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数学方法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下面图形是长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恰到好处的演示实体的或框架的长方体,在屏幕上映出动态的长方体图形变为正方体图形;画出形象直观的图文表结合的图形,以及指导学生使用学具,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具体的实践,体验、监控、调节自己的策略,从不规则地看、摸、数,到按照顺序地看、摸、数,最后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地边看边摸边数说出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能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全过程,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展。  3.学生手脑并用,左、右脑协调配合,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促进了大脑功能的开发。此外,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易操作;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不拘一格;板书设计新颖,教师语言精炼、准确,演示动作果断、敏捷、给听课教师留下深刻印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实验版六上教材第10-11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动经验、引发冲突、揭示课题:  1、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2、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提问:你家的冰箱是什么形状?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呢?  谈话:老师也带来几个物体,(一一出示)  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二、认识长方体特征:  (一)面的特征、直观图:  1、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指答:谁能有顺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为什么要这样数呢?你把它的六个面分成了几组?(板书)  讲授:这些叫做相对的面。  提问:这些相对的面有什么特征呢?(板书)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体,一边摸,一边数,感受一下相对的面是否完全相同。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提问:长方体既然有六个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次最多能同时看到及格面呢?把你的长方体拿稳,试着观察一下。  指答多人: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集体观察实物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能看到几个面。  3、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讲授:从某一个角度出发,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在数学中,我们画长方体通常这样画。(着重对虚线提问)这就是长方体的直观图。  4、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二)认识棱的特征:  1、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引导观察:长方体中一些面是相对的,还有一些面是相邻的,比如上面和前面,它们怎么了?  讲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板书)出示长方体框架,指导学生观察"棱"。  提问: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呢?在你们的直观图上有顺序地数一数,纪录下来。指名上台数。  2、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6个面的特征,它的12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指答,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提问:你能在直观图上表达你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一起摸摸。  (三)认识顶点:  1、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些棱也相交了。我们三条棱相交成的'点叫做"顶点"。请大家试着在直观图上数出有多少个顶点。  (四)认识长、宽、高:  1、揭示长、宽、高概念。  讲授:一个顶点由三条棱相交而成,数学中把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对照直观图板书)  将长方体实物以不同方位摆放,请学生分别找出它的长、宽、高。  2、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3、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提问:这个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总和是多少呢?谁能很快算出来?(指答)还有不同算法吗?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4、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谈话:既然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你能根据长、宽、高想像出这个长方体的前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吗?有和前面一样的面吗?右面呢?上面呢?  5、小结。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提问:刚才我们说过,这也是一个长方体,但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呢?对照书中的直观图,仔细观察,同桌说一说。(结合实物验证,形成板书)  四、全课总结。  五、能力拓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1、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2、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夕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及其进率的基础上来开展学夕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学生在探究和操作活动中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科书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理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夕机会。本节课我首先安排了长方体体积与长方形面积的类比,由此启发学生猜测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长、宽、高有关;然后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中的一个量,比较体积的变化,使学生分别体会到“宽、高不变,长变短了,体积变小了”“长、高不变,宽变短了,体积变小了“长、宽不变,高变短了,体积变小了”,对体积的计算产生猜想,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的思考过程。第二个环节是通过猜想与验证,得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2、学夕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返回认知原点,打通知识间本质联系,将繁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简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传递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取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体积。  难点:理解体积单位的个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1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事情景图。师:今天学夕什么?(长方体的体积)你们怎么知道的?对,这就是观察,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2.看到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师: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怎么求?学夕了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用?  (师:我们学夕的时候就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的去学夕。)  3.现在,请问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有的同学看到这个内容后就在思考  4.插入语音:体积,体积,怎么就叫体积呢?怎么不叫体和,体差,体商呢?(配合着老师的手势)  师:真的,你们想过没有?(预设:体积都是通过相乘才得到的  。嗯~好像很有道理。)  二、探究新知  师:老师前两天收了一个快递,看看,是什么形状?这个快递占多大空间?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把它画了下来。  师:求快递所占空间的大小,其实求得就是?(体积)  1.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知道了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cm,宽3cm,高4cm。  师:嗯,他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体积可能是谁x谁呢?大家大胆的猜想一下。(板书:猜想)  (3+4+5)x4或(5×3+5×4+3×4)或5x3x4个可能吗?这个是什么的计算方法?)(若只有一人回答,师:你们只猜到这个一个啊)  师:这几个猜想可能都正确吗?最多对几个?(1个)  师:也有可能?(1个都不对)  2.师: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想,猜想在数学学夕中是必要的,但我们仅靠猜测就能得到结论吗?(不能)我们需要(预设学生答::验证)(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师:我想知道这只铅笔的长度,我们会用尺子量?  用1cm长度单位来量,有几个1cm就有几个长度单位。  我想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可以怎么办?  预设:量出长和宽的长度,用长x宽。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可以用长x宽,最开始不知道是用长x宽时,我们是怎么得到它的面积?  (预设:用数格子的方法。)  师:多大的格子?要有一个标准,我们一般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样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  预设:铺不满怎么办?用小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如果用面积是1cm的面积单位来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求面积的的时候,用面积单位来量,有几个面积单位,面积就是多少?  如果我们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怎么办呢?  预设:用体积单位来量。  3.师:那我们用多大的体积单位合适呢?  预设:1立方分米,因为这个长方体的单位是dm  师:(出示ppt)这是一个体积为1dm3  的体积单位,怎么量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学生思考,并同桌交流。  请一组同学展示:1人摆1人讲解,互相配合。  预设:先沿着长摆5个,挨着一共摆3排,然后摆4层。(板书:一排5个,摆3排,摆4层)  师: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摆3排,沿着高摆4层。  师:快速告诉老师,一共用了多少个体积单位?  预设:60个  师:怎么计算的?  预设:一排5个x3排x4层=60个  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  预设:60立方分米。  师:那我们来看一个哪个猜想可能是正确的?  预设:5×3×4(把其他的擦掉。(配合手势)那你们讲一讲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长是5dm,所以要摆5个。宽是3dm,所以需要3排。高是4dm,所以需要摆4层。  预设2:生说不出来,  师:这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5个和5排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预设:长是5dm,所以要摆5个。  师:长是5dm,为什么要摆5个?  生:这个体积单位的棱长是1dm,5个1dm才是5dm  师:(借助手势)接下来,你们讲讲3和4之间的关系。(生交流讨论)  师:所以共包含60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60立方分米。  师:回顾一下是怎么得到这个长方体体积的?  预设:5dm,3dm,4dm可以知道一排摆几个,摆几排,摆几层,一共需要60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60dm3  看来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4.师:下次如果遇到另一个长方体,你觉得还需要摆吗?(预设:不需要。)  师:(出示ppt)老师这还有一个长方体,怎样可以得到它的体积?  预设:14×10×5  师:为什么用14×10×5就得到它的体积了?(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根据上面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前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所以这个长方体体积也可以这样计算。  师:前一个长方体5指的是5个,这个14呢?  预设:14个  师:也就是说长14cm,可以知道摆14个  预设2:长是14cm,就可以沿着长摆14个  师:虽然看着我们没有摆,其实摆了没有?在哪摆的?(预设:在心里摆的)  师:物体包含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师:这还有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预设:25×10×10  这个长方体呢(没有长度)要求体积需要知道什么信息?  预设:要知道长、宽、高。  师:告诉你之后怎样求体积?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用字母表示:(大写字母V):V=abh  师:提到长方体就一定会想到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夕的知识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预设:棱长x棱长x棱长  师:为什么?  预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x宽x高,其实就是正方体的棱长x棱长x棱长。  预设:如果用体积单位来量的话,边长是几,一排就要摆几个,摆几排,摆几层,棱长x棱长x棱长是所需体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正方体体积就是棱长×棱长x棱长。  师:你们太聪明了。我还以为你们之前学过呢!  师:用字母表示?  预设:V=  axaxa  V=  a3  师: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  V=a3,表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三、课堂练夕、巩固新知  2、用体积是1的小  cm3  正方体摆成如下的图形,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3、一个长方体水池,底面长1.2m,宽6dm。如果要向这个池子里注入2dm高的水,需要多少升水?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1.通过本节课的学夕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2.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作业设计:1.完成教材第43页“练一练”第4、5题。  2.预夕下一节。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公=棱长x棱长x棱长  V=  axaxa  V=  a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个小正方体既搭出了长方体又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汇报的语言不准确。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且汇报夕惯不是很好,这跟学生平时在这个方面得到的训练机会不多有关系,也跟老师当时的心态—稍显急躁有着一定的关系。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教师要给足学生说的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汇报夕惯。教师不要怕占用时间过多,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只有学生学会了,本节课才是成功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长方体的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己动手研究长方体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有许多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事物的课件,如床垫、魔方、铅笔盒等。提问学生都是什么图形。顺势引入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  将课件中展示的图形抽象为数学图形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也画在自己的草稿本上,接着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  请个别同学回答,总结后板书明确面、棱和顶点。  活动二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顶点个数,面的个数、形状和大小关系以及棱的条数和长度关系,再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三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课堂练习  课本中的试一试的内容。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的认识。  课后作业:  回家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找一找它们的顶点、面和棱。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长方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点。学生在学习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知识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会有所形成。本节课学习长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等知识做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达到发展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等立体图形,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内容: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学习目标:  1.认识立体图形,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直尺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学习哪些平面图形?举例说说。  师:出示长方形纸,?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师:它是一个平面图形吗生;它是立体图形。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再由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一)、游戏中掌握特征  (1)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学生能说出棱、顶点、面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特征,并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8页内容,并借助你手中的学具完成学案中的第1题  2.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组内进行互帮活动。(不能解答的有小组长记录下来)  (1)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2)长方体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点?  3、展示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点拨并用课件验证(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1)面:板书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棱:板书12条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3)顶点:板书(8个)  (4)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宽、高。一般来说,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小练习:  说一说: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辨一辩:一张A4纸是长方形还是长方体?为什么?  认一认:课件出示:学生指出旋转之前与旋转之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小结:实际上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想一想: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发生了变化,这个长方体的形状有没有变化?(导入电子白板演示)  师小结: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大小。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突出了重点。  三、巩固提升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个面,有()条棱,;有(?)个顶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长度()。  (3)一个长方体最多可能有()个面是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填空,让学生巩固长方体特征。  2、说一说(纸巾盒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9厘米)  (1)这个纸巾盒的正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从观察物体的角度出发,更够清晰地辨认长方体哪些面是相对的,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特征。  2、辨一辩.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辨一辨,再次巩固强化长方体特征。  四、思维拓展.  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的练习,总结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公式,即: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是对长方体特性的应用。  五、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说一说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只要你平常留心观察,努力学好知识,打好基础,不久的明天,同学们也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让数学真正为我们服务。  六、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对  棱:?12个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初步认识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如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因此,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正确空间观念的关键,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  根据教材对六年级聋生的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八名学生,根据八名学生的智力和听力情况,我将八名学生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三名,他们思维反应快,语言概括能力强,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b类学生四名,他们思维反映一般要求他们基本上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用语言概括。c类学生一名,它是智力,听力双重障碍的学生,希望他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借助实物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2、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3、为了培养聋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由于聋生听力障碍的缘故,只有他们亲眼所见的实物直观教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准备了长方体,火柴盒,木块,牙膏盒等实物。  为了使透视关系更清晰、明确,观察重点更突出,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特设计了一些电脑课件。  五、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为了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以旧促新的迁移,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平面几何图形?并利用他们原有能够识别长方体的知识,出示一些立体实物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先从感知上让学生区分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的不同。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开始新课的学习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借助实物,引出矛盾,即这些物体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像牙膏盒这样的物体同学们叫做长方体?而球却不能叫做长方体呢?这就要从长方体的特征说起。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就将共同来探讨,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出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体模型、多媒体课件、长短不同的三种小棒若干、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剪刀,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下面我们这个游戏就是考考大家的见识广不广。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叫一、二,你们睁开眼,立马喊出这些建筑物的名称。(课件出示各张图片)  一、激趣导入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许多有名的建筑,老师还藏了一个。它是2008年的焦点建筑,它通体透明,非常漂亮,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水立方)  课件出示水立方图  从外观看,水立方是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如果工人叔叔现在要给水立方的这些地方(课件闪动顶点部分)安上射灯,给这些地方(课件闪动棱部分)装上彩条,对四周墙面进行装饰,需要运用长方体的哪些知识来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你身边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手平拖起长方体)  摸一摸这平平的部分,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面)  孩子们,再看,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什么?(板书:棱)  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顶点(板书:顶点)  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来考考大家,我说什么,你就指什么?  2、要帮工人叔叔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的特征。那下面我们就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在探究之前,注意老师的要求,请看大屏幕:  (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  (2)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说一说,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3)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合作填好表格。  (4)各组选派一到二名同学进行交流汇报。  面  1、长方体有()个面  2、每个面都是()形  3、特殊情况下有()个面是()形棱1、长方体有()条棱  2、可以分成()组,每组有()条棱顶点长方体有()个顶点  3、学生汇报交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大小、形状相同。(你们同意他的研究结果吗?板书特征)  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有4条,每组的棱长度相等(你们同意吗?板书)  有8个顶点(是这样吗?板书)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们可以吗?你凭什么说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你们所研究的棱是分成哪三组的,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每组棱长度相等的?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长方体的特征,我们用大屏幕演示一下。(出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课件)  4、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  指着黑板上的长方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它们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长、宽、高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其摆放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展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效果测评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找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清楚了吗?那我考考大家。  出示题一:连线题:长方体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有几个面  出示题二:填图题:根据长方体图形分别填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题三:判断题:  1、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相等()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总共是四六二十四条棱()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四、课堂小结  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都知道了长方体的什么知识呢?请学生拿着长方体上台边指着长方体,边说自己的收获。  这些就是教材P27-P29页的内容,请大家打开数学书,迅速浏览。  五、拓展提高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那好,我相信大家一定学得很不错了,现在能解决刚才提出的水立方的问题了吗?  出示水立方及问题图  1、要给水立方的各个顶点装上射灯,一共需要多少个?  2、给水立方的每条棱(底面除外)都拉上彩条,至少需要多长的彩条?  3、如果对水立方的四周进行墙面装饰,需要装饰的墙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如果改变水立方长、宽、高,它会有什么变化呢?  课件演示整个变化过程  看来这些图形之间也有着内在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这就是学习几何图形有趣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去解决诸如水立方的实际问题。对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二、 基本活动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形体,它的名字叫长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导语:请拿出自己的长方体包装盒,盒子打开后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做什么?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三、 延伸活动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小百科:用六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l立方厘米、l立方分米、l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  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要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 (用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数一数的方法。)  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他们的体积会和什么有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2、新课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板书学生的:(设想举例)  体积每排个数排数 排数 层数  4 4 1 l  8 4 2 1  24 4 3 2  (3)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l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4)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 b h  三、练习  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a3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4、看表计算  正方体 棱长 体积  0.9m  2.4dm  1.6CM  长 宽 高 体 积  12m 5m 4m  1.5dm 0.8dm 0.5dm  8 cm 4.5 m 3cm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教学设计06-29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07-0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8-0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01-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2-1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范文07-0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案例07-0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06-29人教版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6-2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推荐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同学借助已有的图形周长的意义,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图形周长的意义是同学已有的认知基础,更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核心,只有抓住这个核心,引导同学从周长意义动身,去反思、解释,才干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同学在交流周长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同学围绕周长意义来进行辨析,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再如:第二个练习,当多数同学出现4+7+2+3=16这种方法之后,和时引导同学借助周长意义来发现问题。这样,通过以上活动,协助同学理解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学不只知道怎样计算,还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从而形成牢固知识结构。  二、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引发同学的思维,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本节课,注意在关键地方创设问题。如:“仔细观察情境图,图中都有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这是知识的生长点;“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先求什么?”这是知识的转折点,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和时协助同学分析问题。再如:出现(4+8)×2这种方法时,引导同学说出括号里要求的是什么?在重点处协助同学理解方法。再如:“猜猜看,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厘米,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在同学思维容易混淆的地方,创设问题,激发同学认知抵触。引发同学探究学习的兴趣。  最后一题“你能根据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求出它的周长吗?”在同学思维受阻的地方创设问题,为同学思维指明了方向。正因为能在关键处创设问题,能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学习比较投入,为同学学习方法奠定基础。  三、重视同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提高同学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在引导同学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注意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在同学有了想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同学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协助同学理解计算方法,思维发生碰撞。如:探索周长计算方法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当同学有了想法,和时交流,再借助周长意义来判断理解掌握方法。再如:练习一,先猜一猜,找准问题,然后验证,找到答案,再解释原因。“为什么拼成大长方形后周长是20厘米,而不是24厘米呢?你是怎样想的?”同学发现,这两个宽已经不是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了。发展了同学的思维。正因为有了同学独立考虑,同学才有言可发,正因为有了教师的点拨,同学认识才比较到位。  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逐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  如:练习一,问题一从先求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入手,再验证,最后通过拼生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对比,发现减少的越多,剩下的越少,反之减少的越少,剩下的越多,渗透一种函数思想。再如:练习二,是一道发散思维题,是一个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同时发散同学的思维;后面多题一解,发展同学概括能力,同时体会转化思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安排的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也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奠定基本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特殊的情景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法学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因此,我设计一系列生活当中的问题,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上周开过的运动会上获得的奖状为数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整理  1、求镜框的长就是求什么?(奖状的周长)  2、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怎样求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小结: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2)求它的周长,先要知道什么? 学生说方法。  小结:这些方法都是求出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四条边的和,也就是边长×4。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有关概念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下面我们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环节利用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把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掌握和运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清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及计算长、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三、运用  1、基本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3厘米、4厘米、5厘米  长方形:长6分米、宽3分米  正方形:边长13厘米  不规则图形  让学生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通过观察、比较、归纳,进一步明确长、正方形的计算方法,又增强了概念的清晰度。  2、选一选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分米,它的周长增加()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和宽的和是()厘米。  ①6厘米  ②12厘米  ③24厘米  (3)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小正方形的()倍。  ①2倍  ②4倍  ③8倍  (4)用一根铁丝可以围成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分米。  ①5分米  ②10分米  ③20分米  从这些练习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在计算长、正方形周长时,首先应该弄清楚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两个信息,根据需要适当地改变题中的信息与问题,使原题的结构不断变化,内容不断扩充,通过变化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长、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使学生把握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的结构,达到了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3、实际运用  用学到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形操场,长70米,宽30米,小明沿着操场跑2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2)有一张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  ①给它做一个镜框,需要多少厘米长的镜框?(学生读题,你怎么想的?要求镜框的长,就是求这张奖状的周长。)  ②如果两张这样的奖状拼在一起,需要多少长镜框?  ③如果要把4张这样的奖状(长40厘米,宽20厘米)拼在一起,需要多长的镜框?  想:为什么拼成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两张分开来的周长要短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小结:当把两个长方形拼接起来后,这个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原来两个长方形周长的和,而要减去拼接处的两条边。拼接处越少,周长越大;拼接处越多,周长越小。  (3)有一块地,长12米,宽7米。  ①这块地的周长是多少米?  ②现在要从中分出一块的正方形地种白菜,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  ③剩下那块地的周长是多少?  ④如果这块地有一面靠墙,并用竹篱笆围起来,需要多少竹篱笆?  ①审题:从第一句话中读到什么?(靠墙)  ②画草图解答读一读问题,画一画,算一算  ③反馈  两次操作一拼一剪。拼――周长会因为拼接处而减少,剪――周长增加。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进一步复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下图是有6个长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的图形,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5)小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个周长为16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玫瑰园,你能设计几种?  思考:周长16米,长()米,宽()米。  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你能画出几种?(每格边长为1米)  实物投影,算出周长进行检验  怎么思考,可以找出各种不同的画法呢?  回顾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除以2得到长和宽的和,再有顺序的一一列举,画出来也要计算检验周长是不是16米。  感受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可以有不同的长和宽。长和宽变了,长方形的大小和形状也有所不同。并让学生理解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正好是周长的一半。  四、总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的是长、正方形的周长。  2、我们应该运用长、正方形的特征来计算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所求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如果是间接条件,要首先把它转化为直接条件,再运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通过基础复习和延伸复习,每个学生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学生能正确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的处理方法。但在复习中,好象学生对长、宽、边长的变化带来周长的变化规律会判断,就此,我让学生用举例的方法,通过数据的变化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变化规律。这样,很多学生都能进行判断了。但如果问题出现多种可能,学生就很难全面的考虑问题,只能说说其中的一种情况而已。  我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学习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积极去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具:课件,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学具: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若干,方格纸一张,表格2张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原来这种题型一般在习题中出现。教材运用此题抛砖引玉,引起一线教师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但是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儿童的智慧往往产生于指尖上。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引导。在探究之前,教师要明确要求;探究之中,教师要注意方法指导;探究之后,及时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1、拼组练习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根据要求画一画。  (1)用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周长呢?  (2)3个呢?4个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一画简单的拼组图形,为探究活动中的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埋下伏笔,也可以了解在画图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2、揭示课题  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不断探究,获得新知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5:用16张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1)读题思意。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题,同桌交流题目意思。  (2)分析题意。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拼图形──求周长──比较周长  (3)让同桌同学再次互相说说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自读──分析──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道题的意思,要我们做什么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形成。  2、自主探究  (1)第一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是什么?(拼图形)是的,图形拼好了,接下来的两步就简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可以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  ②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要指导,适时点拨。  ③汇报展示  多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a.用小正方形拼的  b.在方格纸上画图的  c.直接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  学生摆出来的结果有: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  ④优化方法  请摆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摆法,实物投影出学生在方格纸上和随练本上画的草图。师:你更喜欢哪位同学的方法?为什么?(在随练本上画草图的方法更好)  ⑤分析画法  你最喜欢谁画的图,为什么?是的,他画的草图中还隐含着大智慧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a.摆成长16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我们可以说成摆了几行?每行几个?(摆成1行,每行16个。)  b.摆成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可以怎么说呢?  c.摆成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还可以怎么说呢?  d.思考:为什么不能摆成3行呢?  e.师:只有这3种拼法吗?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明白,只有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能确保正确解决问题。  ⑥再次尝试  你能不用摆,就直接画草图吗?我们来试一试。如果有12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长方形或正方形呢?  让很快画好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适当的表扬,让学生有信心,学会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呈现出不同的方法,了解在练习本上画图的优点,掌握运用画图来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只有序思考,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通过提问:为什么不能摆3行呢?让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  (2)第二次探究  ①说清要求  我们已经用16张正方形的纸摆成了3种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接下来还需要做些什么呢?(计算他们的周长,比较他们的周长)那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吧!可以借助学具的帮忙。  ②自主探究  教师个别指导,点拨启发。  ③展示汇报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式有:  a.用数格子的方法,直接数出它们的周长。  b.数出它们的长和宽,计算出他们的周长。  c.用表格记录法。  (提醒学生,表格式不一定非得画表格,也可以像表格一样上下、左右对齐,就行了,简单明了,做起来速度快。)  ④思考分析  a.不管是运用了数的方法,还是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中,正方形的周长最短。)  b.12张边长1分米的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草图,我们已经画过了,你会比较它们的周长吗?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只有这三种拼法吗?你得到了什么结果?  c.课件同时出示两个表格。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小正方形个数一定的情况下,拼成的图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最短。  为什么呢?引导发现:拼组后,隐藏在图形内部的小正方形的边长越多,露在外面的边长就越少,图形的周长越短。  ⑤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表格来呈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表格中的结论让学生独立写出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采用了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充分体会表格的简洁性,美观性。通过整理,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条理性。  ⑥今天我们一起学到了许多知识,大家真是爱思考的孩子!其实这种拼摆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联系生活,内化新知  完成教材86页做一做。  通过动手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将12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拼组后的图形周长最短。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设计思路学以致用,数学来自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努力发现并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全课总结,有效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还知道了运用表格呈现答案,收获多多。通过几何直观,促进了学了空间观念的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读题和根据条件提问题的习惯。  2、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会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同学们,喜欢公园吗?老师今天带领大家到月湖公园去观赏,(出示课件)。公园里的花坛真漂亮。为了维护花坛里的花草,同学们准备为花坛装置护栏(显示护栏)。仔细观察这幅图(出示情景图),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学独立考虑后回答。)  生1:长方形花坛的护栏长多少米?  生2: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元?  师:这个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谁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生3:给正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师:要求“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可以先求什么?为什么?  生:可以先求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1)独立考虑。  师:你能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吗?不只要会算,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了一种算法,有没有两种、三种?先自身算算。(教师巡视指导)  (2)班内交流。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1:8+4+8+4=24(米)  师:哦,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围着加起来,算的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生齐答:周长。  生2:8+8+4+4=24(米)  生3:82+42=24(米)  师: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4:(8+4)2=24(米)  师:哦,这种方法有点不同,你能指着长方形花坛和大家说说你是先求的什么吗?  生4:我是先求的一个长加宽,再乘2求出两个长加宽,就是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这个同学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说说这位同学的想法?  (另一同学又说一遍。)  师:哦,这位同学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5:38=24(米)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5:因为两个宽是4+4=8,再加上两个长是8,就是3个8,所以可以用38来计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很独特,不错。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现在能求出给长方形花坛安上护栏,需要多少钱了吗?  生:242=48(元)。  (3)试一试。  计算下列各图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5  教学目标:  1、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  3、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同桌一份(小棒6厘米4根,4厘米8根,3厘米4根)  图片若干,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摆摆、想想、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学过了那些图形?  2、①你会用小棒围长方形吗?(出示长方形)真的会吗?那听清要求:一定要同桌合作,每根小棒代表长方形的一条边,围出的长方形要大小不同,看那对同桌是最佳搭档,又好又快?  ②发现特别快的,让他们说说你们怎么围的这么快?为什么你用两对一样长的小棒?  ③量一量你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几厘米?  3、指名介绍你摆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大约是几厘米?教师出示学生摆出的长方形的放大图,标出长和宽的长度。  4、那么要知道你围出的每个长方形的小棒的总长度是多少就是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你会算吗?那么我们先来算第一个。  ①可以在本子上写出算式,也可以同桌合作说说算法和想法  ②指答算式,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摆小棒帮助理解  ③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些?为什么你认为它要简便?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计算正方形的方法?得出公式:(长+宽)×2  ⑤对这个方法还有不理解的吗?  5、那就用这个方法计算另外2个长方形的周长,再出示学生的作业校对,说说想法。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刚才我们围了长方形,正方形你们会围吗?那就用小棒围出不同的几个正方形,开始围。  2、反馈摆出的正方形的边长(说出正方形的特征)(出示放大的图)  3、你们能算出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吗?选一个先算  ①
独立计算  ②
反馈说说计算方法,为什么乘于4?4哪来的?  ③
计算正方形的方法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形成公式:边长×4  4、独立用公式计算其他的正方形的周长,板演校对。  二、用用、练练、解决与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1、(出示课题)刚才我们计算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我们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计算周长。(出示花坛)要给花坛围上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该怎么办?(量出一条长和宽,算出周长)出示长和宽,你能算了吗?  3、(出示手帕)要给一块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镶上花边,需要多少长的花边?  4、在我们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地方需要计算周长的?同桌讨论,再汇报。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三、看看、算算、寻找影响周长的变化的因素  1、学生用8根小棒围成正方形,周长怎么算?独立计算,再投影校对。  2、如果移动两根小棒,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是多长呢?为什么?  3、那用这8根小棒,你能摆出普通的长方形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长?投影围出来  4、比一比,看一看,你发现什么?  5、(出示)长是15厘米,宽是8厘米,沿边减去5厘米以后,他的周长比原来减少了多少?  四、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作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6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  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  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的过程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要把学生推向采石场,令其主动地去探求寻觅知识。课堂无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学习理念、学习方法落实到细节处,那必定是有效的课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7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假如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动身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考虑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身的选择。大多数同学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师:假如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越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同学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同学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丈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8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猫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猫先生加菲(显示)和猫小姐凯蒂(显示)。它们俩可喜欢散步啦!加菲每天沿着这个长方形的绿色草坪走一圈,凯蒂则沿着这个正方形的湖面走一圈。这一天,它们却吵了起来,吵什么呢,原来,它们俩都说自己每天走得路多。  引导: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走得路多些?(学生猜测)  引导:加菲和凯蒂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加菲和凯蒂散步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板书)  二、新课展开  1.提问: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但在这里哪种办法比较合适呢。说说你的想法。(用绳子饶一圈太麻烦,有局限性;在不要求精确结果时用步测很好,这儿就不合适。  2.提问:加菲采用了先测量再计算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50米(板书),宽是40米(板书), 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讨论完成在自备本上。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可能有这四种:  (1)50+40+50+40=180(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  (2)50+50+40+40=180(米)先加两个长,再加两宽。  (3)50×2=100(米),40×2=80(米),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  5.提问:用这些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知道什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在小组里说说可以怎样算长方形的周长。  7.解决了加菲的问题,我们该帮一下凯蒂了,她量得正方形湖面的边长是45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两种算法:  (1)
45+45+45+45=180(米)  (2)
45×4=180(米)  说明:其实这两个算式之间还藏着一个有关加法和乘法的数学秘密呢,今后你们学了就知道了。  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8.谈话:原来,两人走得路一样多,通过科学地计算,加菲和凯蒂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握手言和,又成为了好朋友。  9.通过这件事,加菲对周长产生了兴趣。它来到篮球场(出示书上的图)。你们愿意跟加菲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  把书翻到63页,看看你的方法跟书上的哪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提问:加菲有点累了,球场服务员马上递上手帕,可他不急着擦汗,却问我们(显示:正方形手帕边长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口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深化,联系生活  过渡:掌握了方法,再难的.问题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就请你们用已掌握的方法再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口答。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那正方形呢?书上64页想想做做1、2两题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请你先动手量出每一题左边一个长方形和左边一个正方形需要的数据,再计算。(不出示第1.2题,看书)  3.生活中经常需要求长方形的周长。这不加菲又想给它的镜子做做美化了(出示第4题)。学生抢答,说出算法。  4.星期天,我们的加菲又闲不住了,他去效外租了一块边长6米的正方形土地种花,考虑到这块地有可能被践踏,要在四周围栏杆,请你帮他算一算,栏杆一共长多少米?(电脑出示图片)  如果花圃的一边紧靠着墙壁,那栏杆长多少米?(出示卡片上的简易图)  5.出示第6题。动手拼一拼。(学生同桌试拼,交流时电脑演示拼的过程及结果)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学会了吗?  附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50+40+50+40=180(米)
(1)45+45+45+45=180(米)  (2)50+50+40+40=180(米)  (3)50×2=100(米),40×2=80(米),
(2)45×4=180(米)  100+80=180(米)。  (4)50+40=90(米)90×2=180(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9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正方形,并了解和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点,学会了测量长度,了解一些测量单位,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又为学生今后学习计算其它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了基础。  教材的设计是从联系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方法,从中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推理,归纳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总结出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推理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木棒4支(长、宽各一对)  四、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周长”概念为探索“周长的计算”的活动予做准备。  2、让学生分小组摆出一个长方形。  3、教师提出探索活动的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师:你能求出所摆出的长方形的'周长吗?这是我们师生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师:板书:长方形 的周长)  (二)分级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提出要求:先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再通过不同的方法算出它的周长,请小组的记录员做好记录。  意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  2、学生分组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意见:  (1)长+宽+长+宽  (2)长×2+宽×2  (3)(长+宽)×2  意图:通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法得出探索结果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总结规律。  1、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通过投影仪,说自己小组探索结果(教师边板书上来)  2、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板书:长方形周长=(长+宽)×2)  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最简捷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聚合思念能力。  练一练:  学生在所发练习纸上做练习  计算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图略)  (1)长方形长12厘米,宽8厘米。  (2)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的认识,初步形成能力。  (四)自我探究,扩展认识。  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探求正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  边长6厘米(图略)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探求结果,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将课题补充完整)  意图: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同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五)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意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中深化知识,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灵活训练,发展思维  比较下面的两个图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吗?(用投影仪)  意图:通过平移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长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2、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周长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的拼剪引起的周长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谁能说说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你能整理成下列这张表吗?  图形  相同点  不同点  边  角  四条边关系  周长计算公式  长方形  正方形  2、什么叫图形的周长?  师:用手指一指课桌面和长方形纸(学生人手一张)的周长。(学生用手指周长。)  二、引导探究,质疑拓展  1、要知道这张长方形纸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板书长25cm,宽20cm。)  在纸上计算周长。  一学生板演,完成后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2、谁能在这张长方形纸上找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说说理由。(学生操作)  为什么用宽边去比?  3、教师将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贴在黑板上。  4、要想知道这张正方形纸的周长,怎么算?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师:剪下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怎么求?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两个解法不同的学生板演,再交流方法。)  6、仔细观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你发现了什么?  (1)为什么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一个图形的周长要长呢?(同桌讨论后再交流)  (2)假如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想一想,周长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巩固深化,应用延伸  1、列式计算。  (1)动物园里有一个养水禽的正方形水池,四周围了栏杆,共长60米,水池的边长是几米?  (2)用木条做一个长方形镜框,长48厘米,宽比长短8厘米,这个镜框至少需要木条几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花园,四周围了136米长的竹篱笆,宽边篱笆长30米,长边的篱笆有几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2、考考你。  把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画一画)你能算出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吗?  多种方法分别请学生上来板演,讲解思考过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2  本节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这几种图形的周长。  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  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以上的教学环节,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努力实践了发展为本,主动参与,重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的教学理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3  教学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现代小学数学》第五册79~80页)。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推导、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归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  电脑课件,长方形铁丝框,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图形的纸片,火柴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二、引入课题:  (出示)做这样一个长方形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实际是求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出示课题。  三、展开与讨论:  先请你们试一试。(电脑出示例1)  [例1]你能求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周长吗?怎样列式?(三角形逐一出示)  学生列出算式:  4+5+6=15(cm)  5+5+4=14(cm)  6+6+6=18(cm)  5×2+4=14(cm)  6×3=18(cm)  讨论:都是求三角形的周长,为什么有的只能用一种方法?而有的可以用两种方法呢?  四、探索与归纳: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电脑出示,学生拿出学具)请你量一量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长5cm,宽3cm)  小组讨论: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由各组汇报得出):(1)5+3+5+3=16(cm)  (2)5+5+3+3=16(cm)  (3)5×2+3×2=16(cm)  (4)(5+3)×2=16(cm)  (由电脑演示每种算式的推理过程)  提问: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根据生答板书):(5+3)×2=16(cm)  提问: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括号里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2?  小组讨论:你能根据第四种算法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2、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引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你能根据公式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电脑出示)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7+5)×2=24(cm)  (电脑演示:把长方形的长减少1cm)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6+5)×2=22(cm)  (电脑演示:再把长方形的长减少1cm)求周长。  由学生列出算式:  (5+5)×2=20(cm)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由学生列出算式:  5×4=20(cm)  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是一个什么图形?  根据这种简便的算法,你能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试一试。  利用公式计算周长。(单位:cm)  4、看书79~80页。  5、质疑。  提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释疑)  提问:要想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要想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五、巩固和提高:  1、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10+5×2=30(厘米)( )  (2)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3×4=12(厘米)( )  (3)一个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10厘米,周长是10×2=20(厘米)( )  讨论:(出示图片)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相等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  是不是所有长、宽不相等的长方形,周长都不相等呢?  下面请你们动手摆一摆。  2、用14根火柴摆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四人一组,把各种形状的长方形都摆出来)  提问:这些长方形的周长哪个长?(一样长)为什么?(都是用14根火柴摆成的)  引申:把(3)号长方形其中两根火柴平移成下图:(演示)  提问:改变后的图形和原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为什么?  想一想,是否还可以改变成别的形状而周长不变?  (学生再次动手摆)  3、口答书81页第③题,看下图,求(1)、(2)、(3)、(4)号正方形的周长。(单位:cm)  4、(电脑出示)下图中,每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共多少?  把这两个正方形合并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  (电脑演示合并过程)  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  (4×2+4)×2=24(cm)  4×3×2=24(cm)  4×4×2-4×2=24(cm)  4×6=24(cm)  4、游戏:找朋友。(周长相等的是朋友)  老师依次出示(a)、(b)、(c)号图形,学生从(1)~(7)号图形中找与老师出示的图形周长相等时,就用手势表示图形的编号,如果有两个答案,那么可以举双手。  六、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  书81页练一练5题留作思考。  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如果要铺上地毯,要计算地毯的长度,你应该怎样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4  1、抓住学生的兴趣教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课堂上,教师将制作的两张卡片出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提出问题:为了使卡片变得更漂亮,把卡片四周镶上彩带,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  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是对的,学生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整节课始终围绕着这两张卡片展开教学,学生以这条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得到,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能把握这个契机,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鼓励学生动手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再动笔算一算,求出卡片的周长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而不是包办代替,恰到好处的进行引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师生互动不够。虽然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有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是在学生汇报时使交流讨论更充分,更深入。  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并且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总结时总的评价都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提起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相关文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12-1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反思01-0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01-0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教学反思09-13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09-2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范文09-06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反思01-0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9-26《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11-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上册几何证明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