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花朵nbi染色什么颜色正常实验一定要用食用色素吗?o

今天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109个易错点,大家不要只收藏不看,起码要在脑袋里过一遍,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下次就不会错了。2019高考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1.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吗?答案:不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2.病毒是原核生物吗?答案:不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能调节通光孔大小吗?答案:不能。通光孔与光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光孔是位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固定孔道。4.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使用粗准焦螺旋吗?答案:不需要。直接旋转转换器即可换上高倍物镜。5.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吗?答案:是。6.动物体干重最多的元素是O吗?答案:不是。动物体中蛋白质多,糖类少,故干重中C最多,而植物相反。7.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吗?答案:是。碳能够通过化学键连接成链或环,从而形成各种生物大分子。8.晒干的种子中有水吗?答案:有。晒干的种子中的水少量以自由水存在,大量以结合水形式存在。9.一条肽链只含一个游离的氨基、一个游离的羧基吗?答案:不一定。在R基上可能还含有。一条肽链至少含一个游离的氨基、一个游离的羧基。10.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吗?答案:不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控制者是基因。11.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合成的吗?答案:不是。蛋白质不同,利用的氨基酸可能不同。12.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尿素、二氧化碳和水吗?答案:不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13.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吗?答案:是。14.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吗?答案:是。只有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15.小麦、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构成的碱基相同吗?答案:不同。小麦、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构成的碱基是A、T、G、C,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RNA)构成的碱基是A、U、G、C。16.脱氧核糖不含氧元素吗?答案:含。核糖经脱氧形成脱氧核糖,但脱氧核糖仍含氧元素。17.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决定原因吗?答案:不是。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多样性,根本原因是DNA多样性。18.DNA上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特定的遗传信息吗?答案:代表。19.糖类和脂质都是由C、H、O构成的吗?答案:不是。某些脂质还含有P和N。脂质中的脂肪是由C、H、O构成的。20.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能选植物叶肉细胞吗?答案:不能。避免叶绿体中色素的干扰。21.双缩脲试剂是直接混合后使用吗?答案:不是。先加A液再加B液。22.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相同吗?答案:相同。都含有NaOH、CuSO 4两种成分。23.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吗?答案:能。在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能看到。24.线粒体、叶绿体都是内膜面积大于外膜吗?答案:不是。叶绿体的外膜面积大于内膜。25.植物体都没有中心体吗?答案:不。低等植物有中心体。26.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吗?答案:不。植物体不见光部位无叶绿体,分裂活动旺盛部位没有液泡(大液泡)。27.原生质层包括细胞核吗?答案:不包括。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28.核膜是双膜细胞器吗?答案:不是。核膜是双膜细胞结构。29.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吗?答案:没有。胞吞、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0.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吗?答案:有关。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31.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膜吗?答案:不是。细胞壁没有膜,是全透性细胞结构。32.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吗?答案:是。33.半透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吗?答案:不是。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膜,物质能否通过取决于分子大小与膜上孔径的大小。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膜,载体蛋白的存在决定物质是否能被运输。34.主动运输中,物质一定是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吗?答案:不一定。35.酶在低温下丧失活性吗?答案:不。酶在低温下活性降低,但不变性,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会恢复。36.酶一定是蛋白质吗?答案:不一定。少量酶的本质是RNA。37.缺氧状态下,需氧生物一定不产生ATP吗?答案:产生。通过无氧呼吸,可产生ATP,但不能满足机体需要。38.有氧呼吸含有无氧呼吸的步骤吗?答案:含有。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不需要氧;都与线粒体无关。39.线粒体能氧化分解葡萄糖吗?答案:不能。线粒体缺乏催化葡萄糖水解的酶。40.人呼出的CO 2中的氧是吸入的O2中的氧吗?答案:不是。人呼出的CO 2中的氧来自体内有机物质和水,吸入的O2变成了水中的氧。4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O 2的过程与产生乳酸的过程中,同质量的葡萄糖产生的能量相同吗?答案:不相同。产生酒精和CO 2的过程中产生能量多,但两个生理过程产生的ATP量相同。42.扩散最快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吗?答案:是。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速率最快。43.叶绿体中只有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吗?答案:不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能吸收光能。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44.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CO 2吗?答案:不是。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45.自养生物是专指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吗?答案:不是。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等也属于自养生物。46.细胞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吗?答案:不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菌(原核生物)进行二分裂。47.NaOH在琼脂中扩散深度代表物质吸收速率吗?答案:不是。NaOH在琼脂块中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之比代表物质吸收速率。48.细胞分裂过程中,赤道板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吗?答案:不能。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49.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能观察到分裂现象吗?答案:不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细胞,不进行分裂。50.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改变吗?答案:不改变。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不变。51.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吗?答案:是。52.细胞衰老,个体一定衰老吗?答案:不一定。如:幼年个体,有细胞的衰老。53.狗的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吗?答案:不是。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54.AA1、aa′基因型个体是纯合子吗?答案:不是。纯合子是由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A与A1、a与a′基因不同。AA1、aa′个体是杂合子。55.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一定相同吗?答案:不一定。基因表达过程中受环境条件影响。关系如下: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56.利用豌豆做自交实验必须套袋吗?答案:没必要。豌豆是闭花传粉植物。57.遗传定律发生在受精过程中吗?答案:不是。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58.两大遗传定律适用于原核生物吗?答案:不适用。两大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59.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重组类型个体在F2代一定占3/8吗?(两对控制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答案:不一定。当亲本类型为AABB、aabb时占3/8,当亲本类型为aaBB、AAbb时占5/8。60.有丝分裂过程中有联会现象吗?答案:没有。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61.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两种配子吗?答案:不是。经过交叉互换后就产生4个精子、4种类型。62.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5对吗?答案: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63.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吗?答案:不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64.X染色体一定比Y染色体大吗?答案:不一定。人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而果蝇的正好相反。65.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吗?答案:不是。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只有成对的性染色体中的一条。66.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定律吗?答案:遵循。67.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答案:没有。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根本就没有进入细菌体内,无法证实。68.噬菌体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吗?答案:不能。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69.DNA解旋酶破坏氢键吗?答案:是。70.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答案:不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71.遗传密码是遗传信息吗?答案:不是。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是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72.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答案:不是。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73.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吗?答案:不是。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74.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吗?答案:是。75.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吗?答案:不能。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突变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性状。76.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是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吗?答案:不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互换是基因重组。易位是指染色体的片段移接到它的非同源染色体上77.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培育原理相同吗?答案:不相同。无子番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其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无子西瓜:是利用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由于植株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导致果实无子。78.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吗?答案:不是。花药离体培养:把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是单倍体育种的第一个阶段。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两个阶段,通常使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使染色体组数加倍得到纯合子。79.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吗?答案:不是。先天性疾病是指生下来就有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遗传病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的一种。80.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中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吗?答案:不是。需测定24条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即22+X+Y=24(条)。81.地理隔离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吗?答案:不一定。但生殖隔离一般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82.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吗?答案:不一定。83.生物进化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吗?答案:一定。84.同一物种的两个种群基因库不同,以后一定进化成不同物种吗?答案:不一定。要看两个种群是否出现生殖隔离,出现则是,不出现则不是。85.狼与羊在进化过程中,只有狼对羊的选择吗?答案:不是。也有羊对狼的选择,生物的选择是相互的,表现为共同进化。86.血液属于内环境吗?答案:不属于。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而内环境只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87.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吗?答案:不属于。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8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吗?答案:不是。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89.反射弧完整就能形成反射吗?答案:不能。反射的完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给予刺激。90.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吗?答案:不是。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91.兴奋在突触处传递和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相同吗?答案:不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经历递质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起作用的过程。92.递质释放是跨膜运输吗?答案:不是。递质释放属于膜泡运输中的胞吐。93.侏儒症是呆小症吗?答案:不是。侏儒症是由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是身材过于矮小,一般不超过130cm,但智力正常。呆小症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征除身材矮小外,最明显的是智力低下。94.尿糖一定是糖尿病吗?答案:不一定。因为一次性食糖过多也会导致尿糖。而糖尿病是机体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使得血糖浓度长期偏高而出现糖尿。95.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吗?答案:不是。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96.生长素是生长激素吗?答案:不是。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细胞伸长)等作用。生长激素是一种人或动物的激素,由垂体分泌,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具有促进人或动物生长的作用。97.浆细胞有识别抗原功能吗?答案:没有。浆细胞没有识别受体的功能。98.淋巴因子能杀死靶细胞吗?答案:不能。淋巴因子只起加强免疫的功能。99.HIV能使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吗?答案:能。HIV主要侵染T细胞,随着时间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最终机体丧失全部免疫功能。100.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吗?答案:是。101.种内斗争是竞争吗?答案:不是。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而竞争属于种间关系。102.生产者数量一定比初级消费者多吗?答案:不一定。如一棵树上可以有许多以叶片为食的昆虫。103.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答案:不是。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硫细菌就不是绿色植物。104.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吗?答案:是。消费者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质生活。105.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接受的太阳能吗?答案:不是。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106.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有意义吗?答案:有。可以维持生物体体温稳定。107.蜣螂以象粪为食,象和蜣螂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吗?答案:不在。象粪是植物体的一部分,象和蜣螂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0。108.人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参与活动能改变传递效率吗?答案:不能。人能改变能量利用率,不能改变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具体物质吗?答案:不是。是指组成元素C、H、O、N、P、S等文本来源于百度文库,下载后排版整理发布,2019高中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 百度文库

生物实验教案
推荐度: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生物实验教案(精选1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实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实验教案 1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生物实验教案 2  一、使用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七章第二节内容。  二、使用器材  25%左右的硫酸溶液,嫩白菜叶或树的嫩芽,清水,烧杯,镊子,石棉网  三、实验改进  1、原实验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现改用25%的硫酸溶液。酸雨大多为硫酸型改用硫酸现象更明显。  2、原探究种子的发芽率实验短时间内不可完成,改用嫩白菜叶或树尖嫩芽材料易找,还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3、实验为模以探究实验,但七年级学生实验能力有限,我采用教师引导探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堂探讨的形式开展更可行。  四、实验原理  1:酸雨是PH小于的雨水,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使植物死亡。  2:酸雨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发育,甚至使之死亡。  五、实验目标  1、通过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酸雨对生物的危害。  2、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实验内容  1、课标要求  通过模以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从而认识到控制酸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实验练习,实验技能从无到有,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实验中有硫酸,从安全角度考虑,教师演示学生探讨更可行。  七、实验步骤  1、将新鲜的白菜叶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投入等量的稀硫酸和清水中; 分钟后,捞出叶片,分别放在两个石棉网上; 3、比 较叶片颜色、形态的变化;  4: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现象记录等探究过程。  (2)影响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  1、硫酸的浓度要合适,太浓所需时间太短,太稀所需时间太长。时间大约二十分钟为宜。  2、选取的叶片要新鲜,叶片上没有蜡质层。  3、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指导。  八、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用25%左右的硫酸溶液模以酸雨,用新鲜的白菜叶代替种子或幼苗实验现象明显。  2:实验的时间缩短,一节课内不仅完成探究还完成本节内容的讲授。  生物实验教案 3  目的要求:  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的装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骤:  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建议参考课本上的插图制作饲养和观察使用的工具。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观察他的身体外形是否分节,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节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壁,觉察体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  3、观察蚯蚓的运动。  (1)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他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的.粗细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他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作比较。  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该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讨论:  1、蚯蚓适于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3、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实验二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作出假设:鸟的身体轻,受到地心引力小、鸟有翅膀、鸟的肌肉发达。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  提示:  1、你所观察的鸟(如家鸽,或其他善飞行的鸟)的体型是怎样的?这与它的飞行有什么关系?  2、将鸟的翅膀轻轻展开,你能否识别出在飞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这些羽毛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排列上是彼此重叠还是相互间留有间隙?想想这是为什么?鸟的翅膀成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3、摸摸鸟的胸部肌肉,与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发达程度怎样?  4、看看鸟的骨骼,可以发现胸部的骨头很突出,将胸骨特点与这块骨上附着的肌肉联系起来考虑,你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5、你所提出的假设都能通过观察来检验吗?如果不能,请你查找资料。  (见课本提供的资料,对你理解鸟的飞行会有所帮助。)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结论是:  表达和交流:  实验三动物的绕道取食  背景  “尝试与错误”是常见的学习行为,在前面介绍蚯蚓走“T”字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大约200次失败的尝试,受到许多次轻微的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动物越高级,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失败”学会绕道取食。当然,也不排除不经过“尝试与错误”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就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提出你的探究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是:  作出假设:  你所做出的假设是:  制定计划:  你所制定的计划中,应当包括: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准备适当的食物,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参考课文插图作为示例。  实施计划:  按你确定的计划进行探究。认真统计一下动物需要经过几次的“尝试与错误”才能解决绕道的问题?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支持你的假设吗?你的结论是:  讨论:  1、跟同学交流这个探究的过程、结论和结果、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2、你对家养的小动物进行过学习行为的训练吗?它们有哪些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生物实验教案 4  1设计思想:  1.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因为“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经历了“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这一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史材料。  1.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  2.1教材内容及地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的,能让学生亲自踏着孟德尔的足迹,亲自经历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的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2教学重、难点:  2.2.1教学重点:让学生像孟德尔一样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2.2.2教学难点:尝试对分离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验证假说。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3.1.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2能力目标:  3.2.1通过学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3.2.2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和推理,并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  3.2.3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生物的遗传现象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遗传学的分子基础,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5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活动设计  意图  交流调查结果,尝试解释某一性状的遗传  引入:学生交流单双眼皮遗传的调查结果,并用表格进行归纳与统计:  父母子女  单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  单眼皮×单眼皮全部为单眼皮  双眼皮×双眼皮有的单眼皮,有的双眼皮  设疑:尝试解释单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引导:主要的问题是:  1、单双眼皮是由什么控制的呢?(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知道是遗传物质控制的)  2、母亲细胞内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怎样存在?(从数量上分析,1个,2个或是若干个)  3、母亲的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如何传给孩子呢?  4、父亲有给孩子控制眼皮的遗传物质吗,如果有,父亲给的遗传物质遇到母亲给的遗传物质会发生什么呢?(保持完整,还是互相融合?)  要解释这些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科学的实验。  从人类对遗传的探索从19世纪开始至今,已经能完美解释这些问题,其中孟德尔在解释这些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沿着孟德尔的足迹,看看他是如何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课前调查:人类单双眼皮的遗传  尝试解释遗传现象。  隐性渗透“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培养学生运用归纳与统计的科学方法。  通过学生尝试解释遗传现象,  还原孟德尔当时的研究场景。  介绍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  孟德尔开展实验,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对性状,如,茎的高度有高茎和矮茎,(呈现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图)。孟德尔将高茎和矮茎进行杂交,无论谁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茎,并且高度和亲本的高茎一样高,一点也没变矮。他继续将F1进行自交,发现子二代出现了高茎和矮茎,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一点也没变高。  将矮茎称为隐性性状,高茎称为显性性状,F1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孟德尔的实验到此,并没有让感到意外,因为在他之前已经有一位科学家发现了性状分离的现象,但是孟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收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茎的787株,矮茎277株,其比例为2.84:1,孟德尔用他数学统计学知识,确定数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3:1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呢?孟德尔继续其它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教材表1-1)  结合板图,观察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  倾听  感受孟德尔是一个勤奋、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简单介绍豌豆,豌豆的其它特征到第二课时再讨论,这样能保证学生探究思维的连贯性;并且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学生对杂交实验的理解。  还原孟德尔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理解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渗透科学品质、科学精神教育  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设疑: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呢?  讲述:在当时,关于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有很多科学家对遗传现象问题做出一些解释,其中以达尔文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提出“多重微粒”观点:每个细胞对应某一种性状存在无数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每一遗传物质的许多复制物可能同时传递给生殖细胞。例如:母亲是单眼皮,父亲是双眼皮,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很多个单眼皮遗传物质,父亲产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个双眼皮遗传物质,那最终子代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由数量决定,谁提供的多就像谁,而数量是随机的。  关于双亲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如何存在这一问题,当时有一种“融合遗传”观点: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的性状。例如:双亲中一方直发,一方是卷发,那么孩子头发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  设疑:用“多重微粒”观点和“融合遗传”观点能对孟德尔的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吗?  (“多重微粒”观点:不能解释,如果按多重微粒观点遗传,子代不可能出现一定的比例。“融合遗传”:按融合观点,子一代的高度应该是介于高茎和矮茎之间,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茎和亲本一样的矮。)  设疑: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比?  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  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1个,2个,3个,4个)  3、生殖细胞中几个?(1个)  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以上四点就是孟德尔的假说的主要内容。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一种超越时代的设想。倾听,理解孟德尔当时的研究背景,当时人们对遗传问题的主流观点;  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告诉学生当时的主流观点,利于学生从孟德尔角度出发,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降低思维难度,突破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发散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渗透孟德尔大胆创新的精神  高三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设计测交实验高三生物教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验证假说  设疑: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呢?  实验目的:验证假说是否成立?  实验原理:关键证明成对(Dd)的遗传因子分离,产生了两种配子(D和d);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从子代性状及比例分析分析配子的类型及比例。  实验材料:F1高茎(Dd)和矮茎(dd)  结果预测:  (这是利用假说进行演绎的过程)  实验结果:高茎30株,矮茎34株,比例接近1:1  实验结论:假说是成立的。  这种杂交方法后来称为测交,是孟德尔首创的,它非常完美的证明了假说是成立的,从此,测交成为非常经典的遗传学实验。思考与讨论,  尝试写出演绎推理的遗传图解。  对假说的验证是难点,设计成实验教学形式进行逐步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渗透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  总结 总结:孟德尔在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  析后,大胆的提出假说,并设计了测交实验对假说进行  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称为假说演绎法。  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  孟德尔第一定律:  课后思考:  1、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  2、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  3为什么是孟德尔打开了“遗传学的大门”?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作为第二课时的主要讨论题。  生物实验教案 5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出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的一个观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通过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能够描述出植物种子的主要结构。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又为学好种子的萌发过程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原实验的实验材料仅仅只有一种大豆种子,大豆种子只能代表双子叶植物种子这一类种子的结构。书本对玉米、小麦、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其实对学生了解种子的种类以及结构是不利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将实验材料换成了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学生可通过观察绿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的异同。  四、实验器材  浸泡过的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碘酒、刀片、放大镜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淀粉遇碘变蓝  六、实验过程  1、分别取三粒绿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放置在吸水纸上  2、将一粒绿豆种子的种皮剥开;另外一粒绿豆种子剥去,并用手掰开的两片子叶;  3、将一粒玉米种子的果皮剥开;另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进行纵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对种子的外形进行观察,然后用放大镜对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观察。  七、实验效果  1、通过观察发现玉米种子一层皮即果皮剥去后,里面还有层皮,就是种皮,使学生亲眼看到我们平时所说的玉米种子其实是果实。而绿豆只有一层皮即种皮,所以绿豆是种子。  2、通过对比观察两种种子的结构,了解到像玉米这种单子叶的植物和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的结构的异同。  八、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学生通过亲眼观察了解到我们食用的许多农产品有些是果实有些是种子。  2、通过增加对玉米种子的观察,更加形象生动的补充了学生对种子的种类及结构差异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学生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物实验教案 6  一、实验目的:  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该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50页的一个实验。无机物和有机物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无机物和有机物,更好地了解细胞的生活,我设计了该实验。  三、教材实验不足之处:  1、取材不理想,选用了小麦种子。  2、实验结果不明显,种子燃烧后看不到有机物,只能领会到被烧掉的是有机物。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取材方面:选用了大鱼肋骨。  2、实验方面:由一个实验――燃烧小麦种子,改为了两个实验,即骨的煅烧及骨的脱钙。  3、通过实验,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无机物和有机物。  五、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取鱼骨在酒精灯上煅烧,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并闻煅烧过程中的气味。骨的煅烧  2、将大鱼肋骨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烧杯中,约过15分钟左右,将大鱼肋骨用镊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盐酸,观察骨的变化特点。  六、实验结果:  1、骨煅烧后,烧掉了有机物,剩下了硬脆的无机物。  2、骨在盐酸中浸约15分钟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而且将剩下的有机物用镊子取出后,再用清水冲洗,能用手将这一根大鱼肋骨弯曲并打成结。  所以,整个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七、小结:  该实验效果明显,取材容易,操作时间短,简单明了,设计严密。通过实验能够给学生直观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认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  生物实验教案 7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调查法的一般步骤及生物分类方法。  难点:撰写调查报告。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组要想了解北关市场的各种蔬菜其销售状况,这时我们常用到调查法。  2、当你走进农田,要记录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应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尝试应用调查法  1、自学教材P7―P9页,结合调查活动,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自学提示:  (1)结合红背景内容,熟悉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设计调查农田生物的调查表。  (4)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5)结合P9页讨论题,讨论回答  2、小结讨论,交流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学习任务二: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1、自学P9页最后一段,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自学提示:  (1)玉米属于植物,它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生物的分类依据一般有几种?  (3)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并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2、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3、师生归纳总结  三、系统总结  四、拓展应用  小明在调查神童山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铁铲将该植株挖出,带回学校请教老师。你认为他的做法对吗?请简述理由。  五、诊断评价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  3、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订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亡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要用。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一、实验设计思想:本节教学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探究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新课改下的生物实验整合点和切入点,构建整合的环境。  搭建优化实验过程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目的要求:  1、认识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  3、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  三、探究实验准备:  1、实验材料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水纸。  2、实验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组,共分14组。  3、课时安排:l课时。  四、实验探究过程:  一、实验预习探究提纲:(投影展示,师生切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铺垫)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  2、刮取口腔黏膜时为什么要消毒牙签?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为什么要涂抹几下?吸  生物实验教案 8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生物实验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生物实验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玻璃皿、绿豆种子、土壤、滴管、水、纸巾、标签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苹果、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  (教学提示:出示从中间切开的苹果剖面。)大家看到苹果中间几颗小小的黑色物体了吗?你们认为它们是什么?(预设:苹果的种子。)  2、提问: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条件吗?(预设:需要。)需要哪些条件呢?(预设: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空气、水、土壤、阳光;……)  3、揭题: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看来我们需要通过实验研究去寻找答案了。(板书: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观察过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再通过常见的苹果种子来引发学生思考会更具有针对性,也将学生引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揭示了课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预测绿豆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绿豆种子。)如果想要这些绿豆种子发芽,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些条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预设:水、阳光、土壤和空气。)  2、追问: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你们打算如何用实验去验证呢?(预设:将一部分绿豆种子种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种在土壤里,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3、讲解:看来,我们需要设置两个实验组来进行对比,而且在实验中我们只能改变要研究的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像这样的.实验叫作对比实验。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种子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探索二:设计并制订实验方案  1、交流:请大家分组讨论,如何探究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2、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确定研究方案,并参考教材P2的实验计划范例写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讨论两组实验条件的异同,再通过对实验细节的分析,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  探索三:实验并持续观察和记录  1、过渡:  (教学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实验计划,准备好了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实验计划动手操作起来。  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学生坚持每天观察和记录。  【设计意图】观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续性观察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拓展:对于种子发芽必需的其他条件,我们可以怎样制订实验计划呢?请大家组内商量选定一个其他条件,讨论并制订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再以研讨的形式将问题逐一解决,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板书设计  1.1种子发芽实验  猜测种子发芽的条件:土壤、水、空气、温度、阳光……  对比实验: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实验,且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教学反思  本课先引导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大胆猜想,再引入对比实验的概念,指导学生对“土壤是否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进行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然后对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充分讨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讨论,最后设计探索其他因素的影响的实验时,学生基本能做到举一反三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生物实验教案 11  生物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本节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因此在本书以至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并上好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常用实验器具的名称和作用,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将逐步接触到,本节课做一般了解即可。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实验中最常用到的观察仪器,所以关于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主要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析  初一新生对于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于实验室常有一种神秘感,他们没有受过在实验室内学习的规范教育,进入实验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实验室规则,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好教学。  设计理念  通过学生走进实验室,熟悉实验室的环境,认识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器具,亲身感受科学实验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1.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每实验台一套)、显微镜(包括示范镜)、培养几名参观实验室的引导员。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组织教学  一、引言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组讨论,发表见解  ⑴能做实验  ⑵能观察生物  等等本节课在实验室上  二、讲授新课  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向往实验,渴望在实验室学习。  1.组织参观实验室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分成四个小组:  ⑴参观实验室的布局、设施;  ⑵参观实验室内橱窗、模型、标本;  ⑶参观教师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⑷参观学生制作的动、植物标本。  坐回实验台。分成小组避免拥挤,节约时间。  激发他们热爱实验室,尊敬老师的情感及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实验室规则”  引导学生讨论:  ⑴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⑵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看课本第3页上图示资料。  分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交流,互相评价。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策略,而且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当补充一些在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应让学生知道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了解实验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实验器具  引导学生按照书上彩图,认识常用实验器具。  鼓励学生说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给与补充。这些实验器具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会逐步接触、了解它们,指出显微镜是我们生物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边看书边认识实验台上的实验器具。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说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补充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要求学生按照书上彩图,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并在小组内讨论。学生小组学习。在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欣赏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对照显微镜说出各部分结构及作用。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并作为“评委”,主要指出:  ⑴做得好的地方  ⑵不足之处。活动后要给与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  肯定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强调。  指出物镜、目镜镜头上标有的数字为放大倍数。为后面介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作准备。  4.用显微镜观察毛发  课前已调好的两台示范镜放在讲桌上。按小组有秩序地到前边观察毛发(其他同学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结构)。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不清楚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在学生观察时,可尽快在学生实验台上再多调几台显微镜,并指导观察。兴趣浓厚,观察认真。学生没使用过显微镜,教师要帮助学生调好焦距。  提出问题:显微镜下观察的毛发与肉眼观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踊跃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指出: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40―1500倍。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认同显微镜的作用。  请一名同学到示范镜前计算毛发被放大的倍数。告诉其他同学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并计算出毛发被放大的倍数。  5.显微镜的用途、发展史  创设情境:半个多世纪前,许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从第一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认识到病原体的存在,为战胜疾病创造了条件。  显微镜为人类开启了认识微观世界的大门。  在实验室中显微镜为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还用到显微镜吗?  你知道显微镜的发展史吗?为人类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发散思维,举手发言,互相交流。  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  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通过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展示图片或通过投影等了解显微镜发展史中几台典型的显微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播放录像。认真观看图片、投影或录像。感受显微镜制作技术的发展。  三、小结  用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本节进行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总结,并互相补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处理,使之结构化、条理化。  四、讨论题  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生物学问题也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探究生物学问题,除在实验室进行外,还可以在哪些地方进行呢?请同学们思考,举例说明。学生举出实例加以说明。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五、结束语  鼓励同学们掌握好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实验教案 12  实验目的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尝试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和作用的场所。  背景资料  学生已经了解了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知识。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绿色植物的哪一个器官中进行,具体场所在哪里,植物体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又是怎样相互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到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  2.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难点: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关键  运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理,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光合作用的场所。  实验器材  银边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首先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他们自己课前各种叶片;然后我展示海桐叶和松针这两种不同形态的叶子,并且提问:“常见的是哪一种叶型,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之后得出“阔叶表面积大能充分吸收阳光,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结论。  2、实验:探究光和作用的场所  师:多数叶片宽阔、扁平,是叶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叶片内部有哪些结构特点是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呢?”  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学生想撕开叶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我则让他们首先看书,大致了解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然后认真地看我在实物投影仪下做一遍演示实验。教师需要一边做一边强调徒手切片实验操作的要点,以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观察思考的要求:“识别叶片的几个部分,观察各个部分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思考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且把学生做得好的叶片横切标本,通过数码显微镜放大后,向全班同学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插图或者屏幕,识别菠菜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师:实验材料是银边天竺葵或彩叶草。因为它们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彩叶草叶片的中央及靠叶柄的部分都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在滴加碘液处理后,不含叶绿体的部分不会变蓝。由于该实验与上个实验一的实验步骤基本相同(只少了夹叶片遮光处理),因此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师:为什么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和中央部分的颜色不相同?  师:如果将银边天竺葵的叶片用酒精脱色和碘液处理后,叶片的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结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教后反思  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否则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多,不能很顺利地找到实验材料。  生物实验教案 13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2.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3.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八、课时安排:十分钟  九、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  教学技能  教学策略  生物实验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重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难点――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癌症及其治疗的记录片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哪些癌症的治疗方法,然后介绍现代医学治疗癌症的方法,展望未来可能采取的治疗手段。  说出自己了解的癌症治疗方法。  (四)练习  生物实验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生物实验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细胞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的观念,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基于对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图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得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3、能根据细胞分化的概念,探究观察植物的不同组织和细胞。  4、能够为细胞分化的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辨别伪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概念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血细胞并不具有分裂能力,但是每次献血200m并不会影响自身健康,并且短时间内,体内血液含量会恢复正常。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异常白细胞,而正常的血细胞明显减少。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疗白血病。人体失去少量血液后,新生的血细胞是从哪儿产生的?  (健康人体可由红骨髓不断分化产生新的血细胞。)  人和动物的细胞经过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那植物细胞呢?引出课题――《细胞分化》  (二)新课教学  1、回顾细胞分化的概念  提问:哪位同学说说细胞分化的概念?  (像骨髓造血干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样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经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逐渐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表扬。  2、观察植物中不同组织和细胞  过渡: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能够增加细胞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了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生物体的各种细胞最初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会有明显的差异呢?这和细胞分化有关。植物体的主要组织有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基本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组织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进行生物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实验,选取天竺葵的叶表皮、茎、叶肉、根尖制作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并且在练习本上绘制不同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图。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请小组代表结合自己的细胞形态结构图描述不同组织细胞的特点。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细胞排列紧密,形状为多角形或细长的纺锤形;叶肉细胞细胞壁薄排列不规则,内有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疏导细胞呈管状;营养细胞壁薄有大液泡。)  请学生讨论讨论:不同组织中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态结构?  (叶片营养器官由保护组织、基本组织和疏导组织等构成组。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是由一种细胞发育来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表扬,并归纳总结:叶片营养器官由保护组织(如上下表皮)、基本组织(如叶肉细胞和储藏细胞)和疏导组织(如叶脉中的导管和筛管)等构成。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有角质层,具有保护作用;叶肉细胞内有大量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参与营养物质的运输;储藏细胞储藏营养物质同一片页上的不同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最初来源都相同。)  教师追问:不同组织中的细胞为什么会有不同功能?  学生回答:是由基因决定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总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现在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胞分化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  (三)巩固提升  提问:举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血细胞;受精卵分化成各种干细胞等)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预留细胞的全能性以及细胞衰老和凋亡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生物实验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生物实验教案 18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细胞经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以及植物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本节内容又是学习“第三节 多细胞生物体”的基础。本节的重点是要讲清组织概念,这个概念需要利用一些具体材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在学过细胞以后,可以说学生具备了一些关于组织概念的基础知识,但是还很不够,所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组织,又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利用具体材料,(如,菠菜叶)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比较菠菜叶不同部位及同一部位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组织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养成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学生分析  学生会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人是自觉的,能动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学习对象的选择、目标的制定、过程的把握具有能动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观察、研究、独立的思、探究,将所有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本节以上述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从探究菠菜叶各部分细胞的形态、结构入手,通过实验、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技能性目标  模仿制作菠菜叶各组织的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各组织的临时装片。  情感性目标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显微镜、菠菜叶、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纱布、镊子、清水、解剖针。叶片的永久横切片,叶片结构挂图或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叶芽的生长点进行细胞分化的cai课件。动物细胞分化的cai课件。  学生:预习,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植物材料,如:成熟的番茄、洋葱等。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  学生回答: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缘故。  教师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前面,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了菠菜叶的表皮细胞,看到了菠菜叶表皮细胞的真“面目”,当时,你也许会问:菠菜叶的其它部位与表皮细胞的“面目”一样吗?  学生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引导:  〈方案一〉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利用瓷盘中的材料和实验器材,小组讨论、设计合理方案,观察并比较菠菜叶不同部位(表皮、叶肉、叶脉)细胞的形态、结构。  〈方案二〉直接观察叶片的永久切片或叶片的立体结构模型或挂图。  学生活动:  〈方案一〉积极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制作菠菜叶各部位的临时装片、观察。  〈方案二〉仔细观察、比较。  学生总结:不同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是不一样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进一步仔细观察、描述组成同一部位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试根据各部分的特点,推测其功能。  生物实验教案 19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的第一节和第四章全部内容都是有关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课本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便学生接受新知识,这样的编排非常好。但是,上复习课时,再按照这个顺序,不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而且也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复习效果不理想,本人运用以下复习课设计,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依据  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入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最完美的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实施设计  1、构建知识体系,指导学生自主复习  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从新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原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将下列知识体系呈现给学生,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回顾学过的知识,以便在老师在串讲时做到心中有数。  2、突出图表的利用  在进行串讲时,运用图表将知识系统地呈现给学生。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属于穿过膜结构的跨膜运输方式,而胞吞和胞吐作用不属于穿过膜结构的跨膜运输方式。例如,o2进入红细胞要穿过一层膜结构,而抗体从浆细胞中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出来却没有通过膜结构。  3、善于知识的迁移  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通过复习,要让学生真正提高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新的情景实现知识的重现,会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对几个知识点的处理方法。  (1)细胞膜的成分  用脂酶和蛋白酶处理细胞膜时,使细胞膜瓦解,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存在着脂质和蛋白质。  (2)膜的流动性  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鼠细胞进行融合实验,发现两种染料会均匀分布,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另外,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变性虫的变形运动等都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  4、联系生活实际  收集生物膜研究成果在工农业生产和医学方面的应用资料,给学生补充,让学生了解当今科学前沿。  资料一:通过对生物膜内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的研究培育抗逆性强的作物,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时,植物的抗寒能力强;当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时植物的抗旱能力强。找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来培育抗逆性的作物。  资料二:根据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制作的人工膜,在工业上用于海水淡化、污水的.处理,在医学上制成人工透析肾,代替病变的肾脏,治疗尿毒症。  资料三:模拟生物膜的成分,利用磷脂小球将药物携带到病变的器官,磷脂小球与细胞膜融合,因而将药物释放到细胞内,来治疗各种疾病。  5、重视实验探究  在掌握基础的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有提升。实验探究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它激发学生的思维。  复习细胞膜的结构时,学生都知道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而磷脂的结构有亲水性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很多磷脂分子淹没在水中,会形成什么样的形状?如果将磷脂放在水面上呢?如在水中置一有孔的隔膜,又会是什么形状?  6、精选例题,巩固练习  复习的目的是知识的巩固,应避免只盲目做题而忽视思考,选题非常重要。教师应精选精讲,学生应精练,注意知识间的联系,防止只为讲题而讲题。巩固练习要有层次性,难易适中,覆盖面广,易少不宜多。  三、复习总结  新授课学生主要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对实践应用和知识间的联系可能涉及得不多,而通过复习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给学生呈现新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反思  1、夯实基础,全面复习,狠抓落实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研究以及新课标的研读,我认为在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课本,全面复习,绝不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  2、不搞题海战术  通过做适量的精选的习题达到对知识的巩固,狠抓落实,对错题不仅更正,还要做出书面分析,并建立档案。  3、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遇到疑惑时,应保持一种亢奋并渴求的心态,要善于查阅书籍、报刊或借助网络或求助于专家,把问题搞清楚。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会喜欢学生向你提出问题,希望学生向你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学生某个问题或想法,会激励你不断地学习、积累。【生物实验教案】相关文章:生物实验教案01-13生物实验教案14篇02-07生物实验教案11篇01-14生物实验心得12-17生物实验报告07-19生物实验操作心得12-22生物实验培训心得12-23生物实验课心得12-22生物实验室总结11-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bi染色什么颜色正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