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泾县医院,泾县,泾川镇,水西居委会,五保老人赵灯高死后,他的侄儿��

&&传众企业搜索引擎——我们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动力!
点击这里搜索全国2000多万家企业信息
热门搜索:
您的crm客户数已达上限,建议您升级为高级会员!
安徽省泾县艺林轩纸工艺厂
联系人: 查学
注册资金:0.0万 万人民币
法人:查学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川镇水西居委会
邮编:242500
传众商铺:
安徽省泾县艺林轩纸工艺厂 简介:我们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我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 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欢迎各位来参观指导工作,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或者有任何的疑问,您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或直接与我们联络,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会第一时间及时与您联络。
产品及服务
安徽省泾县艺林轩纸工艺厂 主要经营:宣纸工艺加工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安徽省泾县艺林轩纸工艺厂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传众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如何认领企业?
最新加入企业
相关产品企业
相关地区企业热门搜索:
安徽省泾县新农机械厂
公司电话:5070073
公司地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泾川镇 水西居委会
公司法人代表:郑新农
区位信息:
公司网站:
企业人气:共( 25 )人关注;
经营模式:生产加工
安徽省泾县新农机械厂简介:铸造机械加工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宣城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推荐
地址:中国 浙江 嘉兴市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工业园区梅嘉路389号
地址:中国 福建 厦门市湖里区鑫新景地3楼A08
地址:中国 安徽 宁国市宁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环南路48号
地址:中国 安徽 广德县广德经济开发区商贸中心
地址:宣城市叠嶂中路宛溪二村2幢175号(府山广场下斜对面、凤凰桥西头)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清溪路银桥湾小区7-03门店 尚乐琴行
地址:中国 安徽 宁国市 宁国市2000号
地址:安徽 泾县 泾县琴溪镇工业园区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 石板桥村委会
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推荐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清溪路银桥湾小区7-03门店 尚乐琴行
地址:中国 安徽 广德县广德经济开发区商贸中心
地址:中国 安徽 宁国市宁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环南路48号
地址:中国 福建 厦门市湖里区鑫新景地3楼A08
地址:中国 浙江 嘉兴市浙江嘉兴市王店镇工业园区梅嘉路389号
地址:中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 中国.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
网友对 安徽省泾县新农机械厂 的留言点评:
提示:暂时没有用户对 安徽省泾县新农机械厂 留言点评!如果你对该公司有什么疑问或是建议,或者有相关业务想咨询本公司可以在此留言;
我的称昵:
联系方式:
(电话/邮箱/MSN)任选
留言内容:
输入验证码:
最新加入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最新动态
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新闻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娱乐热点推荐
当前位置: &  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市境西部,置县于二十四年(前223年)。地处皖北部,境内山多地少。余脉绵亘县境东南,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的发生地。是之一的源产地。中文名称:
泾县外文名称:
Jing County别名:
宣纸之乡行政区类别:
县级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9个镇、2个乡政府驻地:
泾川镇电话区号:
0563邮政区码:
242500地理位置:
安徽省南部面积:
2059平方千米人口:
35万人(2007年底)方言:
江淮官话、吴语宣州片气候条件: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著名景点:
纪念馆车牌代码:
下江民系、吴越民系行政代码:
341823目录
展开基本介绍泾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邮编:242500 代码:341823 区号:0563拼音:Jīng Xiàn (注意“泾”字念作“经”,第一声,阴平,外地人常常误念成第四声“劲”)英译:Jing Xian County 泾县[1]位于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55213人(2008年底)。全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桃花潭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黄村镇、汀溪乡、昌桥乡。县政府驻泾川镇。地处皖北部,境内山多地少。余脉绵亘县境东南,支脉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建有水电站。属,年均气温15℃,1500毫米。矿藏有煤、大理石、花岗岩、瓷土等。有涌溪火青、提奎、特尖等名茶。205国道、322省道、青弋江穿境。有军部旧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新四军抗日殉国、大观塔和小方塔、踏歇岸阁、、琴溪窑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村古镇(含)系省级。县情概况泾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54741人,其中64498人。2008年末355213人,年人均生产总值(GDP)10083 元。县人民政府驻。邮编:242500。代码:341823。区号:0563。拼音:JingXian。唐代大诗人,于天宝十四年(775年)游泾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在〈泾川送族弟〉一诗中写道:“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诗人启蒙历泾川佳境,认为胜过著名的若耶溪。泾县山水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之称。不仅有李白、、、等人的遗踪,也是文风昌盛之乡。明代盛行王阳明理学,春秋二季在水西会讲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学泾派,等人以训诂学阐释经度,考订了大量古籍。《艺舟双楫》中的书法理论,至今仍为书法界推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当代很多著名学者,大师,大画家,文学家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人物。横穿全县,322省道直通,境内修建公路1108公里,21个乡镇都通了,近年来通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固定、移动电话容量达八万门。泾县辖9个镇、2个乡:泾川镇、、、、、、、云岭镇、黄村镇、、。语言民俗语言泾县地方语种为泾县话,属吴方言(又称)宣州片,谱系关系:→汉语族→吴语支→泾县。因地处跟以及交界处,故而虽然与西部地区所使用的都称为泾县话,但却有较大差异,县民一般称东部地区所使用的泾县话为“东乡话”,西部地区所使用的称为“西乡话”,其中西乡话中融入了较多的词素和语音,东西语言互相交流略有困难。加上历史上本地区的外来徙入移民较众,县内除泾县话外,操江淮者有之,操徽语者有之,甚至操、者亦有之,故而通用江淮官话为,正式场合亦使用。革命老区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8年,泾县就建立了。年,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周恩来、、、、曾山等老一辈曾在这里指挥驰骋大江南北,抗日救国。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泾县厚岸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王稼祥同志的诞生地。多年来,泾县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新四军老战士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2001年被确定为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世纪70年代以来,、杨尚昆、、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视察泾县,日,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泾县视察,参观了泾县宣纸厂和云岭,并欣然题词题字,勉励泾县人民要大力发扬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精神,“进一步努力将老区发展好”。泾县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王稼祥最先就是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运动的影响,从而走上了革命救国的共产主义道路。自然资源泾县面积2054.5平方公里,资源十分丰富。不仅盛产林茶粮棉,还有煤铜铁金钼和石材等矿藏。传统名产首推宣纸,在唐代就是贡品。纸质致密、洁白、柔韧、吸附力强、润墨性能好。同时具有抗老化、防虫蛀、耐搓折等特点。宜于长期保存,又有“千年寿纸”之称,被视为“瑰宝”。说:“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行销和东南亚,在国际市场上久享盛誉。泾县传统名茶如、爱民阳尖和爱民提魁都有数百年历史。之一有咏泾县茶诗:“不知痉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烘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春……共对幽宵吸白云,令人闪腑皆清芬。”近年来精工制作的、、和,获得国家金奖,深受消费者欢迎。四十年代从美国引种的和,既是生长迅速的绿化树种,又是建筑和造纸的优质材料。县内已营造数十万亩,为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创造良好条件。泾县的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等河流经治理变水患为水利。国家在青弋江上游建成水库(现称),电站装机容量184兆瓦,年输电量千亿瓦时。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工挖人工河82.1公里,设计灌溉泾县和市136.69万亩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工农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泾县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安徽省主要林区之一,煤、铁、金、方解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品位较高,方解石储存量3亿多立方米,为之最。作为著名的“中国宣纸之乡”,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正宗产地,所产宣纸宜书宜画、不蛀不腐,享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泾县还是著名的绿茶之乡,山区茶园遍布,所产绿茶素负盛名,“涌溪火青”和爱民提魁为历代贡茶,“”多次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金奖。“桃花潭”牌绿茶、山货等一批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泾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产丝质地精良,唐时城乡已呈“寻街听茧缫”的兴盛景象。近年来,泾县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县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各行各业均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地震记录泾县也是全国地震六度设防区。境内多山,较为复杂。有三条较大断裂(深大断裂,木镇——孙家埠断裂,周王——汤口断裂)贯穿县境。历史上曾发生地震多次。自元、明起续有记载,震级一般5.5级。并存在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背景。元十三年(1353年)十一月地震。波及本县。明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甲子地震。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三日地震。九年(1636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地震。清十一年(1654年)正月初一日未时地震。八年(1669年)四月地震。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地震。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地震。三年(1738)六月初一日地震,有声。乾隆八年(1743)五月初八日地震,有声如雷,自西而东。城内崩,街上行人有惊扑者,南城墙塌数丈。二十五年(1820)二月十四日泾县地震。6年(日寅时32分5秒至35分5秒,泾县地震,烈度5度。2月22日己时12分6秒至13分4秒泾县地震,烈度3度。民国26年9月16日地震波及泾县。日,——泾县间发生1.5级地震。日,泾县发生1.4级地震。同月21日,泾县东部发生1.7级地震。日,泾县发生2.4级地震。同月27日,发生1.4级地震。日,泾县潘村东南发生1.6级地震。日,发生1.8级地震;22日发生1.1级地震;24日发生1.9级地震。(建国后,均为地震仪器记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建立起一批优质米、茶叶、蚕桑、禽畜和用材林生产基地。全县绿化程度已达95%,占58.5%。发展到28个主要门类,其中造纸、机电、轻纺、建筑建材和食品加工,已成为五大支柱产业。红星宣纸、南华电机、茧丝绸和(肉鸡)等集团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红星宣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上市了股票。县内兴办“三资”企业14家,利用外资1076万美元。同时利用人文和自然建立了多处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历史悠久的泾县,必将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明富裕的新面貌,迎接海内外的来客。历史沿革秦置泾县。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近年发掘的重要新石器时期遗址有世古墩、瑶庄、赤麓山等,说明泾县历史悠久。三代以后,为古越族先民。春秋时期,地初属。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继为越、楚争峙场所。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东汉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建和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二年(195年),为控制区,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渡口,今泾县安),属丹阳郡。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安吴镇)2个县属宣城郡。南朝因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部控制区。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山南),泾县属之。八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 。泾县先后属之。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仍治宣城)。三年(1210年)冬,泾县迁往旧城东1公里留村。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仍属宁国府。十四年属宁国路。至正十七年四月,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十二年正月,改称宣州府。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明清泾县属宁国府。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仍治今城厢镇)属安徽省。3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17年直属安徽省。21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26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军。第九专区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27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29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氏宗祠。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33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34年11月底,撤销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为市),泾县仍属之。38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日建国,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日,芜湖专区改称,泾县属之。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泾县仍属之。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之至今未变。行政区划1995年,泾县辖8个镇、22个乡:城关镇、、茂林镇、榔桥镇、、章渡镇、蔡村镇、丁家桥镇、包合乡、、南容乡、、乌溪乡、浙溪乡、黄田乡、、汀溪乡、、云岭乡、、北贡乡、、安吴乡、昌桥乡、童疃乡、太园乡、厚岸乡、孤峰乡、琴溪乡、苏红乡1998年,泾县辖: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晏公镇、蔡村镇、章渡镇、琴溪镇、桃花潭镇、黄村镇、云岭镇、西阳乡、苏红乡、汀溪乡、昌桥乡、等等2000年,泾县辖9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3586人,其中: 城关镇 54935 、桃花潭镇 11083、 茂林镇 8703、 榔桥镇 6906 、章渡镇 10558、 丁家桥镇 15272、 蔡村镇 14920 、晏公镇 21162 、琴溪镇 17432、 包合乡 7318、 厚岸乡 11409、 风村乡 5630 、南容乡 5527 、铜山乡 2162、 乌溪乡 6007、 浙溪乡 8770、 黄田乡 7076 、西阳乡 6118 、苏红乡 7596 、汀溪乡 5309 、爱民乡 4328 、云岭乡 10534 、中村乡 10182 、北贡乡 7575、 黄村乡 11036 、安吴乡 11031、 昌桥乡 12170、 孤峰乡 11762、 童疃乡 9126、 太园乡 11949。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1年10月,泾县参加了全省第一批乡镇区划调整试点工作,全县乡镇由30个调整为21个。2004年底,泾县辖11个镇、10个乡。2005年,泾县将原11镇、10乡调整为9镇、2乡(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桃花潭镇、黄村镇、云岭镇、汀溪乡、昌桥乡),已于4月18日正式宣布实施。调整后,乡镇平均面积为186.7平方千米;平均人口为3.32万人。2008年泾县辖: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丁家桥镇、蔡村镇、琴溪镇、桃花潭镇、黄村镇、云岭镇、汀溪乡、昌桥乡。境域变迁泾县[2]以水得名。境内青弋江古称“泾水”,故名泾县。县境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东邻宣州市、宁国市;南界、黄山市;西接;北依。总面积2054.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县城距省会公路里程233公里;距行署驻地宣州市52公里;距黄山市115公里。古志称:县境介大谷间,当之交会,为歙池之襟喉。古代泾县境域较广。汉代,析县境西部部分地域置。唐代,先后从泾县析出建县的有太平(今黄山市)、、青阳等县。新中国建立后,于1956年将茂林区樵山乡划属。1982年复将铜山乡麻川山场4.3平方公里地域划归太平县。历经朝代更迭,政区分合,遂成现状。2005年,全县辖9镇、2乡。总人口347094人。乡镇简介泾川镇泾川镇地处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是泾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114.22平方公里,辖14个村和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2.1万人。二00三年,9.3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652.5万元,2353元。综合经济指标位于乡镇第四位。泾川素有“山川清淑、秀冠诸邑”之誉,水西寺、太子泉、明代大小崇宁双塔连为一体,构成了秀丽的水西风光,水西省级和水西风景区也正在规划设计和兴建之中;矗立在水西山的,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位于水西风景区内的和宣纸博物馆已成为传承文明基地和文人雅士、社会名界人士景仰的好去处。茂林镇茂林镇地处皖南山区,位居黄山、太平湖的中心点,是安徽省泾县西南之重镇,距县城35公里,322省道穿镇而过,总面积为23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和一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5万人。1996年,茂林镇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小城镇建设500家试点镇之一,1999年,茂林镇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95家之一,2000年又跻身为全省63家重点镇行例。茂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称“江南名镇”,素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境内青山环绕,东溪古溪两水相抱,魁峰挹秀,风光秀丽,游人流连。镇域平坦开阔,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建筑昌盛,鳞次栉比,展唐、宋、明、清风格各异,府第轩园、楼亭坊塔尚存300余处,极具价值。史上名人辈出,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书、江南河道总督、新中国曾任国家财政部长等;为文者,有并称“茂林三吴”的近代书法家、文学家吴组缃、画家吴作人等。 茂林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位于赤坑山中的蜜蜂洞是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遇难地。尚有保存完好的新四军前线作战指挥所旧址。茂林资源丰富。全镇有林山场面积16214公顷,毛竹蓄积量465.9万根,木材蓄积量76.8万立方米,年采伐毛竹59万根、木材5073立方米。林业有57亩。绿色无公害的农副的盛多,主要有粮食、木竹、蚕茧、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灵芝、板栗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硫铁矿、铜矿、铁矿、煤矿、钼矿、铅锌矿、等。镇内建有工业企业园区。有县重点骨干企业、安徽太平湖药业等16家企业。 茂林旅游:一则她是新四军遇难地,可谓,不可不看;二则她有十三牌坊(正在恢复中);三则吴氏大宗祠宏伟壮观;四则佛宝寺一期工程已完工:五则"活水穿村"已在镇人大会上通过.六则管家洞等你来探密。榔桥镇榔桥镇位于泾县的东南部,北距县城28公里,南与旌德县相邻,205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274平方公里,辖27个村,1个集镇居委会,总人口3.1万人。2002年全镇经济总收入3.27亿元。其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在全县排序中均属前列,地域面积居全省之首。集镇区域面积1.56平方公里,是全镇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2001年被确立为省定中心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善,镇区各种服务配套体系健全。是通往“”著名风景区的中转站。境内有50年代兴办的小溪、两个国有林场,其木材蓄积量在全县占首位。近年来,以、茶、桑和中药材等为主的发展很快,1500亩的优质青梅基地的1000亩的中药材基地已初见成效。驰名中外的之一“涌溪火青”已形成规模。境内盛产的水稻,其大米因口感好、品质佳、无污染而深得、浙江等地欢迎。境内建有国家级、国家级生态农业项目基地和省级能源生态示范工程基地。境内还有较为丰富的金矿石、紫墨玉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全镇个私民营企业480余家,从业人数达6000余人。全镇已形成以龙头企业华伟公司带动的建筑、建材业,以油画笔、木梳、门帘等主导产品牵动辐射的竹木制品业,以传统工业为基础的刃具加工业,以为依托的商贸流通业,以“”和“黄田古民居”为品牌的休闲、文化旅游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全镇规模企业10余家,其中双联、春雅、宏大公司三家企业跃居全县重点企业行列,双联有限公司列为全市,全镇60%的工业企业为出口创汇企业。占地3.5公顷的核心木、竹渐现雏形,占地600亩的现代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实施之中。著名的宣纸原产地——红星宣纸集团和闻名省内外的“江南第一漂”景点以及投资2亿元即将开工兴建的水电站就座落在辖区内。境内还有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紧急军事会议遗址——“百户坑”,史称“百户坑会议”。榔桥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泾县的主要木、竹产区之一,拥有自然林13万亩,各类2万亩,年采伐量3000立方米。经济林青梅、、蚕桑发展迅速,占地1500亩的浙溪青梅基地已建成园,板栗面积1000余亩以上,桑园已突破4000亩,年产茧量180吨。榔桥镇是著名的,茶园面积达4500亩,年产茶120余吨,驰名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涌溪火青”就产于境内黄田、涌溪村。该茶在清朝年代被列为“贡茶”,并多次获得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是绿茶中的精品。榔桥镇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区,境内山川秀淑,景色清幽,自然与交相辉映。著名景点有闻名省内外的“江南第一漂”和黄田古民居“洋船屋”,现已成为皖南地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丁家桥镇丁家桥镇位于泾县西南,距县城约10公里处,东邻泾川镇,南靠黄村镇,西接章渡、云岭镇,北界南陵县,总面积为63.03平方公里,其中山场30.5平方公里,15188.1亩,其中水田面积11568亩,旱地面积3620亩,水面积1406亩,有蚕桑园1100亩,棉花生产基地2000亩,旱涝保收示范片1000亩,全镇辖14个行政村,144个村民组,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全镇总人口2平方公里,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全镇总人口17010人,其中农业人口15819人。322省道贯穿本镇西部,南部有泾陈公路横穿镇境,泾水大桥连结泾陈与322省道两条公路,村村通三级。该镇名品特产丰富,其中包括:宣纸中国之一,其制造工艺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该镇境内生产的“红旗”牌、“曹氏”牌“三星”牌、“金星”牌、“汲墨轩”牌宣纸,均为部优产品,具有质地绵韧、纯白细密、纹理匀净、光而不滑、透而弥光、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耐老化等特点,有“千年寿纸”之美称,被誉为纸中之王。该镇手工生产的宣纸,1915年曾在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牌。后山剪刀创制道光年间,是泾县仅次于宣纸、而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后山剪刀口薄头尖,钢韧锋利,使用方便,具有凹口,钢性强,吃布力深,易修易磨,经久耐用等特点,可与张小泉剪刀相媲美。药物保健卫生纸彩荷纸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彩荷”牌药物保健卫生纸,系针对妇女痛经和月经过多辅助治疗的新型药物卫生纸,产品采用中医外用中药栓剂复方,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等疗效。该产品自1989年以来,多次被评为省优产品。“三星”系列炊具由安徽省“三星”陶瓷厂生产的系列高档炊具,是一种新型高科技锂质低膨胀陶瓷炊具,产品有锅、饭煲、奶煲、茶煲、微波炉炊具五类,规格齐全,款式多样。产品具有无毒无害、光洁平滑、清洗方便、干烧不裂、可耐450○C急冷的特性。长期使用,对人体有益的微量锂元素有明显的保健作用,系跨世纪的“绿色炊具”。丁渡香菜系安徽泾县地方名菜,因产地位于皖南丁渡,产品以地为名。产品依据民间和传统工艺,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以高脚白菜棵芯为主要原料,配以纯真辣椒粉、黑芝麻、植物油、大茴香、蒜泥等纯天然原料精制而成,香辣咸甜皆全。该产品内含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以及人体不可缺少的铁、钙、磷等微量无素,是馈赠亲友之佳品。蔡村镇蔡村镇位于蜚声海内外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三角区内,距安徽省泾县城15公里,宣城市40公里,临322省道。全镇总面积136.3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30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总人口24000多人。森林覆盖率达76.4%,绿化程度98%以上,素有“山清水秀,竹海茶香金蔡村”之美誉。该镇有丰富的优质煤炭、、石英砂、茶叶、青檀等资源。竹林面积达10万元亩以上,毛竹产量1400余万根,被誉为“华夏毛竹第一镇”。境内山峦重叠、云雾缭绕、溪水纵横、气候温和,是国优名茶重点产地之一,爱民茶以其独特的品质优势,自明清以来一直被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爱民翠尖“以其茶色清新鲜活、青翠欲滴、形如兰花、舒展平直、香气扑鼻而享誉海内外,年产量25万斤,为四季皆宜的天色绿色食品。该茶已于1994年通过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蔡村镇旅游资源丰富,有浩瀚的竹海和独具魅力的月亮湾。同时又是著名的影视基地,《》、《月亮湾的笑声》、《》等十几部影片都在此取景拍摄。琴溪镇琴溪镇位于泾县城东北10公里处,总面积9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5.7万亩,耕地面积18660亩,辖8个村委会,192个村民组,一个居委会,三个居民小组,5936户,19955人。322省道穿镇过境,交通十分便利。境内高山秀拔、绿水长流、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主要盛产煤炭、黄沙、耐火土、石灰石、焦宝石、大理石、铁矿石、竹、木等。近年来该镇立足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做活了文章。开发出高科技、高价值而畅销的工业产品。如:高科技农用种衣剂、历代世上绝无仅有的贡品琴鱼、6千千卡优质有烟煤、牛皮系列包装纸、高清洁卫生纸、精美竹木工艺品、精制食品、绿化苗木、泡花碱、香菇、铸钢等等。由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大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发展。风景秀丽的上有隐雨石、炼丹洞、悬崖峭壁间历代名人摩石刻石像二、三十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基地,“山夕照”景色奇特,赤滩、古镇明清式老店铺,古民居古色古香,马头三圣殿修复旧制,犹如江南塞北的千亩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巍巍琴高山、悠悠、千亩大草原、马头及、三圣殿等已开发成连一体的旅游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无数游客漂流、游览观光。桃花潭镇桃花潭镇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镇(省级保护),全镇总面积86.03km2,南邻旅游胜地黄山,西接著名佛地九华山,辖6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人口13122人。该镇属气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积为10800亩,主产水稻、油菜、豆类、花生、芝麻、茶叶,名特产为山药、,水产品主产鲤、鲑、翘白、雪花君等名贵鱼,矿产资源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发展桃花潭镇经济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桃花潭镇区域位置十分优越,境内有全省最大的水电站——和烟波浩渺的太平湖。该镇距黄山85km、九华山90km、芜湖144km,居“一湖”挑“两山”的最佳方位。桃花潭镇不仅有山、水的自然风光,而且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唐天宝14年(公元755年)诗仙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畅游桃花潭,豪饮于“万家酒店”,临别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千古绝唱,从此,桃花潭名声鹊起,文人侠士游踵不绝。为了繁衍和衬托深蕴的桃花潭的唐文化,后人陆续兴建了太白楼、、怀仙阁、、梦潭轩、(翟氏宗祠)、文昌阁、万村和水东老街、门楼等古建筑群,形成别具一格的。十多年来,多家影视台看好桃花潭景区,先后来此拍摄10多部影视剧,其中有《乡亲》、《翡翠麻将》、《太白仙踪》、《唐诗的故事》、《唐诗50首》、《没有桃花的桃花潭》等。中央、省级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对桃花潭作过大量报道,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走进景区,犹入世外桃源,回味返朴归真的意境,流连忘返。一位友人如此评价“桃花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简直是一座天然的艺术馆”。国际旅游组织专家恩来景区考察后欣然挥笔提词:“桃花潭一天胜似天堂一年”。黄村镇黄村镇位于泾县西南,总面积为153.96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95个,总户数为6733户,总人口为24359人,其中集镇非农户1736人。耕地面积为31095亩,人均1.4亩,其中水田面积27245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6°C,年降雨量1500mm左右。黄村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生产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蚕桑等,年产优质水稻13989吨,棉花109吨,油料1182吨,蔬菜5300吨,肉类990吨、水产品296吨,蚕茧252吨。大畈区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优质粮油示范基地、玉米基地、蚕桑基地,基本上形成了“涝能排、旱能灌、田成方、沟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的规范化农业示范区。镇内山场面积为105345亩,有林地80759亩,主要生产杉木、松树、毛竹、元竹及经果林等,木材蓄积量达172800立方米。2002年春季造林2310亩,其中退耕还林1425亩,有中小型木材加工厂17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从事建筑业的有223户;从事交通运输业的有104户;从事批发零售贸易的有132户;从事旅游饮食服务业的有15户。“江南第一漂”是闻名全国的旅游胜地,漂流经过的地段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有黄山脚下“小漓江”之美誉。土特产品拥有:1、酱菜:已有百年生产历史,其中“正兴隆”牌酱菜,有萝卜条、大蒜、椒片、生姜、豆角等几十大类,上百个品种,尤以香菜最为有名。2、笋干、笋片: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及人体所需的钙、磷、铁等元素,与肉混烧,口味鲜美,营养丰富。3、黑木耳、香菇:肉质嫩滑,香味独特,具有补心益气、清肺明目,散寒补虚之功效,是四季皆宜的滋补佳品。4、蕨菜:是一种天然野菜,具有解热利尿,益气益阴之功效。5、葛粉:是一种天然绿色有机保健品,含丰富的黄酮葛根素及人体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云岭镇云岭镇位于泾县城西城南23公里处,总面积43.62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40000亩,耕地面积14000亩),东邻丁家桥镇,南接章渡镇、中村乡,西依北贡乡,北界南陵县。境内属丘陵半山区,夹两脉青山之间,南北长30华里,东西宽5华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四顾”、“云岭”两山对峙,有“云中美人雾里山”之称。全镇辖9个行政村,84个村民组,11826人,农户3524户。云岭是,是当年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现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旧址6处,省级文物保护旧址3处。汀溪乡汀溪乡—被称为“名优茶之”泾县东南部的一个山区乡镇,距县城19公里, 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官网信息[2]显示:全乡总人口14200余人,总面积166.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00余亩,有林地18.1万亩,茶园近10000亩,森林覆盖率80%。进出乡境便捷,有古漕公路、白洗公路贯穿全境并与国道205线、省道322线直通。昌桥乡位于泾县城北与南交界,距泾县县城8千米。总面积56.3平方千米,全乡3940户,13693人。原辖9个村(昌桥村、、湖冲村、袁店村、、南湾村、柏山村、、黄道冲村);2003年12月,昌桥、黄道冲两村合并为昌桥村,新桥、湖冲两村合并为新桥村;现辖7个村,134个村民组。孤峰乡位于泾县城西北方向与交界处,距离县城约14.6公里。交通便捷,紧靠两条国道(205国道和)X067县道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毛竹,茶叶等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原辖9个村(孤峰村,,杨泊湖村,林业村,,景山村,,汪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孤峰乡总人口为 11762人。现与昌桥乡、童疃乡合并成昌。行政村也大多合并。镇政府位于昌桥。观光旅游泾县是一片绿色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峭壁嵯峨、古树纷披的桃潭秀色;山环水绕、的太平湖;一望无垠、涛声阵阵的蔡村竹海;茂密葱郁、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犹同颗颗珍珠点缀在泾川大地。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则宛如一条飘动的绸带,在丛中左右潆洄,自南向北奔腾而去,沿途风光无限,四时景色宜人。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游历泾县,盛赞“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地方特产【特色名茶之乡】泾县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游览泾县,将其赞誉为“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并由此留下了众多。泾县物产丰富,是举世闻名的宣纸之乡,多种名优绿茶更是天然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和尚,又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优茶创制活动,清末著名的茶业专家、王镇恒、林鹤林、、方志辉、莫慧琴等教授,指导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创造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兰香”系列名优绿茶新产品。经随后多年的提高和培训,其采制技术在全县茶区迅速普及,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金奖,“中茶杯”评比特、一等奖,和2002年“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十多项名茶称号。涌溪火青也经工艺改革,实行全和机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并在98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评为“名茶推荐品”。近年来,泾县茶区又在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现在全县已有1.78万亩茶园获得上述无公害认证,汀溪兰香更成为宣城市唯一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销售认证证书的有机名优茶,泾县名优茶产销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盛产名优茶的泾县东南部山区系黄山山脉的公布地带,拥有一片原始森林。这里重岩叠翠,溪流潆洄,复杂的地貌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为茶业的无害化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资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据测定,该地区最高山峰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气温15度,平均相对湿度85%,平均41%,无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6%,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常以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柔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开美绿润,香似幽兰,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一口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壮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兰花,竖立于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静具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所以,喝过泾县名茶的人,常会成为泾县茶叶的永久顾客。有年夏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泾县名茶后称赞道“此茶甚好,有、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泾县现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干茶近千吨,产值4500万元,是泾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泾县茶区可简单地分为东南部山地茶区和中西北部。前者是传统的名优茶产地,茶园面积占全县的70%以上,县内现有一座拥有1535亩茶园、30亩扦插苗圃的较大型国有茶场,及20多个小型乡村茶场,还有咖啡因提取厂及速溶茶厂,2个茶叶深加工厂家,和9个以经营名优茶为主的民营茶叶企业,现在大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泾县茶叶生产,尤其在无公害名优茶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茶业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名优茶产品(企业)标准4部。已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和农村科技奖1项,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1项,宣城市科技进步奖1项和县政府科技兴农奖8项,及省部级以上的名优茶称号近20个。全县现有茶业1名,高级农艺师4名,农艺师5名。泾县茶区还拥有大批种制茶能手和农村科技带头人,这些都为泾县茶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泾县政府和广大茶人对茶业工作更加重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泾县名茶交易会,大大提高了泾县名优茶的市场知名度。为促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泾县农委牵头组织全县茶农、茶商和茶业技术管理人员成立了|泾县茶业协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整合产销布局,努力挖掘市场潜力,继续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泾县的茶农增收,茶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泾县千吨名优茶香飘祖国大江南北。【中国】说起梳子、香镜……《红楼梦》中那一个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颦笑间相映于玉檀香镜的典雅画面,是否在你脑海萦绕久久未散? 而那一把会是无数美人心头爱的梳子,渊源于汉代。美人梳理着缕缕,盘起千姿百态的发髻,一圈圈的故事,如盘旋的发髻,就这样世代流传。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与梳子朝夕不离,古诗《木兰诗》中就有“脱帽著头”、“当窗理云鬓”等诗句,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梳子的紧密联系,它不仅可以用来梳理头发,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保健器具,经常使用,对养生、健体和美肤都有益处。 用木梳梳发,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 隋代医学家巢元指出“梳头有畅通血脉,使发不白的作用”,大文学家对梳头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泾县是全国最大的木梳加工生产基地。现有木梳生产企业60余户,拥有十几种木梳品牌,开发出保健木梳、工艺木梳、竹梳等5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现年产木梳6000万把,年创产值4500万元,从业人员达19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泾县木梳采用上等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天然名贵材料,传承了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独特工艺处理,结合现代磨齿抛光等独特手工工艺精致而成。其色泽美观自然,梳齿圆滑、光洁,其造型别致,手感极佳。不拉头发,不伤头皮,且不带静电,长期使用可有效刺激头部穴位,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具有清脑提神,滋养头发,促进睡眠等功效,是居家、旅行所必备的天然绿色生活用品。 桃木梳:民间传说是避邪扶正之物,历来被人们视为驱邪压正的吉祥物。木质也比较坚硬。 黄杨木梳:黄杨木:自古是制梳首选。据《》(木部36卷)载:“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清热、利湿、解毒”。现代医学发现,其内含黄杨素(CH18H21N03),可抑制真菌生长,故而成梳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 天然竹梳: 传统工艺、手工精制。梳型永不变形;竹材独有的天然硬度,使竹梳更加耐用,梳理更舒适;竹材独有的天然表面,使竹梳表面更光洁、更美观,手感更清凉、更舒适。此特性是任何材质都无法比拟的。功能:无静电,能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具有保健护理之功效。 烫花木梳:指在实用型木梳上烫烙各种图案,大都有人物、动物、花鸟等,使其变得更加别致和美观。雕刻木梳:具有浓厚气息的安徽泾县,徽派木雕风格的雕刻木梳更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礼品和收藏品。木梳产品最大优点是无静电,能有效刺激穴位,促进头部皮层血液循环,可畅通经脉,清脑提神,调整血气,对增强记忆,失眠,眩晕,脱发均有明显功效,实现了实用型与保健型的完美统一。日和2004年11月日,连续两届中国(泾县)木梳节开幕式在泾县榔桥镇成功举办,期间相继举办了木梳保健讲座、木梳产业发展座谈会,举行了以木梳为主兼顾泾县名特产品和的商品展销活动,达到以梳为媒、以节会友、宣传泾县的目的,为进一步推动泾县木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琴鱼】典故:关于琴鱼的由来,当地有许多有趣的传说。相传,晋代时,有一位隐士叫琴高,他在这里炼丹,常将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丹渣入水,就化作条条小鱼。一日,琴高“修炼道成,控鲤上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山下叫“琴高台”;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鱼则称为“琴鱼”。在泾县古县志中,也有不少有关琴鱼的记载。特点:琴鱼干,是一种罕见的小鱼干,为泾县独有的著名特产。这种鱼干一般不作食用,多用来泡水代茶饮,故有“”之称。琴鱼长不过寸,口生龙须,重唇四腮,鳍乍尾曲,嘴宽体奇,龙首鹭目,味极鲜美。饮用时,将琴鱼干放入杯中,冲入开水,鱼干上下游动,栩 栩如生,似活鱼跃于杯中;入口则觉清香醇和,沁人心脾;喝罢茶汤,再将琴鱼吃在口里细 品,鲜、香、咸、甜,别具风味。功效:有解毒养生之功。工艺:每年“清明”节前后,是捕捞琴鱼的旺季。当地渔民使用竹篓、竹篮在琴溪捕捞。所捕获的琴鱼放进盐开水中,再加入茴香、茶叶、食糖等佐料炝熟,然后以炭火烘干,即为成品琴鱼干。【宣纸之乡】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公元121年),东汉(今湖南)人,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纸”而成为造纸术的发明人,开辟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祥于我国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但由于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渐南移。古法造纸中手工抄造必须以纸帘(相当于现代化抄造中上浆用的造纸铜网)来完成抄造――纸浆转化为纸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制造纸帘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则因耐久性和适应性不足而受到局限。关键工序的材料匮乏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个世纪中几乎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纸业也由北向南转移。在长江以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相继开办了纸厂。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继而各种材料的纸张也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东晋时产生了藤纸,隋代又大批量制造了楮皮纸,唐代时有出现了宣纸。“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藤)汁。“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一书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事实上,在之前就已有将宣纸作为贡品了,只是没有明确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历朝历代宣纸的发展情况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其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宋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宣纸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产宣纸供不应求。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选五万番”;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未能持续发展。少量的泾县宣纸则更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诗人在《再寄权子满》诗中写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而宋时的泾县已属的宁国府管辖了。元初,曹姓人迁徙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此史实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族谱》序言“宋末争攘之际,烽烟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zōu山脚),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为生计”。自此,泾县小岭曹氏一族,逐渐发展成宣纸工业中的佼佼者。并且曾一度垄断了宣纸的生产经营。元代建立后,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尤其是以倪元林、、吴镇、等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宣纸为此画法提供了广阔发挥和相象的空间,因此宣纸作为画家们发挥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视起来,大大地刺激了宣纸业的发展,加上工艺的日趋成熟,使宣纸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