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道德经版本怎么有两个版本?

【图文】《道德经》版本说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德经》版本说明
大小:99.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查看: 2879|回复: 20
《道德经》第一章,有两个版本。哪个版本是原著?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此,哪个版本才是原著呢?
道可道,非恒道
避汉文帝刘恒讳,变成常
无因山人 发表于
道可道,非恒道
避汉文帝刘恒讳,变成常
噢,这样啊。现在已经不需要避讳了,现代的版本还不按原著,感觉不好。不过总体意思还是没变的。
本帖最后由 swhabc 于
10:31 编辑
还有两个版本的断句有点不一样。。。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道可恒冥道,非冥恒道,名始恒名,实可名也。无名混沌天之初始。得名混源之母。故常其无欲实尝以观其玄妙。常故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虽异而同宗名,同宗谓之玄常也。然红花绿叶同出一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呼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我看过的其他三个版本,不知该依哪个为准
li07734 发表于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三个版本看来意思都有些出入,如何是好?
悠悠韧竹逸 发表于
三个版本看来意思都有些出入,如何是好?
不知道。。我神马都不懂,就是好奇
li07734 发表于
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你这三个版本与楼主所说的两个版本又不同了。
哪整来的,厉害!
预测本随缘,打赏亦随缘。更在乎的是您的详细反馈,请点回复。
学易不精℡ 发表于
你这三个版本与楼主所说的两个版本又不同了。
哪整来的,厉害!
对啊,一共5个版本了。我在想,到底哪个版本才是原著,哪个版本的意思才是老子的本意?现在出现了这么多版本,意思都有所不同,容易被误导呀!
学易不精℡ 发表于
你这三个版本与楼主所说的两个版本又不同了。
哪整来的,厉害!
到处看来的,看多了很晕,还是听哪位真人出来解说一下才行{:soso__:}
我看通行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都不是孔子之师老聃的原著,倒是郭店楚简老子更接近些。
真正的道德经原本是没有标点的。。。。
天地玄宗 发表于
真正的道德经原本是没有标点的。。。。
嗯,标点是近代才引进的。问题是这几个版本,连内容也不同呢
意思一样。
道德经真是一本伟大之书啊。
掌握大统一 发表于
道德经真是一本伟大之书啊。
伟大在何处{:soso_e151:}
悠悠韧竹逸 发表于
伟大在何处
没有标点……就能看出自己的道
但都貌似都有理
真的好伟大{:soso_e120:}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老子》被误传两千年—帛书版《德道经》与通行版《道德经》有什么不同
我的图书馆
《老子》被误传两千年—帛书版《德道经》与通行版《道德经》有什么不同
& & &说起老子五千言,大家都知道是《道德经》,这样叫了两千多年了。其实在秦汉以前老子五千言的篇章次序,并不是现在《道德经》这样,道篇在前,德篇在后,次序正好是相反的,这个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所以,老子五千言叫《德道经》更合适,为什么这么说呢?先从1973年的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说起。40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乙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帛书《老子》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汉文帝叫刘恒,治国采取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朝盛世。帛书《老子》道篇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与现在通行本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古代著书行文要避皇帝的讳,皇帝的名字常人不能用,所以到了文帝刘恒这儿,“非恒道”就变成“非常道”了。这也说明,帛书《老子》成书至少是在汉文帝之前。另为佐证的是,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老子德道经》写本,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不分章,与今天流传的《道德经》上下二卷(《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次序不同。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经》上,《道经》下。不仅如此,先秦韩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紫气东来目光穿越历史向上追溯,汉武帝继位的第八年,即公元前134年,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的儒生根据统治者的封建统治和独尊儒术的需要,偏离了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学原意,出现了为封建帝王服务,愚忠皇权,禁锢百姓思想的犬儒文化,并开始大量改写古代经典,其中老子五千言德篇与道篇的次序也颠倒了,导致后人只知《道德经》而不识《德道经》。就是在汉代时期这个顺序就被颠倒了。顺序颠倒,实际上就把老子的本意弄颠倒了。& & &《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当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这个“德”。“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够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这个境界已经没办法用语言来描述了,那么就要用“德”来去体会。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易经》读通、读懂。& & & 从大量经验来看,诵读通行本《道德经》五千言和诵读帛书本《德道经》五千言,效果是有区别的。所以在篇序上,我花了很长时间校勘《德道经》,也把我的学生调动起来,进行了大量的史料考证以后,重新校订了一个版本,可能对大家会有点参考意义。& & &我们根据老子《德道经》的原意,进行版本恢复。当然,在恢复当中对很多关键内容也进行了校勘。比如说,“治水”章,在帛书《老子》的原著当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自此人们基本上就读不懂《老子》了。& & &一个“若”、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 & & 现在人们一提到《易经》,大都认为是街头摆摊算卦的,我们中国人都是这么认识《易经》的。但是为什么西方人看到《易经》以后,就认为《易经》是一部科学?而且很快就与他们的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相结合,因而诞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西方人能够从《易经》简单的符号中悟到其中的科学道理,而我们却不能认识,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 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在展开八股文教育以后,就缺乏了直觉和灵感,无法从祖先们最简单、最原始、最接近自然真理的符号当中,去解读其中深刻的科学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如果能够真正把我们整个民族和孩子们的直觉和灵感都培养好,就应该采用早期最原始、最真实、最接近《老子》五千言原著本意的《德道经》来进行诵读。& & & &目前,有一段历史学术界考证的史料不太多,也就是对黄帝那个时代的思想教育、社会教育、文化教育这些方面的史料不多,知识一些零星的记载。这是因为在汉代进行了一次大清理,儒家为了真正实现“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对黄老学说进行了一次摧残式地清理,所以是我们对黄帝那一段历史区间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了解,可以说已经寥寥无几了。但是,自从马王堆3号汉墓挖掘出了帛书本《老子》和帛书本《易经》、《黄帝四经》以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在那一个历史区间里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经”的教育的。& & & 我们在研究历史过程当中,运用两部著作,一部《黄帝四经》、一部《老子》五千言的帛书版本,基本上就可以把这个历史概貌清楚理顺,是我们知道道德根文化。为什么在十六世纪以前,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科学发明创造,我们国家和民族一直都走在西方的前面?然而在十六世纪以后的明朝,出身不好的朱姓皇帝为了给自己的脸上增光,开始使用朱熹的理学作为科举制度,从而开始了“八股出而经说亡”的国民学习模式,我们不仅从汉代丢失了《黄帝四经》,丢失了真正的老子《德道经》,还把万经之首的《易经》诵读也丢弃了。只采用儒家的《四书》来进行国民教育以后,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就明显地萎缩了,就落到了西方各国的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注重培养国民和民族精神当中的直觉和灵感,而只是片面的注重通过后天的智识,单纯学习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而缺乏发明创造的能力。因为发明创造都是要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然后通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产生发明创造。& & &当前国学热的形成,反映出社会精神营养的普遍缺乏,反映出人们心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出人们对人生、社会、世界发展前途的迷茫,反映出人们对智慧和健康真谛的本能探寻。& & & 经典诵读在“有之以为利”的驱使下,逐渐滑入了商业图利的歧途之中。非经非典的读物,充斥于经典诵读领域;不具备上善属性和能量的读物,摆满了书架籍柜。& & “经”与“书”的概念,混淆杂呈。“经典”之多,涉及之广,使人目不暇接,甚至将唐诗宋词都作为经典罗列于市,是家长们和老师们在选择典中无所适从,难以抉择。& &人心浮躁,对经典的解读缺乏“修之身”的基础,媚俗有余,守本不足。& &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每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 & 选择经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辩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应当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此文部分图片和主要内容摘录于:德慧智教育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