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知一下,人类的寿命是多少年极限是多少岁?

时间流逝不可避免,生龙病死也是大自然创造的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虽然从古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长寿的追求,但是真正能够实现永生的人却不存在,那么人类的寿命极限到底是多少岁呢?其实人的寿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生物的运转机制决定了人类的寿命,失重是有上限的,但是这个上限的位置用于基因,习惯疾病,意外等因素挂钩,因此这个上限也会随着人类的医疗科技技术等因素的增加而提升。#夏方养生指南#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该有多长呢?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01人类的寿命极限是多少岁?科学家给出了答案在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海南澄迈等中国知名的“长寿之乡”,9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但是,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没有尽头的,人类不可能活到几百岁,更不可能长生不老。资料显示,人类迄今为止被证实最长寿的人是珍妮·路易丝·卡尔芒,活了122岁零164天,我国也曾经出现过活到256岁的老人的报道,不过没有相关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是,科学家们已经用一些方法计算出了人类的寿命极限。赫夫弗莱克极限(Heffleck limit)由美国平面学家莱昂纳多·赫夫弗莱克(Leonardo Heffleck)提出,通过科学分析人类细胞群在细胞分裂停止前的次数,计算出人类的最大寿命。因此,每个人体细胞中DNA的端粒在一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当端粒缩短到极限长度时,细胞分裂功能就会失效,这就意味着人类的死亡。Heffleck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从胎儿开始正常细胞分裂次数的极限约为60次,每次细胞分裂对应的年龄在20-25岁之间,所以人类的极限寿命应该在120岁到150岁之间(这个数值很接近性成熟的数值)。02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人类的平均寿命离120岁差这么远?理论得到的数据往往是惊人的,不过现实和理想还是拥有巨大的偏差,要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相比实验室里培养的细胞,我们会接触到各种污染和辐射,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的健康和身体,培养的细胞总是处于最好的生存环境中。此外,人类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比如熬夜,吃饭,压力甚至坐姿,很久以前有个流行词叫“亚健康”,其实现在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工作性质,大部分人都是在办公室或者老师那里学习工作,久坐会导致很多地方疼痛,况且现在生活好了,各种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不仅会给人带来快感,还会引发一些疾病,这些不健康的习惯也会影响寿命。最后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基因问题,一些学者发现,在这些家庭中,寿命较长的老年人的寿命通常更长。03长寿的人都有哪些“共性”?1、 保持良好的身形和性格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保持良好的身形,对于长寿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平均身高在1米60的女性来说,体重保持在100斤左右是最恰当的。而对于平均身高为1米71的男性来说,体重保持在120斤左右是最恰当的,良好的性格对于长寿也很重要。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进死胡同,让自己的心情随时都保持舒畅的状态,对身体健康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通常会比内向型性格的人要长寿许多。2、 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要想长寿,早睡早起很重要,当然,年纪大的人困了也可以睡,这样身体不会有什么负担。根据对一些长寿老人的调查,72.2%的老人有午休的习惯,睡眠质量特别好,另外,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不要久坐,多做体力劳动,这对长寿也有很大帮助。3、 饮食习惯一定要健康饮食对长寿也很重要。平时吃的食物不要太单一,要荤素搭配,另外,饮食一定要规律定量,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饮食不规律。关于饮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吃饭的时候要吃八分饱,不要挑食,经常吃一些粗粮也有助于长寿,比如谷类和土豆。4、 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生活除了自身原因,环境也是长寿的一个关键,想要健康长寿,就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环境卫生,尤其是家里的整洁,注意每天通风换气。而且要维持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才能让自己心情愉快,生活幸福,身体自然健康。从生活幸福感角度而言,不用关心寿命极限在哪里,而是应该重视步入老年后,如何提升幸福感。这样过的每一天都是值得的,要是一直需要在医院保养身体,可能还会引起不良情绪,生活的会很消极,一点也没有幸福感,提升幸福感也很简单,就是保持健康体态尽量少生病。
对于个体来说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活得越长越好,最好是长生不老,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帝王试图实现长生不老,但都失败了。客观地说,要“实现长生不老”这件事真的是条件不允许。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人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基质、细胞膜构成的。细胞核当中存在着遗传物质DNA。遗传物质通过指导RNA合成蛋白质来实现生命活动。也就是说,如果遗传物质都没了,细胞也就会衰亡,最终人也就无法活下去。所以,人要长生不老本质上要从遗传物质来切入。我们都知道,DNA是双螺旋结构。不仅如此,DNA两端存在着一个很像帽子一样的物质,它们被称为端粒。端粒的存在可以确保DNA双螺旋结构不会解体,如果端粒没了,那DNA就会发生裂解。正常来说,端粒会随着DNA的复制,而逐渐变短,当端粒短到一定程度时,DNA就会发生裂解。科学家发现,当DNA复制50次左右时,端粒就短到不足以确保DNA双螺旋结构的存在。通过简单估算,科学家就发现,当人的寿命达到120岁左右时,对应的DNA复制就大概是50次左右。因此,从端粒的角度来看,人类最多能活到120岁左右。如果要突破这个120岁,并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寿命,那就得克服端粒导致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对于种群来说一个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上文都是对于个体而言的,如果把视野放得大一些,以种群为单位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如果寿命太长,很有可能导致人类这个种群灭绝,那为什么这么说呢?描述生物起源与演化的理论是进化论,这个理论从达尔文提出后,100多年来也经历了多次“进化”,如今已经被叫做现代生物学进化理论。其中一个重大的“进化”就来自于研究对象的改变,从个体到种群。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一个物种的演化是需要基于整个种群为单位的分析。如果我们基于种群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种群的延续才是生物演化的第一要务。那么问题就来了,地球在46亿年的历史中,气候,地质多次变化。有时候地球会爆发多年的地质活动,伴随着剧烈的火山喷发;有时候地球变得超级冷,被冻成一颗雪球;有的时候地球会下起长达百万年的大雨。善变的地球环境,每次发生剧烈变化都会带走一波生物,这也被我们成为生物大灭绝。如果整个种群的性状一成不变,就很容易惨遭环境的毒打,最终走向灭绝之路。所以,要保证整个种群存活下去,就得让种群有“变化”。这个变化来自于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变化,而基因频率之所以可以变化是因为在繁衍下一代时,总会有变异的存在,这个变异包括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正是由于“变异”的存在,使得种群中可能产生适应环境的个体,它们被自然选择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这个现象如今也很常见,我们就拿细菌来说,每当使用抗生素时,都会有些许产生抗药性变异的细菌没有杀死。于是,细菌很容易卷土重来。因此,有时候人们会选择同时使用2个抗生素来杀菌。如果人都可以永生,当地球上可以居住的人口达到一定的瓶颈之后,总人口就很难发生改变。此时,人类也不再需要继续繁衍,这也就造就了整个人类种群基因频率变得恒定。于是,如果出现一些巨大的环境变故,很有可能把人类一起全部带走,比如:某种可以杀死人类的病毒。因此,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种群的延续才是第一要务,而这就需要种群基因库足够丰富,也就需要人类不断地进行繁衍。那么“永生”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就是一种累赘。总结关于“人活到多少岁才合适?”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肯定是活得越长越好,但是目前的端粒理论让我们知道人类的寿命很难超过120岁;对于人类整个种群而言,人类永生会成为种群的负担,甚至会造成人类的灭绝。因此,从种群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寿命最好是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寿命是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