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怎么看到是哪天发射的

  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  探索浩瀚宇宙,和平利用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人们对浩瀚星空的向往推动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也成就着人类梦想。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踏上了月球背面着陆的茫茫征程,  中国人的飞天梦,  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建设空间站、载人探月、火星探测……  星辰大海的征途还在继续,  祝福,中国航天!  【>>星途·时间线】  1964年  我国中程导弹再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  1965年一季度  周恩来批示科学院提出具体方案(651后来被定为卫星任务代号)。8月,中央专委批准该规划方案。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音乐在太空响起。  2003年10月15日  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从此,中国人叩开了太空的大门。  2007年10月24日  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2007年4月14日  一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卫星,在西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飞入太空,从那天起,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正式揭开序幕,将中国人的卫星导航系统从梦想步步变为现实。  2018年12月8日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直刺九霄,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踏上了世界第一次月球背面着陆的茫茫征程。  涨知识  “东方红一号”为什么要做成球体?  “东方红一号"看似是球形,其实是一个近似球形的72面体。采用这种设计外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内部有较大空间。  (2)在这72个面上可以粘贴太阳电池片,可以为卫星供能。  (3)卫星采用自旋稳定,在72面球体上粘贴太阳电池片可便于均匀布设,使任何时刻太阳电池的总输出变化很小,这对整星能源系统的设计很有利;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太阳能帆板这样的技术,最终没有粘贴,而是采用银锌电池作为它的电源。  (4)采用球形设计,可使卫星飞行时的弹道截面基本不变,所以不用在星上安装探测仪器,就能用卫星的测轨跟踪数据反演推算卫星飞经高度的大气密度值及其变化,从而多获得一些科学数据。  至于那些细细的"杆子",其实是天线,每根长度有3米,有4根天线是用来发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数据信号的。  这么长、这么细的杆子之所以在发射的时候没断,是因为就像伞的开合一样,卫星发射的时候已经把它收起来了,到天上才再把它打开。 据《中国科普博览》  近距离  西安有个“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颗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卫星仍然在茫茫宇宙中遨游,今天的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图片一睹它的芳容。  但你是否知道,在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有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  什么是备份星?备份星是指在先导星工作失效的情况下,接替先导星工作的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后,卫星研制单位将其中一颗备份星捐赠给学校,用于航天教学工作。多年来,这颗珍贵的备份星不断发挥着航天教学、航天科普的作用,目前,它正在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展出。 综合  秦揭秘  东方红一号“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  都和陕西航天人有关  今天是“东方红一号”发射50周年,同时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发射,陕西都有哪些单位参加,背后又有哪些感人故事?  “〇六七基地”和“七机部四院”确保卫星“上得去”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等建议开展中国的卫星研究工作。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该规划方案。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我国第一颗卫星为科学试验卫星,主要为发展我国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预警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中国第一颗卫星在重量、寿命、技术等方面,都要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并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和科技基础非常薄弱,再加上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研制工作重重困难。〇六七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的前身)发动机研制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高频不稳定燃烧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高空点火难关,成功研制了专为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量身定做的“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团队还通过材料选型与一系列技术分析、试验分解,提升了一二级发动机的性能,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提供了一流的火箭动力。  第三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四院(简称“七机部四院”,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的前身)承担。根据“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的要求,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直径为770毫米,全长约4米,要在600公里高空点火,在每分钟180次旋转条件下工作,旋转稳定,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四院创业者按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精神,展开了攻关战斗。  1969年2月,该发动机第三台样机进行卧式旋转热试车和第二次高空模拟热试车多次成功,高空喷管经受住了考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了静止、旋转、高模、高模加旋转,以及全箭串联系统地面热试车共19次,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状态。同年7月初,四院交付出两台发动机送往北京总装。9月,该发动机参加长征一号全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周总理发电祝贺。  1970年3月,四院试验队前往酒泉基地进行卫星运载火箭技术阵地总装测试工作。4月24日,当长征一号火箭轰鸣着升上天,在一定的高度上,四院提交的发动机有力一推使东方红一号卫星按照方案设计进人轨道,一曲《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宣告中国的太空时代揭幕了。  我国固体火箭从研制启动到发射成功,只用了3年时间。  “听得到”“抓得住”靠得是“五〇四所”  五〇四所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前身,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中,承担了地面乐曲短波接收天线和跟踪测控设备701-5引导雷达的研制任务。  短波接收天线是在卫星播放《东方红》电子乐曲时,将接收到的信号交由各级广播电台向全世界转播,是保证卫星“听得到”的重要设备。  701-5引导雷达是发现和准确计算东方红一号卫星位置的关键设备,保证地面对卫星实施有效地跟踪测控,是保证卫星“抓得住”的关键所在。  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中,五〇四所为“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守护、测试、监测……  他们和“东方红一号”的故事  五〇四所付志刚:在西安研制锁相接收机  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付志刚讲述,1967年4月的一天,他接到领导通知去参加701-5引导雷达总体组的工作,第二天就去参加总体方案会。“那时候,我所在单位是五〇四所的前身——中科院西南电子所,坐落在成都。701-5引导雷达是所里承接的第一个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有关的大工程。为了工作开展需要,引导雷达需要专门安置产品的雷达车。1967年5月初,我和同事一起去西安厂家验收雷达车。”  1968年,五〇四所划归国防科委,整所迁往西安。付志刚和同事们到西安后就在秦岭山脉北麓的一片院子里,几个月后,锁相接收机研制成功,测试结果:系统联通,锁相接收机灵敏度较高。  1969年冬,两台雷达车改装全面完成,产品正式交付使用。  五〇四所白延隆:在渭南塬上用绳子拉着操控天线  所谓“听得到”,就是指东方红一号卫星能够用短波重复广播《东方红》电子乐曲。地面收音机直接从卫星收听到乐曲很难实现,只能用专门的设备先把东方红音乐接收下来,再送广播电台转播。为保障星地通信对接,地面一端必须配备大功率发射机、高灵敏度接收机、大尺寸天线等沉重的设备。  五〇四所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研制人员白延隆讲述:“临近卫星发射的4月中旬,我们被分配到渭南的塬上测控部队的一个站,在那里完成接收任务。由于卫星在不断运动,为了使天线最大增益方向指向卫星,天线还必须不断调整方向。这只是一套试验用的设备,没有设计复杂的机械转动机构,当时是由人用绳子拉着天线的支架操控天线指向,相当麻烦。”  “4月25日一大早,测控基地一个参谋告诉我们,昨天夜里卫星成功发射了,所有人立即把接收天线拉动指向卫星将要出现的方向等着。当听到第一声东方红乐曲,声音非常清晰,全体参试人员欢呼鼓掌,有的都跳了起来了。”  〇六七基地张贵田:主动请缨寻找试验弹残骸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在即。为了确保一次成功,事先发射了一枚试验弹。掌握二级发动机上天工作的情况是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要找到天上落下来的东西。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〇六七基地高空发动机研制负责人的张贵田主动请缨远赴大漠寻找试验弹残骸。  茫茫大漠戈壁绵延无际,张贵田他们一会儿爬上沙丘,一会又跌进低谷……直到一个熟悉的影子撞进了视野,张贵田抚摸着它,仔细地检查了又检查,内心无比喜悦。  四院陈克明、李德春: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1970年的“五一”劳动节,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了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相关人员和代表。其中,四院有两人受到毛主席接见,一位是该项目的设计师陈克明,另一位是四院车间工人李德春。  周总理当时对他们说,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立了大功,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震动了全世界。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辰星)钱骥:鲜为人知的两弹一星元勋,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1917年12月27日,钱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养育七个儿女,他是长子,全家仅靠着几亩地维持生计。1930年(13岁),钱骥考上了全省最好的中学——省立南京中学,但40元的学费成了难题,父亲心一横卖了几亩地,给儿子凑够了学费。钱骥手里拿着卖地的钱,流着泪跨进了校门。他心中暗暗发誓,一定好好学习,做家里的顶梁柱,报答父母。1931年(14岁),“九一八”事件爆发,随后淞沪抗战,日军入侵上海,省立中学被迫停课,钱骥转入县立初中。1934年(17岁),钱骥初中毕业后,在当地小学教书1年,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读书会。1935年,钱骥考入无锡师范学校,3年后又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化系。1943年(26岁),钱骥大学毕业,被老师看中,安排留校当助教,继续进修。老师赞赏道:“钱骥成绩好,思想觉悟高,还可以组织学生运动,前途无量。”(在工作中的钱骥)1947年(30岁),钱骥受老师推荐,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当研究员,协助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的开拓者——赵九章院长,进行科研。1949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准备南迁。赵九章和钱骥拒绝南迁,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研究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资料,留在了大陆。新中国成立后,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钱骥保护仪器有功,受到表彰。1952年(35岁),钱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钱骥加入空间科学卫星设计院,继续协助赵九章研究空间科学。(钱骥手写的科研资料)1957年10月4日(40岁),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夜,钱骥失眠了,他决定专心研究人造卫星,得到钱学森、赵九章等人的支持,向国务院提交了研制人造卫星的申请。1958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成立“581专案组”,钱骥任副主任,专攻人造卫星。同年10月,钱骥远赴苏联,专门学习星知识。(1958年钱骥(左)访问苏联)1959年,钱骥任人造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在此后的几年里,钱骥跑遍了全国的研究单位,协调资源和进度。他亲自参加了200多次项目试验,填补了中国在人造卫星、火箭探空等领域的空白,奠定了卫星上空的基石。1965年6月,钱骥站在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恩来汇报人造卫星方案。钱骥非常紧张,额头上都是汗珠。周总理一边看报告一边说:“姓钱很好嘛。我们高尖端科技,核弹导弹卫星,那一样都需要钱。”钱骥顿时轻松下来::“是,是,我们国家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但愿我能在航天设计上省些钱。”这次汇报很成功,钱骥准备的方案得到许可: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称就叫“东方红一号”!(工作人员调试东方红一号)8月,“东方红一号”项目成为当年第一个重点项目,命名为“651”项目,赵九章任总负责人,钱骥任技术总负责人。师徒两人通力合作,夜以继日的工作。然而,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赵九章因早年曾与蒋经国一同留学苏联,因而遭到批斗,最终无法忍受侮辱,自杀身亡。钱骥悲痛欲绝,顶着悲痛和压力接过总负责人的重担。(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卫星酒泉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目睹卫星升空全过程的钱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第一颗卫星升空后,钱骥没有停歇,立刻投入到发射通信卫星的工作中。他反复试验,写下了数万张的草稿,最终提出了发射通信卫星的方案。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自主卫星通信的历史。(人们看着人造卫星升空)1979年(62岁),钱骥任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83年8月18日,钱骥积劳成疾,患癌症去世,享年66岁。2年后,1985年,钱骥主持的“东方红卫星和返回型卫星”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年,国庆50周年,钱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58篇作品,营员“慕和”的第15篇作品)
酒泉、西昌、太原和文昌等一个个中国航天发射场,长征系列等火箭从这里发射,将卫星(或飞船)送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这些航天发射场就像通往太空的车站,运送着航天器(包括宇航员)飞向太空。中国陆上航天发射场(来源:网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于1958年,是中国建设最早的航天发射场,它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中,气候干燥,非常适合航天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平面图(来源:网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源:网络)酒泉发射场不在甘肃省酒泉市,而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置(来源:腾讯地图修改)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以前中国卫星发射中心一般以附近较大较知名的城市命名,类似的情况还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在西昌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也不在太原市境内。另一方面,在50年代前期和60年代末至7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额济纳旗等地是由甘肃省酒泉管辖的。中国行政区划图(1969-1978)(来源:头条号)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名“东风航天城”,这里也是中国军用火箭试验场。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这里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从而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卫星并发射上天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来源:网络)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准备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来源:全息网)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来源:网络)人民日报报道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来源:全息网)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成功在这里发射,并于11月29日成功返回地面,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返回式卫星(来源:网络)那时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后来却由于种种因素暂停了。当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卫星送上太空的,除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还有鲜为人知的风暴系列运载火箭。1981年9月20日,一枚风暴火箭成功的将三颗卫星分别送到不同轨道,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一箭三星”技术的国家。这是风暴运载火箭的第11次发射,也是它最后一次发射,之后风暴运载火箭彻底退役了。风暴火箭“一箭三星”(来源:网络)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载人航天——由长征2F火箭发射的神舟飞船将中国宇航员送上太空。1992年9月21日中国重启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由长征2F火箭送上太空。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F火箭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遨游太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神舟五号发射(来源:网络)杨利伟在太空展示五星红旗和联合国旗(来源:网络)杨利伟安全返回地面(来源:网络)2008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太空行走”,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中国神舟七号太空出舱(来源:网络)迄今为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唯一进行载人航天的航天发射场。除了载人航天外,中国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也在这里发射。2011年9月29日发射的天宫一号(来源:新华社)值得一提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仅有“国家队”,近年兴起的民营航天企业也在这里进行发射,尤其是在2019年7月25日,星际荣耀公司用自主研制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成功将多颗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的首次成功发射和高精度入轨。准备发射的双曲线一号遥一运载火箭(来源:网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于“三线建设”时期,当时中苏关系紧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离中蒙边界太近,而苏联在蒙古有驻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源:网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境内的大凉山深处,地形隐蔽,距离“三线”时期修筑的成昆铁路很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置(来源:高德地图修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源:腾讯地图截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射场之一,这里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冬春是旱季,特别适合航天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主要的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发射基地,主要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发射近地轨道(LEO)航天器不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纬度比酒泉和太原低不少,主要发射高轨道的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来源:网络)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来源:网络)1984年4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东方红2号送上太空。东方红2号地球同步卫星(来源:网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最早承接境外商业发射的发射场,从1990年4月7日发射的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开始,中国先后为境外公司发射多颗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来源:网络)1990年7月16日“长二捆”发射“澳星”(来源:网络)但到了1999年,美国发布了所谓的《考克斯报告》,以莫须有的罪名禁止中国发射任何含有美国零件的卫星,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购买的卫星都是美国制造的,中国的商业发射陷入低谷。一些中资背景的香港亚洲卫星通讯公司所购买的美国制造的通信卫星只能由俄罗斯去发射。但是到了2007年5月14日,由中国制造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实现了中国整星的出口。中国出口尼尔利亚通信卫星发射(来源:网络)之后,中国先后向委内瑞拉、老挝、玻利维亚、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和白俄罗斯等国家出口卫星。2013年12月21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了中国制造的玻利维亚首颗通信卫星“图帕克·卡塔里”发射升空,莫拉莱斯也是首位进入中国发射场的外国元首。玻利维亚总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源:东北新闻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探月工程前期的发射基地,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之后的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5T再入返回试验器、嫦娥四号均从这里踏上前往月球的旅程。嫦娥1号(来源:百度百科)嫦娥3号和嫦娥4号(来源:公众号)嫦娥5T再入返回试验(来源:星空早知道)此外,我们熟知的北斗导航系统卫星也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北斗导航卫星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境内的黄土高原上,建于1967年,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要早,但发射卫星时间比西昌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来源:百度百科)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位置(来源:高德地图修改)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平面图(来源:百度百科)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主要的运载火箭是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部分运载火箭(来源:网络)今后,新一代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逐渐接替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工作。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火箭首飞“一箭20星”(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1988年9月7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发射,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01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卫星01星发射(来源:渭城气象)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其中地球同步轨道的在西昌发射)(来源:渭城气象)在90年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曾经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美国铱星公司发射数颗铱星通信卫星,后来由于美国政府阻挠,合作被终止。1999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01星,目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已经累计发射6颗以上,被誉为“南南高科技合作的典范”。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来源:网络)文昌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的海滨,是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位置(来源:高德地图)文昌航天发射场(来源:网络)与中国其他航天发射场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纬度是北纬19度36分,而酒泉是北纬40度58分,太原是38度51分,西昌是28度15分。低纬度地区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更大,航天器发射时可借助的线速度大,这样节省燃料,相同燃料情况下火箭运载能力能提高10%以上。世界上大部分卫星发射中心(或航天发射场)选择在低纬度地区,前苏联的重要发射场—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在其南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半岛,法国的航天发射场在南美洲近赤道的法属圭亚那,日本的种子岛宇宙中心也在其国土西南角。其次,方便运输,像中国西昌等航天发射场地处内陆,火箭由火车运输,要穿过隧道桥梁,受桥隧限制,火箭的直径不能太大,所以无法使用大、重型火箭。海边可以通过船舶运输而不受约束。还有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东、南面是海,不用担心火箭残骸掉落砸伤居民和损坏房屋。从天而降的火箭残骸(来源:人民网)早在70年代,国家就曾设想在海南建设发射场,由于当时形势严峻,没有实施,80年代后,曾在海南建有探空火箭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于1994年开始建设。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这是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来源:百度百科)2017年4月20日,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将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送入太空。4月27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来源:网络)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来源:网络)2019年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嫦娥五号送往月球,开展月球采样返回。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示意图(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0年,中国的火星探测也将从这里出发。中国火星探测器(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未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将成为中国要的航天发射场,中国去往更遥远的深空探测将从这里起航,中国的空间站建设也从这里起步。海上航天发射场中国除了以上的陆上的航天发射场外,还有一个可移动的海上发射场。2019年6月5日12时06分,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的海上发射平台上将7颗卫星送入不同的轨道,至此,中国首次海上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海上发射准备(来源:央视新闻)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来源:央视新闻)相比陆地发射,海上发射最大优势是可移动,可以移动到赤道0度附近发射,这样最节省火箭燃料,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其次就是周围都是海,不用担心火箭残骸掉落产生事故。酒泉、西昌、太原、文昌以及海上发射场,这些航天发射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太空梦。美编:张
岳校对:李玉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方红一号卫星怎么看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