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纬度相比较,海拔和纬度之间的关系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一、气旋与反气旋
1.气旋:指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且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气旋直径通常为1000km。
2.反气旋:指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且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反气旋直径比气旋大,大者占据最大的大陆或海洋。
3.气旋、反气旋的强度,用地面最大风速来度量,最大风速越大,表示气旋、反气旋越强。中心气压值越低,气旋越强,反气旋越弱;中心气压值越高,反气旋越强,气旋越弱。
4.气旋和反气旋的强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气旋,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摩擦作用,近地面层有气流辐合。反气旋,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气流辐散。南半球相反。
二、锋面气旋及其典型气候现象
锋面波动学说认为,准静止锋或缓慢移动的冷锋,锋面上产生波动,在适宜的环流条件下,波动加深,逐步发展而形成锋面气旋。
它从生成到消亡,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画图):
初生阶段:气旋发生前在地面上有一锋面。锋面北面冷,吹偏北风;锋面南面暖,吹偏南风。开始出现波动时,冷空气向南侵袭,暖空气向北扩展,使锋面演变为东段呈暖锋,西段呈冷锋,并出现相应的锋面降水。
发展阶段(成熟阶段):锋面波动振幅加大,冷、暖锋进一步发展,锋面降水进一步增强,雨区扩大。地面图上闭合等压线增多,气旋不断加深,暖区逐渐变窄。
锢囚阶段:锋面气旋进一步发展,由于冷锋移动较快,暖区逐渐缩小,气旋式环流更加明显,地面闭合等压线增多。当冷锋赶上暖锋后,合并成锢囚锋,中心气压更低,暖空气逐渐被抬升至高空,降水强度和范围增大。
消亡阶段: 经过气旋的锢囚阶段后,冷空气从两边包围暖空气,迫使暖空气上升,这时地面呈冷性涡旋。由于地面的摩擦和辐合作用,气旋从地面开始填塞、消亡。
锋面气旋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它是由流场、气团属性和锋的结构特征所决定的。
锋面气旋有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利于云和降水形成。
三.冷性反气旋:也称冷高压。
冷性反气旋发生于中、高纬度地区,冬半年活动频繁,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泛,往往给活动地区造成降温、大风和降水,是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最突出的天气系统。
冷性反气旋是从冷锋后部一个弱的地面高压脊上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增强时期,静止少动。
冷性反气旋内部空气比较干冷,空气下沉,云雨不易形成,在它的控制下较多出现晴冷少云的天气,易发生霜冻。
四.寒潮:
寒潮指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且寒潮所经之地气温在24小时内猛降10°C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在5°C以下。
达不到上述标准的称为 冷空气 或 强冷空气 。
寒潮会给农、渔、交通、建筑、花卉甚至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五、热带气旋
1.热带气旋:
指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
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六个等级 。
2.形成过程:
低空原先要有一个 热带扰动 ,造成辐合流场,以提供发展热带气旋的 初胚 。
要有广阔高温的洋面(海水温度在27°C以上),以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供形成台风的巨大潜热能和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
要有一定的 地转偏向力 ,以使扰动气流逐渐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并使气旋性环流加强。
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以使潜热积聚在同一铅直气柱中,而不被扩散出去,达到形成和维持暖心结构和加强对流运动。
对流层中相对湿度大和高层为辐散流场也是热带气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热带气旋生成和活动有一定的 地区性 和 季节性 。
六、台风结构与天气
台风的结构与天气:根据台风中的风、云、雨等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可将台风分为大风区、暴雨区和台风眼区。
大风区: 自台风边缘到最大风速之间的区域,风速在8级以下,向中心急增。
暴雨区: 从最大风速区到台风眼壁,有狂风、暴雨、强烈的对流等,台风中最恶劣天气均集中出现其间。
台风眼: 台风眼是由于外围的气流旋转太急,无法侵入而造成的,半径约520km。台风眼内气流下沉,风速迅速减弱或静风,天气晴好。(一次成熟的台风,在一天内的降雨量大约相对于200亿T水)。
七、热带气旋的移动与路径
热带气旋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热带气旋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
第一,内力:主要由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
第二,外力:是热带气旋外围环境流场对涡旋的作用力。
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
西移路径 :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经南海在海南岛或越南登陆。
西北路径 :热带气旋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台湾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浙闽一带登陆。
转向路径 :热带气旋从菲律宾以东海面向西北移动,到25 ° N附近,然后转向东北方向移去,路径呈抛物线形,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及日本影响较大。
八、副高
副热带高压:指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着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
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性活动的规律:
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强;自夏至冬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
在 6月以前 ,副高脊线位于20 ° N以南地区,在其北侧与西风带中的温带大陆气团相遇而形成雨带, 华南地区 进入雨季。
6月中旬 ,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稳定在20 ° -25 ° N之间,华南雨季结束, 长江流域和日本一带 进入 梅雨季节 。
7月中旬 ,脊线第二次北跳,摆动在25 ° - 30 ° N之间,这时 黄河流域 进入雨季,长江流域梅雨结束,进入盛夏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
7月底到8月初 ,脊线第3次北跳,跃过30 ° N到达 最北位置 ,这时华北、东北进入雨季。
9月上旬 ,副高脊线自北向南退缩,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 ° N附近, 长江中下游 出现秋高气爽天气。
10月初 ,脊线回跳到20 ° N以南,中国开始出现冬季天气形势。
副高的这种季性移动,常是北进时持续时间较长,速度较缓慢,而南撤时却经历时间短,速度较快。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封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低。
(4)中低纬度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强,)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锋面气旋这种天气系统。
(1)读等压线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图的左上角有个不完整的等压线部分,其数据由外而内增大,则为高压;图中间有个由外而内等压值减小的部分,则为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方。
(2)根据图中锋面的排列推测锋面数量为3个;图中左、右的冷锋和暖锋是因气旋中气流水平辐合,导致冷暖气流相遇而成,北边的冷锋是西北侧的高压(反气旋)气流顺时针水平辐散而形成。
(3)从图中看,P点位于暖锋锋前,西北方较远处又有冷锋锋面,因此其分别受暖风过境、暖空气控制、冷锋过境、冷空气控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其相应的天气状况(阴、晴、雨、雪等)和气温变化即可。
(4)该区域处于中低纬亚欧大陆东岸,春季时南北温差较大,产生较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运动快,致使该天气系统活跃。
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晴—雨—晴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①地受高压控制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数值最低。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而多大风、阴雨天气,不适宜洗车而洗车指数较高。第6题,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而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正确。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挟带冷空气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北极涡旋南下后导致的寒潮天气威力和影响有多大,也要看当时的大气环流场配置和水汽输送情况。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1893年某次寒潮形成前和强盛时的高空500百帕等压面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该次寒潮从1月12日大举南下,直到2月中旬才陆续缓解;在我国南方形成严寒暴雪天气,草木鸟兽成批冻死,珠三角北部积雪明显,史载东莞“平地积雪二寸余”“果木皆冻死”。中国气象史上称此次寒潮为“寒潮之王”。
(1)说出北极涡旋对应近地面的天气系统类型及性质。
(2)推测1893年1月北极涡旋南下的原因。
(3)2021年1月中旬,北极涡旋南下,因无南支槽系统存在,我国南方无大冰雪天气。分析1893年1月北极涡旋南下形成“寒潮之王”的原因。
【答案】:(1)高压(或反气旋);干冷。
(2)暖脊向北发展,在西伯利亚高空形成阻塞高压;阻塞高压占据北极涡旋源地,迫使北极涡旋分裂南下。
(3)由于南支槽系统的存在,南方近地面存在低压槽系统,且持续时间长,导致从印度洋、南海乃至太平洋向我国输送大量暖湿水汽;同时加强北极涡旋南下冷空气的势力;南下强冷空气与暖湿水汽相遇产生严寒暴雪天气;寒潮持续时间长,降温明显。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挟带冷空气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结合图分析,北极涡旋处高空500百帕等压线下凹,为高空中的低压,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系统应为高压(或反气旋),其性质为干冷。第(2)题,由图可知,1893年1月暖脊向北发展,在西伯利亚高空形成阻塞高压。北极涡旋是指盘踞在极地高空的大型冷性涡旋,它极不稳定,容易离开源地,携带冷空气南下。阻塞高压形成后,占据北极涡旋源地,迫使北极涡旋分裂南下,往往形成罕见的寒潮天气。第(3)题,寒潮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由于南支槽系统的存在,南方近地面存在低压槽系统,导致印度洋、南海乃至太平洋上的暖湿水汽向我国输送,同时可以增大南北气压差,加强北极涡旋南下冷空气的势力,形成大风。南下强冷空气与暖湿水汽相遇产生大冰雪天气;寒潮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明显,从而形成“寒潮之王”。
什么是雪线?
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
在 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 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
在 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 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 气温、降水量 和地形条件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1、雪线的分布规律

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 气温和 降水量密切相关。
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
因此, 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处在此范围的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
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的雪线比10°N也要高一些。
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影响雪线的因素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示意图
例如下图,由赤道(0°)向南北极(80°),温度逐渐降低,因此雪线也逐渐降低。同时,还可以发现,每个山坡朝向赤道的以面,雪线更高( 向阳坡>背阳坡),这是因为向阳坡的温度更高,积雪更易融化。
从赤道向两极的雪线分布图
同一座山坡,一般可以分为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其中阳坡的温度更高,迎风坡的降水更多。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降水越少,则山地的雪线越高。
因此 向阳坡(阳坡)、背风坡的雪线高于背阳坡(阴坡)、迎风坡。
3、具体影响因素
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请大家把握好以下几个案例,在分析雪线问题时可以学会迁移。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
②青藏高原境内雪线海拔高低相差很大,大体上 自东南向西北增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③阿尔卑斯山北坡为背阳坡,蒸发弱;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因此,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④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地理试题中的雪线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单科卷)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1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1.C 通过读图就可以分析出雪线分布的趋势
2.A.结合排除法,B温度高、C降水少、D坡度大都是导致雪线高,而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会导致雪线较低。
什么是林线?
林线
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
的 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
即高山林线
而高中地理中所遇到的林线
一般指的是高山森林上限
也就是说是狭义的林线
它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可真正的 高山林线并不是线,而是带
对高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界线的称谓很多
定义也有较大差别,指标不够明确
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于澎涛,2002)
影响林线的因素
林线高度受 热量和 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一般规律为: 纬度越低,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
台湾玉山,林线3400米
长白山,林线2400米 摄影:线云强
影响林线因素热量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通过纬度越底,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相对越低;
影响林线因素水分的因素一般有:
1、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
3、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高。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与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干热的焚风等相关)。
除了降水少的地区,在其它一些特殊区域,林线也会出现在半山坡,高度较高,也就是经常所说的林线会有所抬升。
地理试题中的林线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图8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D C
高考真题练习

【2020全国卷1】
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成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
B.中龄结实树
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
10.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1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参考答案
【答案及解析】
9.A 根据材料“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可以判定森林向上推移速度比较快,目 前林线附近的岳桦是才生长出来时间不长的树,同时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树木生 长比较缓慢,综合可以推断林线附近的岳桦林多为幼树。
10.C 根据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 以判定岳桦生长季为夏季,岳桦结实主要受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影响,即夏季的热量条件。再结合材料中“监测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 本稳定”这句话可以推定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并没有改变,那持续变暖的气候就只能是冬季 升温明显了,同时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80 米,也说明冬季升温幅度较大,才能保证森 林能生长到更高的海拔。
11.D 根据上一题,全球变暖在当地的表现是冬季升温明显,岳桦生长季节升温不明显, 这使得更高海拔的地方,在岳桦生长季节的时候达不到岳桦繁殖所需的热量条件,使得岳桦 无法繁殖,造成林线高度无法进一步上升,同时结实线稳定,导致现有岳桦林种子无法传播 到更高的海拔,林线趋于稳定。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图解

写在最后

本题组以长白山岳桦林森林带的林线及结实线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考查了垂直自然带内部的差异性。全球气候变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增温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同对气候、生物、土壤、水文、地貌等都会产生影响,地理事物应对气候变暖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从地理事物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推气候的变化特征。本题组选取了其中一个角度。(举一反三,你可以思考下雪线、土壤、水文、地貌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变化)
【2020年全国卷3】
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 9~11 题。
9.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10.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11.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参考答案
【答案及解析】
9.A 与阴坡相比,阳坡接收太阳辐射多,温度较高,温度高导致森林能生长到更高海拔,林线高;温度高,积雪与融雪平衡的位置会上移,雪线升高。
10.A 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林线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多,雪线降低(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的情况下,雪线低)。要符合林线升高,雪线降低,只能是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
11.B 火山喷发后会带来大量火山灰堆积,土壤厚度增加,坡度减小。火山喷发会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也即火山带来的温度上升影响、淹没燃烧植被影响得到恢复,可以不做考虑,此时主要考虑土壤变化带来影响,土壤厚度增加,肥力增加,有利于森林生长,促进林线上升,坡度减小,有利于雪堆积,雪线下降。
点击此处查看本题解析
图解

一般情况下雪线、林线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写在最后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化、火山喷发为背景,考查林线、雪线的变化情况。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人类环境的影响为重点考查内容,基本每年都会出现,需要重点关注。
综合自匠心地理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一般来说,林线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即 高山林线。林线在近些年的考试中多次出现,由于其 涉及的地理因素众多且复杂,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林线及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林线的概念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在平地一般是高寒地带的针叶林的北限(北半球),见于北纬60—70°附近,而海岸附近多为较此更低的纬度。
在高山,大体上是以发达的亚高山带针叶林为上限,如日本岛根县大山也有山毛榉林。森林界线的高度随着低纬度趋向高纬度而降低,在北半球同一座山,一般南侧比北侧要高。再有普通台地连接的高山也比孤立的高山要高。日本本州中部高山大概在2400—2600米附近,北海道高山是1000米附近。
在森林界线以上或以北,乔木疏生,并即将达到乔木界线,而无乔木生长。连接于高位沼泽的水湿地区的森林也表现出一种界线,这是在高纬度地区以外所存在的局部现象。
狭义的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山地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等温线相吻合。若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7℃,森林就不能正常生长,只能生长草甸或灌丛。
森林上限是垂直地带谱中一条重要的生态界限,常称为树线。这条界线以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带;而界线以上则是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常形成垫状植物带,在海洋性条件下有的可发育成高山苔原带。树线对环境临界条件变化的反映十分敏锐,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的影响也很显著。树线通常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的等值线相吻合(类似于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界线)。在干旱地区,树线受水分的影响较大,林带高度和最大降水带高度相当。
一些低纬山地的顶部,其海拔高度和水、热条件远未达到针叶林的极限,仍然出现森林上限,这是由于山顶受到强风作用的结果。如:粤北南岭山地海拔高度不超过2000米,树线却出现在1800米处,其下是已明显矮化的常绿阔叶林,其上为灌丛草甸植被。

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一般规律为: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
热量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全球林线与植物生长期的5.5—7.5℃等温线大致吻合,也就是说,影响林线的不是年最低气温而是生长期的最低气温 。换言之,在树木生长期热量越充足的地方,林线分布应该是越高的。
水分
水分对于树木生长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足够的水分树木是根本无法生长的。
热量和水分,是影响林线高度的最基础要素,其它任何因素的分析,最终都应该归结到这两点上来。那么,影响热量和水分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01
影响热量的主要因素
(1)纬度。 通常纬度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2)坡向。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坡热量充足,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阳坡,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海拔。同纬度相比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山地林线分布越低。
02
影响水分的主要因素
(1)纬度。 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2)坡向。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3) 海陆位置。 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山地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山地林线分布较低。
(☆①温度: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②降水: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
③其它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台湾玉山,林线3400米
长白山,林线2400米
你一定会首先想到 纬度
纬度低,热量充足,林线的海拔高
对不起哦,这么简单的问题
老师是不会考你的
你可能还会想到 坡向
阳坡热量充足,林线分布的海拔高
迎风坡降水多,林线分布的海波高
还是对不起哦,这个思路,老师不考
是的,你明白
大家都知道的,我们不考
到底考什么,下面一一来看
土壤温度
在一些高山地区
由于 山坡地形的微观差异
有些地方地形隆起,受到太阳辐射多
因此热量充足可以有树木分布
有些地方则是洼地
不仅太阳辐射少甚至还有积雪覆盖
因此土壤热量低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
这就使得林线在
同一山坡也出现了高低差异
阿尔泰山
可以看出有积雪的地方和有树木的地方很近
与此同理的是
高大的乔木树冠遮挡阳光
使得自己生长区域的 土壤温度较低
限制了自己的生长海拔上限
而一些 低矮的灌木
则能够拥有 更高的土壤温度
从而分布地更高
归根结底
土壤温度其实还是热量
蒸发量
在某些区域
尤其是干旱地区
水分影响大于热量的影响
且迎风坡和阳坡不一致的时候
由于阳坡蒸发量高,水分少
阴坡(迎风坡)降水多,蒸发少,水分多
所以 阴坡的林线分布更高
天山迎风坡为北坡,有云杉林
阳坡和背风坡为南坡,没有森林带
典型的案例
是新疆的天山地区
天山南坡为阳坡,北坡为迎风坡
当然, 此处迎风坡降水可能是主要因素
但是不能忽视蒸发量的影响
归根结底
蒸发量影响的还是水分

风是一个容易被忽视
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因素
有些研究者认为
在低纬度的山区,其海拔高度
其实远远没有超出森林生长的界限
但是 山顶处仍然没有被森林覆盖
是由于强风的结果
武夷山主峰,树木在不远处停住了脚步
典型的案例
是广东北部的南岭地区
福建西部的武夷山区
例如 武夷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
按说在这个纬度和高度不会有林线
但是 在海拔1900米处
黄山松组成的森林消失了
代之的是矮曲林和灌木丛
2000米以上则是草甸
要知道
长白山的林线还在2100米呢!
风既能影响水分也能影响热量
不过是不是风,至今仍然有很多争议
地形
目前
全世界公认的
林线海拔最高的区域
在我国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林芝地区
在这一地区
川西云杉分布上限达海拔4600米
大果圆柏林分布上限海拔更是达4900 米
这是因为
此处地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峡谷开口向西南
印度洋西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
沿河谷深入
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和热量
西南季风沿河谷深入 造就了云雾缭绕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全球林线的分布

我国林线分布规律
(一)我国高山林线高度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和经向变化,总体趋势是:
1. 在北纬30°以北,高山林线高度随纬度升高而下降
2. 在30°N以南,则表现出较大的东西部差异:在东部,高山林线高度变化不明显,西部则随纬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相似的纬度上,高山林线高度呈现出从东向西升高的趋势。
3. 我国林线高度大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藏南地区。
高山林线在藏东南的洛隆、丁青、工布江达一带(29°32°N,94°~96°E)达到4600m,为世界最高林线高度,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降低
(二)影响高山林线高度的主导气候因子
1. 生长季温度条件。
2. 降水对高山林线高度有显著影响。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同纬度上干旱区域的高山林线高于较湿润区域,降水量是通过温度间接作用于林线高度的。
3. 土壤和风、纬度、降水、坡向、风、海拔高度
4. 在干旱气候区,高山森林带一般分布在半山腰,表现出荒漠、草原(草甸)、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
5. 非地带因素
一是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 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
目前关于林线倒置
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是 谷地逆温
在一些有雪山或冰川的山谷地带
受冷空气下沉影响
冷空气汇聚到河谷底部
形成了“山上气温高于山下”的情况
因此森林生长的下限也被限制了
二是 山坡降水
在迎风坡,降水随着海拔先增后减
就是说,海拔低处不是降水量最大的
因此也会出现林带
三是 地下水和冻土
例如在东北地区,河谷处地下水位高
因此排水不畅,存在冻土层存在
森林也只能长在山坡成为林带
四是 焚风效应
在背风坡,由于下沉气流带来的干热风
使得海拔低处的水分较少
因此森林只出现在山顶附近
二是降水的原因。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多的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 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三是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四是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应该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森林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土壤的原因。森林出现在轻质的土壤上,比如沙土、沙壤土、砾石土,不出现在黏土、黏壤土上;而因干旱、排水不畅形成的盐碱地,森林也不会出现。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这是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找到专家的解答,只好猜测:我猜想是因为蒸发量阴阳坡不同所致。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成了草地。

林线位置变动的几大因素
1. 明显影响林线植被生长的因子: 温度、湿度、生长季长度等。
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近基地乌拉尔高山地区林线动态变化表明:林线上侵发生在冬季薄雪覆盖区,冬季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将促进林线扩张。
2. 山体本身的物理特征: 地形及微地形、基面高度等。
Triedrich-kari证明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形的凹凸、坡度陡缓均对林线斑块分布和动态有影响。
3. 外在干扰: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
自然干扰主要指风、火、冰、雪、病虫害等自然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直接机械损伤。
人为干扰主要包括放牧、森林采伐等人为活动的损伤。
干扰引起的生长或生物量损失虽然不是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可能 影响林线植被的生长速度从而影响林线动态。干扰虽然难以成为林线形成的关键因素,但是却可以 影响到林线的位置、格局、物种组成、生理生态等林线动态。
1855年以来,长白山北坡和西坡林线一直处于上移过程,且1890年以 前的上移速度较快,主要驱动力是自然演替;189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海拔升高,演替速度受外部恶劣环境的限制,此阶段林线上升速度较慢;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人为因素的气候变暖,岳桦再次加速上移。长白山林线上移是自然演替和气候变暖的共同作用。

试题链接
1. 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如图是将广东省甲山(24.5°N,113.1°E)、乙山(24.6°N,112.9°E)、丙山(24.9°N,113.2°E)林线高度与坡向分级图叠加,得到的林线高度随坡向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由图可以推测出( )
A. 甲山南坡林线高于乙山
B. 丙山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
C. 纬度高的阳坡林线较高
D. 经度数值小的阴坡林线最高
(2)乙山处在南岭山脉的南麓,冬季其阴坡为迎风坡而阳坡为背风坡。与甲山和丙山相比,乙山阳坡林线分布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A. 纬度低,气温较高
B. 风力弱,局地多雾
C. 暖湿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D. 光照强对植被生长不利
【答案】 1. B 2. B
【解析】
(1)甲、乙、丙三座山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南坡都为阳坡,北坡都为阴坡。据图可知,丙山阴坡(北坡)林线高于广东省平均林线,B正确;甲山阳坡(南坡)林线低于乙山阳坡(南坡)林线,A错误;纬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阳坡林线较低,C错误;经度数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阴坡林线较丙山低,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乙山纬度在甲、乙、丙三座山中并不是最低的,气温并不比其他山高;乙山阳坡为背风坡,风力较弱,局地多雾,蒸发小,土壤湿度大,适宜森林生长,故阳坡林线分布较高;西北季风带来的气流寒冷干燥,不会带来丰富降水;光照强对喜光植被的生长是有利的。综上,B正确。A、C、D错误。
2.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清远市英德西北部本区山地面积大,其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而森林能分布在距山顶还有一定距离的高度,从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山区“林线”景观。下图为“假林线”在不同坡向分布的平均海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与2011年相比,2015年“假林线”的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 )
A. 东坡 B. 南坡 C. 西坡 D. 北坡
(2)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顶多呈现灌丛或草甸景观,其原因是( )
①风力大②降水多③土层薄④海拔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1. D 2. A
【解析】
(1)读图可知,2011-2015年“假林线”的高度北坡上升接近20米,南坡上升接近10米,东坡上升不到10米,西坡下降了5米左右,因此上升高度最大的坡向是北坡。故选D。
(2)降水多有利于高大植物生长,并不是灌丛和草甸在山顶生长的有利条件,②错,即可排除C、D。根据地理位置看,广东一袋海拔不能算高,且海拔高意味着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不足以支撑树木生长, ③对,④错。而因风太大,其他高大植物会被大风吹折,只能生长低矮灌丛和适应恶劣生长条件的草甸,①对。故①③正确,故选A。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林木线,简称为林线,亦有人称之为“森林界线”。该线是指分隔森林因气候、环境等因素而能否生长的界线。在该线以内,森林植被可如常生长;然而一旦逾越该线,大部分森林均会因水分、气温或其他气候原因而无法生长。林木线有时也会受地形影响。
材料二: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下图为我国高山林木线海拔等值线分布图及阴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单位:米)。
(1)描述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的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甲地为阴山,分析阴山南北坡林线高度差异及其原因。
(3)分析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纬度或热量),越向北热量条件越差。
(2)南坡高(或北坡低、或南坡高于北坡)。南坡为向阳坡,获得热量多,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或:北坡为背阳坡,获得热量少,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削弱了河套平原农作物受冻害的威胁;阻挡了南下的沙漠入侵,保护了耕地;阴山阻挡北上的暖湿气流,增加南麓的降水补给;山脉内部及山前地带的森林(及湖泊)涵养水源,通过地下水对河套平原进行补给。
【解析】
(1)读图,图中90°经线以西林木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数值由南向北递减。这种纬度差异的影响因素是气温或热量,越向北,纬度越高,热量条件越差。
(2)读图,阴山林线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北坡分布的海拔低。影响林线海拔高度的主要是气温、降水等因素。主要因为南坡为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北坡为阴坡,气温偏低。北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偏少。
(3)阴山对南侧河套平原种植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山地对气温、降水及土地荒漠化的影响。阴山位于河套平原北侧,可以降低寒冷气流的影响,不易发生农作物冻害。且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南麓的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河套平原。阴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土地荒漠化严重,阴山对沙漠的南侵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
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山体效应原理对比分析青藏高原边缘与内部山地的整体林线高低。
(2)根据“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原理,分析山体效应的形成机制。
(3)推测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脉更强的原因。
(4)最热月气温10℃等温线一般与山地林线相重合。但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不与该线重合,而且位于藏东南部。请说明原因。
【答案】
(1)林线高低与气温成正比,内部山地的山体效应强,气温更高;因此,边缘山地林线低,内部山地林线高。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仅有一小部分为大气所吸收,大部分为地面所吸收;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反馈给大气,使山体内部的气温显著上升。
(3)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阿尔卑斯山脉位于西欧沿海地区,受西风带影响,空气湿度较大,增温幅度较小。
(4)林线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热量)的影响之外,还有降水;藏东南部位于夏季风迎风坡,水热条件充足,故出现最高林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
(1)林线的高低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林线越高。根据材料信息“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可知青藏高原边缘气温低于内部山地,所以青藏高原边缘林线低于内部山地。
(2)太阳辐射中只有一小部分会被大气直接吸收,绝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会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经大为减弱。进而形成了山体效应。
(3)由于两个山地的规模明显不同,青藏高原无论是在高度、面积还是体积上都远大于阿尔卑斯山的。高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山体效应越明显;体积和面积越大,山地内部和边缘差异越大,山体效应越明显。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位置对山地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青藏高原纬度位置低,接受的太阳辐射多,从而导致山体效应大;海陆位置,阿尔卑斯山位于沿海地区,空气湿度更大,山体效应增温效果较小。
(4)林线位置的高低除了受到气温的影响之外,降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藏东南地区因为位于夏季盛行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较西侧多,导致林线位置更高,所以青藏高原的最高林线位于藏东南部。
垂直自然带谱
一直是高中地理
学习中的重点考察内容
背后蕴含着丰富的
地理学知识
以下给出了18座
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
速速收藏哦!
国内
天山 博格达峰
祁连山
长白山
太行山
秦岭及其附近
贺兰山
阿尔泰山
贡嘎山
横断山区
阴山
苍山
阿尔泰山
珠穆朗玛峰
贡嘎山彩色图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国外
阿尔卑斯山
乞力马扎罗山
安第斯山脉
乌拉尔山脉
肯尼亚山
喜马拉雅山脉南迦巴瓦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
阿尔泰山西南坡垂直自然带谱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读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忆下列知识。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地某一自然分布带海拔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纬度越高,海拔越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4.雪线高度的判读
气温(热量和纬度)
雪线高度和基带气温呈正相关,阳坡高于阴坡
降水量
降水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地形坡度
坡度越陡,雪线越高;坡度越缓,雪线越低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雪线上升
气候、地形等综合影响
若一山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一般降水对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气温对雪线高度的影响,故雪线低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点击加载更多剩余6页未读本文档为【微专题3
山地林线高度成因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拔和纬度之间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