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技术可以用于精密测量电池容量的方法膨胀量?

引言锂离子电池(LIB)作为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在改变能源消耗结构和为传统能源供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LIB具有能量密度高、充电效率高、工作温度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储能电站、消费电子和电动汽车。但是,如何准确地预测其状态变化是当务之急。传统的充电状态(SOC)估计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卡尔曼滤波器。安时积分法计算迅速,并即时估计,但误差将不断累积。开路电压法易于操作,但无法实时监测。SOC只能在长期持续的条件下获得。卡尔曼滤波器使用非线性计算,对SOC的估计更好,却计算成本更高。SOC和健康状态(SOH)估计近年来发展迅速,近年来,机器学习方法由于不需要深入理解先验知识,已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为了估计锂离子电池的SOC和SOH,已有传统的基于模型的方法,如电化学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以及数据驱动方法,如决策树、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递归神经网络(RNN)。这些方法已用于估算电池SOC和SOH。01 成果展示近期,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施志聪(通讯作者)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和英国阿尔斯特大学(Ulster University)合作在国际知名能源化学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CR Q1,IF=13.599)上发表题为“A review of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predicting the state of health and state of charg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的综述论文。作者对锂离子电池的状态估计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近期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在电池状态估计领域近几年的进展、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及应对思路。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深度学习在状态估计中的作用,作者首先总结了基于模型的估计方法,包括安时积分法、开路电压法和卡尔曼滤波器,这些方法首先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电池运行过程中电流、电压等数据拟合当前SOC。碍于化学组成的多样性、工况的不可预知性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基于模型方法的估计精度存在瓶颈。而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精确估计运行期间的电池状态提供了新的机遇。数据驱动方法使用历史数据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无需依赖LIB专家知识。常用的浅层学习模型有线性回归、高斯过程、支持向量机、决策树等,经过数据处理后可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更进一步,深度学习 (DL) 使用具有更复杂结构和层次的神经网络来完成分类或回归任务,包括深度神经网络(DNN)、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不仅无需专家知识,还可以省略特征处理过程,直接从原始输入数据和多维映射关系中学习。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现阶段电池状态估计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篇综述旨在为人工智能在电池状态估计的应用开拓崭新的思路。02 图文导读电池模型的质量决定了电池组能否安全运行并保证其使用寿命。为了估计锂离子电池的SOC和SOH,有传统的基于模型如电化学模型和等效电路模型,还有数据驱动的如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模型从电池的内部电化学机理出发,基于多孔电极和浓溶液理论,通过欧姆定律和Butler-Volmer动力学方程等。锂离子在电池中的状态和行为,如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由偏微分方程描述。最早的电化学模型是准二维模型,它提供了电池充放电特性的全面和系统的描述。其他模型包括单粒子模型和简化的准二维模型(图1)。由于电化学模型需要大量计算,因此应用时存在较大局限性。等效电路模型是目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在线SOC估计模型,具有计算简单、实时预测的特点。它通过参数线性变化的电路元件模拟LIB的非线性特性参数。典型的等效电路模型有戴维南、PNGV、Rint、Randles和GNL模型。高阶等效电路具有更高的仿真精度。虽然计算效率高,但等效电路模型的精度相对有限。图1.(a)单粒子模型推导,(b)基本电化学方程(顶部,黑色)的示意图,包括老化扩展(底部,红色标记)经验模型基于历史数据,通过分析大量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这是一个简单的模型,不涉及电池机制。在使用过程中,模型参数取决于历史数据。如果要保证参数识别的准确性,有限的历史数据应与较少的参数配对。如果数据足够,则具有越多参数模型效果越佳。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是目前最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卡尔曼滤波器是递归滤波器,包括预测步骤和更新步骤,适用于处理时变线性系统。粒子滤波器在大多数非线性问题中具有优势,因此更适合处理电池RUL预测问题。使用智能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估计SOC及其误差的结果如图2所示。图2. 使用卡尔曼滤波法进行SOC估计示意图。(a)估计SOC,(b)相应误差数据驱动方法使用历史数据来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最近引起了广泛关注。ML因其具有低计算成本和高精度的巨大潜力而变得越来越重要。数据驱动方法不依赖LIBs机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输入相关数据,ML模型可用于预测SOH或SOC。本文列举了线性回归、高斯过程、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方法。如图3所示为基于充电过程的高斯过程模型。从充电曲线中提取的四个特定参数用作高斯过程模型的输入,并从输入变量改进了广义预测模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所选特征与SOH之间的相关性。图3.(a)GPM、(b)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c)GPM+EMD、(d)LSTM+EMD、(e)LSTM+GPM示意图虽然ML可以高精度地估计容量,但它们存在一些局限,通常需要复杂的特征工程来实现良好的性能,而不适当的特征提取可能会限制其性能,并且很难确定代表容量估计最有用信息的适当特征。DL使用具有更复杂结构和层次的神经网络来完成分类或回归任务,可以从原始输入数据和多维映射关系中学习,而无需引入手动规则或专家知识。图4总结了ML和DL在容量估计方面的主要差异。图4. 传统ML和DL方法在容量估计方面的主要差异。(a) 传统ML方法和(b)DL方法关于神经网络的使用,现有研究可分为单独模型和组合模型。前者用于解决时间序列问题,例如标准RNN,包括相关变体、LSTM、双向LSTM、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RU)等。另一个是组合不同的模型,旨在综合每个模型在LIBs时间序列处理中的优势,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效果,例如使用CNN-LSTM架构同时捕获影响电池退化以及隐藏于特征中的时间依赖性。深度神经网络(DNN)适合处理一维数据,CNN可以更好地处理多维数据,RNN可以处理时间序列或相关输入数据。此外,CNN和RNN的层次和结构比DNN复杂得多。因此,CNN和RNN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训练模型,DNN在大多数情况下更适合实际应用,但神经元结构相对简单,上限可能较低。对于SOH预测,需要考虑局部范围内相同特征的数据差异,这与CNN的局部链接和权重共享特征相吻合。对于SOC预测,通常是一维CNN,其具有处理一维信号和低计算复杂度的优点。基于深层CNN的部分充电循环中的电压、电流和充电容量的容量估计方法,可利用深层CNN的局部连通性和共享权重,通过充电期间的测量值来估计电池容量,从而在在线估计中产生更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此外,不同类型的电池,如LiFePO4和锂镍钴锰电池,具有不同的充放电性能和寿命,这可能会导致充放电曲线的形状发生变化。为了减少设备随机工作负荷对预测的影响,可使用基于三维和二维CNN融合的方法。前一层可以通过融合V/I/T曲线和周期之间的差异,而后一层可以完全自动地从这些曲线中提取信息。针对用户的随机行为问题,已有基于1DCNN的方法,通过随机选择充电曲线的一段作为容量估计的输入,并使用线性递减加权粒子群优化超参数。与CNN相比,RNN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记忆功能。由于RNN的固有机制,在长期序列任务中容易出现梯度消失,因此引入门控机制来克服,例如LSTM和GRU。传统LSTM缺乏有效捕捉局部区域大变化的能力,通过局部切空间对齐特征提取和自适应滑动窗口,利用局部切空间对齐从监测数据中提取健康指标,而滑动窗口与LSTM用于学习长期相关性、捕捉局部再生和预测LIBs降解趋势。针对衰减过程中的线性和非线性部分,基于自回归综合滑动平均、双向LSTM和贝叶斯优化的方法可以分别预测时间序列任务的线性和非线性部分,然后使用贝叶斯优化进行调整。LSTM对LIB容量和误差的一个示例估计结果如图7所示。基于两阶段注意机制的分布式学习方法可以在编码器阶段使用注意机制从输入序列特征中提取有用信息,而在解码器阶段使用另一种注意机制来考虑时间序列的相关性。此外,结合迁移学习和GRU,可以从部分电压提取健康特征以估计RUL,还能够改进SOC估计方法。最后,面向应用,已有一款使用CNN-LSTM网络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展示了DL预测LIB状态的潜力。数据稀缺限制了人工智能在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数据周期长,可用数据量难以收集。另一方面,应用环境和化学成分复杂,在多维因素的影响下,很难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最有价值的特征。数据扩充和迁移学习等方法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模型部分,RNN在时间序列问题上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它也存在无法处理长距离依赖的问题,并且模型复杂度也很高,因此LSTM和GRU应运而生。模型复杂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可以解释为表达能力和有效的模型复杂性。模型的复杂性不仅影响模型对特定问题和数据的可学习性,而且还影响未知数据的泛化能力。在适当的范围内,数据规模和多样性越大,数据中包含的信息量越丰富,对研究任务越有利。就像数据的大小一样,模型越复杂,效果越好。复杂模型可以从更高维度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多余的参数也可以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大多数ML算法都具有超参数,可用于调整整个网络的训练过程,例如隐藏层的数量和神经网络结构的复杂性等。超参数不直接参与训练过程,在训练过程中只更新参数,因此有必要对超参数进行优化,这样可以更科学地训练出更高效的ML模型。图5.(a)所有8个电池的估计最大容量与循环数示意图,(b)所有8个电池的MAPE比较,(c)最佳情况,(d)最坏情况,(e)最佳情况,(f)最坏情况,(g)最佳情况,(h)最坏情况03小结在储能领域,预测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状态和健康状态非常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当前广泛使用的用于电池状态预测的等效电路和电化学模型。综述表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可用于构建快速准确的数据驱动模型,用于预测电池性能。详细地介绍、比较和总结了这些方法的细节、优点和局限性。最后,讨论了未来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文章链接A review of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predicting the state of health and state of charge of lithium-ion batteriesKai Luo,Xiang Chen, Huiru Zheng*, Zhicong Shi*DOI:https://doi.org/10.1016/j.jechem.2022.06.049作 者 信 息【施志聪教授简介】厦门大学电化学专业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博士后,现任广东工业大学 “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创系主任,新型电池研究所所长。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主要开展新型电池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6个,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30多人。【课题组介绍】广东工业大学新型电池研究所由特聘教授施志聪博士于2014年创建,目前有教授和副教授6人,博士后和博士生7人,硕士生36人,主要开展新型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镁海水电池、锌空气电池、电解水制氢等能量储存和转换器件的关键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技术开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和知名电池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课题组招聘】欢迎具有各类化学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背景的同学申请博士生和博士后职位(税前年薪32万+)。联系电子邮件:zhicong@gdut.edu.cn。
【说明书】: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膨胀测试设备及用于测试电池膨胀的膨胀测试设备,膨胀测试设备,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位移检测件和第二位移检测件,其中,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自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用于放置待测件,第一位移检测件安装于第一板体上,且第一位移检测件的检测端穿过第二板体至第二板体与第三板体之间,第二位移检测件安装于第一板体上,且第二位移检测件的检测端与第二板体接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测试设备及用于测试电池膨胀的膨胀测试设备,能够同时检测电池的电芯的单独膨胀量和电池的电芯和缓冲填充层的总膨胀量,为电池的安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有助于电池的安全设计。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膨胀测试设备及用于测试电池膨胀的膨胀测试设备。背景技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各种安全事故也随之频繁爆发,对动力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不断加强动力电池的安全设计,提升动力电池的综合安全等级是动力电池继续快速发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重问题。动力电池在不断的充放电使用过程中,电芯会随着循环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发生膨胀,如果对动力电池的膨胀量预估不足,则可能会导致动力电池内部结构破坏、短路、过热等情况,产生较大的安全风险,并可能会导致电芯寿命不正常衰减。因此,在对动力电池进行安全设计时,对动力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膨胀量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课题。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膨胀测试设备及用于测试电池膨胀的膨胀测试设备,其能够同时检测电池的电芯的单独膨胀量和电池的电芯和缓冲填充层的总膨胀量,为电池的安全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有助于电池的安全设计。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提供一种膨胀测试设备,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位移检测件和第二位移检测件,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自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用于放置待测件,所述第一位移检测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板体上,且所述第一位移检测件的检测端穿过所述第二板体至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所述第二位移检测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板体上,且所述第二位移检测件的检测端与所述第二板体接触。可选的,所述第二位移检测件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二位移检测件间隔设置。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供所述第一位移检测件的检测端穿过。可选的,所述膨胀测试设备还包括第四板体和压力检测件,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间隔设置,并位于在所述第三板体的下方,所述压力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且所述压力检测件分别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接触,用于检测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的所述待测件的膨胀力。可选的,所述膨胀测试设备还包括连接件和固定组件,所述连接件依次穿过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并与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接触限位,用于将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上。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栓,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螺母、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其中,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四板体、所述第三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套筒位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并套设在所述螺栓上,且所述第一套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抵接,所述第二套筒位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并套设在所述螺栓上,且所述第二套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抵接,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螺栓的穿出所述第一板体的部分螺纹配合,并与所述第一板体抵接。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未经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6496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上一篇:一种水泥缩分定量装置下一篇:一种生物质肥料制备生产装置×说明: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或技术构造图;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版权所有钻瓜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津ICP备15000985号津公网安备 12019202000206号http://www.vipzhuanli.com/公布日期

干货
锂离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发展趋势
p  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发展的主题和趋势, 而关键材料是其基础. 本文从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 隔膜及电解液等几个方面, 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开发高电压、高容量的正极新材料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途径 负极材料将继续朝低成本、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硅基负极材料将全面替代其他负极材料成为行业共识. 此外, 本文还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等的选择及匹配技术、动力电池安全性、电池制造工艺等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应予以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ppstrong  1 引言/strong/pp  发展新能源汽车被广泛认为是有效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 此外, 对我国而言,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1] . 近年来,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全球保有量已超过130万辆, 已进入到规模产业化的阶段. 我国也在201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以动力电池作为部分或全部动力的电动汽车, 因具有高效节能和非现场排放的显著优势,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了满足电动汽车跑得更远、跑得更快、更加安全便捷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比能量和比功率、延长使用寿命和缩短充电时间、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成本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主题和趋势./pp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公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为我国的动力电池技术绘制了发展蓝图. 该路线图提出,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达到350Wh/kg,2025年达到400Wh/kg,2030年则要达到500W h/kg 近中期在优化现有体系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满足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需求的同时, 以开发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 提升其安全性、一致性和寿命等关键技术, 同步开展新体系动力电池的前瞻性研发 中远期在持续优化提升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同时, 重点研发新体系动力电池, 显著提升能量密度、大幅降低成本、实现新体系动力电池实用化和规模化应用./pp  由此可见,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锂离子电池仍将是动力电池的主流产品.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可以兼具良好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等优点, 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动力电池, 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动汽车中 [2~7] ./pp  本文简要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业技术发展概况, 并从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 隔膜及电解液等几个方面, 对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本文还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的选择及匹配技术、动力电池安全性、电池制造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并提出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中应予以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ppstrong  2 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技术发展概况/strong/pp  从产业发展情况来看, 目前世界知名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商包括日本松下、车辆能源供应公司(AESC)、韩国LG化学和三星SDI等都在积极推进高比能量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工作. 综合来看, 日本锂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是从锰酸锂(LMO)到镍钴锰酸锂三元(NCM)材料. 例如, 松下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早期采取锰酸锂, 目前则发展镍钴锰酸锂三元、镍钴铝酸锂(NCA)作为正极材料, 其动力电池主要搭载在特斯拉等车型上. 韩国企业以锰酸锂材料为基础, 如LG化学早期采用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 应用于雪佛兰Volt车型, 近年来三星SDI和LG化学已经全面转向镍钴锰酸锂三元材料(表1) [8] ./pp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2d0662ae-8c3d-4524-aa6c-4ba35fb5d971.jpg" title="1.jpg"//pp  目前国内主流动力锂电池厂商, 如比亚迪等仍以磷酸铁锂为主, 磷酸铁锂电池在得到了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同时, 其能量密度从2007年的90W h/kg提高到目前的140W h/kg. 然而, 由于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空间有限, 随着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大幅提升, 国内动力电池厂商技术路线向镍钴锰三元、镍钴铝或其混合材料的转换趋势明显(表2)./pp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fd4ccbd7-67aa-49c0-bf98-30020d1d0ed3.jpg" title="2.jpg"//ppstrong  3 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趋势/strong/pp  锂离子电池采用高电位可逆存储和释放锂离子的含锂化合物作正极, 低电位可逆嵌入和脱出锂离子的材料作负极, 可传导锂离子的电子绝缘层作为隔膜,锂盐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 如图1所示.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构成锂离子电池的4种关键材料./pp  3.1 正极材料/pp  锰酸锂(LMO)的优势是原料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热稳定性好、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优越, 但由于存在Jahn-Teller效应及钝化层的形成、Mn的溶解和电解液在高电位下分解等问题, 其高温循环与储存性能差. 通过优化导电剂含量、纯化电解液、控制材料比表面 [11] 以及表面修饰 [12] 改善LMO材料的高温及储存性能是目前研究中较为常见且有效的改性方法./pp  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有着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这得益于结构中的磷酸基聚阴离子对整个材料的框架具有稳定的作用. 同时磷酸铁锂原料成本低、对环境相对友好, 因而使得LFP成为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中的主流材料 [12~16] . 但由于锂离子在橄榄石结构中的迁移是通过一维通道进行的, LFP材料存在着导电性较差、锂离子扩散系数低等缺点./pp  从材料制备角度来说, LFP的合成反应涉及复杂的多相反应,因此很难保证反应的一致性, 这是由其化学反应热力学上的根本性原因所决定的 [16] . 磷酸铁锂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表面包覆、离子掺杂和材料纳米化三个方面.合成工艺的优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是提高LFP批次稳定性的基本解决方法. 不过, 由于磷酸铁锂材料电压平台较低(约3.4V), 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偏低,这一缺点限制了其在长续航小型乘用车领域的应用./pp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4796d208-e8dd-4b71-a5fc-296ecba8d6c1.jpg" title="3.jpg"//pp  镍钴锰三元(NCM)或多元材料优势在于成本适中、比容量较高, 材料中镍钴锰比例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并具有不同性能. 目前国外量产应用的动力锂电正极材料也主要集中在镍钴锰酸锂三元或多元材料, 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包括电子导电率低、大倍率稳定性差、高电压循环定性差、阳离子混排(尤其是富镍三元)、高低温性能差、安全性能差等 [17] . 另外, 由于三元正极材料安全性能较差, 采用合适的安全机制如陶瓷隔膜材料也已成为行业共识 [18] ./pp  考虑到安全性等问题, 通过改进工艺(如减少电极壳的重量等)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空间有限. 为了进一步提高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 开发高电压、高容量的正极新材料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比能量大幅度提升的主要途径(图2) [19,20]/pp  3.1.1 高电压正极材料/pp  开发可以输出更高电压的正极材料是提高材料能量密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 高电压的另一显著优势是在电池组装成组时, 只需要使用比较少的单体电池串联就能达到额定的输出电压, 可以简化电池组的控制单元. 目前主流的高电压正极材料是尖晶石过渡金属掺杂的LiM x Mn 2?x O 4 (M=Co、Cr、Ni、Fe、Cu/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3b01137b-1330-47a0-a313-51c9d4f2f033.jpg" title="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2 比较各种类型的高电压、高容量正极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功率、循环性、成本和热稳定性的雷达图 [20] (网络版彩图)等)/pp  最典型的材料是LiNi 0.5 Mn 1.5 O 4 , 虽然其比容量仅有146mAh/g, 但由于工作电压可达到4.7V, 能量密度可达到686W h/kg [20,21] . 本课题组 [22] 以板栗壳状的MnO 2为锰源, 通过浸渍方法合成了由纳米级的多面体聚集而成微米球状的尖晶石镍锰酸锂(LNMO)材料. 该结构对电解液的浸入和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十分有利,且可以适应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减小材料颗粒之间的张力. 该研究还发现, 含有微量Mn 3+的LNMO电化学性能更优, 充放电循环80圈后放电比容量还能保持在107mAh/g, 容量保持率接近100%.LiNi 0.5 Mn 1.5 O 4 的比容量衰减制约了它的商业化进程,其原因多与活性材料以及集流体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由于电解液在高电位下的不稳定性, 如传统碳酸酯类电解液会在4.5V电压以上氧化分解, 使得锂离子电池在高电压充放电下发生气胀, 循环性能变差./pp  因此, 高电压正极材料需要解决电解液匹配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包括以下3个方面. (1) 材料表面包覆 [23~25] 和掺杂 [26~28] . 例如, Kim等 [28] 近期通过表面4价Ti取代得到LiNi 0.5 Mn 1.2 Ti 0.3 O 4 材料, 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材料表面形成了坚固的钝化层, 因此减少了界面副反应, 30℃下全电池实验结果表明在4.85V截止电压, 200个循环后, 容量保持率提高了约75%. 然而, 单独的表面涂层/掺杂似乎不能提供长期的循环稳定性(如≥500个循环), 在应用中必须考虑与其他策略相结合. (2) 使用电解液添加剂或其他新型电解质组合 [29~31]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e33aa180-4c60-4e9a-af6d-315f29391fd1.jpg" title="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3 具有良好电化学稳定性的用于高电压LiNi 0.5 Mn 1.5 O 4 材料的LiFSA/DMC电解液体系. /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a) LiFSA/DMC混合电解液中的组分结构示意图 (b) 两种不同配比情况下, 溶剂分子典型平衡轨迹的DFT-MD模拟 (c) 铝电极在LiFSA/DMC混合电解液中的高电压稳定性 (d) 全电池在40° C, C/5倍率下的循环性能 [31] (网络版彩图)/span/pp  如图3所示, Yamada课题组 [31] 利用简单的LiFSA/DMC(1:1.1, 摩尔比)电解液体系实现了LiNi 0.5 Mn 1.5 O 4 /石墨全电池在40℃温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90%, 尽管高度浓缩的系统的离子电导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30℃时为约1.1 mS/cm), 但依然保持了与使用商业碳酸酯电解液体系相当的倍率性能. (3) 使用具有离子选择透过性的隔膜 [32~35] . 已经证明使用电化学活性的Li 4+x Ti 5 O 12 膜 [32] 以及锂化Nafion膜与商业PP膜的复合隔膜 [33] 能够极大地改善LiNi 0.5 Mn 1.5 O 4 的循环寿命./pp  此外, 一些由LiNi 0.5 Mn 1.5 O 4 衍生的新型尖晶石结构高电压材料如LiTiMnO 4 [36] 、LiCoMnO 4 [37,38] 等, 以及橄榄石结构磷酸盐/氟磷酸盐也被广泛研究, 如LiCoPO 4 [39] 、LiNiPO 4 [40] 、LiVPO 4 F [41] 等 [42] ./pp  3.1.2 高容量正极材料/pp  由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远高于正极材料, 因此正极材料对全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更大.通过简单的计算可知, 在现有的水平上, 如果将正极材料的比容量翻倍, 就能够使全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57%. 而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即使增加到现有的10倍, 全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只能提高47% [43] ./pp  镍钴锰三元材料中, Ni为主要活性元素, 一般来说,活性金属成分含量越高, 材料容量就越大.低镍多元材料如NCM111、NCM523等能量密度较低, 该类材料体系所能达到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为120~180Wh/kg, 无法满足更高的能量密度要求. 高容量正极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发展高镍三元或多元体系./pp  高镍多元体系中, 镍含量在80%以上的多元材料(NCA或NCM811)能量密度优势明显, 用这些材料制作的电池匹配适宜的高容量负极和电解液后能量密度可达到300Wh/kg以上 [44] . 但是高镍多元材料较差的循环稳定性、热稳定性和储存性能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 一般认为当镍的含量过高时, 会引起Ni 2+ 占据Li + 位置, 造成阳离子混排, 阻碍了Li + 的嵌入与脱出, 从而导致容量降低 [20,45,46] .另外, 材料表面与空气和电解液易发生副反应、高温条件下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差和表面催化活性较大也被认为是导致容量衰减的重要原因 [20,45,47] ./pp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有如下3种./pp  (1) 对材料进行有效的表面包覆或体相掺杂 [48~50] . 例如, 最近Chae等 [50] 利用湿化学法在NCM811表面包覆了一层N,N-二甲基吡咯磺酸盐,有效地阻隔了材料与电解液界面, 抑制了电解液在高镍三元材料表面的催化分解, 1C倍率下前50圈的平均库仑效率达99.8%, 容量保持率高达97.1%./pp  (2) 开发具有浓度梯度的高镍三元体系 [51~55] . Sun课题组 [53~55]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具有双斜率浓度梯度三元材料,如图4所示, 这种材料的内部具有更高含量的镍, 有利于高容量的获得和保持, 外层有更高含量的锰, 有利于循环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提升. 通过Al掺杂, 具有浓度梯度的LiNi 0.61 Co 0.12 Mn 0.27 O 2 在经过3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从65%大幅度提高到84%./pp  (3) 开发与高容量正极材料相适应的电解液添加剂或新型电解液体系 [56~58] ./pp  目前高镍多元材料量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韩少数企业手中, 如日本的住友、户田, 韩国的三星SDI、LG、GS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 材料的镍含量在78~90 mol%, 克容量集中在190~210mA h/g. 各公司正尝试将其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 其中尤以特斯拉采用的镍钴铝(NCA)受到广泛瞩目. 需要指出的是, NCA和NCM811两种材料在容量、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 松下18650电池正极采用NCA正极, 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50Wh/kg, 但NCA材料因存在铝元素分布不均、粒度难以长大等问题, 主要应用于圆柱电池领域, 圆柱型电池在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需要的技术与成本较高./pp  除 此 之 外 , 基 于 Li 2 MnO 3 的 高 比 容 量 (200~300mAh/g) 富 锂 正 极 材 料 zLi 2 MnO 3 · (1?z)LiMO 2(0/pp  3.2 负极材料/pp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大类. 其中碳材料又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 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炭(如焦炭)和一些硬炭等 其他非碳负极材料有氮化物、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基材料、合金材料等 [61]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e6b8975-e32c-4aee-9021-c6d0edef3ad9.jpg" title="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4 Al掺杂的具有双斜率浓度梯度三元材料LiNi 0.61 Co 0.12 Mn 0.27 O 2 [54,55] ./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a) TEM EDS元素分析成像 (b) TEM 线性元素扫描分析 (c) Al掺杂和无掺杂的三元材料循环性能对比 (网络版彩图)/span/pp  负极材料将继续朝低成本、高比能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 石墨类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及中间相碳微球)仍然是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 近到中期, 硅基等新型大容量负极材料将逐步成熟, 以钛酸锂为代表的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负极材料在混合动力电动车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中远期, 硅基负极材料将全面替代其他负极材料已成为行业共识./pp  硅基负极材料被认为是可大幅度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最佳选择之一, 其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4000mAh/g以上 [62,63] , 与高容量正极材料匹配后, 单体电池理论比能量可以达到843Wh/kg, 但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巨大的体积膨胀收缩效应, 会导致电极粉化降低首次库仑效率并引起容量衰减 [64~67] ./pp  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法解决该问题./pp  (1) 制备纳米结构的材料, 纳米材料在体积变化上相对较小, 且具有更小的离子扩散路径和较高的嵌/脱锂性能, 包括纳米硅颗粒 [68~70] 、纳米线/管 [71~74] 、纳米薄膜/片 [75~77] 等./pp  (2) 在硅材料中引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复合材料, 引入的组分可以缓冲硅的体积变化,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硅碳复合材料 [78~82] 、硅-金属复合材料等 [83~85] . Cui课题组 [81] 通过先后在硅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和碳层, 再将二氧化硅层刻蚀之后得到蛋黄蛋壳结构的硅碳复合材料, 如图5所示, 并利用原位透射电镜研究了碳壳与硅核之间的空隙对材料稳定性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由于蛋黄蛋壳的结构在硅和碳层之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使硅在嵌锂膨胀的时候不破坏外层的碳层, 从而稳定材料的结构并得到稳定的SEI膜.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碳包覆之后的纳米颗粒进行二次造粒,在大颗粒的表面再包覆碳膜, 最后刻蚀制备出类石榴的结构 [82] , 复合材料尺寸的增大减小了材料的比表面积, 提高了材料的稳定性, 材料的10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由74%提高到97%, 如图5所示./pp  (3) 选用具有不同柔性、界面性质的黏结剂, 提高黏结作用 [86~88] 最近,Choi等 [88] 通过形成酯键使传统黏结剂聚丙烯酸PAA与多聚轮烷环组分PR交联结合得到具有特殊结构的双组分PR-PAA黏结剂, 如图6所示,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pp  (4) 采用体积变化相对缓和的非晶态硅材料, 如多孔硅材料等 [89,90]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c68c0215-a21a-4fa0-9f73-1a0fca0d02f5.jpg" title="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5 具有蛋黄蛋壳的结构的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81,82] ./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a) 蛋黄蛋壳的结构合成示意图及TEM图 (b) 类石榴的结构合成示意图 (c) 硅纳米粒子、 蛋黄蛋壳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类石榴结构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对比 (网络版彩图)/span/pp  应用方面, 日立Maxell宣布已成功将硅基负极材料应用于高能量密度的小型电池 日本GS汤浅公司则已推出硅基负极材料锂电池, 并成功应用在三菱汽车上 特斯拉则宣称通过在人造石墨中加入10%的硅基材料, 已在其最新车型Model 3上采用硅碳复合材料作为动力电池负极材料./pp  3.3 电解液/pp  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是锂离子动力电池对电解液的基本要求. 随着电极材料的不断改善和更新, 对与之匹配的电解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开发新型电解液体系难度极大, 碳酸酯类有机溶剂配伍六氟磷酸锂盐的常规电解液体系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动力电池的主流选择./pp  在此情形下, 针对不同用途的动力电池和不同特性的电极材料, 优化溶剂配比、开发功能电解液添加剂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通过调整溶剂配比含量和添加特殊锂盐可以改善动力电池的高低温性能 加入防过充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可以使电池在过充电、短路、高温、针刺和热冲击等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能得以大大提高 通过提纯溶剂、加入正极成膜添加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电压材料的充放电需求 通过加入SEI膜成膜添加剂调控SEI膜的组成与结构, 可以实现延长电池寿命 [91] . 近年来, 随着Kim等 [92] 第一次成功地将丁二腈(SN)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来提高石墨/LiCoO 2 电池的热稳定性, 以丁二腈(SN)和己二腈(ADN) [93] 等为代表的二腈类添加剂因其与正极表面金属原子极强的络合力并能很好地抑制电解液氧化分解和过渡金属溶出的优点, 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普遍认可的一类高电压添加剂. 而以1,3-丙烷磺酸内酯(PS [94] 和1,3-丙烯磺酸内酯(PES) [95] 等为代表的另一类高电压添加剂,即正极成膜添加剂, 则是通过在正极表面优先发生氧化反应并在正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 从而达到阻止电解液和正极活性物质接触、抑制电解液在高电压下氧化分解的效果./pp  目前, 高低温功能电解液的开发相对成熟, 动力电池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基本解决, 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电解液研发的首要问题. 中远期, 锂离子动力电池电解液材料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新型溶剂与新型锂盐、离子液体、添加剂等方面, 凝胶电解质与固态电解质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以固态电解质为关键特征之一的全固态电池在安全性、寿命、能量密度及系统集成技术等都具有潜在的优异特性, 也是未来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96]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58812389-5862-4e1d-a7b7-b4dc7b4fc4d9.jpg" title="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6 SiMP负极PR-PAA黏结剂的应力释放机理 [88] . /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a) 减小提起物体用力的滑轮机理 (b) PR-PAA黏结剂用于缓解因硅颗粒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而产生应力的示意图 (c) 充放电过程中PAA-SiMP电极破碎和生成SEI膜的示意图 (网络版彩图)/span/pp  3.4 隔膜/pp  目前, 商品化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使用的隔膜材料主要是微孔的聚烯烃类薄膜, 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的单层或多层复合膜.聚烯烃类隔膜材料由于其制造工艺成熟、化学稳定性高、可加工性强等优点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商品化隔膜材料的主流, 尤其是PE的热闭孔温度对抑制电池中某些副反应的发生及阻止热失控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基于聚烯烃(尤其是聚乙烯)隔膜的高性能改性隔膜材料(如无机陶瓷改性隔膜、聚合物改性隔膜等),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安全特性和电化学特性仍将是隔膜材料研发的重点 [18] ./pp  最近, 本课题组 [97] 通过使用耐高温的聚酰亚胺做黏结剂将纳米Al 2 O 3 涂覆在商业PE隔膜单层表面将隔膜的热稳定性提高到了160℃. 本课题组 [98] 还在前期开发的SiO 2 陶瓷隔膜的基础上, 在其表面和孔径间原位聚合包覆上一层耐高温的聚多巴胺保护层, 如图7所示, 使隔膜在230℃高温下处理30min, 不但不收缩并且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 可以有效保障电池安全. l’Abee课题组 [99] 以耐热性的聚醚酰亚胺树脂为基材, 将其用NMP加热溶解后重新浇铸成膜, 得到的聚醚酰亚胺隔膜, 其热稳定性可达到220℃.随着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建立隔膜构造、隔膜孔径尺度与分布的有效调控方法, 以及引入电化学活性基团等使聚烯烃隔膜多功能化, 将是隔膜发展的重要方向. 针对耐热聚合物隔膜等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也将得到大力推进./pp  综上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趋势将如图8所示, 正极材料向高电压、高容量的趋势发展 负极则以发展硅碳复合材料为主, 通过发展新型黏结剂和SEI膜调控技术使得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真正走向实际应用 电解液近期内将以发展高电压电解液和高环境适应性电解液材料为主, 中远期则将以固态电解质材料为发展目标 多种材料复合且结构可控的隔膜材料将是锂离子动力电池隔膜的重点发展方向./ppstrong  4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问题/strong/pp  4.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pp  锂离子动力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单一部件、材料或组分的优化未必对电池整体性能的改善有突出效果 [100] . 发展面向电动汽车的高比能量、低成本、长寿命、安全性高的动力电池, 需对锂离子动力电池体系的关键技术予以重点关注, 解决在最终应用过程中影响性能的制约因素./pp  4.1.1 正极、负极材料等的选择及匹配技术/pp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等基本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极材料体系的选择和匹配. 因此如何选择高比能量、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材料体系是当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技术./pp  4.1.2 动力电池安全性/pp  安全性是决定动力电池能否装车应用的先决条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a49c15af-1975-4d11-bfe5-e1f5440c1331.jpg" title="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7 包覆上耐高温聚多巴胺保护层的SiO 2 陶瓷隔膜 [98] . /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a) 隔膜结构及合成示意图 (b) 隔膜形貌表征 (c) 隔膜热收缩性能对比(网络版彩图)/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35ce98d1-12c4-439a-b44f-0aa5561115de.jpg" title="1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8 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网络版彩图)/pp  随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逐步提升, 电池安全性问题无疑将更加突出. 导致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热失控, 放热副反应释放大量的热及有机小分子气体, 引起电池内部温度和压力的急剧上升 而温度的急剧上升反过来又会呈指数性加速副反应,产生更大量的热, 使电池进入无法控制的热失控状态,导致电池终发生爆炸或燃烧 [101,102] . 高比能的NCM和NCA三元正极、锰基固熔体正极均较LFP材料的热稳定性差, 使人们在发展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同时不得不更加关注安全问题 [103] . 解决电池安全性问题至少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1) 防止短路和过充, 以降低电池热失控的引发几率 (2) 发展高灵敏性的热控制技术,阻止电池热失控的发生 [104] ./pp  4.1.3 电池制造工艺/pp  随着动力电池应用的不断加深, 单体电池向着大型化、易于成组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 单体电池的制造技术尤为重要. 提高产品一致性, 从而使电池成组后的安全性、寿命更高, 使其制造成本更低将是未来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的发展方向. (1) 开发生产设备高效自动化技术, 研发高速连续合浆、涂布、辊切制片、卷绕/叠片等技术,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2)开展自动测量及闭环控制技术研发, 提高电池生产过程测量技术水平, 实现全过程实时动态质量检测, 实现工序内以及全线质量闭环控制, 保证产品一致性、可靠性 (3) 建立自动化物流技术开发, 实现工序间物料自动转运, 减少人工干预 (4) 开展智能化生产控制技术研发, 综合运用信息控制、通讯、多媒体等技术,开发有效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及制造执行系统, 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人工成本./pp  4.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基础科学问题/pp  4.2.1 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反应动力学、界面调控等基础科学问题/pp  目前, 元素掺杂、包覆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材料改性, 但究其原因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LFP可以通过异价锂位掺杂显著提高电子导电性, 但其究竟是晶格掺杂还是通过表面渗透还存在争议. 另外,一般认为LFP较低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扩散特性是导致倍率特性不佳的主要原因, 但研究表明, 锂离子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传输也是影响LFP倍率特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善界面的离子传输特性, 可以获得更好的倍率特性. 因此深入研究电极上的表面电化学反应的机理, 尤其是关于SEI膜的形成、性质以及电极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等, 可以明确材料的结构演化机制和性能改善策略, 为材料及电池性能的改善提供理论指导 [6] ./pp  4.2.2 发展电极表界面的原位表征方法/pp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组成及结构. 通过原位表征技术系统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间构效关系对深入了解电极材料的反应机理,优化材料组成与结构以提高其性能及指导高性能新材料开发与应用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105,106] . 例如, 原位Raman光谱可以通过晶格(如金属-氧配位结构)振动实时检测材料的结构变化, 为找寻材料结构劣化原因提供帮助 [107~109] . 同步辐射技术不仅可通过研究电极材料中原子周围化学环境, 获取电极材料中组成元素的氧化态、局域结构、近邻配位原子等信息, 还可原位获得电池充放电过程电极材料的结构演化、过渡金属离子氧化态以及局域结构变化等信息, 精确揭示电池反应机理 [110,111] 固体核磁共振谱(NMR)则可提供固态材料的局域结构信息, 得到离子扩散相关的动力学信息 [112,113] ./ppstrong  5 结论/strong/pp  锂离子动力电池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动力电池, 近几年在产业化方面发展迅速, 有力地支撑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然而, 锂离子动力电池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应用问题, 特别是续航能力、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成本, 需要在动力电池基础材料、电池制造和系统技术全产业链上同时进行研究. 可以预期相关技术将在近年内取得长足进步并实现规模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锂离子动力电池将迎来爆发增长的黄金期./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作者:刘波(厦门大学) 张鹏 赵金保/span/strong/pp  /ppbr//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测量电池容量的方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