琴演奏手。
他的小提琴独奏,虽然不像专业演奏家演奏得那么娴熟自如,优美动听,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和经久不息的掌声。电视机前许多观众也都情不自禁地击掌叫好。再让我们看看他与杨澜的一段对话:
杨澜:那我就觉得这三个爱好好象跟我们常规心目中您的身份都不太符合,因为您已经68岁了,居然还骑摩托车。您是一位农业专家,成天跟泥巴打交道的,您喜欢拉小提琴。同时你在社会上现在也很有地位,是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可是您自己还打麻将,钻桌子。说说您这三个爱好。
袁隆平:这样子的,我骑摩托车,现在我也骑,我每天上试验田,我每天要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从播种开始,一直到收获为止,我每天都要到田里面去,这是我的职业习惯。走路,我这么来一圈,大概要四公路,很不方便,因此我就骑摩托车,就方便一些。
& & 杨澜:不是为了过瘾……
袁隆平:车瘾也是……主要是年轻的时候,现在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第二个,为什么拉小提琴,我是喜欢音乐的,我也欣赏音乐,主要是古典音乐,中外的古典音乐我都很喜欢,我拉小提琴是在我大学求学的时代,我有几个好同学,他们拉小提琴,我也跟着拉,这么学的。
杨澜:而且您很欣赏爱因斯坦是吧?说他也是拉小提琴的。
袁隆平:对,我看到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也喜欢拉小提琴,喜欢音乐,他就加入了一个乐队,这个乐队去表演,比赛的时候,他也参加,但是他拉得不好,拉得很蹩脚,总是拉走调,但是没办法。
& & 杨澜:他也很认真。
袁隆平:他非常认真,但是他的技术不行,我恐怕比爱因斯坦的技术还差一些。
& & 要高产也要优质
杨澜:对于这个世界范围来说,我觉得杂交稻方面一直存在着产量和米质,怎么样去权衡,哪个更为重点的问题,比如说像第三世界要解决那么多的人口吃饭的问题,产量就非常重要。但是对于经济稍微发达一点的地区,人们对米质的要求又很高,像您现在研究的超级水稻是更注重产量呢还是更注重米质呢?
袁隆平:我们并重,但是我有坚持的原则:“高产优质”,有的人要提“优质高产”,我说不符合中国国情,首先要吃饱肚子,要饱然后才要吃好。所以说高产是前提,在高产…绝不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有这么一条原则,我们现在搞的超级稻,就是要超高产。米质达到农业部颁布的二级优质米这个标准,我们没有追求一级米,我追求二级米的标准,适合广大的城乡居民。一般的消费水平,再一个,它还要抗两种主要的病虫害,这也是我们超级稻订的指标。
杨澜:所以你还是有重点的。
袁隆平:重点就是说并重因为我们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现在就要求优质但是我又不能牺牲产量来求优质,因为中国12亿多人口。
杨澜:下个世纪可能16亿。
袁隆平:16亿,怎么养?你没有一定的产量,你再吃得好,肚子不饱那也不行的。
& & 天上有颗袁隆平星
早在日,人民日报有则这样的报道:作为中国天文学家和国际天文学界赠送给新中国的礼物,更表达了全社会对知识分子和积极投身“光彩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创造性劳动和巨大贡献的崇高敬意———&
巴金星”、“陈景润星”、“袁隆平星”和“光彩事业星”的命名仪式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巴金、陈景润、袁隆平3位党外杰出文学家和科学家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在袁隆平的一生中,他的荣誉可多啦:
▲1981年,袁隆平领回了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5年,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袁隆平组织发明与创造金质奖章。&
1987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奖状。
▲1988年,获英国让克奖。
▲199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3年,美国菲因斯特拯救世界饥饿奖的桂冠戴在袁隆平头上。
▲1995年1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
▲1995年10月,袁隆平又从联合国粮农组织捧回“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8年6月,经有关权威机构认定,袁隆平创制的杂交稻系列种子的品牌,价值高出1000亿元,随着超级杂交稻等的开发,其升值潜力不可估量。
▲日,袁隆平研究成果列上一个度年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奖榜首。
▲日,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授予吴文俊和袁隆平为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从袁隆平命名的行星、袁隆平命名的学院,到隆平命名的股票,换个角度看,袁隆平现在更像个名利双收的明星。
几十年来整天忙着下地种稻子,经常要赤着脚的袁隆平却偏偏喜欢买皮鞋和摩托车,这也是他最奢侈的花费了。袁隆平有一套自己的“金钱哲学”———钱是要有的,你要生活就必须要有钱。但是钱要来得正当,钱是拿来用的,你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另外你绝不能挥霍浪费,也不吝啬、小气,该用就用,不该用的不用。”
& & 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在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诗词表明了他探秘杂交水稻永无休止的决心。现已年届七旬的袁隆平每天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稻试验田观察研究,他已经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然执着地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财星档案
  袁隆平
& & 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当公元纪年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东方文明古国的广阔土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撼世界的“绿色革命”。这场革命摘下了绿色王国中“杂交水稻”这颗瑰丽宝石,显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这颗耀眼的新星棗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山村中等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惊世奇迹。
袁隆平,江西德安县人,日生,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教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因此,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50年代,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企图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种,但却未能获得成功。到了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就开始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学说,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同时面对当时国内的饥荒,他在心中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来解决粮食短缺。1960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穗大粒多、“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后,受到了富于哲理的启示:既然“天然杂交稻”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只要探索出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于是,袁隆平毅然放弃自己多年来无性杂交的试验,把精力转移到培育人工杂交稻这一崭新的课题上来。
杂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早已开展研究,但一直没有成功。袁隆平从高梁、玉米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成功的实例,受到启迪,提出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进而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通过“三系”配套产生杂种第一代的设想。为了实现“三系”配套,首先要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作为培育不育系的试验材料。但要找到这种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犹如大海里捞针,谈何容易!早稻扬花期正值夏季高温,袁隆平顶烈日、冒酷暑,日日奔波在茫茫绿海的水稻王国中。日,他终于首次发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65年7月又找到5株,两年共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如获至宝,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然后把这些不育株种子分类进行加速繁殖。他亲自耕耘、播种,亲自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并作详尽记录。之后,他将试验所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于1966年2月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吹响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的号角,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国家科委的重视。省科委于1967年6月将“水稻雄性不孕”正式列入科研项目,省农业厅给他安排了两名助手,成立了科研小组。
自从那株打破神秘的雄性不育株的发现,至1970年的整整6年时间里,袁隆平历经种种磨难,尝尽酸甜苦辣。“左”的路线干扰、地震灾害的袭击、人为的蓄意破坏、南国育种的辛劳奔波,都没有使他屈服。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的试验,但都没有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100%的雄性不育系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联想到遗传学中关于杂交亲本亲缘关系远近对杂交后代影响的有关理论,他悟出了一个道理:这6年来所用的试验材料,都是栽培稻品种,其亲缘关系都比较近。这如同人类近亲繁殖,生下的后代不太聪明一样。于是,他调整研究方案,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新设想,以求创造新的不育材料,达到突破徘徊的局面。从此他脑海中涌现出新的希望:寻找野生稻!
1970年6月,袁隆平出席在常德市召开的湖南省农业科学技术经验交流会。省委领导的重视和鼓励,更加坚定了他攻克难关的信念。这年秋,袁隆平又带领两位助手来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11月23日上午,奇迹终于出现,他的助手在农场溪边找到了一片野生稻,并发现了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经过仔细观察,反复辨认,激动地喊起来:“野生稻,这是一株千真万确的雄花败育天然野生稻!”并当即将它命名为“野败”。
他们像母亲对待婴儿般地哺育这株“野败”不育株,辛勤培育“野败”新材料。“野败”的发现为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但袁隆平深深懂得,要把“野败”转育成“不育系”,进而实现“三系”配套,直到应用于大田生产,这中间还有一道又一道的难关。1971年,袁隆平调到湖南省农科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为了协作攻关,他无偿地奉献出珍贵的“野败”材料。来自全国几十个科研单位的逾百名科研人员,在海南使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回交转育试验,从而扩大了选择机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1972年,袁隆平等选育出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二九南1号”不育系和保持系。但是,恢复系仍然没找到。“三系”不配套,杂交水稻依然不算培育成功。
水稻“三系”还能不能配套成功呢?这是当时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曾经有人预言:“袁隆平等人60年代搞的不育材料,易找恢复系,但没保持系;而现在的“野败”不育材料正相反,虽易获保持系,但又一定找不到恢复系”。袁隆平不为理论界的争论所动摇。因为在他的试验材料中,已发现了具有恢复基因的苗头,所以他满怀信心地推断,恢复系一定会在近期内筛选出来。1972年3月,杂交稻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大协作攻关。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约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袁隆平等率先在东南亚品种中,找到了一批优势强、花药发达、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这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它的诞生,预示着我国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时刻即将到来。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种亩产超过500公斤,比常规稻每亩增产75-100公斤。
杂交稻“三系”已经配套,又过了高产优势关,但最初进行试验田繁殖制种产量却很低。因此,提高制种产量又成为一道难关,此关不破,杂交稻仍无法大面积推广。袁隆平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探索试验田制种高产经验,实施调整父母本花期和割叶、剥包、喷射“920”,人工辅助授粉等行之有效的综合性措施,提高母本结实率,闯过了制种关。袁隆平系统地总结了制种攻关的实践经验,写出了《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重要论文,有力地指导了全国的杂交水稻制种工作。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粮食单产在60年代初矮化育种成功实现第一次突破的基础上,又增产了20%左右。这标志中国水稻育种成功实现第二次突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水稻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国家。袁隆平在开展杂交水稻课题的研究中,勇于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但始终不忽视理论的升华。1977年,他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载于《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第1期)。这篇重要论文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杂交水稻育种的经验,深刻阐述了杂交水稻育种中几个重大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同时,再一次预见杂交水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1988年,籼型交水稻作为我国农业第一项专利转让给美国,先后有20多个国家引种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从1976年至1993年,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24亿亩,增产稻谷2400亿公斤。目前全国每年推广杂交水稻在2.3亿亩以上,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其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0%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占世界水稻面积的10%,产量占水稻总产的20%。如果现在的常规稻全部被杂交稻代替,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要多养活10亿人口。杂交水稻在解决世界的吃饭问题上,正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震动了世界,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国际上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水稻高杆变矮杆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推崇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国外甚至有人认为,“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还有人认为,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的饥饿问题,就是把和平的种子撒满了全球,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继续向新的高峰攀登。他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杂交稻的研究也是如此。1986年,他在总结国内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的著名论文,提出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无融合生殖)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经过袁隆平与其他农业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两系”法已取得可喜成绩。90年代初,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稻示范种植,比现有三系法品种间杂交稻增产5%-10%。紧接着两系法亚种间“超级稻”培育成功,从1997年起在全国近10个省的大范围试种,已连续3年在10多个示范点达到亩产800公斤。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更是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这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将成功实现第三次突破,并将使已徘徊20年的水稻单产再增长30%。同时,一系法无融合生殖研究,已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继续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
30多年来,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他先后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和8个国际大奖,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功勋科学家等称号。他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等职务,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据有关权威部门评估,“袁隆平”品牌价值为1000亿元,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最大的一宗项目。
日,在袁隆平70岁生日之际,湖南省农科院等四单位在长沙联合举行袁隆平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研讨会。为了表达家乡人民的心意,中共德安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专程赴会祝贺,并向袁隆平赠送了两样生日礼物:一件由景德镇工艺美术师制作的写有“功德泽寰宇,梓里仰俊才”的五福寿桃瓷盘和一幅由庐山画院院长、著名画家李杏创作的《乡情》水彩画。袁隆平对家乡来的客人非常热情,特设家宴款待,并亲自带领客人参观超级杂交水稻试验基地。他十分高兴地告诉客人,今后将努力实现两大心愿:一是把超级稻研究成功,尽快用于大面积生产;二是让超级稻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北京时间4月25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其官方网站(http://www.nas.edu)公布了新当选的72位本土院士和18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对两位科学家的当选致信祝贺。&
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北京时间25日晚9时许,刚刚结束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当选,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 & 长沙消息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困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10多年后的今天,由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选育的杂交水稻,已撒播到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亚洲区提名组于去年底进行的无记名投票中,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致支持,并向美国科学院正式提名,最终当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隆平晚节不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