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和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神论者到晚年都相信有神论,人家两个人可是顶级科学家,杨振宁也说:有造物者,他也是仅次于?

一、杨振宁从否认造物主的存在到相信造物主的存在杨振宁老先生如今已经年近就是多岁了,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某一次杨振宁的讲座中,杨振宁认为的世界是不存在上帝的,但是不排除这个世界中存在造物主。为什么杨振宁会这么形容这个世界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毕竟整个世界结构的存在并不是偶然性的,要是偶然的不可能有这么多奇妙的东西存在的。杨振宁老先生还说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是不相信造物者的存在的,是极力反对的吧造物者或者是自然形象化的。对于这个问题他现在的看法他是在改变的。因为他现在已经就是多岁了,年纪渐渐增大以后,自信心也变的越来越小了。至于这个原因呢,是因为阅历增加,也开始对科学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进行怀疑,不能只是一味地否定。杨振宁:“如果你问我说是有没有上帝呢?那么,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我想没有。你如果问说是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二、爱因斯坦晚年相信神的存在——最接近科学的是佛教“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他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时空和物质,是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相信一种宇宙宗教感觉(cosmic religious feeling),但反对一个人格化的神。他曾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而佛教包括了对于未来宇宙宗教所期待的特征:它超越人格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更是基于对所有自然界和精神界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整体的体验而引发的宗教意识。佛教正符合了这个描述。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我愿成为佛教徒
爱因斯坦所写自传的谈论中谈到:“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我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有一天,有位记者访问爱因斯坦,请他发表对宗教及神存在问题的看法。正好,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客人。爱因斯坦问:“记者先生,您是否知道是谁将咖啡杯等物放于此处的?”记者答道:“自然是阁下。”爱因斯坦接着说:“小如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您想一想,宇宙拥有多少星球,而每一星球均按一定轨道运行无间,这种安排运行力量的即是神。”爱因斯坦对“神”的看法发人深省。在一次访谈中,爱因斯坦说:“有些人认为宗教不合乎科学道理。我是一位研究科学的人,我深切知道,今天的科学只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而不能证明某种物体不存在。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能证明某种物体的存在,并不能断定它就是不存在。”爱因斯坦进一步举出发现“原子核”的例子说:“譬如若干年前,我们未能证明原子核的存在,假如当时我们贸然断定原子核不存在,则在今天看来,不就犯了天大的错误吗?”访谈最后,爱因斯坦说到他相信“神”的存在:“因此,今天科学没有把神的存在证明出来,是由于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总而言之,人的五种感觉是有限制的,无法感觉出神的存在,科学也无法否认神的存在。因此,我们应该确信神的存在”。三、牛顿——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牛顿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神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他最有名的著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的基石。哈雷是牛顿的好友,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轨道就是他所推算的,他不相信宇宙中一切的天体是神创造的。有一次,牛顿造了一个太阳系模型,中央是一个镀金的太阳,四周各大行星各照各的位置排列整齐,一拉曲柄,各星球立即按照自己的轨道和谐的转动,形象非常的美妙。有一天,哈雷来访,看到这个模型,玩弄了好久,惊叹不已,立刻问这是谁造的。牛顿回答说,这个模型没有人设计和制造,只不过是偶然间各种材料凑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哈雷说,无论如何必定有人造它,并且是位天才。这时牛顿拍着哈雷肩膀说:“这个模型虽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阳系,实在算不上什么;你尚且相信一定有人制造它,难道比这个模型精巧亿万倍的太阳系,岂不是应该有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创造出来的吗?”哈雷恍然大悟,终于相信神的存在。”牛顿的三大定律,描述了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原因。可以这样说,牛顿对“动”起来之后的世界的解释是清晰明了的,但对宇宙是如何“动”起来的是无法解释的。世间万物,日月星辰,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这“最初的一击”是从何而来的?沿着这里思路推理下去,最终牛顿把这个“最初的一击”归结为上帝。牛顿也就从科学家走到了神学家。牛顿这样评价自己的科学成就,只不过是在“追随神的思想”,“照神的思想去思想而已”。他总结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宇宙万物,必定有一位全能的神在掌管、统治。在望远镜的末端,我看到了神的踪迹。”下面列举几位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人物对于神、因果、命运的看法四、稻盛和夫——神明的启示稻盛和夫绝对配得上「经营之圣」这个名号,因为他一手打造了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放眼全球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一家叫京瓷,是给电子设备做陶瓷元件的公司。另一家叫 KDDI,是日本第二大的通信公司。这两家都是技术公司,而且主要是做原件,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到,所以可能不太熟悉。稻盛和夫的过人之处不止于此。他 27 岁创立京瓷,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了日本社会的多次动荡,比如世界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和日本经济的「十年沉寂」期。创建 50 多年以来,虽然有过销售的大幅下降,但却从未有过一次亏损。即使在 2008 年的经济危机,京瓷仍然是盈利的。后来,很多公司实在经营不下去了,就请他出马救场。比如在 2010 年年初,日本当时最大的航空公司日航(世界 500 强)申请破产保护。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恳请下,年近八旬的稻盛和夫再度出山,临危受命,担任日航 CEO,只用了 3 个月时间,就扭亏为盈。第一年,日航利润 1884 亿日元,第二年,日航盈利高达 2049 亿日元,成为全球航空业的利润冠军。2012 年 9 月 19 日,日航重新上市,稻盛和夫则功成身退。稻盛和夫曾说:“ 只要你全力以赴,当努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得到‘神的启示’,甚至让命运为你改变人生轨迹。”稻盛和夫说因果报应法真实不虚,懂得因果循环的规律,可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命运和因果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二者交织便描绘出了人生。命运和因果似乎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力学关系,往往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倘若人生的道路脱离了命运规划的轨迹,那一定是因果报应法则在发挥作用。但是,因果报应并不都是立时产生的,种下的善因也许不会马上获得善果,就像埋下的种子,要来年秋天才能收获果实,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成长发展,虽然我们很难观察到。恶因也是一样,如同一句俗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都说明因果报应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时之间不见成效而抱怨、焦躁,也不能够因为当时未见报应而胆大妄为。因果报应的吻合程度在长时间看来会有惊人的准确性,甚至可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五、袁了凡——了凡四训——行善积德可以改变命运《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的真人真事,核心概念就两句话,其一是命自我立,其二是福自己求。了凡先生遇到一个算卦精通的人,给他占卜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某年当贡生,某年选为四川县长,任职三年半告退回乡,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在家,可惜没有儿子。结果前面都中了,了凡先生因此相信自己命运是定数而躺平。通过云谷禅师的点化,了凡悟到行善积德可以改变命运。书中了凡通过积德行善、修身改过,果然改了命,本来算定他五十三岁死,写此书时已69岁还健在,而且有了儿子。作者袁了凡简介:原名袁黄,字坤仪,江苏吴江人,生于1533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后在河北宝坻县(今属天津)当了5年县长,升职兵部职方司主管。1593年,袁黄60岁时被罢免官职,返回老家吴江赵田村,著书立说。袁黄改名了凡,69岁时写了四篇戒子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合称《命自我立》。以后世人喜好,刻版面市时改名《了凡四训》。了凡活了73岁,于1606年去世,天启元年(1621年),朝庭为他平反,赠封为尚宝司少卿(掌管玉玺及百官的牌符,为正五品官职)了凡在同一时代,曾与两位名人有过交集,一个是比他大8岁的万历首辅张居正(1525-1582年),了凡当过他的门客,并在音乐律吕上为张居正建造的“正乐”之室,作过纠正指导。另一位是比他小3岁的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要建立所谓的亚洲大帝国,因此侵犯朝鲜。中国出兵解围,了凡为军队督导,职务是军前赞画(参谋长)。以后依此经历,了凡创作了小说《斩蛟记》。六、朱清时——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访谈摘录1索达吉堪布:朱教授,见到你很高兴。记得几年前你说过一句话: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据我所知,这句话对学术界、文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又是多年的校长,你出于什么考虑这样说呢?朱清时教授:我从十年前开始跟随南怀瑾老师学佛,学了《楞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就发现现代物理学的很多概念,和佛经里讲的很接近。这使我发愿写了一篇文章叫《物理学步入禅境》,想把现代科学里最深奥的东西,讲得普及一点,让大家能够听懂,这样大家自然而然会发现,现代科学走的方向,跟佛经里说的一些重要观念越来越一致。比如,过去我们以为物质世界是由一个个“砖头”组成的,都是实体。“砖头”被分析得越来越小,小到分子、原子,但不管怎样还是“砖头”,世界就由它堆积而成。但是现代物理学发现,这些“砖头”再分下去就没有了,变成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这时,就像水面的波浪,或者一根弦的振动,它不是实体,而是振动的能量。能量越大,粒子的质量越大;能量越小,质量越小。这样一来,物质世界就成了一部大交响乐。或者用佛经上的话说,就是海洋上的波涛。索达吉堪布:波涛就是海洋,海洋就是波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朱清时教授:对,物理学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清晰地把佛学所说的宇宙本质表达出来了。所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把自己理解的科学发展的历史、物质概念的变化——从原来的实体到后来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波、振动、能量,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东西,都写在里面。写到最后就感慨,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的时候,佛学大师早已等候多时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佛学跟科学一样,都在认识宇宙的真理。但佛学的方法不同,它不像科学依靠实验,而是靠禅定。禅定之后,智慧提高了,对常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一下子就能理解。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很多事都觉得稀奇、不理解,长大之后就理解了。我们跟动物也不一样,动物不理解的,人类都明白。这就是智慧提高之后,自然而然能理解其他人不理解的东西,佛学用的是这种方法。而科学的方法是做实验,一个个地试,试出真理来。所以科学家很辛苦,要通过仪器,通过很多的判断、分析、推理。科学也在认识宇宙,但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结果却突然发现,跟佛学大师通过禅定,在两千多年前认识的宇宙本质,基本是一致的,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一种假象,是更本质的东西变现出来的。索达吉堪布:爱因斯坦也说,如果有一个宗教能跟科学相依并存,那就是佛教。朱清时教授:他的确说过这句话:如果哪种宗教能跟科学一致,那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没有看到科学最近的发展,他要是能看到,会说得更准确。索达吉堪布:他没有看到科学最近的,尤其是量子力学后期的发展,而且很可能没有机会了解佛学深层次的某些道理。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很多佛学经典还没有译成英文。朱清时教授:译成英文也不一定能懂。我看过那些译成英文的佛经,一旦翻译过去就不对了,有很多词是翻译不了的。而且学佛不是光读书,一定要实证。亲身实践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它的意思。七、曹德旺——佛教是我的灵魂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佛教是我的灵魂。”曹德旺如是说。“佛祖不是帮着你做什么,而是教你怎么为人处世”。他是不行贿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6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曹德旺登顶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是首位华人获得者。佛经讲六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学佛,就是曹德旺成功的原因所在。八、其他道家名人——简单列举几个老子(《道德经》),庄子(著有《南华经》),陈抟老祖,葛洪(著有《抱朴子》)广成子——黄帝内经里黄帝的老师诸葛亮诗仙-李白药王-孙思邈
还有很多,扁鹊等基本上医圣都是道士出身。苏东坡-佛道双修说明:本文仅仅列举我知道的一部分人物的言论和观点,实际上相信造物主、信神的人还远远不止这些。本文不是为了让大家有什么宗教信仰,只是给大家另一个视角。我看绝对唯物的人反而喜欢批判他人,实际上世界上80%的人都信神,只是大陆唯物的比较多而已。我们应该学会用更宽的视角去看世界,成功的人尚且懂得敬畏,我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更应该保持未知的谦虚态度。
王小波:《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罗素先生修西方哲学史,指出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有狡猾的一面(比如说,莱布尼兹),我仔细回味了一下,也发现了一些事例,比如牛顿提出了三大定理之后,为什么要说上帝是万物运动的第一推动力?显然也是朝上帝买个好。万一他真的存在,死后见了面也好说话。按这种标准我国的圣贤滑头的事例更多,处处在拍君王的马屁,仔细搜集可写本《中国狡猾史》。中国古代的统治者都带点花剌子模君王气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有“文死谏”之说,这就是说,中国常常就是花剌子模,这种传统就是号召大家做敬业的信使,拿着屁股和脑壳往君王的刀子板子上撞。很显然,只要不是悲观厌世,谁也不喜欢牺牲自己的脑袋和屁股。所以这种号召也是出于滑头分子之口,变着法说君王有理,这样号召只会起反作用。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只从诚实的一面理解是不够的,还要从狡猾的一面来理解。扯到这里,就该得出第二个结论:花剌子模的信使早晚要变得滑头起来,这是因为人对自己的处境有适应能力。以我和李银河为例,现在就再不研究同性恋问题了。方舟子:无神论者是什么(初稿)  【连爱因斯坦都信神,难道你比爱因斯坦还聪明?】  爱因斯坦信的是斯宾诺莎的神,也就是大自然的代名词,而不是超自然的、有人格和意识的、操纵着人类命运的神。1954年3月22日,一位机工给爱因斯坦写信,提到他读到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的文章,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爱因斯坦在24日回信说:  “你所读到的关于我笃信宗教的说法当然是一个谎言,一个被有系统地重复着的谎言。我不相信人格化的上帝,我也从来不否认而是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如果在我的内心有什么能被称之为宗教的话,那就是对我们的科学所能够揭示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没有止境的敬仰。”  1953年7月17日爱因斯坦在给一位浸礼会牧师的回信中说:  “我不相信个体的永生,我认为伦理纯粹只是人类自身的关怀,并没有超人的权威躲在后面。”(以上摘译自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  当然,爱因斯坦本人信不信神,跟有神论是否正确无关。杨振宁相信有造物主存在我不知道出自哪里。但我目前还不相信杨振宁相信有人格化上帝。生物学进化论很好的解释了地球上生命的诞生。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不然牛顿、爱因斯坦在晚年时,为何都痴迷神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神论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