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道韫与王凝之具有怎样的品质

形容人有才华,但再没有好想法了,用4个字形容_百度知道
形容人有才华,但再没有好想法了,用4个字形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后为室、刚毅,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腾蛟起凤。 出将入相。 真才实学: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粗犷:杰:与众不同。超出同类之上。 锦心绣口,具有特殊的力度感。”后世常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咏絮才”:又有智谋。指真正聪明的人。比喻人极有才华。旧指有才华的女子,古代以右为尊。 多才多艺:凡响,潘岳的文才如长江。 倚马可待。形容事物不平凡。 智勇双全;不群;才:品德。形容文思优美。宛如蛟龙腾跃。 卓尔不群:具备。 不同凡响、爽朗: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升:盖:锦:压倒。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晋朝陆机,知道得多:堂:整理丝缕:广博;右。 满腹经纶,尝内集:经纶。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凤凰在高鸣:才华。比喻文章写得快,与众不同。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 人杰地灵,入朝可为丞相:扫眉,知道的广,比喻规划。 一柱擎天: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博:栋。 龙跃凤鸣。 国士无双。 见多识广,引伸为人的才学,完全:脊檩,该听的都听过了;洽。一根柱托住天;类:高大的厅堂:“王凝之妻谢道韫: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 铁中铮铮,知识渊博:说出话来就成文章。风华绝代。 盖世无双:超出。 才高八斗:梳头,前为堂、豁达。取自典故曹植做《七步诗》。指才识出众的人。 不栉进士,雪骤下:陆,经验多,学识文博,才华横溢的人:雄:‘何所拟也:‘撒盐空中差可拟。形容读书多;潘,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安兄子朗曰;堂:平凡的音乐:比喻人读书多;备:同辈:广博。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识:超出。 出类拔萃。形容知识丰富: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纬。形容人的才能极大。形容见多识广,很出色。金玉财宝满堂,品行端正。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旧指有文采的女人。形容人很有文采:才:特出的样子:伦:风采才华: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博学多才: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陆海潘江。 出口成章。超出一般人:尽:好:出。 下笔成章。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叔谢安曰、凤凰起舞:风华、深沉等。不绾髻插簪的进士。见过的多:知道,不显露自己。形容财富极多,横线叫“纬”:通晓。 经天纬地,没有可以相比的:才能、绣: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循序渐进:拔,好像笨拙,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安大悦,反应很快:内室:冠绝当世。形容阅历深。咏絮之才。 栋梁之材,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聪明有才辩。没有能超过他的。’道韫曰;灵。也形容学识丰富。 大智若愚:殚,可以等着完稿。指才德超出寻常:托起:妇女画眉毛。 扫眉才子。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形容文思敏捷:晋朝潘岳:经;室。七步成诗:才华:国中杰出的人物。 雄才大略、博大:厅堂:凤凰:学识广博:同类。比喻人极有才华: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殚见洽闻。 超群绝伦:拙。 金玉满堂;萃。 八斗之才:登上。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又很勇敢。 无出其右。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通:铮铮。古代宫室:栉:上:蛟:精美鲜艳的丝织品、果断:五车:擎、豪放。 经明行修。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众承许之。 德才兼备。 南州冠冕:指五车书。比喻才华出众。 后起之秀、坚韧、本领:卓尔,没有人能比得上。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学识丰富。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不露锋芒:才。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形容写文思敏捷:旧指通晓经学,引伸为聚集。 立地书橱,正梁,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凤:杰出。该见的都见过了;绝代。沉稳,超过:笨。 一世之雄、大胆、执着:英雄豪杰。 升堂入室:出征可为将帅:蛟龙: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比喻学识渊博,口才好。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才思敏捷。 博古通今,从表面看,词藻华丽、威严,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学富五车。规划天地:德:人们形容才女的专用词:织物的竖线叫“经”、乐观,看来好像愚笨:国士:‘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多方面的才能。 大巧若拙:象龙在腾跃
秀外慧中。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评论】性格·品格·风格——试评军旅诗人田德收的古体诗集《礼赞橄榄绿》
性格·品格·风格
——试评军旅诗人田德收的古体诗集《礼赞橄榄绿》
给军旅诗人写评,这是第二篇。
2010年,我曾给著名军旅诗人康桥撰写了一篇评论《血脉断想的殇问与尘园裸魂的飞翔》(23000字),那是读了康桥《血源之源》和《飞翔,向着太阳》两部诗集引发的感慨。此评刊发在《中国文学》(2011年6月·总第146期),占了11个页码,可谓是隆重推出。
其实,认识军旅女诗人康桥,是通过著名青年诗人明杰。
而认识军旅诗人田德收,则通过著名军旅诗人康桥。
第一次读到军旅诗人田德收的古体诗是在《中国文学》(2011年12月·总第149期)上,四十一首古体诗整整占了两个页码,有照片有简介。这应该是一个缘份,在此期上,还刊登了我的一首长诗《二十四节气的自度曲》,与明杰(阿杰)的《二十四节气的十四行诗》同在“同题笔会”栏目。站在《中国文学》的“旗帜”下,我们成为了诗友。
第一次读到军旅诗人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一《放歌橄榄绿》——田德收古体诗选”(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和打印稿“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二《礼赞橄榄绿》——田德收古体诗选”是在“济南笔会”上,参加笔会的嘉宾有《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文学博士、著名诗人、评论家杨志学;《诗刊》社古典诗词编辑江岚;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大河诗刊》社社长、主编高旭旺和著名军旅女诗人康桥。
还在笔会时,我就阅读了军旅诗人田德收的诗集“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一《放歌橄榄绿》”,并对几首诗进行了品评,还步田德收《有感》诗韵奉和一首,诗曰:
“德布英豪俊杰筹,收图柳岸夏荷囚。
古香紫菀霞红际,诗榭光斜玉影楼。”
康桥把这首诗发到了田德收的手机上,这其实也是一首藏头诗,将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作“德收古诗”,这是一种感觉,这让我与军旅诗人田德收有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而相逢恨晚的感觉,因为,我也曾在山东威海当过兵(北海舰队陆地特种兵),在“兵”的“序列”中,我们成为了战友。
田德收是济南武警指挥学院的院长,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作已是不易,田院长计划写《橄榄绿》系列,分别为:
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一《放歌橄榄绿》;
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二《礼赞橄榄绿》;
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三《胜境橄榄绿》;
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四《记忆橄榄绿》;
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五《感赋橄榄绿》。
据田院长讲,他服役于武警部队,他要写“橄榄绿”五部曲,因为“武”和“五”同音,也算是一种感觉的契合,况且,“五”在中国又是与天时、地利、人和有着密切关系的,诸如:金木水火土五行、苦辣酸甜咸五味、喜怒哀乐怨五情、心肝脾肺肾五脏、视听嗅味触五路、稻黍稷麦菽五谷、水浆酒醴酏五饮,以及五湖、五岭、五岳、五禽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武警钟爱“五”的缘故了。
本评所评论的是军旅诗人田德收《橄榄绿》五部曲之二《礼赞橄榄绿》。
其实,在辛卯的年根岁尾品评军旅诗人田德收的诗,献给神奇的壬辰之龙年,可谓是天地人的一种综合文化感觉。
&& 一、辕外将士:征袍湿透汗尤香
这章节的题目取自《观夏训》、《观驻训》及两首《驻训》诗。
每年五月,即将毕业离校的学员都要到位于济南党家庄镇的总队训练基地进行封闭训练,加钢淬火。济南的五月,骄阳似火,田院长看着学员们挥汗如雨,苦练军事业务技能。每次都有新的感触,新的收获。
这次,当田德收下课后,才有时间看一眼家书,然而,汗水已经把家书湿透了,至于信中写什么,诗人没说,当然,这是一份情感的关怀……那么是谁来的信呢?是父母,还是妻子;是兄弟,还是子女。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被汗水湿透的那数十行,是情感的另一番写照,也是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形式的证明。其实,每每看到家书,都是一种心灵的温暖和激励。家,就是他坚强的后盾。这让军旅诗人田德收感慨万端,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观夏训》诗,曰:
“腰悬宝剑似秋霜,满戴征尘立骄阳。
一腔豪情怀河汉,透湿家书数十行。”
对于军人而言,训练则是最基本的科目,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作为军人,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才能保家卫国。
作为武警部队济南指挥学院院长田德收大校,依然身先士卒,与学员们同训练,同流汗,他说“一腔豪情”正是“将士”们在骄阳中训练的真实情感的再现。这就是“鼓角声撼”的“演兵场”,那整齐的步伐,那震天的口令,让人精神振奋。
诗人在一首《观驻训》诗中写到:
“鼓角声撼演兵场,辕外将士俱戎装。
举头凝望边关月,磨成一剑向天狼。”
从“一腔豪情”到“辕外将士”,表现出了武警将士的英勇豪壮,由“射天狼”三字,让我想到了苏轼的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在词中写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写的一首狩猎诗。抒发了他那“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寄托了要赴边陲立功的急切心愿,全词写得气势迭荡,节奏急促,音韵铿锵,是宋代较早的一首爱国词作。牵黄,指牵黄犬。警苍,指架苍鹰。孙郎,指孙权,曾骑马射虎,苏轼以孙权自喻。“持节云中”和“遣冯唐”句,借用汉代魏尚典故。魏尚本为云中郡太守,保卫边陲有功,本应奖赏,但因上报战果时数字有错,反而被削职查办。幸得郎中署长冯唐上书为其评功,并说这样对待臣下,有失公允,会埋人才。汉文帝准奏,令冯唐持节立刻去云中郡,不但使魏尚官复原职,而且也封冯唐为车骑都尉。苏轼引这一典故,意在希望他能为国立功。天狼,指天狼星,代指侵略者。
诗人田院长引“射天狼”句,也是比喻抵御外族侵略,即取苏轼之意。却在他的这首《观驻训》诗中壮美了军人的性格与风姿,军人的义务和使命。在这首诗中,最扎眼的词是“鼓角”、“将士”、“戎装”、“边关”、“一剑”、“演兵场”和“射天狼”等,给读者描摹出了作为军人的历史史命和用生命和鲜血书写历史的坚定和义不容辞。在军人的词典里,就是“战斗”,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就是“无私奉献”,就是“忘我”,就是祖国的“大门”,就是人民的“后盾”,正如毛主席所说:“有了人民的军队,便有了人民的一切。”军人的承诺,就是钢铁的承诺。这在大灾大难和突发事件中,更能显示出军人的本色。在这一点上,我们在1998年抗洪中看到了橄榄绿,那是希望的身影,那是胜利的象征;在汶川地震,在玉树地震,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在江南冰苞,在火灾现场,在列车事故,在矿难等及突发事件中,有了橄榄绿,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人民军队就是人民的胆略,就是民族的气魄。
&&&&写边关的诗,有许多——
如唐朝诗人王维就曾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壮观”的名句,其全诗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的孤烟,是指燧烟,古代烽火用狼粪,又称狼烟,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而不斜;侯骑:是指骑马的侦察兵;都护:是指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是指河西节度使;燕然:即杭爱山,在今日蒙古境内。这里指最前线。
如唐朝诗人王昌龄在一首《从军行》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两句诗用概括力很强的语言,表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将士报国之志的坚定。这首诗充分表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和艰难。其一二两句大环境的描写为三四句豪迈英雄气的抒发做了坚实的铺垫,使典型环境与人的思想情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举苏轼、王维、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田德收的军训诗相比,我们在气节、气质、气韵、气派、气度、气势、气宇、气概上找到了精神上的契合,同时,也在性格、品格、风格、资格、规格上统一在报国之志的坚定和掷地有声的誓言。诗人说“磨成一剑射天狼”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祖国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军人就应该“腰悬宝剑”,时刻准备着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不管是古代的将士,还是现代的官兵,他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是相同的。
在此,我想说,我想读军旅诗人的诗,更想读军旅诗人的军旅诗。
许多年前,我是一名军人,我喜欢并自豪着。
许多年后,我仍然是一名“军人”,军人的性格已经在我的骨子里生根了。
这种军人的性格、品格和风格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永恒。在这一点,在田德收的诗中有了更鲜明的呈现,这种呈现源于田德收的内心和灵魂,源于他的血脉与情脉,源于他那植根很深的传统文化和那近朱者赤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实,好的诗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有时并不能说出个甲、乙、丙、丁来,但细细一想,却是那样的逼真,那样的合情合理和那样的让人感动。像“透湿家书数十行”句,让我们读出了更多的涵义,那来自家庭里的关爱和那来自部队的艰苦跃然于纸上,这里还需要更多的解释吗?那可真是一言以释之,此刻,也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了。
诗人田德收在一首《驻训》诗中写到:
“报国苦练五尺枪,征袍湿透汗尤香。
杀敌依稀三更梦,带月起身恨夜长。”
从“征袍湿透”看得出“驻训”的艰苦,其实,这也是武警指挥学院本科学员们最为艰苦且又幸福的时刻,这也是几年学习军事本领后的实践和总结,因为,驻训后,学员们就要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了,作为“指挥”,一定要首先自己过得硬,才能带出一支过硬的连队。作为指挥学院的学员也就特别珍惜这份荣誉和这次难得的机会,所以,更加认真和刻苦,这让观驻训的武警指挥学院院长田德收倍感欣慰,他肩负着培养国家栋梁,铸就钢铁长城的使命,他必须确保每一块“砖”都能合格和优质,让每一个学员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其“杀敌依稀三更梦,带月起身恨夜长。”写的是武警指挥学院的学员们苦练杀敌本领的自觉行动和报国杀敌的坚定信心,这里的“恨”字有双层寓意,一是恨夜长,这是实写,学员们真的想夜以继日地训练,他们是想把几年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即便是“三更”在做梦的时候,也依稀身置杀敌的战场,表现出学员们时刻献身国防建设,时刻准备着上战场,杀敌立功;二是恨敌人,这是“恨”的引伸之意,这与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有关,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曾经是被崇敬受尊重的东方文明被西方列强践踏了,当敌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屈辱和苦难便顷刻间刻进了中国的历史,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让中国失去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战争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野蛮、最残酷、最贪婪的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造成了中国军民3500余人的伤亡,500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万计的妇女惨遭兽性蹂躏。
从1874年到1931年57年的时间,日本10余次侵略中国,奸淫烧杀,无所不用其极,而每每战败之余,就割地赔款,就丧权辱国,这在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头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伤口!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强迫中国“赔偿”白银50万两;年,甲午战争,日本又强迫中国“赔款”白银2.3亿两(相当日本当时日本国四年的国库总收入)。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本再次强迫中国“赔款”5000万日元(合白银3479万两);“赔偿”英、法兵费各800万两白银,恤金:英国50万两白银、法国20万两白银。又是开商埠,又是割土地。英、法联军侵入京城后,仗势逞凶,恣意妄为,闯入民居,侮辱妇女,一时间百姓纷纷南迁,真是“扶老携幼,牵男拖女,背负襆被,手提筐笼……号啼之声,相继不绝于路……”据《庚申夷氛纪略》(赘漫野叟撰)记载:“一水车中道而行,夷马驰至,撞倒车夫,车轧脑浆迸出,即刻殒命,夷人扬鞭而去,莫可如何。”这个“夷人”就是侵略者。
中国人民一向爱好和平,中国人民也特别痛恨侵略者。
正所谓,国弱无强兵,国强亦强兵,强兵而国强,强国而国盛,作为军人,保卫祖国则是崇高的使命。所以,诗人看到学员们“报国苦练五尺枪”时就激昂不已,看到“征袍湿透”就激动万分。其实,有时候,“恨”可以变化成一种信念、信心、毅力和坚强,而将士的“恨”会转化为战斗力,所谓“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
军旅诗人写军旅诗,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就生活在“处处沙场飘战旗”的环境中,更重要的是他们知历史,懂现实,他们更着眼于未来。他们是未来的希望。这也是现代战争对现代化军事人才的要求,而武警指挥学院也正是培养这样的军事人才的基地。
&& 二、夜不成眠:遥寄寒衣慰牵肠
汶川地震,震憾了国人的心。
当第一架直升机,穿破阻断了40个小时的汶川时,当战士魏建红第一个踏上汶川时,废墟上的人们哭着围上了飞机,齐刷刷地跪下了,他们高呼着“吉祥鸟来了,我们有救了!”而济南军区的一支铁军就在汶川地震灾区的第一线。他们成为了灾区的“吉祥鸟”,他们就是灾民的亲人。
在玉树地震灾区,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军人更是冲锋在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把死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
据军旅诗人康桥介绍,坐在面前的战士,当时就是铁军中的一员,在98抗洪抢险救灾中,为了抢时间,跑步进入灾区,鞋都跑掉了,可是没有人去捡,待到宿营地时,战士们的双脚都被扎破了,满脚是划伤,满脚是刺,军医们是含着眼泪为战士们拔刺,可坚强的战士没有一个人掉眼泪,即使是这样,他们在稍作休息后,还要坚持执行任务,救人心切的战士们已经忘记了脚伤的疼痛,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青海玉树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快速地做出了救灾部署,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救援,作为军旅诗人的田德收,不仅是冲锋在前,而且还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一幕幕感人的事迹,他在诗中写到:
“腥风无赖漫荒城,玉树黎庶牵二京。
三江源头狼吠月,结古镇外鼠窥灯。
王师西出雁关外,神州献上兄弟情。
相携忍葬骨与肉,并肩度过九河清。”
荒城:指玉树;二京:指北京、南京;三江: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王师: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雁关:指雁门关,在山西代县;九河:指黄河。
其“王师”二字,让我想起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名句。
虽然都是“王师”,但寓意和性质截然不同。
陆游所指的“王师”是北去收复失地,是一种保家卫国的悲壮。
田德收所写的“王师”是西出“雁门关”去救灾。
在和平时期的中国,第一场大规模地出动军队,是1998年抗洪。那次,在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全国出动了百万大军,上百员将军。那的确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然而,那紧张而艰苦的“战斗”不亚于一场战争。人民军队,在大灾大难,在突发事件中,显示出了强大无比的救援能力。
诗人田德收在《舟曲题感》诗中写到:
“冬节已到天未凉,月华尤似九秋霜。
池歇南征失群雁,门傍柴扉斜立墙。
四更即起缘犬吠,夜不成眠因故乡。
惊闻边地飞雪到,遥寄寒衣慰牵肠。”
边地,即边远地区,这里指舟曲。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区牵动着国民之心,济南市民政局发动市民为灾区捐棉衣棉被。诗人田德收的夫人遂买了几件棉被棉衣捐上,这让诗人田德收甚是欣慰,夫人想夫君之所想,办夫君心中之事,她知道丈夫在部队很忙,她就代表全家向灾区表达了一份爱心,这也正是诗人的意愿。所以,诗人才倍感到欣慰。
2010年的冬天,虽然冷得晚,但每到夜深之时,还是气温骤降,北风呼号,而且又有许多夜晚雪花飘舞,这对于刚在灾难的惊恐中还未缓过神来的灾区难民而言,真可谓是“雪”上加“霜”了。诗人田德收在新闻中看到全国各地向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帮助灾区渡过难关。在中国的大家庭里,那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怀和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寒中送衣。而诗人的“夜不成眠”也是为灾区的困难而心急。
诗人在《寄语》一诗中写到:“只怕一夜北风后,南飞燕子隔空啼。”
那个冬天,诗人的心时刻萦绕在灾区,他用诗表达他内心的感慨。
诗,成了田德收私密情感的承载体。
诗,成了田德收遥寄情感的心之鸽。
在田德收的诗中,我们感受到了那份真情和真意,在许多诗中,田德收都不假掩饰地直抒胸臆。这种直抒其情,不假藻饰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论中,常把它归为“直陈其事”的“赋”笔,与“比兴”手法相提并论,在古代诗词中,既有通篇纯用的,又有局部选用的。直抒胸臆之诗之所以创造出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浑融神会、物我谐一的艺术境界,是因为诗的境界,乃诗之本也,是“表达情意的惟一公式”(艾略特语),在田德收的诗中,看到了诗人将审美主体的“生命”灌注到审美对象中作主观审美观照,这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被视为最高境界,由于意境的外延相当广阔而又内涵极其丰富,在欧美却很难找到一个相应的准确的概念予以表达。据传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曾将境界划分为物境、情境和意境,后来,在发展演变中,又将“物境”与“情境”统统融汇到“意境”中来。意境成为了诗的灵魂。谈诗析诗就必说到意境,而意境也是衡量一首诗是否有价值的根本尺度了。
在田德收的诗中,抒发情感是他最终完成诗意的终极手段。
诗人田德收在诗中抒情,抒的是正气之情。而这种正气正是军人的真实写照。甚至在《临别寄语》时,他都会写到:
“戴月功读惜年华,荧弓射雁日西斜。
黎园四载中绳墨,将身许国不记家。
&&&&&&&&&觅来仙方疗俗骨,求得利剑断蓬麻。
时刻牢记戮国恨,何人再唱后庭花。”
&&&&可以说,这首诗对仗较工整。特别是颈联更是讲究,如“觅来”对“求得”,这一“觅”一“求”,一个主观的被动,一个是客观的主动;“仙方”对“利剑”,名词对名词,而动词的“疗”和“断”的相对,可见诗人更深远的寓意;“俗骨”对“蓬麻”,又是偏正词组,既“俗”的“骨”和“蓬”的“麻”,其中心词是“骨”和“麻”,也就是说与“骨”相连的是“仙方”,与“麻”相关的是“利剑”,仙方能治骨,利剑能斩麻。这首诗写于2010年,2006届学员就要毕业了,为了强化军事业务技能,在总部训练基地开始了50天的封闭训练,诗人田德收看到那些生龙活虎的学员,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这里的“荥弓”,是指古时用牛角做的一种弓,而“戮国恨”,是指近百年来中国所遭受到的屈辱。诗人田德收在临别时寄语学员们要“将身许国”,并且,还要“时刻牢记戮国恨”,要“戴月功读”,学习真本领,要珍惜年华,要用青春年华为祖国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作为指挥学院院长田德收大校的希望和心愿。
其实,军人卫国,这是天职和使命。
诗人田德收在《遥望天山》时写到:
&&&&&&&&&“雪山妖魅又逞凶,天兵遍播济世情。
&&&&&&&&&&
阴火难起仗天籁,恨不终军请长缨。”
是的,今日“长缨”在手,怎能容忍妖魅逞凶呢?现在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中国,任何想颠覆中国的阴谋都不会得逞的,然而,西北地区不时地出现敌对分子闹事,这给和谐发展的祖国带来了些许不和谐的音符,但是,跳梁小丑终究是跳梁而已,也只是河沟的泥鳅而已。作为军人是坚决不允许的。诗人写到“恨不终军请长缨”,就是平息妖魅。这里写到的“终军”是指西汉时的济南人,武帝时,南越尚未归附,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请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其“请缨”一词即出于此,“请缨”就是“请战”,诗人田德收“请缨”则是作为一个优秀军人的自觉行动。而武警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特别是在维护社会治安,制止动乱、缉毒、缉私、追捕罪犯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所以,诗人在诗中写到“天兵遍插济世情”、“阴火难起仗天籁”,这里的“济世”与“悬壶济世”同意,只是“悬壶”是治病,而田德收的“济世”是救百姓于危险,帮百姓于困难,而这“济世”之情结则是“橄榄绿”,则是“天兵”,这“天兵”通“王师”,指军队。在这里,诗人是说,凡是老百姓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兵”就会从“天”而降,这也是“遍播”之寓。而“天籁”一是指“天兵”,二是指“国威”。诗人善于用喻寓和典故,这给他的诗歌增加色彩和厚度,给人以更广阔的回味空间。
&&&&写古体诗,尤其要求作者具备完整的思维和特别的写作功底。
虽然不能说句句用典,但也应具有更广泛的寓意,否则,就不是古体诗,当然古体诗的韵律、平仄还是要讲究的,所以说写古体诗要比写自由诗还要难。但难与易是因人而定,正所谓,易者不难,难者不易。
其实,古体诗会给人以更传统的感受,作为齐鲁诗人,写古体诗还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田德收的古体诗,给人以思考,给人以启迪。
&三、欣逢盛世:华夏代有贤才出
&站在平顶山市叶县明代古县衙前,诗人田德收伫立良久,感触颇多。此古衙是目前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古县衙。
站在县衙前,诗人田德收心情难以平静,作为古迹,这座古县衙保存完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同时,也见证了在那个“县衙”内多少人间悲剧。这也是诗人喜忧参半心情的由来,因为感慨,所以写诗,诗人在这首《游叶县明古衙》诗中写到:
“古衙墙外柏青青,喜忧参半泪盈盈。
门似恶虎尤血口,堂如阴司骨砌成。
哪代天子免国赋,几家王朝顾苍生。
&&&&&&&&&盛世欣逢龙腾日,叶公早慰桑梓情。”
&&&&这首诗可谓田德收古体诗中的扛鼎之作,虽然是一首游记诗,却写得超凡脱俗,构思巧妙,既着眼古代间的人间悲剧,又观照现代时的盛世和谐;既描写了人世间的险恶,又记录了地狱里的阴森;既有景物描写,又有情感抒怀;既有忧愁之泪,又有喜悦之心,真可谓是一首情景交融之作。
首联:古衙墙外柏青青,喜忧参半泪盈盈。
这句写景,也写情。在首句里用叠字是很少见的,但在这首诗中,却自然得当,其“柏青青”与“泪盈盈”对得工整,又相互衬托,“柏”成为“泪”的场景,柏下的泪与花中的泪,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诗人写“柏”,这给“泪”增加了悲壮的色彩,而且,这“柏”又是“衙”外之柏,其“衙”的本身就具有“悲”和“惨”的寓意和象征,衙外之柏也就带有血腥之气,怎能不“泪盈盈”呢?当然,这“泪”是忧的多,喜的少。忧是内心的思考,喜是视觉的感受。
可以说,游古参悟则是作为诗人的幸事。古迹可以给诗人更多的灵感。
景中寓情是意境创造的重要手段,在诗歌中最为常见,这景中寓情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而“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故景中寓情又常以触景生情,登临即兴的形式表现出来。
诗人田德收站在古县衙前伫立良久,即为触景生情。
俗话说:“美景寓喜情,衰景寓愁情。”这是极其寻常的一类。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去,则是一种类似“骚人迁客”、“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像田德收在诗中的“喜”与“忧”则是“参半”的情感物化,其意境清新泽润,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门似恶虎尤血口,堂如阴司骨砌成。
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拟。实写是写“县衙”的实际功能。虚拟是由于“功能”演化而成。在古代,“县衙”绝对是个“鬼门关”,特别是对平民百姓而言,更是不寒而栗。古语有言:“屈死不进衙,冤死不告状。”则是最好的证明。古语又云:“衙门朝南开,无钱别进来。”
在旧中国,打关司打的是权势和金钱,所以说“衙”成了古代残害百姓的一个象征。
此联对仗也很工整,如“门似恶虎”对“堂如阴司”对仗整齐。
“门似恶虎”说的是险恶,进得去,难出来。因为“虎”的习性是“吃”人的,能否被吃,那可要看造化了,所以,诗人才写到“尤血口”,由“衙”之景生发出来的情感,判断的是一种现实的写照。读者读到这里,仿佛听到了惨叫之声和喊冤之声。这让读者怦然心动。
“堂如阴司”说的是阴森可怕,这个“阴司”指地狱,阎罗升堂,小鬼站立两厢,一声喊堂叫得心惊胆战。当然,能够有资格被阎王审问的一定是在人间作恶多端的坏人。其实,阎王也是神仙,是被派来掌管阴间的。人们常说的十八层地狱,那是留给恶人的。地狱,在一般人看来是一险恶悲惨的境地,那是对恶人而言,而对一般人,那只不过是一个处所而已。地狱是梵文Naraka(那洛迦)的意译,亦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是佛教“六道”中恶道之一。佛教有十界之称,其十界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道”(六凡),四圣已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在净土乐园中永远享乐,而六道则在秽土中轮回往复没完没了。六道中的后三道,即畜生、饿鬼、地狱又称“三恶道”,而地狱则是恶道之最。佛教的地狱种类很多,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如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十八层地狱等等。据《俱舍论》说,阿鼻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之下二万由旬,深广也二万由旬,这阿鼻地狱是“八热地狱”之一。据《大唐西域记》记载:一由旬是古代帝王一日的行程。旧传一由旬为四十里,印度国俗乃三十里,以三十里计,阿鼻地狱是深广各六十万里。人类居住的地球直径为二万六千里,就是说仅仅阿鼻地狱就比地球还大二十多倍。那么,一个阿鼻地狱就这么大,其他地狱加起来会有多大,恐怕很难设想的。
我之所以写到“地狱”,是由诗人田德收那句“阴司”二字联想到的。
地狱可怕吗?其实,人间比地狱更可怕,更险恶。
这就是诗人笔下的“衙”,这一点,诗人写到了“衙门”的“堂”是由“骨”砌成的,这就是古代给现代人的思考。
颈联:哪代天子免国赋,几家王朝顾苍生。
这句是自问自答,诗人在问:试问哪代天子免过国赋呀?又有几家王朝想到考虑到顾及到苍生呀!苍生是指老百姓。
诗人田德收问得好!诗人田德收也答得好!
中国是以农耕为根本的大国,农耕是国家的命脉,农业是支撑和稳定国家的根本,人可以几年穿一件衣服,可人一顿不吃饭都不行,诗人在诗中写到的“免国赋”是指国家免除了农业税,这一“国策”免除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这是盛世之景象。西汉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中国历史朝代替更频繁,称为太平盛世的真是不多,或者说少得可怜,中国的历史,是苦难的历史,是在战乱中倍受煎熬着的历史。
西汉的文景之治:汉初以来,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文帝屡免用租,减轻赋役,徭役,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稳定社会。
唐朝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后,以史为鉴,以民为本,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劝农务本,减轻赋役,释放宫女,解放奴婢,招抚流民,归土务农,社会秩序稳定,经济迅速发展。
唐朝的开元之治:唐玄宗任贤人为相,进行政治改革,精简朝廷机构,裁汰冗员,整顿弊改,筛汰僧尼,缩减开资,减轻赋役,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速度发展。
从中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太平盛世上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减赋”,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放生产力。所以,经济就发展了,社会就繁荣了。而诗人田德收写到的是“免国赋”,不仅是古代那么程度的“减”,而是“免”,不仅是“免”,而且还“贴补”,这就是社会主义特色的中国,当今国家领导人特别顾及的是“民生问题”,时刻想着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其“苍生”之“顾”则成了国家领导人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这也是“苍生”之福呀!难怪诗人田德收发出感慨,“哪代天子免国赋,几家王朝顾苍生。”
生在现代,真是幸福。
尾联:盛世欣逢龙腾日,叶公早慰桑梓情。
此句是感慨是欣慰,是幸福是自豪。欣逢盛世,是黎民之幸,是诗人之幸。
可以说没战争的国度是幸福的。我曾写一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中国维和女警在科索沃》,在深入的采访中,我看到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深知身处战争之中的人民实在是怎样的水深火热的生活,而盛世之景则是天下太平,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动乱,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龙腾”之“日”,则让诗人倍感“欣慰”。
这首《游叶县明古衙》,游出了思想和内容,游出了现实和历史,游出了感慨和感悟,游出了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游出了畅想与抒怀,游出了希望和未来。
这儿,就是写诗的意义;这儿,就是作为诗人的价值。
旅游怀古是诗人永恒的命题,借古人之襟,抒情感之怀,可谓诗人的幸福和乐事。诗人田德收更是乐此不疲,每到一地,他必去的是古迹和书店,这应该是作为文人的特点,尤其诗人更甚。
诗人田德收在一首《怀古》诗中写到:
“先辈德泽励后人,春明门外迎逐臣。
华夏代有贤才出,至今争效李将军。”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就是爱国情结和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华民族复兴振兴的民族之魂。
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却历经了无数的磨难,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进,在磨难中崛起,无数“先辈”们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中华历史的篇章,而其精神支柱则是大义凛然的民族大义和不屈不挠的爱国情结。诗人在其《怀古》诗中,写到的“先辈”就是用“鲜血”和“生命”这样地“德泽”着“激励”着“后人”的。“春明门外迎逐臣”句有一个典故,春明门,是指汉朝时期的西安东城门,这里指汉昭帝开“春明门”迎接苏武还朝。
苏武是西汉大臣,字了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苏武早年以父任为郎,稍迁移中厩监。汉武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当时,匈奴缑王图谋劫持单于母阏氏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事件。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为了诱逼苏武投降,先将他幽闭于大窖中,苏武以雪和旃毛为饮食,不为屈服。单于又将他远徙北海(今贝加尔湖),苏武杖汉节,以牧羊为生。始之元年(公元前86年),汉与匈奴和亲,汉昭帝要求匈奴遣返苏武等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下落,扬言大汉天子于上林苑中射得大雁,雁足系有帛书,写明苏武在某泽之中。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人。苏武在匈奴19年。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长安,封为典属国。苏武还朝时,汉昭帝开“春明门”迎接,这就是“苏武牧羊”的典故。
而“李将军”是指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其先人李信为秦将,世传其射法,李广为人质朴,爱护士卒,得赏赐均分部下,亡故之日,老壮均为之涕泣,李广前后与匈奴交战70余次,以骁勇善射著称,匈奴畏服李广,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在这一首七言诗中,诗人并没有景物描写,而是直接写事写人写心,其“怀古”不是踏古凭吊,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哲学的角度,来写事抒情。可以说,这类诗很难写,写不好就流于口号,给人以说教式的枯燥,太抒情又给人以虚废作作之感,所以,要特别注重拿捏其中的分寸。
在这首诗中,最重要的谓曰诗眼的一句,则是“华夏代有贤才出”一句。
其实,写这类的诗有很多,最著名的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之句,而田德收这句置放在这首诗中,还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觉,田德收笔下的“贤才”则是指国家栋梁之才,而他的武警指挥学院培养的则是国家需要的武警人才,在这里,他有亲身的感受。所以,这首诗,他写得自然,写得得心应手,写出了心中的感觉和期望。
四、茶语琴韵:啼莺烟雨是谁家
在军旅诗人田德收的诗中,最富有情趣的要数《茶语琴韵》一诗,诗人在其诗中写到:
“一杯浅忧指上消,空谷传音问鱼樵。
伯牙粉琴从此去,檀郎改弄尺八箫。”
这首诗是诗人田德收应山东省茶文化研究会毛炳新先生之邀而写四季茶诗。在毛炳新的茶社里,一壶香茶,一首琴曲,静谧中仿佛倾听到远古之音,这份宁静和氛围,让诗人感动。
这首诗不是视觉的灵犀,而是感觉的盛宴。
在这首诗中没有视觉中的景致,却有感觉中的悟道;没有视觉的花红柳绿,却有感觉的酸甜苦辣;没有视觉中的情感交流,却有感觉中的言传意会;没有视觉中的约定俗成,却有感觉中的离径叛道;没有视觉中的风花雪夜,却有感觉中的刻骨铭心;没有视觉中的推杯换盏,却有感觉中的旷世知音。其实,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军人的另一种情趣和感觉。
感觉是写诗的底色,没有这层色彩,就不会使诗活色生香。
感觉是写诗的血脉,是诗表达的生动感人和传承的持之有序。
没有了感觉,就没有了诗。在田德收的这首《茶语琴韵》中,我们感觉到了诗的魅力和情的激荡。其实,小事件也可以做大文章。在这首诗中,我们感觉到了文章之大的内涵和外延。看看!仅仅是喝茶,却喝出了思想和文化,这可真是非同一般。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即“伯牙”和“檀郎”。
伯牙: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之上大夫,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檀弹古琴,被人尊为琴仙。明朝冯梦龙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就写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伯牙祭拜子期后,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之后,俞伯牙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杯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军旅诗人田德收在此诗中写到“伯牙粉琴从此去”。的确,伯牙之后,又有谁弹的琴可以拨动心弦,子期之后,又有谁能真正听得懂琴音?所以,诗人才写到“伯牙粉琴从此去”,这正是“子期不在对谁弹”,也真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呀!
檀郎:晋代潘岳,小名檀奴,姿仪美好,此“檀郎”出自成语“檀郎谢女”。
谢女:指晋代谢道韫,东晋女诗人,东晋著名才女,陈郡阳(今河南太康)人,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是打败符坚百万大军名将谢安之侄女。谢道韫自幼聪慧,有才辩之能,据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
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后为人所传诵,被称为“咏絮才”。谢道韫嫁给大书法家王羲之儿子左将军王凝之为妻,谢道韫生有四子一女。
《晋书·列女传》载:公元399年,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及其子女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虽出身名门,却命运多舛,后来一直寡居会稽。
&&&&檀郎以貌美著称,谢道韫以才华著名。所以,才有“檀郎谢女”之成语。可这成语很少有人用,也很少有人知晓。
诗人先用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典故来寓“欲觅知音难上难”,后用“檀郎谢女”来臆顶尖人才。说到此,我们注意到了首句“一杯浅忧指上消”的引由之句,只有此的“杯”与“茶”很近,其余均为诗人由此生发出来的情感寄托。然而一个“忧”浓烈了诗人灵魂深处释解不开的“愁”。那么,愁什么呢?诗人没说,此时,其实也没有必要说了,此忧竟在不言中。人生之事,顺逆之间本无定法,顺时逆来也,逆来何顺之,其变幻之终之始,又有谁准以推断,所以,诗人留了一片无需文字说明的空白,空得自然得当,空得回味无穷。试想,一杯茶能喝到这种程度,世间又有几人。写茶成了田德收的又一个感悟的领域,他还写过《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不同季节的品茶,品的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这给他的写作带来了宽泛和自由的感觉,茶入口,情入心。其实,品茶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而茶文化又是极特殊的领域,在中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游大明湖,诗人写了两首诗,值得欣赏玩味。如:
“盛装少年徐徐过,策杖老翁缓缓行。
&&&&&&&&&&
深恐佳景失望眼,归来道于家人听。”
&&&&&&&&&&&&&&&&&&&&&&&&&&&&&&&&&&&
——《夏游大明湖》
“闲亭雾慢飞花,舟渡明湖细柳斜。
&&&&&&&&&&
琴弄一曲秋波绿,啼莺烟雨是谁家。”
&&&&&&&&&&&&&&&&&&&&&&&&&&&&&&&&&&&
——《秋游大明湖》
两首诗都是诗人田德收陪同《诗刊》社编辑副主任、文学博士、著名诗人、评论家杨志学游大明湖,参加陪同的还有著名军旅女诗人康桥和著名女诗人路也。与著名诗人、评论家、文学博士杨志学,著名军旅女诗人康桥曾在济南笔会相识;与著名诗人路也还未谋面,只是在一些刊物上零星地读过一些路也的诗,对于路也,也只是仅仅如此的了解。
在“济南笔会”,听评论家杨志学博士谈及大明湖之游,还津津乐道,可见那次还真是尽兴了。兴奋则是诗人灵感泉涌的时刻。而田德收的两首诗也佐证了兴奋时刻的情景。
其“琴弄一曲”则是这首诗的亮点之寓,那么,会有人问:是谁弄琴呢?那么,又是谁来听琴呢?“舟渡”之处,“烟雨”之中听莺啼鸣,柳斜掩映之处偶露“闲亭”,“飞花”又被“雾”慢,慢雾深处又是谁家呢?这种朦胧之感给诗凭添了几许迷离,谓曰:“诗贵含蓄”。所谓灯下看美女,纱中看新娘,正是这个道理。有时候,那种暴露无遗并不是最美,而半推半就却更有风韵。此诗结尾这么一问,问出了诗味和感觉。其实,好诗和次诗之间只是一层薄薄的轻纱而已,只是能否撩开;只是差一个台阶,是否可以抬腿迈上。当然,这一点则是最难的,这需要感觉和悟性。
而《夏游大明湖》写得更加出色。是诗人田德收的又一力作。
首联:写大明湖的景致,着笔天气,“暑气蒸”三字道出了素有“火炉”之称的炎热,同时写出了“结伴”而游的兴奋。
颔联和颈联:对仗严谨而工整,色彩协调一致,如名词、动词、方位词、形容词等都对得很严格,写这类的诗,颔颈两联必须要对仗,即使是不能全对仗,也得部分对仗;即使不能对上两联,也得对上一联,如果,两联都不对仗,这首诗就算写失败了。不管是律诗,还是古风,这颔颈之联,必须对仗,这是最低的要求。当然,诗人田德收在这方面还是十分讲究的,这首诗则是最好的例证。
尾联:写到诗人的心情,陪著名诗人杨志学游大明湖,虽然自知大明湖是佳景美域,但不知道客人是否看得舒心满意,这是诗人用了“深恐”和“失望”,一句七字中就用了四字,占一半强,可见诗人的谦逊之感,这是作为诗人的品格,这也是由于诗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这首诗之所以称其为力作,是因为这首诗完全符合这类诗的基本要素,而且,又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更难得的是尾联的“升华”,给这首诗一个准确的情感定位和艺术定位,而更有趣的是尾联,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游大明湖的场景上,而且还将这个场景延续,“归来道于家人听”句,真是妙不可言,那游湖的余兴还在继续,那种兴奋和喜悦跃然于纸上,这就是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明明是写大明湖,可诗人却又话锋一转,转得自然得体,转得妙趣横生。我甚至感觉到,诗人道给家人听的场景,妻子洗耳恭听,还不时地微笑;儿子侧耳倾听,还不时地发问,全家人笑逐颜开,其乐融融,这幅场景虽然不在大明湖上,却是游大明湖之感觉之兴趣的又一次回味和又一次升华。而且升华得恰道好处,看似轻闲的一笔,却收到意外的效果。
“百亩校园百年计,半是卒伍半书生”——《辞故乡》(颈联)
“广州城头歌一曲,珠江口外动千帆”——《亚运会开幕式寄情》(颈联)
“趵突泉内星星亮,尚志楼头淡淡风”——《元宵节即景》(颔联)
“文坛三擎词名老,官场两谪不胜悲”——《游平顶山感怀》(颈联)
“盈窗修竹千杆瘦,倚栏菊花百圃肥”——《大风值班偶得》(颈联)
以上选择几首诗的颔颈之联,与读者分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审美追求。不管是咏物诗,还是抒怀诗,诗人田德收都力求做到情趣的协调,特别在白描铺叙上力求达到细腻逼真,其实,诗中情趣,贵乎真切,惟其逼真而贴切,方能动人。在诗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力求达到生动有趣和心旷愉悦。
对仗,因其形式精美,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所以,不只是律诗中颔颈二联使用,绝句中本可以不使用,诗人有时也使用。
绝句使用对仗有三种:首二句对仗,谓曰“对起”;后二句对仗,即谓“对结”;四句全对仗,比较少见,七绝尤少,因为全篇既具严整对称之美,又不失之板重或松散,兼具流动飘逸之姿,实非易事。
律诗、格律要求二联对仗,有三种情况:首联对仗,用于首句不入韵时;尾联对仗;四联全对仗,这比绝句四句全对仗还要少见。
清代有人解释绝句即截句,是截律诗之关而成,合乎绝句对仗的有四种:如截取诗首尾两联,均不对仗;截取律诗后半首,前两句对仗;截到律诗前半首,后两句对仗;截取律诗中两联,四句全对仗。
其实,亦可以写古风或排律,排律又称长律,是近体诗的一种,与一般律诗相同,首尾两联可以不对仗,中间两联可以增加对仗若干,只需前后两联相粘。古体诗本来句中不讲平仄的,但受律诗的影响,唐代和后来的古体诗里,也有完全合律的对仗。
其实,既然写的是古体诗,那就应该最低限度地遵守其规则。
在这一点上,诗人田德收做得很好啦。以上举五例中即可看出,诗人在其对仗上还是极其讲究的。这一点很好。
&& 五、轻纱弄影:半窗寒梅散异香
读田德收的诗,是一种享受,视觉与感觉的享受。
这种享受,既是诗的内涵,又是诗的外延。让人在田德收的诗境中沉醉。当然,这种感觉来自“半窗”之内的轻纱弄影,亦来自“半窗”之外的寒梅异香。“影”是心中那诗意的畅想,“香”是灵魂深处发出的共鸣。
2008年初春,诗人田德收陪同老搭档,原枣庄支队政委张风云游览了位于滕州山亭两市区交界的莲青山,站在山巅,远眺微湖,碧波荡漾,近睹新建校舍排排行行,扇扇窗内传出了书声朗朗,望着听着,让诗人顿生感慨,于是,诗人写下了一首《春游莲青山》,曰:
“五寸积雪扮春妆,疏林侵道野茫茫。
只道来客知音少,半窗寒梅散异香。
古寺时续传鱼鼓,新村频现读书郎。
千帆归去夕阳里,鹭鸶宿处是故乡。”
在这首诗中,颔联的“半窗寒梅散异香”可谓是精典之句,精就精在“半窗”上,如果写成“一窗寒梅”那就写死了,只有“半窗”最有诗意,因为是“半窗”,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许多时候,诗留空间会给诗顿生深邃的意境,诗应有节奏,更有跳跃。写诗是一种感觉,诗不是说明文,像解说员一样絮絮叨叨;更不是议论文,像演说家一样口吐莲花。诗是一种感觉的呈现,诗是审美向度的思辩过程,当然,美要自然的美,要率真而质朴,要朦胧而致远,要爽心而悦目。要有想象,但不能过份夸饰;要有色彩,但不能妖艳媚俗。其实,读好诗的感觉,就像吃了蜂蜜,就像品了一杯茶,就像喝了一杯酒……
其实,与友游山拜水,是人生中一大乐事。这类诗,田德收写了很多,其中不乏力作,如《游青檀寺》、《春游浒山泺》、《游曲江池》、《夏游固云湖》、《游昭陵》、《游平顶山感怀》、《游园博园》、《夏游普照寺》、《游东方金字塔》、《游叶县明古衙》、《游西湖》、《游五莲山》、《春游红叶谷》、《秋日登会仙山》、《游华清池》、《游台儿庄》、《夜游白云湖》、《雾游大明湖》、《春游泰山》、《游沂水溶洞》、《游武警西安工程学院有感》、《游小清河》、《冬游微山湖》、《游平西湖》等等,田德收的旅游诗写得情景交融,情深意切,却刚柔兼济。
文学作品的风格千姿百态,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唐代司空图的《诗格》将前人的诗歌创作概括为“二十四品”,其主要的还是指不同的风格,但若从美的属性来看,则可概括为两个基本类型,即“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既对立又统一,两种美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这就是“刚柔兼济”。
阳刚与阴柔,本自《易经》阴阳之说。
《易·系辞》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谓:阴阳二气互相感应,刚柔互相摩荡而衍生天地万物,此乃宇宙本源,谓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刘勰说:“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立本有体,意或偏长。”
其实,阳刚之壮美与阴柔之秀美,二者可分可合。分则各有偏重,把各自的特色显著地表现出来;合则刚柔兼济,将二者的优点巧妙地融合起来。
清代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在其《海愚诗钞序》中说:“得其阳与刚之美者,刚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得其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清澈貌)其如叹,邈乎(渺远貌)其如有思,暖乎(心里热乎貌)其如喜,愀乎(凄怆貌)其如悲。”
这里,姚鼐用了一连串的比方(博喻)化无形为有态,将抽象的阳刚与阴柔之美加以形象化。从以上的具体描绘中,我们体会到:阳刚之美是一种“壮美”,而阴柔之美则是一种“秀美”。
田德收的军旅诗属于“壮美”的阳刚。
田德收的旅游诗属于“秀美”的阴柔。
田德收的亲情诗属于“壮美”与“秀美”的刚柔兼济。
我喜欢田德收的军旅诗,也喜欢他的旅游诗,更喜欢他的亲情诗。
下面我想赏析的是田德收“三问”和“三赠”,如:
“寒衣节日未到家,前日深雪邀月华。
&&&&&&&&&&&
早报故宅冬至后,窗前梅放几枝花。”
&&&&&&&&&&&&&&&&&&&&&&&&&&&&&&&
——《问二弟》
“旧桃除罢夕阳斜,游子归来自天涯。
&&&&&&&&&&&
日没花放炊烟里,福比春天早到家。”
&&&&&&&&&&&&&&&&&&&&&&&&&&&&&&&
——《问三弟》
&&&&&&&&&&“又到风雪腊月天,筹边楼上望天山。
&&&&&&&&&&&
前年西去乘羌马,早报平安奏凯还。”
&&&&&&&&&&&&&&&&&&&&&&&&&&&&&&&
——《问战友》
这“三问”是两种情,一个是血脉之情,一个是情脉之情。在此,我还想特别提及一首《家书》诗,这是亲情的别样表达。“尺素忆中杂红叶,别样相思卿可知?”这封“家书”是泛指,既指田德收接到了“家书”,那份浓浓的化不开的情,令人感动;又指学员们收到“家书”的情景,那份青春的喜悦溢于言表,诗人欣慰地说“总算成才慰别离”正是这种心情的呈示。
问二弟问三弟,则是那血浓于水的关心牵挂。
问战友,则是那情深似海的祝福和祈祷。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与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的诗友情;让我想起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让我想起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父女情;让我想起了梁山泊与祝英台的夫妻情;让我想起了武警济南指挥学院院长田德收大校和他的学员们那“上苍期许”的战友情……
下面,我想品评的是田德收的“三赠”,即:
&&&&&&&&&&
“康杨路田约同来,船压湖光逐浪开。
&&&&&&&&&&&
久遗胜迹久传世,半侍山水半侍才。”
&&&&&&&&&&&&&&&&&&&&&&&&&&&&&&&&&
——《赠康桥》
&&&&&&&&&&
“毛馨泽被德恩重,王母遣使下瑶宫。
&&&&&&&&&&&&&凌波浅笑接莲子,仙山灵芝伴鹿鸣。”
&&&&&&&&&&&&&&&&&&&&&&&&&&&&&&&&&
——《赠毛馨》
&&&&&&&&&&
“黄花去后日深秋,红日不摇伏眠鸥。
&&&&&&&&&&&&
海上漫天梨花舞,思君难见梦胶州。”
&&&&&&&&&&&&&&&&&&&&&&&&&&&&&&&&&
——《赠易铨林》
这“三赠”赠的是心意,赠的是祝福,赠的是理解和支持,赠的是感慨和感悟,赠的是信心和信仰,赠的是希望和希冀……
馈赠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而赠诗则是情感最高境界的交流。
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正所谓“千里赠心诗,礼重情更深。”
而且可以说,赠诗是情感中最高雅、最有含金量的交流,古有先例,现代文人中更加盛行,而且,还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其实,田德收写了很多馈赠诗,在这部《礼赞橄榄绿》中也还有很多,而且在首部诗集《放歌橄榄绿》中也有诸多之篇值得一读。
在很小的时候,就背过杜甫的“三吏”、“三别”。今日有幸读到了田德收的“三问”、“三赠”,也真是别有一番感觉。其实,我没有将田德收与杜甫相比较,只是写到恰契之时的一种感觉而已。然而,比比又有何妨。
其实,写诗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记录;是一种愉悦,只要是心里舒服,只要是能让人灵犀而在互悦的氛围中彼此欣赏而灵犀,这就足够了。况且,写诗,尤其写古体诗可以增强养修,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与此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肩负起了国学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历史史命,仅仅这一点,就足够让诗人田德收心慰了。
&&&&田德收,1981年10月入伍,历任武警山东总队战士、班长、排长、中队长。自1990年以来,先后担任总队司令部参谋、副处长、处长、枣庄支队支队长,现任武警济南指挥学院院长。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
2007年获枣庄人民功臣称号。
日,田德收在处置“10·8预谋爆炸事件”中,指挥若定、沉着果断,在出击前与“前指”成员认真研究战法,在实施处置中,机智灵活,取得了胜利。
日,田德收组织指挥了枣庄监狱千名犯人大转移。这项工作风险很大,困难更大,而且,具有政治影响。在任务面前,田德收表现出了一名党员的无私奉献,表现出了一名军人、一名指挥官的优良品德和作风。这是一种性格与品格的再现,这是一种风格的呈示。
日,田德收在第一线指挥,并成功地破获了一起持枪团伙抢劫事件,表现出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机智果敢,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在工作中,田德收一丝不苟,严格认真,他把严要求作为长本领的最基本手段,他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打造一支过得硬、打不垮、拖不烂、打得赢的队伍,他要让他的兵成为了铁打的兵,可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此,他欣慰不已,因为,他没辜负党的培养和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锻炼和考验,他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武警指挥员、战斗员。这是人格与艺格的再现。的确。
在诗词写作上,田德收坚定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用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毅力,用不服输不认输的劲头,走在艰难的古体诗词写作的路上,实为可贵。
田德收入伍有27个年头了,而他却写了27个春夏秋冬的军旅诗,他一笔一划地描摹着他心中的春夏秋冬,感慨着他情感的酸甜苦辣,他没有退缩,他就这样地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直至他和他人欣慰的时刻,他做到了,而且,他人也感觉到了,也看到了。
在田德收的诗中——
既有警营生活的艰苦训练,又有弘扬正气的英雄礼赞;
既有歌颂祖国的山河锦秀,又有和谐精神的人间真情;
既有勇斗歹徒的大义凛然,又有热爱人民的无私奉献;
既有亲情似海的血脉牵挂,又有友谊至深的情脉馈赠;
既有诗人傲骨的冲天豪气,又有诗人分明的爱憎褒贬;
既有高尚高扬的审美追求,又有新颖新鲜的独特视角;
既有和霭可亲的平易近人,又有亲切慈祥的善解人意;
&&&&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悯意识,又有活力四射的生活气息;
既有耿直公正的禀赋性格,又有刚柔兼济的凛然风格;
既有健康高尚的优良品格,又有多年实践的写作资历。
这在田德收的诗中均有新颖独特体现,并且放射着挚诚睿智的光芒。
田德收的诗,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创新;在严格遵循原则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改革,在他的诗中,我们读到了自然、新鲜、活力、精巧、激情、和谐、正气、挚诚、追求、执着、责任、义务、豪情、健康、高尚、审美、希望、亲切、生存、生活、生命、意识、感慨、感悟、感激、慈祥、鞭策、爱憎、爱心、奉献、探索、性格、品格、风格、果敢、睿智等等诸多品质,那是军旅诗人田德收诗意生活的体现。
这儿,就是军旅诗人田德收,这儿,就是军旅诗人田德收的诗。
辛卯年腊月十九(日),收到了军旅诗人田德收发来的短信,曰:
“只顾埋头少看天,屈指拟意又经年。
&&&&&&&&&&
爆竹声中春日近,腊月红梅胜麝檀。
&&&&&&&&&&
藏罢稼穑扫旧庐,鼓招前部庆丰产。
&&&&&&&&&&
请君畅饮新涪酒,一曲高歌颂冰川。”
这天,我给军旅诗人田德收写的评论接近尾声,田德收是早晨发的短信,因为我手机中的信息满了,没有进来,等晚上七时看手机时,刚删去一条信息,就收到了田德收的这首诗。之后,立刻给田德收打电话致歉,并告知评论写作的进展情况。
竖日中午,再次接到军旅诗人田德收发来的短信,曰:
“不服仙丹不坐禅,不求高官不图钱。
&&&&&&&&&&&&每日苦存八分笑,但觉心轻一身闲。”
于是,我立刻撰写了一首藏头诗赠给诗人田德收,题为《寄语赠田德收》,曰:
“德语征鞍境出关,收歌乾坤影春檀。
&&&&&&&&&&&
傲观墨岭雄鹰志,翔飒云霞睿慧宽。”
&&&&&&&&&&&
这是一种感觉,是真正诗人的真正感觉。
&&&&&&&&&&&
这是一种情谊,是真正诗人的真正情谊。
在喜迎壬辰之际,用诗交流,馈赠一种心情,真是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别有洞天。当然,辰龙抬头腾飞之年,会给诗人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创作空间,这让我十分期待。
2012年1月13日·谢幕写于冰城哈尔滨听雪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道韫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