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的理解与看法


2022-12-21 09:32
来源:
金台资讯发布于:北京市
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原创稿
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
本期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真理性、时代性、实践性。它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深刻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何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理论圆桌会集纳近期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与大家一起学习。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撰文提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天下情怀,从全世界、全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刻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鲜明指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一经提出,就在指引实践中不断彰显真理力量,在团结合作中不断收获广泛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实践路径、创造了根本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发展顺应了世界大势和人类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贡献了中国方案,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指明了正确道路。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琨撰文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既追求丰衣足食,又追求人格尊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的义利观,秉持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价值取向,追寻的是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高远理想,构建的是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同世界。
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徐秀军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十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性成就,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谋划了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方略。
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战略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一重大判断明确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新方位。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影响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互交织,世界面临新的动荡变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也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无比的艰巨性,需要各国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同时,日益增长的全球性挑战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此背景下,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这彰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民主动性与历史能动性。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各国人民终将做出正确的选择,行天下之大道,不断凝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这才是国际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大势。
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龚云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是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引领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力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目标和方向,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前提和路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杨金卫在文章中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福祉,提出的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展现了我们党胸怀天下、面向未来的宽阔胸襟。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致力于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风险挑战,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推动世界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谱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崭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学习时报、解放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人类社会走向世界历史,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社会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几乎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被卷入世界发展体系中,世界历史的趋势和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全球范围内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凸显。过去具有全球性特点的现代化模式,都试图用一种统一的样板去改造别人,看似是为其他国家好,实质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是狭隘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事实证明最终是行不通的。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新的文明形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人类前途命运之问的中国方案,是引领世界大局大势的光明坦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这突出反映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高度统一,集中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格局和高远追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外交作为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同国家的整体实力、对外战略和安全需求等相匹配,最大限度为国家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弱国无外交”,卑躬屈膝、丧权辱国的旧中国外交,深深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扫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在国际上树立起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大国必须有大外交,一个国家要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强国,其外交理论和实践必须跟上强起来的步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外交事业的分量和地位愈加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不断推动外交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外交如鲲鹏展翅,在国际风云激荡中翱翔,尽显大国特色、大国风范、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奏响中国最强音。“正义旗”越举越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类前途终归光明。但天下并不太平,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抬头,给世界和平与发展蒙上了阴影。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朋友圈”越来越大。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40多次,足迹遍及五大洲70多个国家,在国内接待1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开展“云外交”,同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话达180多次,以视频方式出席重大外事活动80多场。精彩纷呈、气势恢宏的元首外交,为我国外交布局全面拓展提供了战略引领,推动形成更为全面、更为坚实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截至2023年8月,我国已经同18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国际上铁杆朋友越来越多。“大国范”越来越足。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累计向近17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在全球抗疫进程中,中国第一时间开展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同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分享疫情防控和诊疗方案,向34个国家派出38支医疗专家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这些实实在在的善行义举,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带去了福祉,彰显了中国负责任、讲道义、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潮流,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深入推进,这一重大理念日益转化为实际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这是我国晋代思想家傅玄的一句名言,精辟阐释了公心公道的作用。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一年多来,乌克兰危机牵动着国际社会的神经。中国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始终站在和平和正义一边,主张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呼吁各方坚持政治解决的大方向,通过对话协商寻求乌克兰问题的全面解决。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同世界各国一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美好世界。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5万列中欧班列是指中国开往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快速货物班列,共有东中西3条运行线路。2011年3月19日首趟中欧班列成功开行,截至2023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7.5万列。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以及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重要方式。进博会成为世界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是我国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进博会从2018年开始,目前已举办5届。进博会的影响不断扩大,促进了世界各国经贸交流合作,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推动了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000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里对大国有这样的描述:“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说的是大国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天下河流才能交汇于此。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以“四海一家”的宽广胸怀,广交天下朋友,推动与各方关系全面发展,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853.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5.2%,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2万亿元,较上年增长6.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7.2%。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推动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为全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当今世界,受国际力量消长变化的影响,全球治理赤字现象突出。发达国家一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让渡更多权力,造成了全球治理的供需失衡。破解全球治理赤字,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解决共同的问题呼唤共同的价值。这种共同价值一定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超越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差异,具有最大包容性和认可度的价值公约数。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都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了深刻阐述。这一重大理念,蕴含着中华文明四海咸辉、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体现着不同文明价值追求的共通点,给动荡变革的世界画出最大同心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价值根基。“中法文化之春”搭起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中法文化之春”创立于2006年,旨在推动中法两国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增进两国民众的友谊和对彼此文化的了解。经过17年的发展,“中法文化之春”已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23年的“中法文化之春”,超过65个文化项目在中国20多个城市开展,涵盖音乐、戏剧、电影以及沉浸式数字创作等领域的200多场交流活动。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系,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犹如空气和阳光;发展是各国的第一要务,是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前提;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的基石,事关国际关系的道义基础;民主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其本意是要求实行多数人的统治;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这3个“共同”,集中体现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企盼,也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我们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要搞价值观输出,与某些国家鼓吹的所谓“普世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体现了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普世价值”仅代表部分西方国家的利益,依靠强行输出。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自由民主”,不存在唯我独尊的“普世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和行为准绳的,其理论基础是共识性的、不是独断的,实践基础是包容性的、不是排他性的,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从根本上符合世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前进方向。从现实看,某些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肆无忌惮推行干涉主义,热衷颠覆别国政权,培植地区代理人,在别的国家和地区制造混乱,导演了一系列“颜色革命”,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政治动荡、经济凋敝、社会混乱、民生困苦。这充分说明,所谓的“普世价值”只是某些国家的一厢情愿,给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并不是什么“福音”,而是无穷无尽的深重灾难。只有建立在广泛共识、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价值观,才能真正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为前提的,主张在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点,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存的过程中发现共通性。中国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最大限度汇聚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为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事业燃起更加炽热的奋进之火。“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当今时代,我们也前所未有地身处一个矛盾集中的世界之中,既面临巨大的挑战,又充满无限的希望。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一道,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编 辑丨鱼 跃校 对丨阿乙牙校 审丨窜天猴来 源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客户端投稿邮箱丨tswxcb@yntswxcb.wecom.work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