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祖慧能能的临终偈子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自省,犹豫,较真……
LOFTER精选
阅读(442)|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神秀和慧能',
blogAbstract:'&&&&&&& 禅宗,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
&&&&&&& 据传,五祖弘忍命700弟子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弘忍要求弟子们每人写一个偈子,根据偈子观察各位弟子的开悟程度,从而传授正宗禅宗的衣钵。弟子们心里其实都很明白,都知道师傅的衣钵传人一定是神秀,于是大家都没有写这个偈子。神秀也知道自己这个偈子的重要性,迟迟没有交出来,直到反复斟酌之后,才题写在墙上。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8,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自省,犹豫,较真……',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顿悟与渐悟――神秀与慧能之故事--一苇之思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顿悟与渐悟――神秀与慧能之故事
16:38:00 | By: 一苇 ]
世间何谓物?是物亦非物。世间何谓理?说者就亦理。世间何谓道?看透既是道。
禅宗,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称为佛心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就是五祖的首座大弟子神秀写的,大家也因此而知道了神秀与慧能的故事――
自从佛祖释加摩尼在灵山上捻起莲花,台下的摩诃迦什发出会心的微笑,禅就产生了。禅宗一派西传中土之后,不断的延续和发展。一直到了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弘法而名闻天下。
弘忍的首座弟子就是神秀。神秀第一次接触了五祖弘忍,当时弘忍前去讲学,神秀被弘忍打动,执意要来湖北黄梅寺追随弘忍。这是唐高宗时的事情。弘忍也是安排神秀做些粗重的活。神秀是靠自己的修为逐步成为了弘忍的首坐弟子,并成为“教授僧”。五祖弘忍曾经不止一次的说――我弟子800,这里面没有人能超越神秀的见性。于是,整个东山寺里的广大僧众,自然就认为神秀是五祖弘忍的接班人了,而神秀,此时已经在东山寺呆了近20年。
这种局面后来被一个不起眼的农夫打破了――
这个农夫,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
慧能,本姓卢。祖籍是河北范阳人,也就是后来安禄山领兵节度使的这个地方。三岁丧父,自幼家贫,迁居南海,七岁就以卖柴养母;虽不识字以砍柴为生,但是慧能在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和深厚的理解能力。因听人诵读《金刚经》有悟,决心学佛出家。公元672年,慧能执意出家,离别家中老母,一个人前来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弘忍大师学法。
慧能初见弘忍,看一个农夫求佛,弘忍便问他「你是那里人? 来这里求取什么 ?」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其它,只求‘作佛’。”弘忍听了仍随口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回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这才使弘忍微微吃惊。慧能的回答使弘忍不便回绝,就安排他随众劳动,在柴房砍柴碓房舂米。慧能乐于从命,终日舂米,干得欢快。
直到弘忍觉得自己老了,需要找一个接班人――
当时弘忍的徒众有700人。在慧能入寺八个月之后,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这实际上是一场考试,他要选择继承人。于是,弘忍要求弟子们每人写一个偈子,根据偈子观察各位弟子的开悟程度,从而传授正宗禅宗的衣钵。弟子们心里其实都很明白,都知道师傅的衣钵传人一定是神秀,于是大家都没有写这个偈子。神秀也知道自己这个偈子的重要性,迟迟没有交出来,直到反复斟酌之后,才题写在墙上。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就是前面开篇提到的偈子。
弘忍传授衣钵的消息并没有传到柴草房,因为慧能没资格参加,他只是干杂事的。但是神秀的偈子一出,满寺震动,大家都认为神秀的偈子写的很好,身要像菩提树一样的正直,心也像明镜台,哪怕就是这样,也仍然要逝世的拂拭,不要为世俗之尘埃招惹。弘忍也认同他的这种思想,认为,一般的常人,如果按照神秀的做法,也会不堕入俗尘的。
偈子一出,惊动了弘忍,弘忍看了大吃一惊,但是装坐没事一样,用鞋子将慧能的偈子擦掉,并说――写的很一般。但是,在晚上,弘忍却将金刚经的真髓讲解给慧能听,当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顿时开悟了。弘忍将世代相传的禅宗正宗的衣钵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让他赶快离开此地,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分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慧能来到岭南,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并且告戒他说,在我死之前不能说明你是我的衣钵传人,不能弘扬你的法
慧能接收了弘忍的衣钵之后,一直展开了逃亡的生涯,躲避了神秀手下僧众的追杀(这个信物,是一件用金丝锈满了佛像的袈裟,这个实物现在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里,后话),来到了广州,在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后来,听说弘忍大师已经圆寂了,于是慧能出来了。
676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今光孝寺)。法胜寺正好举办佛教的盛会,出席的僧侣大师众多,在会场休息的时候,有两个僧人指着法性寺中的幡在争执,有的说是“风动”,有的说是“幡动”,并且正直不休。此时,慧能拨开众人,说――是仁者的心在动!!!此言一出,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震惊和尊敬。方丈印宗法师当时已经听说了六祖南下的事情,加上听眼前这个人的话,他立即认识到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六祖慧能。于是印宗为慧能剃了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由此,慧能开始了在岭南地区传自己的法。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到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最终在广东韶关定居传法,在南华寺,他在禅宗的地位得到确立,被称为“六祖大师”。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年。其间,韶州剌史韦璩也常请他到城里的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
这时候,而神秀则在北方传法。从此,南北分流,形成禅宗的南北两派。武后、中宗召请,终不赴京。禅宗自初祖以来,无顿渐之分,自六祖慧能开启顿门,嗣后并成为禅宗的正统。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后支派并起,成为唐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公元713年慧能在新州圆寂,弟子将其遗体送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直到现在,南华寺中还保留着六祖的肉身。慧能得到祖传衣钵后返回广东。慧能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说法行为记录能被称做“经”,而一个宗派祖言行录也被称做“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至于失掉了衣钵传承的神秀,并没有为失去了衣钵而懊恼,他很谦虚的承认了自己禅性的差距,更加谦虚的修炼着。按照后人对神秀和慧能的评论,神秀坚持“渐悟”的思想,认为应该勤奋修为;而慧能则支持“顿悟”,认为人是可以突然开悟的,这就是两人思想的不同。
神秀座下的弟子们,觉得慧能抢了衣钵,于是瞒着神秀追杀慧能。神秀闻知之后呵斥说――大师穿衣钵给慧能,说明我的悟性不如慧能,大师传法是不会错的!我们还需要继续的修为。你们应该去听听慧能弘法,回来说给我听。而北方的广大僧徒,也没有因为神秀失去了衣钵而失去了对神秀的尊重。
《坛经?顿渐品?八》载,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坛经?护法品?九》载: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同品又载: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植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焉。
五祖弘忍大师的死,使得神秀陷入一场衣钵争执之中,于是神秀决定离开东山寺,北上玉泉寺弘法。神秀北上的消息逐渐的传开了,终于,在神秀北上近20年后,武则天也听说了这个大师,决定召见他――
公元700年,神秀以99岁高龄入朝见武则天,武则天也被眼前这个身高8尺,白眉长髯的大师的气质所折服。神秀对武皇讲明南方的慧能才是禅宗正宗是衣钵的传人,并且讲了他和慧能的偈子的事情,武皇大受感动。安排神秀在京城翻译经书,并且下诏召见南方的慧能。可是,慧能却以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为由,担心武皇因为自己的相貌而影响了南派正宗的地位,而坚辞不去。
慧能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享誉青史的一代宗师,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这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很是令人回味!是他将达摩撒下的禅的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并使之蔚然成林;是他实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玄学佛教生活化,贵族佛教平民化(都市佛教山林化),义理佛教实用化;是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高扬“顿悟成佛”的大旗,恰似风行草偃,不但使得禅宗其他流派尽归其宗,而且,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所谓中国佛教,其特质在禅。其后,禅宗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光耀千秋的辉煌局面。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年六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慧能在生前就深得朝迁的恩宠,唐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地遣中书舍人给慧能赐送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其诏书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的心情:“恨不赵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慧能去世后,更是名位加身。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又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最后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文学大家都先后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以记述他的事迹。
慧能创立禅宗是佛教史上一次空前大改革,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第一,他大胆破除佛祖的权威,不承认有所谓外在的佛,认为佛就在本心中。
第二,他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这与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论相通。慧能之后,禅宗更进一步向儒家靠拢,竭力与儒家的以教悌为人之本的伦理学说相调和,写了大量论教的著作,从而促使了佛教的进一步儒学化。
第三,他不但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主张不用背诵佛经,不需累世修行,只要认识本心,就能成佛,即所谓“顿悟成佛”,
标签:&&&&&
Re:顿悟与渐悟――神秀与慧能之故事
[ <span id="t_07-12-14 17:12:00 | By: 一苇之思 ]
上文是在讲到王维的诗歌,尤其是其后期诗歌时,涉及到其诗歌中挥之不去的禅意时,后想到禅宗的发端,想到了神秀与慧能,于是收集了一些资料整理而成。
Re:顿悟与渐悟――神秀与慧能之故事
[ <span id="t_07-12-14 17:05:00 | By: wangziyu2003 ]
当武皇下诏召见南方的慧能时,慧能却以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为由,担心武皇因为自己的相貌而影响了南派正宗的地位,而坚辞不去。这件事情,说明了两个人性格的巨大差异――
慧能少时贫困,以砍柴为生,一无所有,因“空”而悟“空”。在慧能与神秀之争中,以“空”和“虚无”为思想的偈子的影响下,五祖弘忍认为慧能的悟性远超神秀。可惜的是,在慧能接受弘忍衣钵之后,因“有”而弃“空”――放弃了自己的“空”的思想。在自幼贫困、一无所有、经历磨难的慧能,最终却堕落在“有”上。也就是说――慧能以自己的相貌丑陋为由,担心自己的相貌影响了南派的声誉为理由,拒绝上京与神秀交流。这些,都是凡夫俗子在乎世俗常理的行为,实在不能想象出自佛教宗师之手,令人遗憾 以下为blog主人的回复:
但反观神秀,70岁前一直“有”,包括名利与声望与门徒,他的偈子也是在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勤奋修为而确保这个“有”。直到那一天,他失去了衣钵的传承,他开悟了!衣钵是身外之物,宗派也是身外之物,自己的修为就是自己见性成佛的道路,可能因人而异。也可以说,当初的这个衣钵反而成了神秀的心劫。而一旦这个衣钵传承了别人,心劫自然就消除了。神秀自然就悟了“空”的真髓。在失去了衣钵之后,神秀反而更加的胸怀坦荡,没有因为武皇的召见而贬低诋毁南派慧能。而且自己承认了自己不是禅宗的正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心静――再看慧能,在得到衣钵之后,在拥有众多门徒之后的他,已经彻底屏弃了“空”的真义,屏弃了他当时的“空”的思想,开始在乎起自己的相貌、名誉,。由此我想到了当前社会上的贪污犯。很奇特的一个问题是――现在抓起来的贪污犯们,基本都是自由贫苦之人,都是从小没见过钱的人。少时的空,少时的无,注定了其老时的占有欲望和拥有的欲望。
个人主页 |
发表评论: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网 站 日 历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时 间 记 忆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专 题 分 类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日 志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用 户 登 录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博 客 链 接
/index.html
我 的 好 友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我 的 群 组
页面载入中,请稍等片刻...
我 的 相 册
友 情 链 接
网 站 统 计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_百度知道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诗的名字,意思。
暂时只能理解如此,勿使染尘埃” 讲的“身”与“心”均被物相“菩提树”和“明镜台”束缚住了,观照自己的每一个心念。(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而前一句“身似菩提树。“菩堤本无树,何处惹尘埃!有了束缚就没办法通达佛道!如果有谬误和诽谤佛经之处,是两句话“身似菩提树,欲望等的束缚是一样的,谢谢,明境亦非台,心如明镜台,使其不离佛道的本质,勿使染尘埃,心如明镜台!和那些名利!”讲的是“空”的境界.时时勤拂拭.时时勤拂拭,佛道讲究的是在“阴和阳”的转换中.”详见《坛经》。仅供参考,是没有“相”的束缚的. ”和“菩提本无树!这不是一首诗,本来无一物!请您一定指出。本来无一物,明镜亦非台,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华丽的枷锁即“菩提”和“明镜”而已,何处惹尘埃您好
这首是偈子
所谓偈子,就是佛经中的唱词。
佛经中的唱词 [Budhist&#39;s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均为梵语“偈佗”。即佛经中的唱颂词)
这首偈子出自于六祖坛经,但是题目的话,一般会说这个就是菩提本无树偈
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
其他8条回答
  慧能本与神秀同为弘忍门下的大弟子,印宗与道俗千余人相送,四,家境贫困,持《涅槃经》来问字,便是顿悟,韶州刺史韦璩仰其道风?慧能说,后移南海。  慧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另有一种看法,便改作一偈,率同僚入山请慧能入城。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遇村人刘志略,即是般若,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随所住处恒安乐,一悟即至佛地,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识自本心、风幡堂,到了慧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心量广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身是菩提树。他因之有寻师之志,于大梵寺讲堂为众说法。他以为定是慧体,在碓房舂米:“人有两种:居士从何处来,智远劝他到黄梅东禅寺(寺在黄梅双峰之东,深为惊异,明镜亦非台,见有迟疾,闻僧诵这一偈,中宗曾请慧安,便问此经何处得来,愿东愿西,辞却不去,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引其出家之姑无尽藏尼。印宗便问。二师皆说,遍周法界,至广州法性寺。神龙元年(705),见于其弟子法海集记的《法宝坛经》:你是岭南人,亦称东山)去从弘忍受学。所以佛言。俗姓卢、惠昕本,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门人法海编录其法语:久闻黄梅衣法南来,密受忍大师衣法;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凡愚不了自性。所以佛言。弟子等就在那一年迎其遗体归曹溪,言简理当,故亦称为楞伽宗。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皆甚惊异。那时。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北宗禅法多弘传于北方贵族阶层。先天二年(713)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他把母亲安顿后,一个说风动。  慧能在宝林寺住了不久。此经后来曾被神会系一度改编作为传宗的典据。  慧能的禅学思想。并命改称宝林为中兴寺。因此。慧能幼年丧父:南方有能禅师,称他为卢行者?,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如何解义。尼闻其言,悟人自净其心,莫使惹尘埃。薛简恳请说法,又撰《曹溪大师第二碑》。尼说。僧尼道俗集者千余人,并以慧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弘忍见着他即问,法门是渐”,唯求作佛,即请慧能居于当地宝林古寺:不是风动,但大体上还可见到慧能主张是舍离文字义解。使君但行十善,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偈云,颇有领会,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到了韶州曹溪,竞来礼敬,但还了解其义,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慧能在曹溪宝林寺说法三十余年,即北行。慧能便插口说,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他入京,极力批评北宗禅为“师承是旁,自修自作法身:后世如能依此修行。直接契证觉性,迷悟有殊,形象生动逼真,隐遁于四会:人有南北,慧能回答、六祖殿诸古迹),命门人建报恩塔,过了十余年。咸亨初(670)。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以为还不究竟,灯是光之体,即世所行《法宝坛经》(今世流通的《法宝坛经》有四本,也可体会禅的境界,故一般称他为六祖大师、神秀二师于宫中供养,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也不可沉空守寂,法无两般,又加入后来的法语。参照本书“法宝坛经”条),从智远禅师学禅,亦得胜果,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何须更愿往生。慧能说,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待时行化。寺中有六祖瘗发塔。他以久处山林,是你们的心动,年迈风疾,即佛土净,莫非就是行者,自成佛道”。其间,慧能辞众归曹溪宝林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按法性寺即今广州光孝寺,即于夜间,即作一偈云,即须广学多闻:弟子是岭南人。他对韦刺史开示说,印宗欢喜赞叹,犹如灯光,将记录带回报命;和尚能作佛。临别又叮嘱他南去暂作隐晦,随其心净:既不识字,达诸佛理,有灯即有光,由韶州刺史重修,并不限于静坐一途,慧是定用,后来遂分为南北二宗,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菩提树。慧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慧能在碓房间、敦煌本,北宗的势力遂逐渐衰退。相传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间,弟子当能作佛。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心如明镜台,佛性岂有南北:“菩提本无树。  不久。弘忍看后对大众说,三。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诸佛妙理,又至乐昌西石窟,如何堪作佛!弘忍说,而直澈心源,兼授无相戒,二,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  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皆从自性而生。弘忍见了,非关文字。从此以后,遂为广东新州人,争论不已,影响所及,烦恼本无!慧能说、宗宝本。悟人在处一般,请问深义。他又认为觉性本有,冷暖自知”。因此他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的净土法门,不从外入,靠卖柴养母,这是所谓定慧一体观。两月后,何处惹尘埃。一切般若智,命各人作偈呈验。从达磨六传而至慧能?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现存于广东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去来自由,慧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自行佛行、德异本,说般若波罗蜜法。  慧能的遗体未坏,故其中夹杂后后之说,传与衣钵,不识身中净土。有一天。时神秀为众中上座!”众见此偈:一慧能。又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遂告乡里耆老。元和十年(815)刘禹锡因曹溪僧道琳之请,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准备付以衣法。后由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十八年(730)在洛阳定南北宗是非大会上。宪宗时(806—820)赠以大鉴禅师谥号,柳州刺史柳宗元为撰《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并序》,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弟子方辩裹紵涂漆于其上?慧能便出示衣钵。延和元年(712)慧能回至新州小住。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我虽不识字,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一个说幡动。但因对禅的看法不同?慧能说,为大众开示禅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欲求何物。因此慧能回到广东曹溪后。印宗便延他至上席,时时勤拂拭。”一时传诵全寺。  慧能强调“见自性清净,又给予法泉寺额,可就彼问,并劝大众诵之,请人写在壁上。若识自性;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也不是幡动,并问禅法,心体无滞,世寿七十六,南宗初行于岭南一带,能在市中
这是一个和尚作的 它即肯定了 物质的存在,也说明了 意识的存在
你 学了 哲学 就懂了
唯物和唯心
第一个是神秀所作,意思是扫除心中的妄想而达空。第二个偈子是慧能所作,意思是本来就空。
这不是诗,是五祖弘忍给弟子出题,两个弟子回的偈子。所以没有名字。【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是大弟子神秀回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柴房杂工并且是文盲的慧能回的偈。至于意思只能写我个人的理解:大弟子的偈子可以说明其修行用功,一步一步的修证。是阶梯式的。也是现在学佛人巨大多数采用的办法。后来神秀作为禅宗渐悟理论的宗师,立派。并且多世人效法。杂工慧能回的偈子,在其师傅五祖看来已经明心见性了,因为这偈子在说世人和修行人“以假作真,头上安头”以虚妄当真实,本没有的事非要执着。后慧能作为禅宗顿悟理论的宗师立派,即所谓的南派。修习这一法门的人几乎不要求看佛经······本人没有开悟,妄评圣人字句。罪过。
神秀 慧能 浑沌元初三偈分野(转)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性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我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仅次于主持的五祖大弟子神秀作偈如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常在后院劈柴、舂米打杂的慧能也作了一偈如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光到了两千年,浑沌元初也作了一偈如下:心有菩提树,灵是明镜台,幻化生万物,明性超尘埃。以上三偈,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神秀是从修行修炼的角度谈如何明心见性,慧能是直指本性,浑沌元初是谈如何修行修炼最终见性成佛。
神秀侧重于物质世界,慧能侧重于反物质世界,浑沌元初是将物质世界和反物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神秀偈的意思是说自性就是灵山,若心像明镜那样关照自性,并时时养性,不被外界现象所迷惑,就可以成佛。
慧能偈的意思是说宇宙根本是空,物质世界本来就不存在,若纠缠于现象和概念,就难以明心见性,难以获得无上正觉大智慧。
浑沌元初偈的意思是说灵山在心中,靠灵觉感应,万物和现象是宇宙本性运动幻化的结果,只有明白了宇宙之性,才能超越物质世界万千现象的迷惑而直达性岸,最终成佛。
以我看来,神秀是初悟,利于大众修行修炼;慧能是彻悟,利于大师们转换思维;浑沌元初是超悟,利于人们灵觉的开启。
若按照神秀之法修行修炼,路途漫长;若按照慧能之法修行修炼,容易走向消极顽空;若按照浑沌元初之法修行修炼,便于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尽快走向彼岸。
若能把三偈配合起来反复验证,将最完美。
最伟大的是神秀,因为他搭建了地基,最高妙的是慧能,因为他站在了极乐世界,最卓异的是浑沌元初,因为他在地基与极乐间搭了一架梯子。
真正明白了以上含义并能解说的人,是生命禅院的乾坤佛。
参考资料:
摘自生命禅院《禅院文集》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我看 是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 去是来的道 来是去的路色空两茫茫管他树不树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祖慧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