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目的基因表达中的诱导现象是指的过表达还是抑制,均促进增殖基因表达中的诱导现象是指的增殖,这说明什么?

首页
基因工程知识点全');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538', container: s, size: '870,95',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0] = 1;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push({ id: '6307742', container: s, size: '890,100', display: 'inlay-fix' });
_dpData[1] = 1;
})();
剩余
0
页未读,
请下载后查阅
模板内所有元素均可修改,下载资源和展示一致,若部分包含公式及动画文件展示乱码,仍可放心使用,下载后无此问题[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联系邮箱isharekefu@iask.cn。资料中的图片、字体、音乐等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中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广告使用和商用。
已收藏至个人中心
点击个人中心可查看
评价有礼
细胞凋亡检测论文中医学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 “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 (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参考文献[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15] 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 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下页带来更多的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学科面临的困境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学科长处面面观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大胆尝试,推陈出新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摆脱束缚,发挥优势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保持特色,强化经典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适应现状,弥补不足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参考文献[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正虚为本,瘀血为标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辨证治疗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专法治疗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参考文献[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细胞也是为了维持体内的环境稳定,遵循自身的发展顺序,自己结束生命的过程。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账号,外文文献数据库下载,seek68数字图书馆整合众多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资源,有Pubmed 、ProQuest 、SD、ACS,RSC,Springer,ieee、nature、wiley 等多种外文数据库,中外学术数据库资源几乎应有尽有、、、看名字、进导航、用检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望采纳,谢谢细胞凋亡论文文献检索策略:褪黑素*细胞凋亡*保护作用维普、万方的高级检索与cnKI里标准检索都差不多,检索时,建议将褪黑素、细胞凋亡可以放在题名字段下,保护作用放在主题字段。维普下载的题录信息如下: 1/5【题名】褪黑素对离体帕金森病模型黑质NF-KB表达及黑质细胞凋亡的影响【作者】邢红霞 彭海 刘敏 王玉梅 朱红灿【刊名】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8(1)【机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南卫辉45310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神经内科,湖北武汉43002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450052【ISSN号】1006-2963【CNNO号】11-3552/R【馆藏号】98536X【关键词】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黑质细胞 凋亡 核因子-kB p65【分类号】【文摘】目的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T)对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制造的离体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模型的影响。方法将14只大鼠分成假手术组、MT组和对照组3组,MT组大鼠经腹腔连续3d注射MT,另两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MT组和对照组分别取脑片置于含6-OHDA的人工脑脊液中孵育2h。应用TUNEL法、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黑质细胞凋亡的数量并检测黑质细胞NF-kBp65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黑质细胞凋亡,MT组较对照组黑质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且黑质细胞NF—KBp65的表达也有所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对离体PD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抗凋亡。2/5【题名】褪黑素对巨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作者】周敏 徐酉华 李晓辉 李晓静 徐鸣 杨默【刊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18)【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重庆400014 成都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成都610014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香港【ISSN号】1000-5404【CNNO号】50-1126/R【馆藏号】92156X【关键词】褪黑素 巨核细胞 凋亡 AKT ERK【分类号】 【文摘】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el)对巨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巨核细胞细胞株CHRF-288-11去血清诱导凋亡,加或不加Mel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指标:AnnexinV/PI、Caspase-3和JC-1,并与正常组和TPO组比较。同时检测信号通路AKT、ERK1/2,了解其参与保护作用的机制。结果Mel 200nmol/L作用72h后,CHRF细胞AnnexinV/PI、Caspase-3和JC-1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分别由42.9%、29.5%、47.7%降至31.7%(P〈0.05)、21.8%(P〈0.05)和37.2%(P〈0.05)。其中,JC-1的表达与TPO组(20.7±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nnexin V/PI、Caspase-3的表达与TP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Mel后CHRF细胞的磷酸化AKT、ERK1/2水平明显增高,分别由(5.9±0.1)%、(6.1±0.4)%升至(9.5±0.1)%(P〈0.05)、(9.3±0.5)%(P〈0.05)。结论Mel可抑制巨核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通过AKT、ER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5【题名】褪黑素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微血管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作者】夏培金 宋迎香 李文桐 邹俊杰 石勇铨 刘志民【刊名】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7)【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0003 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杭州310014【ISSN号】0258-879X【CNNO号】31-1001/R【馆藏号】91242X【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大鼠模型 保护作用 细胞凋亡 微血管 褪黑素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链脲佐菌素【分类号】【文摘】目的:观察褪黑素(Me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微血管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体质量和血糖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组、小剂量Mel组[0.5mg/(kg·d)]、大剂量Mel组[10mg/(kg·d)]。另设正常对照组(7只)。干预12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NF-κB、bcl—2、Bax的表达;图像分析仪测定阳性面积,计算出其表达量。4/5【题名】大鼠供心保存期间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作者】高思海 潘铁成 杨辰垣【刊名】中医杂志.2004(2)【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心外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 430030武汉【ISSN号】1001-1668【CNNO号】11-2166/R【馆藏号】90115X【关键词】器官保存 心脏移植 大鼠【分类号】【文摘】目的探讨大鼠供心保存期间心肌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 8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 4℃StThomas液中加入褪黑素(0 .1mmol/L)保存大鼠心脏 ;对照组单用StThomas液保存。分别于保存 4、8、12、2 4、3 6h后 ,各取出8只供心 ,TUNEL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以心肌凋亡阳性细胞数占总心肌细胞数的百分比作为心肌细胞凋亡指数。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 ,凋亡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各时间点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细胞死亡是指人体中众多细胞组织的的消亡并且会造成对组织中其他细胞的潜在伤害。 这是由于身体内的蛋白酶中的一种叫胱门蛋白酶的物质所引起的,胱门蛋白酶以类似计算机程序中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存在于体内,并且涉及到一种叫PCD的物质。细胞死亡现象是由于活跃的半胱天冬酶所引起的典型的生态变化所造成的,比如细胞的萎缩,染色体的不断缩减,直至染色体消亡。细胞组织死亡后,被其他组织所吞噬,(其他组织包括肝脏中的K细胞,以及星状肝细胞),这不会造成生理上的不良反映和炎症。(3)病理学中肝细胞的死亡会伴随一些身体炎症的出现,例如中性白细胞的浸入会加速肝脏中星状细胞的活动。(4)A Canbay,S Friedan and G J Gores,细胞的死亡会引起肝脏的损伤以及纤维症
( 出自 肝脏病学)。。。。。下面的估计就是原文的出处了,虽然我不是学医学的,但是感觉我给你翻译的这段话你应该能看明白了,反正我是明白了。杀杀
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文献总结~
TBK1在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抑制RIPK1驱动的细胞凋亡和炎症
衰老是遗传性和偶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尚不清楚衰老如何与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以促进神经退行性变。文章研究了TBK1的部分功能丧失,这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和额颞痴呆(FTD)合并症的主要遗传原因,如何导致年龄依赖性神经变性。
长期以来,坏死(Necrosis)被认为是在恶劣环境下细胞的被动死亡方式,而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Apoptosis)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途径发生。
这篇文章主要借由两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研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主要导致运动神经元变性、肌肉萎缩;
额颞叶痴呆(FTD)临床特征是行为异常、语言功能障碍、额叶颞叶逐渐退化;
这两种相关的疾病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特征。普遍病理学特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并且平均发病年龄在50~65岁之间,具有突变的个体可能无症状地生活到中年;
衰老是遗传性、偶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它与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因素有哪些还在深入研究中,目前的研究现状:
程序性坏死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增加有关
RIPK1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介导神经炎症中起着核心作用;
TAK1 (TGF-β-activated kinase 1) 通过抑制性磷酸化,或者通过激活MK2和IkB两种激酶来抑制RIPK1的表达;
TAK1对RIPK1的抑制作用丧失,使细胞在受到TNF-α刺激后直接凋亡,也叫RDA (RIPK1-dependent apoptosis);
RIPK1的激活导致RIPK3激活,进而使MLKL磷酸化,发生坏死性凋亡;其年龄依赖性激活导致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尽管坏死已参与介导包括ALS,AD和MS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研究,RDA在介导这些疾病中的作用尚待揭示。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Tbk1基因以及RIPK1的相互作用,以及TBK1的降低如何促进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
文章首先使用Tbk1基因杂合小鼠进行杂交,在总数相同的情况下,观察各种基因型的小鼠数量,第一列是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推测的期望数,第三列是实际观察到的小鼠数量,可以发现tbk纯合和杂合子显示出1比2的比例,但是纯合缺失的小鼠数量为0,这说明TBK1纯合缺失的小鼠具有胚胎致死性。接下来文章引入了RIPK1D138N突变,这个突变可以让RIPK1激酶失活。最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只要引入了D138N突变的小鼠,无论杂合还是纯合,都可以存活,但是如果未引入使RIPK1失活的D138N突变,小鼠仍然具有胚胎致死性,这个结果说明TBK1缺失的小鼠的RIPK1激酶会激活,并导致小鼠胚胎致死。
文章对于TBK1缺失的小鼠胚胎进行了分析。首先在胚胎切片中观察到严重的肝变性,tunel分析也显示tbk1缺失的小鼠中发现了细胞凋亡的标志。同样的细胞凋亡标志还有caspase-3(CC3)一种细胞凋亡中非常关键的蛋白酶。但在tbk1未缺失的细胞,以及tbk1缺失,但引入了ripk激酶失活突变d138n的样本中显示正常。这个结果表明tbk1缺失的细胞会导致严重的细胞凋亡,但是如果使ripk1激酶失活就能够阻止凋亡。
同样文章发现,跟tbk1未缺失的样本相比,tbk1缺失的胎肝中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水平增加,炎性因子的升高会引起多种凋亡或者衰竭表现。而同样导入使ripk1失活的突变后,这些因子都显示出正常水平。以上结果表明,Tbk1 -/-小鼠中,RIPK1激酶活性的异常激活会导致胚胎死亡,可能跟多种细胞凋亡因子或炎性因子的升高有关。当ripk1失活时凋亡被抑制。这种凋亡可以认为是ripk1依赖性的细胞凋亡另外,文章研究了在tnfα诱导下,野生型的mef和tbk1缺失的mef中细胞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含量,发现tbk缺失会导致这些因子增加大于倍,而抑制ripk1可以减少这些因子的含量,但敲除ripk3对其的抑制作用没有抑制ripk1有效。这个结果说明在tnfα诱导下,ripk1依赖性凋亡其实跟炎性细胞凋亡相关Nec-1 s阻断了TNF-α在Tbk1 -/- MEFs中诱导的FADD和RIPK1的相互作用
去磷酸化后,条带恢复
发现与TBK1共同孵育可显着降低RIPK1的激活,如p-RIPK1(S166)所示(图H)
我们可以看出质谱分析发现人RIPK1中的T189是TBK1介导的主要磷酸化位点
上图是一个蛋白结构,灰色是PKC也就是蛋白激酶C,蓝色是RIP1的结构,可以看到蓝色和灰色的结构高度重合,并且RIPK1的催化环中的D138残基和在激活环中的T189残基分别与PKC催化环中的D368和激活环中的T406占据相似的位置。PKC中的T406由于其在激活环中的位置而直接参与了激酶的底物识别,因此文章假设T189也可能直接参与底物结合。并设计了下面这个二聚体来验证。这个二聚体模型可诱导两个不同蛋白的结合。目的蛋白分别与DmrA和DmrC结合结构域融合,然后加入A/C异源二聚物配体(蓝色),诱导二聚化。
文章发现T189E和T189A RIPK1突变体均无催化活性
WT RIPK1的重新引入可以挽救Tbk1 -/-的敏感性。Ripk1 CrisprKO MEF对TNF-α诱导的RDA而言,T190A和T190E RIPK1均不能恢复这种敏感性。
重新引入WT RIPK1可以恢复Tbk1-/-; Ripk1CrisprKO MEF对TNF-α诱导的RDA的敏感性,但T190A和T190E RIPK1都不能恢复这种敏感性。
因此,TBK1对T190 / T189 RIPK1的磷酸化通过阻断RIPK1的反式激活而抑制了RIPK1。
文章内容也很多,第一部分的结果作为导读,后续的研究大家可以去看看文献~
Apoptosis is a common property of multicellular organisms to eliminate unwanted and potentially harmful cells [1] and [2].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机体的共同特性,用来消除多余的和有潜在威胁的细胞【1】和【2】This process is actively executed by specific proteases, the caspases, and occurs in a programmed fashion, thus also referred to as PCD.这个过程是通过特殊蛋白酶(胱门蛋白酶)执行的,并且在一个可程式化的方式下发生。因此,同样适用于PCD。Apoptosis is characterized by typ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mainly caused by caspase activity, such as shrinkage of the cell, condensation of chromatin,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cell into small apoptotic bodies. 细胞凋亡的特点在于典型的形态改变,主要是半胱天冬酶的活性造成的。比如细胞收缩,染色质的凝聚和细胞蜕变为凋亡小体。Apoptotic bodies are removed by phagocytosis, in the liver mainly by Kupffer cells and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 which is typically not accompanied by profou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in physiologic conditions [3]. 凋亡小体被吞噬作用移除(在肝脏里主要被库普弗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移除)在生理状态上,它并不是伴随着 深度发炎的后效应
同时发生。However, hepatocellular apoptosis in pathologic conditions may cause inflammatory reactions such as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resulting in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d liver fibrosis.但是,肝细胞的凋亡 在病理状态 下会导致炎症反应,例如 肝的星状细胞激活和肝脏纤化 所导致的 嗜中性粒细胞渗透。(review [4] A. Canbay, S. Friedman and . Gores, Apoptosis: the nexus of liver injury and fibrosis, Hepatology 39 (2004), pp. 273–278. Full Text via CrossRef
View Record in Scopus
Cited By in Scopus (136)[4]). 回顾参考文献4,和的文章《细胞凋亡:肝脏损伤和纤维化的联系》出自《肝脏病学》2004年39期 第273-278页……大概就是这样,希望你满意。哇塞脖子都硬了呵呵细胞凋亡研究进展论文3000字1..保存内环境的稳定。2.免疫的需要:部分老的淋巴细胞凋亡,为新生免疫细胞创造下更大的生存空间,提高抗病能力。3.发育的需要:比如蝌蚪在向青蛙的转变过程中其尾部细胞凋亡。4.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和空间,为细胞的更新换代做准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关于细胞的衰老与凋亡的研究进展怎么写细胞死亡是细胞衰老的结果,是细胞生命现象的终止。包括急性死亡(细胞坏死)和程序化死亡(细胞凋亡)。细胞死亡最显著的现象,是原生质的凝固。事 实上细胞死亡是一个渐进过程,要决定一个细胞何时已死亡是较因难的。除非用 固定液等人为因素瞬间使其死亡。那么,怎样鉴定一个细胞是否死亡了呢?通常 采用活体染色法来鉴定。如用中性红染色时,生活细胞只有液泡系染成红色,如 果染料扩散,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染成红色,则标志这个细胞已死亡。细胞衰老的研究只是整个衰老生物学(老年学,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所 谓衰老生物学(biology of senescence)(或称老年学,gerontology)是研究 生物衰老的现象、过程和规律。其任务是要揭示生物(人类)衰老的特征,探索 发生衰老的原因和机理,寻找推迟衰老的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延长生物(人类) 的寿命。多细胞有机体细胞,依寿命长短不同可划分为两类,即干细胞和功能细 胞。干细胞在整个一生都保持分裂能力,直到达到最高分裂次数便衰老死亡。如 表皮生发层细胞,生血干细胞等。7901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在胚胎发育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多余的和已完成使命的细胞,保证了胚胎的正常发育;在成年阶段通过细胞凋亡清除衰老和病变的细胞,保证了机体的健康。和细胞增殖一样细胞凋亡也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在这一节我们就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作简要的介绍。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胞外信号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caspase、一条是通过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caspase。这些活化的caspase可将细胞内的重要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一、凋亡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细胞凋亡的调控涉及许多基因,包括一些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研究较多的有ICE、Apaf-1、Bcl-2、Fas/APO-1、c-myc、p53、ATM等。1.Caspase家族Caspase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当于线虫中的ced-3,这些蛋白酶是引起细胞凋亡的关键酶,一旦被信号途径激活,能将细胞内的蛋白质降解,使细胞不可逆的走向死亡。它们均有以下特点:①酶活性依赖于半胱氨酸残基的亲核性;②总是在天冬氨酸之后切断底物,所以命名为caspase(cysteine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方便起见本文称之为凋亡酶;③都是由两大、两小亚基组成的异四聚体,大、小亚基由同一基因编码,前体被切割后产生两个活性亚基。最早发现人类中与线虫ced-3同源的基因[1]是ICE,即:白介素-1 β转换酶(Interleukin-1 β-converting enzyme)基因,因该酶能将白介素前体切割为活性分子,故名。通过cDNA杂交和查找基因组数据库,在人类细胞中已发现11个ICE同源物[2],分为2个亚族(subgroup):ICE亚族和CED-3家族(图15-6),前者参与炎症反应,后者参与细胞凋亡,又分为两类:一类为执行者(executioner或effector),如caspase-3、6、7,它们可直接降解胞内的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引起凋亡,但不能通过自催化(autocatalytic)或自剪接的方式激活;另一类为启动者(initiator),如caspase-8、9,受到信号后,能通过自剪接而激活,然后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如caspase-8可依次激活caspase-3、6、7。细胞中还具有caspase的抑制因子,称为IAPs(inhibitors of apoptosis proteins),属于一个庞大的蛋白家族。它们能通过BIR结构域(baculovirus IAP repeats domain)[3]与caspase结合,抑制其活性,如XIAP。图15-6:ICE家族成员 A:3类caspase:蓝色参与炎症反应,红色为执行者,绿色为启动者;B:caspase-3的结构模型;C:caspase-3的活化过程 引自Katja C. Zimmermann等20012.Apaf-1Apaf-1被称为凋亡酶激活因子-1(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在线虫中的同源物为ced-4,在线粒体参与的凋亡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该基因敲除后,小鼠神经细胞过多,脑畸形发育。Apaf-1含有3个不同的结构域:①CARD(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结构域,能召集caspase-9;②ced-4 同源结构域,能结合ATP/dATP;③C端结构域,含有色氨酸/天冬氨酸重复序列,当细胞色素c[4]的结合到这一区域后,能引起Apaf-1多聚化而激活。Apaf-1具有激活Caspase-3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又需要细胞色素c(Apaf-2)和caspase-9(Apaf-3)参与。Apaf-1/细胞色素c复合体与ATP/dATP结合后,Apaf-1就可以通过其CARD结构域召集caspase-9,形成凋亡体(apoptosome),激活caspase-3,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3.Bcl-2家族Bcl-2[5]为凋亡抑制基因,是膜的整合蛋白,其功能相当于线虫中的ced-9。现已发现至少19个同源物,它们在线粒体参与的凋亡途径中起调控作用,能控制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等凋亡因子的释放。Bcl-2家族成员都含有1-4个Bcl-2同源结构域(BH1-4),并且通常有一个羧端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region ,TM)。其中BH4是抗凋亡蛋白所特有的结构域,BH3是与促进凋亡有关的结构域。根据功能和结构可将Bcl-2基因家族分为两类(图15-7),一类是抗凋亡的(anti-apoptotic),如:Bcl-2、Bcl-xl、Bcl-w、Mcl-1;一类是促进凋亡的(pro-apoptotic),如:Bax、Bak、Bad、Bid、Bim,在促凋亡蛋白中还有一类仅含BH3结构,如Bid、Bad。虽然Bcl-2蛋白存在于线粒体膜、内质网膜以及外核膜上,但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外膜,它拮抗促凋亡蛋白的功能。而大多数促凋亡蛋白则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一旦细胞受到凋亡因子的诱导,它们可以向线粒体转位,通过寡聚化在线粒体外膜形成跨膜通道 ,或者开启线粒体的PT孔,从而导致线粒体中的凋亡因子释放,激活caspase,导致细胞凋亡。胞质中的促凋亡蛋白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被激活,包括去磷酸化,如Bad;被caspase加工为活性分子,如Bid;从结合蛋白上释放出来,如Bim是与微管蛋白结合在一起的。图15-7 Bcl-2家族 引自Katja C. Zimmermann等20014.FasFas又称作APO-1/CD95,属TNF受体家族。Fas基因编码产物为分子量45KD的跨膜蛋白,分布于胸腺细胞,激活的T和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肝、脾、肺、心、脑、肠、睾丸和卵巢细胞等。Fas蛋白与Fas配体结合后,会激活caspase,导致靶细胞走向凋亡。5.p53是一种抑癌基因,其生物学功能是在G期监视DNA的完整性。如有损伤,则抑制细胞增殖,直到DNA修复完成。如果DNA不能被修复,则诱导其调亡,研究发现丧失p53功能的小鼠胸腺细胞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调亡反应和正常细胞相同,而对辐射诱导的调亡不敏感。6.myc在许多人类恶性肿瘤细胞中都发现有c-myc的过度表达,它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分化。 在凋亡细胞中c-myc也是高表达,作为转录调控因子,一方面它能激活那些控制细胞增殖的基因,另一方面也激活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给细胞两种选择:增殖或凋亡。当生长因子存在,Bcl-2基因表达时,促进细胞增殖,反之细胞凋亡。(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gene)是与DNA损伤检验有关的一个重要基因。最早发现于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患者,人类中大约有1%的人是ATM缺失的杂合子,表现出对电离辐射敏感和易患癌症。正常细胞经放射处理后,DNA损伤会激活修复机制,如DNA不能修复则诱导细胞凋亡。ATM是DNA损伤检验点的一个重要的蛋白激酶(参见第十三章第四节)二、Fas介导的细胞凋亡细胞表面的凋亡受体是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家族的跨膜蛋白,它们包括Fas(Apo-1/CD95)、TNFR1、DR3/WSL、DR4/TRAIL-R1和DR5/TRAIL-R2。其配体属于TNF家族,目前已比较清楚的是Fas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Fas具有三个富含半胱氨酸的胞外区和一个称为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图15-8)的胞内区。Fas的配体FasL(Fas ligand)与Fas结合后,Fas三聚化使胞内的DD区构象改变,然后与接头蛋白FADD(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的DD区结合,而后FADD的N端DED区(death effector domain)就能与Caspase-8(或-10)前体蛋白结合,形成DISC (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 )[6] ,引起caspase-8、10通过自身剪激活,它们启动caspase的级联反应,使caspase-3、-6、-7激活,这几种Caspase可降解胞内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图15-8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 引自Avi Ashkenazi and Vishva M. Dixit 1998Caspase 可激活名叫CAD(caspase-activated Dnase)的核酸酶,CAD能在核小体的连接区将其切断,形成约为200bp整数倍的核酸片段。正常情况下CAD存在于胞质中,并且与抑制因子ICAD/DFF-45蛋白结合,不能进入细胞核。Caspase活化后可以降解ICAD/DFF-45,释放出CAD,使它进入细胞核降解DNA。Fas/FasL系统在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参与免疫调节,活化成熟的外周T细胞主要通过Fas/FasL系统介导的细胞凋亡清除与自身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克隆和由自身抗原激活的细胞克隆,以限制T细胞克隆的无限增殖,防止对自身组织的损伤,即产生外周免疫耐受。淋巴细胞凋亡异常导致的免疫耐受失控,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其二是细胞毒T细胞(CTL)可以通过FasL诱导靶细胞凋亡,但遗憾的是,某些肿瘤细胞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从而逃脱免疫监控。三、线粒体与细胞凋亡细胞应激反应或凋亡信号能引起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作为凋亡诱导因子,细胞色素c能与Apaf-1、caspase-9前体、ATP/dATP形成凋亡体(apoptosome,图15-9),然后召集并激活caspase-3,进而引发caspases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在这里,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细胞色素c究竟通过哪一种途径释放到细胞质中,由于大部分凋亡细胞中很少发生线粒体肿胀和线粒体外膜破裂的现象,所以目前普遍认为细胞色素是通过线粒体PT孔或Bcl-2家族成员形成的线粒体跨膜通道释放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PT孔(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主要由位于内膜的腺苷转位因子(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ANT)和位于外膜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 dependent anion channel,VDAC)等蛋白所组成,PT孔开放会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和细胞色素c释放。Bcl-2家族蛋白对于PT孔的开放和关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促凋亡蛋白Bax等可以通过与ANT或VDAC的结合介导PT孔的开放,而抗凋亡类蛋白如Bcl-2、Bcl-xL等则可通过与Bax竞争性地与ANT结合,或者直接阻止Bax与ANT、VDAC的结合来发挥其抗凋亡效应。Bcl-2家族的结构和能形成离子通道的一些毒素(如大肠杆菌毒素)非常相似。插入膜结构中形成较大的通道,允许细胞色素c等蛋白质通过,这可能是细胞色素c释放的另一个途径。在线虫中ced-3和ced-4的缺失突变抑制所有发育阶段的细胞死亡。在哺乳动物中,尽管Apaf-1基因缺失的小鼠没有caspase活化,但除了神经细胞过多外,大多数器官发育是正常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随细胞色素c释放的蛋白还有Smac(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核酸内切酶G( Endo G)。Smac能通过N端的几个氨基酸与IAPs(凋亡抑制蛋白)的BIR结构域结合,从而解除IAP对caspase的抑制;AIF[7]则引起核固缩和染色质断裂;Endo G可以使DNA片段化。可见即使在caspase不参与的情况下,由线粒体途径仍可引起细胞凋亡。在对Fas应答的细胞中,一型细胞(type I),如胸腺细胞,其caspase-8有足够的活性,被Fas活化后导致细胞凋亡,在这类细胞中高表达Bcl-2不能抑制Fas诱导的细胞凋亡。在二型细胞(type II),如肝细胞中,Fas介导的caspase-8活化不能达到足够的水平,因此这类细胞中的凋亡信号需要借助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来放大。活化的caspase-8将胞质中的Bid剪切,形成活性分子tBid(truncated Bid),tBid进入线粒体,导致细胞色素c释放,使凋亡信号放大。图15-9 细胞色素释放引起的凋亡 引自R. Chris Bleackley and Jeffrey A. Heibein 2001我们不看出线粒体既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也是细胞的凋亡控制中心,可是为什么线粒体会担负起如此重要的双重功能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类生长因子都可以促进葡萄糖转运和己糖激酶等向线粒体转运、加速能量生产,相反地剥夺生长因子后,细胞氧消耗降低、ATP合成不足、蛋白质合成受阻,最后细胞走向死亡。由于这一方面的资料较少,目前还很难作出一个较好的解释,只能留在以后再完善。--------------------------------------------------------------------------------[1]Horvitz实验室的袁均英1993年发现哺乳动物ced-3的同源物为白介素-1-β转换酶(ICE)。[2] 哺乳动物中已发现14个。[3] 最早在细菌和病毒中发现。[4] 是线粒体内膜的外周蛋白,呼吸链中的两个可移动组分之一,位于膜间隙,释放到细胞质中会引起细胞凋亡。[5] 是一种原癌基因,名称来源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最早由Tsujimoto(1985)从伴有14、18染色体易位的淋巴瘤细胞中发现,在正常人体内位于18号染色体,在患者易位于14号染色体。[6] Kischkel等1995发现Fas活化时可以与至少4种蛋白相连,分别称为CAP1(Cytotoxicity-dependent APO-1 (Fas/CD95)-associated proteins 1)、CAP2、CAP3和CAP4,这4种蛋白与活化的Fas受体一起被称为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 DISC)。随后的研究证实CAP1和CAP2是不同形式丝氨酸磷酸化的FADD蛋白,CAP3和CAP4实际上就是活化的caspase-8。[7]是一种依赖于黄素的一种氧化还原酶,目前还不清楚其作用机制。这位美女科学家的水平非常高,而且她的论文研究还实现了很多项世界级的突破,她本身的成长之路也非常的励志,是一个非常强的女科学家。前几天,有个很火的女科学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她就是杨红樱。29岁的杨红樱,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今年3月16日的一次学术活动中,杨红樱获得了《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奖金是100万元人民币。杨红樱这位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就没有这么好运,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6年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文章过 SCI的女性成员。在2017年10月12日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当时杨红樱才29岁杨红樱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自然·生物技术》2019年度华人青年科学家奖的女性科学家之一——首位获奖华人科学家。杨老师虽然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普通学生,但是她的成绩却很不错。她也是近年来美国 NIH、 NATO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中国学生。杨红樱从上大学开始,就有机会参加 NIH、 NATO等国际知名学术组织,还多次参与学术活动。并且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不少于60次。杨老师目前已经有2篇文章被发表。杨红樱在2017年的研究中,主要研究细胞凋亡和转录调控领域,并用 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系统——K-Methods,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获得细胞死亡的相关信息。 据了解,K-Methods会将研究对象产生的大量基因组碎片切割成成千上万个单独或群体,从而影响目标 DNA序列。杨红樱团队经过了长期的系统、深入的实验研究,最终证明了K-Methods可以有效地诱导细胞凋亡和转录。指的就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和细胞坏死有很大的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是可以由基因自己去进行控制,所以对于身体没有太大的损伤。细胞凋亡信号传途径研究论文我来介绍一下吧一种称为外在途径(extrinsic pathway),由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如Fas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引发;另一种称为内在途径(intrinsic pathway)或线粒体途径(mitochondrial pathway),由许多应激条件、化学治疗试剂和药物所起始(Nicholson, 1999;Denault和Salvesen,2003);第三种途径是内质网应激所导致的caspase-12的活化,从而导致凋亡。
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到生物帮那里了解的,有时间的话你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应该会有帮助的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 (
) 看一下,那里有详细介绍细胞凋亡的途径
细胞凋亡是机体维持自身稳定的一种基本生理机制,是有许多基因产物及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有序的细胞自我消亡形式。通过细胞凋亡,机体可消除损伤、衰老与突变的细胞来维持自身的稳态平衡和各种器官及系统的正常功能。由于细胞凋亡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及病理现象,所以在其发生的3个阶段中涉及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调控。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受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是细胞核受某些特定信号刺激后进行的正常生理应答反应,然后凋亡的细胞将被吞噬细胞吞噬。经研究发现,不管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凋亡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1]。是因为细胞死亡往往受到细胞内的某种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的。也会因为它的失调,机体也会失去稳定性,引发人类疾病如肿瘤、免疫系统等疾病[2]。由于它保证多细胞生物的健康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其途径的广泛深入的研究,成为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其凋亡的途径不是很清楚,本文从多个方面概述了细胞凋亡途径。1 细胞凋亡形态学上的特征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1972年由Kerr教授根据形态学特征最先提出的[3],主要强调的是这种细胞凋亡是自然界中的生理学过程,是受基因调控的主动的生理性细胞自杀行为。为此,在形态学上把细胞凋亡分为3个阶段[3]:第一个阶段是凋亡的开始。此阶段只是进行数分钟, 细胞中所表现的特征是:微绒毛消失,细胞间接触消失,但是质膜保持完整性,线粒体大体完整,核糖体逐渐与内质网脱离,内质网囊腔膨胀,并与质膜发生融合,染色质固缩等等。第二阶段是形成凋亡小体。核染色质发生断裂,形成许多的片段,与一些细胞器聚集在一起,然后被细胞质膜包围,形成凋亡小体。第三阶段是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而其残留物质被消化后重新使用。细胞凋亡是一个主动性自杀过程,所以它是一个耗能的过程,需要ATP提供能量。其次此过程中质膜保持完整,内含物也不发生外泄。2 细胞凋亡的基本机制细胞凋亡的途径复杂,在不同环境、不同细胞或不同刺激的情况下,细胞凋亡的途径是不同的,而且细胞凋亡的信号途径具有多样性,这使得凋亡的发生及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细胞凋亡途径。
线粒体途径及调控线粒体为一双层膜围成的囊状结构,外膜与内膜间的空腔称为外室,由内膜包围的腔称为内室或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外膜通透性较大,而内膜通透性比较小。然而质子泵存在于内膜,它将基质内质子泵输入外室,从而形成横跨线粒体内膜的线粒体跨膜电位。线粒体跨膜电位的改变与许多的机制有关。Zamzami等[4]报道膜通透性改(permeability transition,PT)的孔位位于线粒体内外膜间,是一种由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该复合体由胞质的己糖激酶、外膜的peripheral bermdiazepine receptor (PBR)、电位依赖的阴离子通(voltage—depedentanion channel,VDAC)、外室的肌酸激酶、内膜的腺苷酸转运蛋(adeninenucleotide trans[cx:ator,ANT)及基质的亲环蛋白D(cyelophilin D)组成。通过实验证明,细胞凋亡时,PT孔开放,并且促进PT孔开放的物质可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PT孔开放的物质可阻止细胞凋亡。此外,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与Caspase家族也有关系。Caspase是一组存在于细胞质中具体类似结构的蛋白酶。它们的活性位点均包括半胱氨酸残基,能够特异的切割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Caspase主要负责的是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切割的结果是使靶蛋白活化或失活,并非完全降解。迄今为止,Caspase家族已有15种,其中Caspase-1和11主要负责白介素前体的活化,不直接参与凋亡信号的传递;Caspase-2,-8,-9,-10,-11主要负责对执行者得前体进行切割,从而产生有活性的执行者;Caspase-3,-6,-7主要负责切割细胞核内、细胞质中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目前很多研究表明Caspase-1和3与线粒体跨膜电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Fas/APO-1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研究证实。通过研究表明:所有动物细胞都具有类似的凋亡机制,蛋白酶Caspase在其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凋亡方式被称为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近几年来,还发现细胞中还存在Caspase不依赖性的细胞凋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引发的:由死亡受体起始的外源途径和线粒体起始的内源途径。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是1999年克隆的第一个能够诱导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的因子。在凋亡过程中,AIF从线粒体转移到细胞质内,进而进入细胞核,引起核内DNA凝集并断裂形成许多片段。最后,线粒体跨膜电位改变与Bcl-2有关。Bcl-2家族主要包括抑制凋亡的成员如Bcl-2、Bcl-W、Bcl-Xl等。Bcl-2是线虫抗凋亡蛋白Ced9的同源物。Bcl-2家族成员含有一个或者多个BH结构域,大多存在于线粒体外膜上,或受信号刺激后转移到线粒体外膜上。通过实验证明:Bax与Bcl.Xc调节细胞凋亡是依赖TM结构域.未激活的Bax与Bcl-XL存在于胞浆。Hsu等报道在胸腺细胞凋亡早期,Bax与Bal-XL的分布发生改变,从胞浆移到线粒体膜Bad因为没有TM结构域而分布于胞浆,与Bax和Bal-XL一样,当H202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时,它从胞浆移到线粒体膜,除去TM后的Bcl-2其抑制凋亡作用随不同的实验体系而不同,这可能与Bcl-2在不同实验体系中的作用强弱以及它在内质网与核膜上的作用大小有关.
内质网信号途径及调控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Ca2+的主要储存库。内质网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质网对Ca2+的调控,二是凋亡酶在内质网上的激活,Ca2+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它的动态平衡在细胞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细胞内重要的钙库,内质网对胞质中Ca2+浓度的精确调控可细胞凋亡的发生。很多文献指出,细胞在凋亡早期会出现胞质内Ca2+浓度迅速持续的升高,这种浓度升高来源于细胞外Ca2+的内流及胞内钙库的钙释放,相对高浓度的Ca2+可以激活胞质中的钙依赖性蛋白酶,又可以作用于线粒体,影响其通透性和膜电位的改变,从而促进凋亡。但是内质网上Bcl-2家族中抑制凋亡蛋白则可以调节网腔中游离Ca2+浓度,使胞质的Ca2+维持在合适的浓度水平,进而起到抗凋亡的作用[5]。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途径及调控胞外的死亡信号可通过死亡受体转入细胞内。死亡受体是一类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基因家族成员,其细胞外有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区域,胞质区有一同源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结构,有蛋白水解功能,称为“死亡区域”。目前至少发现有五种死亡受体在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中发挥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死亡受体有CD95(Fas或Apo1)和TNFR1(p55或CD120a)。CD95与Fas配体结合后迅速诱导Fas阳性细胞凋亡。Fas与Fas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和Caspase-8组合形成复合体,可抑制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 其他因素与细胞凋亡的关系NO参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可诱发多种细胞发生凋亡,并与其他活性氧自由基的凋亡传导途径存在对话效应,NO诱导凋亡促进P53基因表达,其分子作用机理正是目前的研究的重点。铅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同时也易对环境和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铅引起细胞死亡可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为一定剂量的铅通过启动细胞内的凋亡程序,促使细胞凋亡;二是为在铅质量浓度过大时,直接引起细胞发生坏死。3 细胞凋亡与一些疾病细胞凋亡是正常T细胞和B细胞分化和稳定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许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疾病机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Fas/FasL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是产生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自身抗体的主要原因,DNA低甲基化也会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增殖。细胞凋亡受抑制,细胞存活期延长,死亡率下降,细胞数量增加,使得这些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DNA受损的细胞得以持续生存,突变物积聚,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综上所述,细胞凋亡途径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的。细胞凋亡在生理条件下作为机体细胞群生长消亡平衡的重要方式,与细胞增殖同等重要,共同维持细胞群的自身稳定。细胞凋亡有利于器官形成,消除不必要的器官结构,控制细胞数量,消除异常、无功能和有害的细胞以及产生没有细胞器的分化细胞等功能。细胞生物学产品专家 齐氏生物 查询发现,细胞凋亡的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通过胞外信号激活细胞内的凋亡酶caspase、二是通过线粒体释放凋亡酶激活因子激活caspase。这些活化的caspase可将细胞内的重要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以下以哺乳细胞细胞为例:按照起始caspase的不同,可将哺乳细胞的凋亡分为三种基本的途径。1)称为外在途径(extrinsic pathway),由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如Fas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tumou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引发;2)称为内在途径(intrinsic pathway)或线粒体途径(mitochondrial pathway),由许多应激条件、化学治疗试剂和药物所起始(Nicholson, 1999;Denault和Salvesen,2003);3)途径是内质网应激所导致的caspase-12的活化,从而导致凋亡。1、凋亡抑制物正常活细胞因为核酸酶处于无活性状态,而不出现DNA断裂,这是由于核酸酶和抑制物结合在一起,如果抑制物被破坏,核酸酶即可激活,引起DNA片段化(fragmentation)。现知caspase可以裂解这种抑制物而激活核酸酶,因而把这种酶称为Caspase激活的脱氧核糖核酸酶(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lease CAD),而把它的抑制物称为ICAD。因而,在正常情况下,CAD不显示活性是因为CAD-ICAD,以一种无活性的复合物形式存在。ICAD一旦被Caspase水解,即赋予CAD以核酸酶活性,DNA片段化即产生。有意义的是CAD只在ICAD存在时才能合成并显示活性,提示CAD-ICAD以一种其转录方式存在,因而ICAD对CAD的活化与抑制却是必需要的。2、破坏细胞结构Caspase可直接破坏细胞结构,如裂解核纤层,核纤层(Lamina)是由核纤层蛋白通过聚合作用而连成头尾相接的多聚体,由此形成核膜的骨架结构,使染色质(chromatin)得以形成并进行正常的排列。在细胞发生凋亡时,核纤层蛋白作为底物被Caspase在一个近中部的固定部位所裂解,从而使核纤层蛋白崩解,导致细胞染色质的固缩。3、调节蛋白丧失功能Caspase可作用于几种与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酶或蛋白,改变细胞结构。其中包括凝胶原蛋白(gelsin)、聚合粘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P21活化激酶α(PAKα)等。这些蛋白的裂解导致其活性下降。如Caspase可裂解凝胶原蛋白而产生片段,使之不能通过肌动蛋白(actin)纤维来调节细胞骨架。除此之外,Caspase还能灭活或下调与DNA修复有关的酶、mRNA剪切蛋白和DNA交联蛋白。由于DNA的作用,这些蛋白功能被抑制,使细胞的增殖与复制受阻并发生凋亡。所有这些都表明Caspase以一种有条不紊的方式进行"破坏",它们切断细胞与周围的联系,拆散细胞骨架,阻断细胞DNA复制和修复,干扰mRNA剪切,损伤DNA与核结构,诱导细胞表达可被其他的细胞吞噬的信号,并进一步使之降解为凋亡小体。扩展资料凋亡的执行:尽管凋亡过程的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已经确定Caspase即半胱天冬蛋白酶在凋亡过程中是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细胞凋亡的过程实际上是Caspase不可逆有限水解底物的级联放大反应过程。至少已有14种Caspase被发现,Caspase分子间的同源性很高,结构相似,都是半胱氨酸家族蛋白酶。根据功能可把Caspase基本分为二类:一类参与细胞的加工,如Pro-IL-1β和Pro-IL-1δ,形成有活性的IL-1β和IL-1δ;第二类参与细胞凋亡,包括caspase2,3,6,7,8,。Caspase家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C端同源区存在半胱氨酸激活位点,此激活位点结构域为QACR/QG。2)通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相对分子质量29000-49000(29-49KD),在受到激活后其内部保守的天冬氨酸残基经水解形成大(P20)小(P10)两个亚单位,并进而形成两两组成的有活性的四聚体,其中,每个P20/P10异二聚体可来源于同一前体分子也可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前体分子。3)未端具有一个小的或大的原结构域。参与诱导凋亡的Caspase分成两大类: 启动酶(inititaor)和效应酶(effector)它们分别在死亡信号转导的上游和下游发挥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凋亡
一、易错易混再巩固1.有关基因突变的4个易混点(1)D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替换不一定是基因突变,只有引起了基因碱基序列的变化,才是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不一定都产生等位基因,如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基因突变产生的是新基因。(3)基因突变不只是发生在分裂间期: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有丝分裂前的间期或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也能发生在其他各时期,只是突变率更低。(4)诱变因素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诱变因素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但不会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2.与基因重组有关的4个易错点(1)自然条件下,原核生物一般不能进行基因重组。但是特殊情况下可以,如肺炎链球菌的转化。(2)基因重组只产生新的性状组合,不产生新性状。(3)杂合子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根本原因是等位基因的分离,而不是基因重组。(4)受精过程中精卵随机结合,导致后代性状多样,不属于基因重组。3.与染色体变异有关的4个易混点(1)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倒位或易位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2)单倍体所含染色体组的个数不定,可能含1个、2个或多个染色体组,也可能含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3)单倍体并非都不育。多倍体的配子中若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且是同源关系,则其发育成的单倍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就可育。(4)“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为“不育”,但它们均属于可遗传变异。4.与生物的进化有关的6个易错点(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4)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但子代可能高度不育,则仍是两个物种。(5)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6)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了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二、长句应答多强化1.名词解释(1)(必修2 P8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2)(必修2 P8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3)(必修2 P87)染色体变异: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4)(必修2 P87)染色体组: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5)(必修2 P88)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相同的个体。(6)(必修2 P110)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作种群。(7)(必修2 P11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8)(必修2 P116)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9)(必修2 P121)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2.教材黑体字(1)(必修2 P11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2)(必修2 P11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3)(必修2 P123)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3.教材结论性语句(1)(必修2 P97)由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既可以由环境因素诱发,也可以自发产生。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从进化角度看,基因突变有着积极意义,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2)(必修2 P9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意义。(3)(必修2 P97)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增减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以染色体组为基数的成倍的增或成套的减。人们常常采用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来获得多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4)(必修2 P125)有许多证据支持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当今生物来自共同祖先,其中化石是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证据也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来自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也越来越多。(5)(必修2 P125)关于适应是如何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如何起源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在生存斗争中,某些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优势,通过自然选择,这些可遗传的有利变异逐渐积累,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环境,不断出现适应各种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因表达中的诱导现象是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