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返态科学 伪科学 反科学原理是真的吗?

2015-08-19 17:00
来源:
探索奥秘世界
人体漂浮的事例频繁出现在一些修炼多年的教徒、巫师身上,他们不仅将自己的身体漂浮在空中,还可将其他物品也脱离地心引力悬浮起来。据悉,在《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记录了许多懂得悬浮术的巫师和其他有超凡能力的实例,书中这些人漂浮能力被称为“拟等位反式”现象。
现代超心理学家至今也无法破解这些漂浮现象,被称为瑜珈修行者的印度教超在禅定派大师,他们也懂得悬浮术,并有其独到之处。1986年,美国华盛顿曾进行了一场瑜珈修行者飞行大赛,这次竞赛是面对公众进行的。大约20名瑜珈修行者一比高低,他们漂浮在空中最低也有60厘米,最高可达到1.8米。
悬浮术悠久的神秘历史
印度的物理学家辛格瓦杰巴博士观察、研究人体飘浮术多年,也接触过几位有此功能的人。令他奇怪的是这些人都隐居在深山大泽之中,从不愿展示自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的行为方式及逻辑思维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他们讲解此功是如何练成的就更困难了。瓦杰巴博士曾用几种现代物理探测仪器来探测其中的微妙,均无结果。越研究越感到这是奇妙的神话,令人难以理解。所以,瓦杰巴博士认为:印度军事家想把人体飘浮术用到军事作战方面,那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幻想,要揭开此谜尚需要更长的时间,人类的科技水平能真正发现、挖掘人体内潜在的特殊功能,才能揭开谜底。
印度的军事学家早就注意到人体飘浮术确实存在,并且在设想把它用于军事作战。组织一支“超人”的军队,那就不怕敌方的地雷、坦克、导弹、轰炸机的攻击,随时可以突击到敌人的后方击败对方,就不必再花更多的钱研制尖端武器。而印度的一些科学家们却认为:这样的设想很难实现,因为当前科学家尚弄不懂人体飘浮是如何形成的。当今为世人所了解的四种力量,即:重力、电磁力以及两种核力之外,我们只能假设还有第五种力量。这第五种力量又是如何从人体产生的?又如何推动人身升空?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如果人体飘浮术确实存在,物理学原理就彻底被推翻了。当然如今的科学水平尚不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所有特异现象。特别是瑜珈术的超越冥想功,更难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正如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一样,“人体飘浮”至今尚未找到合理的解释。有人认为,人体飘浮者其实是借助外力或小道具,进行飘浮;又或是运用小法术,令观众产生幻觉。
关于人体在空中飘浮,英国的卡莱曼思教授和印度的几位科学家发现:在印度的古书--《佛经》上早有记载:早在2千年前,佛教的高僧们就能毫不费力地飞向天空,他们将空中所看到的景色,绘成巨画。印度考古学家们曾发现一幅巨大的石雕,它绘制的是印度2千年前恒河流域的曼达尔平原景色,完全是以高空鸟瞰角度绘制的。当时没有直升飞机,人们怎样从高空来绘制的呢?科学家们一直把印度古《佛经》中的记载当做神话,如今他们亲眼目睹了人体飘浮升空,不能不承认记载是事实。
有关悬浮术的真实记载
1910年英国着名的探险家彼得亚巴尔到缅甸北部丛林考察探险,在一座边远山区的大寺院里认识了一位修行老僧。这位老僧每天早晨在寺院门前静坐十多分钟,然后盘坐的身体慢慢升空,在深山的丛林上空飘一圈,才慢慢地落到地上。亚巴尔被这一神奇情景惊呆了,他用照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了这位修行僧空中飘浮的镜头。回国以后,他在英国《卫报》发表了自己拍下的照片及自己看到的这位僧人升空的情景。当时有些英国科学家们不相信,认为亚巴尔是幻觉,中了一些宗教巫师卖弄的障眼法伎俩。亚巴尔坚决否认,他认为自己当时头脑清醒,目睹的情景真真切切。这位僧人在做人体高空飘浮时,并没有邀请他观看,是他偶尔碰上的,根本没有什么障眼法之说。
1912年,法国的探险家欧文。罗亚尼在尼泊尔和我国西藏交界的喜马拉雅山一带考察、探险。他请了一位西藏喇嘛做向导。这位藏人喇嘛在走路时,竟脚不沾地,似飘浮前进。喜马拉雅山一带积雪很深,罗亚尼每进一步,脚都陷在雪里,而要跋涉前进,非常艰难。而这位藏人喇嘛行走时脚不沾雪,非常轻松,并且时时在拉他前进。如有一阵风来,这位喇嘛的身体如同树叶一样,身体飘起,随风前进。
据历史记载,许多虔诚的教徒在痴迷的祷告中,也会慢慢地漂浮起来。塞拉菲姆-萨瑞维斯凯是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市的大教主,同时他也懂得悬浮术。莫斯科《历代记》中还记载着一位名叫圣-巴兹尔的男子可以漂浮在人群头顶之上飞越莫斯科河。天主教牧师们在悬浮能力上也不向俄罗斯圣徒示弱,天主教记载着懂得悬浮术将自己身体慢慢漂浮起来的人有许多,写入史册的就达到300多人。
悬浮术发现的科学意义
科学家一直尝试解开人体是如何摆脱地心引力悬浮在空中的。俄罗斯医师伊维格涅-普德科特诺维对此十分感兴趣,他将一个盘子冷却在零下167摄氏度的电磁场环境下,随后在特殊装置控制下这个盘子以每秒3000转的速度飞速旋转,这个时候,放在盘子里的物品开始悬浮起来,已达到失重状态。
目前,世界各地对反地心引力的研究仍在继续,俄罗斯大学心理系也在进行着这种研究,一位实验者在催眠状态下在模拟轨道运行的船内,发现催眠者出现轻度失重状态,当他们调整相应条件时,催眠者竟然完全达到失重。
据科研人员和通讯员报道,来自中国的僧侣们也可以轻易地将身体漂浮在空中。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尝试解开人体摆脱地心引力是如何漂浮在空中的,这种抵抗地心引力似乎看上去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但却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一直让科学家万分困惑。俄罗斯医师伊维格涅-普德科特诺维对此十分感兴趣,他将一个盘子冷却在零下167摄氏度的电磁场环境下,随后在特殊装置控制下这个盘子以3000转每秒的速度飞速旋转,这个时候,放在盘子的物品开始悬浮起来,已达到失重状态。
普德科特诺维的这一研究立即产生了炸弹式的轰动效应。许多专家开始致力于反地心引力的研究并提出许多反地心引力的理论和方法。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科学家约翰-施努什尔专注于地心重力场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显示在特殊装置中将一个超导电体放置在磁体之上,这个超导电体便可在空中悬浮起来。这一原理被称作“梅肯尔效应”。依据这种作用原理,这个超导电体系统可以建立一种作用场,这个作用场可使超导电体失重百分之五。施努什尔相信,依据这种作用原理,今后可以成功建立一种反地心引力系统。
一位荷兰科学家也成功研制出一种反地心引力装置,据称可以成功地使一只活生生的青蛙漂浮起来,这位科学家表示该反地心引力装置不仅可以让青蛙漂浮起来,甚至也可以将人漂浮起来。该装置无须借助任何外力,如弹跳力、推动力、飞行动力或爆炸力等等。然而,一些无神论者对于科学家对反地心引力的研究成果持有怀疑态度,他们甚至十分坚决地否决荷兰科学家制造“飞行青蛙”,认为人类无须借助任何外力就可抵制地心引力作用。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有着太多未知的事物,但当迷底一步步揭开时,我们会发现,其实真相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静静的等待着人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溯流而上去探索发现,揭示那真相背后的故事。
奥秘世界订阅号:aomishijie8每天更新一次,包罗万有
奥秘世界小编私信:95020026每天更新一次,包罗万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鉴定水猴子的生物博主“狐主任”、大型普法连续剧“法外狂徒张三的一生”的缔造者罗翔......他们作为科普红人,火爆网络。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媒体能将科学变得更“平易近人”的时代,也是一个流量能让普通人快速成为网红的时代。但是,作为未来科学的探索者,科研工作者们该如何对待流量与网络社交平台?如何与大众更好地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又如何取得真科学与伪科学的舆论阵地争夺战呢?昨晚,在学术头条视频号的一场题为“科研工作者该如何对待流量与网络社交平台?”的直播中,与会嘉宾告诉我们:科学不需要在流量面前“炫技”和被裹挟,因为真科学终究会占领流量高地。真科学 VS 伪科学,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MBTI 测试在网络上刮起了一阵“人格心理测试”的风潮。刚开始,人们对这样一种“感觉很准”“貌似科学”的测试方式趋之若鹜,但很快,真正的心理学研究者告诉大家真相:“MBTI 测试不仅完全没有用处,而且非常不靠谱。”但即使面对科学证据,许多网络冲浪人可能仍然不会被说服,诸如此类误导大众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其实是很多人错把“伪科学”当作了“真科学”。那么,什么是伪科学,什么又是真科学呢?仅从概念上讲,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而伪科学则是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却仍被当作正统科学论述的假设。有人可能会提出质疑:科学史上 95% 的假说或假设后来都被证实是错误的,如此说来,难道科学家也在提出伪科学?当然不是!敲黑板划重点!!如果某假设或观点在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前提下,却仍被当作科学去推广,那就是伪科学!而社交网络上,最常见的伪科学包装就是危言耸听,这种带有噱头属性的伪科学往往比真科学更易影响人们的判断方式。比如,2012 年国外有研究人员就开展了这样一项研究:来自加拿大和英国的教育、科学和护理专业的学生都被要求看一篇新闻报道的三个版本之一。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一个被谋杀的女孩的鬼魂出现在老校舍建筑的一张照片中。第一个版本只是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超自然事件;第二个版本则声称这篇新闻报道的作者是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记者,并从伪科学的角度对女孩的形象进行了解释;第三个版本也将作者称为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记者,但从科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驳。最终结果如何呢?研究团队发现,科学解释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观点。针对这一现象,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李存璞认为,科普科普,“科”是基本,“普”是目的。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千变万化,科研工作者们所科普的东西的本质决不能受到影响——那就是真科学。那些靠“炫技”吸引流量的伪科学在“普”的过程中,科研工作者们会对流量更加慎重。李存璞老师在直播中表示:“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用炫技的手法把科普写的神乎其技,再加上刻意传播的技巧话术,吸引了大量流量和关注,最后就成病毒式的裂变。这种现象不仅让人们对真科学产生误解,也让我们这些做正经科普的人有一点受挫。”2021 年 4 月,一起“熟鸡蛋返生孵小鸡”的假论文事件就足以载入“伪科学”史册。这篇得到发表的学术文章称:“选择正常、新鲜的受精鸡蛋,经过开水煮沸以后变成熟鸡蛋,再通过‘特异学生’的‘意念和能量传播’,就能使鸡蛋还原成生鸡蛋,(还原后的生鸡蛋)就能正常孵化出小鸡并能正常生长”。这个事件也在社交平台上被讨论,在知乎问题“河南一校长发表熟蛋返生孵雏鸡论文,称利用特异学生意念和能量传播,为什么该论文能发表?暴露了哪些问题?”下面,有 1713 个回答,他们其中有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读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博士等,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用科学手段和实验去抨击这篇论文。不过,好消息是,该文章发表的杂志已被停刊整顿,作者自称所属的“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也被认定为非法社会组织,并被北京市民政局依法取缔。但是,还有多少此类荒谬内容仍流传于网络甚至学术界呢?我们不得而知。史嘉鑫是社会心理学博士,也经常出没在社交媒体上。疫情期间,有关心理、情绪的话题经常成为网络热点,但他对流量的态度一直保持谨慎,直到看到 MBTI、九型人格这种被心理学学术界批评的所谓“心理测试”,在年轻人朋友圈里开始流行起来的时候,他忍不住自己写了一篇文章,从科学角度指出 MBTI 的低信度。当 MBTI 的问题出现在知乎热榜上的时候,史嘉鑫顺手把这篇内容发布了上去,很快占据了这个问题下的榜首位置。类似“熟蛋返生孵雏鸡”、MBTI 等很多伪科学通过短视频、自媒体等方式肆虐传播,却在知乎等平台上被大量专家学者“去伪存真”,在真正的科学面前暴露无遗。真科学可以对流量趋势做出预判,顺势占领高地,而伪科学靠刻意“炫技”去追逐流量,这也是真伪科学在面对流量的不同姿态。让真正的科学占领高地面对这些不良现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认为,科研工作者要坚持去做好的科普;而且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要有足够多的人站出来,讲好真科学。高能物理博士许坤也认同这种观点,称科学行业人士不应该“圈地自萌”。不论是 86 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海洋科普视频,还是神舟十三号宇航员们直播的《天空物理课堂》,各行各业的真科普、好科普,都受到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追捧,这无疑是科学界和普通人的双重狂欢。因此,社交媒体、短视频、各类网络知识平台的出现,的确为真科学打破壁垒、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提供了许多便利,甚至还会给科研工作本身带来新的思路。史嘉鑫就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在知乎上读到的一篇关于“颜色心理学”的回答,激发出了他的一个灵感,后来他尝试在颜色心理学沿着这个方向做了研究,并成功发表了一篇论文。“心理学的研究通常会关注x变量到y变量的因果关系,这是最基本的科学思路。但知乎上不同领域的牛人太多了,他们特别聪明,经常能够想到x变量以外的其他变量是什么,他们的这种直觉可能没有太多的理论依据,但能带给我一些不同的研究方向”,史嘉鑫在直播中聊到。在流量时代,科研工作者可以选择在社交平台做科普传播,还可以把社交平台当成“学术后花园”,在这里不仅能找到科研群体和交流圈子,还能进行深入的、跨界的学术交流。因此,当流量与科学结合起来,这种良性的循环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真科学,也终将占领高地。
VOL2950前段时间,我们发布文章,文中分享了自闭症孩子应对新冠感染后的护理。当下,正值春运出行的高峰时期,不少家庭又面临春节出行、阳康后护理、二次感染等新的问题。此外,春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并不太友好,炫目的灯光、特殊的味道、嘈杂的人群,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痛苦和折磨。因此,当常态化的疫情碰上春节,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孩子?今天,我们结合儿科专家樊曦涌在大米和小米的直播与采访,整理了一篇关于自闭症孩子如何过春节、春节出行防护、复阳和再感染、儿童打疫苗、老年人防护等信息,让大家有个全面地了解。樊曦涌,北京佳景爱小心门诊部医疗总监、儿科主任;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医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新生儿学博士;北京大学儿科学博士;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皇家医院新生儿科博士后,持有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担任《英国医学杂志(BMJ)》审稿人、《中国当代儿科杂志》通讯编委和英文编委。Part.1阳了有一种情况不建议出行1.阳了还能出行不?如果处于新冠抗原阳性中,非必要不建议出行,一方面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病毒传播。另外,旅途劳顿可能加重感染症状,建议在康复后症状基本消失且体力恢复再出行。没阳的情况下出行不是禁忌,但需要评估出行的感染风险并做好个人防护。对于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人,特别是还未完成第四剂加强针接种者,建议非必要不出行。2.阳康了,出行再次感染的风险大吗?一般阳康后3个月内再次感染的风险比较小,即使遇到不同的新冠亚型,此时期内再次感染的机率也相对较小,但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再次感染的风险更大一些。所以,无论是否阳康,出行都要做好个人防护。3.乘坐高铁飞机,在人员多密闭性强空间中,要做哪些防护措施?总体而言,核心是正确佩戴口罩,尽可能减少触摸公共区域物表(如扶手、门把手等),不触摸眼、耳、口、鼻,尽可能减少饮水、进食的频次,从而减少摘下口罩的次数,同时做到非必要不聊天。4.抵达目的地后,有无必要检测核酸或抗原?返家后如何清洁(消毒)?按最新的防疫政策,检测核酸和抗原的意义不大,但需要注意监测个人的症状。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状,要进行必要的核酸或抗原检测并及时治疗。返家后,建议在门口换鞋再进入室内,将行李箱在门口酒精喷雾消毒,并将外套脱下挂在阳台等场所,不要带到卧室。此外,需要认真洗手,及时丢弃佩戴8小时以上的口罩,如有条件,可以返家当日洗个澡。图源:pixabay5.这一波疫情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春节时,大家还能过个好年吗?从政策上来讲国家保证了出行自由。但前提是病毒还在,除了新冠,这个季节还有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仍要做好防护。6.防护得越好、越晚阳,有什么益处?防护得越好,即使感染了,进入身体的病毒数量会越少一些;同样的道理,感染得越晚,错过了感染的高峰期,环境中的病毒量也会少一些,进入身体的病毒量同样会减少。另外,从病毒传播的特点上讲,随着病毒传播的时间延长,很多病毒的致病力会逐渐减弱。所以防护越好,感染越晚,症状可能越轻。再有就是晚感染,接种疫苗加强针的机会更大。目前的研究是,第四针会在几个月之内降低 40% 左右的感染风险,因此鼓励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等高危人群优先接种,阳过的也可以在 6 个月后接种。Part.2自闭症孩子如何过好春节1.走亲访友去陌生环境,可能会让自闭症孩子产生无序感,该怎么帮助他们?家长安排好拜访他人的次序,例如从孩子曾经见过的人或视频及语音通话过的人开始,最大限度降低孩子的陌生感。在拜访陌生人时,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在陌生环境里找到熟悉的物品,降低内心紧张。图源:pixabay2.有些自闭症孩子感官过载,对鞭炮声音、闪烁的灯光、食物比较敏感,家长可以做什么?建议家长采用先回避再逐渐接近的脱敏方法。例如提前一段时间先让孩子看放礼花的图片,再看放礼花的视频,逐渐适应后,在除夕夜正式面对放礼花的场景。3.亲戚发现孩子异常,家长如何介绍孩子的特殊?首先避免当着孩子面提“自闭症”之类的词,可以讲孩子“不爱说话”、“出门少”之类的词,告诉亲戚孩子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亲戚讲明孩子的实际情况,得到他们的理解与配合。4.自闭症孩子很难参与到家庭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怎么帮助他们融入社交中?这种情况需要在机构训练的基础上,家长多细心留意适宜的时机让孩子融入,例如遇到某些主动邀请他参与活动的伙伴,或遇到孩子比较擅长的活动,从较少的同伴或游戏场景开始,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再逐渐扩大范围,切勿急于求成。图源:pixabay5.春节出行人流量大,自闭症孩子容易走失,有什么建议?主要是家长需要提高保护意识,做到孩子活动不离开家长视线,如监护人之一需暂时离开,务必当面告知另一监护人做好孩子看护,等返回后再与另一监护人做好交接。如果两名监护人都在场时,一定明确分工,指定一人看护孩子,避免造成双方都认为对方在看护孩子,从而增加看护不到位的风险。Part.3复阳和再感染不同1.复阳和再感染有啥区别?首先要明确复阳和再感染的概念。感染新冠的一次病程大约是一周,大部分症状消失后,大约2周内抗原转阴。但有些人抗原转阴后一个月内,再一次转阳时,大概率是复阳。复阳的人,多是因为抵抗力下降,体内的病毒碎片再次活动。但复阳的人基本上没有感染性,大家不用担心。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通常可以维持3-6个月的保护效力,之后抗体水平逐渐降低,对身体体失去了保护力,或者新冠发生了大的突变,这个时候新的病毒入侵,抗原再次阳性,叫做再感染,这种情况是有传染性的。人体免疫系统遭受一次新冠打击后,重新恢复正常水平需要一定时间。但如果在没有完全恢复时发生再次感染,免疫系统会受到进一步的损伤。因此,要尽量避免再次感染的发生。2.阳康后该怎么自我保护?发病以后的一周之内一定要多休息,一周以后症状基本消失,体温稳定正常 3 天以上可以适当工作。新冠病毒会影响多器官,比如心血管、肾脏、神经、嗅觉、味觉等。阳康后心肺功能相对弱,运动后容易出现爆发性心肌炎危及生命。所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后的一个月之内,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高强度的工作,规律睡眠和三餐,不要熬夜。图源:pixabay3.国外已经迎来第9波或第 10 波感染,且一波比一波伤害弱,我们国家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看到的新冠病毒传播的特点就是越传致病性越弱。因为病毒需要在活体上才能存活,新冠病毒也符合这个特点,开始的时候杀伤力强,几轮突变以后杀伤力会逐渐减弱,但传染性逐渐增强。4.和症状比较轻的人接触,选择性感染毒株,有无科学原理?没有科学依据,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人的免疫力有差别,对疾病的反应也不一样,因此不能仅依靠别人的症状来判断病毒感染自己以后的病情轻重。此外,如果家里有人阳了,感染者和照顾者都要戴口罩。虽然大概率早晚都会阳,戴口罩情况下,得到的病毒载量也会相对低,症状就会轻,恢复快,产生后遗症的几率就会小。Part.4儿童最不怕得新冠1.孩子,老人和普通的成年人谁最容易得新冠?是否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不在于年龄,核心在于防护。新冠是呼吸道传播的疾病,谁最容易吸进去,谁就先得。在吸进去同样量病毒的前提下,如果免疫力差一些,更容易得。如果所处环境容易接触到病毒,也更容易得。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餐饮人员、医务人员、海关工作人员等。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和器官处于衰退状态,体质弱,也容易得。儿童分了几种情况,集体生活容易得,3 岁以下免疫功能不成熟的孩子,也最容易感染。因此,是否容易得新冠,需要考虑环境、年龄等综合因素。图源:pixabay2.小朋友、老人和成年人感染后有啥区别?儿童的特点是,免疫功能不成熟,但他们活动范围相对较小,接触的病毒浓度相对低,免疫反应没有那么强,病毒感染后症状会相对轻一些。再加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中,身体代偿能力强,感染后恢复得快。老年人的代偿能力弱,同时容易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感染后病程长,各器官发生后遗症可能性大。年轻人的免疫系统比较成熟,感染后免疫系统的反应更强烈一些,因此我们发现,好多平时很少生病的人,感染以后发高烧,甚至一下子病倒。看着挺可怕,但他们的病程来得快,去得相对快。3.老年人需要常规配备血氧仪、制氧机之类的仪器吗?分情况而定。如果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建议配备血氧仪。老年人感觉不敏感,轻度呼吸困难时自己感觉不到,这个时候就应该用血氧仪检测,等老年人感觉明显不舒服就有点晚了。制氧机因情况而定,紧急就医比较困难时有用。但常规情况下,如果真用到了制氧机,必须同时打 120 去医院。不能靠吸氧居家治疗,这会耽误病情。Part.5儿童感染后的用药和护理1.儿童得了新冠会存在着哪些方面的伤害?儿童感染新冠,绝大部分会发烧,大部分在 38 .5℃ 以上,有些甚至 烧到39 ℃ 、40 ℃。如果发烧39℃,吃退烧药降到38℃时,精神和和活动又基本恢复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基本上问题不大。需特别注意的是,哪怕孩子发烧只有37℃,但精神不好,甚至懒得张嘴说话,呼吸比较费劲、或者呕吐频繁,一定得去医院。儿童退烧后,还可能出现咳嗽,一般3-7天会恢复。既往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孩子感染新冠后如果咳嗽超过一周时,有可能是感染引起既往的过敏性疾病复发,这时要使用治疗鼻炎、哮喘类药物。儿童感染后期还可能会出现呕吐和腹泻,如果吐泻超过两天,家长需要警惕。总之,孩子发烧打蔫,呕吐拉肚子超过 2 天,咳嗽超过一周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图源:pixabay2.儿童感染后,用药有啥建议?建议38.5℃以上服用退烧药,配合喝水让孩子发汗。容易发生高热惊厥的孩子,38度也可服药。儿童常用的药物是两种,一种是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常见商品名是泰诺林),药物特点是退热持续时间短,至少间隔4小时可服用下一次,注意24小时内不能超过4次,它是唯一可以给6月龄以下孩子使用的退热药物。缺点是对肝脏损伤大。另一种是布洛芬(常见的商品名是美林),通常药效可持续 8 小时,服药最小间隔是6小时,24 小时之内同样不能超过 4 次。但布洛芬对肾脏影响比较大,小婴儿的肾脏发育不成熟, 因此6月龄以下不能使用,6个月至1 岁的孩子不首选使用。总之,基本的用药法则是,1 岁以下儿童首选用对乙酰胺基酚成分的退烧药,1 岁以上儿童首选布洛芬。3.美林和泰诺林可以交错吃吗?没必要两种药物交替。当然,服用美林4小时还没退热时,可临时换一次泰诺林,等与上次美林服用间隔达到8 个小时后再用美林。但是24小时内所有退烧药的使用加起来不能超过4次。特别强调的是,阿司匹林退烧药在儿童会诱发瑞氏综合症,引起急性肝衰竭。成人可以用,儿童不建议使用。4.物理降温怎么做?38.5℃以下首选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使用酒精擦浴是错误的,真正的物理降温,是用温湿的毛巾擦浴大动脉部位,比如,脖子两边、腋窝、腹股沟(大腿跟)、膝盖后面(腘窝)。图源:丁香妈妈手心和脚心不能擦,可能会诱发孩子寒颤发抖,对孩子非常不利。此外,儿童服用退烧药后再次发烧,但还不到服药时间时,可选择物理降温,尽可能地延缓温度继续,坚持到下一次服药。Part.6高热惊厥、抽动症与癫痫如何分辨1.高热惊厥发作时如何应对?高热惊厥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这类儿童家族中其他成员经常幼年时也有类似的病史,它是脑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一种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病症。表现是发烧时,脑部无法耐受高热,容易失控,造成全身抽搐。高热惊厥发作时看着可怕,但恢复后对未来脑功能没什么影响,大多数也不会发展为癫痫。高热惊厥发作时,要特别注意:一是让孩子的头偏向一侧,别让发作时的分泌物堵住呼吸道 。二是不要刻意阻止孩子的四肢抽动,惊厥发作时,孩子的胳膊僵硬、身体紧张,处于意识失控状态。如果家长使劲阻止,很可能造成肌肉拉伤,甚至骨折 。惊厥发作一般5分钟结束就没事,如果 10 分钟还没结束,要紧急送医,长时间的惊厥持续状态,可能对大脑有影响。以上说的是简单型高热惊厥的特点。另一种是复杂型高热惊厥。比如,发烧不到38.5℃就发生抽搐,或者退烧后开始抽搐,以及6个月以前或者6岁后抽搐,发生这些情况需要去医院检查脑电图。2.高热惊厥和抽动症的症状一样吗?抽动和惊厥完全不同。惊厥通常是意识丧失,全身肌肉紧张或节律性抽搐。治疗方面,高热惊厥以治疗原发的呼吸道感染为主,只有惊厥持续时间较长时,需要用安定类的抗惊厥药物。而抽动,通常是肢体频繁的动作,还包括清嗓子、挤眉弄眼等行为,家长首要选择行为干预,转移孩子注意力,很多抽动会逐渐淡化减轻。抽动持续6个月以上叫抽动症,需要心理干预,外加其他药物辅助。图源: pixabay3.高热惊厥和癫痫怎么区分?刚才提到了年龄范围和温度, 6 个月到 5 岁之间发烧以后的惊厥,通常是高热惊厥,而对于没有发烧的抽搐,以及年龄更小或年龄更大时抽搐的,需要注意癫痫的可能,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检查。此外,可以通过脑电图来鉴别两种疾病。高热惊厥后脑电图是正常的。癫痫即使没有发作,脑电图也可以出现异常。如果家长不放心,可以去做脑电图,但我觉得必要性不大,非常典型的高热惊厥没必要做脑电图。Part.7家人打疫苗,儿童症状更轻1.孩子们要打新冠疫苗吗?目前的研究发现,打了疫苗后,重症的比例明显下降。需要注意的是,发烧温度很高不一定是重症,重症的定义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上发布的新冠病毒诊疗方案里有明确的要求,比如成人出现气促,儿童持续高热超过3天,氧饱和度降低等,疫苗预防的是这些情况。因此,很多人感染后发烧温度高,但2-3天后退热并逐渐恢复,这并不是重症。2.家长对孩子打疫苗有特殊的担心,他们在担心什么?其实还是对于打疫苗究竟预防什么不够了解,刚才提到新冠疫苗主要是预防感染以后发展到重症。这种情况很像人们对卡介苗的认识,很多人把卡介疫苗当作是预防肺结核的疫苗,其实它不预防肺结核,预防防的是重症结核感染,比如粟粒性肺结核(类似败血症)、结核性脑膜炎等。最近,一项基于上海四五月份的疫情研究发现,如果家庭成员能够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孩子感染以后的症状会轻。推测其原理是家长打了疫苗后,有一定的免疫力,携带的病毒量就少,传给孩子的病毒量会更少,病毒载量低,症状就会轻。家长的担心多是打疫苗后的反应,例如最常见的有发烧、烦躁、打疫苗的局部肿胀,以及少见的情况如血小板低,严重过敏反应等。其实,所有疫苗都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这种疾病是接种疫苗后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造成的脑损伤,但发生几率非常低,与接种疫苗后预防的疾病效益来看,接种疫苗带来的益处远大于这些接种后少见的异常反应。采写整理
眉沙编辑
皮皮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态真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